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1
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听力是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难点,请问:学生应怎样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开展英语听力复习?
■听力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学习过程,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须本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原则,在语法、词汇、听力技巧、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操练。听力复习中一定要提高三种能力:一是听懂英语的能力,二是短时记忆能力,三是正确理解的能力。听力训练要注意四个结合:精听与泛听结合、听与说结合、听与读结合、听与写结合。
请您谈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育智慧的体现,更是教学艺术的表现,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新地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引导他们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调控以及对学生学习策略训练时的组织、评价。
请您介绍承担的“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
■本文是我承担的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BE4104)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研究的关键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对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分析作为切入点,研究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中对学习策略的渗透和指导,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题吸纳了市、区重点校教师参加,充分发挥了基层教师的影响力,既有名师,也有骨干教师,教学科研相结合,分层推进,经历了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探索并总结了学习策略指导的原则和方法、规律、模式等,提出了英语学习策略在听说、读写、词汇、语法、综合等不同课型中的指导对策。课题组成员共完成和课题相关的论文20余篇,其中4篇发表,多篇在市、区级论文评审中获奖,多节研讨课在全国或市级活动中展示。
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对您开展教研工作有哪些指导和帮助?
■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培训,聆听了很多学术界的顶级专家的报告,学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教学研究动态,对我启发很大,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也让我深知,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才能成为教育的主动者。要做一名主动发展的教师,就必须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注重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研中,我始终坚持为教师服务的理念,把教师的发展和需要放在第一位,以引领、服务、指导为准则,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并把自己的所学、所思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一线的教师们,让教师在研讨的教研氛围中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实现“有效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2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零为什么是整数?”,“算式加上小括号为什么就可以先算?是谁规定的?”等等,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要有意识的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进而唤起. 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挂出一张中国地图:“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你们能从地图上算出从北京到香港乘坐飞机需要多少时间吗?”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儿童的注意,激起了他们曲好奇心,顿时生疑:仅靠一张地图怎能算出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从而形成悬念,这时,教师趁势指出:“这节课学习了比例尺,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急于想弄清“奇”的原因,便怀着极大曲兴趣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质疑问难,激发创新精神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设问题的情景,给学生设疑,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前让学生联想到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师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疑“请同学们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上数学兴趣课时,我给低年级学生出这样一道题:小青家的鱼缸里养了8条鱼,死了一条,鱼缸里还有几条鱼?学生踊跃发言,一位学生说:“还有7条,因为8-1=7(条)。”同学们都默认后者对了,我也肯定。突然有一位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还有了条,那条死鱼浮在水面被馋猫叼走了。”同学们哄笑起来。这是出乎意想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我表扬了他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体现于“重课本,不惟课本”。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我们又不能惟课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积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争议说:“这种方法不带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高兴地表扬这位同学不迷信课本,具有创新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位不爱说话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图形是―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侧面展. 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生的活跃又推向一个新。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的假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宽松活跃,立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坚持不懈,学生便会树立创新的信心。
四、引入开放性题,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问题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需要。如我教学中的一道题是:“把9只小兔关到三个一样的笼子里,使得每个笼子里都有兔,可以怎样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样关,有的说那样关,最后一个同学说:“只要写出把9分成三个数的和的所有算式就可以得到。”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引出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题,有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3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需要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高有低,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就可能出现成绩不突出的现象,更不会有创新。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很容易的事情,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常用的最简单方法:“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一会,就有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随后有更多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我!”这就是一种竞争的心理。老师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常常说“真棒”,这就是在鼓励竞争。有了良好的竞争意识,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的阅读兴趣。
2.创设情境引导竞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竞争源于一定的条件和环境,趋向一定的目标。把竞争引入阅读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认清竞争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心态。但引导良好的竞争的前提是教师要善于根据新课程的实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竞争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的方法很多,竞争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重点,它是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依据。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呢?
1.开放阅读课堂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与同学交流心得,促进学生不断质疑,大胆思考。
2.营造活跃的气氛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基础。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欲望密切相关。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设置如下疑问:“贝多芬认识兄妹俩吗?贝多芬为什么要为兄妹俩演杂偶呢?”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进行创新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适当的鼓励是学生创新的关键。首先,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质疑其实是对己学知识的深入,它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带动更多的学生爱问、善问,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阅读的评价方法上,采取鼓励评价的方法,肯定其成绩。可以采取成果展示的方法,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展示阅读经验,增强阅读的兴趣。当然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克制学生的过分自信,可配合使用同学间的互评,指出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改善,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75-01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学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甚至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历史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去学习,去创新,而我们要用创新精神美的形象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热情、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
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如中外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行为风范,无不蕴藏着具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一)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动力,它推动我们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如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在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知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想象,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如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历史教学中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美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竭力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要探索的问题,研究资料,多角度解决问题;展开讨论,阐释,交流等看法。例如:对德国法西斯的认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的认知和情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在“你最敬佩的人物”这项调查中,学生明确表明崇拜希特勒。敬佩的原因是佩服他的才干,他改变了德国的命运,让全世界葡萄在自己的脚下,因此是值得敬佩的。在教学中我用历史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习资料,学生提出问题和疑问,其它同学解释补充解释,然后我引导学生对希特勒上台原因进行思索和探讨再进行历史问题的实际探究,从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探究新问题有所创新,掌握新知识。
三、历史教学中二课堂能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二课堂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中专的二课堂尤为重要,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不定期举行历史问题辩论赛。辩论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是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演讲比赛。在比赛中,鼓励学生大胆合理想象,讲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繁琐的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读中感悟,质疑求新。教师一味追求高分,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强制学生死记硬背,表面看来学生的成绩好,分数高,可实质却让学生走上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这就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高新科技大力展现的今天,要让国家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国民素质的提高,新型人才的培养。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有效地把这些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一潭死水不可能游出新的池鱼,教学理念落后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富有新时代创新精神的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鼓励学生释放个性化思维,大胆创新,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去思考、理解问题,既让学生对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我希望让树和小鸟再见面再重逢,再倾诉他们心中的衷情。于是,就创设了一个“真情对话廊”,让学生通过读、评、说的过程体会小鸟的诚实守信。当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时,我继续引导学生体会更多的是因为他心里面牵挂着那棵树,心里面想着他的朋友,于是,我又设计了与友情对话,让孩子从不同的故事当中去体会怎么样与朋友相处,怎么样才是友情的真谛。有了以上的基础,在结尾处我这样设计:
师:此时,看到你们充满感动的眼睛,我知道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树说,小鸟说,或者课文中的其他角色,包括作者都可以。)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因为你们乱砍乱伐,分开了树和鸟儿,你们应该珍惜别人的友谊呀!
师:你说出了你的心理话,也说出鸟儿和树的心声。
生:我想对小鸟说,小鸟,你别伤心,你这么诚实守信,我愿意做你的朋友。
生:(语气高亢,充满感情)我想对小鸟说:小鸟,你和树在一起时,你那么真诚地为他唱歌;分别后,你那么辛苦地寻找树;现在,树化为灯火,你那么诚信唱起去年的歌。你真是一个好朋友!
师:你连用三个“那么”夸奖了小鸟,读得也很有感情!
生:我想对作者说:你为什么要写树被砍,要让树和小鸟分开呢?结局太悲惨了。
师:你多么希望有个圆满的结局呀!希望我们人类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通过以上片段教学,学生们有赞美、安慰小鸟的,有对伐木人提建议的,还有对作者说希望有圆满结局的,真正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是学生对文本最好的解读。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要有意识地创造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执教《假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片《神笔马良》,让学生了解马良的神笔画什么,什么就能变成真的。于是有的同学就对这支神笔产生了兴趣,接着我顺水推舟,提出文中的作者会用这支神笔画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气氛高涨,当读完课文,我再次提出:假如你拥有了这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们此时兴趣大增,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会帮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说“画一本书,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上学”等。
三、拓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故事情节进行发散,也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拓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如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课文结尾可让学生继续拓展想象,启发学生: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棵葫芦,过了些日子,葫芦藤上又长出了几个小葫芦,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点燃了想象的火花,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他去年没有听邻居的劝告,没有及时消灭蚜虫,今年一定要好好照看葫芦,不能再犯去年的错误了。”有的说:“我知道要想让葫芦长得又大又好,不管叶子是不行的,一定要给葫芦浇水,消灭叶子上的害虫,因为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不断创新
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6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