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设计行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设计行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设计行业

化工设计行业范文1

关键词:检修;预决算;定额;ERP;Ajax;AOP/IOC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有大型石化化工企业为了加快企业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需对原有炼油及化工生产装置进行改造、扩建及设备检维修,这些项目的结算过程通常采用手工结算方式,即使ERP上线后,设备检维修项目的结算仍然按线下手工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过程中往往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多,甚至涉及外部造价咨询机构,处理的环节和工单数量也非常多,目前采用纸质传递、手工核算,审核痕迹不便查询,各级审核人员的工作量将相当庞大,容易造成出错,同时审核效率低,对施工单位也造成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石油化工行业工程项目预决算管理手工核算的问题,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希望通过信息系统将工程结算流程实现电子化在线执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手工操作引起的人为错误等,同时在流转过程中会保留每一步的操作痕迹,并且人员的查看、修改、审核权限控制到单据的字段级别,不同人员根据分配的不同权限,处理各自的业务。此外,能与ERP系统的通过接口集成,以获取项目的相关信息,验证结算工程项目的合法性。

1 开发内容

(1)检修预决算电子化管理系统将提高检修项目结(预)算审核效率。检修项目结算整个流程涉及的部门及人员多,审核环节多,工单数量多,目前采用纸质传递、手工核算,审核效率低,审核痕迹不便查询。采用此系统后,实现全流程网上流传、审核,提高ERP劳务工单结算及时性,及时掌握检修项目结(预)算动态。

(2)本系统与ERP系统后台实时关联。此系统作为ERP工单结算的辅助系统,实时提取ERP模块每张劳务工单数据信息,在此系统实现劳务工单结算网上审核,结算终审价再按ERP操作规则,进行SES(收货过账)并对工单进行技术完结。

(3)本系统进一步提高计价定额执行的统一性。在此系统实现本公司检修计价定额库管理,进一步提升检修结算的工程量签证、结(预)算计价等表单模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嵌入检修项目计价定额库以及常规检修项目统一计价表,对人工取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定期统一维护,便捷追溯检修项目计价的历史记录,对同类或类似项目计价进行查询、对比,提高审核效率。

(4)本系统强化检修项目结算的报表统计、过程跟踪、考核。按ERP工单类型、作业类型、专业类型、时间等参数,在此系统实现实时查询统计,对审核流程各环节进行跟踪、提醒等动态管理,强化管理工作绩效考核。

2 工艺技术

本开发和设计坚持继承与创新,坚持现有技术与先进性、前瞻性统一,坚持系统安全性与操作灵活性统一,坚持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

本开发和设计的实现基于B/S结构的多层应用,客户端不需要安装应用,只需要IE或FireFox等浏览器就可以操作。由于采用HTTP协议,服务器只需对外开通“80”WEB服务端口,有效阻止网络攻击。

在实现方式采用以J2EE为技术框架,J2EE有着稳定、灵活、安全、可伸缩性强、易维护、支持异构环境、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等先天的优势,有大量成功的商业系统案例,保证的系统健壮性。

使用网络WEB技术,结合ERP模块和定额库,实现预决算网上在线审批和管理。根据ERP工单确定检维修预决算书工程量签证的来源依据,进行工程量核实程序,然后根据石油化工行业定额或地方定额编制预决算书,并通过可定制的流程实现预决算书的流转过程;审批流转过程中系统记录了工程量签证和定额修改的历史痕迹和变化的过程,并且系统可以通过Ajax技术清楚的回显预结算的审核修改过程,而且施工单位可以实时跟踪预决算书审核过程;结合系统数据库可以对预决算书和各阶段审核数据即时查询和统计分析,可以达到很好地控制设备检维修费用的作用,确保设备和装置的安稳长运行。

通过AOP/IOC技术,基于系统核心工作流程,实现预决算的高效审核。通过制定控制审核限制和对接期限、ERP采购订单等业务策略,以及基于定额库关联关系,制定预决算审核过程中定额、取费等数值计算规则和策略,达到审核高效的目的。

3 结构设计

整个开发和设计分为二个层次,基础模块和业务模块,如图1所示。基础模块包括基础信息配置模块和权限管理;业务模块包括工作流模块和统计分析,工作流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通过配置,实现签证单和结算书的多种审核流程。

4 功能特点

4.1 网上审核,及时反馈。通过全流程网上流传、审核,及时掌握检修项目结算动态,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级审核员的办事效率;同时给各个施工单位以明确的审核结果出示时间,可以有效地促进施工单位、项目所在单位和各级审核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同时施工单位可以在本单位进行数据上传和审核结果查看、修正等工作,不用再频繁的来往于本单位和审核单位之间。

4.2 结算单数据自动核对、计算。通过网上审核,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结算的数据自动核对、计算;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计算功能,即在用户修改单据某个数据后,马上根据修改内容自动计算相关联的数据。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大大减少审核员的工作量,避免误算,提供审核效率。

4.3 进一步提高计价定额执行的统一性。通过内置定额库管理,进一步提升结算的工程量签证、结算计价等表单模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嵌入项目计价定额库以及常规检修项目统一计价表,对人工取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定期统一维护,便捷追溯检修项目计价的历史记录,对同类或类似项目计价进行查询、对比,提高审核效率和计价管理水平。

4.4 保留审核操作痕迹。在本系统中,每一步的审核过程中都会将数据修改痕迹保留下来,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可以查看前面审核人员的数据修正纪录。在结算书审核完之后,这些修改的历史纪录会保存下来,供以后核查。

4.5 历史数据查询统计。以数字信息方式存在的结算单审核数据可以有效地进行历史数据的管理,不用担心数据丢失、查询困难的问题。用户可以方便的查询历史数据,同时根据选定条件来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把历年“死”数据盘活起来。

4.6 强化过程跟踪、考核。通过系统进行审核流程各环节进行跟踪、提醒等动态管理,分析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审核员的审核速度、准确程度,可以为对各级审核员的绩效考核提供有用的数据基础,强化管理工作绩效考核。

5 结论

实现结算书全流程网上流传、审核,减少结算过程中的计算差错、结算书丢失、查找结算书困难等问题,提高劳务工单结算及时性,及时掌握检修项目预决算动态,推进规范管理工作,强化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大力推进工程结算管理工作进步,通过信息技术带来管理效益,同时通过和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化工设计行业范文2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1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速度逐步加快,导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房价的过快增长,背离了广大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为改善我国中低收入者的居住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在住房建设过程中,依托工业化方式进行建造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建造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资金流转。保障性住房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小面积住宅户型,其在资金调配,资源管理,建设执行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利于系列化设计、标准化部品设计应用和工业化建造的实施。

由于生产力、经济条件、政府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并未得到有序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为推进我国住宅工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目前所做的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保障性住房设计乃至政策方面的研究;或者是对工业化住宅的设计和技术等方面的探索,真正针对保障性住房这一特殊住房的性质进行工业化设计研究的文献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是在会议纪要上提出,或是房地产集团自行开发的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实践项目介绍,对保障性住房的工业化设计系统的、完善的分析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工业化程度一直在提高,但在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却是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能够提高效率,节约资金,减少劳动力,节能环保,住宅建筑具有规模化和易构件的特征,适宜进行工业化住宅建筑类型进行研究,保障性住房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小面积住宅户型,其在资金调配,资源管理,建设执行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便于进行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的应用以及工业化建造实施,可作为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先行探索。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运用工业化设计,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进行弹性化,个性化设计,打破“旧工业建筑”单调,呆板的固有形象,更好的体现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城市住宅形象。而住宅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于提升住宅品质,实现“住有所居”住房保障目标有着绝对性的优势。

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政府的重大决策,研究保障房建设过程中适宜的工业化设计模式,高质、经济、安全和环保的进行保障房建设,从而加快促进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由政府主导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障房工业化建设,符合我国现在的低价高质的保障房建设思路。住宅弹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业主个性化的需要,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来的市场前景远大。

2工业化住宅概述

工业化住宅是指住宅建设由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将住宅分解为构件和部品,釆取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最后现场组装在一起的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以科学技术为指导,采用先进、适用的装备,在住宅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建筑部品和配件,带动了相关企业和服务部门的发展,是住宅发展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3保障性住房的工业化设计研究

3.1以装配整体式的工业化主体结构体系为支撑

装配式住宅是把需要大量建造的住宅,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住宅部品,按照工业化生产住宅部品,通过机械化施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使之形成具有优良品质的住宅的产业化全过程。装配式住宅具有生产系统之分割的特质,即结构体系统与内装体应分开的前提下,再进行进一步的分割,使其确保生产的独立性,从而满足工业化生产的组织专业化、施工工业化、部品预制化的要求。

3.2装配整体式的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技术集成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集成建筑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充分吸纳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解决新技术与高成本的矛盾,创新研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集多项专利与核心技术为一体的、基于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多层和基于现浇剪力墙体系的结构体系,可大幅度缩短施工周期、提升建筑质量、控制建筑成本、节能环保低碳。

集成住宅结构体系一是一种等效现浇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的竖向承重结构体系如柱、剪力墙(短肢剪力墙)采用现浇方式,水平结构体系则采用由叠合梁和叠合板组成的叠合现浇楼盖体系。内部预制轻质填充墙采用与叠合梁下悬拉接方式。护墙体全部采用了预制钢筋混凝土外挂板,上部设拉接筋与叠合楼板现浇部分整体现浇,下部仅设螺栓固定点作为自由活动端,其受力独立于与主体之外,完全不起承重作用。按照这种方式建造的集成住宅结构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等效现浇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以按照现行规范进行受力计算。

这种装配整体式住宅技术体系的主要特点有,适应建筑主体的传统体系和新型结构体系;以模数协调、模块集成、技术优化为基础;以大工厂流水线生产、大装备成批量制造、大规模市场定制为工业化手段;以机械化作业和装配施工为作业方式;以功能完备、节能环保、价廉物美为产品特性。同时,没有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预制化率,而是基于国内相关技术与现行规范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工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3.3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与统领

3.3.1实施贯穿全过程的标准化设计和模数化控制

工业化建筑设计除了需要关注专业之间协作之外,尤其需要重视工业化建造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比如,相比传统建筑,需要考虑构件和部品的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施工条件(如吊装机械和场地等)、土建装修装修一体化设计以及相应的对内装部品的选择与设计、设备与管线设计等。设计除了应能够施工顺利安装并保证品质外,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即是成本的降低,这也是工业化建筑的生命力所在。

国内外经验证明,在工业化住宅设计中,以模数控制为基础,以标准化设计为主体,才能统领上下游各环节,实现构件部品的工厂化制作和现场的装配式安装,达成工业化建造。在标准化模数化基础上,进而实现规模化和量产化,才能充分发挥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保证品质降低成本。因此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是工业化住宅设计的核心和基础,统领着全过程。

3.3.2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

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环保的要求,公共租赁住房一般要求实现住宅内装全装修,有别于传统的主体完工之后再进行二次装修。而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造由于构件精度高,有利于实现一体化装修,同时将传统内装分解为部品化的集成设计与组装,实际上仅在现场完成工业化部品的组装。

3.4以部品化生产采购和装配式干式工法为特征

运用工业化的理念,采用标准化设计基础之上的部品化建造的住宅工业化为主线,应该是系统的、且有完整的生产产品架构;在建立标准体系基础上,把住宅部品化,即将住宅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组成一个系统,最后形成架构。从工业化、标准化、耐久化、环保化四大主题来打造公租房住宅,力求在住宅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持续高效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积极推动住宅工业化体系的形成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本项目即是在结构体系统与内装体分开的前提下,具体实施部品化制造安装和装配式干式工法施工。

4结语

住宅工业化是伴随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路程,从结构体系设计、构件标准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但没有发展大生产方式的大批生产力,完成半手工半机械方式向大生产模式的转变,是整个住房建设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协调下,从而带动建筑领域的经济增长。

我国在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是我国还处于住宅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时,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釆纳。从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发展住宅工业化应该注意一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快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建立,促进工业化良性发展,保证住宅质量;第二,注重住宅的配件的标准化设计,增强通用性,降低成本;第三,建立优惠的市场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工业化住宅建设项目的实践,加快工业化技术发展;第四促进我国住宅工业化建设的试点工程项目建设,探寻适宜我国本土情况的技术体系。在住宅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住宅体系及技术转型和创新的发展,探索集约、开放、多样的住宅建设,促进我国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康,寿青云.日本工业化住宅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住宅科技,2002(02)

化工设计行业范文3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性化设计应用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desig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products,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heart,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design implements humanized design, design the true to "people" as the center of excellent products, it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zation design research, discusses the embodiment of the humanized design elements, and with a humanized blind tea set design for case, talked about the human nature design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Keywords: industrial design applic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B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工业设计是品牌形象的脸面,是技术研发的重要部分之一。工业设计除了外观造型设计之外,更代表着产品的外在品质,是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设计发展到了21世纪,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对人的关心并以实际行动即产品来证明和表达着产品的人性化是当代工业设计的一个趋势。那么如何在工业设计中实现人性化设计,设计出真正以“人”为中心的优秀产品呢?本文在这方面做一下有益的探讨。

1对人性化设计的认识

1.1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人性化设计就是立足于人的本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并以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为最终目标的设计思想。人性化设计核心是在设计过程中,以人为中心来展开设计思考。工业设计是一产品为对象的,但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产品同时满足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和心理需求。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造型、色彩、性能等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设计,因此,可以说人性化设计理念是人类自身需求动态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1.2工业设计与人性化设计

工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意能力。“没有做不到的,只怕想不到”, 一个产品要想持久占有市场份额源于持续创新,也源于一流的设计人才和开放的设计思路。工业设计除了外观造型设计之外,更代表着产品的外在品质,是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的附加值,设计在其中举足轻重,

设计不仅仅是外型和颜色,更要注重内涵。现在设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展越来越快,譬如说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互动设计,通过设计如何让消费者有更好的感受。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同时享受到诸如“品质”“舒适”“价值”“方便”“可靠”“安全”“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是未来设计的主要出发点。目前,设计无论在功能或者形式上都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新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美丽的外观也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感受到了美,满足了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要。

2人性化设计的体现要素

设计是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去复制、剽窃别的产品,设计师一直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设计出新的产品。我们都为了将产品做得更好,在生产、作用、功能、客户的体验方面,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因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让事情更美的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把东西设计得更好。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目前,“人性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满足人的感官愉悦的需求

产品设计除了在功能、用途上的更新换代以外,颜色的浓艳与清谈,外形的粗犷与细腻等也会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心里体验,如冰箱产品使用的钢板由单一的冰冷金属感延伸到多色彩,由简单的拉丝纹理延伸到各式图案,由平面感觉延伸到有凹凸纹理触觉。这种改变适应了消费者对多样化、个性化色彩和质感的需要,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这对刺激消费,提升积极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产品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给消费者带来除产品基本功能以外的超值享受。如怀旧情结、对大自然、原生态的想往、

2.3回归自然的人性化设计情怀,在生活中尽量地选择自然的材质作为设计素材。现代家庭装饰设计中,把人与自然结合的设计思维受到现代都市人的广泛青睐。

2.4体现人体工程学原理,以人体的生理结构出发的空间设计。如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电动扶梯、舒适的家居布置、使用方便的家用电器等等。同时也把少数弱势群体列入到设计的行列中,残疾人坡道、盲道、老年人专用通道等使得整个社会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2.5以人的精神享受为主旨的环境保护、和以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继承为目标的设计。

3人性化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更加舒适美好。工业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例如一种人性化的盲人茶具设计。

针对患有视觉障碍的盲人朋友在纯粹依靠听觉和触觉的辅助下,用热水泡茶,具有很大危险的事。设计师推出的一款盲人茶具,给盲人朋友在泡茶的不同阶段做出提醒,让泡茶程序变得更加容易。茶具由计时器茶壶盖、茶叶装填滤网、茶壶三个部分组成。茶壶上配有盲文刻度,加注热水的时候,盲人朋友可以结合刻度清晰地了解浮标变动的高度,从而确定用水量;接着,装填茶叶,将茶叶滤网盖子盖好,防止茶叶混入泡好的茶水当中,方便清洗;最后,只要根据茶壶盖上的盲文刻度,旋转选择相应的冲泡时间,再将盖子盖好,稍等片刻,等到计时器发出提示音,一壶好茶就泡好了。

结束语

现在国际设计界对人性化设计、绿色可持续设计的呼声越来越高。设计师根据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并且已经成为今后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焦点,也是建设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社会的关键所在。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须以创意与革新为首要条件,唯有真正好用且务实的商品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感到贴心且实惠的产品方是企业制胜的绝佳利器。符合人机工程,人性化的设计是最实在,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潮流与趋势,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参考文献:

[1] 杨文发,许世虎.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剖析和运用[J].包装工程.2006,06.

[2] 袁国艳.人性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05.

化工设计行业范文4

关键词: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 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为此,湖南省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对接产业、校企共建、文化互补、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原则,实现职业教育与石化产业的“动”、“走”、“转”、“变”,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政企校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化工装备专业群+基地”的建设模式,以“企业情境教学、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典型设备制造、典型化工装备安装维护检修、典型产品防腐、化工检修钳工鉴定、顶岗实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实训模块内涵提升及功能拓展为基础,建设一个体系先进、师资雄厚、设备先进、设施完善、资源丰富、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良好、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化工装备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服务于学校、企业、教师与学生,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于一体,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体制机制建设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形成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双主体”基地建设机制。争取企业、政府与社会等多方投入,建立经费共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化工装备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实现基地建设与专业产业(行业)联动,实现基地建设与化工装备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依托职教集团,校企联盟共建天华节能设备公司等“校中厂”,建设巴陵石化、中盐株化、湘东化机等“厂中校”。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基地,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对生产性实训基地按企业的6S模式管理,实现基地“管理模式企业化、育人主体多元化”。

2.硬件环境建设

按照企业生产设置真实的职业环境,遵照化工装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训项目,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购置设施设备;将化工检修钳工、焊工等职业资格证的技能鉴定与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有机融合;建设功能齐全的培训楼以满足对外培训服务的需求。改扩建现代机加工中心、焊接加工实训中心、化工装备检测中心和化工产品生产实训车间,新建化工装备防腐实训中心,动、静设备安装检修中心等。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要求设置,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力求80%以上的实训场地能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40%以上的场地能进行生产性实训,同一项目能够同时满足100人以上实习实训和师资认证培训。将天华节能设备公司等建成“校中厂”,将巴陵石化、中盐株化、湘东化机等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厂中校”。

3.师资队伍建设

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心,完善“培养、提升、引进”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机制。以“校企融合”为建设渠道,以改善师资结构为抓手,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从企业聘请8—10名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20%。培养1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授,8—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生师比在16∶1以内。通过三年建设,提高师资质量、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主动适应”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校企共同制订“企业情境教学、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典型设备制造、典型化工装备安装维护检修、典型产品防腐、化工检修钳工鉴定、顶岗实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完善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各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确保毕业生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为100%。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典型设备安装、维护、制造、设计”等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以职教新干线平台为基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突出软件建设”的原则,建立一个“教材+网络课程+工程素材库”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在网络平台上中能进行视频教学,教案、讲稿、PPT等在线浏览与下载,学生作业上传与批阅,师生在线答疑与交流等功能。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向社会开放,能被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广泛应用,实现校校、校企共享。

按照“强化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校企合作建设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实训体系教学资源。企业专家提供职业工种标准、企业标准、企业生产案例等技术资源素材,教师进行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和整合,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实训教材、实训课件、实训软件、考核题库等,完善培训包建设。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典型设备拆装维护仿真教学软件。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学院的区位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区域内相关社会职业培训,与相关企业联系,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其做好新职工岗前的车工、化工检修钳工、机修钳工、装配钳工、冷作钣金工等工种的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市劳动力再就业培训。通过培训,并且技能鉴定合格可颁发相应技能鉴定证书,有助于相关社会人员持证上岗,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学院开放型教育教学资源,现代教育的手段,向相关企业组织开展化工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服务区域内相关社会职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以上。积极承担中、高职骨干教师培训,接受兄弟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实验员等来校交流、学习;面向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学生开放,吸收他们来我院短期或中期实习。年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500人次以上。

组建技术服务团队。每年有计划地选派“双师型”教师到化工及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争取省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不断论证研究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进而带动企业研发水平的整体提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或技术开发工。加强与区域内重点化工企业的技术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共建化工装备研发技术中心,为湖南化工企业提供装备设计、制造、维护、改造等方面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化工设备、压力容器等的加工与制造及设计等工作,基地生产经营收入每年不低于200万元。

结语

通过化工装备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研教改、技术应用、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省内外职业院校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训练平台;为学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力争承办全国化工钳工技能大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3.

化工设计行业范文5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积极性

一、企业文化概述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充分说明了企业文化在构建企业价值体系中的根本作用。所谓企业文化,实际上是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它以确立企业价值观、培育企业精神、营造经营管理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总体特征。企业文化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强调协调好内部的人际关系,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集体的优良作风和良好传统,强调自我激励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进而发展先进生产力。

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品质的塑造功能

1 企业是一个大群体,在大群体中,人的心理不仅受到他人的影响,也受到群体机构、管理方式、技术设备、企业文化等的影响,这些因素产生更为复查的相互作用。通过这些相互影响群体成员可能产生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规范等。企业文化通过结构、管理、技术等调节,改变人的心理,从而优化企业文化,让员工通过实践认识新概念的正确性。员工可以发现已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与当前内外环境的不适应,并且根据当前的环境变化与企业条件,提出新的观点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正是凭借这些新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注入员工新的思维、新的活力,促使他们品质的良性变化。

2 企业实施文化战略的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员工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培养企业一种适应性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企业,赞同企业、维护企业。这种文化氛围明确表达或暗示了企业反对什么和禁止什么,支持什么和鼓励什么,宣言什么和传播什么。它重在发挥集体的个性和智慧,是发散员工的思维,而不是限制员工的思维。它要规范员工的集体行为,但不是行为细节。它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不是为了规范而规范,而是通过超文化积累形成集体无意识。因此,当员工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积极进取的态度时,他们所展现的行为方式必然是积极性。

3 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在向员工传递一个理念:企业是一所大学校,即学习型组织,员工在为企业卓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会提高。企业文化就是要培养企业内部的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从而提高自信心,在企业中乐观的做人做事,使企业跟上时代,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4 通过企业文化良好的气氛效应,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有效载体。企业文化十分重视文化氛围,重视情景效应,如赏心悦目的企业容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一首催人奋进的好歌,一幅有感染力的宣传画,都会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团队意识,强化自傲感和归宿感,催人向上。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性与企业文化建设联系紧密,我们应该塑造自我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为发挥员工积极性提供“助推器”。企业的发展在管理,管理的基础在文化,优秀的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的企业也必定有优秀的文化,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将无法形成持久的凝聚力、战斗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企业文化中,公开、公正、公平是其基本内容,背离了这个基本准则,企业做再多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也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激励效果。因而,我们要不断转变管理理念,通过把“两个维护”的共同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努力逐步构建一套优秀、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有共同的目标追求,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平常心态。同时,要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促进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真正发挥出文化力量的软实力作用,使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成为“导航灯”,融入企业发展,成为“助推器”,融入广大企业员工中,成为和谐的“粘合剂”,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与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1 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认得素质的提高程度。因此,企业必须十分重视企业的文化阵地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增加投入,逐年建设,完善配套。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宣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倡导并实行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它应根植于企业员工,并融入到员工的言行举止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浓缩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通过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来宣传和体现企业文化,让员工在文体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文化,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员工在文体活动中被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所感染,通过真诚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不但自身活动的竞技水平有了长足提高,而且可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诸如群众性的文体健身晨练、平日坚持健步万里行、周末登山、离退休职工组建老同志合唱团坚持“每周一首歌”、举办文艺晚会、欢乐舞会、职工达标运动会等活动,这些都是职工喜欢的好的活动形式。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团结、和谐、愉快、宽松的环境,陶冶员工的情操,调节他们的精神,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企业干部和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3 充分运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导员工树立爱企业、爱岗位的主人翁责任感。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影响员工,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生动可信,使大家学有榜样、敢有目标。通过学先进、赶先进活动,使员工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

4 大力倡导企业精神,增强员工荣誉感、责任感和上进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精神犹如企业员工工作的座右铭,时刻激励鞭策员工积极向上、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5 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带动和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治好企业工作区和生活区的环境,搞好道路硬化,空地绿化、局部亮化、整体美化工程,投资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对于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艳加强民主管理激发员工积极性[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01):85.

化工设计行业范文6

关键词:企业年金;公平;自愿性;强制性

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的界定,我国养老保险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为“企业年金”,并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2004年5月1日,劳动保障部颁发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制度。

一、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概况

企业年金计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宏观上,它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下基本养老保险的巨大压力;微观上,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主体是企业,受益主体是职工个人,兼具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企业年金计划的成功实施能对企业和员工起到双赢作用。

近年来,企业年金取得了较好的发展。1991~2000年底,在长达10年的时间中,我国只有1.6万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560万人,基金积累191亿元。而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3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超过1000万人,年金规模达到1500亿元,缴费人数比2000年翻了将近一番。同时,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仍然狭窄,2007年底的缴费人数超过1000万人,却仅占同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亿人数的5%。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企业年金计划不仅要提供职工的养老保障,更要兼顾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二、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计划欠缺社会公平性的主要表现

(一)公平共享性较差

从国际看,企业年金计划充分发挥了养老保险的补充作用,欧洲国家平均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超过了80%,北美超过了50%,而我国目前的覆盖率不到7%。《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只有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的企业才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同样的劳动者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不同的企业经济效益下是否享受以及享受的年金保障水平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自愿原则使得其缺乏强制性和普惠性,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年金计划的公平性相对较差。

(二)加剧资源配置不合理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年金日益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将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强势地位。而从全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分布情况看,沿海和发达省份的企业年金发展水平要快于内陆落后省份;电力、石油、石化、民航、铁道等行业的年金参加人数和资金规模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国有企业的年金发展水平要快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小规模企业尤其是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普遍缺乏企业年金制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已呈现出严重不平衡的特点。如果不尽快改善这种局面,将使得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更多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一步加剧资源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不合理状况。

(三)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开展企业年金计划的初衷是让职工在60岁退休时会在基本养老保险外得到一笔不小的养老金。但从实际效果看,建立企业年金的自愿性原则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是否参加企业年金、不同地区企业之间、同一地区不同经济效益的企业之间都会使职工收入差距拉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据北京有关数据显示,实施年金的企业经营者与在岗普通职工年金分配差距将达到3-5倍,这无形中加剧了未来退休收益的贫富分化,不符合公平分配的要求,不能从普遍意义上提高社会的养老保障水平。

(四)增大劳资矛盾激化风险

在国外企业年金运作中,职工个人往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而我国虽然最终是由享受企业年金的职工个人承担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但个人却没有投资决策的选择权。一旦企业年金投资失败,或出现开空头支票、贪污挪用基金或管理不善而出现亏空的现象,职工会把投资决策失误完全归咎于企业,这将导致职工对本企业的反感与不信任,影响企业整体形象的同时使得企业与职工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劳资矛盾激化的风险增大,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三、多管齐下,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又好又快发展

(一)明确政府职责

从世界各国的实施情况看,基本养老保险是以国家或政府作为基本的责任主体,承担其财务上的担保责任。而企业年金的保障程度取决于年金运作状况和实施企业的经营状况,政府不会对其提供任何担保。同样,我国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并不承担直接的财政兜底责任,政府职责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政策导向及管理监督环节上,目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首先,要坚决杜绝政府制定的政策前后不统一,政府不同部门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统一等问题。其次,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委托关系。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等市场失灵现象使职工的利益有可能遭受侵害。这就要求政府在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下,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必须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监管作用。

(二)明确企业年金的定位

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定义,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为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职工养老保障的补充保险,其次是作为由企业主导的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目前,企业年金以自愿原则,其建立以效率为先,但从长远看,企业年金更要兼顾公平,在考虑贡献适当拉开差距的同时坚持普惠制。同基本养老保险一样,企业年金应当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发挥正向调节和补充作用,应逐步扩大覆盖面,逐步修订合理的分配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共享。

(三)重视职工在企业年金计划中的主体作用

职工作为企业年金的出资者和受益主体,应处于该制度的核心地位,而现行制度强调的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对职工参与企业年金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强,忽视了职工的积极作用,使职工对企业实行企业年金缺乏内在动力,而处于在企业决定实施年金计划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企业年金计划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民主参与和决策,进行集体协商,通过职代会和工会组织等途径,充分发挥职工个人的主体作用,并从制度设计上赋予职工和企业同等的发言权。

(四)加快相关立法进程

目前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很少,更没有专门针对企业年金的法规体系。尽管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多为一些原则性和笼统性的规定,缺乏法律权威性和实施指导性。而在企业年金成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十分重视法律制度建设,从企业年金的性质、实施主体、筹资模式、监管方式、运营方式、养老金发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这也成为企业年金发展迅速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我国应对企业年金尽快立法,如对缴费比例、缴费水平、给付时间等明确规定,使包括中小企业员工在内的大多数职工都能参与年金计划,以法律制度的完善促进企业年金计划的公平与共享。

(五)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形式激励企业建立年金计划

首先,国家可以让利、让税的形式,鼓励企业把更多的税前利润分配给劳动者,鼓励劳动者主动参与企业年金计划;其次,根据我国各类企业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强制性企业年金制度。由于企业年金的自愿性原则导致年金计划的覆盖面有限而且分配不均等,同时为减少公众对国家养老的过度依赖,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引入强制性的企业年金计划。在缓解我国养老压力、保证社会公平方面,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的确有很大的优势,也是今后年金计划的一个发展趋势。当然,目前我国并不具备强制推行的经济可行性条件,但可在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企业年金,逐步从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上创造更多的条件,做好工作衔接,确保企业年金计划从自愿性到强制性的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险企争食中小企业200亿年金蛋糕[N].证券时报,2008-06-05.

2、企业年金不是一场“豪门盛宴”[EB/OL].中国经济网,2008-04-23.

3、杨建莹.中国企业年金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金融,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