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体育类表演专业迅速在我国体育院校蓬勃开展起来,在全国体育院校中相继开设体育表演专业虽有10余年,但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专业较高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尚不清晰,使得学生竞争力不够强。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着扎实基本功和较强专项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是十分重要的。我院是专业类体育院校,也是培养体育专项人才的摇篮,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对于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的学生来说具备体育表演才能且又具有良好的专项实践能力是增强其竞争力的必备前提。

关键词 体育表演 健美操专修 专业实践能力

一、我院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标,根据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蓝图,同时为学校各项工作制定指导思想和整体的培养思路,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反,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为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院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承担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文化艺术团体、厂矿企业、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单位的体育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体育艺术应用型人才[1]”。从秉承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跟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定位,坚持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培养创新的道路[2]。专业实践内容的安排决定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下面是我院2012年制定的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大纲。

能力培养环节:记写绘图文字表达能力:记写课堂笔记;简图记录所学的组合与成套动作;编写教案、教学文件、工作计划、分析课报告。领操能力:对口令、手势指挥及语言提示这三项能力,进行分层、分阶段实习,提高领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讲述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及技术分析;进行自我评课和互相评课;纠正错误;读书报告等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编能力:自编有氧健身操组合,自编不同种类健身操组合,自编集体大众健美操成套练习,自编竞技健美操组合。教学能力:采用轮流值日,进行课堂常规练习;进行有氧健身操组合实习;准备活动实习;健身操全课实习;竞技健美操训练课实习。组织竞赛与裁判能力:编排健美操竞赛规程;参加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参加大众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裁判理论与实践考试。

二、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指标的确立

在对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的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书籍,专著以及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不改变体育表演专业的特点的前提下对健美操专修学生的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给出新的命名,并根据专家指导对构成要素进行权重系数汇总,筛选和分类,确立体育院校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初步框架。最后,对初步框架中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进行再一次专家指导论证,使其完善。具体过程是:通过专家访谈和教师问卷,统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给出的评定结果,然后再次请专家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定,确立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的框架,同时根据专家意见对构成要素各名词进行修改,补充遗漏指标。经统计评定结果,专家对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因素普遍表示认可。根据教师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照统计学原理对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依次统计出数据。得出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创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指导能力、审美能力、组织策划活动能力、科研能力。

有关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它是多种因素,多种功能,多个层次的完整的集合体。通过阅读了大量有关体育实践能力和健美操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确立一个较为严谨科学的健美操实践能力构成指标,力求在前人对健美操专业实践能力结构的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成果。

三、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构成体。根据专业以及学科的不同,它的构成指标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问卷对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教师及学生数据统计,把我院体育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学设计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创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个方面。

四、结论

我院校体育表演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顺利解决体育表演专业中出现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创编能力、表演能力、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及时对体育表演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理论和实践视野扩展,进一步加强表演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该专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西安体育学院本科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培养方案[Z].2008.

[2] 西安体育学院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教学大纲.2012.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能力本位;体育表演;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能力是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发展的主导力量,人只有依靠能力才能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展示价值。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强调知识的内化与人的潜力开发、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适应、个性培养与发展的社会过程[1]。21世纪,能力本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体育表演专业自2000年开办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间短,缺乏经验,以至于在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增加,专业类增加,可体育表演专业却失去了阵地,怎样定位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才能力体系,使体育表演专业在危机状态下生存并壮大,重新走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值得我们深究与探讨的问题。

1高等院校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选定的正确与否,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决定体育表演专业前途的根基。现今社会对体育表演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创造能力、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及转化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鉴于此,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实施“三贴近”原则: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时代大潮;接触产业和行业领域,贴近市场前沿;结合现实,贴近矛盾和问题。不仅应在对教育目标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创新”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注重创造意识及实践精神的广泛培育。

1.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为了实现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构建新型培养模式,从教学性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表演性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竞赛性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去体现。如“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表演专业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宗旨,让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方案等,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道路。

2高等院校体育表演专业人才能力的构建

能力本位是全球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每一类专业都有其特殊的能力培养体系。社会需求是专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而能力本位教育是专业人才通向社会的保障。体育表演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受制于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因此,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构建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体现以能力为中心的“T”字型人才培养,即在基础上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修养,在专业上具有一定深度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道德品德、文化修养、人格等方面的培养。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三维立体课程结构模式,x轴为课程的功能结构:课程模块有公共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教育类课程群,课程形式为必修与选修。Y轴为课程的类型结构:课程模块有学科课程群、活动课程群与实践课程群。Z轴为课程的形态结构:课程模块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隐性课程远比显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大。如教科书有外显的价值和内隐的价值两个方面;教学活动中隐藏着无数的教育影响因素,如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等;教学活动之外的隐性课程,如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等,这些隐形课程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和思维。但隐性课程只有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课程种类要涵盖政治、人文和现代科学基础的课程;体现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面向教学、科研、工作一体化的科研方法和实践课程;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课程;面向信息社会的信息课程。既能满足行业岗位的转换、岗位工作内涵的变化与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2.2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校内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注意运用练习实践教学方法,即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设计安排体育表演活动;考察实践教学方法,即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对体育表演人才的需求,懂得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案例实践教学方法,即学生扮演社会中各种体育表演岗位人员,模拟实际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某种情况进行讨论,并做出决策。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能借助理论科学方法,解决来自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完成新的科研与体育表演项目的挖掘;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能引进、优化新的体育表演方法及新体育表演方法的训练与社会指导。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的提高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在照顾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对学生和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实施上,把教学实施作为课程知识的创造过程,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在专业效果上,科学评价体系应从教学培养目标评价,教学管理体制评价,教学“终端”评价,教育载体的评价多方面去衡量;从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极化,评价手段科学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去构建。

3高等院校体育表演专业教师能力的构建

3.1高等院校体育表演专业教师知识体系的构建

由于体育表演专业发展才十几年,师资队伍大多来自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专业运动员,对于职后教育培训与专业自觉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知识的获得、能力素质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高等,阻碍着高等院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教师创新性水平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能力本位”教育实施中,体育表演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体现多元性,多学科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既有精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又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3.2高等院校体育表演专业教师标准体系构建

体育表演专业教师标准的建立能确立体育表演专业教师职业在社会诸职业群体中的地位,保障体育表演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是提高体育表演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体育与艺术科学的迈进,要求体育表演专业教师具备未来专业发展所需的前瞻性素质,从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来讲,体育表演专业教师标准应包括初任、胜任、资深、专家等不同阶段的系列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内容应包括“专业教学策略”维度,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和教学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专业基本属性”维度,凸显体育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所需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发展”维度,注重未来专业发展所需的前瞻性素质要求;“专业协调能力”维度,突出体育表演专业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复杂关系的素质要求。着重师资职后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即职后教育培训与专业自觉。

4结论

能力本位视野下,体育表演专业教育应以从事体育表演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评估教学效果。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其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采用模块化课程;以能力标准为参照,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手段。由于各学校办学层次和类型不同,体育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做法也应不尽相同,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侧重“复合性”或“专门性”,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或“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体育表演专业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专业,其专业标准尚付阙如,相关研究较少,体育表演专业教师教育也缺乏相应的标准依据,其研制工作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4(2):176-178.

[2]周平,熊少波,范才清.创新教育视野中的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2:48-50.

[3]高等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EB].国家体育总局网站资料2003,07.

[4]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田[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6-18.

[5]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122.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3

1.1优化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在培养体育院校艺术人才方面,院校管理人员要想真正培养艺术类人才,就首先要从院校的培养方案入手。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从社会和项目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体育艺术专业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中的表演专业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的内容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悉体育理论和表演学理论,熟练掌握当代体育表演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体育表演和形象塑造设计组织和编导能力。从这一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在进行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应该考虑到其复合型知识结构问题,注重突出体育艺术专业的实用性。在课程当中也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以便培养学生实际技能能力,像是武汉音乐学院在舞蹈主修方向的培养目标当中就有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因此,体育院校在设置艺术类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厚基础和从事艺术体育工作作为目标定位,从这几个方面对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1.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教学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体育艺术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体育艺术特点,符合体育艺术的知识结构,坚持体育和艺术相融合的原则,从而能够构建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体育艺术课程体系。体育院校在课设体育、艺术欣赏课、艺术概论等基本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增加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的课程,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程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好学生能力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将各个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各学科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提高人文社科知识在整个体育艺术课程中的地位。同时,体育院校在建设相应课程体系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突出自己院校的特色,将学习、应用、总结和创新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一一做好,并增加自己院校的特色,从而形成符合院校实际的体育艺术课程体系。

1.3加强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可以减少部分运动专业的课程,增加突出艺术特色的课程,例如体育美学、艺术概论和音乐欣赏等课程。也可以增加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像是体育绘画、课件制作等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加深原有课程体系的改革,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突破以往以理论知识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另外,在教材的编制上,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删减,组织人员进行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方案的制定,编写相应教材,同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适度增加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艺术人才。

1.4借鉴教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体育院校中的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体育和艺术相互融合的要求,因而体育院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更加重视体育艺术类的课程方案设计,认真研究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发展的方向性和现实性,做到既与同类艺术院校专业有区别,又能够积极吸取和借鉴艺术院校的教学经验,从自身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符合自身院校发展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体育院校中的艺术专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方案、模式等都还在摸索当中,不同的院校在层次和教学条件上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上也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各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并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将体育类专业人才和体育院校中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区别,并可通过研讨会的形式,相互进行借鉴,以不断提高自身院校的办学水平,更好地突出体育院校中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特点。

1.5结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培养人才需要依据市场的角度,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不断满足市场对于体育艺术类人才的需要,从而使得体育艺术类人才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体育艺术类人才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从发展的眼光看,高素质的人才与健全的市场经济机制将会相得益彰。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上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训练效果良好,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材。如在教学方式上,改被动实践教学为主动实践教学;改变单一的实践形式,适度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结合媒体,建设人才培养的品牌。

2结语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动漫 教育 传统文化

纵观近年的国产动漫,其在表现形式、题材内涵上大多较为类似。无论是从片名、故事背景,还是从角色姓名、整体画风上,都明显受到美国和日本动漫的影响,鲜有中国元素的呈现。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那些缺乏民族风格、盲目追随国外动漫的作品,整个行业的生态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动漫产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动漫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的输出,不只是简单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而是会进一步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美育效果。因此,中国动漫界应该积极倡导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作品,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动漫形象。

作为动漫从业人员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动漫教育专业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高校动漫教育者仅仅一味地提倡美日动漫,不能潜下心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国动漫将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动漫教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该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动漫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地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课程中。

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的熏陶。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文化课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只有专业技能而综合素养差的片面人才,而且会间接地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文化课程无关紧要,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和认同感,忽视或者低估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动画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结合技术类的基础课程,适当地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并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方向的奋起直追美日动画的紧迫感。现今,中国元素被中国动漫界所冷落,却屡屡被美、日创造的动画片所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当下中国动漫作品的创作缺憾,鼓励其用深厚且丰富的中国文化作为动漫发展的底蕴。第二,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结合已有的动画史论课程,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动漫发展的价值,并使其明白,中华文化伴随左右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受国民的喜爱,也会给世界呈现新的视听享受。此外,还可以在剧本创作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等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熟悉并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有意识地开设一些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儒释道思想等,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其次,要注重与传统技术工艺学习的配合。目前,大多数动画专业的教学,在教授完基础课程以后就将重心转移到动画制作流程的教学上,偏重于对技术、软件的教学,而对传统工艺的传授较少。针对这种现象,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机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并接触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木偶、剪纸、皮影、水墨画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传授绘画技法等课程时,可以结合优秀的国产动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并意识到要想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现形式。第二,适当开设一些教授传统工艺技法的课程,如木偶、剪纸、皮影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其了解更多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各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设置某一两种工艺的选修课程,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该种工艺的技法核心。

再次,动漫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体现在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而角色形象的塑造又可具体从角色造型和表演风格两个层面来进行。在《角色造型》等相关课程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符合中国人特征的形象设计方案,如要想让角色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不仅应该包括角色的相貌体态(是否具有东方人或者黄种人的特征),还应该包括角色的服饰道具(是穿汉服还是唐装,是佩剑还是抚琴),甚至包括其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是文质彬彬的儒学之士,还是善骑射的游牧民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系统介绍,结合具体案例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何种造型更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表演风格方面,教师应在动画表演等相关课程中结合具体的动画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各大表演体系,及其各自的特点。如在《大闹天宫》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所特有的程式化的表演,几乎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展露出深厚的京剧舞台表演范式。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与其他表演体系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表演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中职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对于艺术类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来讲,就是走学校与艺术院团结合之路。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重点实施的“十大计划”的第二项计划就是“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北京市杂技学校自建立之日起,即与中国杂技团资源共享、统筹统管,形成了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这种“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下,中国杂技团派领导担任学校、专业教学负责人,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参与期中、期末考评,监控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演出剧场;北京市杂技学校为杂技团演员进行专业训练、文化课培训、学历教育,根据杂技团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演出剧目的编导、音乐设计、视频制作、节目单制作、艺术人才培训等,双方共享教学、演出资源,降低育人成本等,形成学校、杂技团的双赢。

一、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服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德艺双馨、高质量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特色,广泛吸收中国杂技团资源,加强与相关艺术团体的密切合作,构建“团、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坚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课程开设与艺术发展同步、教学设备与各专业道具更新换代同步、培养方案与市场变化同步的四条原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艺术院团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双导师双评价”质量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学校探索“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蓝图。

(一)“团、校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杂技专业作为学校的龙头骨干专业,承担着为中国杂技团输送优秀学员的重任。学校与杂技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面试、招生、组班,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考评学生学业,学生毕业后按订单协议进入中国杂技团工作。

(二)“团、校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形式。学校与中国杂技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杂技团的演出市场,根据演出需要和学生学习的节目成熟情况,定期参加天地剧场的演出,在演出中检验教学效果,在演出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

为更好地培养杂技后备人才,学校与中国杂技团共同创立了“未来之星”艺术团,打造了《杂技第一课》(A、B两版)《杂技第二课》《未来之星的梦》等实习剧目,在实训基地常年不断地进行实习演出,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效益。

此外,学校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展实习实训。近年来,各专业学生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人民大会堂的各类庆典演出,80名学生参加了残奥会开幕式演出,14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出,40多人次参加了中国杂技团《魔法传奇》晚会的演出,舞蹈专业还有40名学生参加了中国杂技团建团60周年专题晚会“一封家书”的演出。

(三)“双导师双评价”质量评价体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又有杂技团专家的指导;学生每学期期末考核评价由学校和杂技团共同组织考评组,进行“双导师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体系的实施,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适合杂技团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杂技专业以“节目为中心、学演结合”培养人才,根据实际演出需要排定节目,根据节目训练;二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构建基于工作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深化教学改革,各专业融合发展。基于建校目的、办学模式、市场需求、就业渠道等主客观因素,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以杂技专业为龙头骨干专业,各专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其他各专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杂技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将舞蹈的身韵、美术的审美、影视表演的舞台表现力、武术的精气神导入杂技专业教学,充实杂技教学的内涵,从而使培养出的杂技演员不但专业技术水平高,而且综合素质、艺术修养好,表现力、创造力强,受到杂技界普遍赞誉。另一方面,杂技专业也为其他专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各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杂技专业为舞蹈、武术专业的技巧等提供师资,舞蹈专业为学生开设杂技、武术、表演等兴趣课,美术专业组织学生到杂技排练现场写生等。多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推动了培养艺术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使他们在就业或升学时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三)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在研究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难点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增强教学管理的适应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使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如学校新修订了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等管理方案,根据“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指导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等,使之更符合学校“团、校一体”的发展战略。

(四)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科学化。学校坚持“严格管理、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杂技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认识到杂技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培养杂技人才的重要保证。在北京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在原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积极借鉴和吸纳国内外杂技艺术领域及体育学、教育学、创造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历时三载,编写并出版了《杂技教程》一书,填补了杂技教育事业的空白,推动了全国杂技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受到杂技界、杂技教育界的广泛好评,美术系自编的教材也获得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

三、培养“产、学、演、训”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产”指艺术生产,是教师的艺术创作。“学”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演”指教师参与演出实践。“训”是指教师的培训。“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他们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及相应的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艺术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杂技专业开设教师形体培训课程,发挥学校多专业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由舞蹈专业教师担任课程主讲。这一举措填补了杂技专业教师及杂技团在校兼职教师在形体训练方面的空白,从而适应了教学发展的需要。

中国杂技团积极配合杂技专业的教学,指派资深专家兼任学校杂技专业教师,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优势,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学校也通过选派教师到杂技团实践、锻炼,培养一批既精于理论教学,又善于表演实践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为“团、校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教职员工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成果喜人。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广大教职员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师不做教书匠,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教学领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要有前瞻性,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学校教师在近年的各类征文比赛中屡获佳绩。仅2010年就有近130人获国家级奖项,占全体教职工比例达80%以上。这些教师都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撰写论文。从选题到成文,都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特色,既是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也是推动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理论基础。

(二)全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教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为适应学校“团、校一体”的发展战略,在校长的率领下,学校以《“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共有10个校级重点课题、36个校级一般课题。其中《“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被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团、校一体”系列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将包括6个专业(杂技、舞蹈、美术、表演、滑稽、武术)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指导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相关学术论文。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作为教科研经费专用于课题研究,这充分体现了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极大重视。

(三)“团、校一体”战略发展系列丛书出版,不断攀登。以“攀登”为主题,学校出版了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团、校一体”系列丛书(简称“国艺丛书”)。2010年,以“迈步与初探”为年度主题,出版了《2010年教科研年会集》《2010年教师获奖论文集》等。丛书的出版既是对先前成果的汇编,也是对师生未来学习工作的激励,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向兄弟学校及社会展示了学校的风采。学校将2011年的主题定为“实践与求索”,2012年的主题定为“提升与展望”,我们应把这项工作坚定不移地做好、延伸下去,为学校明天的辉煌添砖加瓦。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杂技学校与中国杂技团相互依托、双赢互补,在探索中前进,以“团、校一体”模式作为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建构了“团、校一体”的办学模式、“演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合作育人、产演结合、服务社会、多元定位、全面发展”的“团、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产、学、演、训”一体化的“团、校一体”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坚信,在团与校相互支撑、共谋发展的前提下,一定会把北京市杂技学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名校。

参考文献:

[1]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6]Thomas R.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方乐,张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6

传统的英语专业发展较注重理论教学,然而如今海南的新型国际发展形势促使传统英语专业向新兴专业方向发展。2010 年1 月4 日,国务院网站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涉及建设、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要求、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当地服务业转型等九个大方向,对海南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政策性推动作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调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向应用型、实践型人才设置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酒店英语的社会现状调查分析

(1)行业资深人士的访谈

众所周知,天涯海角旅游区、亚龙湾天堂森林公园、南山旅游区、大小洞天旅游区等知名景点都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三亚,而本校所处三亚腹地可以充分利用三亚有效资源。近年来,三亚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逐年增多,基于目前海南各大酒店的英语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围绕主题设计了几个问题,采访了行内资深人士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旅游酒店英语人才各方面的要求:

问题1 :您认为在岗的酒店人员(琼州学院旅游英语毕业生)的业务熟练程度如何?

问题2 :您认为这些在岗人员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

问题3 :您认为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应注意加强哪些环节?

(2)对本校两届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访谈

针对目前海南酒店英语人才的现状调查,本课题组对本校旅游英语专业2014 届及2015 届(目前正在进行酒店英语各岗位实习)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两届各随机抽取50 名学生并能够保证访谈的质量,在以下几方面设计问题并充分听取实际岗位对专业的意见等:

问题1 :四年的课程设置是否做到适应酒店英语专业发展的需求,请具体谈一下你的看法?

问题2 :你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酒店英语的专业课程中是否得力,关键在于哪些环节?

问题3 :对于酒店英语人才的具体发展,在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哪些环节?

主要问题

(1)传统人才培养方向笼统

传统酒店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不具体,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旅游英语的专业特色,前四个学期的课程和其他师范等专业没有差别,只有在第五学期才开始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由于培养方向笼统故引进师资也较模糊,造成有些专业课程师资缺乏。袁琴英(2013)指出海南旅游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很多毕业生找不到与自己期望值很匹配的岗位及薪酬,以及培养层次不鲜明,造成旅游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

(2)基础专业语言技能欠精准

在访谈中突出的问题是英语语音和口语技能问题。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前四个学期安排每周2 节口语课程,但外教师资力量不足,疲于应付各班的教学,在教学中没有突出旅游英语专业各个情景的口语模拟教学,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而英语语音课程则只安排第一学期每周2 节课,课时较少且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矫正,故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在口语和语音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和提高。

(3)实践机会缺乏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30% 的课程是公共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占60%,而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仅为10%,由此造成学生实践机会少,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袁琴英(2013)认为填鸭式的课程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动手能力,造成旅游英语培养的人才在日后的岗位中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良情绪等。

启示

(1)基础课程教学设置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关键要加强口语和语音课程,英语语音要求纯正标准,那么口语师资必须注意加强教学以适应专业特色的需求,英语语音课程需要增加两倍课时并且加强学生矫正语音的环节。英语非常讲究逻辑思维能力,文法非常重要。根据业内人士的访谈结果,行业岗位尤其是五星级酒店外宾对英语口语要求较高,可增加专业见习实习机会以便亲身实践口语交流能力。蒋元猷(2013)认为加强BEC 及TOEIC类似的加强口语比重的考试可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培养。

(2)酒店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酒店英语的专业特色,学校选择合适的专业特色教材,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并效仿优秀学校的专业设置。酒店英语主要分为三层:前台交流式英语,客房服务式英语,以及后台管理式英语。课程设置方面需加强情景教学,情景表演虚拟场景,把专业理论和情景表演相结合以加强专业特色模拟教学。蒋乐松(2013)提出搭建配套的语言学习管理软件平台,完善前台、客房、餐饮等语言技能训练及加强模拟细致的从客房预订、入住登记、外宾问询等到餐饮点菜、中西餐服务到后台的客房服务、洗衣服务、维修服务等环节。另外,向学校有关负责部门申请建设旅游英语模拟教学实验室,或申请经费去实际环境进行现场教学等。

(3)实践环节

介于市场岗位专业特色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学设置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大形势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三亚的特色区域经济,与三亚著名的A 级旅游景点的酒店合作,实施景区实地教学,形成校企合作模式。冯艳昌(2013)提出要提高酒店英语培训的实效,制定严格的英语培训计划,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等建议。考虑到三亚旅游旺季淡季的实际情况,倡导学生在闲暇时间自助式体验学习,亲身实践,在游玩中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关注旅游业系列产品的价格状况等。

(4)旅游社交礼仪及国学知识

除了专业特色课程之外还应注意旅游社交礼仪及国学知识,尤其是待人接物时的表达方式、说话语气、肢体语言等。王堃(2014)提出国学知识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推动本土国学精髓与跨文化交流的相辅相成,保龄球、红酒鉴赏、知名奢侈品等的讲解都应走进课堂,另外还需要辅修形体课程,加强体育锻炼等选修相关课程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