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素质

大学生素质范文1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童编号:1673-291X(2010)16-0266-02

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迅速扩张,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没有人可以又专又全,人才之间的竞争,核心就是素质高低的较量。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弄潮儿和时代先锋的储备人才,这不仅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竞争力。

一、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从生理角度来界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即人的品德、智商、体能、审美等综合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总和。

何为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认识自身及外部规律而且要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综合品质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侧重创新和包容,强调终身学习,“止于至善”,个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客观环境,充分发挥潜能并不断创新――诚如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009年9月4日,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了五堂课后,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尽管听取的是中学课程,但是讲话的实质强调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指出“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品德素质。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除了需要良好的知识教育,更需要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的当今,强调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和不惧困难的毅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2.科学的人文素质。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新科技革命的层出不穷,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星月异。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加强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拓展知识层面,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基础的人才,成为时代进步的新要求。

3.终身学习的素质。学习是终身的革命,肩挑社会、民族、国家重任的大学生,解决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发展性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教师除了讲授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书本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真正的“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一代,创新才是竞争力的源泉。终身学习培养出的是创新的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礼记》记载“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法治国强调的是规范、公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领导干部的摇篮,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治”,只有守法,用法,才能“治人”。

三、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高校是教师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催生栋梁之材的基地。学校的素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1.硬件方面。学校要有必要和充分的办学资源,包括经费资源、课题资源,在此前提下要具备办学条件――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各类教学设施装备尤其是先进的教学设备、足够的生源。

2.软件方面。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可行的管理方法以及教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理在教师节前发表的讲话,特别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师队伍需要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高要求,培养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教书”和“育人”的素质。

1.“教书”的素质。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非常精辟地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教师要具有尽量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有敏感的社会嗅觉,感受和汲取最新的知识成分,应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方能胜任“能者为师”。除了文化知识素质,业务素质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组织能力、口头书面表达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测评、课内外辅导体现教师职业所需一般基本功,还要对教学经验积累总结,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的分析、知识体系的掌握及教学方式方法、技能的应用等方面要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当然语言、演示、提问、讲解、板书、教态、处理问题等方面体现了教师素质的更高的技能要求。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探讨教学理念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相结合的能力。

2.“育人“的素质。师德和师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教师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素质应以德为首,以技为中心,德技相促,德技并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作为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学生的典范。除了直接教育还要间接影响,这取决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表现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

(三)改革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包括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关教化熏陶;能力素质着重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应试教育注重学习成绩,并且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解决知识和能力的矛盾,就要提倡文科和理科协调发展,改变文科生欠缺现代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文学素养的现状。要做到

文理兼顾,’说到底还是侧重能力的锻炼,文理科都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全”字,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是也要明确,应试教育强调的应试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接受知识,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塑造自己的个性。

四、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1.文化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的均衡,实践教学注重学科的分工和专攻。不少高校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学科交叉的符合人才,设置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开设文理科的再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范围,完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2.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1)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更新建设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图书环境,让学生在先进的设备,优美的校园,接触新的事物,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2)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包括科技节、文化节,大力发展大学社团,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提高文化素养。(3)举办适合大学生的系列讲座包括心理讲座、专业讲座、求职讲座等。(4)开展学生干部的公开选拔和自我推荐,创造人才竞争的机会。(5)校企联合活动,一方面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从适应企业需求的角度,注重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3.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4.改革考试方法,重视教育评价的革新。(1)明确考试目的,既要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鼓励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改革考试方法,做到形式多样,可以课堂讨论、提交论文、完成调查问卷等考试形式。(3)改革记分制度,可以五级记分,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4)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记录学生以往的实践活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3]谈在中学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EB/OL]新华网,省略/2009-10.

[4]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1).

大学生素质范文2

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许多学生出现会说不会写、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等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并未将语文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学科,仅仅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范围内,而不像专业课那样做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据一份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书信格式不甚了解。苏步青曾经说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因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语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石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结语

大学生素质范文3

一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与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追求和谐与均衡。应试教育则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模式。有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考试,认为要开展素质教育就应该取消考试。还有一种观点是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在社会倡导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把专业教育简单等同于狭隘、知识面窄,过分跨大了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现代通识教育论是一致的,两者都主张以广泛的学科知识形成学生宽广的视野。但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视知识面广为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视知识面广泛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然而,在实践中有些高校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准确定为学生获取知识数量的多少。原本作为素质教育必要手段与途径的通识教育,现在被提升为目标,而对隐含在通识背后的思维品质、行为规范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甚至忽视。

三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科学素质、人的价值、社会交往能力、服务社会和科学管理的教育。它是塑造灵魂、构筑精神世界和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素质教育要达到人的素质和谐与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二者真正融合。但是,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的人文取向,并不是要将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也不意味着以人文教育去排斥或反对科学教育。

四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用技能教育。受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缺乏技能”、“不会动手”、“素质下降”等传言的影响,部分高校产生另一种认识: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应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是以培养人掌握技能为最终目的,它通过训练使人掌握一种或几种专门的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技能教育只是一种载体,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核心。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类实践活动已经比以往丰富了很多,但仍有创新的空间。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

强化教育引导督促。素质教育不是局部的教学手段调整,而是一个牵涉到转变教育思想,变革教育结构,更新教学手段的系统工程。同时,素质教育具有典型的隐含性和滞后性,其效果往往不明显或在短时期内很难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但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辅以比较健全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督促、帮助高校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做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把“传(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4页)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同时补充师资,完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心理、人文、文艺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各高校应以培训进修、招收聘请等方式将短缺的师资补齐。

健全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并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程,是以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为主的课程体系。修身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性格、兴趣、人文素质等为主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德育、心理教育、法律、音乐、舞蹈、绘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生活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生存、保健、消费、保险等课程。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生活锻炼,基本生活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一些生活课程,无疑是必要的。隐性课程包括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催人上进的良好班风校风,民主、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定期、不定期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而又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它们对大学生有着一种隐性影响,对其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大学生素质范文4

一、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关系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一期.

大学生素质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素质拓展 就业

一、拓展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大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人们在不断探讨和实践的时代课题。在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大学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这种需求强化了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这说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显现的素质拓展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拓展自身素质的自觉需求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性矛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净增70万~100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实际上,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市场对毕业生有效需求增长却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其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导向的转变

在大多数行业中,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把专业对口作为必要条件,还必然会优先选择那些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成熟企业,特别是在市场上占优势地位的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基层岗位员工的招聘,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可见,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3.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的素质弱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质。然而,通过通市场对毕业生的考验。目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专业知识专而不博,职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高校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渊博的学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培养目标其实是让学生“专而不博”。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导致知识面较窄,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不强。

(2)能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对知识运用及创新的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了学生既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

(3)职业素养教育欠缺。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其原因在于大学阶段缺乏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

三、拓展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1.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首先,要调整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其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最后,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良好的综合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形成可以迁移到工作业务中,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也是大学生日后成就事业的宝贵资本。相信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7.

[2]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大学生素质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25-02

在经济转型时代,我国教育需要尽快转型,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三个层次分开论述,从创业能力的视角帮助大学生认知创业本质,梳理创业思路,提升自身创业能力。

一、创业能力的概念

对于创业能力,不同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和表述都不一致。创业能力本身是创业者不断发现、分析并解决各种创业矛盾进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行业经验的一种综合性概括,其实质是一种客观实践后的主观沉淀。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总结: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素养+创业经验。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那么到底创业能力由哪些能力组成呢?首先,创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指贯穿于整个创业阶段的基础性能力,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行动能力和学习能力,没有这些能力,不用说创业,可能连基本的就业问题也难以解决;特殊能力是指创业的不同阶段所着重掌握并运用好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创业就很可能会在这一阶段遇阻。而特殊能力在创业的不同阶段要求不一样,具体表现为:

1.创业筹备期需具备的特殊能力

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即正确认识、清晰回答,并持久把握诸如“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等一系列认知问题能力;第二,商业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即从互联网、社会实践、书籍资料、信息中心、各种展会等渠道收集自身关注领域的商业信息,以分析创业的外部、社区、行业、政策及校园内部等多层次环境的能力;第三,洞察市场商机和正确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要在“市场之盾”和“自身之矛”之间找到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并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这是创业筹备期最为核心的能力所在。

2.创业实践期需具备的能力

要有把握人才的能力――即能对创业伙伴进行选择、使用和优化组合,而且能运用创业团队共同愿景建立团队规范和价值观,形成团体内聚力的能力;第二,要有把握物力的能力――解决怎样筹集企业硬件、怎样购置企业资产、怎样安排企业内部布局、怎样管理企业生产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把握财力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创业实践中的奖金筹措、分配、使用、流动、增值等环节,还涉及融资能力、节约能力、采购能力、推销能力等;第四,要有把握信息力的能力――要对规划、决策、实施、管理、评估、反馈所组成的企业管理全过程中产生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具有全面控制盒全程运筹的能力。

3.创业拓展期需要具备的能力

创业者在创业逆境中要有持续作战的能力,在创业顺境中要有居安思危、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创业能力的意义

创业能力的有无决定创业结果的成败,创业能力的高低影响创业进程的顺逆。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团队企业、创业者自身修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创业是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身目标、增长自身才干、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1]其次,创业能力对大学生所创建的企业而言是维系企业发展、提炼企业核心价值的核心内容。再次,创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区域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策略

大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创业能力呢?如前所述,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不断发现、分析并解决各种创业矛盾进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行业经验。大学生要掌握创业能力,没有可以一步登天的能力速成训练班,必须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专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职业素养,从社会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并不断将这些知识、素养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创业能力。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日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中积累创业知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单凭热情、勇气或只有单一专业的知识,要想成功创业是困难的,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国家关于创业的法律政策方面的知识、创业所在领域的专门知识及相关的商业知识。此外,还要强调科技知识的学习吸收,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生创业更多体现学术领域的科研创新和市场领域的机会挖掘,应当更勇敢地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走知识性、机会性、自主性创新的道路。

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可以采取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以下几条路径入手。

(1)大学课堂、图书馆与创业社团,利用学校开设的学生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等条件,充分吸收各种具有生产应用和市场价值的专业知识。

(2)媒体资讯,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才类、经济类纸质媒体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络媒体学习;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科技信息中心的网站也往往能提供大量创业知识。

(3)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可以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戚、朋友、同学、老师请教,获取间接的创业知识。

(4)社会实践,以自主创业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可通过课余、假期在外的兼职打工、求职经验、参与策划、试办公司等活动学习创业知识。

2.从日常的大学生活中培养创业素质

一般来说,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创业人格、创业心理和身心素质等。

它是大学生创业的个人基本因素,是推动和保障个体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主客观条件,[3]培养创业素养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生活中做起,养成好的习惯。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可以支撑创业事物的“好身板”;二是要注重自我心理调适,养成可堪创业困境侵扰的“好心态”;三是要留心观察环境,养成随时随地发掘创业机会的“好眼光”;四是要注重交流沟通,具备“好口才”。

3.从日常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经验,并不断调试、融合才能真正具备创业能力。就大学生创业者而言,积累创业经验一般有以下途径:第一,通过校内兼职、勤工俭学等方式获得初步的工作经验,校园中的老师、工友往往会悉心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规律程序,为创业打好工作基础。第二,通过校外打工、小型创业等方式积累初步的商业经验,训练自己的统筹管理和规划实施的能力,最好能进入与自己的计划创业项目属于同行业的企业,积累岗位经验,依托实践平台梳理创业知识,通过接触社会挖掘创业机会、积累创业经验。第三,从工作实践中获取经验。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是一个积累经验的理想选择。通过社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一个雇员的角度看待企业和企业家,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以及如何管理好一家企业,要想做好“企业的老板”发号施令,首先要做自己的老板,管理好自己。

总的说来,创业者的面前既有光明的机遇和未来,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风险,但只要大学生能牢牢把握住自身能力的提升,深深扎根于能与力,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珂.社会创业与大学生社会创业动机初探[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