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1
摘要:入世以来,很多对韩贸易企业更加需要具有国际贸易知识的韩语人才,辽东学院应用韩语系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务韩国语》课程,此课程应用“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课证融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课证融合 教学模式 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 商务韩国语课程
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类企业大幅增加,众多新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都希望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业务扩大,高素质、专业化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竞争的必备的因素,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模骤升,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也更加严格。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外经贸企业各类高级管理人才缺口将近10万人。
国际商务韩语是对韩贸易企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语言能力,也是企业招录韩语外贸业务人才必考的项目,熟练掌握国际商务韩语是成为现代商务韩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广大学生进入商务韩语生涯的重要起点。为适应这一需求,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国际贸易企业业务骨干基础韩语能力水平测试推出了 “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中级)”认证,并受到了韩国语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应用韩语系高职学生的特点,辽东学院应用韩语专业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商务韩国语》课程。而通过“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商务韩国语课程的学习,为韩国语学习者进行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证融合”,又称为双证教学,简而言之是指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
教育部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中明确指出,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开发高等教育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因此,应用韩语专业把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与《商务韩国语》课程将结合,运用“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商务韩国语》课程的学习,为国际商务韩国语考试打下基础。
一、“课证融合”的研究意义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只是很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按照《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辽东学院在高职教育教学方面制定了“改革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加大课证融合和课程改革力度”这一实施措施,在十二五规划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中指出,教学内容要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转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韩朝学院应用韩语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韩国语相关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又能取得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资格证书,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韩朝学院应用韩语专业在2011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商务韩国语》课程,并与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相结合。
高校制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是推行“双证”制度的关键。“课证融合”从宏观上理解,是指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课”代表专业人才培养,“证”代表职业岗位要求;从微观上来讲,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考证。而应用韩语系对于《商务韩国语》课程的“课证融合”,是指把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资格证书的取得列入本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之中,使《商务韩国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一体,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及企业的需求相一致,让学生在毕业时实现“双证”。“课”与“证”的融合已经成为应用韩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有用的职业能力证书,如何进行“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应用韩语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在2011~2012下学期中,应用韩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商务韩语考试、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在新制定的应用韩语专业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为能够在韩资企业、中韩合资企业、外贸公司、旅游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具备较强的韩国语语言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韩国语专门人才。学生应掌握商务韩国语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因而新开设了《商务韩国语(一)(二)》,并把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证书的取得列入毕业标准之中,把课程学习和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中级)相挂钩,把取得国际商务韩语等级考试认证和毕业成绩相挂钩,力求建立完整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双证”。
2.《商务韩国语》课程建设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外贸技能大赛;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已成为出口第一,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因而各高职院校广泛开设国际商务类专业,但据麦可思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没能就业对口,国际商务专业已经列为“黄牌”专业。究其根本原因,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外贸技能水平和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脱节。所以,把握市场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提高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外贸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国际贸易技能大赛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大赛来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国际商务专业的特点及外贸技能大赛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制单能力、国际货运能力和进出口报关能力等,能够胜任外贸行业系列岗位群工作及相关经贸工作的内外兼修型应用人才。国际商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学科实践要求强的特点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更加高。而外贸技能大赛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做合一,更新了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做合一就是要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突出了“做”字,强调了实践,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诠释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近两年,在专业人才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结合几年来竞赛式教学实施的经验教训,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入了竞赛教学的课程安排。将教学竞赛科学合理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竞赛式教学方法融教学作为一体,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为学生能力训练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专业向心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贸易技能竞赛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我带队参加了三届,在确定正式比赛学生前,在学校里都会举行校内选拔赛,通过校内选拔,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超强专业向心力。在每一次竞赛的过程中,因为目标明确,任务单一固定,学生对任务的把握较好,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也是普遍高涨。大赛除了学生具备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之外,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极大促进作用,只有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有利于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竞赛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直接地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检验。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专业性较强,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比赛强烈的竞争性促使教师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才能顺利投入到比赛中。这就促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会更注重实用性,参与实践,并从中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以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应用的熟练程度,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改善实践教学效果。从我自身来说,专业教师带队指导比赛,对今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创新改革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标准
高职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高职院校应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重在技能应用的专门人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应时代和企业要求、培养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能迅速适应实际岗位需要的对外贸易专业人才。国际商务专业可以建立由外贸技能大赛组委会专家、相关参赛外贸企业和软件公司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授课与学生的上岗操作能同步进行,随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运用项目教学法构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探索创新技能模块项目课程体系,摆脱“学科中心”的课程论思想束缚。根据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领域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模块之中,以技能为核心形成模块。学科竞赛只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以外贸技能竞赛机制为导向,充分研究当前的参赛内容,运用项目教学法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书的编写,与外贸企业合作,开发校级项目化实训教材或讲义。实现国际商务课程教学与企业真实商务问题完全融合。
(三)融合外贸技能竞赛,完善专业“工学结合”实践专业教学团队
除本校的专业老师参与实践教学外,再根据外贸技能大赛中真实的外贸业务问题需求,合理聘用企业业务人员。融合学科竞赛,从专业带头人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深入行业一线参与挂职锻炼,为行业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养成并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主力。同时,在上述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层次,使专业教学团队成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
(四)通过外贸技能大赛,改革现有专业教学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综合成绩考核标准,实施以大赛获奖或参与大赛中项目的水准,进行考核,实现学生参赛业绩与学习成绩双向融合。融合学科竞赛进行课程考试与考核改革。专业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的考察方面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融合学科竞赛采用灵活有效的考核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竞赛与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J].时代经贸.2008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3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组织合作,将行业专业人士请进来等,都是值得探讨的培养方式。基于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实现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4-02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5年起招收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国内服装领域知名高校,北服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与服装行业协会和知名服装企业专业人士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聘任校外兼职导师的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要求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1.注重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依托服装行业资源优势,聘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等行业内组织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为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服装行业,提高行业素养。
2.注重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的对接。依托北服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聘请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高管,担任兼职导师,如北京爱慕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湖南华升集团公司、溢达集团等相关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还结合企业国际化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择,使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研究结果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TPP的签署和英国退欧等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校聘请国内国际贸易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WTO问题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国际贸易前沿问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学术能力。
二、“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为了提高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水平,增强研究生对服装行业的了解,国际服装贸易前沿问题的了解,培养具有一定服装行业专业基础,胜任服装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与管理、品牌国际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专门人才,北服组建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双导师”教学团队,使校外导师参与到国际商务专题讲座、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环节中。
1.依托兼职导师组建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专家团队。按照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要求,每学期要为研究生举办四次讲座,每学年至少8次。因此,国际商务专题讲座主要依托校外兼职导师,组建讲座专家团队,例如,邀请服装行业协会专家、服装企业高管和国内学术机构的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前沿问题、服装行业和企业发展问题等,还有利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校外兼职导师直接面对面沟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获得实习机会。
2.借力兼职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活动。《商务谈判》和《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包括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教学环节,两门课程通过邀请商务谈判专家、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讲授环节,为学生传授相关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运用兼职导师Y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发挥北服面向服装行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行业优势,运用兼职导师行业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实习后可以直接就业,实现校企之间、学校与行业组织之间人才培养的对接。
4.兼职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为了使人才培养符合服装行业人才需求,邀请服装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构建分工分明、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
三、“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1.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阻碍了部分行业专业人士受聘。根据学校遴选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管理规定要求,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必须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必须有硕士学位。(2)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年来发表过一定水平的论文,或有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或有通过部、市级以上鉴定的科研成果。(3)应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与我校有合作项目,或对我校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等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或能为专业硕士提供实习基地。
其中,副高级职称、硕士学位和几个硬指标,部分服装行业组织和企业专业人士由于未能达标,无法受聘为校外兼职导师,给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失去了上述行业资源。建议完善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导师聘任条件的相关管理条例。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4-02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到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要设置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正确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等。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均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文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武汉船院商务英语专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按照“学习——实践——研究——优化”的思路,对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过反复修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行业需求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产生了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2010年4月18日,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商务部公布了一份《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勾画出了中国外贸的发展战略和宏伟蓝图。报告提出,至202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一倍,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而湖北省积极推动中部崛起战略,将外贸行业作为湖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之一,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撑点”,作用日趋明显,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对实用型的外贸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以及毕业生回访,分析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近三年职业岗位分布图[1]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为: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检报关员、国际货代员等。
(三)确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开展调研,请专业委员会专家论证,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湖北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较强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外贸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贸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熟练从事国际商务助理、国际贸易跟单、单证缮制和处理、外贸业务开发和维护、外贸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确定人才培养主要从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第1、2学期。以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主,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培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训练目标。同时,进入专业认知阶段,通过进企业参观,由企业人员深入介绍各部门功能、生产流程、产品卖点、报关流程等,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方式,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愿景,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
第二阶段是第3、4学期。着重进行模拟商务情景训练,以学生未来工作为背景,设计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景,并按未来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完成模拟实训项目,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机融合;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商务流程,让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景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为真实的职业体验。
第三阶段是第5学期。首先,学生在“校企虚拟电子工作平台”进行实战操作,我们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企业在校内建立具有文科工学结合特色的“企业校内电子工作平台”,也就是在学校设置业务后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编写计划实施方案、工学结合实训手册等教学环节中,并派出业务员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成为企业的“校内业务员”,以外贸公司真实业务员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去,真枪实战地为企业提品推广、业务磋商、业务跟进等专业服务,从而让学生获得了为真实企业进行专业服务的机会。
第四阶段是第6学期。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实体去进行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四)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以深入、广泛的调研为基础的。首先,开展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目标岗位群以及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随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提炼、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之后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通过调研获得准确的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商务与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和外贸函电运用能力)、商务贸易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这样,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规格的两大能力主线(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四大能力模块基本确定,见表1。
然后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结构,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开发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将其整合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再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授课学期、学时的分配,最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表2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职业素养模块 团队合作训练、演讲能力训练、交际礼仪训练、生存挑战训练
英语语言能力模块 英语语法训练、英语听力理解、日常口语交际、商务英语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阅读、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综合英语能力训练
商务英语
商务贸易工作能力模块 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电子商务与B2B平台推广
国际会展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法、单证与文件制备存档
报关报检业务处理、中国主要贸易国政策与文化、国际货运
专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检索、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训练
Photoshop基础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
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商务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办出专业特色要求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建立校企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大力推动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吸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尤其是提供更多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理论认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脱离语言学科体系束缚,加强商务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保障
项目化课程对实训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还往往处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态,因此,要加强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从就业岗位出发,根据高素质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多功能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并配有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虚拟仿真操作软件,创设突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境中锻炼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同时,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商务英语专业还应按照“合作双赢、慎重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建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确保实习效果。
三、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市场岗位需求分析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社会角色价值的需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实施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人才培养方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 英汉翻译 课程融通 课程改革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这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前者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后者证明他们的职业技能;“融通”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与就业、教学与考证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素质通过证书得以清晰地体现,能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一、对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各类工作岗位对国际商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应用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色之一,高职商务英语的学生要想突出其职场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职场适应性和商务英语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然而,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考证并不多,大学英语四六级、PETS等非英语专业考试以及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英语通用能力,并不能作为国际商务领域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BEC)考查商务环境的英语语言运用,认可度较高,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针对性不强,职场实际操作性有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组织推出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并于2007年4月组织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的首次考试,填补了我国国际商务领域英语考试的空白,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全面展现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该课程所做的改革、创新与探索。
二、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对英汉翻译能力的要求
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CNBEC)着重考察被测试者在商务环境下各个业务环节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涵盖语言与商务两方面的要求,英汉翻译无论在“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中,还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环节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国际商务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该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两大部分,其中笔试分为听力、阅读、翻译与写作四大模块。必须明确一点,在日常教学与考试中,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不可分割。无论哪种题型其涵盖的商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商务办公,如公司介绍、电话接听、来访者接待、邮件收发等;二是商务礼仪,如电话礼仪、名片礼仪、信函礼仪、求职礼仪等;三是国际市场营销,如市场与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产品、定价等;四是国际贸易,如合同磋商、质量和数量的表示方法、包装与运输标志、主要贸易术语等;五是其他国际商务相关内容。
涉及到英汉翻译方面,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中的商务短文翻译(英译汉)涉及题型为一段50~60词左右的英文段落,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正确、通顺的汉语,段落翻译的内容是实用性的应用文,包括广告、告示、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合同片段、商务信函等。“正确”与“通顺”两个标准,听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难。翻译(笔译)是考查学生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转换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译者同时对两种语言都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功能分支,其用词、句型、语篇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交际中还须把握专业术语、正确的格式、恰当的语气,以及须特别留意普通词汇在商务语境中的专业释义。达到“正确”与“通顺”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有商务意识和文化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的积累,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诸如函电、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单证等现实材料进行对比练习与实践。
三、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原则
围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试,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英汉翻译、英语听说等各门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相应改革,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综合文化水平提升与职业技能的提高做到衔接与沟通。以英汉翻译课程为例,要以就业为导向,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之中,重构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有效对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英汉翻译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商务文本的翻译技能。
因此,进行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将英汉翻译日常教学内容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要求相对照、相融合,以考促学,使学习有目标、效果有参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益。借考证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变枯燥的翻译课堂成为学生提高实际翻译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工作坊。
四、英汉翻译课程“课证融通”改革具体思路
1、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证书考核要求融入英汉翻译课程标准的制订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英汉翻译课程的标准要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科性和学术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深入分析商务岗位和外贸岗位的职业需求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中融入证书考核内容,在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翻译实践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标准无法与全国国际商务考试同步,课程与考证相互割裂,学生必须单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和参加考前培训,从而影响了学习和考证的效率。
2、改革课程内容,把考证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根据教材内容,英汉翻译的词法翻译方法(如词义的选择、增益翻译法、凝练翻译法、词类转换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以及句法翻译方法(如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英语从句的翻译、词语调整翻译法等)占据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不可否认,这一部分是整个英汉翻译入门的基础。但是,对于高职学生和职业岗位需求,翻译理论不可研究得过深,根据考证要求,必须以理论为基础,重点在商务语篇的实践,诸如商务信函语篇的翻译、商务广告语篇的翻译、商务说明书语篇的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单证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课程选用教材与考证培训教材相结合,讲授翻译方法时,多选用现实商务材料作为实例,尤其是考证考纲中重点要求的商务语篇,将商务语篇的例子分解个个击破。在基本翻译方法入门之后,通过集中的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强化翻译技能。在整个课程安排上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比例要恰当,可适当扩大实践环节。
3、翻译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的融合
改革后的翻译课程,要以英语技能学习为先导,辅之以广泛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翻译实践技能的强化。从语言角度看,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国际商务相关岗位上所需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中英文的相互转换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技能。然而,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第二个层面,即学生要通过本课程涉猎各种商务、国际贸易、营销、管理、会计学原理等广义上的经济学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在商务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语言处理各种可能面临的经贸实务。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注意教学内容中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的融合。例如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中涉及许多专业词汇,如运输标识、贸易术语、保险等方面,教师不仅教授的是英汉两种译文的记忆,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在理解中从英语汉语两个层面获取知识。
4、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传统的翻译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获得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注重用例子讲授翻译的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参考译文,视参考译文为标答。改革后,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尤其适合以特定的翻译项目和翻译的全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完成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翻译的全过程分为译前的准备工作和任务分析,译中的语言转换和修改润色,以及译后的固定表达总结和翻译技巧点睛。任务教学法适用于部分句法翻译方法的传授和所有商务语篇的翻译实践,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结合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证需要,项目设计重点放在60字左右的商务信函片段、国际销售合同片段、商务报告片段、说明书片段等实用性应用文的英译汉。
5、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由于专业性质与工科专业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应当全方位拓展实践教学,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校内,扩大课内实践教学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翻译工作坊,借助现实材料强化翻译实践;聘请外贸公司或翻译公司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或举办讲座。校外,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地观摩工作过程,选派一定比例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不仅须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考官证及培训师证,还须到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围绕考证展开的任务型课程改革”(编号20141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颖。)
【参考文献】
[1] 谢潇、罗集广:商务英语方向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国际商务培养方案范文6
为了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思路,对于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总结成果并提出改进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国际商务谈判 改革
一、项目简述
工作过程系统化国际商务谈判改革是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湖南地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和学院内涵型建设为背景提出的,于2011年立项,列为学院的课程改革项目,团队包括4名专业教师和2名现场专家。
二、主要建设目标、内容和措施
(一)主要建设目标
经过一年建设,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在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特色,实现课程够用实用的原则。
课程定位:《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英语专业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通过以实际国际商务谈判工作过程为导向,模拟企业谈判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学习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谈判技巧和策略,主要贸易国家的风俗习惯和谈判禁忌、国际惯例和规则,能够使学生能够运用国际贸易商务礼仪和英语进行国际商务谈判。
学习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和要求,能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前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根据任务制定国际商务谈判方案,并进行具体的谈判磋商,能合理处理谈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签订合同,能与小组合作完成整个谈判任务。
能力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搜集处理能力;(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4)善于计划、有效落实和检查监督的能力
2.专业能力目标: (1)能运用国际商务谈判技巧和策略;(2) 掌握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和要求;(3)熟悉常见国家利益和风俗习惯和谈判风格;(4)能制定国际商务谈判方案;(5)能按照方案进行谈判;(6)能灵活处理谈判僵局
3.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二)主要建设内容和措施
1.学习情境的划分
根据商品的不同,将学习内容整合为三个学习情境,即电子产品、农产品和化工产品国际商务谈判。每个学习情境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完成该产品的谈判任务。如电子产品就以液晶电视或者led灯的出口,将学生分为买方公司和卖方公司,分别收集产品资料和对方公司等资料,并拟定谈判方案,进行模拟谈判,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模拟谈判之后,让学生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进行这个学习情境的总结。
2.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改革创新的目标:根据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改革创新的措施:第一、适应高职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减少理论教学时间,突出实践教学。第二、选择全国优秀教科书为课程教材,并根据外贸行业最新发展,调整、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编写引导文、任务单和其他教学资源。第三、开展教学改革,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改革创新的目标:形成规范统一与灵活多样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的措施:一方面规范和学方式,强调课程讲授须有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参考书、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灵活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各个学习情境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建设模拟教学环境,开展模拟与多媒体教学。
3.教风和学风建设。
(1)教风建设。建设目标: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措施:第一、实行备课和教案抽查制度与新课、新老师试讲制度。第二、实行竞争与择优授课制度。第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制度;第四、成立教学小组,实行相互听课制度;第五、严格教师考勤与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奖励制度。
(2)学风建设。建设目标: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建设措施:第一、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第二、实行自主学习,网络空间作业和模拟谈判成绩结合;第三、实行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任务评定与期末成绩挂钩;第四、鼓励学生与企业外聘教师进行网上沟通。
4.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程实践中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锻炼。
三、主要建设成就
(一)课程设计特色
1. 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以外贸谈判过程为导向,
以特定产品的谈判为目标,从谈判准备、磋商(价格、付款方式、贸易方式、装运、保险)、签订合同和合同的善后事宜各环节进行练习,在三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学生进行模拟谈判。
2. 内容编排以产品类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三个不同产品的谈判,训练他们实际的谈判技能和外贸素质的应用。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只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内容不同,让学生重复的是过程,增强对于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特色
1. 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三个学习情境的任务基于企业真实业务进行开发,流程完整,仿真程度高。通过训练,学生能够了解外贸谈判业务的基本程序,并应用对应谈判技能。
2. 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利用引导文和任务书引导学生做好资讯准备工作。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三)与同类课程的比较
1.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三个平行的学习情境,而同类课程大部分是各个具体谈判过程的体现,在最后有一个模拟谈判的训练。本课程的三个学习情境就是三次模拟谈判的训练,对于学生的锻炼更多。
2. 教学内容会根据外贸行业的变化而进行更新和丰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设与改革的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中多数缺乏较长时间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因此每年每人至少一个月的实习锻炼。
2、任务设置方面需要更加具体,内容安排需要更加合理。
3、实训设备还不完善。
4、教学方法上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进一步改革和建设思路
1、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相关的投入,开展国际商务谈判模拟环境的建设,购置新的教学软件,争取把所有专业课程都能进行模拟教学,并增加3G空中教学的课程。
2、进一步改革课程内容,按与企业业务和反映地方经贸发展特色的需要,调整、改革和设置课程内容和任务设置。
3、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在模拟谈判期间邀请现场专家加入,更好与现场接轨。
本文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号:JGKC1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