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1
在团委老师的指导下,社团联合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全体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事部有了进一步长足发展,人事部从基础性的机构发展到创新性活动,都有了由量到质的飞跃。下面,将人事部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人事部的招新。本学期的社团联合会人事部的招新工作依旧是面向全学校进行的。招新于九月份全面展开,分别从前期宣传、过程跟踪、以及干事统计等方面来进行。全校各个系都有我们的干事,让我们充分看到了人事部发展的潜力。
2、人事部的活动。在九月份,为了进一步贯彻学院党委关于“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学院团委开展了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组织我们学习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在报告中我们一起学习了xx大精神和 “蓝天”精神,树立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落实推进“自立、自强、创业、创新”主题教育工作。学会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团学干部所应有的素质“学习力,领导力,亲和力”、“进取之心,敬畏之心,平常之心,赤诚之心”。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xx大,提高社团干部服务意识,落实“责任”教育。xx大的胜利召开,也为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指明了方向,全院社团联合会干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院团委的亲切指导下。学院社团联合会不仅认真组织社联干部和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召开了学习郑书记xx大报告座谈会,而且还精心策划了学生社团“团课知识竞赛”。通过考察党的xx大有关知识、简单的党团知识和《学生社团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让社团干部树立起为广大社团会员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让社团活动成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创建一流品牌高校的重要力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推进学院学生品德培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绚丽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素质扩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蓝天,把我们打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流品牌而努力奋斗。经社团联合会筹备、策划,院团委讨论研究,决定在11月22日至12月26日期间开展我院第五届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这期间为了充分体现“自立自强,创业创新”是我们的“蓝天”精神。我们开展了自强者之家承办“展自强风采,铸自强人生”第二届十佳团员自强之星事迹报告会,英语协会举办第三周年活动启动剪彩仪式和“我爱蓝天、爱学习、爱英语,抓好专业、学好技能”大型签名活动,学子创业社举办了于校长亲笔题名的“创业社杯”第二届创业计划书大赛,职业指导协会举办“完美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和建筑协会举办建筑模型设计大赛。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落实开展“爱心”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我奉献、 我快乐, 青春闪光蓝天”爱心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持续七天,每日中午、傍晚的人流量大的时候,我们就将宣传板、桌子和募捐箱放于宿6栋的对面,并分发宣传单,让广大同学能进一步了解此次募捐活动的起因和意义。同时,我们还准备了留言纸,同学们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祝愿话语,虽然每位同学只有那短短的几行字,但字里行间
却流露出了他们最诚挚、最美好的祝福与愿望。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你心,我心,大家心连心”由心连心协会组织的赴阳门村小学爱心义演及义务助教活动。“弘扬敬老美德,关爱老人促和谐”在企业管理协会的带领下赴麻丘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我们组织并安排了志愿者每月不定期去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用我们的奉献温暖她们晚年的心,让她们体会到人间温情。我院学生社团已不仅仅是一个个组织,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已经成为孕育每一代蓝天人生命的乐章,蓝天学子也一直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学生社团辩论赛正是优秀蓝天学子展现自己才华的亮丽舞台。在这次唇枪舌战中旭日文学社获得了分区决赛的第一名。为了弘扬“蓝天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和发掘文艺新秀,促进学院学生社团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社团联合会与各学生社团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加强广大社团会员对社团的了解和热爱,展示新时代、新蓝天社团人的风采。为此社团联合会特举办了江西蓝天学院首届“社团之家”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在最后京东校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苏浩同学以他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赢得了评委的亲睐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3、社团的纳新。 在今年我们人事部主要负责学生社团各个会长及团总支人事考查和任命以及对各个协会指导老师和指导单位的确认。目前我院共有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理论学习、社会公益四大类近70个学生社团。今年我校瑶糊校区13000名新生中,就有近3000名学生加入了我院社团大家庭。也就是说,每4名大一新生中就有一名是我们社团的会员。在这期间的第五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我们人事部服从社团联合会的安排积极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文化节作出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2
一、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党课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内容古板老套、重理论轻实践、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等诟病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和难题,党和国家给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解决思路。作为原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一种补充,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为创新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研究性学习能够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方式。传统党校培训一般会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等理论知识,考核是以写心得体会和笔试进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学,自己去观察、发现,自己表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学习的“独立自主”。这样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能够拓展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内容。有别于党校的短期、统一、集中培训,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各小组主题各异,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涉猎的宽度和深度较党校学习有明显提升。以党校学习的知识为起点,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是如何提炼形成的,也可以去发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中的,还可以去探索实践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
二、研究性学习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逐渐进入高校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不少研究者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政教育、英语等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研习会。
研习会由学生支部教师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每周定期召开。研习会主要内容包括时政播报、党史知识介绍、专题讨论三部分。研习会由学生主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队一起完成。在学生准备一起研习会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关注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反思与总结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关注与思考。学生须要关注时事政治,搜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知应会的信息,搜集社会热点话题,搜集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研习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变化,把咨询变成学习资源,关注问题的同时就开始了思考和筛选。有了这些信息,学生须要去主动思考,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个热点背后的焦点、矛盾点;探索每个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策略。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在思考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讨论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它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也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思考结果,多视角全方位的看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求实、求是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也借机学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反思与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学生观点并加以总结、反思、升华。一般来讲,入党积极分子热衷于参加一项活动,做一项具体工作,阐发自己的某一个观点。对于如何通过这些已有的活动、工作和积累的观点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须要提醒学生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题、分析能力、表达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三、几点建议
1.保障有力。完善制度,鼓励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建议学校教务部门将这些学习活动纳入选修课的管理体系,给予学员一定的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样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推广。
2.循序渐进。较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往往停留于表面。对刚入校的高职生来说,最需要的是对党的基本了解,对入党动机的教育和引导,解决“党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研习会选题一定要小而具体,用通俗的语言表达、解释,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记住。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1-02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
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民族文化观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三、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地域差异观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四、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中的校园文化观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太明.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漆德琰.澳大利亚环境艺术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过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了创造性的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与本科教育阶段的根本区别所在。
科学研究一般包括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环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对其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成果总结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又是竞争的焦点,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有所改变,但总体仍具有如下特点:
(1)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较低,导致对计算机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得不牢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旺盛需求的驱动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安排上进一步重视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如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离散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方面的课程都没有安排,而安排了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缺乏从事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输,轻视对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许多核心课程也有实验要求,但这些实验大多以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为目的,对“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设计与实现假设观点、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各环节的基本素养并没有太多的针对性的训练,研究生毕业设计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课堂教学对学生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
(3) 缺少学术批评精神。东方文化的含蓄、重情感、爱面子和回避冲突,使得学生总是“敏于事而讷于言”,在科技活动中不善于开展学术批评,盲目相信书本上、学术大师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失去了许多“明辨是非”的机会,也降低了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可能;在学术交流中不积极发言和提问,既挫伤了报告人的积极性又失去了通过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影响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浪费了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机会,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变成“讷于事且讷于言”,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低下。
(4) 高校和研究生招生的扩招,研究过程监控的难度增大。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粗放化,老师对研究生的研究过程缺少监控,导致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中的机会主义的抬头。如通过窃他人成果骗取学位、通过雇佣“”撰写学位论文等。诸如此类的机会主义,一方面考验着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位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将会给国家科技事业、社会进步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对科研研究的基础教学、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与方法。
3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在研究分析国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摸索,我们形成了较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
(1) 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研究方向要求,总结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参照国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确定该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对离散数学、系统科学、复杂系统、抽象代数等课程要求,通过课题组内研究生交叉选修方式、做实例以及组内讨论交流,使课题组所有研究生均能够对所需的核心课程知识有所了解,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2) 注重新生入学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包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行为准则、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介绍、科技文献查阅与强化训练等,使学生在一个月内对课题组的价值取向、管理方式有所了解和认同,通过培训和练习掌握文献查阅方法。
(3) 创造和利用各个科研环节和科研活动,如读书报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从科学贡献、假设和观点的优点与不足、成果适应范围等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锻炼了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 探索建立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并建立和实行组长、学长负责制,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制定了涵盖内容层面、价值层面以及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包括学术规范、工程规范、文档规范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注重加强对组长、学长与组员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人沟通技巧与技术交流效率。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以及课题组执行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5) 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求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待所承担的任务,以研究态度对待研究课题,努力做出先进的方法、技术,做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成果;以研究态度对待工程任务,研究通用方法,找出工程适应范围等。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5
通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我国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首先,理论研究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科体系不健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的教学;各种教材中有关生态的知识太少,且不系统;各种考试中有关生态知识的,少之甚少;德育对象仅限于学校里,忽视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公民生态知识得不到普及,从主观上制约生态道德观的养成,难以用生态道德观自律。其次,从教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生态知识的缺乏,学校的德育师资也显得薄弱,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生态道德观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生态环境虽然不容乐观,但一直居于次要的地位。结果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忽视。因此,必须认识到培养生态道德观的重要性。
1.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必须具备契合时展要求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素养。将生态伦理纳入德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从而帮助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行为带动公民生态道德的养成。
2.培养生态道德观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生态道德教育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懂得人类应该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形成对后代以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价值观念上有更新的认识,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在道德意志上更加坚定,从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3.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对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要求,还是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首先,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越多的人,越需要以生态道德自律。其次,具有生态道德的高水平人才能影响公民道德的建设。高素质人才必须把生态道德行为从以前的仅仅是避免一些生态伤害提升到促进万物和谐发展的自主行为。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只有比普通市民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才符合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
三、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策略。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拓宽德育的教育范围,把全民纳入德育教育对象之列德育是全社会的工作,教育对象应该包括全体民众,不仅限于在校学生。生态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全体公民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不仅要重视法律建设,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地开展生态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树立生态道德的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民关心环境、全民保护环境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研究,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地抓住,不可懈怠。
我国目前生态道德观教育现状应该侧重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生态道德观理论的研究,建立生态道德观的学科体系以及相关的配套的措施,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各类学校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教材及相关的生态知识的科普读本,这是提高全民生态道德观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乐于生态道德教育、精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生态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道德观培养要从教育对象的知情意行入手。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丰富教育对象的生态环境知识,培养教育对象对自然的敬畏情感,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入手,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规范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教育对象的生态道德意识。
一直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着指导地位,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建立和倡导一种新的、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
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2.培养教育对象维护生态环境的自律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使教育对象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有状态既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也需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来维系。要引导教育对象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要使教育对象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要使教育对象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范文6
摘 要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背景中,国企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大。针对这一情况,国企需要通过对员工的合理培训和教育,保证自身的良性发展。本文从关系方面入手,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国企 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 结合
员工是国企的主要组成成分。从国企的日常运行情况来看,员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这两种要素实现的。对于员工而言,这两种要素作用的分别发挥可能无法起到良好的约束、教育效果。为了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可以
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进行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基础
1.二者之间的差异。从差异方面来讲,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实施方法。企业文化通过国企文化环境这种具有间接性特点的实施方法完成对员工的培养教育,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通过直接的灌输式方式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第二,所述范畴不同。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所属范畴分别为政治工作与管理学。
2.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之处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内容相同点。构建国企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二,目标共同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目标都是通过员工的教育和优化,使其为国企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就国企而言,其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企环境营造方面。从国企的运行经验可知,当国企环境中存在相互攀比、唯利是图等不良因素时,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不良影响。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情境中,国企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会被有效剔除,员工正确价值观、抵抗力的形成会促进员工工作效率、质量的提升。
2.发展互动方面。就发展互动方面而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要素中:第一,指导方法与理论要素。在国企的实际运营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为企业文化提供多种不同的指导方法与理论,因此二者结合可以在优化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同时,高质量解决员工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第二,活动要素。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大多是通过各类活动发挥出来的。例如,企业文化会通过书法比赛活动的开展,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增强员工的内涵修养。由于这类活动大多以社会主流文化、积极要素为内涵,因此二者的联合开展会促进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效果的提高。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国企需要通过以下几种策略的应用,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目的:
(一)典型示范宣传策略
理论式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速度相对较慢。就国企而言,为了提升员工的培养速度,国企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典型示范模式应用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在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目的的同时,促进国企中员工典型良好精神、作为、事E等正能量因素得到合理宣传。处于这种工作情境中,国企员工能够参照典型人物将自身的消极因素、问题、不良习惯有效克服,进而促进国企的良性发展。
(二)以员工为本策略
从国企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状况来看,其通常运用强制灌输方式完成对员工的思想教育,这种方式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国企可以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企业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以员工为主:当员工更倾向于文化活动时,国企可以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的提供,满足员工的实际教育需求。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以员工为本教育方式的应用可以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出来,间接促进员工能力的发挥。
(三)员工综合素质联合提升策略
相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国企员工的层次化、复杂性特点更加明显。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国企需要通过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保证自身的良性发展。虽然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但从国企以往的培养工作情况来看,员工的综合素质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可以将这两种要素联合在一起,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然后利用企业文化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与企业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更容易为国企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结语
面对当前的市场情况,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综合素质联合提升、典型示范宣传以及形象联合塑造等策略的应用,实现自身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对于国企而言,上述两种要素的结合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