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的意见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1

关键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职业化;荣誉度

1953年,清华大学试行了“双肩挑”制的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几乎都设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并经历了从兼职辅导员到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辅导员岗位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大部分院校辅导员岗位至少要求本科学历,而且要求有逐渐提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趋势,甚至部分名牌院校要求应聘人员毕业院校必须为“211”、“985”高校,因而辅导员队伍目前呈现出一种队伍年轻、学历高的局面。然而,学历层次的提高、队伍的年轻化仍然不能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意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学历层次与专业能力不成正比

目前高校人才招聘模式的转变逐步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基本为本科以上。然而,因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数量还不是非常充足,大多数高校在人才招聘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必须为思想政治专业,而是以学历为起点放宽了专业限制,很多文科类的专业从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个职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学历层次提升,但是专业不对口,没有心理学、管理学背景,不利于工作的专业化开展;另一方面因专业不对口,开展工作后,很多人甚至丢掉了本专业,发展前景更加模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2.学历层次与发展前景不匹配

高校行政职能以教学服务为主,管理模式仍处在事业单位改制转型期,人才流动与晋升方式都还在摸索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目前的模式下一般只有三条职业发展道路,即转岗担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和级别晋升、职称评定。第一,转岗担任教师在目前高校普遍要求博士学位的大环境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不够。第二,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对辅导员行业发展也并无益处,容易让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传承和人才培养机制;而级别晋升在我国事业单位改制的整体格局下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也非易事。第三,职称评定有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不担任实际教学,在目前职称评定制度下,科研成果和课时考核都无法达标,多数人止步于中级职称。

3.工作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和国家的理论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心理生活辅导等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千条线万条线,都要穿过辅导员这个“针孔”去开展,结果辅导员成为了“保姆、收费员、报修员”等,而真正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局面的发展一方面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同时也让辅导员无法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让学生形成辅导员比专业教师“低一头”的错觉,两种负面影响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缺乏成就感。

4.专兼职结合的模式下,人员配备不达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缺乏,不能达到国家1:200的辅导员岗位设置要求,只能采取灵活模式,专兼职相结合,甚至不乏高校因为辅导员过少强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担任三至五年辅导员。然而,工作的实际告诉我们,专职辅导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兼职辅导员则因还要担任教学任务难以兼顾工作。但是,仅靠专职辅导员,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导致应该紧抓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出现了人员的断档,让学生戏言“辅导员难得一见”。

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系统性难以传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难以维系,而仍在从事该职业的同志则无法获得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发展十分迷茫。人数配置与学生的失调也让这支本应在学生群体中起重要引导作用的队伍丢失了最重要的思想政治职能,让各种恶性事件在高校屡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让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强化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细化培训模式,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

面对目前辅导员背景专业多样化的局面,必须大力建设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提升目前从业者的专业化技能水平。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和高校联合,邀请专家巡回开展内容丰富的培训讲座,进行校内、校际之间的交流;以高校为主体,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不断打磨现有队伍的从业水平。除了以官方为主导开展的交流培训外,也要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通过细化辅导员攻读学位规定,制定辅导员定期外出培训制度,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心理学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资格证书,让大家术业有专攻,也更加有职业归属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不断培养专家化的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畅通发展渠道,扩大队伍职业化规模

辅导员队伍以高学历青年人居多,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关心。只有从发展渠道入手,畅通个人职业规划的道路,才能留住人才,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队伍职业化规模的发展。上文提到,目前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三条:转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变动或晋升行政级别、职称评定。转任专业教师和校内行政岗位变动都不利于留住人才,不利于保证队伍稳定化发展,因而必须从行政级别和职称评定两方面入手,改革人事制度,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制定专门的辅导员行政级别晋升标准和职称评定制度,不再以学术成果、课程量等内容来评定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例如,国内部分高校目前已推行教授职称辅导员模式,既留住了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人才的职业化发展。

3.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队伍职业化方向

面对目前辅导员“杂事”过多、极大消耗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的情况,我们必须从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考虑,明确岗位职责,从行动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从辅导员自身岗位分工来说,我们可以考虑结合美国辅导员的发展经验,细化辅导员分工,改变现有的年级辅导员模式,设立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就业辅导员、奖评资助辅导员等;同时从学校层面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行政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层面,逐步推行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大厅办事模式,让辅导员从“保姆、收费员、保修员”的身份中脱离出来,真正深入开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恢复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本色。

4.提升职业荣誉度,保证队伍可持续发展

每个行业都需要相应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维持对职业的热情度。辅导员行业也不例外。长期以来辅导员定位的不准确导致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倍感亲切的同时,认为辅导员岗位要比专业教师“低级”一点,甚至学校内部也偶有这样的观点出现,这极大地挫伤了从业者的激情,也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使多数辅导员处在时刻寻求转行机会的状态。因此,必须从提升职业荣誉度入手,首先保证辅导员行业的整体待遇与专业教师持平,其次给辅导员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辅导员并不仅仅只是“家长里短”,也都“各怀绝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及时树立典型,进行先进事迹表彰宣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认可。

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不仅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专业过硬、实力超群的人才,更重要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品德高尚的公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推动其专家化、职业化的建设步伐,为我国的人才储备提供厚重的思想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6).

[3]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态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3-02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主要涵括整体形象力、情感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学习研究力、工作创新力、教育引导力、心理健康辅导力和困局解熵力等方面的能力[1]。它属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间接、隐性、内在及可持续的力量,突出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成功的意识形态具有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起着维护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的巨大作用。意识形态的失败,就往往意味着国家或社会的崩溃。正如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西方社会深谙此道,当不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对别国进行直接性地强制和控制时,他们就往往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合作议事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3]这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运用网络信息渠道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意图。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不可避免地直面着经济全球化大潮裹挟起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经受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而新媒体凭借其虚拟性、迅捷性、互动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具备“无屏障特性”,能够较为成功地规避政府部门传统的监管手段,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加剧了意识形态维护工作的复杂难控性。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中国所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争取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场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政治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易于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4]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他们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西方这些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正如同病毒一样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涉世尚浅、政治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资产阶级奢侈浮华生活方式的崇尚,陷入高消费生活和享乐主义漩涡。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陷入拜金主义不能自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5]。

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6]。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的守护神,担负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为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辅导员既需要充分发挥“硬实力”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展开反击斗争,主导或配合相关部门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思想内容健康的校园内部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等等。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辨别能力,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划清界限。

二、重塑高校辅导员队伍话语“权威”的必然选择

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有“权威”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7]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骨干队伍,承担着大量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必须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威”。这一话语“权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它源于辅导员的职务地位,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信息优势。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优势,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优势,加上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积累,以及对传统媒体的熟练运用,他们在大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从而拥有着强大话语“权威”。

然而,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撼动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威”。新媒体天然具有浓厚的“平民化”与“草根性”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正由隶属关系转变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以往通过不对称性信息而获取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取绝对的话语“权威”逐渐丧失。特别是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完全绕过或者领先于辅导员,借助新媒体迅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从习惯性“问老师”,转变成习惯性“搜百度、谷歌”;从对辅导员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深信不疑,转变成“将信将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危机;从对辅导员理论知识的敬畏与仰视,转变成无所顾忌乃至不屑一顾。大学生们更加突出地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正在新媒体环境“质疑一切”的氛围中遭受极大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或失效。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设法重塑自身的话语“权威”。重塑辅导员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在于,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良好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工作创新能力,熟悉新媒体技术及新媒体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

三、促进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3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4

一、寻找幸福感

自我提升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幸福感,但幸福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感悟到的生活状态。日常的“鸡毛蒜皮”从来不会带给人快乐――做学生时还可以从成绩的提高和师长的夸奖中获取幸福感,但工作后很少有人给予我们入心的鼓励,我们缺乏一种认同,心中有着某种空虚。其实,人长大了,这种成就感主要不再来自于外部,不再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和把握。忙忙碌碌却被动的生活只能产生消极情绪,而每时每刻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今天比昨天提高一点,明天又学到新的知识,有一天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掌握了很多以前都不曾想象的技能,你开始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二、挑100斤的担子

如果有一个100斤的担子和一个50斤的担子,让你选择,你会挑哪个?我们也许会眨眨眼睛,考虑许久也没有明确答案。这就把一个简单的问题看成了脑筋急转弯或者智力测验。现实中当我们接受了一些工作时,人们会不经意地对比,为什么给我安排这么多的工作?魏书生有这样的观点:当有100斤的担子时,你要勇于承担,这样你才能开发自己、证明自己、提高自己,而那些精于聪明算计、动小心思的人,从来不会获得令人敬佩的人格,更不会获得出众的工作技能。有人说知易行难,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是知难行易。我们总觉得一些道理这么简单,怎么可能不知道?可你一到做事时,为什么就把基于当前的利害得失算计得特别明白,就选择50斤的担子?如果一个人想的事和做的事不一致,那还是没有完全想通。只有你真正认识到了,真正认可了,真正遵从于自己心灵的召唤,你才能做那些更有挑战性的事。魏书生也曾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你用于消极情绪的“脑神经”用多了,当然不快乐;你把想法尽快转移到积极的事情上,想到自己又获得了锻炼的机会,积极情绪的“脑神经”用多了,你自然就快乐!

三、专注于某个领域

出色的辅导员应是一个杂家,对各种知识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但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辅导员还要关注某一个领域,成为某个领域里出色的专业人员。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自己进行再认识、再发掘,确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进而调动一切资源和手段,为充实自己全力奋斗。你是个心理学专家吗?你擅长就业指导吗?你能巧妙有效地利用网络吗?你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吗?道理看似简单,问题是你为何还没找到自己专注的领域?

四、乐于并善于阅读

广泛阅读的目的是做杂学家,紧紧跟上学生的思维节奏,以应付信息爆炸时代学生们快速进行的代际交替。一个得过且过的辅导员当然觉得学习不重要,辅导员的功能仅仅在于“看住一批孩子”,但拥有理想的教育者呢?管理学、心理学、哲学、传播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有很多领域值得学习。显然我们在永无止境的知识前只有俯首帖耳――但你读了一点,懂了一点,就会比跟你同样奔跑的人快一步,你就会受到更多启迪。广博当然不是目的,赵玉平先生说:给你一本书你还能读懂,给你十本书你已经不知所云,你应该做的是反复读懂一本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总有些书籍滋润心灵,让我们感觉茅塞顿开,那么你就精读它,一遍又一遍地读,甚至出口能诵,抑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笔者曾对一些打动自己的好书进行了十几遍几十遍地精读,甚至已经能背诵,然后惊奇地发现,每次重读仍然会发现打动我的新知。当你给学生讲课时,丰富的信息量和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学生爱听,自己爱讲,这已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五、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

参观古代名人的大宅,我每次进屋时,都需要把腿抬得很高,终于了解了“门槛”的含义。知识在古时是被垄断的,想获取丰富知识的门槛是如此之高,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在互联网时代呢?获取知识的成本被无限降低。姑且不说那些需要付费学习的知识,就是那些随手在百度里一搜就能获得的免费知识,内容已经趋近于无限。互联网还提供了另一种学习知识的新奇体验,即视频和音频。在互联网时代以前,要想聆听大师的教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在你却可以非常轻松地找到大师们的讲座视频。不仅如此,互联网让学习无处不在,在乘坐地铁、公共汽车时,在你等候排队时,甚至在你洗澡、吃饭的时候,都可以获取知识。在手机软件商店中搜索“听书”两个字,会有很多听书软件,你立刻就可以听到大师的声音。而笔者诸多的快乐就来自于大师的网络课程,很多大师把一个复杂的问题信手拈来,变成“家长里短”,时不时带着一种因为掌控知识而恰到好处的幽默,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比听相声还有趣。而与此同时,你在接受知识,你在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事实!现在,学习已经可以变成一件既轻松快乐又可有所收获的全新体验。

六、准备一门精致课程

辅导员拥有干部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如果说干部身份侧重于管理,那么师教身份则侧重于教育。可是,我们是否有一门属于自己的、能讲到精致的课程?如果现在有一个学校需要招聘人才,给了你这样的机会,只是需要你展示一下自己,你是否能讲出这样一堂课,一下就让人信服?退一步说,学生们总归要听你的课,你有没有一门课程,在你讲过后,学生受教育,同事佩服你,领导赏识你?

七、获得研究能力

撰写并发表几篇论文,和具备研究能力并不等同。真正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知识和实验,经过归纳、分析、总结进而得到一种有预测性的结论。笔者总觉得,知识的作用不在于记录过去,而在于预测未来。我们永远没有可能读完整个“读秀”和“超星”里的知识体系,但我们能找到需要的知识,能正确运用这些知识预测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这就是研究。有一个小技巧可供参考,当我们研究一个专题时,直接搜索百度文库的PPT,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凡是被整理成PPT的知识,都经过作者的“减法”,梳理出了主要内容,同时图文并茂,也有具体案例。用这个小技巧可以快速解决很多问题。

八、整理碎片时间

整理碎片时间是指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谁都避不开的问题就是本身工作已经繁忙,哪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其实,你拥有很多时间,只要方法正确。或者自己主动找一些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来学习。碎片时间虽然短,但拼在一起会产生很多可用时间,这个时间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

九、珍惜培训机会

有些人并不明白培训是一种福利,而认为这是管理者给下属“洗脑”的一种手段。很多人不断呼吁领导们要注重提升辅导员的素质,但参加培训的时候却懒懒散散,当成放松,当成开会――理由是培训不精彩,言外之意是:讲得好我就听,讲得不好我当然不听。这也对也不对:对是因为的确有很厉害的培训师存在,高水平培训确实意味着快速提高,但可遇而不可求;不对是因为这样想是在自我放逐,你觉得人家不行可为什么你还不如人家?另有一些培训如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培训等,本身有一定的门槛,很多人自觉困难就“知难而退”。这究竟是别人不关心,还是自己不珍惜?

十、尝试转化成果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总有一天会学有所成,你会发现生活开始微笑。这时候,也许你还未获得盼望已久的机会,还在金字塔的体系中慢慢爬行,但你已经开始有看得见的成就了。你做到了魏书生式的班级自治,班级管理越来越轻松;你变得游刃有余,解决学生问题信手拈来;你指导学生科研立项,然后看着他们获得全国大奖;你开始在报刊上发一些文章,为职称评定打下基础的同时又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成为名人,甚至成为跨地域的教育家,影响更多的学生;甚至你还可以著书立说,把自己的知识积累转化成可以传播的价值观。成果是可以转化的,不管你需要什么,总有一条路,让你开始把素质转化为成果,让你展示自己的优秀。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5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辅导员的意见范文6

【关键词】博弈论 民办高校 辅导员队伍 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在民办高校更是全方位的服务。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使得辅导员除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日常学习工作外还要做好学校的维稳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等等。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和学校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1)高校对辅导员岗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辅导员工作繁琐、内容广泛,工作时间幅度弹性较大,但有些民办高校相关部门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每天查查课统计到课率、与学生聊聊天沟通感情、下下宿舍检查卫生、收集相关资料等等,每天只要重复机械的做相关的事情就可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学校的声誉。如个别辅导员对工作不满意可随时辞职,现今社会就业还是比较困难,在一所高校里任职辅导员还是很多人争着应聘。民办高校逐步的发展,为获取更多的生源目前在硬件上不断的攻克,软件师资源力量也体现在专任教师方面。对于辅导员在晋升机制、考核机制、培训机制、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成文的规定或不成熟的规定,缺乏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流动性过大,辅导员不断的更换对于班级管理、学生学习及学校稳定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2)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频繁跳槽。辅导员工作时间长,责任重,任务多等性质以及高校的不重视等导致很多辅导员工作热情快速消失更甚无法胜任。因此,在民办高校中,很多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当作是打工、跳板,更甚利用工作机会为考研、考博、考公务员等做准备,没有几个人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更没有人愿意为长期做辅导员做好准备,导致一有机会就跳槽。

(3)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培养学生各异。民办高校因办学性质、待遇等问题较难吸引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因此招聘辅导员门槛较低,最后导致辅导员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历有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生物、管理、音乐等等。年龄结构偏年轻化,有多年工作经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不多,没有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结构。这些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因辅导员与学生长期接触,言传身教等造成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各异。

(4)事务性工作繁重,缺乏创新意识。民办高校处于发展阶段,跟公办院校相比缺乏相应的科学工作体系,学生所有的事情都由辅导员经手办理,所谓事无巨细,最终导致辅导员的性质定性为事务型、服务型、保姆型等。因辅导员多数时间、精力花费在琐碎事情上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他们的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方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结果造成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成果较少。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博弈论分析

博弈论是一种人类社会行为分析的方法,它是研究人们如何在利益相互冲突且行为相互直接影响的情境中,如何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博弈策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是博弈论中的基本模式和范式。它假设两个参与人囚徒A和B 分别关在不同的审讯室,隔离审讯,每个人都观察不到对方的选择。告知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5年,如果两人都抵赖,会因证据不足而释放;如果一个坦白一个抵赖,那么坦白的释放,抵赖的判8年。每个囚徒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坦白和抵赖。

按照参与人是理性的假设,A和B都会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双方都选择抵赖结果是(0,0),对两个人都是最有利的,但出于个人理性的需求,最终却达到了双方都坦白(5,5)纳什均衡,这充分显示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个人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揭示了个体理性自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最终也不一定实现利益最大化,甚至会得到较差的结果。

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行为,工作努力或不努力,自身素质、能力提升或不提升,取决于辅导员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权衡。有时候辅导员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愿与其他人合作或违背职业道德做一些违纪的事情从而导致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个人理性与实现集体整体目标的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最终无法实现集体的最大利益。对于高校而言,基于民办的性质,基于高校收益的最大化,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想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报酬,比如用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让辅导员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但在福利待遇、晋升机制等方面缺乏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导致辅导员对于学院的管理产生抵触,产生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等等。基于以上分析,学院与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博弈双方,处于“囚徒困境”当中。如果都想从自身的最大化利益出发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得不到发展,如何从这个“囚徒困境”中跳出来,那就是双方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相互妥协、合作,摒弃自私的想法,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实现共赢。

三、博弈论视角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法

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认识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高校与辅导员共同努力,具体来说方法如下:

(一)高校明确辅导员角色,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制定竞争晋升机制

首先,高校应明确界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制定科学的工作体系,把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其次,高校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其他院校的经验并结合本高校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依据岗位职责合理的进行量化,建立院级、系级、班级等三级的考核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德(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开拓精神)、勤(出勤数量、工作效率)、廉(职业道德)、绩(从所带学生的出事故机率、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学生国家贷款工作、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心理问题评估、宿舍管理)等方面体现,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待遇问题的依据。再次,高校应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规划,为优秀的辅导员提供发展途径,比如专业能力强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向专业教师岗位输送,管理能力强的辅导员可以作为后备管理人才加以选拔、培养和使用。最后,高校应设立辅导员走职业化、专家化道路的专项基金,提供培训、交流、进修及科研的费用,从财力和政策上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走职业化、专家化的难题,让辅导员看到自身的出路,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强化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最终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发展。

(二)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辅导员应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具备做一名合格教师的条件,要有“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宗旨,不能以待遇等问题作为工作的第一要素,更不能有工作不如意就随时辞职的不负责任的想法和做法。其次,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理论水平,及时更新观念;第二,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不断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第三,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虚心与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交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工作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经验,才能成为大学生合格的人生导师。

中央16号文的出台,国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浓浓的春意,做好工作正当其时。博弈论基本范式的分析让我们明白,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高校和辅导员共同努力,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稳定队伍,有利于学院、辅导员、学生的发展;辅导员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贡献有利于自身、学院、学生的发展等,双方共同合作,为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春建.博弈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2.

[2]李文红.从博弈论的视角谈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因素[J].师资建设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