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1]。
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对提高我国人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具有知识背景,还具有能在社会上良好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思想品德。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概念,而是由几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对于新时代高中生的具体要求,也是青少年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
二.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指向核心素养
设定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是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分不开的[2]。高中历史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作为指导原则,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具体教学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衡量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与核心素养的内容相一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首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是否能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第三,教学目标是否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是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结构相适应。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这二项核心素养,我们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应该将其设计为:“通过比较西周疆域图和秦朝疆域图,知道秦朝疆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明确掌握秦朝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汉承秦制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培育核心素养
“教有常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这其中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历史情境教学法是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将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中[3]。老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题情境应该与历史知识相一致,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另一个方面是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世界中,从而产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神权下的自我”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的情境,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非常多的艺术家,包括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老师可以事先布置,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当时闻名于世的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进行了解,然后在历史课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同学分享,每个学生介绍完自己选择的作品之后还要谈一谈自己从文艺复兴这段历史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者对文艺复兴对世界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无疑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素养。
(三)合作探究的开展提升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老师转移到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前提是老师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分配每个成员的任务,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从其他成员的想法中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知识点,合作学习还能起到对于知识查缺补漏的作用。
例如, 老师在讲解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学习课题“百家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这个研究课题在小组中分配任务,有的学生查找“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有的学生查找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有的学生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有的学生将所有成员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一个结论在课堂上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这过程中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又如,我们在学习《一代雄狮拿破仑》一课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任务,一部分找对拿破仑正面评价的史料,一部分找对拿破仑反面评价的史料,还有一部分找拿破仑的名言。讲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后,用多媒体展示同学所找的材料来对拿破仑进行评价。通过学习让同学了解史料有第一和第二手之分,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问题,把特定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的方法。
(四)爱国情感的体验内化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要求当代高中生不仅要将理论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之中,还应该对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悟和情感方面的体验,这些都能转化为优秀的品格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能将知识与情感体验完美结合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历史背景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悟[4]。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情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结合到历史讲解中,使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2
关键词:探究实验;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04-5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学生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但现实物理实验课却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基本形态:
(1)教师按常规教学,实施传授性讲解――“讲实验”;
(2)教师彻底不管,学生毫无头绪地“探索”――“放羊课”;
(3)教师讲流程,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操作――“程序课”;
(4)少数学生做实验,大多无所事事,闲聊玩耍――“玩耍课”。
以上4种(可能还更多)课程形态显然完全偏离了高中物理探究实验课的根本目的,浪费了学校非常有限的物理实验资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设定的物理实验项目不多,如何在有限的学生实验中,让学生“探出”物理味道,“探出”物理本质,“探出”物理规律,“探出”物理的“魅力与乐趣”,进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是物理教师应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的急迫问题。
2 主要内容与观点
高中物理实验究竟要探究些什么才能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呢?
2.1 探原理
探究实验原理如同追寻解决问题的根源,而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是揭示实验原理的关键,教师应调动学习小组通过对问题的探讨、追问、追究,广泛交流,集思广益,达到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目的。
案例1:“测量伏特表的内阻”
【探究问题】
如图1所示:
①伏特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②用“伏安法”直接测量其内阻行吗?
③能否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设计测量电路?
④与伏特表串联一个电阻箱,保持串联电路总电压不变,当电阻箱分去一半电压时,电阻箱与伏特表阻值有怎样的关系?
4个问题中,前3个是基础,第4个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要满足伏特表与电阻箱电路两端电压恒定,需要一个阻值小的滑动变阻器与电压表、电阻箱支路并联。在满足RV>>RL的情况下(图2),滑动变阻器与电阻箱支路并联后的电压近似恒定。
实验原理:串联电路电压恒定时,等值电阻均分电压。
案例2:“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
【探究问题】
①怎样建立油膜分子形体模型?
②如何将单分子体积与宏观液滴体积相联系?
③怎样将分子排成单分子油膜?
④分子油膜的总体积怎样计算?
⑤如何计算一滴油膜的体积?
只有完成了油膜分子形体建模(球形),才能探寻出单分子排列后的几何模型(图3),才能得出分子油膜体积与宏观液滴体积计算的数学模型,即通过一滴油膜分子体积的无边界扩散,通过柱体体积公式计算分子直径。
实验原理:
将油膜液滴扩散为单分子薄膜,d=
案例3:“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需要学生严密的数学推算,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理能力。
【探究问题】
①光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②同一光源同时发出的光具有什么特点?
③如何得到频率相同的两束相干光?
④相干光的波峰同时传播到某位置会产生什么现象?
⑤相干光的波峰和波谷同时传播到某位置会产生什么现象?
⑥通过几何关系推导波长计算公式。
光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频率必须相等。由于同一光源同一时刻发出的光频率相同,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双缝分解,巧妙得到两束相干光。当这两束光的波峰同时到达某一区域,该区域光振动加强,出现亮条纹,而当这两束光的波峰和波谷同时传播到另一区域,该区域光振动减弱,出现暗条纹,此即光的干涉现象。
如图4,设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双缝到光屏的距离为D,某亮条纹到光屏中心的距离为x,∠POO'=θ,则缝S1、S2发出的光到P点的光程差为:δ=PS1-PS2≈dsinθ≈dtanθ=d
当δ=kλ,光振动加强,形成亮条纹,当δ=(2k+1)λ/2,即为暗条纹。相邻亮条纹和暗条纹之间的间距:Δx=xk+1-xk=λ
这样:λ=Δx
以上即是本验的基本原理。
2.2 探设计
“探究实验设计”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实验模型和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好的设备组合、好的实验电路等,其核心是要在众多的方案中进行优化组合,排除实验精度不高、不安全、不可靠的实验设计。
案例4:“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教材在安排学生做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时,给出了3个电路(如图5),究竟用哪一个更好呢?
【探究问题】
①三个电路的实验原理是否相同?
②三个电路的实验测量数据哪个最丰富?
③三个电路数据处理方法哪个最简单?
④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哪个精度最高?
三个电路的核心实验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根据电源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建立基础数理方程。但线性化处理后方程变化很大。忽略伏安表分流、分压,电路1为:U=E-Ir,电路2为:=+R,电路3为:=+・。这样,必然导致数据处理的简易程度以及数据处理的精度不同。电流及电压测量数据不可能是很规范的整数,倒数处理后,必然扩大相对误差,而电路1避免了这一问题。如果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数据仍不及函数图像更能反映其变化规律。从实验数据收集来讲,通过伏特表和安培表更能全面反映电路的电学特征,数据采集更全面,准确性更好。所以,大多采取了电路1的实验设计。但设计电路2和设计电路3本身并没错。
2.3 探过程
“探究实验过程”对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否则培养学生非常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就无法达成,而且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致使得出错误结论。
案例5:“验证机械能守恒”(如图6)
验证机械能守恒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很容易得不到验证的结论。
【探究问题】
①应选用怎样的重锤做实验?
②重锤的质量是否需要测量?
③先放纸带?还是先接通电源?
④为什么选第1~2点间距为2 mm的纸带计算数据?
[电火花
如果选用大而轻的重锤,阻力做功比例必然很大。测量重锤质量的过程可以省略。为了使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且打出最准确的原点,务必先接通电源,此过程不能颠倒。选择1~2计数点间距接近2 mm的纸带,表明重锤受阻力很小且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案例6:“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如图7)
该实验由于测量几种数据误差几率大,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探究问题】
①选用怎样的摆线和摆球做实验?
②测量中,单摆摆幅应在怎样的范围之内?
③怎样测量摆球的直径和摆长?
④怎样避免出现圆锥摆?
⑤摆球运动到什么位置计时好?
应选用细而伸缩性小的轻绳,否则摆长及摆球重心无法确定,根据数理原理,摆幅角θ
2.4 探数据
用什么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这是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案例7:“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如图8)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深入探究物理量之间数理关系的经典物理实验。
【探究问题】
① 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r,应采取怎样的数学方法?
② 用哪些数据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③ 怎样处理数据才能更好地判断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④ 怎样处理数据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采取控制变量法“一对一”研究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为得到准确的加速度。采取逐差法用公式计算,a=,每5个点为时间计数点。要判断加速度与力的线性关系,最好用图像法。通过多组数据描点看是否能得到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如图9)。由于在力恒定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用a-m图像不好准确判断加速度与质量是否成反比,所以,通过图像a-将曲线化为直线更能准确判断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在其他物理实验中还会经常用到。
案例8:“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如图10)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新教材为了初步得到外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关系而设计的一个重要实验,实验采用探究倍率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来研究,很独特。
【探究问题】
①用成倍橡皮筋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是否需要测量橡皮筋的弹力及伸长?
③用纸带上哪些点计算速度?
④作怎样的函数图像能直接判断功与速度的关系?
采用成倍橡皮筋做实验简化了功的计算方法,因而不必测量橡皮筋的弹力及伸长。当橡皮筋松开后,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应用纸带上间距相等的点计算小车的运动速度。为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可分别作v-W、v2-W等图像进行判断,发现v2-W是一条线性直线,即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5 探误差
要让学生探出实验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水平。进而培育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核心素养。
案例9:“测量导体的电阻率”
测量导体的电阻率涉及诸多物理量的测定,有各种误差,通过探究这个实验中误差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精准实验的能力。
【探究问题】
①本实验测量哪些数据时会产生偶然误差?
②怎样减少偶然误差?
③本实验测量哪些数据时会产生系统误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3
摘 要: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时代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历史学科的课程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其中,历史学科素养成为历史课堂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将历史学科素养真正融入历史教学实践中,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教学;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科素养和课程设置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科素养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科改革的一般原则,又要联系各个中学的实际情况,从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笔者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就历史学科素养谈三点思考。
一、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根基
我国历史课程的演进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历史教授法阶段、历史教学法阶段、历史教育学阶段和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历史学科经历了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随着其真实性和稳定性逐步上升,相较于之前只注重分数教学来说,一些中学开始倾向于引导学生将历史学科作为一种“必修兴趣”,也就是在必修学科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将历史知识、历史史实和学习历史的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教育地位。
二、高水平的历史学科教学队伍与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合中学教育系统的重要方面。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中学改革发展的课题,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建立团队合作和互助合作机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即启动中学教育的老中青结合系统。中学教育摒弃了以前的书本教育,将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到了学生教育中。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机动灵活。历史学科自身固有的真实性、恒久性与稳定性,使教师只能按图索骥,导致历史学科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中学历史教育要建立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老一辈的教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整个体系中的宝贵财富,可以保证教育教学的准确性,是队伍中的“学科标尺”;中年教师是历史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三代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队伍中的“学科砥柱”;青年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是能够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利用自己的年轻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是队伍的“学科活力”。老中青队伍相结合,以老带青,以青偕老,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建设系统化人才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历史教学队伍是中学教育的必修课,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是为这支队伍输送新鲜血液的有效途径,两者密不可分。结合新时代下的教育特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历史学科素养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
历史课堂与探究历史问题一样,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历史研究具有问题意识,它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检验问题解决效果等内容。这种问题意识,在新课程中强调‘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之际,应成为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课堂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历史学科素养的五个方面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与中学历史课程紧密相关,书本上的历史知识都是通过史料证实的,具有科学价值和科学依据。将书本中的知识带入课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融入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中学生学好历史这一学科的基本。历史解释则要通过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使之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历史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去。历史价值观则是从宏观的层面统筹教师和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环节上。教师首先要掌握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课堂结合的基本方法,在完成知识传接的过程中,将历史价值观渗透给学生。
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研究,中学历史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输出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出有特色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是历史教师的必修课。将历史学科素养的整体价值带入到课堂中,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在的完整体系,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互助学习能力。科学、精准、恰当地掌握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将历史学科素养融入历史教育教学中是中学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初中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相符,它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需要每个老师重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史料认证的运用和态度意识很薄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问题。因为历史在初中的考试分值比例中占很小的部分,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把时间挂在数语英这些科目上,而一些历史老师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而且也忽视对课堂趣味性的营造,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历史,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老师进行教学时一直表现严肃刻板的形象,也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触历史,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学校开展历史的教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历程,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因为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抗拒的现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和网络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素材或视频中的历史事件的看法。2.引导学生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历史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老师可以在改革这一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具体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改革的意义内容等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用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历史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每断历史发展的人物故事,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书籍进行查找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5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素养,其中蕴含的核心含义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及生活意义的关怀。其与一般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区别,其是一种诞生并升华于意识世界的观念及感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需要加强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领悟到相应的道德观念,还需要教师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予以充分的关注,将其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核心之一予以对待。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由于人文素养说是一种人的生命价值为认知核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对平等自由观念的追寻意识,而学生将这些观念及意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则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重视个人思想及行为的解放,从而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创造性及个性特征,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而就本文所研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来说,其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上,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通过研究以往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问题得出现实意义的学科,因此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也能更好地领悟到历史学科更深层次的教学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概括性地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我国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及高考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并没有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的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由此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难以得到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除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之一原因之外,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的缺乏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无法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具体地来说,有些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书本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便已足够,而对于书本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的人生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未予以充分重视,由此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据上文所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性是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首先就应当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法及重要性的培训,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高中历史教学“重课本,轻素养”的现状。
(二)积极构建开放历史课堂
除了在教学理念上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予以重视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由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并学习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古代封建君主制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电视剧内容进行联系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由此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自由思想等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深入发掘研究教学文本
虽然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重视课本知识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是就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要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提高人文素养,就必须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够有一定的来源和依据。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历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们播放各种爱国电影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反侵略历史的思索与探究,从而从中得到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及优秀的人文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范文6
美式教育从小学开始,就重视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也是美国最早提出的,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十分详尽的表述。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最新推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加以创新以发挥其社会效益(创新信息能力),以及在信息使用过程之中要有道德和法律意识(合理使用信息能力)。
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相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就是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以及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是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相对的信息素养能力就是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历史理解”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即合理使用信息能力;“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即合理使用信息,并进行创新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是指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即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
历史学科的实践能力,就是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学生在有效获取和利用历史信息后,合理使用信息并加以创新,最终运用历史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所以,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历史学科的实践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遭遇美国教育》里所提供的虽然是小学教育的案例,但对我们高中生信息素养能力和历史学科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借鉴作用:“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教师提出问题,并教以学生学习方法后,学生去寻找答案(独立或者协作完成),教师再对答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而不是“对或错”的评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之中,教师可进行方法上的建议与指导,而不需要越俎代庖。
福州教育研究院曾开展了“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寻根”。这项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研究问题的角度,如:关注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以及记录饮食服饰、建筑特色、婚丧嫁娶、信仰等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等作为主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任何一个主题切入,通过学生的协作完成后,都会有效的提升学生历史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
确定好参赛学生名单后,我在课堂上重申了历史的核心素养内容和史实研究的基本方法;告诉他们搜集史料过程之中,一定要以第一手史料为主、注意辨别真假史料、如何有效整理和利用史料,以及引用别人史料要注意做好脚注规范等。告诉他们所有的创新都要建立在史料基础上,要做到“论从史出”。学生针对活动主题进行了讨论并自主分组后。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学生立马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依据“寻根”主题,自己创设一个新的角度展开研究?该生继续说:我们这学期不是刚学了“宗法制”吗?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姓”作为“寻根”的内容?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意见,并进行了表扬后说:你可以组织几个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讨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这个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的能力,以及不拘泥于已定内容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仅从图书馆和网络上查询史料,还积极的跑到县文物局和文化局去查询资料;所找到的史料不仅仅有口述的、文献的史料,还有各种实物史料。筛选整理材料过程中,学生也会针对一些网络上的问题展开各种讨论,积极找寻第一手史料来论证网络史料的真伪,做出了符合“史料实证”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这过程都体现了信息素养里面的“有效利用信息能力和合理使用信息能力”。虽然,学生所参与的“寻根”主题活动没有获得相应的奖项,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和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众多能力,都得到肯定和提升。
在当今浩瀚的信息资源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效查找和合理规范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与历史学科的社会效益是一样的:读史可以明智,掌握第一手史料就不会被各种虚假信息所左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高中生的历史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在形成之中,面对网络上汗牛充栋的信息,学生该如何选择?推而及之,针对网络上、社会中的各种谣言,作为心智还未成熟的高中生又该如何选择?所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是一名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在历史授课中讲授到“”这个环节时,曾经提问学生一个当时网络很流行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两万五千里?这个问题缘由是有两位英??青年李爱德、马普安重走路后,对记者说:“并不是25000里,而是12000到13000里,所以没有那么长。”网络上,有人据此竟提出了诸如“的里数是虚构的”、“是为了宣传的需要”等错误观点,甚至还有人对的目的也进行质疑,认为“路线是随机逃跑路线”,而不是什么“战略转移”等荒谬观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就把这到题布置成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询相关史料,写成书面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