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1
关键词:学前儿童 品德 教育 有效 策略 研究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善于挖掘活动开展中的品德教育因素,丰富幼儿道德情感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培养
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与新课改的教育改革活动相呼应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兴趣,则会造成对相关课程的抵触。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保持以往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反地,它会约束学生思想的发展,不能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依然属于德育范围,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工程中就会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毫无关联,且缺乏可信度。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兴趣,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笔者认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同样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知识。多媒体教学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2.建立兴趣讨论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种类的兴趣小组。将兴趣作为小组纽带。比如可以分为哲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等。也可采用传统的小组的建立方式,例如根据座位、学号等。兴趣讨论小组的建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通过兴趣小组之间的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而且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间讨论,然后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或者创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题材情境。通过多种项目活动方式,并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开展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盲目地强调理论观念,没有加以利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所得。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安排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利于学生以更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4.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做好课堂前的实践活动引导,可以引人入胜。巧设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则更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文章不仅需要一个好开头,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结尾,与前文紧密联系或者做出进一步畅想。草草了事的结尾不能体现文章的宗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是一样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注重设计良好的课堂结尾。课堂小结的语言不仅要巧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知识探索。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搜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范围。
三、结论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取得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不断优化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68-02
目前,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于社会公民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担当起培养祖国花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责任。而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逐渐加强,道德行为习惯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以及成长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感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并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
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使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军.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初步尝试[J].成功教育,2011,(09).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算途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必须很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求。下面笔者从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把握课程的教育功能
准确把握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在学习时,我们需要对课程的综合性作进一步的理解。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合在一起,目的在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的意识,并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引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门课将德育学、人类学、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在课程价值上虽然具有多元性,但主导价值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学生获得知识或掌握间接经验并非该课程的主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在自己主动进行道德构建,体验和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德育功能。
二 重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因此,如何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着力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构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三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脱离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
四 教学的策略要灵活多样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感受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采取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1.开放式的教学策略。
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备课可只备思路、备典型事例,而留有一定的空间由课堂的现状、学生的实际去充实。二是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场所不只限于教室,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即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既可得出统一认识,可保留多种意见。
2.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策略 评价体系
初中思想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以及如何合理地把握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评价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1.“以人为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受到应有的教育,老师在培育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的宗旨不能动摇。
2.在初中教学中从教育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培养“合格而完善的人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二、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辩证的思想观点方法、良好的个性品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1.利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使用音像教材,借助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缜密的思维过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社会活动通过音响、画面、色彩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并且声画同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比文字教材更易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大家一起看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的片断。体会主人翁石娃在逆境中刻苦求学,自强自立,克服重重困难,“背着爸爸去上学”的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学生讲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挫折面前,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重返战斗行列的故事;张海迪的坎坷而成功的人生道路等。通过讲名人的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利用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竞争的气氛。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助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的典型材料,开展具体化的演讲、讨论、表演小品、歌唱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完成。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1.评价的方法多样化,观察、描述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6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课;小学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多种复杂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虽然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在小学阶段的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通过内容和方式创新等教育创新措施,紧紧把握住情感教育这一任务基点,这样才能保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命力。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弱化的原因
首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主要看重语、数、外等必须课程,思想品德课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其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功能更是缺乏全面的认知,导致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从属地位。
其次,在传统、落后的授课模式下,由于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相对弱化,有的教师甚至强调的还是知识点的掌握和记诵,不太注重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体会和情感升华给予足够的关注,进而限制了学生情感素质的科学发展。同时,还有的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没有实现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兴趣的保持,制约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
再次,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紧凑,很多教师在对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后,能够开展情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主动体验的机会也非常少,加上很多教师本身的教育素质和情感教育技能相对缺乏,忽略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活动的有效融合,从而脱离了小学生情感素质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群体中,由于很多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比较薄弱,存在思想偏激、行为不端等不良现象,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并以此来规范和调控学生个人的行为,逐步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坚定的道德信念,进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我是教室美容师》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小学生在教室内不讲卫生的各种坏习惯,详细讲解破坏教室环境的 “利”与“弊”,进而引导学生爱护环境、讲文明,最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重视道德典型形象的示范与激励
小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价值观念得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有教师、家长和学生等道德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以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对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形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要格外注意个人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当中树立道德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道德素质良好的学生要给予精神上奖励,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全面健康发展。如在《我的劳动感受》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课本开展理论知识的灌输,显然很难得到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中间选出一个“热爱劳动”的典型,让典型学生就自己的劳动感受以及在劳动中的收获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劳动、收获快乐的积极情感。
(三)以情感为纽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手段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需要教师以情感为纽带,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无疑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走进学生内心、开展品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明白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对学生的情感状况和德育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案。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情感与价值观,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智力素质与德育素质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锐温.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教学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