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__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__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__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__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__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__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__年是15万,20__年是106.5万,20__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

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__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石油教育20__年03期,第94页。[2]张军凤、王银飞,《平等配置义务教育经费──兼谈“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础教育参考20__年01期第33~34页。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生物实验实验探究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我县所使用初中生物教材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新课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提倡让学生动手、动脑,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课程改革并未能真正变成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纵观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至今仍被认为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担负着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任务。尤其在推行实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生物学教育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实验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探究和实践,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目前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和探讨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致使新课标规定的生物实验开出率普遍不高

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完成的生物实验如:生物探究实验共28个、教师演示实验7个、学生分组实验13个。但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严格地说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完成率等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学校生物课程所做的实验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原因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目的认识肤浅,从而产生对生物教育教学的评价发生了偏离。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升学率和优等生率,如果学校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无法完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这就给学校教育出了较大的难题,一方面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高考试成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对立的矛盾,但是相互影响很大,这就出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功利主义的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先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尤其是各种考试成绩低,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地方政府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不满意,学校领导也就不满意。这是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对生物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1、领导层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因学科差异、评价体系差异、生物学科在学校地位低下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学校领导对生物不中考,并把生物学科认为是“弱势”学科,周课时的设置教少,不能有效的完成生物教学。因此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地位不足,出现了校长只要“分”(成绩),而不管“能”(实验能力)的现象。

2、教师的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部分教师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摆脱“一支粉笔、两本书、一堂课”的窠臼。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习惯于“老师嘴里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的作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尽管教学资源整合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但在思想认识、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致使生物实验的开出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设施设备不到位

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学校只重视校舍和现代教育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了实验室建设,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还是几年前由教育行政部门配发的,近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教学仪器或药品;现有的教学仪器陈旧,设备落后,药品和仪器残缺不全;实验仪器和教材内容相比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开齐开全学生的分组实验。

三、师资配备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缺乏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教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紧张,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都由本学科或其它学科的老师兼管,有的根本就不能胜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还有的学校的实验课老师仅仅是拿着钥匙的“实验仪器保管员”,他们的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的名称、功能、用途一窍不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维护和维修实验仪器、管理药品,也就更谈不上如何组织指导实验教学了。因此,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使学校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实验药品和仪器也就更难得到合理的利用了。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生物教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初级中学毕业会考时不考生物实验或只在试卷上考实验,因此教师热衷于“卷上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不良习惯。加之学生实验本身繁琐复杂、工作量大等原因,引发某些老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学生实验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却很少有人过问。长此以往,老师不会用实验仪器、学生不认识实验仪器的现象也就多见不怪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但实验目的不明确,探究实验难以开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激情。

教师在每堂生物课前总是有很多学生会向老师询问今天的课做不做实验,当学生听到有实验活动,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每当学生走进实验课堂,那怕是只看到一只试管、一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也会爱不释手,激动不已。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因为青少年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也就是说,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与成人是有区别的,他们不能仅靠教师语言抽象地描绘而必(下转第35页)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具体操作,通过看、听、嗅、触等感觉器官才能理解科学概念中的内涵。生物科学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刺激的特征,对好奇心强的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学生求知欲就会剧增,就会报以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王国中来主动探索求知,从而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的认识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和发展,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认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但由于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目的的不明确,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仍然没有学到什么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兴趣被大大减弱。表现在开展实验时对实验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这些都表现为实验目的不明确也同时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效果一般会好些。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外,还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

总而言之,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通过“两基”和“普实”的落实,从各个方面都得以很好的推进,但是以上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认真总结,落实措施。只要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生物实验室一定会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生物实验教学也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我们将为进一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利亚教师在 2010年12月4日在西南大学作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知识讲座

[2]赵锡鑫主编《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3]赵锡鑫主编《生物教育心理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5月。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53-10

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就是三级课程的实行。有关何为三级课程,大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理解为课程管理体制的,有理解为课程政策的。其实,从不同的主体来看,三级课程有不同的内涵:从国家层面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政策或体制;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体制或模式;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则是一种课程体系,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体系集合。三级课程自提出之日起,许多研究者就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本文无意对三级课程的内涵进行深究,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对三级课程的实施进行观照。

一、调查目标、工具及样本

调研主要围绕西南五省(市/区)(即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教师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及认同、国家课程在西南地区农村学校的落实情况、西南五省(市/区)针对农村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西南五省(市/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展开。

基于以上目标,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并辅之以观察法。本次调查共选择了5省(市/区)农村地区16个县79所中小学作为样本。

在以上样本中,共发放教师问卷1109份,回收1077份,其中有效问卷1029份,有效率92.8%;共发放校长问卷124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4.5%。

二、西南地区农村三级课程实施现状

新课程实施初期,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往往被人忽视。而偏居祖国西南的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的农村地区则更易被忽略,而实际上这5省(市/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面积占全国14.3%,因此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

(一)西南地区农村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情况

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蕴:一是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对三级课程实施状况的把握,三是对实施三级课程影响因素的关注。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后面两层含义的把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1.各省基本建立三级课程体系,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教育发展需要

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制定了本省的课程实施方案,基本建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并对具体的课时比例进行了规定。同时发现:云南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1-2年级和9年级全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缺失;四川省是五省(市/区)中唯一对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进行严格划分的省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来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国家课程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新增加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和校本课程占16 %-20%。观察右图发现:云南省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未达到规定要求;贵州省各年级都规定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总体上亦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四川省是唯一与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课时匹配的省份;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且在五个省份中处于最低水平;广西则恰恰相反,从颁布的方案来看,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超过了20%。总的来说,五省(市/区)的课程方案存在差异性,四川省是唯一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其他省份与规定都有一定差距,但基本上都建立了三级课程体系。

从对教师和校长的调查来看,70%以上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其中四川省最高,基本同意以上教师占96.9%。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三级课程的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超过45%以上的教师认为是健全的,其中四川达到84.7%。这说明三级课程的组织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2.三级课程实施不容乐观,执行监察不够

三级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有力推行需要多方面条件和制度保障。从教师的反映来看,总体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能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小学,尤其是村小,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课程,一般都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总体上小学实施得比初中好,进一步追问发现,由于初中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考试科目的学习上。教师在回答“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时。

从以上结果看来,除四川省外,其余省份都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这与实地走访所得的结论比较一致。在调研中发现,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门在新课程实施中非常注重课程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尤其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系列相关的文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发了配套的课程资源。这些做法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而其他省份在三级课程的实施方面,对课程的监察则相对不够,尤其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4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农村学生;择校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9-03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村学生的择校现象也逐渐增加,尤其是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学生的择校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择校现象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河南周口作为豫东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学生“择校”早已经被突破。学生宁愿放弃免费的学校不上,而选择高昂的学费县城私立学校去上。农村学生为什么要择校?哪些学生择校?笔者围绕此问题,在周口市农村中小学做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目的是为了提出消除农村学生择校的建议。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整群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河南省周口市3个县12所农村中小学生,农村择校学生174名。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开展座谈会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收集数据资料,同时也走访和调查了17名学校管理者、20名教师、32名农村学生家长,其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年级分布状况

表2 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分布状况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主是自编《农村学生择校状况问卷》和《农村择校访谈提纲》。在编制调查问卷之前,先对农村学生、学生家长做了一个开放性的访谈,使之调查问卷具有针对性。并请教育相关研究专家,审核调查问卷,使之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择校”,是家长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它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从择校主体上来讲,主要是农村初中生、小学生。调查内容主要从择校的数量、范围、态度、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择校的现状

(一)数量上:近五成学生选择了“择校”

在调查中问学生到:你们班原来有多少学生?现在有多少人?研究结果显示:近五成学生已经离开学校,有的学生到县城私立学校就读,有的学生到乡镇其它私立学校去读。访谈学校管理者时,提到“你们学校原来有多少学生规模?现在又是多大规模?”管理者普遍都说,“学生走的快一半了,这些学生宁愿放弃免费的学不上,而选择去上交高昂学费的学校。”这也说明农村学生择校是个大趋势了,导致农村中小学萎缩。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农村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学校管理人员从学校自身也应该自己反思一下学校的管理状况,为什么不能留住身边渴求知识的学生。

(二)范围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均有“择校”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不仅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背离家乡”到县城私立或其它学校(乡镇私立学校)读书,并且近30%低年级的学生,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等,也“背离家乡”去完成学业。这说明并不仅仅是年龄大的、生活能自理的高年级学生“进城”学习,而且也有为数不少的7~10岁小学生也“进城”读书。此现象的出现,也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教育后果。如学校管理秩序紊乱、学生过少而无法正常上课;还有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等。总体来说,农村择校生年龄重心下移,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样的择校现象会导致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不健康发展现象和农村学校教育发展问题。

(三)态度上:九成学生和家长赞同“择校”

在调研过程中,一个课题组成员问到:“您对学生择校持什么态度?”近90%的学生和家长选择了“赞同”这一选项。“为什么赞同选择私立学校读书?”主要原因是不满意农村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较乱、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低等。但也有部分学生和家长说:因为家里经济状况较差,而没经济条件支持被迫没有择校的。由此可以看出,择校已成为人心所向,这是择校现象逐步蔓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赞成”择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差距、学校竞争的激烈、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关。

(四)去向上:九城学生进城“私立”学校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学生家长、学生和部分学校管理者,在问及“学生择校的都转入哪些学校了?”近90%人选择去县城私立学校了,其它学生有转入乡镇私立学校。问及“问什么有的学生选择县城私立学校,有的学生选择乡镇私立学校及其它?”回答结果是: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转入在县城私立学校上学、比如中英文学校、财源中学等;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转入了乡镇某个私立学校的较多。这也说明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跟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差的学生为什么也要择校呢?他们的回答是:看着别人的孩子都转走了,孩子所在班级没几个学生,老师也不认真教,停课是常有的事情。没办法,只有让孩子到乡镇“私立”学校。这种状况出现,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责任吗?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5

对义务教育而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质量存有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导致此现象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学龄儿童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种教育资源差距既体现在诸如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可见的物质文化资源方面,也体现在习惯、风俗、观念等不可见的精神文化资源方面。事实上,从长远来看,精神文化资源匮乏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但是,精神文化影响因素很少进入农村义务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既有的研究也极少将此类影响因素纳入首要考虑的范围。正是基于此种现状的思考,本文尝试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进行精神文化方面的省思,权作引玉之砖。

一、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文化因素

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建构性范畴,决定了其发展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文化的时代性要求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文化的继承性又决定了其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也存有其共同的基本精神。受一些不恰当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中增添了许多实用性、流行性和商业化色彩,加之农村文化中存在的不良传统文化残留,严重影响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时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认识,多数农民仍持“淘汰教育”“选择性教育”“升学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忽略了义务教育的国民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农村仍有部分家长肯花钱送孩子到所谓的“重点”学校就读,这样做的后果是,由于来自精英队伍中的压力。孩子感到对学习恐惧、对新环境不适应,而出现了厌学的情绪;也有部分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强迫学业成绩不好的孩子退学承担家务,这些孩子不能顺利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只能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负担,过早地进入一个本不该过早进入的社会中去。或许这在家长看来才更具实效性,正是家长的这种“实效感”加大了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的阻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培养目标的误识

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是家长的口头禅。能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有长远影响的父母仅占少数,而这少数的父母也只是那些对孩子的学业发展能看到希望的人群,“状元情节”的情怀深深扎根在父母的内心。与此同时,社会上有人利用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的机会大发横财,开设各种所谓的“提高班”“特长班”,使学生和家长盲目从之,使孩子的心灵提前疲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雪上加霜。

3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家庭教育观念的滞后

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驱动下,一些农村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导孩子要顺从父母之命,如此种种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敬畏感,对父母更多的是顺从,而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个性。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孩子一出生便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在这样的家庭道德观念的熏陶下,孩子是不可能达到他本该自由发展的结果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传统观念又被迁移到学校教育中去了。这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表述也就见怪不怪了,这就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对老师的决定服从,阻碍了其创新思维的开发。

4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中宿命保守观念的羁绊

与现代都市的居民不同,农民的思想观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宿命观念,容易安守现状,难于接受新的观念和事物,这种宿命保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比如,面对与城市义务教育在受教育权利享受、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农民们更多的表现是安于现状,并以认命来宽慰自己,宿命地面对并习惯着这一切,满足着自己甘干弱势的心理状态。再如,农民们沿袭了传统文化中因循守旧的思想,对新事物的接受比较慢,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等理念的转换上比较困难,并且总是被动地接受,这些观念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流弊妨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思考

毋庸置疑,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其中因受功利主义等现代文化心理影响,农村传统文化在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文化问题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层因素,它们往往会从价值观层面、道德情操层面及思维方式层面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关键影响。

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念是影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症结所在。中国文化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佛教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强调经世致用的人世哲学,这种传统的入世哲学观影响了家长及学子们的治学和求学目标,特别是严重影响了价值观念相对保守的农民的教育观念。在这样一个极度崇尚物质文明的时代,面对义务教育,多数农民仍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送孩子人学的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文化理念的影响,使很多农民对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适宜的认识,同时也阻碍了教育的全面发展,不能使教育向其最终目标――“教人成为人”顺利地迈进。这样,在夸大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同时,忽略了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大多农民仅仅将教育的价值定位于眼下,而未给予充足的认识,并未意识到义务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只是一味追求浅显的眼前实效性,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施义务教育的长远影响。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它的全体性应该体现在普惠性上,应该体现在全民参与上,更应该体现在公正地实施当中。义务教育是全体公民的基础性教育,其基础性应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基础上。随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断加深,在吸纳西方文化思想时我们接受更多的是其经济上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物质上的追求。正是对这一狭隘认识的追求,使得教育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抹杀了义务教育本来的理想,使得义务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流弊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路障”。中国人向来主张以孝为先,所以当前的家庭教育以“主孝”的教导为先,这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尤显突出。问题在干这种“主孝”情怀迁移到学校教育中时阻碍了教育的向前推进:学生只是一味地顺从于教师的教导,就如同在家庭教育中对长辈的服从一样,这就大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

思维的开发。另外,现在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是上帝,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感恩的心,长大后更难融入社会,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所以,教育权利的级级下放,到父母那就成为专权,这也是导致义务教育在道德情操层面误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的思维方式流弊是影响时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主静”的,这就加大了发展观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施中的阻力,而那种“臣民”的做人思想更是阻碍了发展观的弘扬。中国人――尤其对农民而言――骨子里都很安于现状,极为信奉中庸的行为策略,面对下放的权力又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当素质教育在全国大力推行之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却仍然在沿用旧的静止、单一、僵化的教育评价模式。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承担的使命,就是要努力转变农村的文化认识观念,克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固守性,建立动态的和有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实现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等区域特性。但是,在一定的区域和条件下,实现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目前,在我国实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1 实施教师“轮岗制”,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

实施教师“轮岗制”,是目前我国促进大中城市与农村乡镇之间文化资源共享、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且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轮岗制”措施的实施为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制度平台和合理空间,通过这个平台,城乡教师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快速和全面发展。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轮岗制”在实现了对教师这一教育文化资源的共享,改善了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中教师素质相对落后的现状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流动来带动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不同文化资源形态通过教师这一流动文化载体进行互动和融汇,促进了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有利于缓解城乡在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在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2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文化合作,实现区域之间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共享是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首先要认识到尽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三者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它们在文化资源方面还是相互关联的。在三者的文化资源共享网络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起着关键的协调和引导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家长课堂,或者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增加与学生家长的文化沟通,提升家长的教育文化素养。家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配合学校重点抓好孩子的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各界、各部门应规划好在学校附近的文化建设,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如将网吧、KTV等公众娱乐场所建立在远离学校的地方,同时加强《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政策和正确的教育观的宣传。义务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应在全社会树立起重视教育人人有责的良好风气。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职责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育过程中要相互传递对孩子教育的接力棒,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要相互交流,以期待孩子更健康、全面地发展。

3 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

以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素养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对优质社会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于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培训的方式从外部“输入”,二是要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从内部“生发”。我们认为,后者对于提升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要求农村教师要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转变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都要努力培养自己教育教学的各种潜质,用发展的眼光警示自己;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行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化自己的思想,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与时俱进的专业型教师。

4 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动态义务教育评价体系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财政政策

一、城乡义务教育面临的现状

从根本上讲,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表现为硬件上的差距和软件上的差距,而就具体评价指标而言,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三个方面。(1)师资力量差,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短缺,结构十分不合理。(2)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城市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远远高于农村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3)硬件设施上的差距,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城乡之间表现出显著不均衡。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义务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但初中义务教育做得还不够好,国家还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义务教育和城

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从师资力量上来看,城市的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超过农村。在初中教师队伍中,城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是农村的两倍。此外,在地区之间,师资力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东部地区教学质量较好,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也比较高,基本可以跟城市相比。但西北一些极为偏僻的地方,由于经济及其落后,学校只能聘请一些民办教师,这些教师常常身兼数职,同时教授多门课程,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此外,从教师负担学生的数量来看。城市和农村的小学专职教师负担学生的数量都呈下降趋势,这有利于老师更有针对性的教授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初中教育方面,农村的中学专职教师负担学生的数量要高于城市初中教师负担学生的数量,这不利于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也无法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中国,有60%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本应成为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但随着义务教育方向的调整,教育经费不断向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向城市倾斜,如此一来就造成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问题。

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对策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保证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加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事业。(2)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3)同一区域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不区分城市和农村,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不再分为城镇、农村标准,实行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为“城乡统一标准办学”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证。(4)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议中央安排专项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重点用于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5)建立义务教育经费问责和绩效责任制度,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政府主要责任考核内容。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加强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问责和绩效考核制度。在教育资金的分配、使用上,要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以此作为评定各级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政府主要责任考核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问责制度,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力度。(6)改革人事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加大创收,提高教师的待遇。积极向社会呼吁,争取来自各界的支持,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加大农村教师的创收。其次应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数量,启动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制度,对于相对较差的农村教师,可以先让其到先进的学校挂职锻炼,积累教学经验。最后,还应鼓励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地方组织的各类培训,使农村教师较快的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和新的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王贤.博弈论视角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