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1

[论文摘要] 随着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基层医疗专业人才的缺少,如何才能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以药学专业为例,从现有的教学模式、专业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为了提高药学专业教育的综合素质,笔者分析了药学专业现在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改变药学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 

1.1 改变教学体系 

现有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等三部分。而实践教学体系则强调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实践与实际工作非常密切。我国现阶段的许多院系、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往往缺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这是个根本性的体制缺陷,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时虽然完成了规定的学科学习,但却没能学到社会实践所急需的职业技能,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还得重新起步,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因此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1.1 从课程设置入手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特征,重点确立“适用型”人才培养。3年的大专课程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共计30余门课,而实际在校期间只有4个学期,真正地要学好该专业就得进行课程的筛选和优化,把高新技术重点化,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以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管理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实践要点理论化,把理论实践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加模拟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药品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实践教学细致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把“工作经验”理论化,把社会知识浓缩进课堂,提高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药物分析实验和实践中,可以结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对药品检验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和标准化:如滴定溶液的配置、定量玻璃仪器的校正、精密仪器的使用等要结合《gmp》标准操作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缩短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在药剂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制备工艺和技术要求来模拟生产现场,了解药物制剂的规范化程序。在药物化学实验中结合药品生产的合成路线了解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为了满足科技的发展和需求,要把先进的检验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就能按需所取。所以,教育的重点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1.1.2 从师资队伍入手国外的大学院校师资队伍实行的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老师在已退休的企业家中物色;三分之一的老师从现职的企业家中聘任;三分之一的老师则是大学的专业师资。这样特色鲜明的师资结构,自然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普遍都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但大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教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自然单一,过去的满堂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被社会发展和需求所接受。只有我们的专业教师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高密度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受时代欢迎的学生精英。所以,建议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够深入社会基层,掌握各领域的一线技术要求和标准后再上讲台。 

1.2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药学与医学的分离,致使药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医疗需求脱节。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1]。以“执业药师”为例,执业药师现在承担着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由于传统的药学教育是以药物为中心进行的单纯知识、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如《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分离,使得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学生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用药评价、对药物不良信息、对人文精神等普遍缺乏统一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又与医学、环境等社会问题相互关联。因此药学教育该如何把“药学-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作用,是所有药学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对当代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药学专业的教育观念应逐渐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和服务意识为主导,以便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药学领域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高等药学教育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培养具有综台素质、夯实基础、创新思维的药学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整个学校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与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医学与临床药学课程的比例,增加药学交流、药学伦理等人文综合课程;进行学校与实践机构的联合,增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师资中引进实践领域专业人员,增强教与学中的实践工作意识[2],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教育要加强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衔接,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前偏重于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转换为以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模块:药学服务型模块、药品生产和经营型模块、药学科研型模块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形式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区分教学重点,细化功能区域,打破以前的大海捞针形式,避免学生学而不精、广而不细的局面,有针对性地去适应社会的点需求,有目标性地去谋求学生的个发展。所以,专科教育要“专而精”,不能让学生只懂皮毛,不知精髓。 

2 提高药学专业综合素质教育 

2.1 着重开展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为消灭贫困、消灭偏狭做出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一要广泛地学习人文和专业知识,以渊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可知识并不等于素质,但可通过内练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多采集成功人士的经验,多动脑筋深入基层了解问题,从每天的一言一行出发,把学习、生活有利地结合起来,提高阅历资源,把良好习气培养出来,提高自身修养魅力。 学习期间不仅要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与之交流和碰撞,才能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第二要走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多方位掌握人生技能,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思考,体会做人和做事的准则,才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个高素质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药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超群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精神。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药学服务的水平,药学人员才能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法的医疗综合信息[3],才能满足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 

2.2 做好基层医疗需求的就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和发展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个性, 以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以基层社会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基层单位的迫切问题,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为消灭城乡差距,消灭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分而培养技术骨干。 

合理的医学专科院校的人文课程还应把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认识和了解所生存的空间,把有限的课程设置跟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就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与国家的新农政策结合起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缺少状况结合起来,把自己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扎根基层和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更需要有一批具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队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课程,让学生确确实实能够成为下得去,用得着的实用性人才[4]。目前基层的需要就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势发展所趋,是顺应时展的要求。 

3 建议 

3.1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而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岗位虚位以待,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哪儿?第一是扩招导致毕业生供给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第二是大学生就业地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其实有着广阔的就业场所,因此大学生就业出现地区不均衡,导致这些地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是专业不对口,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喜欢的工作,也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或者不适应现有工作岗位而导致失业[5]。在现有的民营企业、基层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目前的毕业学生大都不愿选择这样的单位,致使二者矛盾突出:学生就业困难,单位专业人员稀缺。这就需要国家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当今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才能使社会和谐、均衡地发展。所以我国的专业教育亟待改革,要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放宽就业范围,拓展就业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就业奉献准备。学生只有不断拉近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形成就业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就业难的状况。 

《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卫生队伍中,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按照这个纲要,大学生毕业走向基层是将来就业方向。在当前,也是尽快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措施。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毕业都不愿意去基层。因此,现在基层的大学生数微乎其微。因此,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去基层的重要措施。也是下基层人员应当得到的待遇。我国一直有政策倾斜的办法。在人才下基层方面,更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6]。 

3.2 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民营企业和基层医疗有着巨大的就业空间,在校期间要教育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到公有制单位是就业, 到民营企业、在基层同样是就业。目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就业环境广阔,就业单位急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各大学做好学生的就业观念的转变,正确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要与社会接轨,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降低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端正就业理念, 改变就业心态, 确保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浙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曾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过,“全国4 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就业人口7.79亿。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6 300万。91.8%都是民营企业承担的。”民营企业在当今就业问题上承担着主力军,但国企实际上是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们的就业首选目标,这无疑是整个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要求毕业学生求职时要有充当普通劳动者的心态[7]。 

基层医疗同样急缺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每年的学生求职目标中,几乎没有学生填报这些志愿。即使有填报的学生也会觉得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得已而去的,其实对于这些专科学生来说,基层需要是最好的选择方向。因为自己的专业层次不是很高,学到的知识不是很精,这就需要一个宽大的环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需要艰苦的磨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所以大学毕业时要做好走向民企、走向基层的思想准备,要有奉献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民企和基层是目前大学生的广阔就业市场,也是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欣.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53. 

[2]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3]聂广桥.论医学专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10(9):76-77. 

[4]雷英杰,丁玫雷.引导药学专业本科生尽早树立执业药师意识[j].中国执业药师,2010(7):46-48. 

[5]孙淑军,傅书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2010,26(3):60-63.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2

三年来玉溪市林业系统主要以项目为依托,借助市级培训教育基地平台,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参与市人事部门每年举办公需科目培训的同时,针对林业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保障了我市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接受继续教育,并及时进行学时登记。据统计,三年来全市林业系统共举办了各类专题培训班213期(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905人次。其中开展继续教育登记的共13期2308人次,共266学时。2011年共举办专业培训5期:《中低产林改造成效监测技术》、《油茶丰产栽培技术》、《板栗冬季管理技术》、《森林植物检疫》、《林权及产业管理信息平台》、《林业行政执法资格》,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科目目标与时间管理培训,参加培训专业技术人员938次,培训学时168小时;2012年专业培训1期:《森林抚育作业设计编制》、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培训,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637人次,72学时;2013年的专业培训2期:《核桃良种繁育技术》和《核桃种植管理技术》、人事部门组织的公需科目培训是《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和《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733人次,共58学时。按全市550名专业技术人员计,每人每年平均培训4次,学时99小时,达到并超过了《云南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要求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56学时,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每年累计不得少于40学时。然而,长时间以来,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虽然培训次数和人员不算少,平均每人每年有近4次的培训机会,但多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且市县级以上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居多,培训知识不能快速、及时、准确地传授到县、乡(镇)一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本身也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2玉溪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老化、认识不到位

全市4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323人,占59%,专科以下学历的还有397人,知识老化现象突出;另外许多事业单位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在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时,往往以工作繁忙而不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甚至也有专业技术人员本人往往都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而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的单位对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比较重视,而对公需科目重视不够,这样很难达到规定的学时要求。

2.2培训针对性不强

当前,玉溪市在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好家园,越来越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专长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三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知识产权与驱动创新》、《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障》、《目标与时间管理》,从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反映结果来看,其培训效果仅仅局限于拓宽了知识面,对新的专业知识增强了了解,培训的内容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不具备前沿性。

2.3培训内容单一

近年来,林业系统主要以服务林业生产、服务林农为指导开展专题培训教育,大多采取多媒体授课和现场示范。基本上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无非是工作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有人甚至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办个培训班而已,培训工作不适应知识更新的特点,难于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4培训经费不足

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普遍反映培训经费明显不足,一是财政和单位划拨的继续教育经费难以满足需要,甚至落实不了。根据规定,各级财政和单位每年应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划拨职工教育经费,但执行中根本无法落实,难以到位,继续教育缺乏经费保证;二是许多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无保障,有的根本没有,这样就造成培训只能借助项目的实施,无项目则无专门培训经费。

2.5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但在具体执行中,林业系统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缺少应有的激励机制,除了在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履职考核和参加职称评审中需看继续教育证书外,其他往往只重视业务能力,而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不很严格,有的甚至根本不看继续教育的结果,导致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建议整合林业高校的优势科教资源,采取网络教育的形式开展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要突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3.1理顺管理体制

以CHRT网络课件为核心,整合全国各级政府、行业主管、大专院校等培训管理部门的课件资源,打造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综合性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3.2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3.2.1开放式学习

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都是开放的,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等限制,这有利于解决偏远地区受教育难的问题,目前山东、安徽、内蒙古、广东、广西、临沂市、淄博市、盐城市、乐山、珠海等多个省市已开通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均衡的培训教育机会。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3.2.2教学手段先进

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的技术特征,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传递的速度和优质传输效果,提高了远程教育的质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3.2.3学习灵活自主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接收需要的教育信息,获得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给专业技术人员以更大的自。把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的需要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3.2.4学习成本低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使他们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且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不需安排集中授课,更不需支付食宿交通等费用,节约了教育成本。

3.2.5辐射面广、适用性强

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形象生动,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潜能的发挥,启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特别适合农村边远基层地区专业技术人员。

3.3精选行业内高水平的培训教师

高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师应是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不仅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培训教师身份也要多元化,既要有研究型的教授、学者,又要有实践型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等。

3.4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在广泛征求县区、乡镇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形势要求和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岗位、专业特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如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玉溪也在为建设美丽玉溪,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之机,在以中心城区面山、高速公路沿线和“三湖”周边区域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构建保护“三湖”的绿色生态屏障。以东风水库、飞井海等水源地保护治理、石漠化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因此,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上,除了会做造林绿化工程,更应该学习园林绿化设计等相关科目,不仅使山川绿起来,更要让山川美起来。

3.5开展远程教育“上手机”创新远程教育

学用管理模式如今拥有3G智能手机的人起来越多,通过手机载体和电脑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拓展了远程教育的覆盖面,使专业技术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3.6建立覆盖全系统的继续教育成果记录制度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3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计划"适用于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仍执行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办法、教学时数、修习方式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课时总量、学科课时总量、学科课时占各学科总课时比例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市21世纪课程改革实验的平稳过渡。因此,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别适用于六三和五四学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赋予区县和学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权,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设置表"是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任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全体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了解并把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变化和特点,全面落实其精神和要求。

二、做好实验推广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区县要提前做好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继续研究小学和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并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增综合性课程的开设,指导学校进行必要的课程选择,开发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外语课、写字课的开设,以及预防艾滋病、预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与自救互救等专题教育的开展。

三、做好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

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是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区县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滚动式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材和学科新知识,重点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使其胜任教学工作。培训仍采取市、区县两级进行,培训方式坚持多样化,务求实效。各级培训均应纳入继续教育计划,计算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四、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市、区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要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指导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通过课例分析,进一步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目标,用好实验教材,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总结推广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创新经验。要结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要与*教育学院及分院、在京各高等院校、在京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新学年,市教委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专业支持和课程资源信息服务工作,为区县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成人本科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08-02

大学英语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成人英语教育的难点在于成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和适应性。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学院英语教学普遍套用的是相关层次全日制本科教育课程制定的教学课程目标和结构模式,造成了英语教学上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重叠和浪费。

目前已有许多教师就面对成人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结合我院成人本科生的特点,谈谈大学英语在面向成人本科生教学时的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为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奠定基础。

一、成人本科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成人英语培养目标

成人英语教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学主攻方向,抓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实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日常工作业务的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人才。在应用性这一目标上,ESP教学与成人英语教学是一致的。对几所我市成人高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开设情况不同,有的学校面对成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有的学校则没有开设专业英语或对工科生开设科技英语;专业英语课时分配情况不同;任课教师也有差异,有的是专业教师,有的是公共英语授课教师。总之,大部分学校成人英语教学模式和ESP 模式相差较大,没有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配套教材缺失,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综合英语课程,教材所选的课文侧重于文史题材,强调趣味性、情节性,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显然,全日制本科的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大学生英语学得扎实,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和配套教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且在毕业走入社会后,还能在参加对他们职业发展甚至人生规划来说的重大考试,例如在研究生英语考试、职称英语考试、出国考试中也能取得理想的分数。但是在对成人本科的学生调研中显示,成人本科的学生已经专科毕业,大部分进入了自己的专业,工作时,普遍发现应试英语在实践中并不十分管用。道理非常简单,全日制大学英语和成人本科英语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根据成人本科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向他们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或学习材料很难,配套教材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合理。

(三)成人本科英语教师队伍水平欠缺

成人本科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懂成人英语教学规律。调研中显示,我校教授大学英语的都是英语教师,但ESP教师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英语教师。现实是专业课教师不懂语言学习规律且英语能力欠缺,英语教师则专业知识欠缺。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能把原理、图等讲解得很明白,但讲课文就是翻译,教师并不在意语音面貌。而英语教师讲解行业术语时也很勉强,对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我校成人本科的公共英语教师是兼职的,他们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成教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欣慰的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英语教师已经发现,如果不考虑成教的学科特点,即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学科相关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教学效果一定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

(四)成人学生在时间、态度、能力及方法等方面差异性大

调研中发现成人英语学习存在很多特殊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不能接受教师用英文授课,听说挫折感强,而少部分学生却希望在课堂上有听说训练。其次,经历过传统英语考试洗礼的成人学生也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依赖教师上课讲解和演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并不理解,他们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没能很好的主动学习。再次,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可支配学习时间少,无法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影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看似学习英语动机明显,但主要是工作需要导致的外部动机,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毕业条件、学士学位考试和工作需要,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学科。并且,学生整体年龄偏大,错过了英语学习的最佳时间,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自我效能感较差。最重要的是,学生英语基础、可支配时间、学习目的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进行细化。

二、课程建设探索及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用性得到重视,ESP作为实用教学法,应用到成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工作已有开展。但我们一线教师仍然需要开展相关基础科研工作,力求尽早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学习领域中。成人学生希望学到实用专业英语,这与ESP实用价值高、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一致。目前,ESP课程正在我国全日制高校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得到推广,但由于成人本科授课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此门课程。我校为有效地完成工作的成人学生开设了此课。开设的结果显示尽管教师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教学效果都不大。在理论和阶段性成绩的指导下,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对英语这门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都系统而完整,适合学生全面培养。如果将这种体系不加调整地应用于成人学生,就会导致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结合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全日制大学英语的教材多,教学方法多,而适合成人学生的教材却很少,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际。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成人英语教学的重心仍是学习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就成人学生学习目的而言,是学习相关学科及工作领域的英语。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英语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从语言教学法角度设计教学,目的是帮助成人学生掌握他们所选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虽然专业英语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继续教育能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满足社会对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通常,任课的教师尽管也意识到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却很少有教师采用需求分析的方法主动改进教学的方式。成人本科英语教师应当做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思想上有转变,还要花时间研究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多看成人本科类教学论文,甚至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修改自己的教案、教学活动的安排。

(四)成人学生的特殊需要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新的课题

教师在成人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中面向的是成人本科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英语本身知识的连贯性强,易混淆,这使得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不易掌握,随之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造成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如何去组织课堂至关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要帮学生转变学习思路,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增强其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成人学生的“学”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成人学生的学多都采取面授、函授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在课堂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集中面授时进行反馈。辅导答疑、作业对成人本科学生来说与宝贵的课堂学习同样重要。通过反复在课堂外训练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通过测试及时为学生反馈掌握程度也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三、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笔者在教学过程和前期调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成人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研究、去改进。配套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成人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顺应实际,转变全日制本科的课堂教学观念,尝试易使成人学生掌握、理解英语知识的方法,用心对待每一名成人学生,让成人本科生不荒废他们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岗位。

[ 参 考 文 献 ]

[1] 阳玲英.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刍议[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223.

[2] 于风军.论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优越性[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 李艳雄.以自主学习中心为平台培养英语自主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0(18):98-99.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5

[关键词]函授站 教学管理 存在的问题 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向彦(1974- ),女,四川平昌人,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四川 达州 635000)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92-02

函授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全日制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函授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为主并组织系统的集中面授的教学形式,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艰巨任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形式。重视函授站的教学管理势在必行,而提高函授教育质量是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函授站是普通高校对函授生进行教学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机构。函授站的建立与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满足在职人员学历提高需要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函授站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且配备专职或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不但能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教育场所和其他教学软硬件设施,而且能提供足够数量的生源,筹集函授经费。尽管基层函授站克服种种困难,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丰富,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日益蔓延,我们应更加重视函授站教学管理,切实找出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发挥效用。

一、函授站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函授站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增多,成人高等教育出现分流现象,规模似乎缩小,函授站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针对社会和学员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观念、教学、管理等种种原因滞后,函授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专业设置理念偏差

为了更好地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管理机构和函授站应有一套合理的专业设置理念。然而事与愿违,成人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而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及课程设置缺少自身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学员针对性学习的需求。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反而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时数不够

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还没实行学分制,也没实行弹性学制,只是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学习形式为业余和函授,上课时间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成人教育的课程是分门别类的,上课时间长短不一,有的课程横跨几个学期,且每学期达70个课时以上,有的课程只安排在一学期内,但至少也有30个课时。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计划,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状况是健康的。然而在教学过程检查中,发现有的函授站为了节约人、财、物,在实行既定的教学计划时往往“短斤少两”,使得上课时数不达标,函授站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从而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

(三)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多数函授站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少有创新,缺乏活力。教材一成不变,且多采用普通高校学生的专业教材,重书本内容,缺乏实践教育环节。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步伐,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较为简单,多数还是运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即使老师制作了PPT,也没有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演练。教学仍然以老师为主导,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函授教育的效果,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考试过程堪忧

考试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是检验学员自学和对面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些函授站专职管理人员较少,管理力量相对匮乏,成人函授考试时,监考老师人数不够,安排时常常出现空位或少位现象,考试时也常常出现学员作弊现象,这样就很难实现函授站的规范化运作,教学质量问题势必凸显。

(五)毕业论文设计不合乎规范

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要求学员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毕业论文的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逻辑性要强,条理要清楚,文字表述要通顺,格式要规范。同时,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鼓励学员进行思维与观念上的创新,鼓励学员提升创新能力。但是,很多学员在进行写作时,不但观点表述不明,格式甚至也不规范。毕业论文的质量尚如此,又怎能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加强函授站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以创新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坚持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函授学员的培养质量,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函授教育只有不断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从而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

1.创新教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劳动市场的需要,设置符合函授教育特点的专业。函授站在招生时,专业设置要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设置开拓学员知识面的基础课程及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应用课程。摒弃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编制适合函授学员的教材,综合考虑函授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学员为中心,在培养学员掌握基础技能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核心,把学员培养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函授教育学制多为两年半,学员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全方位考虑公共课与专业课、基础课与提升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需定向设置专业并保证课程时数。

2.创新教学手段。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函授教育也应借助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构成社会活动的基础平台。函授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研制与教学有关的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增加信息量的获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进行教学,有利于学员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按照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控制学习的进度,同时还可以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储存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现代远程教学手段为更广泛、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开辟了道路,远程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不仅改变了函授学员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而且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3.创新教育思想。在函授学员最初入学时,即要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因为思想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前提,只有具备前瞻的思想,才能为认识各种问题、学习各种知识、接受各种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函授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认清学员的层次性,根据学员年龄、思想、认知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知度、不同的思想观念出发,帮助学员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养成务实的作风,培养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高尚的人格。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函授教师应充分重视学员的主体地位,鼓励学员主动参与讨论、辩论,同时要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员综合各种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学生有了创新的思维方式,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才会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论文设计,从而达到函授教育提高成人学习能力的目的。

4.创新服务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理念已为各行各业所重视,好的服务理念能给部门带来无穷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函授教育的服务理念就是要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为函授学员服务,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和周到服务。从招生报名的第一天起,就应让学员体验到心灵上的温暖;在录取通知书发放、在校正式学习、学习档案管理、教学过程安排、毕业证书发放等一系列流程中,不仅要让函授学员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更要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在心灵的慰藉中不断成长。函授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服务的实效性,不断发挥和创造优势,拓展培训领域和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所提供的服务要贴近学员的生活与工作,让他们感兴趣、易接受,让他们觉得有意义、有收获、有价值。

(二)以评估保质量

鉴于成人函授考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函授站要合理引导,不能放任自流、疏于监督,函授教育的管理机构则要制定合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函授站点的教学管理督促。评估活动是通过各种评估技术与手段实现的,而评估本身就是一种检验和控制的手段与方法。对评估活动及评估质量的检验和控制是一项要求更高的难题,更是评估质量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评估体系能够良性地、可持续循环运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函授站的评估是有效提高函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加强函授站点的检查和评估,对不合格的函授站点要进行整顿甚至直接取缔。加强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增强函授站的责任心,发挥他们的教学管理潜能,充实教学内容,树立以学员为本的理念,改进函授教育的管理工作,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

1.召开函授站座谈会。根据相关文件要求,高校不能在同一地方设置多个函授站,所以函授站是设在不同地域的。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各函授站人员在一起交流经验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高校每年都应组织召开函授站座谈会。首先,要传达教育部门有关的方针政策,发放上级有关文件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其次,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共同商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组织教学人员集体备课,相互沟通,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2.建立成人高等教育督导委员会。各高校要聘请一部分成人教育经验丰富且高职称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成立专门的督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函授站教学进行督导、评议,深入面授第一线,通过听课、评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备课情况、检查学员作业、召开学员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等,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员的出勤率和接受知识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各函授站要针对检查进行总结、反思并深入分析研究,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设站高校对落后的函授站进行整顿和整改,共同提出整改措施。

3.建立教学评估制度。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是教学评估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应包括成人教育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教学全过程的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责(学籍管理、档案管理、组织教学、毕业证的发放)、教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定制度时,必须切实有效地反映函授站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建立奖惩制度,所谓“奖惩”并不是为惩而设,而是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4.严格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是检查教学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函授教学改革、保证函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函授教育在考试时可以分为多种:案例分析,讨论分析,辩论分析,或试卷考试。在进行试卷考试而函授站管理人员相对较少时,高校应派巡视人员到各函授站巡考,加强对考试纪律的监督,把作弊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出现违纪舞弊行为要严肃查处,从而确保考试的正常秩序。有关毕业论文的设计,不能凭学员想当然,函授站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如果函授站的老师不能担当论文指导教师,高校应派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到函授站进行论文分类指导,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

总之,函授站要牢固树立“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以质量为本”的观念,把教学工作作为函授工作的中心,把提高质量作为函授工作永恒的主题,重视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学会狠抓内涵,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只有加强对函授站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督,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才能促进各函授站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鄢烈洲,曹艳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规范管理与持续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2011(1).

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要求范文6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课程标准;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42-03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在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网络教育发展势头快,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提高高校网络教学质量,是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网络教育尤其是高校网络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网络教育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从1999年至今我国有近70所高校已经陆续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可以进行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2007年度我国接受网络教育的本专科生的在校总人数为310万人,而2012年度进行的统计结果则显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570万人,几乎与同年接受成人教育的本专科在校总人数相当,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规模可见一斑。二是网络教育的专业构成越来越全面合理。2007年度我国的网络本专科教育共有11个大的学科门类,而到了2012年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到了19个学科大类,还包括了以艺术设计传媒为代表的多种新型的学科专业门类,我国的网络教育有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高校网络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普通高校通过设置网络教育学院为教学主体的方式进行的,网络教学的手段则主要是通过网络视频或音频教学等多媒体课程形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替代及教学延伸,达到远程教学的目的。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可以在具备合适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环境下,随时随地按照网络课程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在参与学习后通过官方组织的统一考试来获得相关的学历和文凭。网络教育为那些无法实现全天都需要坐在校园课堂读书的社会人群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学历的有利平台,也为我国实现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

二、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模式,同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相比,它具备一些先天优势,例如它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因素限制来开展教学。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学科设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接受网络教育不如接受传统高校教育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仍然很大,网络教学的质量问题始终在困扰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网络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始终是其灵魂,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并限制教学模式的健康快速发展。

同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学在普通高校传统教学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网络教学无法与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网络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在普通高校的正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应用。虽然教育部通过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以及“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了高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与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但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发展约束,本应在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高校课堂中大显身手的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或已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笔者认为,与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内容,还是在教师网络授课的技能和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处于远远落后的地位。这就导致了本来是隶属于某一门专业学科下的精品课程,经过网络化后其教学质量反而不如传统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差异“硬伤”的存在使得采取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的网络教学只能够通过网络学院取得学生规模上“量”的改变,却无法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相结合而真正取得教学质量上“质”的突破。通过比较与研究,笔者发现制约我国目前高校网络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优质师资短缺

网络教育规模巨大,但师资短缺,尤其是优质师资短缺。以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继续教育学生达5万人,但教授只有6人,副教授23人,讲师6人。高校中的知各教授,根本不屑于给继续教育的学生上课。用一流大学的牌子招生,却不让一流的教师授课,这是当前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我国高校网络课程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网络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录制网络视频课程并有条件地结合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软件进行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的教学行为。笔者对一些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进行询问后发现,在接受网络授课方式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专业知识是要通过观看网络视频课程进行学习和掌握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高校网络课程缺乏统一的技术和内容标准,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问题:第一,有些网络视频课程播放不流畅或者视频录制的清晰度较低,降低了学习的效率;第二,学生学习由不同学校教师讲授的同一门专业课程,其授课内容差别较大,学生无法明确判断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内容;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专业知识的难点,无法立即向教师进行求助,影响学习的质量。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些问题无疑是网络课程的“致命缺点”。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网络课程的相关标准,并有效实施,一定能够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3.我国高校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普遍较低

虽然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方面加大投入,给高校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行的客观条件,但是对于能够进行网络教学的主要教师,却没能给予“软件”方面的实质性帮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站在三尺讲台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并且能够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但是,当面对网络教学时,教师却遇到更多的挑战,其中包括:教师对于网络教学概念认识不清,教师掌握了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师对网络设备不熟悉,这些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网络教学的质量,也降低了网络教学专业科目的开设数量。

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偏低,主要原因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不具备相关网络硬件设备操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以及网络课堂教授知识的技能;二是学校没有对将要进行网络教学的教师提供配套的专业技术支持。三是网络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课件制作,任课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多,又没有教学政策优惠,致使参与授课的教师没有主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的意愿和动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热情与能力来进行网络教学活动。

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专业教师如果要将这门课程进行网络教学,那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进行相关网络视频课程的录制工作,教师需要约见专业的影视录制人员进行课程录制前的沟通准备工作,还要找到合适的录制场地,然后进行课程录像,并且将录制好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视频剪辑。在录制和剪辑过程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教师还需要与摄像和剪辑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这就会花费比平时上课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而且在视频拍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镜头面前进行课程的讲授,授课过程中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跟远程的学生进行互动以及如何分配学习任务等,这些问题复杂且麻烦,使得很多教师望而却步。再加上多数高校对于教师进行网络视频课程的录制没有进行专业人员的配备,对教师本人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相关培训,更没有相关教学优惠措施来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学,这就使得高校的网络教学多数是在一种“如果没有必要,就不会开展”的情况下进行,没有教学主体――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对策与建议

1.把网络教育摆上高校重要议事日程,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不是不需要师资,而是需要更好的师资,应让最有名望的教授在网络教育中发挥作用。不能仅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2.建立并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网络课程科学评价标准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校网络教育能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与其课程建设和教学评估的专业化、标准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解决网络教育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美国在2003年成立了“北美网络学习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制定网络教育标准。该委员会在对美国网络教育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颁布了《全美网络课程质量标准》《全美网络教学质量标准》和《全美网络项目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使得美国的网络教育教学在课程建设、学生评测、教师资质与教学方法以及网络课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与建议,保证了网络教育的质量。除了对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标准化规定之外,美国对于网络教育技术的标准制定也非常严格,这些技术的标准化更加能够保证高校之间的网络教育质量。

笔者认为,我国网络课程的标准化应该要涵盖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指的是支持网络课程的技术的标准化,软件方面的标准化指的是网络课程内容的标准化。

网络课程的技术标准化的规范化制定和有效实施能够直接解决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硬件问题。比如:对录制网络视频课程采取统一的量化标准,对于视频文件的录制格式、播放时间、视频的分辨率等方面都进行统一的量化规定,对于进行网络教学的网络硬件设施也进行统一的规范,比如设定最低的网络流量要求,对于网络路由器和适配器规范参数设置,使得在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所有网络视频课程都能够被学生流畅清晰地观看。

网络课程的内容标准化指的是同一门课程要对于课程目的、课程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课程的组成单元与课时要求、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习任务以及教学资源和相关作业练习数据文件等涉及教学内容的因素进行一致性的要求。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不同院校的不同教师要开设这门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讲授的过程中,都要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课时要求和学习任务进行备课和讲解,准备难度相近的练习题目提供给学生进行作业练习,并且跟学生统一约定网上即时在线交流时间,对知识难点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可利用计算机将做好的课程作业保存为统一要求的命名格式文件再上传回馈给教师以供批改。

3.增强我国高校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能力与意愿

(1)提高教师网络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

我国应对于高校的具体情况设定其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判重点,对于一些地区偏远、基础设置薄弱的学校,自然需要先提高其硬件的设备条件。但是对于那些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基本网络教学标准的高校,则要对于其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的建设。例如: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评判标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度的改革。在数字化硬件条件合格的高校中,可将进行网络教学能力列为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之一。在我国,高校教师能够进行高校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取得教师资格证,然而传统的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衡量标准集中在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知识和手段方面进行考核,教师也自然会加强相应的能力。如果能够将网络教学能力列为对新进高校教师取得现代教师资格考核的方式之一,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培训与指导,相信会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网络教学技能。

(2)为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提供“舒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