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创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园设计创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园设计创意

公园设计创意范文1

关键词:构成艺术;创新设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49-03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on Innovation Desig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YAO Xue-yan( Colleg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

Abstract :The Constructive Art Work, characterized by abstract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and composi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reflects the change of requirement for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preferences related to citizens. As a sequence, the landscape designer is frequently making use of constructive art to create special spaces under urban circumstanc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constructive art works, with the cases from city parks in Shanghai. It also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constructive art; innovation design

Internet :.cn

构成艺术的产生实质是一场观念与社会变革。它最早出现于1913年的俄国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其特点在于摒弃了延续多年的具体形象的塑造,而是以金属、玻璃、木块、纸板、塑料等抽象几何结构及其组合为特征,创造出迥异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并对欧洲大陆乃至全球的整个设计领域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是德国包豪斯和荷兰风格派。所以,1934年,尽管在构成主义在其发源地苏联被终结,但这种具有破冰效应的艺术运动却在全球范围推广并影响至今,渗透在雕塑、建筑、电影、舞蹈、戏剧、图形、产品、时装、甚至音乐等各个领域,并以其新鲜、简约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业内外无数追随者,其中也包括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师和使用者。分析构成艺术作品在上海城市公园的运用和反馈,可观察到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从形式到理念上的突破与创新,对其他城市的公园建设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构成艺术介入上海城市公园

20世纪上海城市公园设计的风格特征,可以用园林界常用的“自然式”和“规则式”来概括。“自然式”布局延承中国传统园林山水形局,讲究“人工中见自然”,通过不规则的岸线、自由迂回的园路设计、错落有致的植物配置等,为市民提供悠闲适意的空间氛围,如人民公园、杨浦公园、和平公园等;“规则式”布局的城市公园是上海殖民历史的反映,公园布局注重轴线对称,辅以欧式亭、廊、花坛等,有相对开敞的硬质集中场地,如复兴公园、中山公园等。

20世纪90年代后期,景观教育及景观设计行业有了很大发展,景观资讯更为开放,而拓宽眼界后的国内外景观设计师尝试着为城市公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细部处理方面,都反映出当代艺术思潮对设计师的影响。尤其在平面布局还是空间设计,出现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构成作品,既表现出设计师对于理性逻辑和秩序美学的关注,又不乏突破创新的感性思考和大胆尝试。虽然在多数公园内大部分区域仍以自然式布局和景观为主调,但那些线条明快、结构轴线清晰的构成类景观作品常在其间起到润色、提炼的效用,它们增强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活力,更使观众和参与者感受和体验到城市生活的新鲜脉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欣然认可这些让人轻松、愉悦、新鲜的景观作品及其艺术感染力。

二、构成艺术作品在城市公园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构成艺术家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作者本身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它超越了对某特定对象的实体刻画,摒弃过多的装饰,采用普遍的形(式)抽象地表达主题,并以此揭示美学基本特征。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不乏多种抽象线条所构成的特色平面和空间。(图1-2)

在总体空间格局和风貌确定之后,局部场地的塑造更易于突出表现自身的艺术特点。从现有的公园景观看,大体分直线型空间、弧线型空间、圆形组合空间、图块组合空间等多种形式。

(一)直线型空间

在现代艺术中,荷兰风格派最早使用纯粹的直线线形来表达艺术作品,直线构成基本形体,三原色突显构成关系,用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几何化构图美感,个性特征鲜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特别是在建筑外环境设计时,经常会使用直线表达干净利落的空间环境。对应于较为活泼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在通过有变化的景观选材和用色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突出空间关系。

直线型空间如今被大量使用于建筑附属庭园、城市广场、交通空间或城市中心面积相对局促的活动场地,在较大规模的公园中,也经常使用直轴线表达清晰明了的空间关系。 为避免垂直相交的直线组合导致单调、严肃的印象,在设计中常常将直线倾斜一定角度,以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感。

对使用者而言,直线型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导向性,有助于辨别方向和路径识别,方便游客快捷到达自己想去的景点或目的地。所以,对于内容复杂、规模庞大的公园而言,巧妙地运用构成艺术手法创造有特色的直线型空间,能够达到视觉美感和功能作用的双重奇效(图3-5)。

(二)弧线形空间

与规则式的直线空间相比,线条流畅的空间环境更能赋予参访者轻松惬意的场景感受。虽然弧线本身取自自然环境,它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并不少见,但在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弧线线形被塑造得更为夸张、更具动感,也就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事实上,设计者更可利用景观空间的三维特征,使弧形空间向立面拓展,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图6-7)

弧线一直是景观园林空间中受人欢迎的线型,特别在面积偏小的场地,回旋往复的弧线空间能达到“小中见大”“无止境”的效果。弧线空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受,内凹弧线常用于塑造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空间环境,外凸弧线在露天舞台、亲水平台等公共聚集性空间使用颇多,而凹凸相间的连续线型则常用于景观带状视景的组织。

(三)圆形组合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圆形是多数景观设计师都乐意使用的几何形体。大大小小的圆形,经常被用以反映不同的空间层次,而圆形的组合布局更容易形成妙趣横生的景观场景(图8)。不过,由于圆形的中心形式感很强,往往成为场景的视觉焦点,所以,当圆形与其他图形组合、或者多个圆形在小空间并置出现时,需谨慎处理图形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凌乱芜杂的结果。(图9)

(四)图块的组合空间

在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的实际应用中,经常将直线或曲线组织成各种形状,用不同质感、不同颜色的材料拆分或组合为抽象图案。常用的硬质材料有砂、石、砖等铺地材料,而更为普及的是植物。许多植物的花、叶颜色亮丽,当不同色彩的植物密集放置在一起时,效果十分突出。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难以计数的图案来源,广袤平原中的块状田地、山地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线型、迂回起伏的木材纹理、错综复杂的树叶经脉、舒展蜿蜒的河床曲线等,都可以成为现代景观创作的图案来源。

三、构成艺术在城市公园景观构筑物及小品设计中的运用与选材创新

(一)构成艺术小品的创新设计

在上海城市公园中,最多见的构成艺术作品莫过于雕塑小品,由于其特殊的观赏属性,材质、尺度、结构等具有相当灵活性,为设计师留下很大的创作空间。不过,现代的城市公园对设施的要求更为多元,需要打破纪念碑式的、高高在上的纯观赏性雕塑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感。因此,上海城市公园中的雕塑小品转而更有亲和力和多功能性,甚至演变为综合性设施。使用者不单单与之合影,更可以使用它,与之产生互动联系。这与构成艺术产生的初衷吻合,即关注艺术的社会属性及发挥其社会推动作用。

除雕塑小品外,城市公园构筑物设计中也不乏构成艺术作品。由于公园构筑物的尺度通常不大,等候亭、小木屋、茶室、咖啡馆、大门等的设计创作有多种可能性。而许多建筑或景观设计师巧妙运用构成手法,创作出许多形式新颖、同时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与功能需求的作品。

(二)空间构成作品的选材与创新导向

传统园林空间时常用的山、石、砖、木、土等材料,大都取之于自然,形色于自然,它们传达着人们打造园林景观的初衷:延续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喜爱。这也是19、20世纪设计领域受现代思潮影响和技术革新运动而发生极大转变时,唯独园林设计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

不过,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然会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而留下时代痕迹,在景观设计中日渐频繁地出现现代文明及科学技术的衍生产品,尤其是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铝、塑料、橡胶、碳纤维等材料的运用,为景观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图10)。与砖木石土等传统材料相比,现代材料大都具有更为清晰的外观、简练的线条及较强的可塑性,在空间构形作品中颇受关注,成为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创新亮点,如金属石笼墙、玻璃水幕墙、钢板种植容器等。

反光度较高的现代材料,如不锈钢、玻璃、镜子等,如若在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使用得当,可以为场所增加生机,甚至利用其反光效果设计形成特殊的景观光影效果。但运用这类材料时需谨慎考虑材料的朝向、尺度和具体形式,避免造成空间环境的光污染。

事实上,即使是传统的植物、石材、砖块等材料,经过构成手法的处理,可以迅疾变身为受现代人喜好的艺术作品。如将剪切后的石材叠放在金属笼中,使其原先分层叠放的肌理改变为一个整体内容物,而金属网格的划分成为墙体新肌理构成的决定因素。同样,将自然形态的石块、卵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织、排列起来,同样能产生颇具创意的设计作品。

结语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国际都会,上海的发展建设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关注。在上海错综繁复的城市空间中,兼具理性逻辑关系和艺术感染力的平面与立体空间构成作品日渐被设计师及普通公众所接受和喜爱,而这一趋势正影响着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动向。所以,有必要对上海城市公园建设中出现的这些新兴景观动向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认识其产生背景,发现现存问题,以预测和明确未来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上海新建、改建的城市公园的调查分析,在城市公园中运用平面和立体空间构成手法时,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结合场地的背景环境及自身特征进行平立面空间构成设计,注重材料选择与周边环境和设计立意之间的关系;

2.空间设计应促进公众艺术欣赏力的提升、和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思考和关注;

3.平面与立体空间的造型设计需考虑其审美效果,但忌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公众使用功能;

4.构成作品本身形式有一定美学规律可循,但其形式不应僵化,城市活力可借助公共空间作品的推陈纳新来激发。

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园林或景观建设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艺术的意义并不在于设计形式或设计方法上的创新,而在于其“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思想革新。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是私家园林描绘的遁世桃源,因其服务对象是生活、工作、居住于城市的普通大众,所以要为这些久居“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市民提供既承载着城市记忆、又蕴涵未来环境愿景的场所。未来城市公园的形式和内容会更加多样、丰富,但环境与社会需求是公共空间设计者须一直铭记的不变根基。

同济大学文科科研基金“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创新史研究”,项目代码:1400219017

参考文献:

[1]The AIAJM: A Manifesto for Landscape Modernity[J].Dorothée Imbert. Landscape Journal.2007:219.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斯迪文・赫勒.二十世纪设计思潮的演变[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公园设计创意范文2

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与信息,而是创意和创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产业领域、文化领域对其集聚区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园区公共空间景观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其中活动最为艺术,场所最为个性,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的一类。

艺术型文创园公共空间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园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继农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工业经济以资金设备为重要资源之后,知识经济使智力、创意和人才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文化内容通过创意手段,并取得经济效益的所有生产和销售与精神消费品相关的产业,具有高创意、高附加值、高流通、高渗透性等特点。

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及功能

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意企业,几乎都是小型甚至微型的,有的只不过是工作室或创意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企业集聚起来形成集群,可以大大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同时,许多资源集中到一起,可能催生出更优秀的创意。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外在形态,是一个界定了的、具备一定规模的特定区域,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社会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六大功能包括。研发、孵化、生产、展示、交易、生活。

3.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分类

角度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文化产业园所呈现的大致特征可以分为产业型、艺术型、高科技型、娱乐型四类,各举一例的话,有天津经济快乐特别区,北京798艺术区,香港数码港和北京欢乐谷。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属于创作型园区,以特色文化资源或人才为依托,多集中在保护再利用的旧厂房区,自发聚集和政府发起均有。其原创能力强,但艺术产业化程度还相对较弱。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下文简称艺术型文创园)有北京798艺术园区、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青岛达尼画家村、上海的田子坊等。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社会功能及特点

1.艺术型文创园的社会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产业集聚形式,按照产业链的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创造竞争优势是其最基本的经济功能。与此同时,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具有更重的文化事业色彩,其社会功能包括:

(1)培养、保护艺术人才。

艺术人才是艺术创作中最活跃、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在艺术型文创园区内保持艺术人才层次的多元性有助于艺术人才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艺术门类的不同有助于彼此间相互借鉴,年龄层次的完整性有助于实现继承与创新,从整体上促进艺术家群体的孵化。园区内沙龙、展览和研讨会的定期举行能够促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其他业态的存在也帮助艺术家成长。园区服务平台可为维护艺术家的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提供法律咨询和保障,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2)平衡、繁荣艺术生态。

艺术型文创园的社会价值并不是体现在能够成就几位艺术巨匠,而在于这些或成功或平凡的艺术家们独特的生活方式、高价值的精神创作可为园区及周边区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园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摆脱单纯创作的桎梏投身于完整的艺术生态链条中,在比较和学习中直观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在“往复上升”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并继续创作。

(3)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国家软实力。

艺术型文创园作为艺术家集聚的场所,是城市中艺术类人才和文化设施的高密度区域,有完整的艺术家培养及推广机制,文化艺术氛围浓厚,能够对城市居民起到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的作用。园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城市艺术发展的现有水平,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旅游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当下,现代艺术占据着中国艺术的高地,我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和艺术特质在逐渐被消解,艺术型文创园可以通过繁荣艺术事业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2. 艺术型文创园的特点

(1)艺术、创意氛围浓厚。

艺术型文创园起源于艺术家们对群聚以及艺术乌托邦的渴望,在与产业结合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由于园区汇聚着大量艺术家和文化从业者,以艺术品的创作、展示和交易为内容,园区本身也多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来,这里的艺术、创意氛围浓厚。艺术家们利用园区内的厂房建筑挥洒着自己的创造才华,将艺术融入建筑及周边环境。以798艺术区为例,落有致的工业厂房,管道纵横,砖墙斑驳,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与过时的生产机械等历史遗迹相映成趣,艺术小店彰显特色,艺术活动精彩纷呈。

(2)具有旅游吸引力。

知名的艺术型文创园因其艺术氛围浓厚,展现城市文化魅力,能够吸引各地游客,拉动所在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现在旅游观光客正趋向越来越年轻化、富裕化和受教育程度更高化,与自然观光相比这些游客更倾向于文化观光。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应运而生,它是以文化创意产业构成要素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物理空间载体的一种全新旅游模式。据798艺术区管委会信息,园区每年举办的各类展演、时尚以及文化艺术活动可超2000场次,到访宾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境外人士超过30%。

(3)艺术资源保护需优于产业发展。

艺术型文创园是以特色文化资源或艺术家群体为依托的,与娱乐型、消费型文创园的发展模式不同,部分艺术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建筑特色、工业文化、艺术家等,要持优先保护的原则防止极度的市场开发。艺术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并不肆意接受外力的干扰,应该严格控制非艺术业态的比重以保护其文化纯度,可利用与政府互动合作的机会获得一些特殊政策,鼓励艺术家群体在此生存下来。

展现艺术氛围

1.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语汇

艺术型文创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里的一切景象和印记,无不彰显艺术家们的艺术品位与独特视角。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其中以当代艺术思潮的介入最为常见,比如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极简主义艺术和涂鸦艺术等。参观者徜徉在园区,常会惊喜地发现大面积的涂鸦墙或角落里的小雕塑,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见图2)。经装置艺术家们对场地材料改造而成的景观小品散落在公共空间中,带着对园区历史的记忆,凝结着工业时代的文明气息。

2.讲究景观要素的细节

(1)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是园区公共空间的主要界面,是体现园区文化特色和艺术创意的重要视觉元素。建筑立面的艺术化处理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以保护为核心、以时尚为核心、以个性化为核心。就具体建筑而言,价值取向可以是多元复合的。建筑立面的风格化改造通常基于某种艺术潮流,常见的设计手法有简约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方式都很容易与旧工业建筑原有形态相协调。

(2)地面铺装

特色的质感、丰富的色彩、多样的构形,铺装所表现的韵律及象征意义能为公用空间赋予活力与个性。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文化传统和乡土气息,引发人们视觉的、心理上的联想和回忆,是铺装构形设计中创造个性特色的常用手法。在铺装设计中还经常运用文字、符号、图案等细部来突出空间的个性与时尚感。

(3)局部绿化

艺术型文创园公共空间中植物景观的最大特色就是对“恣意”和“规整”的充分表达。恣意是任植物的枝叶以自然状态生长,保留原有和后来栽植的均有,可以显示公共空间自由、不拘束于特定规矩的特性;规整是对植物形态进行人为的规划和控制,使其成为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与公共空间呈现出的“设计感”相匹配。在具体手法方面,攀爬植物的运用可以带来一种生活气息,为硬质立面增添色彩与活力。小型的盆栽经过艺术家的个性化处理,能成为新的景观装饰。

(4)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既包括公共雕塑、设施小品还包含大量的公共标识,是最容易汇集艺术家和设计师艺术创意的环境元素,一件特色的小品就能令人记住一个空间甚至一座城市,同时,景观小品的易更新性也便于艺术家们将时尚创意不断释放到公共空间中。通过与园区精心设计的公共设施的接触,使用者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体验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魅力。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文化生态主动脉和城市形象新名片,值得更多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其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是体现园区创意氛围和艺术气质的重要阵地。在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景观规划师和入驻艺术家群体的联合设计,定会对园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公园设计创意范文3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县级公立医院要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

《意见》指出,要根据医疗行业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特点,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改革方案。在方案出台前,各县( 市) 可先行探索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意见》强调,要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和公共卫生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意见》要求,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检查、治疗等收入挂钩。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公园设计创意范文4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航天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道义新校区选址在沈阳市新城子区道义开发区内,地处沈阳市北部城郊结合处,位于沈阳市总体规划的北部大学城区域内,基地西临101国道,与正在建设的辽宁大学道义校区隔道相望。

校区总体规划土地面积78.4ha,规划以三条轴线(两实一虚)和两个环型道路为骨架把组织校园各个要素。图书馆处于整个校园的核心位置。

新校区图书馆是一座集图书藏阅和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包括图书馆部分和网络中心部分。建筑占地面积10 806m2,总建筑面积40 564m2。本图书馆是全校的信息网络中心,同时又承担着消防、防范,监控等任务,是组织整个校园教学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设计构思

新图书馆处于校园的核心位置,位于三条轴线和第一道圆形环路交汇处以内,其显要位置是不言而喻的。在刚刚接到这个设计投标的时候,我们有些茫然,甲方之所以要把很多系的用房和本应独立的图书馆建筑组织在一起,目的无非是想加大建筑的体量,使其具有足够的标志性。在设计中,要求总体上与现有校园规划相协调,功能上必须安排好各种用房,组织好各种流线,形式上必须体现建筑的标志性,同时要具有北方建筑的特征以及航空学校的特征。看起来这是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几轮“激战”过后,似乎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而且为了追求建筑的雄伟高大和细部刻画,方案显得越发琐碎了。索性什么都不想了,试图清空头脑里的一切杂念。

在几天的停滞状态中,我们开始思考未来的图书馆到底应该以一个怎么的姿态呈现出来。它应该是现代的,同时又蕴涵某些历史信息;它还应该是端庄大气的,同时又成为校园的标志性景观。

勒・柯布西耶曾经做过这样一段论述:“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聪明的表演。我们的眼睛是造来观看光线下的各种形式的。光和阴显示形式:立方,圆锥、球、圆柱和方锥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象对于我们来说是明确的、肯定的,毫不含糊的。因此它们是美的形式和最美的形式。”他用宣言般的语汇向后人指明了现代建筑的光辉之路。沿着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方案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我们从校园总体规划形态出发,在圆型环跆内部,图书馆要同时照顾三条轴线上的景观效果一条是西南方向的校园主轴线,一条是正北方向的校园次轴线,还有一条是正东方向的景观虚轴线。综合考虑,我们认为圆形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形式。

由于圆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各向是均质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上看都形成中心感很强的整体效果,巧妙解决与校园中三条轴线良好的顺应关系,并且与圆型环路在形态上相协调。基于形式的简洁性,给建筑带来明确的体量感和一气呵成的效果,能够承担作为校园核心建筑的职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试图通过对“圆形”这种人类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使用的形式元素进行再挖掘与再创造,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把该元素的诸多历史因素重新诠释,激发人们潜意识中的历史神经元,获得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感与精神体验。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我们最终确定了以“圆”作为图书馆形式构成的初始元素。

建筑形式

在投标的方案中,我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建筑物,中间是一个开敞的庭院,整体上以实墙开窗为主,局部运用玻璃幕墙。整个建筑表现出内向与封闭的特性。在评审会上,有评委认为建筑的封闭性,安全性和保密性使其具有极简主义和神秘主义气氛,应该增加一些通透感和活泼的感觉。但整体上简洁有力,有北方建筑的特点。

在征求了多方的意见和甲方的修改要求之后,经过五轮的方案调整和完善,最终得到了一个各方面都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方案。

在建筑语汇上,运用几何原型作为形式构成元素:建筑造型以圆形为母体,整体上表现为两个环型的套叠。外侧大环以红色面砖为主要材料体现校园建筑的端庄和历史文化特性,并且与校区已建建筑在色彩上相互统一。梭形立柱穿插玻璃幕墙的造型构成了略高的内环,以米白色石材和玻璃为材料体现航空学院的高科技性。与此同时,在内环穿插了红色面砖材料的实墙开窗面,在外环尤其是主入口敞开面暴露出米白色石材的巨型立柱和玻璃幕墙,一方面改善了建筑过于封闭的形象:另一方面,使得两类不同的构成要素相互穿插,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统一。

在形体的塑造上,主要运用“减法”保持建筑形式的整体感,强调完型性和雕塑感,整体体现现代建筑的纯粹与简约,同时运用轴线对称,尺度权衡等手法表达出建筑端庄稳重的气质,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立面处理上,由于沈阳地处北方,冬季寒冷,不宜开启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所以我们选择了在墙面上均质密集连续地开启错位的竖向条形窗,造成一种特别的肌理感,形成立面的韵律和节奏。

在建筑材料上,我们着重运用面砖本身的质感和性能去强化空间形态的特色和建筑的性格;通过玻璃。石材这样的材料与面砖在质感、肌理、色彩、虚实上形成大尺度上的对比关系,突出建筑的雕塑感与简洁的特征,同时又不缺乏细部的塑造,成为新校园中的焦点。

为了打破先前方案的封闭感和内向性,在建筑主入口处打开外环,暴露出体现航空学校高科技特性的玻璃一“金属”环,与整体以竖向条形窗为主的建筑实墙面形成了大的虚实对比,以强化建筑入口,增加建筑的通透感。也使得内庭院与外部大环境相互渗透。

建筑整体形象犹如一个巨大的书架,里面存储了无数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成为整个校园中的信息存储器:它同时有古罗马斗兽场的某些身影在晃动,是一种对历史原型的现代演绎,整个建筑从上空看又犹如一个飞机的涡轮发动机,金属感的梭形立柱如同发动机的叶片,能够很好的体现航空学院的特点。多重的意义使得这座形体简洁的建筑超越了现代建筑的单一性而趋向复杂。

外部空间

圆形的体量自然围合了一个圆形的院子。“庭院”作为中国建筑意匠的精髓所在,它可被看作是一个“原型”,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把这个“原型”进行类型学的转换,创造了一个半月型类庭院空间,同时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小世界。路易斯・康把庭院看作是思想和身体集会的场所。在这样的“露天大厅”中,人们可以随处交流思想,小栖,玩耍,也给前来看书的师生创造了一个室外的阅读场所。当师生每一次与内聚性庭院发生“碰撞”时,都会产生一些非正式的交往仪式,以庭院所构成的内向性公共空间为核心来构成“事件”发生的场所。这里会成为学生留有许多回忆――学习,交谈、欢乐与惆怅的处所。

内庭院的形成同时有效地抵御了冬季寒风,两个过街楼的设置又使得内外相互交融,促进空气流通。在建筑高度与内环尺度上我们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研究,使这个内庭

院在冬季也能够成为阳光明媚的场所,从而形成相对舒适的微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庭院中交流学习。这恐怕比在建筑物的入口前做一个大广场要好一些,尤其在沈阳这样的北方城市,冬季大广场会无人问津。

圆形的图书馆安静的坐落在一个0.9m高的圆盘上,尺度宜人。首层的墙体退进形成柱廊空间,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踏上圆盘,与建筑亲密接触,方便地出入建筑和庭院空间。由于庭院的存在,创造出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序列:行走在校园主轴线上――进入图书馆大厅――到达围合的内庭院空间,景观与室内外空间的切换给人的是全新的空间体验。

建筑功能

建筑的功能可归纳为两个部分:图书馆部分和网络中心部分。其中图书馆分为借阅区、学习区,服务区,采编区、行政办公区,学术报告厅及辅助设备用房;网络中心分为信息网络中心,电子系、计算机学院、自动控制系,经济系和管理系。另外还有保卫处供消防。防范。报警之用,有独立的出入口直接对外。

由于图书馆的人流量非常大,所以将“图书馆部分”布置在一至五层。一层主要设置图书馆部分公共大厅,展厅、基藏库,采编工作区,监控中心、消防控制室、变电站和库房等功能。二层至五层主要分布各个阅览室,使得阅览室相对于其它部分即安静又方便到达。两个学术报告厅设置在裙房中,充分考虑了其使用的便捷性。人们既可以从一层图书馆大厅直接进入,也可以从庭院中直接上二层进入,满足安全疏散和独立使用的要求。除了文献服务功能外,图书馆在多处设置了供人们休息和交流的空间,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关怀和体贴,使图书馆摆脱了以往的藏、借、阅之单纯性而趋向一种更加开放的系统。

六到九层布置网络中心部分,即信息网络中心、电子系。计算机学院、自动控制系,经济系和管理系用房。九层设有室外观景和休息平台。整体上使“图书馆部分”和“信息网络中心”两部分功能处于不同的楼层,从而达到了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考虑到学校今后发展,图书馆扩容后,可以将“网络中心部分”迁出图书馆,使整个建筑成为纯粹的图书馆。

在整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图书馆和网络中心两大功能块考虑了两大群体,即去图书馆的群体和去信息网络中心的群体。图书馆的主要人流通过图书馆的大厅变通枢纽来分流,而信息网络中心的人流主要由另外两个人流相对较少的入口通过竖向交通体系来组织。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针对管理和使用的不同需求,在人流方面也分为两大群体:学生(外)和办公人员(内)的彼此独立。内外分开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首层和垂直交通上,在首层,设置了不同出入口,使两者不相干扰。

空间格局

公园设计创意范文5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公园设计创意范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旅游需求 创意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一.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类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

文化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7年,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1998年该工作小组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的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基于这一定义英国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实际上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各个国家所涵盖的领域不尽相同。目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几大类: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娱乐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得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各国的定义不同,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广组织君友会,将文化创意产业分别称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创新科技。当今世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较有影响的国家,约有英国、韩国、美国、日本、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瑞典、荷兰等国。我国现阶段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创意产业先发国家,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了14%,英国达到了12%,以创意产业为核心推动的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亚洲国家也开始积极推动创意产业。

在金融危机从美国发端并蔓延全球之际,到2008年底为止,中国文化产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与感应最明显的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相比,危机对文化企业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呈现集中爆发势头,对于一些坚持创新的文化企业来说,风暴虽然潜藏风险,但更蕴含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正好可以迫使中国下决心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会加速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国家拉动内需、拉动消费、减少收入差别程度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

领域的改革,都会直接推动文化消费,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它在各个国家的领域涵盖的领域不尽相同,如英国界定的十三个行业里就没有旅游业。而北京颁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就包括旅游和休闲娱乐,尽管目前,旅游和休闲娱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增势强劲,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虽然英国等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中没有旅游业,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仍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艺术与古玩艺术品、工艺、表演等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创意的理念渗透到了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景区的设计等方面,开拓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四.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

1.旅游商品开发。创意产业与旅游商品开发的结合最为紧密。旅游商品包括旅游户外用品、旅游书籍、生活日用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免税商品等。其中,旅游纪念品(包括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旅游印刷品)是旅游商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创意产业中的工艺品设计及时尚与旅游纪念品息息相关。在旅游工艺品的品种开发、土特产品的包装、目的地的旅游印刷品的设计上,时尚与工艺品设计都能发挥其所长。如法国充分利用国内创意产业的重点行业之一,设计业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制作出具有“品种多、法国标签、思路新、实用性强和做工精细”的享誉全球的旅游纪念品。新加坡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销售收入占旅游收入的50%以上,它的旅游纪念品设计、销售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创意。在新加坡有一种名为“乐宾莱恩”的绒毛玩具,设计灵感源于其国家传统的象征性标志“鱼尾狮”造型,上半身为狮子头,下半身是鱼尾,一副彬彬有礼、笑容可掬的模样,特别受到游客的青睐。以此形象为基础通过创意设计已形成系列“乐宾莱恩”产品:绒毛玩具、手提包、手机链、钥匙圈、瓷器、印有“乐宾莱恩”图像的T恤衫等等。 “乐宾莱恩”俨然已成为推广新加坡身份及文化的形象大使。由此也看出创意元素的融入使得旅游纪念品的产品形式和产销环节焕然一新。

2.旅游项目策划。旅游项目作为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最需要创意产业的介入。从主题公园策划与创意产业的密切联系就可窥见一斑。

主题公园的最早出现就是影视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1955年美国沃尔特・迪斯尼,把在银幕上形成的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物化为一个乐园,于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迪斯尼乐园。之后,许多电影制片公司将其电影拍摄的外景基地转变成了以电影电视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型主题公园。我国最早的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其民族歌舞大荟萃、民族风情大汇演开创了中国旅游界的新路,则是以创意产业中的表演艺术为基础的。

主题公园以游客体验为目的,由于“游客体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到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最需与创意产业结合共同发展。主题公园从其主题的选择,到公园内各项设施的设计,乃至公园内的文娱表演活动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主题公园的发展需要舞蹈、音乐、舞美、服化道、舞台机械等产业的发展,也要求设计、策划、管理咨询等产业的配套发展,这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创意产业。所以,许多的主题公园也成为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

3. 旅游营销。以往大部分旅游目的地是通过旅行社的图片、旅游交易会、新闻媒介等传统营销手段将旅游目的地推向市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旅游营销形式已无法使旅游地脱颖而出,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新颖独特的旅游营销显得特别重要。创意产业与旅游营销的结合,就能衍生出许多新形式的营销方式,如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等。

所谓节庆营销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节庆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策划、组织、实施针对节庆活动的系列营销活动。节庆活动营销已成为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营销方式。大连的服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哈尔滨的冰灯节、山东潍坊风筝节、南宁国际民歌节等等在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再如我国香港,既无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也无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迹,然凭借其在亚洲地区领先发展的创意产业策划、实施了一系列精彩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和创新旅游产品得以塑造和宣传,也使得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人们趋之若骛的地方。

而影视营销是借助影视剧进行旅游营销,它是创意产业与旅游营销结合的另一体现。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可推介新的旅游景区,如乌镇通过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播放很快树立了形象,旅游收入和游客量迅速提高。在影视营销方面最成功的要属韩国。据韩国秋溪艺术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做的一份“韩流旅游营销效果分析及发展方向调查”,2004年来自日本、中国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演艺营销即在旅游地通过开展富含地方特色文艺表演或文娱活动吸引游客,打造、提升旅游品牌与形象,进而拓展市场。近年来,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地区如桂林、杭州、昆明、丽江、西安、井冈山等地,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如《印象・刘三姐》、《仿唐乐舞》、《丽水金沙》、《云南映象》、《中国红歌会》等等,在宣传地方旅游形象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论是对于旅游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拓宽旅游资源范围,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同时,两者融合也能更好地将区域文化运用创意的手段促进其产业化,而这为诸多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提供了思路。此外,西方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揭示: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导致创意旅游的出现。创意旅游的成长,可通过与当地“创意产业”(尤其是艺术和手工艺)的联接、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得到加强。可以预见,作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结晶的创意旅游将是未来我国新时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