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认同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valu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ore apparent,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it and the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is study takes Jinhua area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professional identity; Jinhua Area

1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本调查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进修培训、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离职倾向七类,共设置了24个问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四所金华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出28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另外对金华某民办高校的7位专职教师和2名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补充。访谈结束后,对调研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性别构成:参加调查的人员中,男性40%,女性60%;(2)职称结构:初级职称占40%,中级职称占42%,中级以上职称占18%;(3)年龄结构:35岁以下占55%,36~45岁占17%,45岁以上占28%;(4)任职年限:1年以下占29%,1~3年占48%,3~5年占11%,5年以上占12%;(5)学历分布:本科占65%,研究生占35%;(6)收入分布:1500~2000元占9%,2000~3000元占48%,3000~4000元占30%,4000元以上占13%。

结合调查问卷可见,金华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可度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普遍感觉目前工作压力较大,主要涉及教学及管理、科研及职称评定、职业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在有了合适的机会时,部分教师选择了离职,尤其是入职时间不长,没有组建家庭的单身青年教师,这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2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偏低。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办学条件及规模受办学主体自筹资金能力决定,使其在社会地位、国家财政支持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无法相提并论,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困难多,教职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偏低。二是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教职工的人事关系基本挂靠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学校和教师双方通过合同来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除了要努力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要面临可能失业的压力,职业风险高,稳定性差,而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相比同区域行政事业单位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其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及管理难度大。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相对比较低,在国家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报考而不断降低录取分数,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差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老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敷衍塞责,学生厌学,上课只为了学分和最终的文凭,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漠视学校规章制度,给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教师通过教学很难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使民办高校学生更感到前途迷茫,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热情,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教师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3)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局限性。首先,从管理上看,民办高校中高层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主办方手中,任命的领导有些不具备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能真正实现专家治学治校,内行人管内行人,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在用人和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致使教职工很难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他们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建议得不到采纳,问题得不到解决,权力得不到保障,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丧失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弱化,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信心。其次,从办学成本方面考虑,为了缩减开支,民办高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他们事情多,责任大,使其工作的兴趣和满意度降低。另外,从教师成长与发展来看,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因为经费供给不足,教师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培训进修机会,教师对培训内容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效果有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较小。

(4)民办高校校园内涵建设滞后,组织凝聚力较低。原因之一在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盈利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学校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生源数量上,忽略了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情绪情感状况也知之甚少,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教职工产生主人翁的归属感。第二,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既不如中学教师有成就感,又不如本科教师有优越感,他们把“教书育人”仅仅看成是养家糊口的手段,除本职工作外,还把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自主创业及社会兼职中去,因而无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淡化了自己与群体间的联系。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因此,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取消一些招生及就业难的专业,设置招生火、市场需求大、有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老师就要被安排教授多门新的课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学习及培训,课业压力陡增。同时,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增强竞争力,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科研及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还要求教师定期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知识、技术及发展动向。他们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实践技能,产学研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晋升职称非常困难,职业前景黯淡,从而选择离职,降低了校园内涵建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1)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为民办高校教师营造公正合理的育人环境。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是否拥有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改变现存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把那些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领导能力和长远眼光、群众呼声高的内行人选为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建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二是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民办高校创办者和决策层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方法,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实行校务公开,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社会保障、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重内涵,又重发展,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园环境。金华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不遗余力地进行制度创新、内涵建设和物质发展。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他们的沟通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校应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使他们从内心里将个人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增强,这种内驱力也保证了学校得以稳健持续发展。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2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19

1 前言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W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1]。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看出,学者普遍把职业认同既看成一种状态,又看成一种过程。状态,一般表现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反映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后期职业认同的状态会随着职业认同的过程发生改变。职业生涯认同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职业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教师角色的过程。农村体育教师是我国教师中社会认可度比较低的,所以,找出制约农村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并解决是很有必要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农村体育教师职业相关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通过浏览河南大学图书馆,在中国知网、超星发现、万方数据库,以及外文文献数据库EBSCO等,查找相关资料,为本文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通过参与此次国培计划,在为期半个月的培训时间里与学员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到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于职业发展关心的问题。为此次研究打开突破口。

3 结果分析

通过对参加培训教师进行访谈,农村体育教师对于当前工作的满意度如下表:

通过整体调查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之后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访谈,访谈结果分析如下:

3.1 体育教师服装问题

这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福利保障,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目教师的特点就是运动。运动装备是体育教师的基本保障,农村体育教师的收入相对较少,如果减去运动装备这部分收入的话,体育教师的收入比例在教师职业中更低。从各省教育厅官网中可以查出该省关于体育教师服装的补贴。各省市关于服装的补贴城市在500元左右,东部个别发达城市最高达到900元左右。全国各省关于农村体育教师的服装补助,大部分在300元左右。对于目前经济消费水平,300元的服装补贴有点杯水车薪。

在访谈过程中,老师们反映的首先是服装问题,这在农村体育教师中占很大的比重。

3.2 职称问题

我国在2009年开始实行新的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从2011年逐步扩大改革试点。在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的要求相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比如,课的成绩排名问题。在镇、县级的统考中的成绩排名问题。而在镇、县级中就不存在体育的统考。对于这一项业绩,体育教师明显无法参与。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担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但是,在参与职称评选的过程中以体育教师的资格进行评选,体育教师参与职称评选没有明显的优势。

3.3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是制约体育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小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个受访教师反映,一次体育下课之后,与下一节课课间的10分钟,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发生了意外,造成手臂骨折。该生告诉家长是体育课上发生的意外。学生家长闹到学校,非让体育教师负责。最后学校出面协调,体育课停上了一段时间。虽说这个安全事件的原因不在于体育课。但是,部分家长就认为体育课是不安全的,这对于体育教师的今后的工作热情是不利的。

3.4 工作量的计算

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存在很大的问题。体育教师除了兼任其他科的教师,还有早操、课间操等的工作量的计算。部分教师反映,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特别的复杂,只要学校有岗位的空缺,体育教师就可以填补。但是,在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上,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着时间的积累,体育教师产生工作的懈怠,这对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薪资福利待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的保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保障。激励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提升农村体育教学水平重要的方面。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国家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教师薪资待遇是很有必要的。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其有力的。尤其是农村教师,部分农村学校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如果想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减少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是重要的举措。

4.2 规范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教师职称制度大部分是2009年国家启动的,学校除了在遵守该制度的前提下,也会结合本学校的特点。由于体育课的成绩是不计入到期末成绩里面的,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关于成绩的排名中,体育教师明显是不占优势的。所以,在体育教师参加职称评选时,应该有针对体育教师的计算方法。例如,可以把体育老师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参加的比赛和取得的成绩,都列入到职称评选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也应该纳入工作量计算中。在每学期期末时,体育应该进行测试,组成第三方评价。对于体育成绩进行考核一次来评价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工作评价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课外活动的组织――体育竞赛成绩。规范三方面的评价标准,促进体育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加强体育课的风险保险

学校体育安全问题,始终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减少学校体育安全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应该规范学校体育风险,制定关于学校体育课堂风险的政策法规,减少关于学校体育课堂安全纠纷。其次,教师对于自己课堂风险的控制,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风险进行预估,在教案上有所体现。对于学生要加强控制,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对于学生要加强体育课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三方面着手以减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

4.4 加强职业认同建设

在访谈中明显可以看出,农村女体育老师对于当前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性。但是,女性职业热情较低。男性承担家庭责任,再加上在体育教师职业的个人成就感较低。造成男性职业认同的下降。提升女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满足男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

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降低,职业认同感提升。年轻的体育教师对于工作相对有激情,他们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年轻的农村教师提供实现他们能力的平台,促进他们的发展,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冯秀华,梁占锁.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1):87-88.

[2] 张寒慧.农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6):25-26.

[3] 侯家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5):9-10.

[4] 李秀,王秀余.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

(02):86-92.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3

关键词:定向师范生 职业认同感 影响因素 对策

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它包括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定向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从2007年秋季以后,江西省普遍开始招收定向师范生,为农村培养小学教师。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省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一、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

1.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从教意愿尚待巩固,对将来成为农村小学教师这一角色认识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跟学生当时选择填报定向师范生非自愿性有关。以抚州市首届五年制大专定向师范生为例,据调查得知,当时选择填报“定向”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非潜力型学生,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不是特别优秀,觉得自己继续读高中,没有什么潜力,将来能考上一所较好大学的希望不大;二是经济制约型学生,这类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读书也努力,但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承担读高中及大学的教育成本;三是父母安排型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出于将来就业有保障的考虑,受家长安排的意愿就读。三种类型的定向师范生表现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选择填报定向生都是非自愿性,所以来到学校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专业理想不够巩固。

2.定向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明确,但流于肤浅与功利。根据调查,认为教师职业“清贫”的雄踞第一,认为教师是“一般职业”的名列第二,认为教师职业虽然“崇高”但不可取的居于第三,认为教师职业“崇高”,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少数,位居第四。这表明,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发生了偏离,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待职业的态度更多的是从实惠、行业比较与经济的观点出发。

3.定向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较充分的认识,但自身存在较多缺陷且职前准备与训练不足。在调查中,多数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与性质有较为明确而充分的认识,但对自身将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较全面且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不足,导致不能自觉刻苦训练教育教学基本功。

4.定向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据调查,在被问及“把从教看作一种乐趣”及“和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时,仅有1/5的定向师范生表示认同。这表明,大多数定向师范生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不能从教师“育人”的职业中得到愉悦、充实的情感体验。

二、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造成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的因素主要有:

1.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能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求自我才能的最大发展,社会个体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其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毋庸置疑,近年来,许多地区教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且地域性差别很大。

2.学校因素。师范院校中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质量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巨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过于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性”;任务、性质和培养目标与其所开设的课程极不相称;追随市场经济的需要,设置了许多非师范性的课程。作为师范院校,背离“师范性”,不去追求塑造学生的“质”,反而追求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教育的作用。这对定向师范生的择业取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了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的不明确。

3.个体因素。在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中,个体因素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定向师范生职业理想趋向于功利化与多元化,多数定向师范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这是因为定向师范生目前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受利益取向的制约,对职业的报酬、福利、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此外,当问及“你最想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时,选择“教书育人”的仅占少数,而选择“军政、司法、工商贸易”的比例较大。这种功利化、多元化的选择是定向师范生受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师范生的心理和个性的不成熟也影响着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心理学家利特尔在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考取大学的青年,渴望需要长期、专门而高度训练的职业,但较多的人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渴望这样的工作,甚至有的还未毕业,其目标就改了”。由此可见,师范教育的实施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与职业有机结合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易产生变异的时期。所以,由于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和自身情绪的不稳定性,当他们觉得教师职业不能很好地促进自我发展,或者经受某些挫折后,思想上就会产生激烈的斗争,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的自我困扰之中,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某些新的职业意向,导致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逐渐淡化,从而谋求另外的职业。

三、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对策

培养和增强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既是促使定向师范生扮演好教师角色的根本动力,也是对其实施的根本策略。

1.注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一是引导定向师范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未来职业的价值,树立终身从教的人生理想。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作为心理稳定倾向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的心理机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从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和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对定向师范生职业同认感的教育中可以看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倾向于“社会促进”,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促进的贡献时,其职业认同感会很强。二是要做好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宣传工作。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关心自己未来的政治、经济等待遇,定向师范生也是如此。把国家的定向师范生政策向他们作全面讲解分析,突出落实这项政策的深刻意义以及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好处,不但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来,也能够提高现有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使他们更乐意从事教师职业。

2.重视榜样的力量。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态度是受到自己的某位老师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些榜样有的是他们自己的中学教师,有的是父母、亲戚本身就是出色的教师,有的是上了大学后遇到了他认为可以称之为榜样的教师。这些榜样直接影响了定向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和评价,进而也将影响他们今后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优秀的教师榜样,是定向师范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要人人具有榜样意识,人人要成为定向师范生最接近、看得见摸得着的角色榜样和学习的楷模。同时,要鼓励定向师范生学会捕捉典型和发现身边的角色榜样。这些做法,对定向师范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对增进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4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教育和教师在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在教师作用的发挥中也处于一个关键地位,而影响教师作用发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组织认同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

一、1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

所谓的认同就是指一种情感联系,是属于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对自我认识的一部分。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辨析

职业认同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个体自身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接受和认可,并从心里对职业产生的肯定性评价。职业认同对每一个工作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的接受和肯定,才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简单来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产生认同感。从某方面来说,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决定作用,也对教师的自身认识和职业的感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会让个体在不断发挥自身潜能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容易从职业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真正实现自我的进步发展。

(二)教师组织认同的概念辨析

组织认同的含义认识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其中一种存在比较特殊的形式,它是个体对自身的定义和认识,而从社会角度出发的组织认同主要关注的是组织成员身份对自身、态度以及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从组织行为学方面上看,组织认同是对个体和组织内在联系状态的一种反映,它能从根本上了解和解释成员在工作中的态度。

教师组织认同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场所因从文化和环境等各种内外因素的认识而产生的认同程度,它也是教师根据工作场所的一些积极特性如独特性、稳定性来对自身进行定义的状态,也能检验教师对所属学校的忠诚度。

二、2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对教师职业认同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个人想法以及自身经历都对教师的职业判断产生影响。

(一)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在公众面前对教师群体或个人所树立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职业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教师的职业特征。社会的评价和教师对自身职业活动的观念和知识,这都是影响教师对自身形象的评价和认可的因素。所以,在社会和群众对教师“为人师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正面评价中,教师的形象威严而巨大,而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职业认同起到了巩固和加强的积极作用。

(二)工作自主性

工作自主性是重要的组织变量的同时还是职业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工作特征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员工要面对不稳定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因此,这就更需要不同程度的工作自主性来对工作进行及时的决策和行动。给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性,除了有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有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知识型、自我涉入的职业,因为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解惑的责任,承担着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重任,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自主性。因此,教师工作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三)组织环境

教师的职业认同受教师的个人经验、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及制度环境的共同影响,而组织环境的改变会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加强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会对教师的职业认知起到积极的影响,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人员的变动、激励机制的改革都是影响教师工作参与程度的直接因素,从而改变教师对职业认知的态度。良好的组织环境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从形成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3教师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组织内部结构

组织结构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会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师的组织认同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是一个注重教师的文化层次和人才培养的地方,而教师的文化层次不但影响到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影响到学校在业界得到的认可程度,从某方面上说,业内的认可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从而会直接关系到招收的学生质量,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然而,老师是一个关注自我发展的群体,如果一个组织出现了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情况,那老师就会选择个体发展去寻求新的符合自己要求的组织。所以,学校的组织结构的好坏就会影响教师组织认同的程度。

(二)组织声望

一个组织的声望会对组织成员的组织认同产生直接影响,就工资薪酬上来说,教师只属于一般的中薪阶层,所以教师除了学校的基本工资外,其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科研经费和其他的社会服务。而在这个时候,组织的声望就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只有提高组织的声望才能使成员的组织认同感增强。

(三)个人因素

组织成员自身的特征会让成员对组织认同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成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群体和组织的心理需要也对组织认同有着明显的影响。就教师个体来说,当教师认为自己所属的学校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同时也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时,就必然会改变组织认同的程度,这也就是说个人对组织的认识会影响其的组织认同度。

四、4教师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

就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既要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要认同自己所属的组织,因此,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是并存的,并且还会出现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所以,研究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

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所属的学校皆十分认同。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所有学校都希望看到的一种结果。

第二,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表示认同,但不认同自己所属的学校。如果学校出现了这种状态,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自己所属的学校有不满,所以学校领导要经过深入了解调查,找到根本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有效措施,如,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三,教师对所属的学校表示认同,但是不认同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认为自己所属的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而选择留在原本的岗位上,所以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展职业培训,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同感。

对于第二、三两种状态,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者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有效的政策来对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具体的激励措施来维持教师对职业、组织的高认知水平,使老师在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增加认同感时也能提高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减少人才的流失,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对集体的凝聚力。此外,除了这三种状态外,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既不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不认同自己的所属组织,笔者认为这种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在教师自己身上,其工作的目的仅仅就在于报酬而已,所以,这种状态就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列。

就教师特性来说,从社会同一性上看,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其实都是教师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对所属组织、职业的认知。所以,在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组织时,他就会主动将自己融入到职业、组织中,将职业和组织的成功、失败都当做自己的成功、失败,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除了对象上的不同,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所以,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认识,应该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了解。

5

结束 语

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在提高教师职业认知度的同时也要提高其对组织的认同程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对学校的忠诚度,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扶平、张宁俊、吴昊.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综述与展望[J].人力资源管理,2010(08)

[2]耿夫利、杨维磊、陈曦.我国高校职业认同感探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12)

[3]陈水平、郑洁.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教师组织认同的提升[J].老区建设,2012(20)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5

“90后”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认同感

一、前言

所谓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多元维度发展,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等逐渐成为其显著特性,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及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并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给予他们较高的人格期待,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幼儿教师是代表国家利益,培养新生一代的。幼儿教师是引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进入正规学习生活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但是,在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甚至不时发生一些有损师德的虐童事件。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

二、“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却也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任性自我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且寄予厚望的一代,他们聪明但也轻狂、理性却也躁动,甚至是成熟与盲目并存,这些显著的心理特征导致大学生们在个人专业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在职业认同感的养成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

1.专业选择带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由于近几年学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幼儿教师的师资需求增大,且在职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呈现整体良性发展态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带有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是否适合做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学习中存在不适应,甚至产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迷茫情绪,进而出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2.自我提高意识淡薄导致专业学习、职业能力提高发展缓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与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态度欠佳、学习效率不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精力,克服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特别是声乐、键盘、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零基础的困难。这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作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敷衍、畏惧、懈怠等不良情绪和行为都会延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3.保育和教育兼顾的工作性质与“90后”大学生成长历程存在冲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目前,随着幼儿园保育教师岗位的逐步取消,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正逐渐转向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兼顾。这其中的保育工作需要教师工作细致、周到、责任心强,甚至要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90后”大学生是衣食无忧,甚至是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其中的一些人面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产生一些畏惧、抵触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如何使学生们从内心短时间内接纳和认同这些服务性质显著的工作,并能愉快的胜任保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引导方面应该大力度探讨的课题。

4.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及部分学生的消极性格,从而埋下入职后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尊重、爱护幼儿,禁止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由于一些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缺乏必备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未能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崇高社会价值,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幼儿及他们的消极性格,如怠惰、自卑、跋扈、粗心等,因此不能排除在入职后不能与幼儿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生硬、不公正,缺乏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幼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出现。

三、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与塑造,才能完成为国家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一项公共事业,是一项助人的高尚工作。因此,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当务之急。

1.以人为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

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他们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更需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人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职业高等院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们特别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人为本,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1)要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远大的职业理想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进一步规划远大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师这一曾经被世人冠以“看孩子的保姆”“阿姨”等不公正待遇的职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尊敬与认可,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构建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但与此同时,与幼儿教师地位的提高并存的是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幼儿教师的岗位竞争、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也随之而来。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精神,即坚定的教育信念、强烈的教育意识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高度的认同感,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能力,即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一专多能的岗位技能、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积极主动的专业学习、发展提高自我的意识与行动。

(2)要加强性格的锻炼

个人性格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往往有很大差别。例如,性格外向的教师,热情、善于交际,但也易激动、粗心大意,甚至容易发脾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表现都是不利于做好幼儿教师工作的,甚至会导致不称职行为的发生。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安静、做事周密、严谨、细心,但也可能不善于与人交往,不能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这在需要沟通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幼儿园也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阶段,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只要有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他们的一些不良性格特征完全是可以调整的。

2.师德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很多,包括来自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以及高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归根结底,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丰富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的价值观等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源,它帮助学生们如何做“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的最根本的诠释。只有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才能作为名符其实的“人才”融入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快乐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他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并不尽如人意,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频现,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2)良好师德的塑造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本,它约束学生们如何做“事”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无疑,师德规范是高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这意味着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进一步分析,教师师德的养成仅靠教师自省又是不够的,甚至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许多发达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给予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细化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如果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基于法律意义上的强化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3.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果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到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容单调、手段呆板、形式陈旧等问题,则无法适应当今大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正面引导,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积极培养

为了配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工作,应积极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用先进的幼儿教师典型引导,用具体的学前教育政策引导。具体来讲,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幼儿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幼儿教师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又要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反面警示,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近一段时期,屡屡曝光幼儿教师的不称职行为,甚至是虐童事件屡见不鲜。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智的分析反面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背景,做到正确明辨是非,保持头脑清醒。并且应培养学生们对幼儿教师职业应随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明白遇事随心随遇、以自我为中心的严重后果。防微杜渐,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反面事件的警示作用。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应仅仅是正面引导,还应有反面警示,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培养与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3)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影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决不能闭关自守、坐而论道,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教学方式,精心组织实施培养计划。走出去,是指要合理安排幼儿园的实习、见习计划,使学生亲身感受幼儿教师工作的内涵。请进来,是指要适时邀请一些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有突出成绩的本专业毕业生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魅力。与课堂教学相比,这些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往往是巨大而显著的,且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应充分挖掘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探讨

所谓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会从内心肯定并认为该职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主要牵涉心理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师职业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的重视,甚至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命题,但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制约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些原因,希望可以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以及管理,另外,希望可以很好地完善对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一、制约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原因

1.由于学校类别带来的不同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所处的学校的类别不同会致使他们的职业认同有所差别。我们从大致的水平上可以看出普通中职不如省重点中职,省重点中职比不上国家级重点中职,而国家级重点中职又不及高职学校中职部。调查研究表明,如果可以成功转成高职学校,可以取得国家在经济技术上更多的支持,有了好的学校名声以及好的招生条件,这样就可以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舞台以及更好的待遇福利,进而就会使得教师职业认同在整体上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当然也就会明显地超出其他三种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高层领导必须要能够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就道破了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有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名声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学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认同。

2.由于工资满意度而带来的不同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是工资满意度越高的人,他的职业认同度也就越高;相反如果他的工资满意度很低,那么他的职业认同度也就不会太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他们也只是普通人,需要不断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在物质上的要求,首先可以将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的薪资福利等提高,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以使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变为受人尊敬羡慕的职业,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自身甚至整个社会对于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其次就是能够有效展开绩效管理方法,将工作的业绩和物质精神奖赏以及前途发展相联系,促使老师可以更加努力地工作。

3.由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会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致使差异产生。第一就是性别刻板的缘故,大家普通的认知就是男性代表有力刚强、独立又有竞争性,而女性就是温柔弱小的代表,有依附性并重感情。第二就是传统观点文化的制约。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是男性成就的期望值更高,而且相对于女性,男性要对家庭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与企业家、商人、官员或军人等职业相比较,教师职业本身就很是平淡琐碎,而且就金钱声誉权力等社会资源,教师的占有量很少,所以,很多男性不愿意困在教师职业上,而是要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即使他们做教师很出色,也会转向行政岗等职位。

二、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1.缺乏职业认知

据调查分析表明,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表现最不好的方面就是认知,大概情况就是认知处于不认同和一般认同之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的认知包含相关的中职教育功能和培养目标认知,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价值等方面的认知。研究表明,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主要就是因为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角色不清楚。

2.欠缺职业工作的激情

教师职业本身非常高尚的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可以说教师职业的成功必须要教师倾注心血投入到教育的每一个教学活动当中。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教育没有了爱,就会像是缺少水的池塘,我们已经不可以把它称为池塘了,所以说缺了感情和爱就不能称为教育。

3.欠缺相关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远大,那么他内心就会产生越强大的驱动力,这样也就可以帮助自身有足够的勇气来打败任何的挫折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人追求的目标非常小,或者说就没有很大的目标追求,这样他们就会缺乏内心的驱动力,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而且一旦遭遇挫折、困难都会挫败后退。

三、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措施方案

1.努力创造机会,便于青年教师展示自我价值

首先,相关的政府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措施政策,为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提供保障,维护好教师的职业合法地位和权益,保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快速进步,并且深入改善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环境。

其次,将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建设的功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好是可以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决策当中。社会职业有一条定律像铁一样存在,就是拥有了专业化才可以拥有社会声望,这也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所强调的。假如有一种职业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么这种职业就没有什么位置。相关的部门和中职院校要争取创造一种可以帮助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找到自身角色和支持他们专业进步的环境氛围。我相信青年教师一定可以从中理解并感受教书育人的崇高伟大,感受到教师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尊重,进而调整好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刺激教师的职业激情,强化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首先要明白心理健康的表现,主要能够表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作为教师可以全身心关注教书育人,尽一切可能来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相关的院校管理人员要做好青年教师的表率,引导帮助青年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成长,使他们可以收获到事业上的幸福,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职业认同。中职学校青年教师要跟随当前教育形势,积极转变方式方法,改变思路,降低负面不平衡的情绪,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3.将青年教师的职业境界提高

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的责任和认同感是中职学校的义务,中职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才能发挥,达到优秀的职业境界。教师职业分成四个方面: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对于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是出于职业责任义务的活动,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更是体验幸福的活动。而且从他的角度来说,前边的两种是他律的现象,后面两种则是自律的表现,所以说整个过程就是从他律转变成自律。另外,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当成是教师在一定层面上对自律进行内化的结果,可以说是教师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心理感受。因为有了这方面的心理感受,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展示出自我效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这个对于教师职业特点和要领的理解把握,就是青年教师职业形象的树立过程,当然也促使青年教师对于职业境界的深化,这样职业形象的认知也有助于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我们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影响,雅致纯洁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供给教师交流平台,展示自我的社交需求。对于这些高智商的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相关院校要积极应用人才,提供他们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职业心理环境。

总而言之,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我们只是做了简单的分析探索,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