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牙周病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牙周病护理

牙周病护理范文1

关键词:口腔牙周病;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85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22-02

口腔牙周病是指发生在口腔牙支持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及深层牙周组织的牙周炎两类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也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人类牙齿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抽取我院治疗的口腔牙周病患者,共1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40例口腔牙周病患者,选取对象均符合口腔牙周病诊断标准。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2.1±1.3)岁;疾病类型:牙龈炎40例,牙周炎3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2.8±1.5)岁;疾病类型:牙龈炎41例,牙周炎29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对比上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详细告知研究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并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了解患者全身疾病及过往疾病史,配合医师做好全身检查,仔细检查口腔情况,了解患者药物禁忌情况,做好皮试。做好口腔消毒工作及器械消毒工作,减少感染现象发生率。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严密观察患者患牙恢复情况。介绍手术治疗过程,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实验组患者增加患者心理护理,向患者强调良好的心理状况对病情恢复的影响。①治疗前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希望在短时间内能看见治疗效果,患者进行治疗时,经过漫长等待之后见到医师希望能更全面了解自身病情,希望医生能能详细的告知疾病及治疗措施,消除内心疑虑。因此,根据患者心理特征,做好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对年长者及疼痛较为厉害的患者优先治疗,除了耐心、爱心及责任心外,还需要掌握扎实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治疗时抱着乐观心态,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减少患者陌生感,提高患者依从性。将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护理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了解病情发展,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自信心,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利于患者后期恢复。②治疗中的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对病情的了解有限,多数有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针对患者不同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性格内向的患者,可以多与其交流,多鼓励患者,部分患者治疗时可允许其家属陪同;对于自尊心强的患者,耐心对待,患者的疼痛忍受力不一样,不可采用过激的语言伤害患者自尊心,引起护患矛盾。患者稳定的情绪及心理能增强疼痛的耐受性,医护人员在治疗与护理中,动作轻柔,采取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无痛治疗。③治疗后的心理护理:治疗结束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稳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恢复期间不可咀嚼硬物,避免对牙周组织产生伤害。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叮嘱患者定期复查,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

1.3评价标准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口腔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牙齿丧失现象;一般: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疾病基本得到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出现牙齿缺失现象。总有效率=(有效+一般)/本组患者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问率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对比以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早期症状不易引起重视,使得牙周组织长期慢性感染,炎症反复发作,不仅损害口腔咀嚼系统的功能,还会严重影响健康。其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牙龈出血、炎症、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咀嚼无力、严重者会出现牙齿自行脱落现象,导致牙齿拔除,影响美观及咀嚼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牙周病护理范文2

[中图分类号] R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5(b)-0153-02

牙周病合并糖尿病是口腔科常见病,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常伴有牙龈出血及牙齿松动脱落症状[1]。牙周治疗是牙周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鉴于此类患者情况特殊,应在牙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应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和牙周病健康宣教,促进患者康复。系统化护理是一种常见护理模式,在多种慢性病及合并症中均有较好效果,现将该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该院门诊接诊的60例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病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44~65岁,平均年龄为(51.8±12.7)岁;轻度34例,重度26例。纳入标准:①2型糖尿病且确诊时间在1年以上;②血糖控制正常未出现糖尿病严重并发症;③全口存留牙齿16颗以上;④6个月内未接受过牙周治疗。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排除影响牙周的其他疾病。依据就诊顺序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的例数、性别比、年龄及牙周病、糖尿病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49.7±13.2)岁;轻18例,重度12例。观察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3.6±14.0)岁;轻度16例,重度1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配合医生给予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此外对照组给予本科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加上系统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对糖尿病和牙周病的认知水平,又针对性向患者详细讲解牙周炎的主要病因发生、发展及影响牙周炎治疗效果的因素,糖尿病和牙周病的关系。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加强患者预防复发的意识,及时缓解其负面心理反应,告知患者治疗时间、步骤及费用[2]。

1.2.2 口腔卫生健康护理 口腔健康护理是取得牙周病长期疗效的关键,保持口腔卫生是护理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的重点。故教会其正确口腔护理及清洁方法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可借助牙齿模型一对一进行讲授,如示范如何正确刷牙并教会其正确刷牙方法,如BASS刷牙法,圆弧刷牙法,同时告知其每次刷牙时间应至少3 min,刷牙3次/d,饭后及时漱口,配合使用牙线和牙间隙刷,禁止使用牙签,因为牙签消毒不严易加重牙龈炎。可借助录像及多媒体等手段,向患者展示牙线和牙间隙刷的使用方法,告知不及时控制牙周炎导致的损害,使患者主动配合保持口腔卫生,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3]。

1.2.3 饮食护理 正确饮食方法在维持牙周病牙周治疗效果上有重要意义。牙周炎患者应食用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促进组织损伤修复,同时增加机体的抗炎及抗感染能力。足量维生素供给也很重要,要求提供多种维生素,同时根据人体摄入比例补充矿物质,如钙、磷和锌等。鉴于此类患者有糖尿病,故要求给予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糖尿病饮食,重点是保证足够能量供给。同时要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控制血糖正常,定时检监测血糖根据血糖调整饮食和运动量。

1.3 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的牙龈指数(GI)及牙龈出血指数(GBI),GI?分标准:0分,正常;1分,探诊不出血但伴有轻度炎症;2分,探诊出血且伴中度炎症及水肿;3分,有自发出血倾向,且伴有重度炎症及明显水肿。将探针轻探至龈缘下约1 mm处,停留30 s后观察出血情况来评价GBI,具体计分标准:0分,不出血;1分,点状出血;2分,线状出血;3分,血溢出龈沟;4分,自发出血倾向。同时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满意情况,范围为0~100分,以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满意,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以一般满意+非常满意计算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GI和GBI均以(x±s)表示并行t检验,护理满意度以[n(%)]表示并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GI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前的GI分别为(2.4±0.9)分和(2.2±1.1)分,两组干预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1,P>0.05);干预后的GI分别为(1.6±0.7)分和(0.9±0.2)分,观察组的GI低于对照组(t=5.266,P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GBI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前的GBI分别为(3.1±1.1)分和(3.2±1.2)分,两组干预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6,P>0.05);干预后的GBI分别为(1.9±0.6)分和(1.2±0.4)分,观察组的GB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7,P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5例不满意,两组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6.67%和83.33%,观察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多由慢性细菌感染所致。糖尿病本身为牙周病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后增加了治疗难度,同时牙周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也增加了糖尿病的代谢控制,故加强牙周病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有重要意义[4-5]。牙周治疗是牙周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但若维持长期效果,需加强口腔卫生健康护理及饮食护理等。该研究根据临床经验,从心理护理、口腔卫生健康护理及饮食护理共3个方面来实施系统性护理,避免了盲目性,且针对性较强[6-7]。

牙周病护理范文3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颈动脉斑块;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777-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是一种由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提出的新定义);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危害除与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5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病人,均为我院2006年1~12月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病人,高血压伴冠心病56例,伴糖尿病45例。依数据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40~81岁,平均60.5岁;对照组85例,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41~83岁,平均62岁;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血压高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病人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仪器ACUSON Sequoia C51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查,发现了颈动脉斑块,探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硬化程度,斑块的位置、大小、性质及狭窄程度。两组病人均进行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强化的生活方式,并纳入我科的生命网,进行每月1次的健康知识讲座。定期的门诊随访,监测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体重控制情况,检查每周的体力活动情况,戒烟、饮食摄入及服药情况,半年及1年病人复查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

1.3 颈动脉斑块变化的判断标准,根据斑块的组织学基础及超声声像特点,将斑块分为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软斑、混合斑及溃疡斑是不稳定斑块,硬斑是稳定斑块。

2 结果

干预组90例病人有70例(77%)的颈动脉斑块由不稳定的斑块变成了稳定的斑块,有2例病人斑块消失,有3例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85例有30例(35%)颈动脉斑块也由不稳定的斑块变成了稳定的斑块,25例病人增加了不稳定斑块,有10例发生了心脑血管事件(P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各种因素引起动脉内皮损伤、脂质浸润、炎性介质参与、大量泡沫细胞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各种因素诱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释放和血栓形成,部分或完全堵塞管腔产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2]。 护理干预就是要消除这些危险因素,稳定粥样斑块,避免或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护理干预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而良好的依从性则有利疾病的康复,对病人的认知及行为的改变有着积极的影响[3]。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按时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突然增高对血管壁及斑块的冲击力,引起斑块的损伤及血栓形成;高血压病人若能降低血压,达到目标水平,则可以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事件[1]。坚持服用他汀类及阿斯匹林等稳定斑块药物,可使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增加,促进血管生成,纤溶活性增加,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白细胞黏附和转移减少[4],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戒烟、有氧运动以及体育锻炼可提高病人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对稳定粥样斑块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愈率和控制率,我们需要加强一级预防力度,大力宣传健康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降低患病率,配合有效的、安全的药物及护理干预措施全面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徐成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危险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9(5):531.

[2] 任宏生.氯吡格雷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3:274

[3] 袁 勤.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依从性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5):786.

牙周病护理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 口腔 护理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对口腔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时,更易引起口腔疾病, 表现为牙龈炎、牙周炎、口腔粘膜干燥等,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口腔治疗和护理,对促进糖尿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对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护理评估

检测患者餐前、餐后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了解糖尿病病人的口腔保健态度、知识和行为。检查和评估糖尿病病人的口腔状况,有无牙龈炎、牙周炎等情况,有无口腔黏膜干燥、溃疡等,是否使用义齿等。应对患者口腔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口腔护理及健康教育,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1]。

2 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一般护理

2.1积极控制血糖 严密监控血糖以及有无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随时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并及时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对于血糖控制不良或严重感染的患者,改为胰岛素强化治疗。

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倾听患者诉求,并给予安慰支持,必要时解说典型治疗病例或邀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以调整患者的情绪,增强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

2.3 饮食护理 应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应按照患者具体身高、体重决定每日饮食总热量,限制糖、油脂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根据需要适量进食瓜果、奶类及奶制品、肉类、禽蛋类及坚果类[3]。

2.4 健康教育 向病人讲解糖尿病合与口腔疾病的协同和促进作用,如牙结石、牙菌斑积聚是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牙龈红肿、出血是糖尿病合并牙周病变的早期临床表现等[1]。

2.5 口腔清洁 无论病人有无口腔异常,均要求病人注意口腔清洁卫生,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牙刷,宜选择刷毛较细的牙刷;进食后及时清洁口腔。应教会病人正确掌握刷牙次数,每次刷牙持续时间,刷牙方法以及牙刷的清洁,放置和更换时间[4]。必要时选用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牙膏,如康齿灵、田七、云南白药和两面针牙膏等。每天早晚刷牙,饭前、饭后和睡前用温水漱口,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5]。

3 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的特殊情况护理

3.1 义齿因素 佩戴义齿患者对不良义齿给予重作或修改,应纠正戴义齿睡觉的习惯,定期清洗义齿,必要时使用专门清洗液,以减少真菌感染的可能。

3.2 放、化疗因素 糖尿病患者放、化疗时易发生口腔感染, 口腔溃疡、出血等,应做好有效的口腔护理。多饮水, PH值低时使用3%酸酸氢钠予口腔护理,PH值高时用3%硼酸稀释液予口腔护理。大剂量5一Fu药物化疗时引起的口腔溃疡,可予0.05%CF溶液口腔护理。口腔粘膜溃疡出血、疼痛剧烈时,可选用0.9%盐水加人2%利多卡因,VitB12、庆大霉素作含漱,达到消炎止痛作用。还可使用超声雾化吸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3.3 颌面间隙感染 应需要严密监控血糖以及有无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随时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并及时纠正紊乱。高度重视患者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除保充分给予氧气吸入外,还应注意呼吸道通畅情况,应做好抢救准备,备好气切包[6]。同时还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调整患者的情绪,增强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4 手术因素 术前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并施以预防性抗菌素,以减少术后切口的感染机会。糖尿病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低,且颌面部手术多为二级切口,更易发生切口感染,要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水肿、加压包扎的绷带是否脱落,有引流管的患者观察引流的量、色、性质和引流是否通畅、扭曲、脱落。一旦发生感染,要密切注意病人体温变化,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切口有无红肿。

3.5 牙龈炎和牙周炎 血糖的合理控制,牙周局部治疗及术后口腔卫生保健3个方面齐抓共进是牙周病治疗成功的保障[7]。采用龈上洁治术或龈下刮治术消除牙结石和菌斑;采用复方氯己定、0.1%洗必泰漱口或1%过氧化氢溶液棉签擦洗以减少菌斑形成;局部治疗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牙周袋,袋内涂以碘甘油或碘酚等药物, 消除牙周袋。经局部治疗牙周袋仍不能消除者,行牙周手术清除牙周袋,术后按医嘱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 佘燕朝,刘纯艳.糖尿病病人常见的口腔合并症预防及其护理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4):943-945.

[2] 林亚琴,张菊红,戴杰.应用多媒体对腮腺肿瘤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22,140.

[3] 李志进,郭家平,王虎中,等.糖尿病患者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5):668.

[4] 范丽凤,陆菊明,晋敏,等.糖尿病病人合并牙周病变及其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1-33.

[5] 黄群,程少冰,刘艳兰.糖尿病病人口腔表现异常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9.

牙周病护理范文5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的软硬组织―包括我们能看得见的牙龈以及牙龈覆盖下的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产生损害和破坏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人群发病率高达90%,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受到牙周病的侵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烦恼和痛苦。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失去了牙齿,还以为是正常的“老掉牙”呢,其实是牙周疾病造成的牙齿脱落,有鉴于此,让我们一起了解牙周疾病的病因和过程,从现在开始重视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吧!

牙齿是由牙槽骨支撑,牙龈覆盖在牙颈部及牙槽骨之上,牙槽骨好比建筑物的基石,不难想像,如果基石出现问题,那看似牢固的建筑物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所以健康的牙龈、牙槽骨是牙齿牢固的基础。健康的牙龈应该呈浅粉红色,其边缘紧贴牙颈部,质地坚韧而不易出血,牙周病常起于不洁性牙龈炎。

牙周病初期 因患者无明显痛苦,病人往往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牙菌斑和牙结石开始堆积在牙龈边缘的缝隙中,造成牙龈发炎、红肿,但尚未伤及牙槽骨。此时应及时请牙医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结石,正确刷牙和使用口腔护理用品,定期进行牙齿的健康检查,就不容易受到牙周病侵犯。

牙周病中期 牙菌斑和牙结石逐渐沉积,开始侵蚀牙槽骨,牙龈出现萎缩。这时应该请牙医清除牙周袋内的牙菌斑和牙结石,但牙龈萎缩难以恢复。此时您更要认真维持口腔清洁,防止牙周病继续发展。

牙周病晚期 牙周炎继续恶化,以致蔓延至牙根尖部,大量牙槽骨被侵蚀及吸收,造成牙槽骨丧失,牙周袋加深,使牙齿松动,这时应该请牙医做牙周手术,此时的治疗难度加大。保持牙周清洁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首要措施,而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至关重要。

选择一把好牙刷 目前市场上牙刷的种类繁多,有波浪、弯曲、硬毛、超软等等,建议选购“刷头小,刷毛柔软,刷毛末端圆尖、刷毛缝隙大、直三排、横六束”的牙刷。使用时容易深入到牙齿的缝隙内,彻底清理牙齿缝隙内的食物残渣及牙菌斑。牙刷使用期限,一般以2~3个月换一次为准。

刷牙的力不宜过大 刷牙时力量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滴水穿石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刷牙也是同样,长期不正确地过大力量刷牙,可将牙齿颈部刷出一道沟来,医学上称为“牙齿楔状缺损”,严重者对冷热酸甜可产生酸痛现象。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 建议每顿饭后刷牙,每次刷牙2~3分钟。刷牙主要是刷干净牙齿的几个面。刷外面:将牙刷刷头放在牙齿与牙龈边缘呈45°,轻柔地来回刷,然后将牙刷顺着牙缝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里面:用上述同样方法刷每颗牙齿的里面;刷咬合面:将牙刷平放,来回刷咀嚼食物的牙齿面(咬合面)。

要学会用牙线 牙线一般分为含蜡和不含蜡两种,牙线要谨记为操作的方法,操作使用不当反而易使牙肉刮伤,所以牙线应在牙医师的指导下,正确操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牙线应在饭后使用,牙线的选购以柔软有弹性为主。

牙周病护理范文6

文献标识码 8

文章编号 1009-6019-(2010)-07-02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由于本病的早期自觉症状不甚明显,一般不为患者所重视。因此,晚期常造成牙齿松动、移位、自行脱落。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本病的病因,分类及治疗方法提出了许多新学说、新观点,但由于本病的确切病因和病机尚不甚清楚,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分为非手术性防治和手术性治疗。目的均在于消除牙周袋;获得牙周组织的新附着。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154例牙周病患者采取非手术性防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54例患者,男65例,女89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岁。牙周病变程度:根据牙周袋深度、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度将损害分为:1)轻度:袋深2~3mm,牙槽骨吸收为根长1/3以内者,牙齿松动0°~I°。本组36例,占23.38%。2)中度:袋深3~5mm,牙槽骨吸收为根长1/2左右,牙齿松动I°~Ⅱ°。本组76例,占49.35%。3)重度:袋深7.5mm,牙槽骨吸收为根长2/3以上者,牙齿松动Ⅱ°~Ⅲ°。本组42例,占27.26%。

1.2疗效标准

①良好:牙龈炎症和流脓停止,牙周袋变浅变紧不易探人,牙齿松动度减轻或不松动,x片见牙槽嵴顶边缘由虫蚀状变为整齐边缘,硬骨板清晰。②好转:牙龈炎症及牙齿松动度明显减轻,牙周袋变浅,牙槽嵴停止吸收,咀嚼功能改善。③无效:牙龈症状无明显改善,病变继续进行。

2 治疗方法

2.1除去局部刺激

①洁治:采用洁治术和刮治术,彻底清除牙石,牙垢及袋内炎性肉芽组织。②调牙合:纠正创伤,改善关系,恢复良好接触点。

2.2局部药物治疗

彻底清除牙石后,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交替冲洗牙周袋,然后用探针将蘸有洗必泰碘液的棉捻导入牙周袋底,每周置换1次。

2.3固定

对个别松动较严重的牙齿,行牙周夹板固定。以减小其动度和所受的侧方力,减少创伤,利于血块机化。

2.4全身治疗

常用药物为:螺旋霉素0.2g口服,每6小时1次。灭滴灵0.2g、维生素C100mg口服,均每日3次,每14天为1疗程。

2.5口腔护理

在治疗的同时,积极调动患者的自身因素。告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正确仔细的刷牙方法,经常做牙龈按摩等,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3 结果

在154例患者中治疗时间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1年半。其中良好93例(60.39%),好转56例(36.36%),无效4例(3.25%)。牙周病变程度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