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1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2

一、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各类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满足学生对即将来临高考的学习的诉求以及实现学生个人未来发展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引导学生能?蚪?所学习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真正得到地理知识、技能及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观念,即可视为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进一步落实新课改标准,助推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充实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促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优化,并由单元教学向素质教学进行转变,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2)就教学者而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对地理教学的掌控能力,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改善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对教师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3)就学习者而言,核心素养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以生为主,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拓宽空间

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注重地理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地理知识更好地和现实结合起来,处理现实地理问题能力弱。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限制了学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要以生为主,学生占据课堂学习主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并主动分析、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以提高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以便提高学生探索的效率,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的分类,再让学生试着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先让学生个人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区位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联系的普遍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接受水平,选取适合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内容,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地域联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和影音素材,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把握住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借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实例讨论入手,理解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以及通信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深切感受到随着地域联系的加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多样化课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3

 

在地理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核心素养”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核心素养并非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时间的逐渐的培养而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主阵地一般是在课堂之上。如何在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高中地理素养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专题研究中,该组织对于“素质”以及“核心素质”进行了界定,并且成为了“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的依据。此组织认为,“素养是可以教、可以学、可以测的,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培训。”核心素养“则是在不同的领域之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中都不可或缺的必要的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且能够运用地理学中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的涵养,地理素养主要有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以及地理观念四方面构成,而地理核心素养则是最能够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价值的关键素养,是能够满足终身发展所必须要具备的地理思维,地理核心素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来看应该包含有地理技能、综合思维、空间视角、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二、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意义

 

2.1环境保护课例中的理论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资源不断地过度消耗,不仅阻碍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中,主要强调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满足全人类的自身需求,强调经济利益的增长方式与破坏环境不冲突。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中先解决人类发展时的问题又能够为后代人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与自然的共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协调发展观,在制定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

 

因地制宜理论。因地制宜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进行环境保护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制定。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培养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的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

 

2.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想要建立这种社会就必须要求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建立起理论性的知识,并且了解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充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方法。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学生会逐渐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让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到环境保护的真正的方法,并将其使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2.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的创新

 

2.3.1优化课程理念,加强学生互动

 

首先,优化原有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向,不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深入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确立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课程理念;其次,合理安排学校课程,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调整学习进度,加强相关联系,加大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学习氛围。课程目标的设置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体系。

 

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学生之间创建起平等、和谐、美好、民主的关系,可以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2创新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对课本教材进行改进,紧跟时展的步伐,优化教材内容,更新教师思想。教材选取体现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核心素养体系的层级特点,分学段安排地理课程内容,精选重点知识、突出关键能力、培育核心品格;教学建议应为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方法等提出指导,为创新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指引方向,成为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还要注重将环境保护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3.3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以学生知、情、意的形成与内化为认知基础,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行为的体现为根本标志。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追求,以贯穿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为依托,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力。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现结合的教学就是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难点以及重点化解,这样在师生的辩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三、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的具体课例研究

 

接下来我们以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湿地保护为例,针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进行具体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以高中地理学习中有关湿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正确理念。

 

2.过程与方法

 

(1)优化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湿地保护的了解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消亡了或者即将消失的湿地,应该着眼于寻找湿地消失的原因,分析资料。同时运用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人地协调观念,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正确的区域认知。

 

(2)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地理实践。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条件,提出假设,分析湿地的作用和消亡原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课堂理论,立足于实践。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阐述,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例研究关键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理念。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注重地理实践

 

(3)运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4.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结束后,案例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精髓的总结是整个过程的点睛之笔。以往对于湿地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湿地的作用和湿地的消亡导致的危害,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关注湿地保护的集体措施,关注有关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的立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位世界都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增强保护意识才是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以湿地学习的研究过程为例,显示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环境保护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课堂 活动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2]钱茜.论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尝试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采用探究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之一。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一身的综合科学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将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全面提高每一个高中生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灌输。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各阶段的学习中,尤其是从高一就应引起重视,对学生增强地理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运用于地理实际问题的水平都将有极大的益处。这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探究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并据此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必然会促进其对知识深层的理解。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本质精神,使这种创造性的本质得到培养。

第三,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表示肯定,对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同时指出了努力方向,这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灵活性、新颖性。

2.创设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3.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氛围。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微课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一)微课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高中生学习地理时,地理学科的枯燥性、课程教学的乏味性,导致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高中学校应审时度势,积极将微课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不仅丰富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为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一条有效路径。由此可见,高中学校将微课与地理教学相融合,对于提升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不仅可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还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微课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融合,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主要侧重解释新概念、新地理规律,教师常常是照本宣科,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解决。而高中学校将微课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传授地理中的专业词汇,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蕴藏在地理律背后的奥秘,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地理常识。这不仅能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丰富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灵活实用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突出教学特色,更新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为全社会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利用微课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融合的对策

以微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掌握微课制作技术等相关基础知识和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后,“微课”教学实践将越来越完善。

(一)丰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着重思考“教什么”的问题。只有懂得思考,善于创新,才能有无限发展前景。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的因素,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确定“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加强“适切意识、视角意识、层面意识、分析单位意识、思维方式意识”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因需施教,灵活地将教学各环节、各元素与创新有效地融合,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反省走向反思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有效讲解知识,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地理学科的知识点琐碎且繁多,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将设计开发的微课资源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在线,构建微课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如在复习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大气专题》时,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将本专题的重点,制作成一个大气专题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先阅读文本,观看微视频,结合导学案,将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

此外,教师需要制作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等资料,并上传至相关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的平台和技术支撑。家长可以帮助学生下载相关资料,并辅助学生学习相关内容。这也说明微课充分地融合了家长、社会对学生学习的

帮助。

(三)教师通力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一方面,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大,学习新课程的进度也比较快,课时矛盾非常突出。而丰富的微课教学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提供了条件。微课教学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学生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多种感觉器官并用,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教学内容,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也可以节约时间。传统的一节课靠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慢慢抄写后讲解、板书占了很多时间,微课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将教师从课堂的说教等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引导、启迪学生,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