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的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 发热;隔离区;护理

2009年全世界爆发甲型流感疫情,我国部分地区疫情也日益严重,为防止疫情传入部队,损伤广大官兵身体健康,我院领导决定设立发热隔离区,凡院

内出现可疑发热病号均送入诊治,直至体温正常且无传染性后方可解除隔离。我院官兵学员多为青壮年,多无严重的基础病,只要在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可有效缩短病程,防止并发症出现。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门诊部对280人次的发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均痊愈解除隔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人次均为男性,年龄18~22岁,平均20.5岁。其中低热(37 ℃~38 ℃)140例,中度发热(38 ℃~39 ℃)80例,高热39 ℃以上20例。

1.2 治疗方法 抗病毒治疗为主,若伴有细菌感染因个人情况予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辅以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结果 280人次发热患者均痊愈解除隔离。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 新时代的部队官兵学员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脆弱,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由于在部队院内实施封闭式管理,大部分人员对甲型流感的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我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谈,耐心地介绍甲型流感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告诉他们其实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快就能康复,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疗及配合护理[1]。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分别患有脑梗塞、糖尿病、老年痴呆、贲门癌等慢性病。烫伤部位:肩胛区1例,下肢胫前区2例,腰部2例,膝关节1例,腹部1例。烫伤程度:浅Ⅱ度5例,深浅Ⅱ度混合2例。烫伤原因均为使用一次性热贴所致。接受换药治疗时间13~41d.

1.2方法 ①伤口未感染时,揭去纱布(有粘连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泡数分钟再揭取),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或冲洗患处,再次用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创面涂湿润烧伤膏,敷庆大霉素湿纱布,表面以无菌干纱布覆盖。1次/d。②伤口发生感染后,揭去纱布,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湿敷创面数分钟后剪去表面焦痂,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将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次消毒周围皮肤,余下步骤同前:湿润烧伤膏+庆大毒素湿敷+干纱布覆盖。换药1次/d。③感染控制后,常规消毒周围皮肤,不再使用双氧水,而是根据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敷以盐水纱布。1~2d换药1次。④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嘱患者加强营养。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贲门癌术后5年半,体重40.5kg,呈恶病质。某日下午将发热贴粘贴于左肩岬区秋衣外,持续时间大约为6h,晚上脱衣时家人发现该区域发红、有大小不一水泡,个别水泡已破溃。因患者行动不便,第2d家人自行在患处涂抹烧伤湿润膏,第4d因病情未见好转开始让笔者到家中换药,见创面大小为3cm×5cm,表面仍有水泡,基底红白相间,渗出少,换药1次/d: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患处,创面涂湿润烧伤膏,再盖以无菌纱布。10多天后表面焦痂与皮肤连接处发红,按压出现脓液,患者体温也有所升高(最高为38.5℃),门诊诊断为Ⅱ~深Ⅱ度烫伤,给予抗感染治疗,第3d体温正常,并给予人血白蛋白10g及营养药物支持,静脉给药7d,换药方法改为上述"伤口发生感染后"的换药方法。感染控制后,疮面逐渐缩小,仍每日换药,创面敷以盐水纱布。40余天,创面愈合,无瘢痕形成。

2结果

7例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最短13d,最长41d,无明显瘢痕形成。

3讨论

3.1低湿烫伤 低温烫伤多发生于熟睡、意识丧失等患者[2],局部组织烫伤的深度与致热源温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发热贴属于一次性取暖用品,以使用方便、热持续时间长而在近几年冬季为广大市民热衷购买,其主要成分是铁、活性炭、无机盐和水,开启后可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12~20h内持续释放热量,平均温度52℃,最高温度可达63℃。通常人们在冬季使用时将发热贴粘于秋衣外侧,日常不断活动不会使热量长时间集中作用于人体的某个点从而避免了低温烫伤。该组病例为老年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减退,皮肤对温度、疼痛感觉迟钝。在使用发热贴时虽未直接粘于皮肤上,但由于睡眠或活动受限等原因,造成了发热贴长时间作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待发现时已引起烫伤。一般在开始时根据创面外观大都认为是小面积浅度烫伤,简单涂药即可治愈,待创面发生创周红肿,有脓液渗出甚至引起全身感染表现时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3.2低温烫伤的治疗 低湿烫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即换药治疗时间长且有再次出现破溃的可能,因此对于面积大于2cm×2cm深Ⅱ度以上的创面早期手术是低温烫伤的最佳治疗方法[2]。但该组患者均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长期换药为惟一可选的治疗方式。在换药时用湿润烧伤膏加庆大霉素湿敷保持创面适度湿润,符合湿性愈合疗法,利于组织生长[1]。其中庆大霉素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属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甚至绿脓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湿润烧伤膏主要由中药黄连、黄柏、黄芪、地龙、罂粟壳、麻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两者联合外用对创面无刺激,可增强抗感染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再生修复,加速伤口愈合[3]。而在焦痂形成后采取生理盐水浸泡表面的换药方法较适宜,容易清创,创面经过浸泡后可促进已溶解的坏死组织尽早脱落,减少了创面上的细菌数量以减少感染[4],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

3.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有各种疾病,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可谓身心疲惫,每日换药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在换药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介绍治疗的过程及方法,消除不良情绪,转化不良心态,使他们面对现实,坚定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昕,蒋琪霞,彭青.湿性疗法在低温烫伤伤口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

[2]时婕,戚伟伟,徐庆连,等.低温烫伤两种治疗方法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12):1412-1415.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清热解毒法;骨折术后;切口感染

骨折是骨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而四肢骨折手术后切口感染是临床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1]。术后切口感染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导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甚至骨髓炎等并发症,感染控制不佳,易反复发作,并延长病程,降低疗效,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信心。基于传统抗生素的疗效不甚理想,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中药可抗菌、抑菌,同时细菌产生的耐药性较小[2]。同r,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亦可有效预防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我院运用综合性护理措施配合清热解毒法预防切口术后感染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骨伤科自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半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9.6±5.2)岁;上肢骨折者29例,下肢骨折者21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0.1±4.9)岁;上肢骨折者27例,下肢骨折者23例。两组患者均是在伤后12 h实施手术,且无明显红、肿、热、痛等局部表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骨伤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骨折端尚未愈合的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65岁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及手术禁忌症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服药及其它原因中断治疗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实施抗生素治疗。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并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1.2.2.1综合性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骨折患者多由于意外所致,其心理一般难以接受;同时,由于肢体损伤,其正常活动能力受限,自理能力不足,加之需要长期休息及疼痛的困扰,患者易于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的产生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继而影响切口愈合。因而,对于骨折术后患者要进行心理护理,面对患者时态度要热情、和蔼,主动为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及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②强化环境护理,清洁病房环境,禁止病室内吐痰及吸烟,并严格执行规范消毒工作。③强化基础护理,监督患者进行修剪指甲、洗漱及更衣等。④密切观察患者活动情况及切口有无红肿、渗出等情况。⑤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合理作息,适当锻炼。⑥饮食护理:术后建议患者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蛋白质及热量的食物,同时多进食粗纤维食物,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切口愈合。

1.2.2.2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中药方剂为本院自制,具体方剂组成:蒲公英、野、紫花地丁、金银花、天葵子各15 g,白芷、生栀仁、黄连、连翘各10 g,甘草3 g。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1剂/d,水煎成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时间为术后2 w。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第2 d、术后第7 d及术后第14 d复查白细胞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

1.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复,创口感染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随访1年无感染复发;有效: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有好转,感染创面未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或骨质破坏趋于稳定;无效:经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率达98.00%,对照组为86.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相关血检结果分析 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白细胞指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记录后,通过对比可见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在第1 d、第7 d及第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经验性应用,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的传播,使得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骨科切口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切口感染对周围组织产生较大刺激,造成其愈合时间延缓,而且术后感染治疗不当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还会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合性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心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感染发生。同时,中医认为,骨科术后感染属于附骨疽的范畴,其病机为邪毒、瘀血搏结,化而为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筋肉为患,因此临床治则应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本研究采用本院自制方剂,方中蒲公英、野、紫花地丁、金银花、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白芷止痛、消肿之效,生甘草调和诸药并兼清热解毒之功[5,6]。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措施配合清热解毒中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且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能聪,刘嘉玲.八珍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骨科植皮术后感染并耐药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2(11):23-29.

[2]孙成长,吴祥宗,毛伟欢.五味消毒饮加味防治骨折术后感染[J].浙江中医杂志,2010,21(15):12-18.

[3]周宗波,朱华亮.补中益气汤合五味消毒饮预防老年四肢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22):56-57.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发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99一0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6―86岁.其中急性粟粒性结核2例,浸润性结核6例,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疾病7例,肺结核大咯血1例,干酪性肺炎18例,肺结核继发肺内细菌感染16例。

2 热型分析

稽留热:体温一直高达39℃以上,而波动幅度很小,24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急性粟粒性结核、干酪性肺炎。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温度可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常见于干酪性肺炎。迁延性低热:指口腔温度在37.4℃~38"C。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并发慢性感染。

3 护理方案

3.1根据病人的病情、病史、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3.2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体温在39度以上应每4小时测T、P、R一次,39度以下每日测4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为每日测量二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3.3发热病人新陈代谢增快,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宜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或半流食,以保证电解质平衡,还应提供多纤维食物,保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呼吸困难。

3.4病人体温过高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酒精擦浴的溶液浓度为25%~35%,温度在27―37℃,以拍式在腋窝、腹股沟、胭窝等血管丰富部位擦浴。温水擦浴温度以32―34"C为宜,擦浴时间均在20分钟左右,在擦浴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立即停止擦浴,给病人保温护理。

3.5病室环境宜安静、通风,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日进行空气消毒,痰液集中消毒处理,被褥应经常暴晒。病人汗湿的内衣要及时的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的发生。

3.6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时鼓励患者咳嗽,将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护理人员用手扣击患者背部帮助将痰液排出,或者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将痰排出。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痰液排出并补充水容量,每天饮水不少于3000ml,以免引起患者虚脱。

3.7发热病人氧消耗量增加,而老年肺结核病人的肺组织病损严重,摄氧能力降低,根据病人的缺氧程度,给予合理的氧流量,帮助病人减轻缺氧症状,缓解病情。有些患者错误的认为氧流量越大越好,常自行加大氧流量,从而引起呼吸道干燥、氧中毒、肺不张等副作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合理用氧及氧疗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3.8心理护理,老年肺结核患者病程长,长期住院治疗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又因发热导致病人增加恐惧、紧张、不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老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增加下病房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病人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予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引导患者增加乐观、向上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9药物降温,持续高热不退患者,遵医嘱药物降温应严密观察用药反应,护士应了解退热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证等,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还应注意用量不易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在治疗发热的同时,要坚持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3.10口腔护理,发热患者的口腔内细菌生长快,加之患者抵抗力低下,维生素缺乏,故应协助患者在三餐饭后、睡前漱口,漱口液视口腔ph值选择。病情重者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5

【摘要】目的:对儿科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热症状的处理办法进行分析、研究与讨论。方法:以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以及2006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由院感办、药剂科、护理部、器械科协同合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发热反应进行预防与控制。结果: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有60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而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有18例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说明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对于降低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结论:只有在严把药物和器材质量关的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发热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儿科;输液;发热发硬;处理办法

相对于成年人或大龄幼儿来说,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各类疾病因素的影响,在输液发热反应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院从2006年1月开始,院感办、药剂科、护理部、器械科协同合作,层层把关,采取逐级防控的针对性护理手段,使儿科患者中输液发热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护理结果

从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了发热反应,其中最小的患者0.5岁,最大的患者10岁。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呼吸道疾病30例,消化道疾病22例,肾病综合症4例,白血病2例,川崎病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10例,在一天中有2例发热反应的情况有6次。

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输液患者中,共有18例出现了发热反应。患者的疾病组成为: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腹泻病2例,支气管肺炎2例,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2例.每年发热反应的患者人数平均为3例,2007年未出现一例发热反应患者。18例患者均使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给氧等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全部患者的均在接受相应的处理后痊愈出院。

2 输液患者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

为了对发热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我院将全部出现发热症状患者所使用的药剂、输液器械进行了封存,随后将其送往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同时,对同批次药品、输液器械、葡萄糖注射液等进行抽样检查,并对病区、治疗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验。检测结果为:42例属于药物热原反应,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病区空气质量有直接关系,4例患者的发热原因与输液器械的质量有直接关系,26例患者的发热原因无法查明。由此可见,在各类导致输液发热症状的原因中,药物的质量问题占据主要位置。

3对发热症状处理办法的讨论

3.1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购买治疗所需药品时,医院应尽可能的采用招标方式,并从前来投标的厂家中选择质量上乘、价格低廉者作为进货渠道,对于在实践中证实的,能够提供高质量液体和药品的厂家,应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得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放弃合作。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及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医护人员及各科室都应注意对临床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较为频繁的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以便为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3.2对输液器械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输液所使用的一次性器具必须拥有临床应用所需的各类证件,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器械入院后,储存工作应按照厂家说明和本院的相关规定严格进行。为了避免或尽可能降低橡胶皮塞等不溶微粒的混入,枕头应尽量采用侧孔设计。

3.3输液药物应合理使用

在将粉针剂和配液混合使用时,应充分混匀,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药液在调配后应尽快使用,尤其是在阴雨、高温季节等外部环境质量较差时,更应做到随配随用,以免在静置过程中药液发生变质。医生在开具临床医嘱时,应尽量做到简单易懂,避免进行多种药剂的配伍,以免药剂在患者的使用过程中,因为环境或人为因素而出现不可预见的化学反应。在需要将一些中药制剂混入生理盐水中时,容易因为盐析作用而出现一些不可溶的微粒,进而使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概率提升,所以在使用中药制剂时,溶液应使用5%或10%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稀释后进行静脉注射。

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即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潜伏期7~14天(平均9天)。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有咳嗽、咽痛。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10年2月~2010年8月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31例。其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4~79岁,平均62.8岁;住院天数最长16天,最短不足24小时。治愈29例,转上级医院1例,死亡1例。

标本采集:用无菌真空管,采集病人非抗凝血5ml。标本采集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抗凝血如不能立即床边接种,应置于4℃环境保存,避免冰冻,血标本由检验科送省疾控中心检测。

护 理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对危重患者,应加床档及约束带,以防坠床等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根据医嘱,及时观察病情,并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症状有无改善,观察呕吐、腹泻的次数及量,为治疗提供依据。

心理护理:由于本病起病急骤,患者在被蜱虫叮咬前身体都很健康,所以一旦发病,都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住院时态度和蔼,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和护士。请已经痊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告诉患者,此病可防可治,消除其焦虑和恐惧心理,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基础护理:由于患者发热、多汗,必须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如果床单污染,及时更换。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各种噪声,定时开窗通风,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护理操作应轻柔敏捷。由于发热,病人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低下,极易引起口腔炎和黏膜溃疡。遵医嘱每日行口腔护理,1日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增进病人食欲,以利疾病康复。

发热的护理: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发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皮肤出汗增多,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同时调整室温和避免噪声。体温超过39℃,给予冰袋冷敷头部或乙醇擦浴,或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氨基比林1支肌肉注射或赖氨匹林1支静脉注射,半小时后测体温,降温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饮食护理:高热时,病人分解代谢增多,呼吸加快,出汗增多,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并嘱病人少食多餐。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以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尿管的护理:对昏迷的患者,应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出现泌尿系感染。每日行尿道口擦洗,1日2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堵塞,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引流管及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并准确记录尿量,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

消毒隔离:为病人进行诊疗及护理时,应戴帽子、口罩,做好虫媒传播疾病的防护工作。在诊疗、护理危重病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病人的医疗垃圾装入双层防渗污物袋,由专人送垃圾处理处。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体液及病室用品用1500mg,l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出院指导: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尽量少在草地和树林长时间静卧,避免被蜱虫叮咬。如需要进入这些地区,必须穿紧口长衣长裤,控制媒介传播及宿主动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