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创空间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创空间设计范文1
关键词:儿童早教;室内设计;创造性思维
引言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945)在《创造性思维》中认为“创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思维的功能不仅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是发现、设想、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设想、提出创造性问题总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力就是竞争力,有创意的思维就是通过思维了解事物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建设性的想法和意见。从早教环境出发,针对于孩子在不同时期所在的环境以创造让大部分孩子能适应的环境,通过环境的感知来了解周围是我们所期待的,在孩子学前的阶段中,孩子不能单纯靠背诵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是在积累和运用知识的同时激思维的创新。1980年来,美国政府认为,创意思维的开发必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因此他们在中小学开展了数百项实验研究。其中托兰斯曾对142个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教育计划进行了检测评价,证明有72%是成功的。可见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教中心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形态
(一)早教中心的室内环境设计
1.早教中心环境的安全性:安全性是早教中心首要的保证,早教中心永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证孩子的安全,孩子在中心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在早教中心的室内环境中细节的安全更为重要,例如包括了墙壁上是否具有保护性的海绵条,保护孩子在活动中防止撞伤,以及电源插口的位、地面的防滑处理、门窗的安全牢固等这些细节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安全。在卫生安全上是否合格也是衡量安全性的一个标准,包括卫生条件的达标,水吧卫生安全,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等都是安全的重要一部分。2.早教中心环境的舒适性:创造的早教中心室内环境要舒适、明快、整洁,主要体现在视觉舒适以及身心的舒适,其中包括早教教室光线充足,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注意室内环境的清洁,早教儿童休息室保持安静,避免嘈杂喧闹对孩子的干扰,早教中心优美柔和或轻松明快的音乐定时交替播放等。3.早教中心环境的功能性:0~3或者3~6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要留有专用的房间,也可把房间的某一处合适位置列为不同年龄阶段宝宝的专用活动区域,儿童活动地点选择和场地大小也很重要,早教中心的空间应该足够宽敞,便于儿童的活动。4.早教中心环境的美观性:室内墙面地面的色彩以及家具等主体设施的色彩的选择,影符合一般的审美心理要求,家具应该造型美观色泽新颖,适应的审美需求。
(二)儿童家长的心理研究
现在早教中心的办学力量非常雄厚,良好的教学条件、师资,让许多孩子家长选择的儿童早教中心,家长的心理活动可以大致分别为三种情况:1.安全,放心:良好的学校配置成了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的原因,早教中心具有家庭中不具备的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为了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玩耍的条件,他们可以玩耍各种他们可能在家享受不到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早教中心的孩子很多,在早教中心里自己的孩子可以结识到其他孩子。孩子有了玩耍的小伙伴,便多了一份快乐,这使家长更加放心。2.省心:早教中心的快速发展与日益繁忙工作的父母的时间分配原因也很大,每天很多家长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对儿童知识的培养,更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果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孩子会感动孤独与不快乐,同时也不能够很好地照顾到孩子。而把孩子放到早教中心就不一样了,孩子增添了快乐,家长他们多了一份省心。3.孩子发展:开发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还有许多的因素也同时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开发,在儿童发展的心理过程中,有的时候很难去分辨遗传或者环境的作用,这两个因素往往都是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因素,但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家们开始将视野扩展到儿童生长的早期环境中。由于儿童随着年龄在变化,他们对原先的环境中的关注与信息选择都会发生变化,这会带来的是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变化。教育学家哈泽说道,“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活跃,他们总能发现高低、远近、软硬、暗亮的概念,而他们用来探索这些概念客观物体则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学习乐趣”。我们从中便可感受到环境对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创意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马良莹在《浅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认为“培养儿童用要注重给儿童设立民主、愉快的氛围,发展其多种思维方式,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是每个儿童都应该有的能力,从早教中心室内设计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丰富儿童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提高等相关理论。
(一)创造力从兴趣培养开始
兴趣可以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处于兴趣中的儿童在进行活动时,周围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会变得更加敏感,孩子便会主动和有创造性意识地去注意这些周围的事物,并且会对这些事物进行有兴趣爱好的选择,而正是由于这种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的注意,儿童才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形成知识的积累与经验学习,从而对于儿童创意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创造性思维从想象力出发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创造思维中,创造力想象的作用更加明显重要。因为儿童的心理发慌水平决定了儿童只能借助想象来思考、来创造;同时,想象力具有随意性、跳跃性的特点,而这些内容不需要儿童学习知识经验就可以可以产生新的联想,在没有拘束、灵活自如的场景中得到乐趣。
三、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形态特征
(一)室内空间形态
室内形态的塑造对于室内空间环境影响重要,以早教室内的内部空间为例,最重要的应该是反映在孩子与环境的整合设计以及室内空间形态的变化,最终服务于人的空间,即“以孩子为主,物为孩子用”,其他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素也是很多,如光照色彩、墙体绘画、视觉中心、儿童专用家具的材质肌理及儿童家具教具的陈设等。不同的空间形态、形象及形状会产生不同空间体验感受,儿童置身于早教的室内空间中往往被早教室内空间的环境所吸引,使儿童感受到室内环境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在空间形态上不规则的形态往往灵活多变。在早教空间中体现在室内空间形态布局上不局限于端庄与平稳或者不仅限于安静的形态,不规则的空间形态具有动感的流线给儿童带来的是轻松与活泼,室内环境变得自由与多变灵活。儿童早教空间的创造方法是对于儿童早教室内空间的多样性与活泼性,又得符合基本的儿童尺度即室内基本功能划分。例如,以0~3岁的儿童来讲,0-3岁是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爬、站立和行走成为他们日益学习的技能,对于室内环境他们充满好奇心,应该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的探索活动,赞赏他在房间里的每一个“新发现”。对于3~6岁的儿童,他们开始能辨认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他们开始和周围的儿童进行游戏,相比0~3岁的儿童他们需要的室内空间可能会相对大一些,以便于儿童充足的空间活动。满足了儿童在空间形态上的要求,儿童在心理上将会得到满足,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予儿童不同的精神感受,构成了以儿童为主的空间布局,而这样的室内空间形态对于儿童创意性思维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青岛万象城内的家盒子(FamilyBox)第六家分店室内空间形态的变化营造了一个具有创意性的室内空间环境,中心里所带给孩子们的审美与创意性思维的启发是值得学习的。在这个相对于有创意的空间环境里面,孩子们可以进行游戏、玩耍,而他们尽可能做了平时却不能去做的一些自由活动。整个空间划分为活动区和游泳区,在活动区空间划分上分为平面地面、抬高地面、智趣体块、智趣空间,通过这种的空间划分,改变了以往一种平面活动的习惯,空间的多样形态才使得创作出如此贴切的空间。
(二)主题性空间设计探索
随着当今主题酒店、餐厅、酒吧等公共空间设计的兴起,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了人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得以呈现,对于早教主题性的设计要求也便随之提高。主题性的早教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情景式的体验艺术课程和生活自然体验上,往往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阶段的教学特点针对于不同的教室创造不同主题的室内环境,促进儿童创意性思维的发散。例如早教中心设计智商课、情商课、财商课以及全脑潜能课等,财商课主要培养儿童如何消费、金钱运用、交换金钱,从而发展儿童的领导特质,根据课程的内容便可以设计营造与课程相干的空间环境。另外以0~3和3~6岁不同年龄成长阶段,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兴趣需求出发,营造不同主题的儿童成长空间,0~3岁儿童在主题性设计上应注重动作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来展开设计,3~6岁的儿童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强,活泼好动应该在为孩子提更更大活动空间上展开主题性设计。为儿童创造主题性的设计,这些都会对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主题性空间设计上可以利用形态模拟的方法,通过对外在某一主题事物的研究,包括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主题场景而反映早教室内空间主题环境上来,对儿童心理和生理产生启发的灵感和思路上的迸发。
(三)室内空间视觉引导
海思(Haith,1966)发现,当婴儿在注视一个运动着的刺激物的时候,其吮吸的速度明显减慢,这表现了婴儿对于运动的物体有更多的注意。如果两个空间内其他方面属性都一样,儿童将更倾向注视于内具有运动性因素的空间,动态空间引导孩子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把孩子引导进入活跃的思维空间。在动态空间上早教中心可以利用地面、围护面、各种管线、活动的雕塑以及各种信息的展示等加上老师与孩子的各种活动,形成丰富的动势。另外组织灵活的空间,方向性比较明确,在游乐区与教室或者休息室之间有多向路线,而不是单项路线。利用有动感的线型,引进自然景物,如花木,阳光等。利用流线性的趣味性的地面、地面或者墙面,引发儿童对动态的思考,又具有引导性。利用形态模拟来在室内设计中利用,在视觉上营造与现实中的事物相像的事物,在视觉上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设想,抓住儿童的视觉审美,形成富有创造性的视觉引导。例如,室内视觉上可以将绿色设计生态的想法带到早教室内设计中,模拟大自然的形态,给予儿童感受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结语
创造性活动总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而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便在与早教室内环境中迸发。也就是说在室内环境中需要给儿童以舒适、创意、引导的室内环境支持。减少对儿童空间的限制,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意性的体验与引导,挖掘儿童创意潜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室内环境刺激和体验的机会,便于儿童产生创新性活动强烈的内驱力,激发创新意识,发挥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钱泳蓁.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马良莹.浅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03):57-59
[3]段烨妮.基于时间维度的儿童房室内设计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4]杨莉君;钱泳蓁;余贤睿.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6):103-109
[5]周兵.张书鸿.形态模拟在儿童居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94-95
思创空间设计范文2
创客,最早的含义是自己动手制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IY(Do it Yo
>> 幼儿园开展创客教育的分析和实践研究 美国的幼儿园生活 看看美国的幼儿园 美国幼儿园的慈善教育 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培训 美国幼儿园的创意日 美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创客空间的诱惑 幼儿园的空间安全性设计浅析 幼儿园空间设计特殊性的探析 幼儿园建筑空间的传统与变革 幼儿园教室空间改造的再认识 幼儿园活动空间的重构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一位美国幼儿园老师的故事 美国幼儿园好玩的家庭作业 美国幼儿园的新鲜事 美国幼儿园流行的“金科玉律”等 美国幼儿园的自我保护课 我见到的美国幼儿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看美国幼儿园的创客空间 看美国幼儿园的创客空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丁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创客文化的前生今世
创客,最早的含义是自己动手制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IY(Do it Yourself)。其实小到儿童手工,大到家具,找到材料,自己动手做,这就是创客的“真谛”。
近年来,当无数电子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层出不穷日益丰富以后,创客们带着更多的科技元素、有意思的设计思维,创造出了很多带“电”的有趣“手工”。这么着,新一代的“创客文化”开始了。
创客文化的教育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我记得小时候,学校常组织小创新、小发明之类的比赛,这些其实都算是创客文化的前身。还有,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都上过“劳技课”吧?今天的“创客”教育,其实应该算是当年“劳技课”的升级版。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劳技课”融合了艺术,科学,电子,科技,木工,计算机编程,等等。教学大纲也从单纯地做手工,引申到通过动手动脑,锻炼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说,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专注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
其实这次的创客运动的参与者,不光可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们家里的小萝卜头们,也完全可以投身到这场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中去。
不过,怎样才能让我们家里的那些小萝卜头也提早参与其中呢?今天跟我一起去美国幼儿园,看看那里的小家伙们是怎么提早热身,接受创客文化的。 幼儿园教室里的Makerspace
美国的教育从业者认为,创客文化要从小就培养,所以,毫无疑问,幼儿园是培养娃娃们创客文化,塑造创客精神的绝佳“起步阶段”。
美国幼儿园的老师意识到,其实无须走入真正挂牌的“创客空间”,在幼儿园的教室中完全可以为孩子打造出让他们雀跃的“创客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学习环境里,动手动脑。 幼儿园教室里的创客空间并不那么难搭建。一起来看看美国幼儿园的老师怎样轻轻松松地把教室变成有创意且安全的“创客空间”的。
・划出专门的区域
・放置耐用的桌子椅子(这是他们的工作台)
・提供可以记录孩子们发现的题板,画架或者白板
・放置展示孩子们完成的手工作品的架子或者是墙面
・提供孩子们进行“创客”活动时用的工具:画笔,剪刀,胶棒,甚至螺丝刀等
・为了安全或者不弄脏他们的衣服,还特别提供头盔和工作大外套 在创客空间里练的活儿
创客的“空间”有了,孩子们在这“空间”里能干些什么样的活儿,学到什么样的本事呢?
美国很多学校正在根据娃娃们的学习内容,把含有设计思维和趣味性的动手活动纳入课程,帮助娃娃们更好地自由探索学习。有太多学习内容可以在幼儿园教室里的“创客空间”进行了。
今天带大家看看Ms Jessica老师如何在自己教室的创客空间里,满足娃娃们对太空的好奇心。
加州幼儿园的Ms.Jessica老师,早就意识到有太多的小朋友对地球以外的世界感兴趣。为了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创客文化的推动下,她在幼儿园教室里开辟了不大的创客空间,带领着她班上5岁左右的小创客们,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这里完成了有关行星的学习任务。
Ms Jessica把教室的一角变成了以“太空”为主题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除了有给孩子们做有关“太空”里各类行星模型手工的工作台,还有展示孩子们作品的柜子,特别有意思的是,教室专门留出一角,从天花板到四周到墙面变成了“模拟太空”的展示空间。
除了这些,还有个有关太空主题的小图书馆。这里的藏书一小部分来自幼儿园的图书馆,更多的是娃娃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自己的心爱的有关太空的图书。通过小图书馆的藏书,你会发现孩子们尤其喜欢火星,他们收藏了很多关于火星的图书,帮助他们了解火星上的土壤,气候,地形,等等。
Ms Jessica带领娃娃们阅读有关太空的图书,并且观看了网络上有关太空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带领“小创客”们进行创客活动:建立“模拟太空”,以及制作可以飞向太空的火箭的模型。
每个孩子根据了解到的大行星的特征(大小,颜色,形状,等等)又画又剪又粘地完成各自的行星模型。有一部分“行星”进入了教室内创客空间的“模拟太空”,还有一部分则放在“创客空间”的展示处。
陈丁鸿老师育儿经
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很好奇他们周围的世界。很自然他们会就周围很多没有看明白的事儿,不停地问十万个为什么。创客空间为这些好奇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就不同主题动手动脑研究学习。娃娃们一起讨论,相互激发创意,互帮互助地设计模型。
希望,家长还有老师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他们提出的那么多的问题,除了给个简单的答案,最好的办法还是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出有意思的项目和活动,和他们一起动手动脑,调查发掘。
思创空间设计范文3
关键词:寒地;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说:“儿童的生活即是游戏。”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儿童人口数2.22亿,占世界儿童人口的13.8%,占全国人口的16.6%。空间是游戏的承载体,住区是其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场所,而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儿童游戏空间缺乏早就成为社会问题,导致整体城市人文建设中的缺陷。因此,针对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优化设计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儿童的空间权益是儿童权利在城市空间中的集中体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已引起国外的关注,继年来相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实践造就了当今国外儿童游戏空间理论较全面的体系发展。但在我国相关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忽视国情发展与地域特征,理论与实践脱轨
近年相关研究人员将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一些优秀理论研究的成功实践引进我国,以望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创想提升。但国外的全开放自由冒险式游戏场理念在东西方的地域、民族文化与国情发展的迥异的背景下不是十分适宜。查阅近五年来的相关著作及论文,其共同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空间研究框架粗犷,结论概象化,缺乏具体数据支撑及对实际落实问题全面细致的思考,以致理论与实践各自为政,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纽带关系,实质停滞不前。
2. 研究方法和范围局限,结果与实质的偏差
学术研究方法单一,整体包含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运用理论研究法,对儿童游戏基本理论及场地设计的解读和诠释,缺乏对复杂真实的儿童游戏现象的深入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理论发展。另一种则倾向于对儿童游戏实践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提升。二者思维及视界范围均不够广,针对问题表象,多就单一的空间要素点进行研究,提出构成标准,而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挖掘和实质性的思考,导致研究结果与实质的偏差。
3.缺乏结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就“空间”论空间
对游戏本质及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忽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性及儿童与游戏、空间载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习惯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预想解决儿童问题。习惯将儿童游戏场与住区内其他公共活动场地分割开,缺乏系统研究及整体理念,就“空间”论空间,导致实质问题根深蒂固。
二、调查范围及对象
鉴于儿童空间现状及设计理念的缺乏问题,2013年3月开始对长春市多个住区开展实证研究,并强调不同区位环境、设计理念和设计实施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现状调查并和综合分析。
2.1调查范围
选取分别为位于长春市南部,东部及西部的较具代表性的,分别为九十年代新城市主义模式下具备完整意义的长春明珠小区、二十一世纪初建设的具有“街区”特征的亚泰花园综合住区以及散点式分布的锦江花园住区展开为时四个月,由冬季到夏季的住区儿童游戏场地的使用状况及儿童的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
2.2研究对象
据初步调研结果显示,3~6岁学龄前儿童对住区内儿童活动空间有较高的利用率,由于该年龄段儿童不具备完善的沟通表达能力,外界匮乏对其活动规律的关注,因此,研究对象界定为该年龄段的儿童(见表2-1)。
2.3研究方法
针对儿童游戏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结论建议的得出进行夯实基础。
2.4基础理论研究
经过理论研究分析表明,儿童活动空间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形成认知
认知理论体系认为:“儿童基本上是通过自身的感觉来认识事物的,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世界的。当所获取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感,对看到的有意思的事情或是引起注意的事物时而形成的环境意向,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形成对环境的认知。”
2.4.2空间具备可造性,诱发儿童兴趣
库珀. 马库斯和亚历山大分别在其著作《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和《建筑模式语言》中强调:“一些冒险性及无定式空间场所是真正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游戏空间模式,其更能激发儿童内在创造欲与表现力,引发儿童的兴趣活动。”
2.4.3“旧活动”的持续,引发“新活动”的产生
《交往与空间》中提出:“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空间形式、人与活动之间的复杂紧密关系,空间布局位置的可达性及尺度形式的亲人性是活动发生的空间诱导因素。时常有活动发生,从而引发更多的自发性活动的产生与持续。
三、现状问题及行为心理需求分析
3.1现状问题
通过21个小区的调研发现,近40%的小区内无儿童游戏活动场地,而在具有儿童活动场地的小区中100%的小区仅停留在“场地+游乐设施”的简单传统模式,儿童基于场地内容活动形式单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1缺乏地域性特点的塑造,空间形式与内容单调
75%的住区儿童游戏空间形式及场地内容传统单调,在应必备的“场地、游戏设施、空间高差与私密性的变化以及冬夏季节特色差异”这空间内容的四大件中往往仅包含前两者。不具备吸引儿童进行持续性活动的空间内容,数量及面积不足,内容及场地的关系无明确合理的设计。忽略地域气候特色,而北方独具特色的作为冬季儿童户外活动最具吸引力的冰雪游戏在住区内也无此空间的设计考虑。
3.1.2缺乏考虑儿童行为心理与游戏特点,空间设计布局不合理
在空间布局上,缺乏考虑儿童行为心理与游戏特点,不能提供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设备及进行多种游戏选择的设施与活动空间,游戏设施尺寸不适合儿童身体比例,用地面积普遍200左右,据国家规范内容规定,其尺度规模只符合组团以下级别,形状及位置因素导致其面积有效使用率下降到50%以下。空间缺乏复杂性,所提供的环境信息缺乏刺激性,不能满足多种感官体验的需要。
3.1.3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制定模糊,设计空间缺乏具体数据
我国在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相关规范还很不健全。目前仅有《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2002年版)中提出应该在居住区的公共绿地设置儿童活动场地,但是对于具体的活动面积、指标、规模、构成要素、质量水平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并没有细致说明。
3.1.4管理制度上的盲区,导致审批上缺失限制力度
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儿童空间缺乏概念意识,设计人员在做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对儿童空间并不够重视,在场地设计时还仅为参看以往案例及规范图集的方式进行设计,没有真正参照儿童心理及生理需求、游戏特征的研究成果,更无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在实施过程中也经常会因为甲方的经济性要求而临时取消,或在施工时临时改变用地、缩小尺度面积。而开发商的大打“教育牌”也仅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对儿童的关注度仅停留在表面,未真正从儿童心理出发,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3.2 行为心理需求分析
此分析主要侧重于自身生活的需要以及环境的“诱因”。 “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需要。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应作为高质量游戏空间的设计基础源头理论而得以高度重视。儿童活动空间为了达到一定的舒适性,并注意不被现实所同化,成为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所需的可利用的活动领域。一般行为心理需求分析主要体现在一以下三个方面:
3.2.1环境理论
3~6岁儿童以已有知识基础――发现新奇――激发求知欲为结构进行持续的环境认知。因此,丰富、多变、趣味的物质环境便是儿童不断获取新认知和获得成长的基础。此外,与各年龄段的人群接触,有益于其开放视野,更全面的认知周边世界。
3.2.2场地布置
考虑游戏活动的安全性,突显位置场所的边界位置,填补儿童安全意识差的不足。场地设施具备灵活性、可变动性以开发儿童创造性及探索精神。提高空间的丰富性来满足不同的空间体验和活动需求。
3.2.3实质需求
儿童活动具有季节性,时间性,同龄相聚性,随意性及就近连续性与亲自然性的等特征。如何将活动特征与空间环境很好的融合,实际访问得知儿童活动的实际空间需求(见表3-1)。
四、住区儿童游戏空间优化设计建议
我国当今仍属于儿童研究的萌芽阶段,各方面体系均不成熟,值此提出一些具体可实施性措施和突破性设计建议及思想方法:
4.1注重人文思想建设,强调规划编制的思维导向
规划师应秉持整体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变传统思维,进行综合权宜思考设计,将儿童游戏空间列入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尤以住区空间为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建设,打破角的思维模式,将“视重点”转向儿童,进行“亲儿童型社区”的打造,对其需求进行社会性关注,为其在城市中的空间权宜争夺一席之地。
4.2结合实地调研的理性分析,关注儿童行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法探究
当代儿童的活动状况多为环境物质条件决定行为,形成惯性需求,场所形成往往简单,缺乏理论依据。而理论研究则偏重于从儿童行为心理出发进行环境物质的设计创造,缺乏现状资料及场地调查。出现实际现状与理论研究的断节现象。
因此提出将二者调和,使三要素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综合性思考。
由儿童行为心理需求及实际场地条件出发进行结构的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互促性回环设计法。
4.3按照不同的空间结构层次,创造适合儿童活动的场地和领域
4.3.1正式性游戏场所
空间结构
主要活动场地以“完形”为主,予以相接灵活多变的空间提供进行趣味探索性游戏活动。具备动静分区等空间结构层次(如表4-1)。
竖向设计 利用小区内的微地形,如土丘、斜坡、平地或台阶坡道创造出丰富的地势空间变化
(二)选址位置
将儿童游戏场地结合设计形成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可达性,形成位置便捷易达儿童多发生的活动多附近逗留活动居民对其产生隐形的看护作用的模式,以促进儿童安全活动,避免发生突发性意外事件,增加活动发生的随机性以促进儿童自然聚集,避免发生突发性意外事件,保证儿童活动安全,增加活动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促进家长之间的邻里交流。
(三)场地分区
儿童活动场所不宜有视线不能及的死角,因此不提倡设置私密空间。以开放性空间――半围合的半私密性空间结构为宜。满足其开敞式玩耍及躲藏等趣味需求。应3~6岁儿童社会意识的逐渐更变,宜设满足其集中与单独等不同活动需求的场所(表4-2)。
(四)空间布局
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空间布局设计不应定式,可设置一些可以动的器具、材料、半成品及空地等,满足儿童的多变特征,使孩童对此进行控制改变,创造想象,通过游戏改变游戏环境进而发生更多的游戏来满足需要,而不仅仅是去适宜环境与设施。
(五)地域特色
考虑北方冬季寒冷多雪的地域性特点,可结合小区湖面、水池、山坡进行设计或以单独的硬质铺装场冬季浇灌等形式设定冰雪游玩区。以为儿童进行北方地域特色提供场地。儿童的自发性活动受季节及天气的影响较大,在北方儿童冬季活动受限严重。在住区内应设一个室内的公共活动空间,以便在季节及天气不便利户外活动时也可提供活动交往场所。
4.3.2非正式性游戏场所
儿童活动遍布小区的公共空间,除去专设的儿童游戏场所,一些广场、绿地、街道等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儿童群体安全及方便,在住区形成连续性空间,使儿童活动随处可行,不单一局限。
4.4注重实施的可控制性,强调规划管理的全过程
合理建设之后管理部门应对游戏场地进行妥善管理控制,配置智能监控系统定位,进行定位图像回传,使家长及保安更好地对儿童进行监护,为儿童安全有效活动提供保障。
4.5加强规划审批力度,保证规划编制的有效落实
建议在控规修规阶段加强方案指导性,对规划审批进行支撑控制,保证规划编制的有效落实。
4.5.1场地面积
按人均活动面积3.2,儿童比例17%计算,不同人口规模的住区设置相应面积的场地。大型综合性住区应按居住级别分类,小区级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设施配备完善的儿童游戏场所,组团间各一个绿地游园级游戏场地;用地极为紧张或公寓式住区可降低相应要求。
4.5.2日照要求
在儿童活动最集中的9:00――11:00时和14:00――16:00时应满足场地二分之一以上的的面积不在阴影范围内,并有配备种植落叶树木以满足夏季乘凉,冬季不挡光的需求。
4.5.3场地与周边建筑的D/H
场地正南满足上述日照要求向不宜有高层建筑遮挡,建筑与场地间宜有D/H=1:1的退让距离。为了满足视野的开阔度及公共空间的舒适感,场地与周边建筑的D/H应不小于2。
4.5.4设施配备
按不同级别进行合理的的场地配置(表4-3)。
五、结语
本文仅以寒地为特定区域点进行研究探讨,其他地区因地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差异而各自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此希望全社会,尤其是规划专业人士能够广泛关注儿童的行为心理需求,增强深入、细致、客观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儿童乃至其他社会群体打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及生活环境是我们规划人务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也对社会的和谐均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克莱尔. 库珀. 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克里斯托・亚里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3]扬・盖尔(Jan Gehl).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5]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七分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思创空间设计范文4
(一)情节结构
该剧采用双线结构,一是“勒”(壮语,儿子的意思)个人的成长历程,二是妈勒为壮民族寻找太阳,寻找光明,以前者带动后者。前者既是主题的一部分,又是载体;后者则是舞剧所要表现的最高主题。将最高主题融入主人公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将一个崇高的主题具体化、生活化.而非概念化、图解式,这正是对包括舞蹈在内的众多艺术的一个基本要求,但要真正达到这一要求,却似乎并非一个易事。
双线结构使整个舞剧内涵更为丰富,使剧情更为饱满。更富有感染力。作品以身怀六甲的年轻母亲离开阴暗寒冷的家乡去远方寻找太阳为开端,为全剧奠定了庄重而崇高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后面剧情发展的艰巨性。“勒”出生了后,对民族的崇高之爱通过母爰传给了儿子,而“勒”对母亲的有衍生了对民族的爱,对母亲的爱升华为更高境界民族之爱,母爱成为联系“勒”与民族情感的纽带。这样的剧情处理更符合生活逻辑。使主题有了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剧中母爱的体现采用了特写的细节处理:面对猛虎的袭击,母亲并非一味地将儿子掩护在身后,而是将他推到身前,让他勇敢面对威胁,去战胜它。这是一个感人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情节。母亲去世后,“勒”继续艰辛跋涉。但他毕竟年少,他有正常人都有情感欲求。他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剧情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爱情与婚姻。这一部分看似游离于寻访太阳的主题之外,却是人性自然与必然的体现,是 “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原则的体现。但剧情并非一味地低俗发展。当主人公沉浸于自我的幸福婚姻中时,藤妹额头印染的太阳使他幡然醒悟,由此“勒’的个人成长进入新阶段。毅然舍弃个人小我的幸福,继续艰苦地跋涉以实现母亲的遗愿——为民族寻找光明与幸福。至此个人情感上升为民族情感,主题得到升华。这样的情节处理不但使主题显得真实可信,也更突出了主题的崇高性,使“勒”这一舞台形象血肉丰满,真切感人,同时又增加了情节的起伏跌宕感,避免了平铺直叙。
除情节设置的成功外,道具及舞蹈主题动作的运用也能较好地服务于主题。并起到关联前后情节的作用。母亲是拄着拐杖开始她的寻访太阳之路的;母亲去世后,这根拐杖传到儿子手中,儿子依靠它继续摸索前进,这根拐杖也因此有了非同一般的内涵。在以后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这根拐杖时隐时现:当“勒”暂时忘却了母亲传给他的使命,而被甜美的爱情所陶醉时,这根拐杖也从他的手中遗落;而当他幡然醒悟时,他首先抓起的是这根被弃置一边的拐杖。舞台气氛也由轻松陶醉陡然进入严肃庄重。这一道具成为一种象征,象征母爱的民族的使命,深化了主题,丰富了舞剧内容。呼应了前后情节,使结构更加紧凑。
主题舞蹈语言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勒”在艰难的跋涉中精疲力竭而倒地时,在母爱及崇高使命的催促下,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他伸出一只手,顽强地将一条腿向前拉直,作继续奔跑跨越状。给观众以生命不息追寻不止之感。这一主题语言的多次出现.突出了人物形象,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凸现主题及关联情节上都起到了与道具相同的作用。
(二)舞台设计
这部舞剧在布景上亦有独到之处,摒弃了开场前以普通幕布遮挡舞台的套子,而是创造性地采用广西宁明花山崖画作为剧幕。选取的是一幅反映壮族先民群舞的大型崖画,舞姿为整齐的“蛙跳”型。独特的剧幕“蛙跳”型。独特的剧幕设计从一开始就为舞剧营造出了一种厚重悠远的历史感。剧中群舞又复活了这一古老的舞蹈造型,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源头去寻找素材,从中揭示民族文化的根性和特质,这是舞蹈艺术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发扬光大舞蹈艺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必然出路。
在空间设计上,剧中的舞台被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前景为站立在舞台幕布外两侧的合唱团。合唱团身着古装,宛如雕塑一般,力舞剧增添了深沉凝重和历史感。前景虽以静为主,但并非一味地静,而是配合剧情,在“勒”出生时及沉醉于爱情时,为剧情所感而动,以烘托气氛,中景为舞剧的主体空间。后景为模拟的长形巨石平台,既可象征寻访太阳这一路的艰辛,又可以在上面以虚景凸现人舞的心理情感活动,为塑造人舞形象服务,还可以演绎实景。前、中、后景的舞台设计,充分利用了舞台空间,布景饱满而又富有层次感,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表演及其他
思创空间设计范文5
关键词:“透明性”建筑 转换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举足重轻的理论之一,了解“透明性”给予我们一个认识西方理论之研究的契机。回溯其本意,“透明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冷静公正的评论为建筑中形体的研究作出奠定性的一步。本文的目的正是想借着阐述“透明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试图初窥西方建筑史上这一重要概念的意义。
概念的生成
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
根据字典意思透明性(Transparency),名词透明的性质或状态,透明。透明的事物;特别是,供展示用的一幅画或其他物品,使用玻璃、薄布、纸张、陶瓷或类似材料制成,目的是在光线照射下可以透视;或者一种装置,框架外面覆盖着薄布或纸张,通过内部光源照明,用以进行公开展示。
透明的(Transparent),形容词具备能够使光线穿透的性质,这样物体可以被透视;不能阻挡光线的、透亮的、清澈的;例如,透明的玻璃或湖泊;透明的树叶或肥皂;——与“不透明”反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半透明”的意义也不相同。不能阻挡射线的,对任何特定类型的能量辐射均适用。发光的;明亮的;闪亮的。材料松弛、高级或网格稀疏以至于不能遮蔽背后的事物;精细而透明的、薄的;像轻纱一般的。比喻地:a.浅显易懂的;简单明白的;一目了然的;b.容易被看穿的;证据确凿的;无遮蔽的;不必付出努力就可获知的;c.坦荡的;开诚布公的;不矫饰的。透明性既可以是一种物质的本来属性,也可以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
至于更深一层的解释,将透明性视作一种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揭示的状态。戈尔杰·凯普斯《视觉语言》:“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部分据为己有,那次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性质的存在。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他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景,即拓展了彼此的空间秩序。”
图象交叠形成模棱两可的形态,进而带来促使不断阅读的乐趣。这种特质被柯林-罗等评论家发现并定义为透明性。“不同的图形相互交叠后而仍保持完整,此时便面对一种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于是新的视觉概念被赋予——透明性。透明暗示着更广泛的空间秩序,它意味着不同空间层次的同时感知,在持续的运动中,空间后退且是波动的。无论远近,不同位置的透明图形具有相同的空间意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透明,如玻璃等不同,此处的“透明性”描述的是一种空间上的秩序。前者在文中被定义为“实际的透明”,后者则被定义为“现象的透明”。
转换过程——加歇别墅
如何在建筑中实现这种“阅读的乐趣”,当意识到建筑本身无法回避他的三维属性时,绘画中压缩深度空间的方法变得不可行。建筑中的“现象透明性”也将更难获得。
藉由对加歇别墅正面照片的解读,柯林罗指出“现象透明性”在空间中出现的可能性。如同莱热的画作《三幅面孔》一般,柯布西耶在加歇别墅利用窗后的柱列、立面的大开口、屋顶侧墙、突出物以及地面层楼梯扶手墙等,互为前景、背景的交互关系,营造出正立面与立体主义绘画相似的一层又一层前后迭合垂直平面。——由水平窗带贯穿的建筑最外层面可看作第一层平面;第二层平面由后退的首层和屋顶平台两端的自由墙体限定;屋顶平台的后墙面和位于顶层的阁楼则构成了第三层平面。这里的每一个平面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不完整的或者可以说是片段的,但是立面正是以这些平面作为参考而组织起来的并暗示了整体:一个垂直的层状内部空间,一个接一个的一系列侧向伸展的空间。
回顾透明性的定义“不同的图形相互交叠后而对共享的部分仍保持拥有权,此时便面对一种空间维度上的矛盾”,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从建筑立面中得出透明的概念。但是,建筑中的透明性实际上在图形或说参照系统在三维空间中的相互交叠发生后才真正完成。当我们试图从平面再次阅读别墅时,发现所得的结果完全背叛了上述层状空间的结论:平面上的墙面、柱列及楼梯等对象,将建筑物内部空间沿着“垂直”于正立面方向,切割成了五个区间。这两种不同的参考系统将空间如同魔方般地切割开来,使人在空间中沿任何一种参考系统的方向前进时,都不得不注意到另一个暗示着截然不同方向的参考系统之存在。正是这样的强迫性持续阅读,构成了建筑空间中的透明性。
至此透明概念的运用由柯布西耶在20世纪头十年实现在建筑上的转换,并由柯林罗所抽象和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概念的发展
1964年,霍斯利在对《透明性》的注释中指出:“透明性总是产生于空间中可以归属于两个或多个参照系统的地方。在这里,保留着归属的不确定性和单一归属可能性的选择的可能。”列举了多种获得透明性的实例后,透明性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被从各时期的建筑中提炼。此后的学术圈内,“透明性”由原本柯林罗所定义的一种解读空间设计的标准,逐渐被演绎成一套强势的设计工具,由此相关的造型训练成为各建筑学院的基本课程在教学和设计活动中不断被强调和发展。
霍斯利曾总结过现代建筑中获取透明性的便捷方式在平面上将多个平行的直角面的系统沿特定方向叠加,以获得内部空间“交叠而仍保持完整”的效果。同时垂直该方向将平面表达图同一方向上的线转化成为具有穿透力的墙体,在形成层状化的立面空间效果后,进而营造平立面问阅读的矛盾。最后加以围合形成建筑。柯林罗的学生埃森曼则进一步发展了“九宫格”式的手法,在他的早期作品HOUSEll中,可以察觉柯布西耶加歇别墅浓重的痕迹。明显化的层状立面,充满矛盾的内部空间,藉光影强调空间形体仅剩的虚实和层次关系,使空间成为一个纯粹而抽象的对象。形式的游戏在埃森曼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至。
作为一种从立体主义绘画中抽取出来的艺术状态,透明性在技法成熟后难免被窄化为一种以理性主宰的视觉设计手法。即便如此,在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形体设计方法学的学术地位得以巩固。从这点看,这些探索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罗以及他的追随者由此开创了现代建筑形体探索新的方法,并在设计课程里形成一种质疑精神和对形式意义的追求。它直接影响了从德州骑士学派到瑞士苏离士高等工业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甚至随后名噪一时的纽约五人建筑运动也与之脱离不了联系,透明性的影响力在学术范围内极其广泛而深远。
总的来说:凡是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参照体系的空间位置,都会出现透明性现象。“将立面切开,挖去一部分,再把其他部位插入留下来的空位中。”
在通往建筑群中心部分的外部道路与内部道路分岔的关键点,观察者能够清楚地发现两套空间秩序系统之间的关系。选择这条道路或那条道路,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不同的几何组织体系。交叉的节点同时隶属于两套体系,重叠、纠缠,相互交织在一起。必然导致透明性的空间组织,标志着空间转换,指明在空间中运动的可能方向,清晰标示。透明性成为秩序的分解与整合,成为底图关系。
当一个轴线上的内部空间,隶属于两套不同的空间系统,融合了结构上的规则与功能需求带来了丰富效果。赖特的十字形平面模型,是最优秀的透明性空间。
总结
回溯透明理论的发展历程,柯林罗以其坚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极高的洞察力与评论能力,分析了立体主义派的建筑以及柯布西耶作品中的理论素质。他尝试着去发现美的规律,在建筑领域内提出了一套高效的评价工具进而建立新的美学标准,对后来的现代建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透明性的概念也远非到了尽头,它是一种可以存在于任何一处的艺术特质,留待我们继续去发现并焕发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布鲁诺.赛维著,张似珊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渊上正辛著,覃力等译.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柯林罗著,呈超译.建筑透明性
[4]贾倍思著.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思创空间设计范文6
1.1平面设计概念。普遍情况下,设计被分为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上,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版式安排,具有艺术性、功能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具有时代性的设计。现代平面设计以销售为中心,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1.2平面设计背景与发展。平面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随人类早期商业活动开展逐步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第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进步发展。第二,消费者与市场的改变。第三,思想与观念的创新。因此,不同时期的平面设计的风格和样式是不同的,受生活方式、技术条件、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2现代平面设计之我思——深思创意
2.1现代平面设计与创意的关系。现代的平面设计日新月异,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开发利用,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权威人士认为“一个伟大平面设计不是一个好的广告所要传达的东西;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能改变大众文化;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就是能够开创一项事业或挽救一家企业。”那怎样才能使得一个平面设计能“鹤立鸡群”呢?怎样才能让一个平面设计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呢?我觉得创意是关键。
2.2创意的培养。平面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艺术,而创意则是设计艺术的灵魂。由此可见,创意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创意的培养。
2.2.1注意观察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意其实也一样。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意识和潜意识同时发功的过程。当意识所主导的主题、构思、情节、色彩等开始进行种种排列和刷选,一次次地组合没有达到满意的预想时,大脑机制就会把心理活动的层面扩大到潜意识。它就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寻找,并在El常积累中与不经意看到的、偶然经历的、没有被我们注意的、看似无用的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在意想不到之处豁然进发出火花,从而使问题得到突破性进展。观察生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在意识层面的积累,更可以丰富我们在潜意识层面的积累。通过观察生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接触更多更新的东西。增加广博的知识,能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自己的创作的思路,多一些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创意的形成与构建是至关重要的。
2.2.2打破思维常规。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当遇到困难的事情时,一般我们都习惯于用常规思维思考。所谓常规思维就是在动力定型驱使下的按照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想,妨碍创作者在创作中求新求异。所以我们要多思考,打破思维常规,这样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这个对于创意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或者我们可以多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使人们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平面设计遇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要善于分析,打破常规思维,这样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性思维。
2.3创意的运用。不管是从商业还是从非商业的角度去思考,平面设计伟大的关键在于创意;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甚至是颠覆。但是,一个伟大的平面设计有了创意之后,创意的运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下面讲讲在平面设计当中怎样运用创意。
2.3.1把握主要,受群众的要求喜好。现代平面设计主要是以销售为中心,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的。乍一看这点好像与创意的定义不符,其实,细细想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以网络平面设计为例来讲。一项调查表明:我国3.7亿的青少年中,有80%接触过动画产品。出生于上个世纪8O年代末及以后的青少年,几乎都是在动画片陪伴下成长起来的。目前,6—15岁的中小学生观看动画片的时间占到了其休闲时间的25%,80%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都认为动画片对自己的成长的确产生了影响。分析上个例子,要是我们把握群众的要求喜好,并在上面做到了创意,不就满足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要求了吗?所以,在平面设计时在把握主要,受群众的要求喜好地基础上,要做到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2.3.2与众不同的创意点。在平面设计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限制条件,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作出有吸引的作品,就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点。平面设计师在表达主题事件内涵时,一定要在定位上找出自己的特色,抓住宣传的重点,这样的制作才能更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3.3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我们知道,平面设计基于二维空间上的设计,它的构成元素包括:文字、色彩、图形。在平面设计时,平面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它的三要素,在符合创作的主题的条件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其主题,给大众更强烈的视觉体验,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运用夸张的色彩来渲染其热烈的感情等等。其实,这也是创意的体现。
2.3.4多种方式结合。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创意来为自己的创作增加亮点,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比如:“形”上结合。“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当然,取其“形”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对原有造型的结合,加以在创作、再利用,这种再创作、再利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创作的审美观念对原有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提炼、改造和运用,使其富有特色。还有“意”上结合,“意”一般是指图形所表达所蕴含的主旨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