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目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目的培养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个体;人;语言;思想;高校教育

每个大学生都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着的,作为一种个体的存在者,他们都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就像最厉害的狮子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捕猎,而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样,对人而言,这一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称得上是人。作为个体,人具有的特殊内涵或属性很多,我们只是选择其中的某些内涵和属性来进行论述,这些内涵和属性具有一种代表性,或者对我们在这一主题中的论证紧密相关。在此列举两个要点:人是会说话的,通过语言来交流;人是会思想的,并且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会说话,并通过语言来交流。人的语言往往具有书面的和口头的两种类型。口头语言几乎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说话,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是完全不会说话的。我们可以说这个婴儿具有说话的潜能,但是,如果一个人站在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面前和他说话,问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什么感觉的,那我们肯定以为这个人太傻了,或者说,他一点常识都没有。婴儿首先需要模仿大人说话,逐渐培养起说话的基本能力,把说话的潜能激发出来。这个激发说话潜能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一个小孩通常在两三岁的时候才会开始简单地说上几句话,一个大人在和小孩沟通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其它方式,如肢体的表达,联想和猜测。在借助肢体表达、联想和猜测与小孩进行口头语言交流的时候,逐渐让小孩明白一些原来不会用口头语言表达的事情。而且,这种交流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一长期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的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是十分基础的,仅仅是让作为个体的人从基本不会说话到基本会说话。尽管这一教育的内容十分基础和简单,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教育过程,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自发地开始说话。除了口头语言以外,人还有书面语言,而且,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十分丰富,书面语言更是逐渐演变成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学习书面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是更高层次上教育的内容,这个更高层次上的教育往往需要通过更好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而书面语言更加丰富的这些表达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人作为个体的内涵和独特属性。因而,在个体的人学会说话这一点上,教育对于人是必要的。

人是会思想的,并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1]。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像苇草一样脆弱无力,或者说,如果人没有思想这种属性,就没有独特性,用“人”来指称这样的对象就是不合适的。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是一种独特的属性。人具有意识,指的是当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出于自身主动的要求和意向,驱使自己去做这件事情。人有意识地去做事情,不是基于某种条件反射,也不是基于某种生理上的刺激,而是抛开这些机械的原因之外的自发原因。自我意识是对人自身去做的事情本身的一种反观,是跳出自身以外来看待自身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思想可能比语言更加复杂更加深刻,因而,思想相对于语言来说,更是一种需要教育和学习的东西。从没有思想到有思想,同语言一样,不是自发地形成的。思想需要语言作基础,人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才可能逐渐形成思想。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甚至可以说,语言对于人来说,就是所有的意义和内涵所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思想的教育就是语言教育的延伸和深化。

我们首先要将没有思想的存在者教育成具有思想的存在者。一种精细并合理的语言表达就涉及到语言的逻辑、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的精确定义等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语言的逻辑、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的定义都包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中,只要我们逐渐掌握了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这些内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这种观点看起来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所谓的掌握是什么意思并不明确。如果这里的掌握指的是一般的了解,通过反复的接触和运用变成一种习惯,那它似乎真的不需要费多少心思,甚至不用正规的学习就可以实现。如果这里的掌握指的是学会正确而严格的语言逻辑、正确的语法和尽可能精确的定义方法,那它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是事情了。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中,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中,往往不在乎严格的语言逻辑,有时候也没有遵循严格的语法,通常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对要表达的事情作精确的定义。如果想要从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的反复运用,通过与人进行闲谈和交流,而不是通过正规的教育和专门的学习,就想通过一种反复得来的习惯来实现语言表达的提升,是不合适的。

是否应当将那些没有清晰逻辑、没有语法基础、没有精确定义的内容包含在思想里面,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已经超出了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对某些事物形成的一些观点。这一现象与别的物种完全不同,具有独特性,因此,就其作为人的一种特殊属性,而且超出纯粹语言的意义而言,这些内容应当被算作一种思想。但是,作为一种存在的个体,人往往需要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往更好的方面转变。如果要从一种简单的、混乱的或者不够好的思想转变到一种深刻的、清晰的或者更好的思想,就需要教育对人进行一种引导和训练,让个体的人学会严格的逻辑、正规的语法和清晰的定义方式,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观点,找到这些观点之间更加可靠的联系,即学会更好地去思想。

意识是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相伴随而产生的。当一个个体开始学会思想,并在头脑中产生了对一些事物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同自身的行为联系起来以后,就会在行动的时候或者行动之前,知道这些事物和自己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主动调整自身的状态,以决定是否要对某个事物采取行动以及怎样行动。如果没有一种清晰地思维将思想理清楚,如果不是教育引导作为个体的人学会更好地思考,他们在各种事物和自身行为之间可能构不成任何联系,即使构成了某种联系,这些联系也可能完全是不合理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自我意识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观,一种超出自身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很多人可能在行为和思考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客观的考察结果显示并不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的自我意识不强烈或者不充分。为了更好地思想和行为,人也需要充分的自我意识,而且,个体的人还需要对自我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对某些行为和思想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在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的自我意识甚至可能阻碍自身进行正确的思想和做出正确的行为。就上面这两个要点来看,就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而言,高校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何兆武.帕斯卡尔思想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卢梭.爱弥儿,李平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卓越项目;课程改革;质量提升

一、卓越教师项目的核心指向

针对我国师范教育中存在的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目的是希望通过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显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院校无序扩容,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课程体系陈旧,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不能满足幼儿园对新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学生缺乏持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严把专业审批关,严把教师和课程准入关,并切实贯彻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实施意见。真正做到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卓越教师是一种未来指向的追求,一个毕业生刚出校门,不可能就成为卓越教师,那么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核心指向是什么呢?就是为未来教师打好坚实的科学、人文和专业基础,将特定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融入卓越的潜质,使之有可能在不断地学习、工作中努力成为卓越教师。因此,幼儿园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就是要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师范院校的教学和资源体系,充分吸收幼儿园对新教师的要求和期待,努力做到与政府和幼儿园的协同配合,造就能确保有质量甚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新教师,并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卓越教师项目的行动路线

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实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需系统规划,周密设计,细致安排,切实实施。首先,要认清教师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每一个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认清问题,是卓越教师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要通过学习与对照,全面深入地发现问题。要认真领会《专业标准》的精神,切实明确国家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并从对《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出发,理解幼儿园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基本的工作要求和核心的岗位职责,以此来衡量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也可以从对相关院校幼儿园教师培养经验的借鉴中,思考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正视问题是一个组织和个人不断前进的前提和基础。对一个师范院校来说,不管有多少荣誉、有多长的历史,问题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发现没有问题或者仅仅是一些表面的问题,那么很难真正触动现实问题的根基,很难真正解决问题,改变现实。发现问题要“实”,学习和借鉴要“诚”,改变现实要“力”。要努力从问题出发,找出影响具有卓越潜质的未来教师的根源,并制订相应的方案,采取切实的措施,切实改革和创新,努力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其次,要建立准入制度,打造适合于合格并有潜质教师培养的完整体系。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9年到2014年的五年中,我国在园幼儿的增长率和幼儿园班级的增长率均超过了50%,幼儿园专业教师的增长率更达到了68.7%。说明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增长率需要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近五年来,我国学前师范教育也的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增的各层次师范院校数量很大,尤其是产生了很多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中职学校。这一方面,对缓解学前教育师资短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前师范教育总体水准的下降。《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质量关键在师资,而师资质量的关键在师范教育。因此,必须切实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高度研究师范院校的准入问题,切实把好专业准入关,让真正具有专业力量的院校来培养幼儿园教师,真正杜绝无专业设施、无专业教师、无专业积累的院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现象。同时,要加强教师准入,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影响到培养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影响到培养的质量,必须让具有合格专业学历的师资充实到教师队伍中,避免滥竽充数,误人子弟。在幼儿园教师培养中,要彻底杜绝语文教师教卫生学、物理教师教美术教学法的现象,真正把专业教师的配备当作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再次,要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离学生的要求和幼儿园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离《专业标准》的要求更是有距离的,尤其是一些职教类学校。师范院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的设置没有真正突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观察能力、课程计划与设计能力、教育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等等;二是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缺乏发展的后劲;三是课程内容陈旧,没有反映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没有充分体现国家有关学前教育规章和政策的要求;四是较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充分关注,缺乏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联系,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五是较多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材体系更多体现传授的逻辑,而不是阅读——思考——探寻的逻辑,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况。学前师范学院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要凝聚力量,联合攻关,确定课程与教材的一般要求。要充分发挥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认真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的问题,尤其是分析融入卓越潜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培养高质量师资的要求出发,确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本科、专科及中师等各层次毕业生的基本专业素质要求,以此确定课程与教材的基本要求。二要分步规划,有序推进,全力形成新一代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建设要避免一哄而上,不顾条件,不求质量,必需凝聚全国或地区的力量,周密设计,静心选择,组织优秀的力量从事教材建设。要突出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要体现学前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三要转换立场,转变观念,转化教材。要一改过去唯知识逻辑演绎的教材,要以开放性、联系性、拓展性、延伸性的方式来设计教材,尤其是要紧扣学生的卓越潜质,紧扣学生的后继发展,紧扣学生的专业能力,真正让教材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最后,强化实践教学,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在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三种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忽视甚至无视实践教学,有些学校实践环节可有可无,随意性大,没有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环节。二是忽视甚至无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一个月或一个学期甚至有些学校一整年把学生放在幼儿园,没有派出足够的指导力量,学生无法见到教师,指导工作全由幼儿园教师完成,“双导师”的要求形同虚设。三是院校派出了指导教师,但基本上都是年轻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没有足够的了解,指导教师成了管理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巡回管理,不能给予专业上的指导,学生的很多专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要强化实践教学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学生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了解和积累实践性专业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未来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科学规划和设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需要,应切实构建一个由浅及深的实践教学系统。一般至少要关注专业入门教育,对幼儿园进行考察和观摩,了解幼儿园的一般环节和存在价值;关注与相关课程对应的教学见习,通过见习,理解课程内容,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结论和理论;关注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保育实习、教学实习、教研实习等方式参与实践过程,全面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发展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一方面,精选有质量的幼儿园,精选有水平的指导教师并加强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沟通,加强实践指导培训,把好校外指导关,通过政府和幼儿园,建立起一个稳定、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选好校内指导教师,一定要安排有经验的、讲师以上的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

三、卓越教师培养的根本目的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培养目标 保障

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地产业结构,因而决定了其所需用的技能类型与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正是体现了社会的具体需要。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综合因素,但同时要保障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更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配合。

1、美国高职培养目标的比较与借鉴

1.1美国高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美国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为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

1.2美国的高职养目标

目前美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主要是社区学校、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初级职业学院。它们的培养目标及特点如下:

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懂得工程、科学或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并在将来运用的工程、科学或其他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半职业性工作。美国高职4年学制,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2年学制毕业生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4年学制毕业生担任技术师工作。

1.3美国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保障

1.3.1制定相关法律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国家颁的相关法律而日臻完善起来的。国会于1917~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标志着职业教育开始起步。1963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促使以社区学院为代表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职教体系。1990年国会又通过了《卡尔・D・珀金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加速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和超前性,职教机构开展了“未来工作”的职业信息教育,为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打下了基础。地方各州也从地方法律和条规方面支持地方高职教育,将社区学院纳入州整体规划范围内。

1.3.2加强行政管理

美国的职业教育管理大体实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每个州下面分若干个学校,各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讨论和决定本学区职业学校的重大事情。

1.3.3完善课程设置

美国高职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应用性强。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1.3.4保障经费来源

美国的高职教育属非义务教育,但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当地财产税、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学生学费等。

1.3.5严格教师资格

美国高职学校的教师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其中大部分为兼职。其教师实行资格证书制,即必须持有州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方能任教。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聘用教师时非常重视教师的直接工作经验。

2、德国高职培养目标的比较与借鉴

2.1德国高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

德国的职业教育依社会需求为导向,用人单位把人才需求计划报人人力资源机构,由人力资源机构统筹,向院校发出培训订单。而所有的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也都遵循这样的程序:到人力资源机构去拿人才培训订单,然后双方签订培训协议,院校根据订单要求招生办学。

2.2德国的高职培养目标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与结构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来确定的。其职业教育的思路从中学开始延伸致终生教育。每一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都有比较严格、规范的具体要求。

2.2.1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又被译作“高等专科学院”或“高等专科大学”),基本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培养目标为:具备较坚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能将设计变成现实产品,长于实践,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型”工程师和善于管理的“企业型”工程师。

2.2.2职业学院

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与高等专科学校大致相同,主要为企业培养工程师,学制三年,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2.2.3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教育

主要是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专科学校,包括一些专科学校和专科家政学校。专科学校的部分学生是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成人。学校按需施教,相当于成人职业教育进行职后培训。课程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领域课程。

2.2.4成人性质的高等职业教育

属于成人高等职业培训范畴的部分,一般是指成人晋升性的职业培训。个人通过培训后,可获得收入和职位的提高,同时企业可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岗位提拔。

2.3德国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保障

首先,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1969年公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法令,它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期限和考试制度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

其次,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徙制度”,即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训又要充分调动了企业界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

最后,严格训练、注重实践。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毕业时必须经过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通过者方被承认具有某种职业资格。

3、韩国高职培养目标的比较与借鉴

3.1韩国的高职培养目标

韩国的专科大学是介于高中与四年制大学之间的中间教育机构。韩国的专科大学目的在于培养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中级技术工人或技术员。专科大学的任务是培养适应高度产业化情况下,适合社会的各领域的发展的人才,即培养“中间职业人”:指招收高中毕业生再进行二到三年的教育培养,进入社会有关部门工作的人。

3.2韩国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保障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及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用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护航;重视在普通教育体系中进行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宽道路;注重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为职业教育吸引生源;把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为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4、国外高职培养目标的基本经验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积极构建;职教目标;教学体系

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与时代脉搏的跳动相一致,语文教学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即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中等技能的合格人才,必须有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语文教学。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职生迫切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工作及社会需要。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调节能力、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及文化素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学习。

结合本专业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置课程的,课程内容又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我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语文使用能力为主线,将各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并力求做到选择配置、有效结合、合理排序。

围绕语文培养目标,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及信息反馈,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对毕业生的情况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总体是好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综合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95%的学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15%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对此,用人单位也提出了中恳的要求和善意的批评。针对语文水平方面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写作能力差,特别在应用文写作能力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如写小结、工作日记只写三、五行字;报告不会写,分析报告、技术评定就更无从下手。

交际能力差,羞怯、呆板,不善言语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共同努力。但是交际能力中的具有的信息传播交流这一要素(主要是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恰恰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必须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拿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以改进和提高,从而顺应市场的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目标体系为主线,有目标、有计划地编排各年级的训练内容的和训练程序,并采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以保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语文能力能真正达到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水平。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贯彻学以致用原则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选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本中范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并将相关的知识融入到能力训练中去。例如在讲授综合表达单元时,充分利用社会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用讨论的方式去深化教学。这样也就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组织材料和相互交流等方面的训练。让那些被动听、不愿讲的学生“活”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

多种训练方法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理论知识的传授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理解,进而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精心组织学生课堂发言、课堂对话并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成立写作、演讲、朗读等兴趣小组,经常举行活动;设立像英语角那样的演讲角、朗读角、读书角,组织情景对话等;鼓励学生多与同学、老师、陌生人交谈。学生能够先在组里、班里锻炼后,打入专业组、学校、社会。首先从锻炼胆量、克服自卑感、羞怯感开始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反应敏捷、应答如流、侃侃而谈、落落大方的目的。总之根据班级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每一天里、每一节课中都有锻炼的机会。

走出课堂,进入社会, 注重写作训练 写,主要指作文教学,也包括课堂内的综合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素材是有限的,这就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民情,把握社会热点。我利用寒暑假及休息日组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专题有:《当前就业市场需求调查》、《私营企业当前的社会地位》、《延庆县城建筑布局》等,学生带着问题分别向家长、邻居和一些部门、单位做了认真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要不是走向社会大课堂,闭门造车是写不出这些文章的。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注重以训练为主。如:模拟求职训练,学生掌握了写作求职信、应聘书;模拟签定合同,掌握合同制作,商谈、修改、签订的整个过程,熟悉注意各项;模拟法庭,学会写状和答辩状等等。同时,每搞一项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总结,既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又能分析得失,找出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训练,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以目标体系为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评价标准

我根据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在安排可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程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语文实际能力进行测评,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基础依据。

叶老说:“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一门艺术。”任何教学活动都应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开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是一个清晰的轨迹、完整的体系。必须修改从普通中学沿袭下来的单纯侧重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构造适合于实现职教培养目标的语文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从而保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委员会 《语文》(修订版)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6年:1——4册

[2] 周冠生 《应用语文》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上、下册

[3] 陈跃芬 《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8期:28页

[4] 丁广明《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困境与改革》。《职业教育研究》, 2004年09期:34页

[5] 彭卫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模式思考》。(2008-8-25).【2011-2-28】.{.}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高职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育不仅要从知识上,更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能否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关键看其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高职生能否真正为市场所需,为社会所用。这不仅取决于高职生智商高低和专业技能强弱,而且取决于高职生情商好坏和心理素质的优劣,尤其取决于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劣。

一、高职职业心理教育内容分解

高职职业心理教育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内容丰富的教育与咨询活动。一般来说,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职业兴趣培养

职业兴趣是学生对某种职业要求所具有的积极态度或意识倾向。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及其相关活动,是一个人事业的起点和原动力。对于在校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兴趣在其职业选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职业兴趣是在从事职业活动,比如实习实训,或者参加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择业时可以避开自己望而生厌或者根本不感兴趣的职业。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现实需要与未来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统一起来,使他们清晰地确立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产生成就动机,提高志趣。把课堂变成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通过实际问题的刺激、实践经验的积累、劳动竞赛的激励、劳动成果的反馈、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性评价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逐步强化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以激发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2. 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和工作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职业能力通常是在职业教育和职业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职业劳动的效率和成就水平的大小,也是个体从事特定职业的前提条件。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职业能力包括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相应的,对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知识结构来说,高职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有选择地给学生灌输他想要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学科知识。当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职业能力中的技能结构包括职业活动所需的智慧技能和与职业相匹配的熟练的运动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特殊能力。它是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而从事其他职业不一定要有的能力。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音乐家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等,均属于特殊能力。一般而言,特定职业对智慧能力与运动技能的要求是相配套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具有的某个方面的特殊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便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3. 职业个性培养

职业个性也称职业性格,是个体对某种职业要求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性格已基本形成,因而高职教育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人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作出正确判断,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职业认知,去掉那些不良的职业性格。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讲座与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也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拓展学生个人能力,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可采用游戏、小品、角色扮演、 模拟招聘、现场辩论等方式,针对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探索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设计相关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必在判断自身性格类型上过多地花费时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身性格的主要特征,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养成和保持良好的性格,防止和矫正不良性格,使自己与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相适应。

4. 职业气质培养

职业气质是特定职业对其个体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典型、稳定的心理特质,它使不同职业活动的心理动力特征染上各自独特的色彩。一定的职业对从业者的心理动力特点总会有一定的要求,气质总要与职业相对应。目前,一般把个体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典型气质的个体与职业类型也是相对应的。多血质的人容易适应新环境,就业面较广,特别是在紧张和危险的环境下,不会手忙脚乱,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出色完成任务,他们最适宜担任司机、消防员、飞行员、保安人员等,但不适宜做细致、单调、机械的工作。粘液质的人就业范围比较大,容易养成自制、镇静、不急躁的品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律师、医生、会计、统计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职业。胆汁质的人喜欢热闹,喜欢不断有新活动、 新,不会对变换工作或转移环境感到压力,比较适合担任导游、采购员、推销员、个体户等,但不适合从事久坐室内、仔细检查、反复核对、深入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相反,抑郁质的人却能胜任胆汁质的人难以从事的工作,如保管员、档案员、打字员、化验员等。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考虑到职业气质的差异,在选择职业时尽可能地使职业与个人气质相适应,以便发挥个人的特长,在职业道德活动中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构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培养方向

培养方向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必须比其他类型人才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具备更强的技术转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与吃苦精神、社会交往与社会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就是由以上对人才类型、人才层次或者说人才结构的需求来确定的。

2.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就是人类知识内化到个体头脑中所形成的类别、数量、质量及相互联系。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这个结构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合理结合而形成的。其中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为适应某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其职业针对性强,与专业服务方向密切相关。

3.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而关键的条件。因此,按照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应当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 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这就是说,职业心理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之一。从这一点看,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三、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高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具有良好抗挫折能力,能够从企业利益出发,能把自己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进得来、靠得住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教育、抗挫折力教育、意志力教育、责任心教育、诚信教育等。这就需要把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很好地融合起来,把职业心理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始终。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

1. 针对大一学生需要加强职业观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方面的素质。在这一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的意识、认识、试探、引导、准备、规划等一系列有步骤分阶段的咨询辅导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另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特别需要关注生命、理解生命和尊重生命。对于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应有意识地引导大二学生加强对工作价值、职业观念及服务精神的培养

除了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重点是从职业对个人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辅导,通过心理训练,拓展个人能力,注重学生潜能的 发挥。同时根据相关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合理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能力提升和人性开掘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 给大三学生提供真实的就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适应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 大学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提高知识技能,以积蓄培育人力资本,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大学开设的各种各样的课程,因此,大学课程的设置是否能实现培养目标就显得极其重要。然而,纵观目前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师资为导向、以设备为导向、以场地为导向的问题。所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同专业同一性的现象,课程设置普遍雷同。现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与培养环节的设置为例,仅限对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探讨。

表1 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分配

表1中各模块课程的设置及分配情况如下。

1.公共基础模块:理论部分57学分,占总学分的31.32%;实践部分3学分,占总学分的1.65%。具体课程安排见表2。

公共基础模块共开设19门课程,分为:

(1)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基本原理概论等。

(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A。

上述课程均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

表2 公共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2.专业基础模块:理论部分37.375学分,占总学分的20.54%;实践部分5.625学分,占总学分的3.09%。具体课程安排见表3。

专业基础模块共开设12门课程,内容为机械大类核心课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测试与信号处理,工程材料,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等。

表3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模块

大学课程模式基本是:头两年实施“普通教育”,很多大学叫“通识教育”,但能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模块)的仅十几门,大量的其实是公共课,例如思想政治课和数学。通识教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和各大学的实践经验,大学的通识教育并非是一个与专门(专业)教育泾渭分明的教育形式或途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恰恰是我们未来创新所需要的。也有学者指出,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通识教育,而在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时,专门教育也担负着重要使命,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例如,信息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职业道德、领导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等,既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又是专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所以,无论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只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美国有很多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是在大学四年中都开设的,而不同的课程又可以分别达到不同的目标。鉴于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刻板僵化,而必须达到多重组合、左右匹配、全面覆盖、相互渗透。

2.专业和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和专业基础模块的问题是专业课主修的量太大,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习的内容尽管比在学年制情况下有所拓展,但转换专业(主修)、自主学习的环境还远未形成,课程组或专业主修领域课程门数太多,每门课程的分量都太大。门数多、分量大的结果是使学生没有时间和余力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组,这是造成我国多数大学生无法比较自由地进行双主修和转换专业的主要问题所在。这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对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提高知识技能,以积蓄培育人力资本,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因此,大学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志趣学生的要求,同时提高和促进教师队伍的培养。本文有如下几点建议。

1.增加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包括外语、管理类选修课。

2.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选修课,例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电工和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等。

3.增加专业限选及选修课程中的选修课,例如,材料加工基础类课程(包括概论、原理、工艺),机械系统微机控制,复合材料,机器人工程基础及应用,信号处理,功率电子技术及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生物材料工程与器件,激光加工技术基础,特种加工工艺,有限元分析,工艺过程仿真,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械系统课程设计,光学工程基础,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精密与特种制造,绿色制造概论,制造系统,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液压传动与控制,数字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分,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学,质量管理学,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现代制造系统,现代制造技术类新生研讨课,固体光电子技术导论专业研讨课,以及跨学科、跨系统、跨专业的“实验室科研探究”,等等。

4.大学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充分反映和五大保障系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伟廉.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3]张红.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