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供应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供应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供应分析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公共关系 信息传播 市场营销

近年来,公共关系作为组织通过传播沟通、形象塑造、利益协调等手段与公众建立关系的一种活动,被誉为“组织致胜的秘密武器”并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富深远意义的变革,公共关系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而网络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却只是刚刚起步,远未发展至成熟的地步。如果组织想要更好地运用网络为公共关系服务,使公关的发展更加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首先就必须清楚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及网络究竟为公共关系带来了什么。

一、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一客体的桥梁,也是公共关系的实现机制,可以说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一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既然信息传播在公共关系中占有如此显著的地位,那么研究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网络时代的公共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廉价的,突破时间、空间及信息量限制,由公众驱动的“多对多”网络型传播,其中技术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信息可按公众需求个性化定制,而信息质量成为关注的重点。

网络时代的这些信息传播特征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和非地域性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既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互动,网络媒体若能广泛应用于组织公关活动中,公共关系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大刀阔斧地向传统媒体的弊病开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关系的良性发展,给公关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网络对组织公共关系的影响

1、公共关系可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突破时间限制的优势,用极少的成本增强公关活动的时效性、推动公关实践的全球化

(1)网络可以使信息实现无限量“实时传播”,具有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快速及时性,为公共关系活动实现及时有效奠定了基础。在网络经济中,速度是衡量组织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对于公共关系来说,速度不仅仅是尽快地获得信息,还意味着迅速地向社会公众扩散组织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沟通。可见在数字时代,沟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只是沟通的速度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公关媒介受到时间的约束,使得公共关系难以实现沟通的快速有效,而网络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快速与及时性优势,为公共关系实现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可能。

(2)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用极小的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一样,成为近年来公共关系实践中的一个鲜明趋势。公共关系实践的全球化是以公共关系研究的全球化和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全球化为主要标志的。而要实现这两者,除了要求公关从业人员具备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和开发新的战略、战术外,还要求物质方面有所保障。作为一种数字化传播,网络突破了许多传统媒介地域性传播的局限性,使人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如同近在咫尺般地迅速沟通。同时网络的经济廉价,使得沟通成本大大降低。随着国际互联网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全球公共关系学术界的交流变得空前的活跃;同时互联网也为组织开展全球范围的公共关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络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

传统公关活动必须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大众传播媒介手中掌握稀缺资源、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这使得它们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拥有一种媒介权力――种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具有事件得以发生和影响事件怎样发生,界定问题以及对问题提供解释与论述,因此形成或塑造公共意见的种种能力。因此,媒介关系构成了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能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而现在,作为新生代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悄悄地改变着媒体格局和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网络被誉为迄今为止最“民主”的媒体。从理论上说,网络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向大众发表言论的渠道,造就了“一人一媒体”的基础。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技能便可通过建立网站、发邮件等网络功能,新闻、传播信息,犹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媒体,这就使得少数人通过对媒介的控制而达成的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化为乌有。在这一“数字化的民主”环境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并为公关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可控媒介,从而使公关人员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前所未有的有利地位。在网上,组织完全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这一可控媒介,组织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类公众信息,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必经过第三方的“解释”和“过滤”。这样,组织就能掌握公关的主动权,对公众(客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与各种媒介建立良好的关系。

3、网络“多对多”的沟通保证了传播的双向互动

这使组织实现公共关系实践的双向对称型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公共关系的主一客体即组织与公众建立长久关系。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格鲁尼格指出,公共关系实践有四种模式:新闻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型模式和双向对称型模式。其中,双向对称型模式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然而,在主要利用大众传媒的传统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送者通过大众传媒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送给受众,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往往没有发言权,这种“一对多”或“少对多”自上而下的模式很难实现传播的双向对称。

网络的出现,使得每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可以花费很少的成本、经过很少的“过滤”,而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等传达给很多人,从而实现一种“多对多”的传播。这种“多对多”的传播从本质上保证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对称性,这种互动特性使得公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公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而且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使组织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个人化的信息服务。

4、网络使公共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公关业务的难度和风险及环境监测的难度

(1)网络社会的信息的过量和无序给公关人员识别有价值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障碍。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最民主的媒体,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

弱化甚至退出,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信息、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所以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互联网使组织与公众在信息的交流沟通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公关部门失去了独有的信息来源,这对公关部门的影响是,它必须重新确定自己在组织运营中的位置,由传统的信息者的角色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信息过量和无序的网络社会,如何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如何确定信息的流向、流量和流程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网络安全的先天不足和脆弱性使组织开展公共活动的风险增加,给组织带来许多安全隐患。网络具有高度开放型、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人的真实行为和真实身份不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性加大了网络公关的难度,使网络的信息安全出现先天不足和脆弱性。

病毒的入侵尤其是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极大地损害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的利益:通过互连网对某个组织的网站进行大量的删除和修改重要数据、破坏网页等攻击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同时,不利信息传播迅速,危机形成和蔓延的速度大大加快。而公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通信息,为组织监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外部舆论环境。因而无论是作为组织耳目喉舌的公关部门,还是充当组织“外脑”的公关公司,对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舆论监测的难度都正在加大。

5、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关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1)在网络时代,新闻、广告策划、专题活动等公关活动融入了越来越多新的通讯和传播手段。例如,企业网站的设置,网上的新闻、网上展览,利用互联网实施对外开放参观等。这里都有着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与独特方式,使传统公关模式中的一套业务体系,向网络时代的网络工具的操作系统发展。这种转变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意味着机遇,更意味着挑战。他们不仅要有高度的公关意识,超常的敬业精神,还必须掌握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网络时代高技术传播手段,熟悉电子商务,包括ERP、CRM的基本运作手段和运行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加有效。

(2)正在纷纷崛起的网络公司虽然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更多的业务,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前公共关系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公共关系行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存在公共关系人才短缺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公司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纷纷网罗有经验的公关人才。由于优厚的待遇和美好的创业前景,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公关人才纷纷跳槽到网络公司,使得公共关系行业本已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同时,网络时代对公关人员更高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具有网络技能的新型公关人才极度紧缺,因此,科技公关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公关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三、公共关系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的促销,推销产品、技术、劳务,促销的目的是做成生意;公关营销不仅仅是推销产品,还推销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即便生意做不成,也要把关系建立起来,把企业形象树立起来。在功能上,公共关系不具有直接的推销功能,而是具有一种间接地促销功能。如果说推销就像马鞭子抽在马背上能使马儿跑得快的话,公共关系就是清除跑道上的沙石障碍,铺平跑道上的坑坑洼洼,给马儿创造跑得更快、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从效果上公共关系更着重于长期的效果和影响。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2

【关键词】地铁;盾构法;浅埋暗挖法;适应性

地铁是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大众化、用电力牵引、线路全封闭的轨道交通。随着地铁施工技术的逐渐成熟,浅埋暗挖法和盾构法由于各自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地铁区间隧道的两种主要施工方式。在各种施工条件下,我们应该对各自的特点和适应性进行分析,选择一种合适的施工方式,使地铁能够安全、快速、经济的建设而成。

一、浅埋暗挖法

⑴概述

浅埋暗挖法是以加固、处理软弱地层为前提,采用足够刚度的复合衬砌为基本支护结构的一种用于软土地层近地表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案。它以施工监测为手段,指导施工与设计,控制地表沉降,保证施工安全。

⑵起源

浅埋暗挖法起源于1986年北京地铁复兴门车站折返线工程,由于当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后铁道部等相关部门讨论后确定采用“浅埋暗挖法”这个名称,建设部将它命名为国家级工法。

浅埋暗挖法是新奥法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又开发的一新方法,与新奥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浅埋暗挖法是适合于城市地区松散土介质围岩条件下,隧道埋深小于或等于隧道直径,以很小的地表沉降修筑隧道的技术方法。

⑶基本条件

第一、浅埋暗挖法不允许带水作业,如果含水地层达不到疏干,带水作业是非常危险的,开挖面的稳定性时刻受到水的威胁,甚至发生塌方。把地下水,尤其是上层滞水处管理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浅埋暗挖法的成败。第二,采用浅埋暗挖法要求开挖面具有一定的自立性和稳定性。

⑷优缺点

优点:结构形式灵活多变,对地面建筑、道路和地下管线影响不大,拆迁占地少,扰民少,污染城市环境少。缺点:施工速度慢,喷射混凝土粉尘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不高,以及高水位地层结构防水比较困难。

⑸施工关键因素

浅埋暗挖法是以地层预加固为前提的一种施工技术。对松散地层,开挖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支护的过程,地层加固是开挖成败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铁地下水位一般较高,水的影响往往是浅埋暗挖法施工成败的关键,而大深度、大范围降水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如导致地面沉陷、地下水流失等),而且也是造价偏高的一个原因。

⑹主要指标

浅埋暗挖法综合各种岩层,月平均进尺50~80m;施工费用大概为4万元/米,如果地下水位高,需要采取大量的辅助措施,费用可能增加到5万元/米。

二、盾构法

⑴概述

盾构施工法是使用盾构机在地下掘进,在护盾的保护下,在机内安全的进行开挖和衬砌作业,从而构筑成隧道的施工方法。盾构施工法是由稳定开挖面、盾构机挖掘和衬砌三大部分组成。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防止发生往隧道内的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装置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出土机械运出洞外,靠千斤顶在后部加压顶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见下《盾构法施工示意图》

⑵我国盾构技术的早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东北阜新煤矿用直径2.6m的手掘式盾构及小混凝土预制块修建疏水巷道,这是我国首条用盾构掘进机施工的隧道。

1991年上海地铁1号线引进法国FCB公司的7台土压平衡式盾构,采用大刀盘开挖、螺旋输送机排土,同时备有同步压浆、计算机控制系统等,性能比较完善;上海利用这7台盾构机建成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全长18.5km。为我国在含水软土地区的城市中修建隧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⑶适应条件

盾构法隧道施工适用于软土地区埋深大的隧道工程,可穿越江河、湖泊、海底、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密集区的下部。现代的盾构对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而且其施工速度较快,能够很好的控制地面沉降。

⑷优缺点

除竖井施工外,施工作业均在地下进行,既不影响地面交通,又可减少对附近居民的噪声和振动影响;盾构推进、出土、拼装衬砌等主要工序循环进行,施工易于管理,施工人员也比较少;土方量少;穿越河道时不影响航运;施工不受风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建设埋深较大的隧道,盾构法有较高的技术经济优越性。

主要缺点是:盾构机械造价较昂贵,隧道的衬砌、运输、拼装、机械安装等工艺较复杂;建造短于750m的隧道没有经济性;对隧道曲线半径过小或隧道埋深较浅时,施工难度大。

⑸施工注意事项

在硬质岩层中应注意刀盘的变形及刀具是否发生崩裂,需要经常对刀具进行检查和更换;软岩中容易造成超挖,产生一种严重的不均匀沉降,要严格控制土压,严格控制出土量,保持开挖面的稳定;在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下,还要特别考虑隧道上浮和管片变形问题。

⑹主要指标

盾构法根据地质情况,在松软土中日进尺可达15m,在微风化岩中大概日进尺6m左右,月综合进尺150~180m左右。

盾构费用主要分5部分:盾构机费用、掘进费用、管片费用、洞口加固费用、竖井费用,盾构机摊销费约为0.5~1万元/米,掘进指标为1.1~1.4万/米,管片约为1.8-2万/米,一个区间的洞口加固费用约为200~300万,1个竖井的造价在1000万以内,大概综合费用4.2~4.5万/米。

三、两种施工方法的对比

方法

对比指标 盾构法 浅埋暗挖法

地质 各种地层均可 有水地层需做特殊处理

占用场地 占用街道路面较少 不占用街道路面

断面变化 不适用于不同断面 适用于不同断面

深度 需要一定深度 需要的深度比盾构法小

防水 较难 有一定难度

地面下沉 较小 富水地层控制有困难

交通影响 竖井影响大 不影响

地面拆迁 较大 小

水处理 堵、排结合 堵、降或堵、排结合

进度 前期工程复杂,长大区间工期有优势 开工快,总工期正常

造价 较高 相对投资少

四、结论

随着城市地铁的大力发展,盾构法由于施工安全、施工质量好、施工效率高、对各种地层的适应性强、对周围建筑物地表沉降控制效果好,尤其是地下水位高的城市,盾构法越来越普遍的推广;但在埋深较浅、低地下水位、断面变化多、工期不太紧张及硬质岩层的地段,浅埋暗挖法由于高度的灵活性和相对经济性,是首选的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凤祥,朱合华,傅明德,盾构隧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张薇薇.浅议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引起沉降对策[J].城市建设,2009(44)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3

关键词:供应室;问题;护理;对策

    供应室是医院中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提供医疗救治所需的医疗器械和医疗物品的科室,担负着全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检查、包装、消毒、灭菌、发送及回收的工作[1]。由于涉及的科室、医疗物品种类繁多,供应室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全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因此,如何做好供应室物品的管理和发放,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供应室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供应室常见问题

1.1  物品供应问题:供应室涉及的医疗物品种类繁多,物品管理方法多种多样,潜在的风险相应也比较多。例如医疗物品的回收与下发集中于一人一车,交叉感染几率较大;物品的消毒、灭菌不彻底,包装过程存在漏包漏放,无菌物存放过期等,都会影响临床的诊疗操作,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2  工作分配及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供应室管理制度不完善:供应室往往物品繁杂,配给的人员及空间有限。工作人员一人兼多职造成分工混乱,科室内工作区域布置不合理,工作区与操作区无明显界限,操作区内也无严格区分,物品摆放无序,甚至有污染物逆行进入清洁区的事故发生。

1.3  工作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工作态度散漫:供应室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较弱,由于不与患者有直接接触,一般会认为不会产生医疗纠纷。供应室物品都要经过临床科室应用到患者身上,细小的失误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简单重复的工作容易造成惯性思维,依靠感觉做事,资历较高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因为经验丰富而缺乏工作热情,一切凭借经验,长期以往就会产生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散漫。

1.4  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无菌意识较弱:医疗卫生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随之升高。但是供应室管理理念的滞后,员工年龄偏大,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短缺,缺乏新老交接等[2]。甚至有部分护理人员上岗之前未经专业的岗前培训,以为供应室就是简单的收发医疗物品,缺乏相应的医疗专业知识,特别是无菌意识淡漠,灭菌过程中物品摆放无序,灭菌不彻底,清洁物品与无菌物品放置混乱等原因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护理对策

2.1  强化风险教育,采取分类管理,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使供应室的护理人员深刻认识到操作不规范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对流经供应室的所有物品归类管理,重复使用的器械经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发放,污染物品须经特殊消毒液消毒。可重复利用的再生医疗器械从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到存储及发放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无菌。同时加强心理引导,帮助其在工作中获得心理的满足,体现自我价值,产生归属感,进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3]。

2.2  区域合理布局,提高设备配置,完善管理流程:在现有的地理条件基础上,建立健全供应室的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每个区域设置专业负责人负责日常的区域管理,严禁污染物品逆行进入清洁区和无菌区。合理增加人员配制和设备投入,同时做到合理分工,避免缺岗空岗。严格做好每天的护理记录,对供应室的护理操作做到有录可查。

2.3  增强法律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供应室工作的职业危险性高于医院其他科室,加强医疗卫生特别是医疗事故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4]。在积极对待工作中的安全风险、完成工作任务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头脑中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维护自身的安全权益。

2.4  强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医疗器械和仪器设备都在不断更新,供应室人员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要随时更新。定期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上岗前进行岗位职责、操作流程、理论知识等培训和技术考核,组织学习医疗新知识,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提高科室的整体素质。

2.5  分工协作,有效地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质量:供应室工作繁复,工作量大,根据员工的文化程度、业务水平、身体状况等科学合理的安排人员,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某些繁重的工作多加人手协同办事。同时供应室与全院各科室都有紧密的业务联系,科室之间可以不定期进行交流,交换意见提出建议,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通过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改进工作质量。

3 小结

    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不良的护理工作除了会引发临床医疗上的纠纷,还可能对医疗人员的职业安全造成威胁。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强化法制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最大程度的控制医疗纠纷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

4 参考文献

[1] 王洪梅,苏  涛,彭  华,等.消毒供应室与临床科室的工作配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5.

[2] 赵玉英.基层医院供应室医院感染隐患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120.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4

[关键词]共同治理制度环境变量嵌入性中国企业

虽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但这并不等于世界各国的企业制度都必然会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1]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企业制度变迁不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逻辑,同时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假设前提下,企业制度必然也是异质性的。据此,可以对中国制度环境条件下的独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做某些前瞻性的思考。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

历史地考察发现,在企业治理的角度,企业制度安排经历了一个:

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拓展过程。(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古典企业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是其典型代表,企业契约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于雇佣工人的绝对优势和支配地位是其显著特征。(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人力资本职能开始从古典企业家当中分离出来而开始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性要素是其显著特征。(3)所谓三边治理,主要是就企业“员工参与”亦即“同质性”人力资本拥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产权;“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股东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而言。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企业制度演进的共同趋势。

企业不同制度形式之间并非全然的纵向替代关系,也大量并存于现代经济社会当中。结果,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争论中,形成了以物质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委托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逻辑为核心的共同治理理论两种主要观点。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构成企业的制度性要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纯粹的物质资本逻辑已经不能解释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另外,事实上如科斯所说的,影响他人损益的行为也可视为生产要素和权利[2],结果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行为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契约、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进而企业制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单从理论逻辑上推断,企业制度就是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进而,企业治理也就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当然,企业利益相关者也有“潜在”与“真实”之分[3],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产权主体可视为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如顾客、其他企业等则具有一定的派生性质,往往处于潜在状态。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为一系列契约的联接,其内在遵循的是博弈均衡的原则。这就是说:企业制度安排的具体情况取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实力对比格局;企业的技术性特征、以及企业生产要素各自的特性是决定利益相关者谈判实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说设计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必须遵循同权原则、均占原则、市场原则和边际调整原则。[4]所谓同权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所谓均占原则,是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也都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所谓市场原则,是说企业制度的达成应该坚持通过谈判达成不应有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所谓边际调整原则,则是就企业的再谈判机制和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存性”而言。

二、制度环境变量的引入及其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影响

“共同治理”并不等于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等的原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产权进行“平等”的分配,甚至也不等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治理权利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这是因为企业的技术特征以及生产要素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具有不同的谈判实力。但是,考察各国的企业制度发现,即使企业在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制度之间仍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就是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有学者对美国、日本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历史比较制度分析[5]发现,企业制度是效率追求和制度适应的统一。[6]这就是说,企业制度不仅仅是在效率追求逻辑下对自身内在因素的调整,而且还要同外在的制度环境尽量达成高度的“契合”;或者说企业制度不仅是(狭义)效率原则的体现,而且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在对企业制度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存在即合理”原则;制度环境必然会给其中的企业制度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而任何一种企业制度模式也只有在相应制度环境下才有意义而不可能具有普适性。由于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一般不以国别而不同,并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已经大大减弱了其在国家之间造成企业制度显著不同的可能,因此可以说不同国家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形成多样化企业制度模式的真正根源。可见,有必要拓宽视野引入外在制度环境变量的因素,以使我们对企业制度的研究进而对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更加趋近真实。

尽管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企业制度多样化的真正根源,但现代企业理论作为西方企业理论所本来固有的“一维性”色彩,以及众多国家迷惑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经济绩效的眩目光环而对其制度安排的盲目追随,却严重影响了经济理论对制度环境与企业制度安排之间的契合关系以及异质性制度环境条件下企业制度不同模式的关注和考察。经济学领域的这一缺陷,被新经济社会学(TheNewSociologyofEconomicLife)敏锐的感知并捕捉,并运用“嵌入性”和“社会建构”理论对其进行了修正[7]。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从宏观方面看,经济组织都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经济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从微观方面看,现实的人都是带有历史和社会属性的经济人。可见,如果说传统经济学主要遵循了个体主义的方法论的话,那么新经济社会学则依据现实整合了整体主义的方法和个体主义的方法。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使企业研究更加逼近现实。

总体上,新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新经济社会学首先提供了一个宏观制度背景的维度,这正是对经济学自身所固有一维色彩的扬弃或有益补充;其次,修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整合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和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理性”,以“效用最大化”替代狭隘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人的选择集或效用函数的多元化,就可以对现实人的选择过程展开微观分析;再次,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平台上,在对经济生活的分析中把社会性变量纳入进去,就可以对现实的多样化制度安排作出合理解释。就是说,与传统经济学出于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和对经济人的单维度界定而对制度创新的:

单维度经济人唯一的博弈均衡最优制度安排

的特定路径不同,现实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事实上是:

多样化制度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特征多重均衡样式多样化次优制度安排

这就是说,给定不同社会制度演进路径和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区别,经济主体之间交易的博弈可能会存在多个均衡点或者多重的均衡样式,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并且虽然不一定臻至那种理想的最优效率的境界,但在相应的制度环境下也都是最具有“适应性效率”[8]的,也就是说特定情境下“次优选择”即是“最优选择”。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由于其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性质,也由于其许多国家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渊源,其制度创新过程一般不涉及“异质性”制度环境之间的碰撞和摩擦问题。因此,虽然事实上其制度安排仅仅代表了特定制度环境下的特定制度均衡样式,其企业制度也仅仅意味着“企业制度特殊”,但在其发达经济的眩目光环之下,由其自身“致命的自负”以及后发国家的盲目崇拜,却被不恰当地赋予了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色彩。而对于许多后发转轨国家,一方面其制度演进路径就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其企业制度建设必然是一种“过程”的创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制度环境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别,与此适应,企业制度创新也必然是一种“目标”的创新,也就是说只可能有一种与特定制度环境高度契合的企业制度形式是最有效的,而决不能把西方的某些经验和做法不加分析地拿来为我所用。事实上,虽然后发国家企业制度建设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不可避免,但是引进来的制度安排要想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其一般也要经过一个特定的制度创新过程:首先,附着其上的那些与西方制度环境相适应的制度特征将被逐步剥离;其次,引进制度也必然会逐步打上本国特定制度环境的烙印从而逐步实现企业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

具体来说,不同企业制度模式的宏观制度根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的影响来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真实利益相关者及其谈判实力和博弈均衡状况会有显著的不同,并进而体现在企业契约和企业制度安排当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东南亚一带普遍存在着的家族制企业。东南亚各国或地区的家族制企业与一般所说的家族制企业并不完全相同:后者主要体现了一种纯粹的交易成本节约的逻辑,世界任何地方的初创企业都可能会采用;而前者则主要是一个文化地理上的概念,其后潜藏着特殊文化背景的深层根源。这就是说,在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东南亚一带,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血缘关系以及忠诚、信义、情感这些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判定其是否企业真实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其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博弈格局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因素,并体现于企业契约、企业制度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方方面面当中。这一逻辑也可以对其他的企业制度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共同治理机制的若干特征

考虑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和文化传统的深远历史渊源,中国企业的共同治理机制可能会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的和谐竞争理念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

同一般而言制度环境“决定”企业制度特殊的“消极”含义相比,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建设应当内涵一种特定的“积极”意蕴。就是说,居于后发转轨国家的位置,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也可以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政府主动的制度创新,来尽量避免马克思所严厉批判过的,那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曾严重存在的种种紧张、矛盾、冲突所付出的巨额交易成本甚至由此造成的灾难,比如说古典企业当中劳资双方之间的种种斗争现象,而应当反过来主动地倡导一种和谐的理念,通过相关的制度设置,在中国现代企业当中形成一种各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利益格局。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学那里,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私利,因此“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9]。这种自斯密以来逐渐形成的“竞争”的经济学体系,在较大程度上包含着霍布斯所谓“个人永远处于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的悲观主义理念。而事实上,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同“竞争”同样的广泛,而且由于合作是人们之间展开可持续性竞争的普遍基本框架,“合作”更加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10]

第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企业治理的“劳动者参与”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制度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还不能达到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对生产条件的社会的直接的结合,劳动还是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但是,毕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现阶段,企业制度即使不能臻至劳动者主导的理想境界,也必然会因由公有制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照劳动者的命运、关注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促进劳动者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形成“劳动者参与”的鲜明企业制度特色。

第三,我国文化传统与企业制度的家族色彩

家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征,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积淀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环境对嵌入其中的经济行为人进而企业制度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一方面,在不同制度框架下活动着的经济人其选择集是不同,对于侵家文化传统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其选择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任、忠诚、情义,或者说是家族范围内部的利他主义世界观,这是一种内化了的精神效用;另一方面,嵌入家文化非正式制度之中的企业,其经济行为人所拥有的家族关系,以及所拥有的信任、忠诚、情义这样一种特殊人力资本的质和量,是企业据以判定自身真实利益相关者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一种据以分配物质资源、经济利益和企业剩余的重要标准,由此成为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谈判格局和博弈均衡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使企业治理打上鲜明的家族烙印。显然,这种意义上的家族企业和一般所理解的在企业发展初期阶段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采取的家族式管理具有本质的不同,也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可否认,家族式企业治理方式在成功地避免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内生性的制度缺陷。但是,这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对既有的家族制度进行创新以提高其“适应性”,而决不意味着我们对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的有效性视而不见甚至否定。我们认为,从总体上讲,在正处于新旧制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由于制度真空因而以一种异化了的方式引进西方那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结果形成社会普遍信用缺失的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制度模式可能更主要地发挥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⑦参见: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191。

③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132。

④参见:《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张立君,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

⑤参见:王东,《美国日本企业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载《经济评论》2002年第二期。

⑥参见:孙早,《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载《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六期。

⑧“适应性效率”是说,当某一种制度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那么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假定生产费用不变,一个具有适应性能力的制度从投入来看就是最能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由于一种有效率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作出的;同一种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效率表现;制度安排只有“适应”制度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因此动态地看,制度安排只有同制度环境高度契合才有效率。本文对制度的“适应性效率”作此理解。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5

一、营销战略组合分析

(一)互动体验取代单纯展示

1.让企鹅和北极熊“亲密接触”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天方夜谭,因为企鹅只生活在南极,而北极熊只在北极,两者是不可能同场竞技的,而香港海洋公园将场馆一分为二,让游客在不到50米的距离内完成从南极到北极的心理跨越,近距离与动物接触。

2.游客参与动物的一切

在海洋公园数十个主题体验馆里,游客可以体验到珊瑚礁、鲨鱼、过山车、海豚等内容。游客可以亲手给熊猫做纤维饼,并亲自喂它们;游客也可以在幕后观察饲养员是如何训练和喂养海豚的,并协助清理海豚笼舍;游客也有机会亲自学习如何辨别鲨鱼的种类和性别,并了解运送鲨鱼的全过程。

(二)不断变化的创意主题活动

1.完美的浪漫婚礼

活泼可爱的海狮做伴郎,五彩缤纷的热带鱼做证婚人,誓死终老的金刚鹦鹉衔来婚戒,周围环绕着一群洁白的和平鸽,乘坐20层楼高的过山车在一片尖叫声中飞驰而下,这不是电影中的逢场作秀,在香港海洋公园如此堪称完美的浪漫婚礼几乎成了日常保留剧目。

2.大力推广节日性大型活动

为了令本地游客对海洋公园不断保持新鲜感,海洋公园也致力节日大型活动,以刺激节日高峰的人流,同时给旅客一个“再次到访”的缘由。例如万圣节,海洋公园创造性地把“恐怖快乐的哈喂”以额外收费体验的方式带入香港,用不一样“惊吓体验”方式吸引年轻人和回头客。

(三)人性化的服务关注细节

香港海洋公园非常在意自己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便捷性。由于香港海洋公园位置相对偏僻,所以海洋公园和巴士公司进行合作,在各个商业区和人流聚集的地方设立非常醒目的免费巴士停靠点,游客可以轻易找到。

在7-Eleven便利店、地铁、巴士站点、电影院、马戏团等地点,游客可以很方便地买到门票。

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海洋公园所有的员工都要经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并且每人要掌握照相、看护小孩、普通话等多项技能。

(四)忠实顾客群的建立和维护

海洋公园在融入香港人生活方面堪称商业典范,在700万香港市民中,有超过10万人是海洋公园的VIP会员。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每年的游客中有一半是本地市民,几乎三分之一的香港人每年都会来海洋公园一次。而维系本地忠实顾客的成本相对于开发新顾客而言是非常低的,因此,海洋公园每年会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活动,听取不同客户对海洋公园的看法和建议,并组建专门的部门处理这些意见。

(五)发动全球范围同业合作

海洋公园目前启动了跨行业营销和联手其他同业营销计划。

与银泰百货等零售商合作,假如客人消费满一定数额,则可以获得海洋公园的相关优惠和产品。此外,开始了与亚洲地区20家主题公园的合作,即持有海洋公园门票,可以折扣价格游玩其他合作方主题公园。

二、对海洋公园发展中的一些看法及建议

1.应注重有效投资

营销投入无底洞甚至血本无归是所有企业最忌讳的事情,2000年,海洋公园曾经用两年时间花费6000万港币做速降机,刚开始的时候人流如潮,但是游客体验之后,结果是非常冷清,亏损非常严重。2006年,海洋公园开始了55亿的扩建计划,加建7个主题区,引进更多珍稀动物,以增加公园的长远吸引力,在扩建过程中应避免前次的重大错误,投资计划应该围绕着海洋公园的市场定位和特色来进行。因为主题公园的硬件很多,投放的资源很多,如果游客来了一次之后,没有重访的兴趣,那对于公园本身是损失,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是软件方面就不同了,通过不断的精彩内容的投放,游客每一次来的时候,都能感受和上次不同的新鲜感,那他们下次还会再来的。后者才是海洋公园最具潜力的投资发展空间。

2.应增加顾客好的体验,抵消人流过多的消极感受

因为海洋公园建在山上,跟全球所有主题公园不一样,所有主题公园都是一个平面,有很多通道疏散人群,而海洋公园的容量是有限的,客户某个时段的体验会受到影响,这可能影响未来的长远发展。因而海洋公园不应该从增长游客量的角度增加成效,而是想怎么提高每个客户的收益,或阶段性的定价限制过高的人群,也可以做一些新鲜的东西来吸引顾客来,不断增加娱乐点,解决人流的问题。

3.发展成自然学习的大课堂

使得人们来到海洋公园不只是看展览,而是可以体验和接触到动物,感受深一点,学的东西也深一些,这也是顾客所需求的东西。

4.应注重内地的宣传和联系

(1)注重内地的广告宣传。使得人们来香港的目的地是海洋公园,而不是迪士尼,那么电视广告要形象地把海洋公园和香港的宣传广告融合起来,再配合一些电视专辑,强化海洋公园是香港代表性的景点,以增加游客量。

市场供应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公示语 汉英翻译 翻译错误及问题分析

一、引言

公示语是指公开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王颖,2007)。公示语是一种为大众提供信息的独特的应用文体,对受众尤其是外国人来说十分重要。随着中国迅速的国际化步伐,规范的公示语翻译及其应用不仅引起译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国际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公示语是一种独特的应用型文体,它向人们传达提示、提醒、警告、请求等的意图,公众性是它的基础特征。公示语又是一种新的通用流行语,然而,由于术语不统一,译界和外语界对它的应用普及及翻译还不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公示语翻译才渐渐成为译界关注的热点。公示语翻译研究发展极其迅速,参与者也逐渐多了起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它已成为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公示语的用语特点

在2007年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公共标识语英译规范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中,徐丹老师将公示语的语用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徐丹,2008)。

1.表达方式

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差异,对同一想法表达形式也不同,这点也体现在公示语的表达上,如语气的强弱,表达的清晰或模糊等。例如,中国人说“对号入座”,英语用“Reserved Seats”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而不是“Match Your Seat with Your Number”。

2.句子语序

汉语和英语的句子重心也存在差异,汉语的句子重心倾向于后置,相反,英语的句子重心则倾向于前置。这种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

3.词汇选择

汉语和英语的公示语在词汇应用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汉语偏重动词的使用而英语的名次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动词。比如说,汉语经常说“禁止吸烟”,而英语则说“No Smoking”;“不许拍照”译为“No Camera”;“请勿乱扔果皮纸屑”译为“For Litter,Please”。因此,在将汉语动词式公示语翻译成英语时应该首先考虑是否可以将它译成英语的名词短语。

三、汉英公示语翻译中产生的错误分类及分析

公示语英译的主要交际对象是英语为母语者和英语使用者,它的表达应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和文化特征。汉英公示语的翻译还应注意特定语汇在英、美、澳等英语作为母语国家使用中的差异,使用国际通行的,惯用的对等语言进行汉英翻译,避免使用生僻语汇可能造成的误解。赵小沛(2003)认为公示语翻译错误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母语的负面迁移,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文体、语用等方面的差异,一味地按照母语习惯用法进行翻译导致错误。二是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了解,中西两种语言除了以上提到的差异,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如若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加上对原文的内涵和深层含义不理解而进行翻译的话,结果会造成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方面的不对等。在现实生活中,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错误五花八门,既违背了公示语特有的简洁、规约互文等原则,又影响了公示语的功能实现。

1.文化冲突

原文与译文中的文化冲突是由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了公示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冲突。

2.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Chinglish)也就是望文生义,是逐字逐句地机械翻译和“对号入座”,即按照汉语字词的意思一字一句地翻译。它没有考虑到英语词汇的内涵及语序,翻译出来的语句往往与地道的英语有天壤之别。如一些景点将“注意安全”翻译成了“notice safety”。将“注意”译成“notice”,“安全”译成“safety”。

更多译例:

(1)必须戴安全帽。

误译:Must Wear Safety Helmet.

正译:Safety Helmet Required.

(2)小心碰头。

误译:Behind Your Head.

正译:Mind Your Head.

(3)在公共汽车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字样。如何把它译成英语呢?应译为“Courtesy Seats”。

3.语义歪曲

在语料收集过程中,我发现公示语“游人止步”的译文可谓花样繁多。“游人止步”的公示语经常出现在一些旅游景点里,这和出现在商场等各种公共场所的“员工通道”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被英译为如“Notice to Visitors”,“Strangers are forbidden”,“Visitors go no further”,“Off limits”,“Guests stop”,“Guests go no further”等,这些译文语气过于生硬,无法传递原文中的礼貌,不仅将原文的信息丢失,而且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我认为直接翻译成“Staff Only”或者“Employees Only”会更好。

4.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的原因很多,试看以下两个误译的例子:(1)注意安全,小心路滑。To take care of safey: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2)禁止吸烟,违反者将被罚款100元。Smoking is prohibited if you will be fined 100 yuan.生搬硬套的翻译会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措。这两个误译的例子正确的翻译应是:(1)Caution,slipper floor.(2)Smoking is prohibited,penalties for violators is 100 yuan.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由于中英文的转换失误,在英译中完全没了影子。误译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模糊现象主要还是在于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信息丢失、翻译不完整所造成的。

5.拼写错误

公示语翻译中的拼写错误虽不能造成严重的误解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并且会降低公示语应具有的效果。如将“Centre square”写成“Sentre square”,“A latest survey of every country.”写作“A latest survey of every cuntry.”,等等。这些错误完全意味着译者缺乏专业素养,管理系统不够体系化,以及社会监管不是很有效。

四、结语

公示语是社会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用语的范畴。公示语作为一种特定的功能的文字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规范、协调、保障、稳定的功能机制(吕和发,2005)。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需要有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加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的研究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公示语翻译的质量,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我认为,译者不仅要认真探讨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意义,而且要分析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不仅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还包括人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包括一些译者本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其实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功不只是外语水平,还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翻译公示语时,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汉语公示语,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公示语译文,才能优化我国的公示语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小沛.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2]吕和发.欧洲11国公示语应用状况考察实录[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