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

1 利用游戏荫发幼儿情感,渗透品德教育。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通过游戏,萌发幼儿健康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完成德育任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角色游戏的可行性。角色游戏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创造性地把想象活动和现实活动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极、愉快、自愿地设计和发展一定的情节,学习着社会行为,反映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度和情感。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当“妈妈”的幼儿下班回家主动到厨房做饭,“娃娃”有病了,“爸爸”、“妈妈”一起抱“娃娃”上医院。模仿医生看病、打针时,嘴里还说着“别哭,别哭,不用害怕……好了!”等等,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均与社会生活有关,体现着幼儿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自发形成的不稳的、肤浅的道德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品德教育时,应从幼儿兴趣出发,循循善诱,不硬性地约束幼儿,不能训斥和死板说教。如:幼儿在模仿做“结婚”这一游戏,男孩儿拿一些碎纸屑一边往女孩头上撒,一边叫“娶媳妇喽!娶媳妇喽!”眼看就要发生男孩搂抱、亲吻的动作,老师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大吼“干什么!干什么!”怒指男孩子“你,放开手!”幼儿吓得不知所措,四散跑开。然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还会做这种游戏,说不定还把沙土、草、叶子等撒在女孩头上。如果发现这种情景老师走过去,以欣赏的口气和颜悦色地说:“哟,白雪公主和王子结婚了,白雪公主真漂亮,怎么头上脸上这么脏呢?快去洗洗吧,洗完了好和王子一块做饭。”这样幼儿的游戏兴致既不会被老师的批评所浇灭,也能体会到好朋友之间团结协作的快乐。

老师应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进行隐性指导,暗示游戏的规则,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守纪律等品质。如:在“开火车”的游戏中,由于上车的人多,有的孩子就走开了后门:“王师傅,咱们是熟人,你先让我上车吧。”这时老师可以列车长的身份过来巡视:“王师傅,今天的人可真多呀,他们是不是文明排队上车呀?”一转身,似乎发现了什么:“呀,这儿有一位老大娘,年纪大了上车不方便,先让她上车吧。”这样参与、指导,让幼儿轻松自然地接受了“排队上车”这一规则,暗中提倡了谦让、不挣抢、乐于助人等良好行为。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出去春游进行午餐休息活动时,发现孩子们自顾自地吃着,没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且吃完后,干净的草地上有了垃圾。这时给孩子们趁机讲一个故事《寻找快乐》。是说一个人把快乐丢了,他到处去找,最后一位老爷爷告诉他,快乐到处都有。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你会快乐;把你高兴的事情和好东西与大家分享是快乐的;哪怕你随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也是快乐的事。快乐好多,就看你怎么去找。孩子们听完故事,好像懂了,他们主动把自己带的玩的、吃的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而且把吃完的垃圾装在袋中扔到垃圾箱里。一个小故事,包含了许多道理。让孩子通过这种简单的文学形式明白一些道理,然后让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会受益匪浅。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1]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1,(01) 。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3

1.主动交流,引领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足以说明了解学生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真正改变是因为他自身具备了改变的动因,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压力。我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时,列举了很多伟人因为良好的习惯而成功的例子,使学生真正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其主动地进行改变。只有激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地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2.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标尺、奋斗目标。榜样就是楷模、标杆,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以及很好的矫正作用。首先,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其从中吸取营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感动到行动的转化。教师要能成为学生的偶像,那就会具有无穷的号召力。

3.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环境对人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的环境作为学校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是环境育人的最佳范例。学校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当是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教师要让花草树木抒情,让墙壁走廊说话。常新的黑板报、宣传橱窗、文明展牌,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将尽量使之生活化、人文化,让其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小处着手,强化体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只有在细节上立得住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点到面、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要循序渐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贯,贵在坚持。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辞小善,不苟小恶,让学生在细小的、具体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小事中闪耀着精神。从简单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习以为常处练就好习惯,在日积月累中铸造真精神。

5.奖励惩罚,双管齐下

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坏习惯令人生厌;好习惯讨人喜爱。奖励和惩罚对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弘扬和鞭策作用,是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的两种表现形式。学校要有严肃的纪律、严格的管理、严明的奖惩制度。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闪光点、成绩,要理直气壮地及时给予郑重、真诚的奖励表彰,以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使其充满成功感、幸福感。对恶习、劣迹、错误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立即给予严肃、恰当的惩罚和批评,采取果断措施,促其清醒,幡然悔悟。教师在运用这两种手段的过程中要努力将这种外部力量逐步化为学生内在的奖赏或良心谴责的体验,进入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境界。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4

【摘 要】抓实品德学科教学,让学生在品德学科教材知识和鲜活事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基础上,辅以教师有意的、有计划的、分层次的、反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转变认识,将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做事、学习毅力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始终抓好寓教于“心”的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科引路;潜移默化;递进施教;自我约束;良好品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135-0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这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笔者从《加强村级小学管理,全面提教学质量》这一科研课题三年来的实践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未得到健康发展是制约当前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大因素。这些学生因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人的关爱和教育,较多地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组织纪律性不强、学习成绩不好、行为异常、品行不良等。在学校,这部分学生常被戴上“差生”、“问题生”、“学困生”等帽子。仔细分析,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长期的隔代教育中缺乏父爱和母爱,绝大多数并非智力存在障碍,更多的原因是年龄尚小、缺乏独立性和自我约束力;就算有部分学生因为智力因素影响学习,也只是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其潜能暂时未得到开发,发展指标的某些方面暂时滞后。不管是何种原因影响着他们的发展,为师者都应该知道,这部分学生尚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发展水平较低只是相对的、暂时的,通过教育者的不懈努力和因材施教,他们是完全可以得到转化的。此外,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部分学生是不容忽视的。

要让这部分学生重生成长动力,非一日之功,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得急于求成,得逐步推进。为师者要在留守儿童身上花更多心思,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发展上不“留守”。具体可分层递进式地实施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健康成长。

一、尊重和爱护是前提

《欲植栋梁柱青天,当求艺苑育英才》中指出:“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每一位青少年,我们始终认为没有不够格的学生,只有不够格的教师和家长。”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切忌歧视、讽刺、体罚他们,应给予加倍的尊重和爱护。教育者既要当好他们的良师,更要做好他们的益友。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都很崇拜、很尊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习惯养成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言语、关怀抚慰的动作,都可能让学生找回自信并重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留守儿童尤为如此。因此,教师应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尊重和爱护,以换取他们更多的进步和与教师的合作。

二、进行心理治疗是钥匙

要转化留守儿童,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地跟他们进行推心置腹地交谈,给予热忱帮助,讲其利,说其弊,给其需,解开他们被锁的心,久闭的口。比如,对热心于看课外书而时间又安排不当所造成的留守儿童,教育者应首先讲清课外书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而且多看课外书可扩大阅读面,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其次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喜欢看课外书而把教材规定知识的学习置之度外,只有掌握了教材规定的内容,才能为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会赢得父母、教师、同学更多的关爱;最后,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重点,使其逐步提高学习成绩、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做那些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时,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地唤醒他们心灵的求知欲;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相信他们久闭的心和口一定会向你敞开。

三、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关键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能准确给自己定位。部分留守儿童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总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时时都是受别人讥讽打击的对象,天长日久,他们就表现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无所谓的态度。要让留守儿童改变这种态度,就必须让他们有清醒的头脑去重新认识自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也莫过于此。作为教育者,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留守儿童在其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从而正确认识、评价自我。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书法、画画、讲故事、打乒乓球、赛跑乃至各种“杂活”,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活动空间,投其所好,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施展才能,赢得师生的肯定;在教学上,教师要采取小组讨论、相互探究、动手操作、适时鼓励等手段组织教学,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每一方面都比别人弱,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准确给自己定位,找回自信。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切忌抓住留守儿童身上的“漏洞”不放,而应千方百计地让主动塑造新的自我。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桥梁

学习动机,简而言之即为推动学生搞好学习的念头。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高尚的学习动机是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和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教育者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正确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丰富性、有趣性;力求做到讲解的精炼和示范动作的正确、优美、利落;做到教学方法或情境创设上新颖、启发性强等,力争让留守儿童在美的享受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常常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觉得学习是一件容易的事,逐步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障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对待留守儿童更需要在发展上下功夫。用中国今天的教育观念看,这个“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教师的“教”要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广大教育工作者,这个“会学”实质上跟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但凡“会学”的学生一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留守儿童之所以发展水平较低,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要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他们身边的小事抓起,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实验,作业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课后要认真复习、自觉实践等,更要在教师的反复抓和抓反复中养成。教师也可以用榜样教育法、一帮一、以好带差等形式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六、向着既定目标奋斗是飞跃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已经让留守儿童能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但这还不够,教育者还要帮助他们定出自己的奋斗目标,让他们自觉地向着既定目标奋斗。为了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上进心,这个奋斗目标定得越细越好。因为这样既便于教育者帮助和督促他们脚踏实地地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能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产生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把自己从一个发展较差的留守儿童转变为发展水平中等的学生,甚至是发展水平很高的学生,逐步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于社会的栋梁。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5

一、故事影响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理,而要依赖具体的事物帮助思考。对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寻找一定的载体,使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而儿童故事,特别是生活故事语言口语化,情节简单生动,想像丰富奇特,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在幼儿品德养成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幼儿非常愿意从故事中去学习主人公的良好品德。我们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如《小熊过桥》能让幼儿懂得遇到困难时要有自信心并勇敢地战胜困难,知道在别人发生困难时应积极鼓励并予以帮助;《小红帽》告诉幼儿在遇见坏人的时候要机智勇敢;《萝卜回来了》、《小山羊过桥》帮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互助的道理等等。作为成人,我们要引导幼儿喜欢故事,帮助幼儿选择故事。如世界儿童文学精品《安徒生童话》、家喻户晓的《丑小鸭》、一生乐于助人的《雷锋叔叔的故事》、蕴含着许多中华美德的《中华美德故事》等等,都能给幼儿最适合的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充分发挥故事对幼儿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

二、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通过他人的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作为启蒙教育的老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时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去熏陶孩子。教师在做到为人师表的同时,还应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尤其是幼儿伙伴中的好人好事。这种来自幼儿群体的“榜样”形象化、具体化,可使其他幼儿知道如何去做,让幼儿在群体中总是有“榜”可依,有“样”可学。

三、行为评价

家长和老师要对幼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它能及时引起幼儿内心的情绪体验,从而控制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

行为评价的方式不外乎两类: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表扬、奖励是对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是一回事,统一为“奖”,它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能使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使优点得到巩固和发扬。在幼儿园里,我们最好采用精神奖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有很多,如老师亲切的目光、甜美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有时还可以握握手、点点头、抱一抱、亲一亲等。曾有个幼儿一开始较调皮,后来因为老师的一次抚摸而变得很乖,这一摸是多么神奇呀!批评、惩罚是对幼儿不良道德行为的否定,属于“惩”的范畴。它能使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由此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的形式包括:口头批评、不满意的眼神、摇头、皱眉等。惩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老师千万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在进行批评与惩罚时,教师一定要端正教育思想,做到尊重和爱护幼儿。在评价幼儿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以“多奖少惩”为原则,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力求做到合理公正,不能夸大其词、有失公允、毫无节制。

四、游戏渗透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高尚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得。”游戏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让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内在的道德需求,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角色游戏《超市》、《理发店》的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不争抢、守秩序、主动交往、相互合作、依次排队等优良品质;在《娃娃家》、《医院》等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幼儿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不同的情感,从而逐渐养成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友好合作、共同分享等优良品质。

五、环境陶冶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陶冶主要就是有意识地创设教育环境,使幼儿置身于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以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环境的好差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合理构建幼儿园环境,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出发,根据幼儿品德教育要求进行选择和加工,使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形象且典型,将道德品质教育隐性渗透于幼儿园环境之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必须努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要不断更新育儿观念,讲究科学育儿方法,寓德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温馨、愉快、舒适、充满关爱和好学上进的心理环境。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6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社会、学校、家长大多依然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重视严重不足,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良的品德习惯。比如:在部分小学生当中,说脏话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很多小学生受日常学习习惯的影响,往往出口成脏;还有在一些小学生中,当前依然存在着吸烟等不良嗜好;自私、独自为大的品行,不利于同学间和谐相处,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些不良品德习惯的存在,抑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引起社会、家长、学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育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小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拓宽视野,认识网络教学的先进性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现代化。相对于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而言,借助网络资源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生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是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进行教学,但是,如果采取网络资源教学,是可以完全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的。受时展的影响,小学生对网络十分感兴趣,因此,在进行品德教学时,引用网络教学,能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此,既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充分的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小学品德教学的良好效果。可以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对传统品德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网络资源的现代化是提升小学品德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网络资源的先进性。在现代的网络资源中,许多的内容非常的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亮点和吸引点非常的少。因此,在小学生有不良品德时,老师很难找到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给小学生提出来,让其进行品德改正,但是,有了网络资源之后,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品德下滑的种类进行分类,进而借助网络资源,可以挑选出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整个品德教学更加创新,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为小学品德教学提供有效的补充,推动小学品德教学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三、多措并举,提升小学生良好品德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多元化。众所周知,网络资源是近些年才刚刚兴起的先进科学技术,并且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在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为了更好的推进教育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可以切实有效的借助网络资源的多元化,推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1.利用网络资源,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

利用小学生对网络这些新鲜事物的喜爱,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提前了解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良习惯,然后选择好有针对性的教学题材,选恰当的时机带领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及时的遏制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发展,进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网络学习,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例如:当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学生迷恋网络小游戏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时间,请学生查阅“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并让学生记录相关的不良后果,在品德课上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并由学生总结最后的决议,形成班级上网公约,并让学生互相监督,让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改正自己行为;引导学生玩智力小游戏,杜绝接触大型网络游戏。

2.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播放关于小学生品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休息的过程中,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教育,从思想上、意识上认识到做为一个小学生,哪些事情是该做,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从对比中认识自身存在哪些不良的品德行为,进而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的改正,让自己的品德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课间可以播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确待人接物”、“向长辈老师问好”等相关视频,让学生正面认识良好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止。

3.利用网络资源,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