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路验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公路验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公路验收报告

乡村公路验收报告范文1

新员工入职培训,公司安排了十分丰富的课程,给我们讲了公文种类和格式、国企党建、公司三定方案、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介绍、质量管理体系至咨询过程程序及规定、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要点这六个方面的知识。从公司最基本的制度带我们了解公司,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融入公司这个大集体,各个小的方面都蕴含了很多道理,更明白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的不足,见微知著,我们在小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提升自我水平。在工作中加强培养自己的责任、担当、勤奋、奉献意识,积极学习老员工的经验,有了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后续时间里,公司相继举办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组织与报告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前期与中央算内资金项目介绍、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及体系内外审、投融资项目策划与组织等为主题的培训,主讲人为公司部门负责人或外聘专家,他们的课程内容详实,妥妥的都是干货,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最有力的指导。虽然,作为环境咨询部门的一员,主要涉及的项目都是环评、环保验收、应急预案等,不涉及可研类项目,但是咨询行业都是相通的,从他们的讲课中,学会了要如何与业主沟通,如何做出更优秀的咨询成果,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咨询人。

在今年8月底,我积极参加了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环境监理培训,通过三天的培训,了解了水利水电、公路、印染、化工、采掘等行业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特点、要求,发现在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工作的要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共通点,环境影响评价为环境监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基础,环境监理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顺利通过了环境监理培训的考试,取得了环境监理的培训证书,可以为部门开展的环境监理业务添砖添瓦。

乡村公路验收报告范文2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改善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会战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全面总结2004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抓好20*年“三大会战”村屯道路建设工作,进一步解决我市农村交通难问题,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为我市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20*年全市安排资金8301.67万元(市财政资金4030.97万元,县区配套资金4270.70万元),修建村屯道路134条516.52公里,其中通村委四级路61条358公里,通自然屯村级路73条158.52公里;独立桥11座317米。

(二)各县区要完成新建或改建或续建村屯级公路及新建桥梁任务分别为:武鸣县通村委四级路7条29.3公里,通屯村级路5条15.86公里,修建桥梁4座104米;横县通村委四级路7条51.55公里,通屯村级路15条31.6公里,修建桥梁5座175米;宾阳县通村委四级路10条46.56公里,通屯村级路8条17.4公里;马山县通村委四级路4条22.3公里,通屯村级路24条44.4公里,修建桥梁1座18米;隆安县通村委四级路6条42公里,通屯村级路14条35公里,修建桥梁1座20米;上林县通村委四级路6条34.9公里,通屯村级路2条6.8公里;西乡塘区通四级路2条11.5公里;青秀区通四级路2条12公里;江南区通村委四级路2条9公里,通屯村级路2条1.8公里;兴宁区通四级路3条11.4公里;邕宁区通村委四级路5条49.4公里;良庆区通村委四级路3条22.5公里;农工商公司改建四级路1条1.2公里,改建屯村级路1条1.1公里;高新区改建四级路1条5公里,改建屯村级水泥路1条1.5公里;华侨投资区改建四级路1条4.45公里,改建村级路1条3公里;经济开发区改建四级砂石路1条5公里。

(三)项目建设在今年3月份动工,11月底前完成,12月份市组织验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大会战工程顺利进行

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大会战,是市委、市政府列为20*年为民办实事之一,各县区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做好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精心筹划,组织落实,确保我市村屯道路建设大会战顺利进行。

(二)认真细致,全面做好大会战工程的前期工作

1、从今年开始,“三大会战”村屯路建设项目要结合“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在不影响总体方案、不增加市补资金、不减少原计划里程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计划。

2、抓紧做好拟修建道路的勘测设计工作。计划修建的村级道路参照四级标准进行勘测设计,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程序的合法性。安排今年修建的道路必须在20*年4月15日以前完成初步勘测设计并将初步设计方案报市扶贫办,由市扶贫办牵头,汇同市交通局审批。安排修建屯级道路原则上要经过有关技术部门测量、设计,进行工程预算后施工。

3、做好修路占用土地、建筑物的理顺工作。各县区、乡镇要在道路项目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前及时协调、理顺、解决好修路所需占用土地、建筑物等问题。属于群众自愿无偿提供的,由群众自愿写出承诺书;需要补偿占用费、青苗费或调整土地的,由县、乡、村负责解决,所需费用不能占用市财政的扶持资金。

4、做好项目招标的准备工作,确保招标工作顺利进行,防止因招标工作准备不足而影响按时招标和工程的按期动工。

(三)规范管理,确保村屯道路工程建设全面完成

1、招投标管理

对批准修建的道路,各县区要严格按照《招标法》的规定,凡符合招标要求的,必须按规定要求认真做好工程招投标工作;对不需要搞招标的工程项目,要按照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经集体讨论决定选好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

2、工程质量管理

(1)通村四级公路的建设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制定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执行。其主要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6.5米,特殊困难路段(只限于个别工程量特别大的路段)的最小路基宽度4.5米(但在适当距离内要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米),行车道宽度3.5米。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最大纵坡度9%,停车视距20米。

(2)所有四级路必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勘察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方能施工。变更设计应本着不降低标准,不增加投资,不延误工期,优化合理的原则,变更的设计必须报原设计审批部门审批。

(3)每条四级路要指派一名监理工程师或交通部门技术人员全面负责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没有监理工程师和负责工程的交通部门技术人员的签认,不得支付工程款。

3、项目资金和进度管理

(1)村屯道路建设大会战资金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设立专户,推行财政资金报账制。要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切实发挥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2)按时报告工程进度。县区扶贫办应于每月27日前向市扶贫办报送当月的工程进度表和工作实施情况,市扶贫办当月28日前汇总报市三大办和市政府督查办。

4、项目实施管理

(1)道路施工前,必须完善施工方案、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等手续,手续不完善的不能动工。

(2)村屯道路建设由扶贫部门汇同交通等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3)道路建成后,由施工单位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在路口竖立“*市三大会战村屯道路建设项目”石碑。

5、施工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队必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包括:机械施工现场的各项规定,石山爆破的炮工选择和工作程序,雷管、炸药的管理,民工临时工棚的用电、防火安全,运输机械的性能,施工现场未封闭的交通指挥等,都要制定严格的安全防范规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确保施工和交通安全。没有落实管理措施的不准施工,没有执行安全管理措施和发现事故苗头的,要及时进行停工整顿,严防各种事故发生。

6、廉政管理。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严格遵守廉政规定,做到不干扰招投标工作,不插手施工队的选定,不搞吃、拿、卡、要。

(四)落实责任,确保大会战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村屯道路建设要在市、县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工作。村屯道路建设项目责任单位为市、县区扶贫办及有关县区、乡镇政府。各县区扶贫办要积极主动,争取交通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并相应成立村屯道路建设实施小组,按照市政府“四级联动工作机制”要求,做到县区领导重点抓,乡镇领导具体抓,机关包村单位配合抓,基层组织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实行领导挂勾联系责任制。市扶贫办在实行集体负责制的前提下,由5位领导分别与县区实行挂勾联系,其中:林暄辉重点负责隆安县、横县;连精昌重点负责邕宁区和良庆区;劳富春重点负责马山县和上林县;姚家和重点负责武鸣县和西乡塘区、江南区;黄荣新重点负责宾阳县和兴宁区、青秀区。挂勾联系的主要责任是:掌握该县区村屯道路大会战建设项目的详细计划、工程勘测设计、预算、招投标、资金筹措和工程进度等情况;检查修路所需占用群众土地、物业的解决情况;检查督促工程质量和工程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检查工程项目实施中各级有关人员的廉政情况;督促县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并达到合格以上质量。县区扶贫部门要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直接联系到乡镇、到具体项目。

3、层层签订责任状。市扶贫办与县区扶贫办签订项目建设责任状,县区要与有关乡镇签订责任状,有关乡镇要与有关村委签订责任状。

乡村公路验收报告范文3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效益;做法;问题;对策;河南信阳;平桥区

中图分类号 S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91-05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4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4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4 666.67 hm2,荒山荒地造林8 333.33 hm2,封山育林面积1 000 hm2。涉及全区18个乡镇和2个国有林场,退耕农户35 254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区森林植被得到恢复,森林资源大幅度增加,全区森林覆盖率净增加7.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先后荣获“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河南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河南省经济林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 工程实施情况

1.1 任务和范围

(1)范围。2002―2012年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总计划任务为1.47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4 666.67 hm2,荒山荒地造林8 533.33 hm2,封山育林1 466.67 hm2,完成任务1.42万hm2,工程涉及王岗、邢集、兰店、明港、肖店、高梁店、平昌、查山、长台、城阳城保护区、甘岸、胡店、龙井、肖王、洋河、彭家湾、五里镇、五里办事处、平桥工业园、震雷山风景区管理局、天目山林场、南湾林杨、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共计24个乡(镇、区、场、管理区),退耕地还林涉及王岗、邢集、兰店、明港、肖店、高梁店、平昌、查山、长台、城阳城保护区、甘岸、胡店、龙井、肖王、洋河、彭家湾、五里镇、五里办事处、平桥工业园、震雷山风景区管理局、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共计22个乡(镇、区、管理区)。退耕农户35 214户。

(2)任务。截至2012年底省下达平桥区总任务为1.42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4 666.67 hm2,荒山荒地造林8 533.33 hm2,封山育林1 000 hm2,分年度如下:2002年总任务为2 666.67 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1 333.33 hm2,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 333.33 hm2;2003年总任务为4 000 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2 000 hm2,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 000 hm2;2004年总任务为3 466.67 hm2,其中退耕地还林的面积为133.33 hm2,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 333.33 hm2;2005年总任务为3 866.67 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1 200 hm2,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 666.67 hm2,封山育林面积1 000 hm2;2010年总任务为666.67 hm2,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00 hm2,封山育林面积466.67 hm2。

1.2 工程投资

(1)国家投资。2002―2012年国家累计投资15 100万元,其中:种苗和造林补助费1 160万元,粮食补助资金12 310万元,生活补助费 1 630万元。

(2)地方投资。2002―2012年市、县财政和农民自筹资金6 421万元,其中:财政筹措221万元,农民自筹资金6 200万元。

1.3 造林质量情况

工程实施后,经过统计,2002―2008年全区造林质量为总面积核实率100%,合格面积保存率98.2%。

2 工程实施情况评价

2.1 造林质量指标

(1)退耕地选择。退耕地总面积4 666.67 hm2,全部为承包到户的坡耕地或沙化耕地,其中:6~24°面积为3 744.86 hm2,占总面积的80.2%,6°以下921.81 hm2,占总面积的19.8%。

(2)种苗质量。全区退耕还林用苗良种使用率95%以上,苗木合格率96%以上,Ⅱ级以上苗木占95%以上。

(3)造林成效。全区退耕还林总计划面积为1.47万hm2,计划任务全部完成,计划完成率100%。分年度如下:2002年计划任务2 666.67 hm2,完成2 666.67 hm2,计划完成率100%,当年合格率98.1%;2003年计划任务4 000 hm2,完成4 000 hm2,计划完成率100%,当年合格率95.0%;2004年计划任务3 466.67 hm2,完成3 466.67 hm2,计划完成率100%,当年合格率99.8%;2005年计划任务3 866.67 hm2,完成3 866.67 hm2,计划完成率100%,当年合格率100.0%;2010年计划任务666.67 hm2,完成666.67 hm2,计划完成率100%,当年合格率100.0%.

(4)林分结构。全区混交林面积5 466.67 hm2,占总面积的39.0%,纯林面积8 533.33 hm2,占总面积的61.0%,全部为中龄幼林,针叶林比重小,阔叶林比重大,主要树种为杨树,平均树高为10.1 m,平均胸径为11.5 cm。

2.2 工程管理指标

(1)组织领导。2002年,平桥区正式实施退耕还林,为了加强对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政府办、发展计划委、林业局、粮食局、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农发行、农开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行政协调;林业局成立了退耕办,区编委特别准予定编6人,为全供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业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全区建立起自上而下、灵活高效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体系。每年区政府与各项目实施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纳入目标进行考核,为了完成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任务,平桥区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各项支持推动工程建设的有效机制。一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区委、区政府对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乡(镇),由区政府和乡镇长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乡(镇)对村也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责任人,将任务层层分解,及时下达到村组、落实到农户和山头地块。二是领导分片负责制。区处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和6.67 hm2以上的大片,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包组到户,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区林业局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技术员包乡镇的技术指导责任制。三是技术保障机制。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要求,从规划设计、施工造林到检查验收、管理收益,建立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林业生产运作机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全程监督。出台了《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操作规范及责任追究办法》,统一技术标准,对技术失误造成的造林质量事故进行责任追究,将退耕还林技术规划及指导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组建了区、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林业技术培训,达到组有“技术能手”、户有“技术明白人”,切实解决农村林业生产的“技术棚架”问题,使新科技、新成果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及时得到推广应用。

(2)政策兑现。截至2009年度全区共兑现粮食补助资金 11 906万元,生活补助费 944万元。为了确保退耕还林资金的正常兑现,平桥区政府出台了《信阳市平桥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

(3)档案管理。目前平桥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基本实现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一是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先后投资15万元用于购买微机、打印机、摄像机、传真机、复印机、档案柜、档案盒等必要的设施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配备了1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档案专职管理人员;三是建立区、乡、村三级退耕还林档案;四是每年对退耕还林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五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与载体对退耕还林档案进行收集、分类、立卷、归档,方便查询;六是应用了退耕还林信息系统,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数据库、实施方案、计划任务、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粮款拨付、政策兑现、证卡打印等标准化管理,实行了工程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和查询,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的业务处理、内部办公管理的微机化和图文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已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4)林权证发放。为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保障林权权利人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区将退耕还林的确权、建档、登记、发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人员培训,配备必要设备。截至目前全区林权证基本发放到位,确定了林权,稳定了人心。截至2009年底,退耕地还林林权登记发证面积为4 666.67 hm2,占退耕地还林总面积的100%,历年荒山造林林权登记发证面积为9 133.33 hm2,占荒山造林总面积的98%。

(5)技术培训。为了准确掌握退耕还林技术标准,区林业局加强了2项培训,一是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2002―2009年共培训技术人员350人次,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3期(26人次),省级培训5期(20人次),市级培训2期(19人次),区级培训8期(290人次),主要培训退耕还林的摸底调查、作业设计、工程实施标准、检查验收办法、退耕还林农户手册及林权证的填写、退耕还林档案的分类管理等,让全区所有工程和档案管理人员都能掌握退耕还林的基本业务知识及管理方法。二是搞好技术指导,区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对乡村档案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和定期现场指导,及时掌握业务知识和档案情况,推广先进经验等,经过培训,进一步巩固技术人员和乡村人员对退耕还林技术操作的精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力促进了全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成功举办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培训班,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主管退耕还林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共计200多人参加了退耕还林的技术培训,并参观了平桥区的档案室建设及退耕还林现场,国家林业局及部分省领导对该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被信阳市林业局评为“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6)案件发生及查处情况。退耕还林涉及面广,操作细,牵涉到千家万户退耕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上访事件。自2002年以来,共接待群众500余人次,收到群众件39件,其中,省级批示5件,市级批转17件,已调查处理39件,先后处理干部15人,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3 工程产生的效益

根据《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绿色效益调查》和《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利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的评估方法,结合平桥区退耕还林增加有林地面积1.12万hm2等有关参数,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评估结果为: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蓄积养分、固碳释氧气、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护农田、森林景观休闲游憩、节能减排等价值约10亿元。

3.1 生态效益

(1)增加了森林资源。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区现有林地用地面积达到5.67万hm2,有林地面积净增加1.4万hm2,森林覆盖率增加7.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增长10.5万m3,全区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6 750 hm2,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

(2)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对促进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森林调节气候、蓄水保土、保肥作用的发挥,减轻自然灾害15%左右,森林植被大大增加,降低了水对地表的冲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目前信阳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创河南省之最,小环境质量是河南省最好的2个城市之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

(3)可观的生态效益价值。一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森林一方面通过森林植被、树冠减缓降水对地表的冲力,从而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森林地表枯落物涵蓄水分,减缓地表径流,从而减缓洪流量。据有关观测资料分析,森林年可保土22.5~30.0 t/hm2,蓄水300 m3/hm2,全区退耕还林面积按保存面积80%计算,有1.12万hm2林地,年可保土25.2万~33.6万t,蓄水336万m3。二是减轻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发展。工程建成后,既可有效削减洪峰,减免涝灾,又可通过森林调节气候,以及对土壤养分、蓄水保土、保肥作用的发挥,促进农业发展。三是改善环境质量。森林具有调节地球上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吸滞灰尘、消毒杀菌、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提高水质的作用。同时还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休闲、疗养场所,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有益身体健康。

3.2 经济效益

(1)国家补助增收。截至2009年底,全区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总投资15 100万元,年户均补助510元,户均达3 681元。

(2)富余劳动力务工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区退耕还林富余劳动力达18.1万人,区外出劳务输出基地增至68个,驻外劳务工作站增至5个,培育平桥建筑、平桥焊式等劳务品牌,输出规模大大增加,外出务工或经商年平均收入达1.4万元,全区总收入253 400万元。如五里镇九店村有坡耕地189.33 hm2,2002年已退耕94.98 hm2,退耕后,农活少了,全村有400多名青壮劳力到城里务工或经商,剩余劳动力由于离集镇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实现了减地不减收,户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3)森林资源直接效益。据测算,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杨树等速生丰产林约9 333.33 hm2,按照十年生出商品材120 m3/hm2计算,可出产木材112万m3,按500元/m3计,总价值5.6亿元,另外工程形成干鲜果类经济林600 hm2,按每年平均收入7 500元/hm2,约折合价值450万元,仅此3项,可产生经济效益5.645亿元。

(4)林下经济效益。全区已发展林草间作面积266.67 hm2,年产苜蓿、梅克斯草等优质干牧草2 000 t,洋河、龙井、五里镇、兰店、邢集等乡镇部分退耕还林农户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养殖鸡、鸭等8万多只,不但使农户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收入,还促进了林木的快速生长,其树木的高度和粗度及长势明显高于周围其他树木。

(5)其他收益。在退耕还林林区的王岗、邢集、兰店、洋河等乡镇大力发展食用菌,每年收入达3万元的农户达150户以上,极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3.3 社会效益

(1)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退耕还林的实施,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2002―2009年全区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0 52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投资221万元,个体投资4 200万元。全区公益林林地面积增加了1.13万hm2,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调查,全区有80%以上的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持欢迎和支持态度,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特别是林业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每年在行业行风评比中,林业均排在前几名,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不管是农村还是在城市,处处显现着青山绿水的生态景观,在农村,荒山荒地如今都披上了绿装;在城市,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平桥区人民保护绿色家园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

(2)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施退耕还林后,2008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4 872万元,比2001年增长95.6%,林业总产值15 800万元,比2001年增长106.6%,全年水产品产量18 820 t,比2001年增长44.3%,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3.2万kW,比2001年增长102.3%,全年肉类总产量47 732万t,比2001年增长86.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13 m2,比2001年增长46.8%。农民人均纯收入4 063元,比2001年增长56.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770元,比2001年增长65.4%。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让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退耕户外出务工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全区处出务工人数达18万人,户均年收入达1.8万元以上,增收渠道大大拓宽。退耕还林的实施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快速发展,茶叶、石榴、花生、蔬菜、珍珠香黑瓜子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胡店石榴基地、震雷山花卉基地、长台关花生基地、甘岸无公害蔬菜基地、五里镇林药间作基地、高梁店和王岗袋料香菇基地、平昌关沿淮豇豆生产走廊,平昌关、彭家湾、龙井等乡引导群众进行退耕还林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立体种养业已成规模,“向阳生猪养殖场”、“药材之乡”、“鸭鹅之乡”在信阳市小有名声,正在叫响农产品品牌“淮河翠”,崛起了“维雪”、“奥龙”、“歌歌”等涉农知名品牌。

(4)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粮油生产喜获丰收,粮食生产总面积8.07万hm2,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1 169 t,比2001年增长53.4%,其中:夏粮136 096 t,比2001年增长63.2%,平均产量4 251 kg/hm2,秋粮354 978 t,比2001年增长59.8%,平均产量7 635 kg/hm2,油料总产量77 446 t,比2001年增长56.8%,其中:花生52 127 t,比2001年增长42.2%,油菜籽24 600 t,比2001年增长51.3%,棉花产量425 t,比2001年增长41.1%,茶叶总产量602 t,比2001年增长85.3%,2007年获得“优质粮基地县”和“产粮大县”称号。

(5)促进林产品加工业。退耕还林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林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区新增加的林产加工业有10家,其中:大型木材加工企业金光集团、森宝木业和维雪集团落户平桥区,年产值68 000万元以上,上交利税6 000万元以上,带动5 000人就业,主要产品有人造板、胶合板、木片、木条、板条、家具、维雪系列啤酒、歌歌系列饮料等。

(6)推动旅游等相关产业。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森林植被,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平桥区的旅游从无到有,震雷山风景区、两河口湿地公园、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尖山红色旅游等旅游景区脱颖而出,建三星级酒店3个(龙潭、西风、瑞龙),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酒店1个,全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 483.55万元,通过宣传引导,促成平桥龙祥旅行社落户在平桥区,为方便市民外出旅游、宣传平桥旅游、推介平桥旅游线路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平桥区没有旅行社总部的空白;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7)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退耕还林农户使用干净的沼汽,农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家庭添置彩电、冰霜、摩托车、洗衣机、太阳能等,人均住房增加30 m2,年人均纯收入4 350元,年人均消费达6 500元,整个农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4 主要做法和经验

4.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让政策深入人心

2002年,平桥区正式实施退耕还林,为了加强对全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政府办、发展计划委、林业局、粮食局、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局、农发行、农开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行政协调;林业局成立了退耕办,区编委特别准予定编6人,为全供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业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全区建立起自上而下、灵活高效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体系。

为使广大群众吃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几年来,共印制退耕还林宣传资料4万份以上,张贴政府退耕还林通告逾2 000份,印制《退耕还林条例》年历宣传画1.5万份,制作宣传板报47期,悬挂、刷写标语1 200条以上,出动宣传车辆逾50台次,市区电视台播发退耕还林专题报道73条,并在《平桥周报》上开辟了退耕还林专栏,进行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全区上下对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让政策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了广大干群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4.2 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和“聚焦新区”的发展战略,并结合平桥区水系、水土流失现状和现有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科学制定了《平桥区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规划》。确定了以乡镇为单位,以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实施,以“一河二场五路六水库”(一河:淮河;两场:南湾林场、天目山林场;五路:107国道、312国、京珠高速、明毛公路、京广铁路;六水库:老鸭河水库、红石咀水库、尖山水库、顾岗水库、洪山水库、王堂水库6座中型水库集水区)为突破口,把坡度较大的地块和风沙危害严重、易破坏难恢复的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

4.3 严格管理,强化责任

为了完成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任务,平桥区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各项支持推动工程建设的有效机制。

(1)目标管理责任制。区委、区政府对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乡(镇),由区政府和乡镇长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乡(镇)对村也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责任人,将任务层层分解,及时下达到村组、落实到农户和山头地块。

(2)领导分片负责制。区处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和6.67 hm2以上的大片,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包组到户,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区林业局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技术员包乡镇的技术指导责任制。

(3)技术保障机制。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的要求,从规划设计、施工造林到检查验收、管理收益,建立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林业生产运作机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全程监督。出台了《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操作规范及责任追究办法》,统一技术标准,对技术失误造成的造林质量事故进行责任追究,将退耕还林技术规划及指导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组建了区、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服务网络,深入开展林业技术培训,达到组有“技术能手”、户有“技术明白人”,切实解决农村林业生产的“技术棚架”问题,使新科技、新成果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及时得到推广应用。

4.4 落实政策,严把标准

退耕还林能否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强化管理是关键。

(1)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各项工作经费。根据《退耕还林条例》及上级有关规定,区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想方设法解决好退耕还林工作经费问题,按45元/hm2标准,由区财政每年拨付给林业部门,并明确要求乡级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由乡(镇)财政解决。

(2)严把工程质量。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中严把“四关”:一是把好“设计关”,科学地做好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工作;二是把好“种苗关”,保证种苗生产和组织供应工作满足退耕还林工程的需要;三是把好“质量关”,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科技含量,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质量;四是把好“检查验收关”,严格检查验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

(3)严格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工作既是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依据,又是考核工作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认真执行《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在验收中接受群众监督,实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办法。

(4)规范兑现程序。按照检查验收结果搞好政策兑现工作。公开验收标准,公开验收结果,公开兑现政策,按规范程序办事,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挤占挪用、搭车收费、随意抵扣、变相兑现等现象,确保将钱粮如数兑现到退耕户手中。

4.5 从长计议,多措并举,巩固好退耕还林工程成果

针对退耕还林后续管理时间长、程序复杂的特点,平桥区高度重视,从多方面着手,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1)加强区级退耕还林自查验收工作。自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平桥区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区林业局每年从林业系统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和质量督查组,进行区级退耕还林工程自查验收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工作。通过区级退耕还林工程自查验收提交自查验收报告,如实反映该区退耕还林管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抓好退耕还林档案管理。目前平桥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基本实现信息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档案管理上,该区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先后投资15万元用于购买微机、打印机、摄像机、传真机、复印机、档案柜、档案盒等必要的设施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配备了1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员;三是建立区、乡、村三级退耕还林档案;四是每年对退耕还林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五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与载体对退耕还林耕还林档案进行收集、分类、立卷、归档,方便查询;六是应用了退耕还林信息系统,建立了退耕还林工程数据库、实施方案、计划任务、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粮款拨付、政策兑现、证卡打印等标准化管理,实行了工程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和查询,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的业务处理、内部办公管理的微机化和图文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已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3)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努力实现稳得住、不反弹。发展后续产业是协调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国家、地方、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农民的长远生计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必然要求[1-3]。平桥区不断创新机制,优化模式、全区相继建立了信阳歌歌饮料有限公司、华龙木业有限公司、林产品公司等大型林业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区林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平桥区林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具有区域优势力的楚王城水果批发市场、九龙水果批发市场等,实现了生态增效、经济增收“双赢”的目标。

4.6 采用比较好的造林配置模式

(1)乔(石榴、板栗)灌(茶叶)立体间作模式。在退耕还林地或者说荒山地上,利用乔木和灌木不同的生长空间,实行立体种植,茶叶为灌木树种,利用早春阳光充足、占有空间低和生产时间短的有利时机,在清明节前大力生产茶叶,清明节过后,茶叶停止生产,着力培育石榴,达到时间差和空间差互为利用、获得双丰收之目的,在洋河、雷山、五里办事处、邢集、王岗、兰店等乡镇推广此模式。

(2)杨树与金银花间作模式。杨树按4 m×4 m株行距栽植,密度为630株/hm2,金银花1 m×4 m株行距,密度为2 505株/hm2,适合平桥区东西两大岗立地条件较好的坡耕地。此种模式的林下间作物种宜选择阳性或半阳性植物[4-6]。

5 存在主要问题

国家对农民的种粮综合补贴日益增加,目前已接近1 500元/hm2,与退耕还林计税耕地扣除种粮综合直补的政策造成的矛盾日益加深,此类问题量较大。退耕还林及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县乡均无专项工作经费,检查验收和兑现任务繁重、事务错综复杂、涉及群众数量庞大、外业自查与内业整理耗时费力且政策性强责任重大,大多数技术人员不愿参与此项工作。退耕还经济林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大多经济林树种已经改为生态林树种。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林业站撤销,乡镇级林业技术力量更加薄弱,无力承担林业生产、林政管理任务。退耕还经济林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虽有管护措施但管护技术落后,经济林经济效益差。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与封山育林造林补助标准太低,大多林农不愿接受此类项目造林。退耕还林第二轮补助偏低,第一轮补助到期林农有毁林复耕的现象。

6 对策

6.1 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调整退耕地还经济林政策

加强乡镇林业技术力量,落实退耕还林及阶段验收工作经费,保证退耕还林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退耕地还经济林政策,使之与退耕地还生态林政策一致,同时增加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与封山育林补助标准。调整退耕还林计税耕地不发放粮食直补的政策,给退耕地还林地发放粮食直补,以消除广大群众对种粮直补与退耕还林政策间引发的不满。或改变种粮直补方式如以卖粮(油、花生)等数量领补贴,避开与退耕还林补贴的矛盾。

6.2 加强退耕还林幼林管护和加快后续产业培育

要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幼林的管护,实行封林禁牧、舍饲圈养,严格要求退耕还林农户保证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管护好现有林地,使林木不受破坏。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大力推行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造林,立体种植经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增加退耕还林后退耕户的经济收入,建立后继产业基地,推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6.3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后,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力。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使以种粮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拓宽增收渠道,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6.4 提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和生活补助标准

退耕还林前期,由于中央的财政支持,退耕还林补助标准还比较高,但是,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变化,2003年以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还对耕地给予225~1 350元/hm2的补助,加之物价上涨,2002年原粮稻谷才0.6~1.0元/kg,现在超过2元/kg,原有的补助标准含金量至少下降1倍以上,群众退耕还林、经营林木的积极性下降,个别农户有毁林开垦的危险,只有提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和生活补助标准,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健康发展。

6.5 加强执法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大《退耕还林条例》宣传力度,把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加强执法,用法律手段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7 参考文献

[1] 黄维.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6-247.

[2] 许忠坤,徐清乾.湖南省退耕还林造林模式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6):26-28.

[3] 张晓丽,王生林,李树明.甘肃省退耕还林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558-11559.

[4] 张芳芳.退耕还林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800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