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1
论文摘要: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出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几年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依据职业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制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是合理的、可行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这个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岗位的需求的前提下制订,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l工程造价毕业生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1.1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调查
通过对2003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流向问卷调查,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岗位为建筑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装饰、及园林造价员岗位。
1.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指标设计为25小项,每小项分4个等级,评价标准和分值分别为: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0分;满分为75分。25个小项规类分别归为以下6个大项: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评价、专业知i,nvak平教育培养评价、能力培养效果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内在素质评价和工作适应度评价。其中六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分别如下:1O.58±0.46、8.20 4-0.33、10.40±0.41、5.70±0.28、3.50±0.42、0.70±0.35,调查数据为90个。
1.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通过对2003届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4.4%。
2以职业市场为导向制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后,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新调整和设计,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需求、岗位的需求,以就业为核心制订了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与浙江省经济建设相适应,面向浙江省范围内的施工、建设、中介、造价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造价员岗位,培养具有工程造价员职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是浙水专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岗位。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四大模块,多元拓展”方案进行,即,以造价员职业岗位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水利工程造价员、市政园林工程造价员为人才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模块;向建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两个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的培养,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2-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教育培养评价度较好。对毕业生能力素质和工作适应度的评价较低。通过走访众多用人单位,具体分析了不同的岗位对知识、能力、技能等水平的需求,制订了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体的人才培养的标准:
2.3.1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知识;b.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Ic.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d.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e.了解水利、建筑、装饰、安装材料及制品的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备保管、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利、建筑、市政园林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水工建筑物的一般构造及施工工艺;掌握给排水、通风空调、电气照明工程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施工工艺;£掌握建筑工程造价、安装工程造价、水利工程造价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熟悉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流程;熟悉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建设工程法规制度;昏掌握建筑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了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般内容和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
2l3.2岗位基本技能要求:a.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b.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拟定Ic.熟悉计算机应用,掌握ofice办公软件,能用计算机完成各类文字处理、表格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熟悉相关工程造价软件的操作;d.能结合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水利工程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从事工程造价计价和控制工作。e.具有良好沟通与协作能力。
2.3_3岗位综合技能或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具备编制工程技术标书的能力.b.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和初步分析,能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案例分析.c.具备工程造价商务标书编制的能力;d.具备土建、安装、水利造价员的基本技术与技能。
2.3.4执业素质要求:注重自身修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b.具有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c.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真诚奉献社会的意识;d.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e.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f-具有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3.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并要取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有: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等。
根据上述具体标准,合理科学地规划了三年教学的学习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上紧紧围绕上述标准,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课程名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各种教材、指导书、任务书等等。
2.4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评价指标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适当,最终以三项评价指标来检验其合理性: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2.5文中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l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O.05视作差异有显著性。
3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前后的比较分析
3.1调整前后就业率的变化
2006至2008年浙水专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8.8%,98%、98.6%,就业形势良好。
3.2调整前后毕业生就业岗位流向分析比照
2006至2008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岗位逐年向建筑造价员、安装造价员、水利造价员、市政造价员、装饰造价员、园林造价员递增,集中在建筑、安装、水利三个造价员岗位。
3_3调整前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分析比照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浙水专工程造价毕业生的六项评价指标分值均有所上升,其中能力培养指标上升最快,由此引发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的评价也在逐年递增。
3.4调整前后专业对口率比照
2006至2008届学生专业对口率分别为74.4%、83.91%、86.05%。
4对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4.1现状及问题
工程造价具体业务的操作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其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上,如何制订符合本地区要求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必须摸清毕业生的流向和岗位需求情况,而这种数据信息的收集必须是及时的、新鲜的,对数据处理要体现严肃性和科学性,要使用必要的统计处理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工作上尚缺以上的操作。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虽然每个地区每个企业对人才满意度均有相同性,但也要考虑到地域和企业对人才期望值的个别需求,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兼顾到地域、企业的个别性。
4.2经验和体会
浙水专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系列调查,同时走访用人单位,根据本省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行情,及时调整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调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每个学生即将从事的岗位来确定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对于就业岗位已明确的学生结合其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其体工程确定毕业设计任务和题目,通过儿年的运行,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上升,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逐年提高。
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契合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18-02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找到一份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成为其接受付费高等教育的主要动机。独立院校收费大约是其他公办学校的2~4倍甚至更高,导致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投资收益比,从而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另外,在我国独立院校的学生多数在高考的时候是失利的,是花更多的钱上的本科学校,这导致企业等社会主体对其学习能力存在轻视和不认可的态度,最终直接形成就业歧视。最关键一点在于,当前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模拟公办高校,失去了自身办学的独特性。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几乎没有竞争能力。也就是说,独立院校高收费低质量同质性的培养方案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不十分契合,如何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毕业生培养方案,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独立院校
在我国,独立院校又称三本院校。其最大的特点是“公有民资”。它是一种依托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旗下,借助其既有教学资源,自主招生、独立办学、自主管理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的办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门对独立院校的定位是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因此理论上,独立院校无论是在招生机制、管理运营以及学生培养上,都应该是摒弃了传统高校的缺陷和不足的,其和市场的对接也应该大大优于普通高等学校。但现实却并非全然如此,首先,由于独立院校的办校资金主要源自民间社会自筹资本,国家财政并不一定提供支持,因此独立院校资方首先是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的,盈利是其根本的目的;其次,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是高费生。2014年中国国家教育年鉴统计资料显示,承担我国本科生培养近三分之一的独立学院,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常严峻,一定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一个潜伏的社会问题,这要求社会各阶段必须加紧调研,努力研究,分析原因并找出对策,最终促进独立院校办学良性发展,化解教育结果不公的现实问题。
(二)影响独立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原因
我们知道,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决定,其发展方向则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因此,解决问题必须找准引致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否则药不对症,不仅不能药到病除,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就笔者所能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影响独立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这方面主要从学生择业观和自身能力差异上加以论述,学者对学生的面临就业抉择时的各种决策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论述,或批判或同情,但总体来说都认为学生应该为自己不能顺利就业承担一定的责任。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把原因归咎于学校,认为正是独立院校自身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且不愿意去改变,导致其学生不学无术,没有学到真本事,学生自然在迎接激烈的市场挑选中要惨败。第三类学者从宏观环境分析,认为外部因素才是导致独立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的主要原因。比如经济纵深发展,产业升级换代,就业环境恶劣,过度扩招以及地区、城乡和行业差异导致了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困境。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将前述三类观点综合起来,认为导致独立院校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的原因,是有来自自身、学校和社会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理思路应该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携手并进,以形成一股合力,化解这一社会性的潜在难题。笔者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把人才当作一种商品加以考量,认为独立院校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集中表现为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其中,既有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问题,也有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生产)结构不当的原因;更进一步讲,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出现的原因,就是一个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需求之间契合度不高的问题。
三、促进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市场调研、结构调整、专业熟练度
(一)市场调研与毕业生素质摸底
毫无疑问,市场调研是一项工程巨大且耗资巨量的工作。然而如果善于整合自身拥有的有效资源,则对于独立院校而言,进行市调似乎又是一项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社会性工作。这其中国家官方统计信息资源、行业信息资源、母校信息资源、校友信息资源、已就业毕业生信息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搜集到的信息资源,然后以大数据方式进行相应处理和提炼,最终得出相应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然而即便如此,笔者还是认为,这应该是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作,因此教育行业、社会各阶层乃至于公权力部门都应该大力支持该项工程。无论是协调各方还是资金乃至于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都是极为必要和必须的。进行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的调研,可以有效化解需求与供给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实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以便于进一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更进一步地说,有效的市场调研,可以为独立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度提供数据支撑,以便于实现院校人才的培养和市场的需求之间获得一个较好的契合度。
另外,做好了市场调研,只是我们工作调整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我们自身的情况。人们所有的行为都必须以其占有的资源情况作为基础,包括资金筹措、专家聘请以及学校其他资源的估计和摸底,这其中有一项工作必须要做到实处,那就是对在校学生的现有素养作一个科学评估,并且在此基础上预测新生的质素情况。教改工作的效果一般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后显现,但是我们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我们的发展应该是针对所有人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可能罔顾在校生的利益。对学生的智力顺平和学习能力作一个相应层次的摸底调查,以便于制定更加适切的培养方案,然后再结合学校其他资源,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或革新,力求务实和前瞻。
(二)改革招生模式,革新毕业生培养方案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之后,学校就应该开始着手进行改革了。当然,任何的改革,思想动员都很重要。高校虽然是知识分子汇聚的所在,其中也不乏知识精英和激进主义者,但是改革必然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这里的利益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理念方面的。甚至有些时候学理上的冲突可能比经济利益的冲突更加惨烈。尤其在大环境下,改革的每一个步都更是走得艰难,这需要有鉴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还要有历久弥新的毅力。单打独斗是成不了大事的,必须建构起革新的团队和班子,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现有管理队伍和职工结构,进行必要的人事准备。
对于独立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为四年。因此,我们很难确保依照当前市场调研所形成的本科生培养方面在四年后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培养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同时在执行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意随时更新相应信息,甚至在市场出现重大变迁的时候,可以完全现有培养方案,进行流程再造。明晰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后,我们的专业设置和招生工作也就有了宏观指导思想。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必须依照学校的实际,而不应该局限于公平原则,或是利益驱动,而漠视学生的能力结构。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认为,选择更加适合学校自身培养倾向的学生加以教授,对于其他学生反而是公平的做法,因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未来负一定的责任。
据实而言,当前中国90%以上的高校的培养方案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因此独立院校身量小,管理自主灵活,因此改革的成本和风险都是最小的。对于毕业生培养方案的制定。独立院校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以市场调研为依据;二是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最后则要做到充分考虑改革利益共同体的实际。以市场为依据是科学治理的原则和思路;与时俱进则要求改革者更多地关注时代潮流,最好能够做到引领潮流;所谓考虑实际,即要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即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现状、学校和生源质素,否则一切就都成为空中楼阁,落不到实处。
四、结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学术研究或是知识积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因此,顺利而高质量地就业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和经济结构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所在。独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近30%本科毕业生的培养任务。可以这样说,独立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契合实际情况的毕业生培养方案,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化解当前独立院校就业严峻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臧连兴.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2]陈丽娟.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孙长彦,王敏.河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5,(06):92-93.
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3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结合大量的实证性调研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量化分析与比较,了解学生就业现状,找出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缘由,探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发展目标,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湖南省在册的建筑类相关设计院、所有近200家,设计工作室实体1000多个,按每年每实体需1至2名建筑类设计人才计算,每年有近2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全省现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开发区、房地产公司600多家,建筑、规划、园林规划管理、策划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也需要0.5至1名相关技术人员,每年也有不少于450个就业岗位需求。而目前湖南省建筑设计类教育每年仅能提供800至1000人,包括近50%的五年制本科教育研究性毕业生,其中的30%至40%毕业生流向东南和华南沿海发达城市,因此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调查统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实证性研究,提出构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模式,构建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框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俨然成为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实证性调研分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企业及就业现状地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电话、网络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倾听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与近几年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谈,发放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封闭性调查问卷150份。其中调研了27家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毕业两年以上的高职毕业生45名、经历半年顶岗实习的高职准毕业生91名、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43位,收回反馈调查问卷145份,了解行业企业未来3年专业人才需求、职业方向,深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人才招聘渠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本院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校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与实践工作中专业技能的运用等情况,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率达到了98%。
第一,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调研分析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面向问题;二是人才供需可行性分析[1]。由于企业规模、地域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建筑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更趋于细化,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的发挥运用。企业提出需求的岗位主要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协同设计员、后期图像制作员,还有少部分中小型企业要求岗位为建筑方案创作师(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求较高)。以专业技术设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大专学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占到岗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相应职业岗位——建筑师助理也占到总岗位数的31%。可见,建筑设计企业一线技术员级建筑师助理岗位需求量较大。通过专业调研,大多数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知识应当全面,理论基础扎实,一专多能,要可以适应多个基层岗位的工作,同时,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首先,参与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60%集中分布在湖南省,省内的毕业生较多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湘中经济远强于省内其他区域;其次34%的毕业生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珠海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信息量较大,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视野开阔,就业机会较多;其次,参与调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和项目负责人五类。参与调研有85%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以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为主。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从事建筑师助理工作随毕业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递减,取而代之的是毕业二年后从事专业施工图设计师、建筑师助理岗位,其比例占到40%。当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作用,有20%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小型设计企业当中从事独立创作的建筑师和项目负责岗位工作。专业调研成果显示,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日益多元化,虽然有学历和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很多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发挥,同时强调个人品德、工作态度、言行习惯、合作意识等个性因素。
第三,有将近80%左右的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中主要完成居住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工作,30%以上能参与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20%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能力磨练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在学校担任学生会或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由于领导组织、沟通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这一素质特长,有7%的毕业生承担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第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薪金与其从事的岗位及其相应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学生刚毕业多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其薪金多为1000—2000元/月左右。毕业三至四年的学生多以从事施工图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岗位,其薪金一般由底薪和任务提成两方面组成,每月平均3000—6000元。
第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自我评价比较乐观。85%以上毕业生认为自己抗挫能力较强;近73%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90%左右的毕业生在岗位中表现出较好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并有较强的成就欲;66%的毕业生比较注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资源比较广泛;39%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领导管理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与他们从事助理建筑师、项目负责等岗位任务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发挥的自我评价反馈,基本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学生在职工作状态、专业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基础技术能力自我评价当中87%以上的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专业常用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90%以上的毕业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解分析能力,4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中近50%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任务;39%的毕业生具备辅助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任务,34%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或施工图设计;27%的毕业生具备独立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节能设计的毕业生比例也达到了20%。在调研过程中,也有毕业生普遍反映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清晰,希望学校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愿望比较突出。
第七,被调查企业单位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印象是: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也不够,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急于求成。其次,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欠佳,缺乏与同事的协调沟通,专业配合度不够,不会和客户沟通。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时间观念不强。四是对企业忠诚度不够,没有在同一个单位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对工作待遇过于看重。可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职业态度培养的需求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工作态度良好、爱岗敬业、从基层干起的意识以及对企业良好的忠诚度。
三、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企业人才素质需求,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体系。通过实证调研,准确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市场需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确定以零距离对接建筑设计市场中的住宅建筑师职业岗位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细化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对接包括建筑前期策划及调研、建筑方案及初步技术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工地技术指导等职业分工岗位,探索和重构相应“1+1+1分段渐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以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接相应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共建为基础加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创新。软件建设方面上积极寻求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发挥企业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硬件建设方面根据学院实训基地“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以行业的设计事务所场地设施条件为模本,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项目工作室及教学方式的工学项目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建筑设计职业岗位为导向,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基于其职业工作岗位过程,进一步合理细化就业工作岗位任务要求,针对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前期策划及调研——方案设计及表达——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指导的工作流程知识来建构专业学习领域,遵循渐进中认识——熟练中渐进——熟练中拓展的职业规律来调整专业学习进度,达到零距离对接岗位任务目的。
第三,加强专业团队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专业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平台为基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系统双证书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小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标准与技能测试制定、项目教学案例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学效果考核评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结合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全方位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对教师培训、教学及课程建设、教科研情况、个人知识与能力等要素进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聘任制挂钩,以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第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适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实训、实验基地创建“准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3]。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研究+生产+教学”三大块构成,校内学习型实训基地的设计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共建、共用、共管”模式,形成精心规划、过程监控、自我改进、总结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是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剖析及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及其成果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建设类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解析,综合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探求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最终提出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银领工程系列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
[2]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98
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岗位技能 岗位职务 阶梯成长 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17-02
职工在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作岗位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工作岗位职务由低级到高级,成长过程基本呈现阶梯递增的性质。研究这个阶梯成长的过程,可以明确中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技能成长特点,以及工作岗位职务发展的历程。为中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特别是研究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一、工作岗位技能成长过程分析
通过对区内柳州、桂林等机电制造类企业,区外广东、江苏、上海等机电制造类企业的调查统计,结合对近5年的中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对中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在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做了分类汇总,统计了常见工作岗位技能的成长过程,见表1。由于调查统计的范围有限,被调查的中高职毕业生并非全部在所调查的企业就业,因此表中的数据不具备绝对性。但是,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大概的工作技能成长规律。
(一)中职毕业生工作岗位技能成长过程分析
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目前我国的中职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理论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大部分中职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与训练,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出现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学生后续发展能力欠缺,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在企业里面只能长期从事单调的技能操作,虽然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企业的设备、工艺更新时,普遍难以适应。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对理论要求不高,依靠反复的训练就能掌握操作方法的技能项目,学生上手所用时间均很短,也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但要达到熟练操作阶段,特别是有些项目是要结合工艺要求的,则所花时间就较长。那些需要结合理论知识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技能项目,达到熟练程度所花时间更长。在工作过程需要应用理论分析解决操作问题的项目,多则需要一年时间才能独立操作。从淘汰率也可以看出,轻基础、轻理论、轻理解的中职教学,造成中职毕业生在需要理论支撑的操作岗位上很难适应。但是,在这些岗位上适应下来的人员,大部分对变更岗位很有信心,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很快m应另外的岗位。那些在需要理论不多的岗位上工作了多年的人员,对变换岗位信心不足。
(二)高职毕业生工作岗位技能成长过程分析
高职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高职生源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理论学不懂,操作不愿学,最后的结果是理论方面比不上本科生,操作技能比不上中职生,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很多企业表示,对于理论要求不高的操作项目,他们更加愿意接收中职毕业生。但是,随着企业转型的需要,中职生又很难适应新设备、新工艺的要求。这是多数企业目前面临的两难选择。
对于高职生的调查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岗位变动太快。一是因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望较大,希望其能尽快熟悉所有机电类岗位,因此安排转岗时间加快,二是部分高职生因无法适应岗位而不断换岗。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高职毕业生一开始的各种技能均比不上中职生,岗前适应用时大于中职生,甚至达到独立操作所需时间也多,但最大用时又少于中职生。但是像“检修计划制订技能”“控制电路设计技能”等需要理论知识支撑的项目,高职生又比中职生更快上手。从整体上看,高职生一旦能独立操作后,达到熟练操作程度所需时间相比中职生更短,而变更岗位的信心比中职生更大,但淘汰率明显高于中职生。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高职生在校时,操作技能掌握得不如中职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确认自身能否胜任何种工作,因此更换岗位比较频繁。一旦适应某个岗位后,由于具备比中职生更强的理论基础,后续的发展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所以对变更岗位的信心更足。
二、工作岗位职务成长过程分析
所调研的企业在考核人才方面均以能力论,对员工工作岗位职务的提拔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基本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但是,在调研时发现,企业里面的管理层岗位,除了本科以上的学历外,大部分是高职毕业的员工,特别是一线的管理岗位,高职毕业的员工占的比例更大。表2是通过对企业调研及问卷调查得到的个人在企业工作岗位职务的发展历程汇总。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的毕业生,入职均要求从基层做起,绝大多数是普通工人身份。中职生一年后可以享受技术工人待遇,高职生半年后可以享受技术工人待遇。但在企业里,中职毕业的技术工人数量相对高职毕业的要多点,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的员工更换岗位或是离职的较多,而中职毕业的技术工人一般不更换岗位,即使离职也是基于报酬考虑,跳槽到待遇更好的企业从事相同的工种。一般毕业2-3年以后,提拔到管理岗位的员工,高职多于中职,用时也更短。在所调查的15名中职毕业的管理人员中,10人已经取得自学大专文凭,4人为在读大专。
通过表2数据分析可知,中职毕业生在企业里面更多从事的是技术工人岗位,岗位技能相对固定。而高职毕业生因为具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适应性更广泛。
通过对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阶梯成长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可以提出结论,中职学生缺乏的是基础知识、理论原理、理解能力的培养,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空间;高职毕业生缺乏的是专业操作、专业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不但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信心,同时也影响到高职学生在校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现在国家提出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既可以解决中职学生的就业与升学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具备更好技能基础的生源,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学习。
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人才在企业岗位阶梯成长的特点,既要考虑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的一致性,又要考虑两者在层次上的差别。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要依据阶梯成长的特点,合理确定各时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力争解决中高职衔接现存的脱节、重复训练等一系列问题。按阶梯培养,真正做到中高职培养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袁和平.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GXGZJG2015A049)
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5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2008年以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能操作、善管理、可发展”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重要性,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问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年来,笔者每年都会利用暑假和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调研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和任职要求。调研结果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多在仓储和运输这两类岗位群上。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次专家论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立足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扎根于物流行业的通用能力,胜任物流经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因此,专业定位在培养综合型物流企业中运营管理岗位、从事仓储和运输管理技能操作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四种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专用能力。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化
课程体系有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及岗位能力拓展五个模块。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就业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物流管理作业,熟练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的优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能够科学管理物流作业的能力。
每一个课程模块不仅仅只培养一种能力,如岗位专用能力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专用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物流行业通用等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会动脑、会思考,如何做才更好。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专兼结合
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教学团队应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能够满足高职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择教师组建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小组。充分利用校内外物流实践基地,优化实训教学项目,保证学生实践效果。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执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专业能力、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独立承担一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完成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项目。
兼职教师聘用物流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能工巧匠、优秀员工、企业经理、社会活动家、教育专家、优秀毕业生,包括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物流作业作业管理及物流现场操作的师傅,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且在物流岗位工作年限在6年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担任专题讲座、实践技能、岗位实践和顶岗实习的教学。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
1.毕业资格审定系统化
主要由企业经理、业务骨干、岗位能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往届优秀毕业生、系部领导和教师组成毕业审定委员会,严格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的毕业标准组织审查学生的毕业资格,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完成所有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并考核合格。
(1)毕业设计答辩。学生在第六学期第一周提交毕业设计方案,通过系部领导和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利用五周的时间,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完成毕业设计。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学生汇报毕业内容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2)技能操作考核。以用人单位岗位标准和考核形式为基准,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会进行技能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仓储作业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速递实务和单证处理业务。
(3)毕业条件审查。系部组织毕业审定委员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标准逐项审查学生的毕业条件。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
成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和领导教师每年进行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
(1)调查内容。毕业生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学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考核内容和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思想品质、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需要毕业生的数量、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调查方式。为了保证样本数量的充足和有效,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①问卷方式。分别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答填后返回。
②访谈方式。调查人员在组织问卷调查的同时,走访部分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做好相关记录,作为撰写调查报告的原始材料。
(3)调查成果。《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总结报告》,重点分析毕业生就业去向、工资及福利待遇、用人单位的评价等,优秀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成效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为修订与调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翠娟,李红.构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施新平.分层化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职教通讯,2012,(33).
毕业生培养方案范文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泰山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Y20131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30-02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办学规模也有了长足进步,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达57.62万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忽视,特别是学生就业去向与行业需求错位的矛盾日益凸显。
据有关人士的调查显示:综合性大学旅游专业本科生的行业内就业率大约在10% ~20% 左右,几年后流失率高达20%~70%。[1]王佳(2010)以山东省为例,对2009年山东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显示:2009年山东省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毕业生中升学、出国、参军的约占4.2%,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约占0.7%,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为29.54%,从事其他行业的约占60%。[2]一项针对泰山医学院2005-20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8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显示:约5%的毕业生考入了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1%左右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29.6%的毕业生选择旅游行业,从事其他行业的约占64%。
上述调查折射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特点:行业外就业占主导,就业领域宽泛;行业内就业率不高。结合这一特点,为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笔者认为必须从源头上认真研究和审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合理确定该专业的目标定位,最大限度缩小与社会需求的偏差,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面的研究
赵丹丹(2012)针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难就业”和“非本行业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意见。[3]陈向红(2011)探讨了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就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给出了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4]邓秋霞(2010)分析了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三低”现象,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5]王奇(2008)认为旅游本科院校应以就业能力提升为中心改革教学过程和方法。[6]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方面的研究
薛宝琪(2013)认为要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需要构建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7]张涛(2013)构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8]何天祥和钟志平(2012)设计了培养应用型中高级旅游人才的新方案。[9]高永丰和招建贞等(2011)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10]
可见近年来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方面及培养方案构建方面是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研究层面,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供需矛盾错位方面,针对行业外就业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特别是鲜有把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培养方案设计联系起来的系统研究。为此,笔者将从就业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和优化,构建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三、现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需求错位
根据教育部1998年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国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先后制订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然而这些培养方案的目标大都定位于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亦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众所周知旅游实业界需要的是能在“旅游一线工作的员工”,[11]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希望这些毕业生能立足一线稳扎稳打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越来越不适应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供需错位的矛盾不断加剧。
2.培养理念狭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我国大多高校普遍秉持着“教育人是我的事而就业不是我的事”的培养理念,逐渐拉开了教育与就业的距离,造成了上游和下游的脱节,出现了企业选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矛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校的责任不应止于专业教育本身,而应将其责任延伸到下游的就业教育上来,着力研究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以此作为教育的指挥棒,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用有所长,提高招聘的效率。
泰山医学院努力协调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目前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信息的统计、上报,并向社会毕业生求职信息;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及时,可见就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信息的收发方面。
3.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大板块。必修课强调专业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保证学生具备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学识结构。选修课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特殊的竞争力。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体系和自主学习的一致性与灵活性。实践课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当前一些院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同时缺乏严格的实习制度或者不按照规定实习,致使学生缺少必要的专业实践和实习。[12]
由图1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分结构图显示可见: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比例达到68%,选修课程占12%,可见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统一性教学,学生自主选择性低,这就使培养的学生同质化倾向严重,非常不利于打造学生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在就业市场中无疑处于劣势地位。实践课程仅占20%,而且有些实践课程还没有真正发挥 效果,因此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四、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设计
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以有利于就业为导向,本着本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特别应考虑一方面要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和兴趣面,迎合行业外就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缓解行业需求错位的矛盾。
1.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的设计应着力培养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素质技巧和品质能力,以实现学生充分就业为最终检验指标。图2显示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外语和医学两大特色。一方面该专业开设了与英语专业相同的英语视听说、日语等课程,外语类课程占到总学时的48%。目前外语特色已经非常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熟,图中用实线显示旅游英语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依托医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和旅游常见病急救知识,开设旅游常用医学、急诊医学与食品营养学等课程。目前医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两张皮的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还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图中用虚线显示,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完善提高。在学科的渗透方面要加大探索力度,真正做到特色融入旅游课程,旅游课程反映特色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拼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的毕业生队伍,在人才竞争中真正脱颖而出。
可见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外语、医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型的新兴专业。围绕社会发展需要,正向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掌握管理与旅游等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队伍而不懈努力。
2.培养理念延伸,打造动态系统教育格局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界普遍秉持着“关门办教育”的培养理念造成了上游教育和下游就业的脱节,人才供求矛盾日益严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专业教育自身,而应将其触角延伸到下游的就业上来。因为下游通畅了,上游高等教育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理念应走出专业教育的层面,注重兼顾入门教育和就业教育两大板块,打造动态系统教育格局。图3旅游管理专业动态教育格局示意图所示,培养理念宽广,至少要兼顾入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三大板块。
当前这“一入一出”的教育板块相对薄弱,涉及学生专业认知和学生定位以及就业教育方面课程比较欠缺。入门教育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努力方向,是造就高质量大学生人才的重要环节。
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山东省,属于本科二批录取的生源,录取时很多一志愿未录满,大部分为调剂过来的考生。新生入学后,按照专业填报类型和旅游认知程度,安排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耐心的专业指导,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让学生对本科通识教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忠诚度和热爱度。第二,学生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不容忽视。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都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算一步,最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因此务必对学生进行定位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有所用是高校教育追求的普遍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就业教育至少涵盖创业教育、应聘技巧教育、公务员考试教育、深造教育等,努力为学生进入工作领域搭好跳板。同时就业教育又进一步指导入门教育和专业教育,如此循环下去,动态系统教育格局初见端倪。
3.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三大课程板块比例合理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目标实现的关键,是执行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为了赢得就业市场上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应该优化,做到三大课程板块比例合理,可在保留必修课一定比例情况下,适当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针对管理学、经济学、会计、财务管理、政策与法规、文化、礼仪等课程进行深化教学,适当减少大学英语、形体训练、高等数学等课程比重;增加音乐、演讲、舞蹈、民俗品鉴、计算机软件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常用医学、物流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个性和特色,打造基础雄厚覆盖面广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成功。
20%的实践课程说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为此,泰山医学院正在筹建高规格的数字化实训室,为学生在校提供实践锻炼的必要场所;培养模式多元化,坚持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对于饭店管理、旅游文化、民俗鉴赏等课程,可以采取现场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建设亦尤为重要,特别是师资方面的建设迫在眉睫。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笔者以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就业视角搭建了培养方案的大致框架,这些粗浅认识,旨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从上游教育层面进行积极探索。篇幅所限,诸如优化课程体系、特色学科融合、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梅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2):77-81.
[2]王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41-42.
[3]赵丹丹.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就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