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全日制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全日制护理范文1
01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择优录取
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择优录取
01
体育、应用心理、文物与博物馆、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择优录取
会计、图书情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和审计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择优录取
01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第三单元业务课一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满分为150分。择优录取
除去很多学校有招生名额,或者是专业设置方向较多,大家有选择的空间。但是985,211名校的竞争比较激烈,考生除了满足国家标准分数线以外,还要满足院校的招生分数线。如果一个热门专业招生10人,有可能是1000人里面录取这10个,竞争还是非常强烈。提前复习,看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更好的学校。
非全日制护理范文2
论文关键词 家政服务人员 法律关系 法律适用
一、家政服务人员的概念及家政服务的特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分析家政服务人员是否具有劳动者的地位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家政服务人员的概念及特征,对家政服务业中的家政服务人员和雇佣关系的法律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准确地找出应对方法。家政服务人员是指,为了满足雇主及其家庭的需要,保持雇主家庭的舒适和家庭成员的享受,在私人住所进行的家务服务。比如对幼儿的临时照顾者,家庭清洁工,对病患的护理者、司机等等。一些国家对于家政服务人员作的范围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如法国;相反,另一些国家的法律则对家政服务做了否定式列举,例如阿根廷明确将私人司机排除在家政服务人员之外。
目前,世界各国的法律对于家政服务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探讨其特殊性则是不可避免的。家政服务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家政服务总体上来说具有非营利性。雇主多是私人家庭,雇佣家政服务人员人并不是为了从事经营活动,这与在经营场所雇佣的员工有着莫大的区别。家政服务人员是在雇主的直接指挥、安排和监督下进行工作,是通过付出金钱来获得自己生活上的便利与舒适,进一步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而经营场所的雇员从事的服务工作是为了增加雇主的经营场所的舒适性,目的是为了更多地招揽顾客,最终增加经营活动的收入。
2.工作场所的私人性。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场所不是像工厂一样的公共领域,而是封闭的,隔绝的雇主的住所,这对于家政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家政服务人员的自身生活往往与工作联系甚密,工作对于其生活的限制和约束是不可避免的,有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活自主权、休息权、财产权甚至人身权。
3.工作内容具有主观性和不可量化性。家政服务人员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保持雇主及家庭成员的舒适和享受,从其产生原理来说,一个人的渴望是由内心的需求产生的。只有渴望才有舒适与享受可言,而雇主和家政服务提供者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内心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所以难免出现双方对工作内容产生分歧。其次,从舒适与享受的性质来说,它们是没有标准,不可测量的。因为所有的主观事物都不可被测量。家政服务的质量除了受家政服务人员人的技能和智能的影响外,更多的通常是受其道德品质的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制定一个统一的劳动标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仅由雇主单方面说了算,容易导致雇主权利的滥用和家政服务人员人在诉讼中的举证困难。
4.雇佣关系的非典型性。从合同法的角度考虑,合同分为典型合同和非典型合同。所谓典型合同,又叫做有名合同,是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由于频繁地出现和发生,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与快捷而定型化的合同;非典型合同即无名合同,这种合同在交易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或者是由于不能抽象出固定化的要素而在合同法上没有规定的合同。家政服务中的明确雇佣关系的合同就没有被合同法定型为有名合同,所以在合同法上只能根据法律原则和总则性的法律条文来保护,毕竟这种救济没有有名合同周全,从合同法的角度上来是非典型性的。
家政服务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家政服务工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家政服务人员人无疑是自由的,享有自主权的,然而,家政服务人员人实际上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其法律地位悬而未定,既不是一个旧式仆人,也不是一个雇员。因此,我们在规范家政服务人员作时,必须充分考量其特殊性,予以特别规制。
二、有关家政服务的立法现状
中国对于家政服务人员的保护目前只是以民法为依据而展开,主要是针对雇佣双方之间的对价交易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保护,遗憾的是,家政服务人员至今仍不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对象。从最早的《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再到《社会保险法》,家政服务人员始终没有被纳入到我国劳动法部门的调整对象。首先是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不予调整雇主和家务服务员之间的关系。同年由劳动部制定的《关于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二条明确指出了家庭保姆不适用于劳动法。这种立法政策在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仍然没有改变。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忽略在《社会保险法》中也有所体现,该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该法第三十三条对享有物质帮助权的主体进行了限定,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虽然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可以由家政服务人员自己进行缴纳,但是工伤保险是以职工的身份为前提的,是必须由职工和单位共同缴纳的,这就在家政服务人员和像职工这样的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了不太明显但在实践中非常难以逾越的鸿沟。
通过对于家政服务人员概念的界定和工作特征、立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家政服务人员并非劳动法调整和保护的劳动者,其权利救济存在法律上依据的不足,但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家政服务人员是否属于劳动者的争论上,因为如果推翻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会消耗过多的立法及司法资源,对于法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其意义与效果并不大。
三、家政服务人员权益保护的法律适用模式及其构建
通过之前的分析可知,现阶段对保护家政服务人员的法律适用模式的构建将直接影响法律本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家政服务人员涉及的各方法律关系由劳动法律和民事法律协同调整,笔者认为其包含的法律关系内容如下:第一,家政服务人员人与雇主之间直接建立的或者是通过中介建立的雇佣关系;第二,居间合同关系,包括家政服务人员人或者雇主和中介公司之间订立的居间合同;第三,劳动关系,家政公司与家政服务人员人之间;第四,劳务派遣关系,家政公司与用户之间。
根据以上四种法律关系与实践中家政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三种模式相结合,从劳动法与民法的角度选择适用调整范围。
(一)散工制模式
此种模式下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人双方的法律关系是未经中介直接建立的,通说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可以适用民事法律。即主要受《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及其他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只是不同的法律关系定性,适用不同的民法规范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是由《合同法》调整,则适用的是关于合同订立的原则,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和违约责任的承担,如是由《侵权责任法》调整,则主要看是否有侵权的行为,损害结果,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认定双方责任的大小。
(二)中介制模式
对于与家政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且是由家政公司向雇主处派遣的家政服务人员,不妨适用劳动立法,属于就业。劳务派遣通常是指劳动力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签订派遣契约,在得到派遣劳工同意后,使其在被派企业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动的一种形式。这种用工形式与家政服务业中的情形非常相似,宜参照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三)员工制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已普遍存在,因而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新增了对非全日制用工这种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规定,在员工制模式下,家政服务人员作为家政服务机构的员工,接受其培训管理。这种情况下可以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为家政服务业人员解决工伤保险方面的难题,即家政公司应当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家政服务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中员工制模式能够使家政服务人员获得最大程度的保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家政公司实行员工制外,员工制模式在全国并不普遍。即使适用了员工制模式来调整,也并非是规范运作,这就导致了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公司之间因缔结契约形成的劳动关系不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诚然,在我国未来对家政劳动立法的规制上,制定能够从根本上规范家政劳动的法律法规将是大势所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践,家政服务人员劳动保障的专门立法的建立和有效实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对家政服务人员的权益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当将现阶段所有能够调整家政工人的法律法规进行充分地整合,同时根据家政服务市场中凸显的问题分阶段,分步骤地制定各级配套法律规范,以最小的立法成本达到对家政工人最大的保护。而在司法实践中,笔者建议对于家政服务中的纠纷采取以民法调整为主,以类推适用劳动法律规范为辅的方式来适用法律法规,除此以外还需要将家政服务人员纳入到各级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与合同法、劳动法协同配合。相关立法部门可以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制定家政服务人员权益保护的规范,待到理论研究和立法经验成熟时,国家立法机关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制定调整家政服务市场的专门性法律。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在此,笔者也想借本文向社会及相关部门呼吁,加大对家政服务人员社会保障的投入,尽快制定专门法律法规,让法律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劳动者,让中国的每一位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劳动者都能相对公平地体面地享受自己的辛勤劳动带来的美好生活。
根据以上四种法律关系与实践中家政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三种模式相结合,从劳动法与民法的角度选择适用调整范围。
(一)散工制模式
此种模式下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人双方的法律关系是未经中介直接建立的,通说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可以适用民事法律。即主要受《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及其他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只是不同的法律关系定性,适用不同的民法规范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是由《合同法》调整,则适用的是关于合同订立的原则,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和违约责任的承担,如是由《侵权责任法》调整,则主要看是否有侵权的行为,损害结果,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认定双方责任的大小。
(二)中介制模式
对于与家政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且是由家政公司向雇主处派遣的家政服务人员,不妨适用劳动立法,属于就业。劳务派遣通常是指劳动力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签订派遣契约,在得到派遣劳工同意后,使其在被派企业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动的一种形式。这种用工形式与家政服务业中的情形非常相似,宜参照适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三)员工制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已普遍存在,因而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新增了对非全日制用工这种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规定,在员工制模式下,家政服务人员作为家政服务机构的员工,接受其培训管理。这种情况下可以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为家政服务业人员解决工伤保险方面的难题,即家政公司应当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家政服务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非全日制护理范文3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2020年7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了专题调研。从校园布局到教学设施,从教学管理到后勤管理,从班子建设情况到教职工队伍素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拜泉县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拜泉县唯一一所公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3年事业单位改革时,经拜泉县县委、县政府批准,由拜泉县第一职业高中、黑龙江省拜泉技工学校、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拜泉分校、拜泉县卫生职工学校四校合一,成立了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学校校园现占地面积40500平方米。现有办公、教学、实训综合楼一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食堂宿舍一体楼一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学校现有计算机实习实训教室4个,汽修实习实训教室和综合活动室各2个,有电子、护理、服装、中式面点、畜牧兽医等专业实习实训教室各1个,有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保健室各1个。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为1200万元。拜泉镇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已成为集国家开放大学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技工教育,各种长、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校。
(二)在校学生人数与教师配备
学校有全日制中职和技工教育在校生590人,非全日制中职和技工学生1932人;开放教育电大在校生216人。除此之外,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任务,对贫困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和退伍军人等进行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提升等培训,每年至少培训3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8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30人,中级教师31人,“双师型教师”25人。
(三)专业设置
学校全日制中职和技工教育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幼儿教育、护理等专业。非全日制开设的专业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服装制作与营销、烹饪(中西式面点方向和中式厨师方向)、实用种植和养殖技术等专业。
职教中心的电大部开设专科和本科:其中专科包括金融学、法学、小学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护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本科还包括金融学、法学、护理学、会计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药学、汽车、小学教育、园艺、广告、物流管理、数控技术、旅游、学前教育、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粮食工程、粮食储藏与检测技术等专业。
(四)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1.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招生量逐年回升!县委、县政府、教育局把招生指标分解到各乡镇、个系统,年终考核其完成年度中职招生任务情况。统筹制定高中招生计划,继续减少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尽量为中职招生预留空间。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努力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工作。成立中职招生小组,通过初三学生家长微信群转发了职教中心学校招生简章和招生计划,动员初中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教育。从2018年起,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学校的招生。特别是2019年秋季学期,拜泉职业教育中心高一全日制中职新生招生突破200人大关!这是近二十年来招生工作的最好成绩!
入学无忧。2020年中职和技工招生,我们将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录取、优先选专业、优先安排住宿、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推荐升学和就业,免收三年学杂费。高一、高二年级所有拜泉县及其他市县农村户籍学生、涉农专业学生都能享受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拜泉县及其他市、县的城镇户籍学生以及城镇低保等“八类”困难家庭学生原则上按照15%的比例评定享受国家助学金名额。总之,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同样的升学和就业的机会!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2019年初,校长王标出台了《拜泉职教中心学校“一二三五”振兴计划》:一个理念: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两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幸福快乐的人。三个策略:求真、求善、求美五项重点工作:1、党建工作,统领发展。2、招生工作,促进发展。3、德育工作,首要任务。4、教学工作 ,重中之重。5、后勤工作,服务大局。
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德育工作。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优化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到中职学生培养全过程。强化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加强理想信念、生命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持续开展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展示活动,培育和打造典型。
2.拜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在严格落实国家、省和市职成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还积极筹措资金主动做为、大力投入。按照省政府“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的要求,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需要。努力改善拜泉职教中心学校办学条件,2020--2021年将投资6500万(其中国家产教融合项目资金2000万元,其余4500万元均由拜泉县政府投资)为职教中心建设综合实训楼一栋12382平方米,食堂宿舍综合楼一栋8411平方米,同时对校园进行全覆盖整体规划设计,包括硬化、绿化,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环形塑胶跑道等等。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019年拜泉职教中心教师深入乡镇、村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进行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总计培训5个乡镇,1248人;对下岗职工、农村进城无业人员等进行服装缝纫技术培训180人,直接就业100人;中式面点培训130人;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培训81人等等。
2020年,根据当前疫情形势,我们已经做好准备,马上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就业困难群体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线上培训,待疫情过后,将组织开展烹饪和服装制作与营销培训。努力打造养殖和烹饪本地特色培训品牌。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拜泉职教中心和黑龙江汇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养服装制作产业工人;和飞鹤集体旗下瑞信诚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畜牧兽医专业;和东方希望集体合作共同打造计算机、汽修、畜牧兽医、护理等专业。
5.毕业生升学就业选择多
拜泉职教中心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升学或者就业。选择升学的学生可以通过“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形式直接升入高等职业院校读大学,或者通过参加“中职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考入黑龙江省内的高等职业院校读大学。比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南农垦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华德学院,哈尔滨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哈尔滨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齐齐哈尔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国一重技师学院、齐齐哈尔技师学院等50多所院校。
学校的毕业生还可以还可以凭着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直接就业。比如到东方希望企业集团,黑龙江汇泉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瑞信诚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业。
二、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委员和专家们认为,虽然拜泉县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
家长和学生传统成才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对中等职业教育不屑一顾。另外家长素质和外出务工影响,多数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大都在外地务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得不到家长对升学问题的指导。
还有思想认识不足,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由于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导致社会上盲目追捧高学历,普高过热,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社会上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双差生”,因此,认为职业学校是一个“大染缸”,就读职业学校没有前途。
(二)不实宣传较多,恶性竞争加剧
教育资源差异化,生源数量减少,家长及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等因素,致使条件较差的学校进行虚假宣传。特别是当前的部分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的学校,随着生源的减少,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以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了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蒙蔽学生家长,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其他优质资源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虚假宣传的结果,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及家长将所有的中职学校混为一谈,认为中职学校都不值得选择。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优质职教资源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形成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难度,恶性竞争加剧。
另外,学生及家长过分信任和依赖中学老师。由于自身素质和信息不畅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学生及家长把本应该自己做主的选择权,交给了初中老师,其中主要是班主任,从而使一线班主任成为掌握中职生源的主要力量。
(三)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的拜泉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就业制度执行不严
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级技工匮乏,迫切需要企业在岗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水平。
三、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对拜泉职业教育中心发展状况的调查,委员和专家们表示当前学校对于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一些差距,想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委员和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3、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二)要把拜泉职教发展为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教育
到2022年,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计划将全日制、非全日制及各种培训专业设置达到10个以上,重点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新兴专业。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特色学校需要特色专业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拜泉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在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拜泉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要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引导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拜泉县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承接县政府下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复转军人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3000人次以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鼓励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还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学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更要重视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2020年--2021年,县委、县政府将投资6500万元,为职教中心建设一栋12832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除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真正到位。还要进一步拓宽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的途径。除必要的经费资助、提供实习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外,对原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后,提前折旧、报废和闲置的技术设备,可低价或无偿转让给职业学校生产实习。另外,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非全日制护理范文4
与其他老牌名校相比,成立于1974年的迪肯大学只能算地地道道的后辈了。然而正是
这个后起之秀,在不到35年的时间里,以其高质量的研究、充满创新的教学手段、出色的教学配套设施让世人侧目。迪肯是澳大利亚唯一一所两次荣获年度重点大学荣誉的学校。
学习环境的可选择性
迪肯大学在墨尔本、基朗和瓦南图尔共拥有4个校区,所有的校区在拥有交通便利、教学设施先进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墨尔本校园的宝活主校区位于墨尔本东郊,依墨尔本加德纳的河滨公园而建。校园内环境幽雅但却不失现代气息。各种设施先进的教学楼与配套建筑群,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当地提供良好的社区资源。从市中乘有轨电车约45分钟即可到达,它是迪肯大学的中心校区,学校超过1300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都在此学习生活。基朗校区位于墨尔本西南72公里有着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基朗(Geelong)。作为迪肯大学的第二大校区,基朗以其造价不菲的地面建筑与拥有多功能的运动设施而颇具特色,大约有超过4000名在校生。基朗的另一个滨水校区坐落于基朗市中心经济区的科里欧湾(Corio Bay)前滩。始建于1893年的滨水校区,最近经过改造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校园但又不失古朴的乡村风韵,约有1200名学生在此学习。而在1903年建校的瓦南图尔,拥有一流的康乐设施,其中的高尔夫球场最受学生欢迎。四所校区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各异,让师生们有机会感受大都市、小城镇与农村田园的风格迥异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偏好,例如,一些学生喜欢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学习,另一些则希望多一些生活经验,远离家园去求学。
随心所欲地尽情学习
在迪肯,一切由你做主。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以自己喜欢的
方式学习。功能强大的网上教学、灵活的课程延期机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有机转换,都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作息、个人习惯、闲暇爱好等来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生活的负担。迪肯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的同时,还提供MP3格式的语音课程,使学生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方便地获取课程信息,帮助学生们实现以下方面的自主灵活:
¨ 时间上的灵活。可以自主选择与确定课程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 学习进度的灵活。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确定课程进度,可以选择重复播放或者快速播放
¨ 地点上的灵活。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地点,不必受制于校园、课堂
¨ 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 学习方式与评估形式上的灵活。可以自主选择测评模式,不必拘泥于闭卷考试
¨ 老师与同学选择上的灵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结合对老师们的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学习课程,同时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来一起完成课程的学习。
¨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以上这些特点并不局限于某一课程,而是对所有课程都广泛适用。难能可贵的是,迪肯大学在为学生们提供如此多的便利的同时,还严格把握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点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窥见一斑。
帮助你应对真实的世界
迪肯大学共设有文学院(下设艺术系、教育系、历史系与国际政治研究系)、商法学院
(下设经济系、会计系、信息系、法律系和市场营销系)、健康及行为科学学院(下设心理学、营养学、健康与社会发展、护理学、药学等专业)、科学技术学院(下设建筑学、工程学、环境保护专业),另外学校还设有形形的研究中心,对各种前沿课题进行研究。
目前,学校一共开设了超过550门课程以供学生们选择。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迪肯仍
在继续开设新的课程,大学还特别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专家组,从专业角度负责为学生设计全面的课程计划,以帮助学生不断应对澳洲乃至世界劳动力市场的挑战。人们常常把学校比喻成象牙塔,因为学校相对社会,没有太多的俗世喧嚣。迪肯大学在致力于让学生尽情享受浓厚学习氛围的同时,还通过与企业合作、模拟职场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们通过聆听行业专家近距离交流、实习和海外学习交流项目等机会,从另一方面切实感受工作方式和外部的激烈竞争。
提前毕业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迪肯大学对于学生的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并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
非全日制护理范文5
摘 要 本文以“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基础,对西方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实践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政府干预 西方实践
劳动市场本身与生俱来的缺陷和不足,存在着无法调节和调节失灵问题,从而使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成为必然。
一、政府劳动力市场干预的理论依据――凯恩斯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西方国家带来了空前的失业。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从理论上否定了市场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他认为,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以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社会的就业量水平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难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样,劳动力市场就会发生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严重失衡。为此,凯恩斯提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代之以政府干预的主张和政策,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缺口,提高就业与产出水平,以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
二、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干预实践
(一)澳大利亚劳动力市场干预实践
1.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1)组织公共工程,提供就业岗位。政府举办文物修缮、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维护等项目,安排失业者就业。(2)鼓励创办小企业。帮助失业者开办小企业,提供免费培训咨询和相当于1年失业津贴的生活补助。此外,对雇佣长期失业青年和45岁以上失业者的企业,提供没人1500澳元的一次性补贴。对参加全日培训的失业者提供培训补贴。
2.培训制度。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机构包括在职培训、技能证书培训和学徒培训。雇员在职培训期间,工资和培训费由企业支付。技能证书培训的对象是学生,有两种方式,一是为十年制普通学校毕业生提供到技术学院学习的机会;二是技术学院与理工大学合作,相互承认对方课程学分,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学徒培训采取边在岗跟师学艺,边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为期4年。
3.失业救助与社会救助制度。澳大利亚实行失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主要是工薪雇员。资金全部由财政负担。享受条件是:男18~65岁和女18~60岁,正在求职并进行过登记,非个人过失而失业。津贴标准为:单身每周为148~160澳元,有子女的夫妻每周为268澳元。近年来,澳大利亚改革了失业救助制度,进一步严格了给付条件,目的是促进失业者积极找工作并尽快再就业。
澳大利亚实施以充分救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单亲、疾病、失业、护理等9项救助计划。以家庭救助为例,每月救助标准为:单身810澳元,夫妻加一个孩子1710澳元。领取特殊救助津贴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7%。社会救助支出约占当年GDP的7%。
(二)德国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概况
1.促进就业的政策。(1)把就业作为政府施政的核心政策。德国政府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收支平衡并列的四大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改善东部地区就业状况。两德统一以来,政府为稳定和改善东部地区就业形势,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对东部以前的国有企业提供30%~75%的工作补贴,对东部企业雇佣失业者,在36~48个月内,按人数每人每月补贴2100马克,政府购买公益就业岗位和提供免费职业培训等。(3)鼓励创办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在小企业开办最初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并把最高免税额由2.5万马克提高到了3.25马克。
2.政府帮助失业者再就业的措施。(1)对安置失业者的企业提供补贴。政府为安置东部地区失业者实施了“重新融入社会工程”,在社区建立了由政府补贴的安置性企业400家,安置失业者15.5万人。政府对雇佣长期失业者的企业也提供补贴,提供标准为受雇者工资80%~90%的雇主补贴,时间最长为3年;对新公司雇佣失业者,补贴受雇佣者工资的50%,期限1年;对安置55岁以上雇员在退休前专为非全日制工作的企业,补贴雇员工资的20%。(2)补贴自营就业。通过提供信息咨询、低息小额贷款、开展免费培训等方式帮助失业者自营就业,并在其开业后提供减税优惠和一定补贴。(3)举办改善基础设施、修缮文物、开展环保绿化等公共就业工程。(4)进行有效的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就业。德国职业培训的特点色是“双元制”,将学员在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际技能学者密切结合,同时进行,培养艰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满足企业需要。
3.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德国1927年建立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是多有雇员。基金来源是雇主与雇员同比例缴费。享受条件为进行失业登记,接受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在过去三年中至少参加了1年失业保险。失业津贴标准是原工资收入的60%,有子女者为67%。享受津贴期限根据缴费时间和年龄确定,最长为28个月。对领取失业津贴期满后仍未就业者提供失业救助,给付期限最长为1年。救助标准为原工资的53%,有子女者为57%。德国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收入低于一定水平和没有其他社会津贴的人员。救助项目包括今本生活需要的食物、住宅、衣物、供热、医疗等。基本标准为,单身每月624马克,夫妻每月1127马克,夫妻加一个孩子每月1545马克。家庭人口越多津贴越高,如没有住房,则再增加一定的补助。对因特殊事故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贫困人口,除提供生活必需品外,还提供教育、医疗等特殊救助。
非全日制护理范文6
【关键词】失业;培训;探索
近年来,沂水县积极探索失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在保证失业人员合理流动,促进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1.关键有效的三个探索
一是制度探索。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即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又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根据失业保险制度的这一目标,为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该县制订了失业人员与职业介绍衔接的再就业推荐制度,规定只要失业人员不挑不捡,24小时内推荐安置就业,推荐就业试用期内不停止失业金的领取。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
二是管理探索。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审查还不够规范”的问题,该县推出了失业人员都要享受失业救济保障的措施,完善失业人员进入救济的程序,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严格审核失业人员申领失业金程序,对处在劳动年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前有一定时期的连续工作并交纳失业保险费,及时申请失业登记的失业者,给予特殊的通知提示,以免错过失业金申领登记日期,失去享受救济的权利。但对已经隐性就业的坚决查清,停发失业救济,防止有些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根据失业职工参加就业培训难以管理的特点,探索推出了《培训协议书》,规定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期间与失业职工签订《培训协议书》,明确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考核等一系列责任义务,对一定时间内学习考核不合格的,免费转入下一期学习。对学习期间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属培训机构责任的,由培训机构承担,属失业人员责任的,又失业人员承担。签订《培训协议》的特点是让培训效果说话,失业职工到课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合格率98%以上,培训合格人员就业率达100%。
三是培训探索。建立失业保险与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在失业金领取期间,参加创业培训并创办项目的,可以一次性将未领完的救济金一次性领取,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灵活运用失业救济金申领期间做好各类培训工作,探索了办理失业金领取手续时填写《培训意向书》的做法,让失业职工自己选取培训意愿,参加创业培训还是技能培训。在专业选择上,照顾失业人员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可供选择的驾驶、微机、烹饪、美发、电工、电气焊等专业,每期报名人数都十分火爆,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报名率达99.9%。
2.促进培训让事实说话
一是让失业人员说实话。首先让大龄失业人员说实话。大龄失业人员主要原因是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随着现阶段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很多大龄失业人员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事实已不想再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但为了能领取失业金,填写《培训意向书》只是在办理失业手续时的应付,对这类人员要引导参加;其次让低龄失业人员说实话。低龄失业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有的想跳槽,有的纯粹为了婚后育婴,有的想通过失业期间学驾驶,获得培训补偿,这部分人也不是想通过学习重新获得再就业机会。
二是让培训学员说参加培训的实话。失业保险机构与职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互相信息共享,使失业保险反失业功效能够充分发挥,让失业职工按照市场需求接受职工培训,并且真培训,按照学校管理模式搞好培训衔接,只要有一个失业人员报名,也要开班教好他,让他出去说学到的技术和轻松找到就业岗位的喜悦。例如今年第一期68名失业人员顺利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考试,并全部凭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在厨师班,学员麻源美一连做了6道菜,赢得了考评员的高分。电工班的杨恩林、刘玉江实践考试高分过关。目前已被佳艺纺织聘为维修电工。扎实推进失业人员培训,与每名参培人员签订技能培训协议书,变“要我培”为“我要培”,确保了师资、技术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保证了失业人员凭真技术实现新的人生就业价值。目前,全县有1500名失业人员凭技能培训学到的技术,分别实现了创业、再就业。失业人员培训班由此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