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1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地为各国所提倡。作为绿色发展基础之一的绿色建筑在我国又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但是我国近十年的绿色建筑实践表明,绿色建筑理念与其良好愿望如何通过恰当的工程设计转化为工程实际,还存在一些疑问。而现实中的案例也未能很好地解答这些疑惑。纵观国际国内,这些年来绿色建筑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许是: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夸张的、低调的、奢华的都有。千差万别的建筑环境。从建筑的室外环境到室内环境,容积率、建筑密度、室内温湿度等也是差异很大。纷繁复杂的技术措施。绿色建筑项目中大多都采用了外遮阳、高性能护结构、地源热泵、中水利用等许多技术措施。炫目迷人的分析报告。绿色建筑案例往往伴随着风、光、声、热等各种各样的模拟分析报告,矢量图、彩色云图、曲线图等各式图表眼花缭乱。

1、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

近几年绿色建筑数量的迅速增加与绿色建筑效果及体验之间的差异,也导致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

(1)设计标识项目多、运行标识项目少,导致重“措施”、轻“结果”。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总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认证的项目为4071项,总建筑面积达到4.7亿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占比近95%,运行标识项目仅占约5%。这样,许多项目(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只重视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其实际使用效果。忽视运行阶段相关工作的结果是一些得到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绿色建筑的等级似乎与能耗等运行消耗、室内外环境满意度等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类问题在国际国内都并非个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现在的所谓“措施导向”,即各相关方更多地关注项目是否具有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关的技术措施,而忽视这些技术措施是否适用与有效。而且,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的反馈,绿色建筑采用的相关技术措施无法得到充分验证,也使得部分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出现了照搬、照抄现象,认为增加了一些技术措施就是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由“零售”转向“批发”,如果后续管理不配套,可能形成重“说明”、轻“设计”,甚至技术措施都可能缺失的不利情况。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开工和建成的项目面积数以亿计,2013年之前我国绿色建筑主要靠标识评价进行认定和推动,绿色建筑的数量不多;2014年之后为了加速推动绿色建筑普及,逐步出现了在施工图审查环节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对设计阶段是否达到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核查,替代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审的趋势,以解决绿色建筑数量激增的问题。可是实际中出现了有些项目仅仅在设计说明中陈述了一些绿色建筑的“设想”、设计中并没有完全落实相应技术措施的现象。这些项目中的绿色建筑“设想”显然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大多数绿色建筑项目止步于设计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可能形成比“措施”导向更加流于形式的“图纸”导向(甚至可以说是“文字”导向)。

(3)现有设计模式和人员能力面临挑战,导致部分设计人员比较迷茫。绿色建筑涉及的专业多、考评指标的综合性强,部分指标受项目运行情况影响较大。现有设计工作模式(专业划分和配合方式等)和人员能力(工作内容增加、能力要求提高)均面临较大挑战,有时设计周期也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部分设计人员面对绿色建筑设计项目时有些迷茫、难以下手,以至于简单敷衍。

2、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种思潮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在一部分设计人中逐步滋生了“应付”或者“否定”的思潮。(1)简单对标,绿色建筑标识(或通过施工图审查)代表一切。我国绿色建筑已成“燎原之势”,随着数量与规模的迅速扩大,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忽视客观条件机械地照抄照搬标准条文、简单地堆砌技术措施,在设计中应付审查与评价,简单“对标”成为一条“捷径”(尤其是针对设计标识)。(2)否定绿色建筑(标识)。虽然绿色建筑发展使得我国在思想观念更新、公众认知普及、从业者自我提升、以及对于标准及其体系的再认识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一些绿色建筑项目没有能够给人们带来明显的实际感受,也使得一部分人对绿色建筑产生了怀疑,认为绿色建筑有些虚无缥缈,甚至认为绿色建筑是“假、大、空”。

3、进一步认识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是我国目前面临着因经济发展引起的需求增长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建筑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现行标准体系下,绿色建筑更多地着力于理念和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其实施途径、方法、措施等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设计阶段需要将这样的理念、以及体现建筑实际运行结果的指标逆向分解成为设计要求,才能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客观分析和认识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1)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是民用建筑领域第一次尝试涵盖设计、建造、运管等各个阶段工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原有建设管理模式、责任主体、工作界面、考评方式等均需要有所改变和创新。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受到行业管理范围、专业工作界面、工程实践经验、技术体系支撑等因素的局限,使得绿色建筑评价难以从方法到指标等都考虑得很完善,其相关要求的可操作性也受有一定局限。所以,需要客观看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启蒙和推动作用,不必求全责备;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2)客观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一般来说,设计需要解决的是在预计的需求及设定的条件下、建筑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提供等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硬件”方面(例如:体形体量、系统设置、材料选择等);而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障等往往需要通过设备、系统等的运行来实现,这更需要依赖运管团队的努力、甚至会受到用户行为习惯的影响。所以,建筑的实际运行与使用效果是设计、建造、运管、以及用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按照传统的设计界面,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是存在较大局限的。而好的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设计工作适当向后续环节延伸。

(3)客观认识用户的需求与反馈。绿色建筑需要能够满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需求。但是,绿色建筑不是高舒适度的代名词。对于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反馈、尤其是涉及必须以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才能维持的、非必须的需求,可能需要区别对待、适当引导。绿色建筑必须考虑现在及未来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极少特殊项目中存在的恒温、恒湿、恒氧等需求,因其消耗过大、同时也未必符合人体自然规律等而未必值得推广。

(4)客观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建设中,由于观念、决策、运维、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去解决,往往代价很大、甚至难以承受。例如,一个由于建筑布局不当而形成的巨大内区,单纯依靠空调、或者设置太阳囱(拔风道)等技术措施解决非夏季降温问题,不如通过适当的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内区面积有利得多;又如:如果忽视了有效遮阳措施,在夏季室内的太阳直射区域仅仅依靠空调保证室温和人体舒适度,其难度和代价是很大的。

(5)客观认识模拟分析的作用。风、光、声、热等各种模拟分析,是辅助设计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在项目建成与运行之前分析预测各种技术措施的使用效果,起到优化设计和辅助运行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计算方法、模型建立、边界条件整定、尤其是运行规律等因素影响,其预测的准确性还有较大的局限,不能过于盲从。

(6)客观认识数据的作用。运行与检测数据是评估建筑运行效果和各项技术措施实际作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在一些项目中忽视了其数据真实性、一致性、数据量大小等影响数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线)传感器的校验、安装,以及数据分项计量、采集等问题往往导致运行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使得分析与评估结果失真。

4、绿色建筑设计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有主观方面的,但是,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其客观原因,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途径。

(1)时间短、经验少。我国目前颁布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是结果评价,在设计阶段必须将针对运行结果的评价要求逆向分解整理成为各个专业的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要求所涉及的专业更广泛、较之以往的要求也更高。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刚刚十年,在许多方面(专业划分、技术体系、工作方法等)认识尚不充分、缺乏经验。

(2)相关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绿色建筑要求考核建筑全生命期的表现,需要业主、建造、运管等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就积极参与,以解决项目定位与设计需求、施工工艺与材料选择、运管方式与考核办法等影响设计工作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其他责任主体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度很低、项目功能与定位等设计要求过于笼统。而受设计周期、工作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设计人员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积极性也不高。

(3)专业发展不同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中,工程师参与的多、建筑师参与的少;建筑技术考虑的多、建筑设计引领的少。如果作为民用建筑设计主导的建筑师游离之外,必然影响绿色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

(4)分析预测能力不强。适合建筑工程应用要求的理论分析与运行效果模拟工具、手段、经验和能力等尚需增强,还难以完全满足绿色建筑设计对运行效果预测分析的要求。

(5)技术、设备、材料等还不能完全支撑。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适用技术、设备、材料等还存在品种不多、适用面窄、维护复杂、成本较高,以及生产端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

(6)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模式尚待优化。绿色建筑设计不仅指标要求更高、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密切,而且要兼顾建造、运行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设计流程、分工与配合等管理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5、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为了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更加有效地发挥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1)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再认识,由措施导向逐步向效果导向转变。以往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建筑的“规模”和“硬件”问题,关注的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运行阶段的最大需求,是否能够以设计状态的“不变”应对实际运行阶段的使用功能、气候因素、人员行为等的“万般变化”。即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设计能否“包的住”的问题。绿色建筑既然要求运行使用中建筑能够有良好表现,绿色建筑设计就必然需要更加关注项目的服务对象、功能定位、气候特点、运管模式等设计影响因素,设计阶段就必须由只关注技术措施的有无、向更加注重其使用效果的好坏转变。即设计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建筑是能否“用的好”。

(2)对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再认识,全面掌握、理解到位。以往设计、施工、运行、检测等各有自己的标准,互不关联。绿色建筑的要求是一个体系、需要许多相关标准的支撑,涵盖了各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要求涉及面广、涉及的相关标准也很多,绿色建筑标准中相对于以往的设计标准,有些指标确实提高了(例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等),有些指标只是将现有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而并未提高(例如:构件隔声和楼板撞击声等必须到达《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相关要求)。此外,涉及安全、健康、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指标应当严格执行;对于仅仅影响舒适度的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一定弹性,需要在保证建筑正常运行(用户正常需求)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3)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界面的再认识,打破专业界限、提高专业能力。绿色建筑设计对于设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更加了解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所以,要做好绿色建筑设计,需要打破专业界限、强化专业能力,需要跨界思考和专业融合,工作界面也可能需要重新确定。例如:要利用好天然采光,就要综合考虑外窗设置、晴天时的眩光、太阳辐射得热、以及与人工照明的配合等问题;而地源热泵也不仅仅是暖通专业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径流等地质条件。

(4)对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模式的再认识,延伸服务、主动配合。为了达到绿色建筑要求和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预期效果,设计流程、专业配合、成果确认等各个环节均需要适应绿色建筑的要求,而设计与咨询、建造及运行等各个责任主体的配合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开展必要的延伸服务。

(5)对精细化设计的再认识,不仅是“接单干活”、还有细究“订单”。绿色建筑设计所要求的精细化设计,不仅要求各个专业自身设计工作的精细化,也要求专业配合与相关影响分析、尤其是需求分析的精细化。不能是简单地坐等甲方等相关方提要求,设计环节将“设计”变成了“画图”。可能需要协助甲方等相关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要求、为项目建设当好“参谋”,力求缩小设计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

(6)对效果预测的再认识,积极尝试、积累经验。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借助模拟分析等手段对项目的风、光、声、热等方面的运行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甚至需要将部分运行指标逆向分解、梳理成为设计要求。例如,如果某建筑的年能耗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指标之内,那么就需要在设计阶段通过能耗模拟等手段模拟计算运行状态下该建筑的年运行能耗,验证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以便设计中进行选择落实。

5、结语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人文关怀;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建筑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引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的使用功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绿色地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提起。很大程度上,绿色地产的由来是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师们就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变化带来的居住变化。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和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建筑项目的数量、规模以及科技含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环保、节能以及亲近自然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又一热点方向。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文关怀始终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灵魂。绿色建筑中“绿色”的含义主要是指建筑的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功能,并且在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需要充分的尊重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而只有在绿色建筑中充分提相处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够完整的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确保绿色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二、人文关怀背景下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

1.合理设计空间的布局

巧妙的利用不同的建筑结构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仅可以起到增加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作用,也能让简单的建筑显得更富有层次感,同时也更加节省空间,提高绿色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如果单纯的重视空间的划分,又会令不同的功能区显得过于狭小,此时,通过灵活的利用镜面、落地窗、玻璃幕墙等通透性较强的设计来加强室内空间的视觉延展性,可以让有限的空间看起来更为宽广,达到舒缓使用者心情的目的。另外,为了在空间布局中体现出绿色建筑自身的特点以及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应当尽量采用木材、竹子等地毯环保的建筑材料,使绿色建筑更加低碳环保,并拉近使用者与自然地距离,起到缓解使用者精神压力的效果。

2.充分的利用环境能源

将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作为向绿色建筑运行中部分能源的来源,不仅能够降低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控制绿色建筑的运行成本,还可以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要求。建筑内的采光也是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玻璃幕墙与落地窗等设计,扩大建筑的透光面积,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光线满足绿色建筑内部的照明需要,缩短绿色建筑的照明时间,降低绿色建筑的照明强度,进一步的降低了绿色建筑的能耗。同时,巧妙的利用空气流通的规律,设计出能够使空气进行自然交换的结构,还能够适当的减少建筑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利用环境能源调节绿色建筑内部的光照、空气与温度,在实现绿色建筑环境保护工程的同时,还起到了提高建筑内部环境质量的效果,充分的体现出了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3.重视建筑内外的绿化设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个别的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环境中存在的部分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绿化设计还能够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达到舒缓神经、缓解压力的作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合理的进行绿化设计,例如,竹子不仅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中,竹还具有高洁的含义,将竹子用于绿色建筑内外环境的绿化当中,可以在实现绿色建筑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绿色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底蕴,充分的体现了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三、如何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想要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改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重视建筑物生态功能的同时,考虑到建筑的设计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

其次,要巧妙的利用多种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将不同的设计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细节的设计与规划,力求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人文关的设计理念,达到人文关怀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在绿色建筑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四、总结

巧妙地利用多种手法来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能够使绿色建筑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见着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安启,马欣伯.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阐释[J]. 建设科技. 2011(07)

[2]连宇新. 绿色建筑经济性影响量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1(04)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规划;区划方法;评分表

1引言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行近10年,2008年有1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2015年至今已有73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1]。截至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2015年第十批公告,全国共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917个在住建部成功备案。绿色建筑的理念已逐渐植入二三线城市。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福建、重庆等各省市都了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要求将绿色建筑纳入土地规划、项目设计和施工中[2]。在绿色建筑推行过程中,发现缺乏有效的方法来指导确定具体区域的绿色建筑星级;盲目定级,导致有的项目星级过低,有的项目星级过高,难以落实[3,4]。2015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国标),因此,需要研究一套适应新国标要求,能够指导规划部门快速对建设区域进行绿色建筑区划,确定星级标准的方法。

2研究方法

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从与城市规划指标相关指标要素入手,构建绿色建筑区划目标因子,根据其评价分值和相关性赋值,得到绿色建筑区划指标评分表,区划不同星级的规划指标分数要求,指导绿色建筑的准确定级。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规划相关的指标分析

根据相关的密切度,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相关性可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其中直接相关赋值为1,间接相关赋值为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以评分值来评价指标对绿色建筑达标判定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主要是节地、节水、节能章节内容;逐条对标,具体条款有4.2.1、4.2.2、4.2.3、4.2.5、4.2.8、4.2.10、4.2.11、4.2.12、4.2.13、5.2.4和6.2.10。绿色建筑评分标准中,这些指标的评分值构成绿色建筑区划评分分值,如表1所示。备注根据房地产项目开发现状,居住建筑项目一般节地指标得分较高,评分值乘以0.9作为最终的评价分数值。

4不同星级的规划指标评分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控制项、得分项和创新项。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选项。得分项和创新项是绿色建筑的可选项。得分项需按各得分分项权重折算,创新项可以加分。各分项得分≥40分,一星级≥50分,二星级≥60分,三星级≥80分。因此,根据表1评分,当评分分值<24分时,项目可不做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当评分分值≥30,应按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当评分分值≥36,应按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当评分分值≥48,应按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

5适用性分析

为了验证绿色建筑区划评分表的适用性,将其应用于8个不同建筑类型项目,分别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8个项目中,1个项目评分值小于26.4;2个项目评分值介于33~39.6之间;4个项目评分值介于39.6~52.8之间;1个项目评分值大于52.8,即不要求绿色建筑项目1个。应达到一星级设计标识项目2个,达到二星级设计标识项目4个,达到三星级设计标识项目1个,符合绿色建筑项目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说明表1所示的绿色建筑区划评分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6结束语

绿色建筑规划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源动力,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城市规划相关指标的赋值评分,按等级要求区划,是简单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魏景姝,李琳.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探讨[J].建筑科学,2014,30(6):128-131.

[2]刘抚英,厉天数.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J].建筑技术,2013,44(3):212-215.

[3]徐晓萌.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筑技术,2015,46(1):83-85.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住宅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是人文、自然和经济的完美结合,是当前社会的大势所向,现代绿色建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并不断开发新能源,打造健康绿色的建筑理念。同时,绿色建筑也是平衡生态,优雅环境和低碳环保的代表,绿色建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尽最大可能减少浪费,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一种新型建筑。绿色建筑在能源的利用上,多依靠太阳能提供热能和电能,太阳能非常稳定可靠,且能够持续开发利用,重视对太阳能的利用,是发展绿色建筑事业的重要保障。现代绿色建筑能够保证人类生活居住和工作办公的安全稳定,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总之,绿色建筑是人文、自然和经济的完美结合,是当前社会的大势所向,现代绿色建筑,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并不断开发新能源,打造健康绿色的建筑理念

一、绿色建筑住宅的设计要求

绿色建筑的设计应因地制宜,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期内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绿色建筑的评价是以建筑群及建筑单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在设计完成后进行。住宅建筑及其他类型的居住建筑可以按照住宅建筑指标进行评价。

二、 绿色建筑设计的科学化方向

绿色建筑设计的科学化,指科学地运用各个方面的知识,使绿色建筑的设计更加完善。只有充分使用建筑的所占土地,才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构建一个合理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强调节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周围的配套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结合当地情况、周边商业、地铁等因素,发掘地下空间的潜力,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面的环境,节省空间。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绿色建筑在能源的利用上,多依靠太阳能提供热能和电能,太阳能非常稳定可靠,且能够持续开发利用,重视对太阳能的利用,是发展绿色建筑事业的重要保障。

三、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

根据绿色建筑目标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绿色住宅设计应以可持续设计理念为指导,坚持从规划阶段开始,全过程整合,全专业配合,模拟辅助优化的实施策略,以求用最简单的方式和较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住宅的“绿色、低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对于公共建筑,住宅建筑更应重视舒适性环境的创造,舒适性环境主要包括室内外风环境、声环境、日照、采光和室外景观等。因此,在规划和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场地气候资源条件,借助模拟手段,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布局、建筑朝向、建筑体型、建筑户型和室外景观设计等),以求为住户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休闲环境。

四、绿色住宅设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有些项目往往在最初的方案设计阶段未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而是在设计过程中甚至施工图纸完成后才确定申报绿色建筑标识,造成绿色设计理念未能很好融入设计过程,可能需要对图纸进行一定的修改,增大了项目的投资增量,而且可能实际资源能源节约效果不佳。

(二)、绿色技术措施的应用。绿色住宅的评价内容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个方面。绿色住宅在常规住宅基础上需要增加一定的技术措施,但是住区雨洪控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往往易被忽略或未从规划阶段开始就进行系统全面设计,因此应重视这两方面。

1、雨洪控制。住宅建筑不可能脱离住区环境而存在,住区的开发建设势必会带来硬质地面的增加,降低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大雨水径流量,使洪峰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增大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宜进行雨洪控制规划,切实有效

地雨水控制方案是多专业的融合(包括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给排水设计和景观设计等)。结合某市降雨量特点,住区雨洪控制的原则是以保证住区雨水顺畅外排,降低洪涝灾害为前提;体现低影响开发理念(LID),即利用微观尺度的景观设施,从源头对雨水进行调控;雨洪控制措施以雨水入渗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常见的雨洪控制措施包括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采用渗水铺装材料;雨水排放管采用兼具渗透排放功能的雨水管;绿地采用下凹绿地;道路两侧适当位置可设置雨水花园或植草沟;对于住区有景观水池的项目,应将水池作为雨水蓄积装置,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收集雨水还可作为绿地灌溉和道路浇洒用水。

2、可再生能源利用。主要包括地源热泵系统、地热水供暖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确定中,应根据住区所在地资源条件,分析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力求以较低的代价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在住宅建筑中最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另外住区庭院灯可采用光伏发电形式。 “当无条件采用工业余热、废热、深层地热作为热水系统热源时,12 层及12 层以上住宅应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充分证明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住宅应用中的可行性。适宜在住宅中采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形式包括集中- 分散供热水系统(集中水箱+ 分户水箱)和分散供热水系统(主要包括阳台壁挂式系统和屋顶单机式系统),热水系统形式的选择应根据住宅层数、用水特点和物业管理等因素确定,在热水系统设计中宜借助日照模拟分析手段。

3、绿色技术措施未能在设计文件中很好地体现。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申报程序主要包括注册、形式审查、专业评价、专家评审和公示5 个阶段。专业评价环节是对申报文件,特别是对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进行审查,是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价的关键环节。

(1)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材料的安全环保性提出要求,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各种标准的要求。

(2)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对混凝土和砂浆的选用提出要求,现浇混凝土和砂浆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这一点在设计文件中最容易被忽略。

(3)为保证住宅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在建筑户型设计时应计算主要功能房间的窗地面积比和通风开口面积比并形成计算报告。

(4)绿色建筑重视建筑的隔声效果,因此应在建筑设计文件中对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提出具体要求并根据室外噪声值和围护结构隔声性能计算室内背景噪声值,保证室内背景噪声和围护结构隔声性能满足相关要求。

(5)为保证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住宅护结构的内表面无结露现象,需要对外墙、屋面、阳台门和外窗透明部分进行结露计算并形成结露计算报告。

(6)对于采用节能电梯的项目,电气设计文件中应对节能电梯的拖动方式和控制方式提出要求,如:选用VVVF 电梯(调频调压调速拖动电梯),电梯应具有休眠状态(空载时低速或暂停运行)和群控(当有多台电梯时)功能。

(7)绿色建筑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运营标识)。目前国内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虽设计满足绿色建筑要求,但是施工未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或者运营管理不当,使绿色建筑名存实亡。因此,为保证绿色住宅的顺利实施和目标完成,绿色住宅目标应贯穿于住区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现绿色运营管理的条件,在施工阶段根据绿色建筑要求对施工各方提出相应要求。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向是朝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 它体现了人、建筑与自然的动态循环平衡的结构组合。近年来,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促进绿色建筑从设计思维到设计方法上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姚金珍. 浅谈绿色建筑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3

,10

[2]刘梓寅. 浅谈绿色建筑节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建

筑,2013,22

[3]孙亚明. 建筑住宅设计中的生态化应用[J]. 现代装饰(理论),201

2,07:52.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5

宋凌:

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08年正式开始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2年后为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推动方式,我国迎来了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通知》(建科〔2012〕72号);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建科〔2013〕53号)等一系列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为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北京、江苏、吉林、湖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海南、贵州等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相继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地方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出台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

(2)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绿色办公、绿色工业、绿色医院、绿色商店、绿色饭店、绿色博览、绿色数据中心等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标准相继编制,针对设计、施工等不同建设阶段的标准规范陆续出台,20个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颁布了绿色建筑地方标准,11个省市的地方标准正在编制中,涵盖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域特点、全寿命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3)标识项目稳步增长。自2008年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以来,我国标识项目逐年迅速增加,截至2013年9月共评审出标识项目1108项,总建筑面积12026万m2。但以设计标识项目居多(1040项),运营标识项目较少,仅68项。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础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较多,中西部省市项目较少。

(4)能力建设继续增强。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组织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对各地行政管理人员、评审专家、专业评价人员、房地产商、设计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绿色建筑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为绿色建筑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同时,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审机构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针对评审专家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推进会,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普及绿色建筑知识。

(5)社会认识不断深入。万科、万达等一些龙头企业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企业转型和彰显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之一,提出了企业绿色发展战略,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建立了企业的绿色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认识由初期单纯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堆砌,逐渐转变为对“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因地制宜”等设计理念和精细化要求的提升。房屋使用者感受到绿色建筑带来的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逐步显现。此外,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绿色建筑发展较早国家的关注,积极加强与我国的交流与合作,香港、台湾等地区也相继举办了大陆绿色建筑发展与评价标识的宣传交流活动。

CHF记者:从绿色建筑评价的角度,您认为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宋凌:

(1)评价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不断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已基本完成修订,但仍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适合的专项细化评价标准,目前工业、办公、铁路客站类建筑已有标准,超高层建筑有了细则,饭店、医院、商场等标准还在开展过程中。

(2)对评价过程和质量的管控有待加强。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已全面铺开,在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工作的同时,各地也难免存在评价尺度和评价质量的差异,为保障评价品质,对各地评价工作的质量管控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

(3)为评价而评价。

一些项目仅仅着眼于评价标准提出的一些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技术堆砌、冷拼,忽视项目具体条件,忽视不同技术间的协调;只关注复杂高科技技术应用,忽视被动式技术。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使参与绿色建筑的专业认识能更为合理的建设绿色建筑。

(4)设计评价多,运行评价少。

目前大部分项目仅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运行评价标识的项目不足10%。设计标识仅对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进行评价,难以确保项目在施工、运营阶段能够落实相关绿色技术措施,尚未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

CHF记者:各地陆续出台地方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建设力度和规模明显加大,对于绿色建筑的质量把控,您有何建议?

宋凌:

目前,我国主要借助现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过程闭合管理。同时,绿色建筑涉及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等各个方面,并未新增专业。因此,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标准,将强制要求纳入现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管,在有效保障绿色建筑要求得到落实的同时,避免给相关部门增加过多工作量。具体建议如下:

(1)强制标准的建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绿色建筑技术基础差异较大,因此全国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各地应在控制增量成本的前提下,结合地地域特点、建筑行业发展目标和大力推进的关键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强制标准。

(2)过程监管措施

立项阶段,发改部门应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申报材料中对项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增量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说明,以便提前判断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是否合理、经济效益是否明显,为后续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为其他行政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土地出让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应在规划设计条件中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明确(如绿地率、容积率和人均用地面积等),引导建设单位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对于通过有偿方式获得土地出让权的项目,国土部门还应将其须满足的绿色建筑相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文件,对建设单位责任进行明确。

规划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应对规划设计文件中的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如项目用地指标、建筑布局、日照条件、绿地率等)进行审查,对达不到相应标准要求的不得出具规划许可文件;施工图审查、园林等相关部门应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文件。

施工阶段,目前工程图纸变更现象严重,但各地建设主管部门一般将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变更设为重大变更,需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查机构重新报审,从而避免因建设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擅自变更设计文件,降低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标准。但对于其他设计变更却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部分建筑性能难于达到原设计要求。因此,应将未纳入重大变更管理范围的绿色建筑相关设计内容设为重大变更,确保工程质量。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质监部门应重点核实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绿色设计 把关要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在节约能源上,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能、风能、地热能等,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上,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力求采用可再生资源利用,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特别是加强建筑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的科学利用。回归自然,循环利用,各项设计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贴近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建筑实质意义。

3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很多个系统,相配套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产品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专业都与设计绿色建筑的设计有关,例如规划、建筑、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全系统的设计。影响建筑物节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在绿色设计过程中追求节能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建筑体形设计来达到。此外,还要对建筑物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进行合理设计,以增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绿色建筑对节水目标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紧盯节水目标,将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即回收废水、雨水,新建储水、处理设施,改进水环境系统 “供给――排放”模式的技术,重新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即“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回用”。在对小区建筑进行规划时,要将整个水循环系统纳入到规划范畴当中来,主要包括自来水、污水、雨水、直饮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将这些水的引入、输送、排放和处理进行有机整合。绿色建筑规划中,雨水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雨水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绿色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坚持选择经久耐用的建材或新型推广材料,尽量减少材料的更换和维护,达到设计的最高性价比,还要充分考虑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问题。

4绿色建筑建设中存在问题

绿色建筑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对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等品质提出要求,需要各参与方共同协作,以现阶段发展现状来看,绿色建筑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方的策划并没建立起有效沟通机制,会导致策划和设计脱节。绿色建筑在没有施工图专项审查时,其绿色设计内容在施工图中的落实情况没有严格制度去约束与审查,容易产生假设计、乱设计情况。常规施工图审查是由各建筑专业完成,无法按照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与设计规范将各绿色元素全面考核,特别是涉及交叉专业的条文时,容易误判或漏判,导致设计、审查、标准之间的脱节。

5 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把关要点

绿色建筑设计审查,要从项目立项环节就要明确设计标准。建设单位必须把项目简介,包括项目设计单位、绿色建筑(咨询)单位、建筑类型及绿色评级标准等加以明确。在项目申报时,提供设计满足项及设计措施、相关计算结果与证明材料,准确表达设计措施和施工图相应专业的做法说明,列出相关数据计算结果,并将有效证明材料报施工图审查机构备审。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一览表对各专业绿色建筑评价条文分别进行审查,对交叉专业的条文,需条文涉及到的各个专业共同审查。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必须关注建筑区域地貌、水系、生态等环境因数,重点控制总平面中的控制项和可选项,如:控制项中的当地基本生态环境控制线,项目场地区位图、地形图,场地水文状况分析报告,场地内无超标污染物排放报告,住区居住建筑间距日照要求,无障碍设施设置要求等。关注可选项审查,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场地现状地形地貌,景观总平面图,给排水总平面图,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设置调蓄雨水功能池并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合理利用太阳能,在建筑屋顶、阳台、车库顶部覆土层等适合的部位设置太阳能热水集热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和地下室采光系统,合理设置室外节能照明等,减少电能能耗,实现设计建筑的低能耗,零排放。

6 结语

随着人们对经济,环境,健康的新认识,加上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正在迅速发展,作为建设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者,我们更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绿色建筑设计、建造等环节中,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促进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