小组讨论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组讨论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组讨论意见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1

1、沉稳老到、逻辑性强。性情内向者平常都有擅长考虑的性情习气,因而,在承受面试时,应该充沛展露本身遇事不慌、冷静稳重的特点和气质,答复问题时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努力把答复主考官的发问,用激烈的逻辑性、哲感性言语表现出来,进而使主考官折服。

2、内秀不浅薄、富有情感。许多性情内向者外表夸夸其谈,其实内秀深沉、思想缜密、内心世界的情感十分丰厚。因而,在面试时,应该发扬本身性情特点,努力掌握主考官发问时的意图走向,把本人博学的才气恰外地运用到辩论之中;把对人的诚挚和对报考单位的深情恰如其分地交融到答语之中去。但是,这种答复应该是自然贴切的,切忌装腔作势。这样,自然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和惹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3、展现坚韧、表现敬业。普通的用人单位都喜欢意志坚韧、擅长享乐、敬业爱岗的人。而不少性情内向的求职者,因在迂回的人生阅历中培育了本人坚韧、勤劳和事业心强的优秀品性,因而,在面试时,可以针对主考官的发问,恰如其分地运用本人坚定不移、擅长享乐的事例去感动主考官。但是,这种办法一定要掌答复时详细的言语环境和火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比方,当主考官问到:我们公司的任务很辛劳,你能行吗?或许:请你谈谈你的优点等话题时,你就可以尽显本身的这一人格品性。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

在评价中心技术中,用于评估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情境模拟测试有两种: (1)小组作业(group exercise):参与者处于这样一种情境,任务的圆满完成需要参与者们的密切协作。(2)个人作业(individual exercise):测试要求参与者独立完成任务,无领导小组讨论属于前者,是评价中心中常用的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对应试者进行集体测试的方法。通过给一定数目的应试者一个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来检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洞察力等的技巧,非言语沟通能力(如面部表情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信程度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以评价应试者之间的优劣。

无领导小组讨论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就在于考察应试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或者不给应试者指定特别的角色(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只是给每个应试者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这两种类型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并不指定每个应试者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受测者自行安排,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应试者的讨论题目,观察每个应试者的表现,给应试者的各个要素评分,从而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水平做出判断。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

(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

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和其他测评工具比较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能测试出笔试和单一面试所不能检测出的能力或者素质;

能观察到应试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依据应试者的行为特征来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

能够涉及到应试者的多种能力要素和个性特质;

能使应试者在相对无意之中暴露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因此预测真实团队中的行为有很高的效度。

能使应试者有平等的发挥机会从而很快地表现出个体上的差异;

能节省时间。并且能对竞争同一岗位的应试者的表现进行同时比较(横向对比);

应用范围广,能应用于非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管理领域和其他专业领域等。

(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缺点

对测试题目的要求较高;

对考官的评分技术要求较高,考官应该接受专门的培训;

对应试者的评价易受考官各个方面特别是主观意见的影响(如偏见和误解),从而

导致考官对应试者评价结果的不一致;

应试者有存在做戏,表演或者伪装的可能性;

指定角色的随意性,可能导致应试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应试者的经验可以影响其能力的真正表现。

(3)、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考官评价的依据标准主要是:

受测者参与有效发言次数的多少;

受测者是否有随时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节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大开口讲话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的能力,并最终使众人达成一致意见;

受测者是否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同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或肯定别人的意见,在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受测者能否倾听他人意见,并互相尊重,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不强行插嘴;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2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学校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也开始普遍使用这一方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它首先需要采用一定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话题,学生通过查找课外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定的见解,先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意见的阐发和磋商,通过比较、分析和整合,形成一致的或若干不同的意见,并在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

小组讨论事先往往由教师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讨论受阻或者偏离主题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供信息、进行思路点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进行适当的引导,使讨论得以继续和深化。教师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则,使讨论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公平的发言机会。学生作为参与者,是事实上的活动主体,小组讨论结果的呈现是全组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小组一旦确定,成员之间要进行密切的分工与合作,以便有效地完成任务。

从讨论的过程和目来看,小组讨论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发展思维和交往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讲授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学生一方接受信息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参与来完成,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进行了理智的投入。同时,教师的“一言堂”,也使得学生在主要的生活场所――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课堂讨论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意见的形成、提炼和分享,需要运用复杂的思维活动,同时小组内的任务分工,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聆听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地将讨论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2.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学。小组讨论方式下的学习,在讨论之前,从解读话题,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分析、整合资料,再到形成观点,都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理解主题?如何查找正确、全面的资料?如何分析、整合资料?如何提炼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探索,也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探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一些灵感和顿悟往往在交流过程中的互相启发下形成。因此,作为互动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多”的形式,加之课堂时间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拥有与教师“一对一”互动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微乎其微。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打破了这种格局,为学生创造了在小组合作中互动学习的机会。

4.养关怀的精神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讨论的前期准备及讨论的过程要进行任务的分工,如对话题不同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讨论过程中的记录、PPT的制作等。讨论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最终的意见,也是在综合小组全体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一种民主、平等、公平的精神。在进行意见交流的过程中,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意见、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尊重的精神渗透其中。

正因为小组讨论的方式有诸多的益处,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一部分同学活跃一部分同学漠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甚至课堂局面失控。要发挥一种好的方法的优势,往往还要以恰当的方式来使用。对于教师而言,要合理地驾驭一种教学方法,必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二、小组讨论方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重要方面。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以及学科教育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的哲学、心理和历史知识;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能力;专业情意,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

(一)教师知识方面

1.讨论发生的心理机制

小组讨论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整合自身经验,向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碰撞,最终调整原先不合理的看法,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按照皮亚杰认知理论中的四个关键词――“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理解,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往往是通过 “同化”或“顺应”的方式,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本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针对学生在完成这一心理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如概念的混淆、理解的表面化等,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正确、系统和完善,并进行适当拓展。

2.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

讨论的心理机制表明,讨论本身是一种较高级的教学策略。因此,讨论方式的运用要受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少年(11~15岁),即处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此时儿童的认知趋于成熟,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1]处于这一阶段及以后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某些话题进行有意义和有效的探讨。

3.学科内容和跨学科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关于教学内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教学目标的清晰认识是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对与所授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适当的了解。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意见交流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化和条理化。讨论比较理想的形式是逐渐演变为辩论,不同的小组之间围绕主题有理有据地为自己的观点作合理的辩护。因此,讨论不同于预设性较强的讲授,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需要有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较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视野,才可能给学生以合理、有效的指导。

总之,教师需对讨论本身、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较宽厚的知识准备,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当的指导,有效地实现学生学科知识、思维能力、高尚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能力方面

在教师设计课堂讨论时,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研究”能力,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身心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符合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和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保持一种敏感性,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能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悟、困惑和随时迸发的灵感。在实际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

1.提出“趣”而扣题的讨论话题

小组讨论通常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加以应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话题的选择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这类话题往往来源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话题。

2.营造“活”而有序的讨论氛围

活跃的讨论气氛是讨论得以开展和充分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处的“活”是指学生思维的活,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非表面的气氛的活跃。气氛能否活跃起来与话题的适切性和趣味性关系密切,同时与教师是否以一种讨论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有较大的关联。

3.运用“少”而精辟的指导语言

课堂讨论环节的主角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教师的点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小组内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部分小组的参与指点;二是小组之间轮流进行意见汇报时,教师所进行的点拨和拓展。教师的点评应当既是对各小组意见的总结,又对小组间的不同意见作以比较,重在启发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教师情意方面

真正的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主体的地位完全地赋予学生,教师提供适时的帮助和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讨论只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的重复书本内容或者不加限制地随意发挥,那么这样的课堂讨论只是流于讨论的形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碰撞。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足够重视讨论本身的作用并进行精心的准备;其次,教师能够对学生抱以期望并关注学生取得的实质进步。

1.关注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发展

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交往能力,在积极地自主思考和意见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进行实际运用。讨论的过程遵循公平、平等的原则,培养倾听别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在课堂实践的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

2.对每一位学生抱以较高的期待

课堂讨论是将课堂中的主动权赋予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一种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摒除内心“学困生”“学优生”的偏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能将其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地等待讨论结束,将事先预设好的结论不加修改地加以复述。对于讨论中出现的思维混乱或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的地方,教师能够积极地进行指点,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路、提炼自己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语言,将讨论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3

新课改实施了十几年,快乐、民主的课堂构建成为教师们追求的主题,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课堂上你问我答、相互对话、互相讨论。与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教学模式完全不同。

但小组讨论的开展过程中,各种弊端也普遍存在。本文首先简述小组讨论活动中存在的弊端,然后结合牛津英语教学案例,谈谈小组讨论活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小组讨论中的弊端

1.你争我抢

小学生争强好胜,教师有时问题一抛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我先说”“听我说”不绝于耳,课堂“炸开了锅”, 看似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实,争着发言,争着第一个发言,导致组员间的“战火”纷繁。

2.语言霸权

有时在开展小组讨论中,除了你争我抢,最常见的就是优生说了算,每次讨论,形成了优秀生一人在说,其他同学洗耳恭听,优生“一言堂”代替了教师的“一言堂”,优生的见解就是绝对的权威,即使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也都不敢言,暂时将自己的意见收起来,只好说“我也是这样想的”。这种情况主要是优等生的优势决定的,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其他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就逐渐失去了自信。

3.游离其外

在小组讨论开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每一个小组成员中总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学生心不在焉,对活动的开展“事不关己”,“少了我一个没关系”的想法,导致了活动时游离其外。

二、小组讨论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组活动的诸多弊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小组合作讨论的有效度。

1.关注每一位参与讨论

教材的编写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和讨论,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因此,课堂上,应尽量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英语文化基础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促使每一位学生毫无顾忌、大胆参与。

如学习Grammar――Plural noun(名词的复数的构成)时,让学生看课本,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名词复数构成的规则,这个活动适合每一位学生,因为教材上对名词复数的规则变化比较系统,且学生已经掌握了apple、boy、student、family、dog、monkey等名词的复数构成,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并且小组讨论,相互补充,完成这一任务不是难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对于一般情况下,词尾直接加-s,如cats、books、beds、bananas等;以o、s、x、sh、ch等结尾的名词,加-es.如classes、watches、boxes、fishes等;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s,如strawberry――strawberries;以-f/-fe结尾的,变f/fe为ve加-s.如knives、leaves等,再让学生总结出来不规则的名词的复数的构成,如child、foot、man、woman、fish、people等的复数构成是children、feet、men、women、fish、people等。这样,每一位学生都给发言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当然,讨论也不能没有时间限制,否则,学生会如脱缰的野马。学生的发言不能太冗长,同时,关注那些善于打断他人发言的人,督促他们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些同学应及时给予暗示和制止,既利于团体的和谐讨论,又不至于打击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2.根据导学要求,选择讨论内容

问题讨论,但绝不是“唯讨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讨论的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应该集思广益。如学习了be的用法,引导学生讨论并

总结be的用法,be动词的用法孩子们认为很简单,I am、he/she/it is、we/you/they are等对他们来说早就耳熟能详,因此,再讨论环节,学生们有话可说,并尝到学习的快乐。

此外,讨论内容应注重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运用,也就是说应该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主要的依据。讨论问题不能太难,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因此,问题的难度以“跳一跳、够得到”能摘到桃子为宜,避免“曲高和寡”。

3.讨论的方式应灵活

问题的讨论,不一定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同桌讨论、组间讨论。对于简单的问题,或自主思考,或同桌讨论,如There___(be)a pen、a ruler and an eraser in the pencil-box的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只要相互启发“there be”结构,be的形式是就近原则,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

对于难度较大,意见分歧也较大的问题,可以小组间相互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开展组间讨论,甚至辩论,这种方式无疑活跃课堂气氛,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把握讨论活动开展的时机,更要跟着老师的总结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反思,对于错误的、不全面的观点应及时纠正,以免产生模糊认识。

三、结语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4

微软公司的面试招聘被应试者称为“面试马拉松”。应试者需要与部门工作人员、部门经理、副总裁、总裁等五六个人交谈,每人大概一小时,交谈的内容各有侧重。除涉及信仰、民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敏感问题之外,其它问题几乎都可能涉及。面试时尤其重视以下5点:

(1)重视应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2)重视应试者的口才,认为口才是表达思维、交流思想感情、促进相互了解的基本功。比尔·盖茨每遇上口齿不灵的应试者,便会摆出满脸不耐烦的样子。

(3)重视应试者的创新能力。比尔·盖茨曾多次说过,在高科技领域,用人之道并不在乎年龄、阅历。微软讲究的是开拓创新能力。空有经验而没有创新能力、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这不是微软提倡和需要的。

(4)重视应试者的技术背景,要求应试者当场编程。

(5)重视应试者的性格爱好和修养,一般通过与应试者共进午餐或闲谈了解。

乐观测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雇佣了5000名推销员,人均支出培训费3万美元。可是,一年后一半人跳槽,4年后只剩下1000人了。推销员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上门推销人寿保险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拒之门外,十分尴尬。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请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塞里格曼。塞里格曼教授认为,乐观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情绪乐观者往往不怕失败,而悲观者则在失败面前垂头丧气、束手无策。在塞里格曼教授的帮助下,该公司对新录用的1500名员工进行了入围资格甄别测试和乐观程度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追踪调查。一些人没有通过入围资格甄别测试,但却以“超级乐观主义者”的好成绩通过了乐观程度测试。追踪调查表明,“超级乐观主义者”工作任务完成得普遍出色。与“一般悲观主义者”相比较,他们第一年的推销额高出21%,第二年的推销额高出57%。

无领导的小组讨论

在这种形式中,应试者划分成每组4到8人不等,不指定负责人,大家地位平等,要求就某些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例如干部提拔、工作任务分配、额外补助金分配等问题进行讨论。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求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每个组员都应在上面签字,以表示自己同意所做的汇报。在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中,主考官评分的依据是:发言次数;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支持或肯定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是否善于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解争议,创造一个使不大开口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看能否倾听别人意见,是否尊重别人,是否侵犯他人发言权。还要看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分析能力、概括和归纳总结不同意见的能力如何,看发言的主动性、反应灵敏性等等。

作为应试者,在进行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自己充满信心。无领导的小组讨论虽然是求职竞争者之间的“短兵相接”,但也不是特别难对付的事情,因为应试者是公平竞争。

2、态度自然、有理有节。及时表达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反驳别人先前的言论,也不要恶语相加,要做到一方面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又不令别人难堪。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

1.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讨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作清晰、准确地表达。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1)讨论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

(2)讨论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3)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2.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讨论的时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源于教学的需要,一般来讲,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在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组织讨论

(2)在学生独立思考出F困难时组织讨论

(3)在学生的意见分岐较大时组织讨论

(4)在揭示规律性知识时组织讨论

(5)在选择解题策略时组织讨论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组织讨论

3.小组合作讨论的技能

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技能:

3.1 给充足的数学独立思考时间。小组谈论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再加上每个人的互动合作能力。在数学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很重要,教师必须学会耐心等待,等待的时候,表面即使"死一般的寂静",我们也一定要相信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火山爆发之前的蓄势。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思考"应当理解为一种数学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思考数学与进行数学思考。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一般的活动,而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关于数学课上要有数学思考,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也就是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

3.2 听的技能。互动合作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倾听和表达的技巧上。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要十分敏感地去倾听学生,不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要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学生之间也要学会倾听,先学会倾听老师的言语和小组内同学的发言,再学会倾听教室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同学的发言,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倾听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讲究方式与技巧,主要包括尊重、专注、容忍、理解。尊重就是把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平等的、有人的尊严的人;专注就是不分心,保持与对方正面的、稳定的目光接触;容忍就是"我不能同意你讲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理解就是站到说话者位置上来体验对方的立场、处境和想法。具体做法是:(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教师训练学生听人发言要专心,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2)培养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3)培养学生听后能作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过程。聆听别人的交流才能从中发现、发散、创新乃至创造。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说,而忽视听与记,以至于让学生重复一下别人的想法也做不到。因此充分发挥小组这个阵地,强化学生倾听方法。经过这样明确训练后,学生必定会提高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小组讨论意见范文6

什么是“群面”?

无领导小组面试,又叫群面,是大学自主选拔面试常用的一种面试形式。顾名思义,在无领导小组中,每一个面试者都是平等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小组公认的角色,并为小组讨论结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展示给面试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领导力等。

具体来说,无领导小组讨论将候选人组成一个小组(通常5至7人),不指定小组领导,在小组无领导的情况下让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不指定重点发言,不布置会议议程,不提出具体要求,根据主试者提出的真实或假设的材料(如有关文件、资料、会议记录、统计报表等),就某一指定题目进行自由讨论,如社会热点问题等,要求小组能形成一致意见,并最终向考官组汇报。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评价者不给应试者指定特别的角色(又称不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或给每个应试者指定一个彼此平等的角色(又称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但都不指定谁是领导,也不指定每个应试者应该坐在哪个位置,而是让所有应试者自行安排、自行组织,评价者只是通过安排应试者的活动,观察每个应试者的表现,来对应试者进行评价。这也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名称的由来。

面试的基本程序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讨论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考生了解试题,独立思考,适当罗列发言提纲,一般为5分钟左右;第二阶段,考生轮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阶段,考生自由交叉讨论,或继续阐明自己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并最终得出小组的一致意见。

具体来说,讨论前事先分好组,一般每个讨论组5~7人为宜。考场按易于讨论的方式设置,一般采用圆桌会议室,面试考官席设在考场四边(或集中于一边,以利于观察为宜)。考生落座后,监考人员为每个考生发空白纸若干张,供草拟讨论提纲用。主考官向考生讲解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纪律要求,并宣读讨论题,给考生们5~10分钟准备时间(构思讨论发言提纲)。有的考试要求考生在讨论正式开始前先进行自我介绍。主考官宣布讨论开始,依考号顺序每人用3~5分钟阐述观点,依次发言结束后开始自由讨论。各面试考官只观察并依据评分标准为每位考生打分,但不准参与讨论或给予任何形式的诱导。讨论过程一般时长30~60分钟,主考官依据讨论情况,宣布讨论结束后,收回考生的讨论发言提纲,同时收取各考官评分成绩单,考生退场。记分员统计考官打分,计算平均分,如果考官人数在7人以上,可能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然后得出平均分作为最终得分,主考官在成绩单上签字。

测评的基本尺度

测评要素是各位考官评委评判应试者的基本参考尺度,也是确保应试者公平、公正的重要标尺。目前,在大学自主选拔采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形式中,各考官评委的主要参考尺度体现在“三大层面”和“六个要点”。

“三大层面”主要包括:首先,考察应试者在团队中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有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影响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团队精神等;其次,考察应试者在处理一个实际问题时的分析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对信息的探索和利用能力;再次,考察应试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主要包括动机特征、自信心、独立性、灵活性、决断性、创新性、情绪的稳定性等特点。

“六个要点”是应试者在实际面试中,应当重点把握和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可以说是目前大学自主选拔中考生脱颖而出的最基本要求,是真正评判考生是否真正符合录用要求的微观参考标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发言次数的多少,发言质量的高低,说理能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能否提出合理的见解和方案;2.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是否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是否支持或肯定别人的合理建议;3.能否倾听别人的批驳,是否具有批驳他人的技巧;4.是否能够控制全局,消除紧张气氛,是否善于调解有争议的问题,并说服他人,创造积极融洽的气氛,使每一个应试者都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5.是否能以良好的个人影响力赢得大多数人的欢迎与支持,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6.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自控能力等才能以及是否具有宽容、真诚等良好的品质。

基本的题型介绍

目前,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基本题型特点是多样化,各高校依据自身招生的具体要求,在题型设置上也会有所侧重。总的来说,主要有五种基本形式,即开放式问题、两难式问题、多项选择性问题、操作性问题和资源争夺性问题。

开放式问题,其答案的范围可以很广、很宽,主要考察考生思考问题时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如果不再建核电站,你觉得国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提供更多电力?中国如何才能成为世界强国?这些问题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答案,而且回答者容易产生共鸣,考生之间也不容易因为以上问题产生过多争辩。

两难式问题是让考生在两种互有利弊的答案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主要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这一类问题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能够引起充分辩论,无论你选择哪个答案都不会错,关键是看考生的个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无论哪个答案都要有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很有说服力的观点,这样的话就对考生有很高的要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出来考生的素质和能力。

多项选择性问题,通常要求考生在多种备选项中选择几种有效的答案,或者对备选项的答案重要性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最终由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主要考察考生分析问题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排序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考生作出怎样的选择,只要理由充分、论述有理就有立足之地。回答排序类问题,不仅要有自己的排序思路,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其他考生的排列顺序,以更好地对所有考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所谓操作性问题,就是给考生一些材料、工具或者道具,让他们设计出一个或一些由考官指定的物体来。比如给考生一些材料,需要他们一起构建一座铁塔或者一座楼房的模型。此类问题,在考察考生的操作行为方面要比其他方面多一些,同时情境模拟的程度要大一些,但考察言语方面的能力较少,因为主要是看他们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