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1

哈佛大学首位企业职工文化访问学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乔东教授作为一名企业管理学者,多年来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摆在笔者眼前这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乔东、李海燕主编的《职工文化学》,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职工文化提供建设实践指导,从职工文化的科学定位,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管理价值,职工文化的主体,职工理念文化、职工行为文化、职工形象文化、职工精神文化、职工正能量等九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大多数企业对于职工文化的偏见,职工文化的本质以及职工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学进行了探索,是国内第一本职工文化学读本。

《职工文化学》是一部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手册,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撑,而且最大的优点是来自基层职工的实践经验及其职工文化理念作为案例来诠释职工文化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灵魂,激发职工群众的内在潜力、主体意识和创业创新精神,实现企业文化“要我做”向职工文化“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向。企业文化可以造就成功的企业,但要成为基业长青的持续成功企业,就必须重视职工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让企业走得快,职工文化让企业走的远。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法宝,职工文化是职工成功的秘诀。二者的共同成功以及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的均衡发展才是基业长青之道。

《职工文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形成,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首先需要从思想上达成共识。笔者拙见,《职工文化学》企业老总要学,从最高管理层面发现、激发和造就一流的团队;企业管理层要学,从员工的思想、行动和习惯引导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企业若干小组要学,从主动、担当和团队干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员工更要深入学习,明白角色定位,挖掘自身潜能,与企业共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2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提高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

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工匠精神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明了国家层面上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的决心。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二是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三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四是甘于奉献,具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2]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追求更好的一种精神”[3]。根据学者们的阐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热爱和认可自己的专业、对从事的职业忠诚,永不放弃,不改变初心、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人生追求极致、止于至善的精神。

高职学生是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一支重要后备军,是未来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具有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要让其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行为的内动力”[4]。学习兴趣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认识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5],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最重要动力元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宝贵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第一前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当代高职学生对学习的专业不甚了解。再加之受各种社会不利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向,可以形成一种准需求,产生具有动力意义的紧张系统。”[6]人的心理紧张系统代表的就是一种心理需要,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方面有这种心理需要,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的需要和心理紧张系统不健全,也就是学生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在高职生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学习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尽早明白学习价值与意义所在;其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结合对专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专业的发展与美好前景,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让学生学着并快乐着,真正对自己的专业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

二、精心打造教材

现在的企业要求纺织人才具有工匠精神,具备较强的技术技能,一方面负责对面料生产安排、生产工艺的监控、产品质量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和专业设计人员从事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及工艺的设计,他们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按生产单位的需求进行切合实际的工作。现有的教材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遵循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质量观,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向为主要内容,打造校本教材并出版。

专业课教材是专I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院对教材质量的不断推进,体现学院“工学结合、培养现代班组长”教育特色,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对校本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化纺系染色工艺课程教学团队在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将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及时体现到教材中。综合江阴周边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以最终产品为任务导向,汲取大量有关各种面料染色的项目,然后精挑细选,精心打造成若干个教材的项目,再结合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同时创新教材结构,用纤维分类代替传统的染料为主线的教材结构。根据纺织纤维种类教材分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从经典产品到最新产品,每个产品分别介绍纤维特点、染色理论、染色工艺、设备选择及常见质量问题。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每节配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为了延展相关理论知识,每节还配有知识拓展部分;形成校本教材,严格按照计划实际使用教材,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反馈,结合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依托当地行业优势,再次整合校内外资源,并正式出版教材。

新教材从纺织行业、企业的新流程、新工艺、新产品提取精华,更新旧的无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更感兴趣、紧跟时代的新知识,让学生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注专业知识,“做中学,学中做”,对自己做的产品尽力做到最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在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专业课基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平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包括在课程资源平台上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吸收,仔细观看相关视频,认真揣摩具体操作,鼓励在线讨论,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精益求精方面有所作为;到了实验室,教师严格检查实验前的准备情况,对一丝不苟执行的学生大力表扬,做实验开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步骤,不容许任何马虎,实验数据有问题的要重新做,实验来不及做完,课后一定要补上,对于实验认真仔细,实验结果还可以的情况下,对仍然坚持再做一遍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与赞扬,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对提出改进试验措施的,不论效果如何,只要没有安全隐患,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一律要给予肯定。

对于实训,实训前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训指导任务书,观看课程资源中有关企业加工同类产品的流程和工序视频,要求他们熟悉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进入实训室,先设立一个个逐渐升级的目标,让学生在实训学习开始能够较轻易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能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职业风采、感受实训快乐,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出产品;然后,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产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具体操作、每一道加工工序、每一个中间产品、每一个织物成品,对加工面料成品的检验、验收严格按照国标或者美标执行。如对学生所做的面料染色小样与所给标准样的色差,以美标的最严要求色差为标准,凡是大于该标准的一律打回重新调整工艺条件打样。当然,对于胜利完成打样任务的学生,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并鼓励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用事实证明谁能一丝不苟地准备、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专注执着、勇于创新,谁就可以赢得快乐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于自己职业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四、改变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

几年前,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评价以考试为主,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重知识轻能力,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考核,考核信度较低,没有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

为此,染色工艺教学团队凭借众多校企合作企业,搜集素材、拍摄视频、录制实际生产、制作微课,将结果用来制作学院精品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校企协同共创国家资源库,资源库中的教学视频、企业实际生产录像、作业、自测、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教学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多方位评价。

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前在平台上对布置的资源的预习情况、课堂学习参与的在线讨论、在线练习、课后的在线复习、作业及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和能力与素养方面等情况在平台上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依据他们在平台上不同阶段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定,为学生学业的过程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评价,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自觉主动地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管住自己的同时对专业慢慢热爱起来,不由自主地专注自己的纺织专业,格拉德维尔说过,任何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由平凡变为超凡;马克・吐温也说过,只要专注于一项事业,就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7]。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做事的习惯,这样学生工匠精神自然而然逐渐形成。

专业课学习是高职生获取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做好上述四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专业课教学者坚定地、专注执着地探索与实践,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匠心筑梦,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6-3-6(02).

[2]聂伟.经济社会转型期应彰显尊重“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19(05).

[3]郑荣胜.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N].杭州日报,2016-4-18(11).

[4]余国政,陈咏梅.大学生学习兴趣探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22-25.

[5]林培锦.勒温场理论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6):69-71.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3

对德国企业有些许了解的都知道,“物美价廉”同德式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位于德国曼海姆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博飞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说,德国企业瞄准的永远是产业最尖端,不惜代r制造出质量最高的产品是许多德国企业矢志不渝奉行的准则。因此,高质量是德式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之一。

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就是恒心。笔者一名朋友参观过德国知名钢笔生产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有经验的师傅不断拿钢笔笔尖在纸上来回划来划去,耳朵仔细听笔尖和纸摩擦的声音,以此来判断笔尖是否是合格产品。朋友笑称,难以想象一个人成年累月就负责做这么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

在德国,百年老店并不鲜见。博飞介绍说,许多德国企业往往是认准了一个行业的缝隙市场,不断积累技术,成为行业领先者,再不断投入扩大领先优势。专注确保专业,使得德国家族企业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不会因为一段时期内的不景气而放弃或者改变方向。

德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也是工匠精神得以流传的一个原因。如今,拥有一技之长的工科生在就业市场上依然是最抢手的人才。笔者在参观斯图加特附近的戴姆勒工厂时,厂方自豪地向参观者介绍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一名老工人,说他已经为公司工作了40年,甚至有不少祖孙三代都在同一个厂里工作的情况。企业看中员工的技术,员工以为企业效力为荣。企业同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珍惜在不少德国企业都能感受到。比如,德国博世集团将在公司工作的人都称为“伙伴”(associate),而不是员工、雇员或者工人。

社会的认同也使得工匠精神在德国绝不仅仅局限于“工匠”之中,而是早就融入了普通德国人的血液之中。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德国人在一个活动现场要临时为摄像机牵一根缆线,线上一定会用胶布贴得平平整整,完事马上麻利地处理好,恢复原样。

一般理解,所谓的“工匠精神”包含严谨、专注、专业、长期坚持和精益求精等关键词。在不少人眼中,德国企业是这种精神的完美演绎者。

也正是因为德国企业这种执着于工匠精神的做法,让他们太注重于产品质量,而忽略了性价比和用户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导致不少企业走向穷途末路。不过,德国企业追求工匠精神之极致和纯粹也由此可见一斑。

意大利:追求完美成为企业文化

把产品和顾客视为生命,摒弃工业化的简单复制,尊崇个体的审美情趣,通过工匠的手与心体现对人和物的高度尊重――这正是意大利匠心精神的精髓,是意大利许多高品质产品得以传承百年、闻名全球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国家,意大利的诸多行业誉满世界,如“奢侈品”“高端餐具”“豪华游艇”“超级跑车”……这些离不开意大利人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及对精益求精理念的追求。换言之,这是对极致的工匠精神的追求。在单一产品上,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以求创造出接近艺术品的工业产品。

但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小批量制作,十分强调“纯手工打造”,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而这些介于普通工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劳动者被称为“工匠”,他们对自身的工作极为认同,甚至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工匠,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正是如此,工匠非常重视技能的传承和产品细节的琢磨,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工业强国地位。

即便在如今的工业时代,意大利大品牌产品的制作上也都渗透着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因为自始至终的高品质产品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一点在记者参观有90年历史的意大利“国宝级”面料品牌诺悠翩雅的纺织车间时深有体会。

诺悠翩雅的主打面料是高端羊毛羊绒,这部分生产车间位于这家企业的发源地:阿尔卑斯山脚下小镇瓦尔塞西亚。在工厂附近,可以看到早年使用、现已废弃的数间老厂房,新的厂房就在附近。

企业继承人之一、副总裁皮埃尔・路易吉・洛罗・皮亚纳告诉记者,瓦尔塞西亚是个古老的小镇,厂址就在居住区附近,如果直接建立现代化厂房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会破坏居住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因此厂房都选在山谷低洼处,周围种植高大树木遮挡。

在存放羊毛羊绒原材料的仓库和梳毛车间,记者最大的印象就是干净,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年产量为500万米的毛纺车间:仓库里的原料按照不同品种分别包成1立方米大小的包裹,整齐地放在储藏架上,梳毛机器用玻璃门包围,地面没有一点毛絮,空气中也没有令人不舒服的杂质或气味。

皮埃尔介绍说,车间干净一方面是为保障工人身体健康,一方面也为保证产品的纯净。由于小山羊绒、骆马毛、超细羊毛等原料产量稀少且较为珍贵,加工过程中如果空气质量差,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纯净度,无法使珍贵原料发挥出最佳效果。

从工厂的污水处理车间也可以看出这家企业追求完美的态度。皮埃尔・路易吉说,这里之所以诞生众多毛纺厂,原因之一是附近的赛西亚河河水清透,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原料的纯净,因此诺悠翩雅为保护这条“母亲河”,主动升级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远高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

高品质毛料主要好在纤维细、面料有光泽和面料支数高等方面,诺悠翩雅无论是从原材料还是工艺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皮埃尔说,中国人学习别人工艺的时候往往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在生产方面,需要用心做好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如果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就无法真正提高质量。按照皮埃尔的经验,要真正提高质量,除了采取最先进、最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技术设备外,对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

日本:无孔不入培育匠人意识

日本产品最足以为外人称赞的还是其独具“匠心”。记者曾参观过多家日本的制造工厂,对日本工人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触。

日本人将技术、手艺出众的人称为“匠人”,并加以尊重。在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传人受到社会各界尊重,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更是颇受尊崇。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5.76元)的特别扶助金。

不过,“匠人”能传承下去,只有这些还不够。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会无孔不入地植入这种“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钻研技术的兴趣。

民间手工艺必须经过长期培训才能出师,而且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异常繁琐。由于原料并不便宜,所以利润也并不丰厚。如漆器表面镶嵌的贝壳和象牙雕刻,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贵,算上原料和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完全是出于工匠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将技术传下去的愿望。

记者此前曾参观致力于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这里刻苦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能制造出精良的陶器、木雕、铜雕等工艺品。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指出,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竞争的环境下,只能以质取胜,强迫自己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自然,这也就需要培育出手艺精湛的蓝领工人。

在日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别不大,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工作,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有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技术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从而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来。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21-02

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工匠精神本指工匠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种精神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就是编辑在日常加工稿件的工作中要有严谨、一丝不苟和精雕细琢的态度。在目前的数字与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呈现更多的变化,对编辑的技术依赖性增强,青年编辑的诸多问题日益显露,工匠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应大力提倡青年编辑在自律中进步,在学习中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提升青年编辑综合素质。

1.1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

编辑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出版行业优质的作品,其编辑出版的作品经得起推敲。理想与信念是编辑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决定着编辑的价值追求,支配着编辑的思想和行动。工匠精神本质是对精神的倡导,在当下人心浮躁、功利盛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提更像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转折。工匠精神背后呼唤的是精致产品的回归、匠人平和安详的心态以及追求极致的时代特质。工匠精神要求的是工作的返璞归真,在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中,体悟工作的乐趣,享受工作的。编辑理想的最高体现是其编辑的卓越作品,编辑的信念激励,编辑坚守自己的职业岗位,甘于寂寞,甘做幕后英雄。

1.2 工作专注,执着坚持

编辑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常年伏案埋首文字工作,只有热爱文字工作,专注作品,才能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执着的编辑在编辑出版领域会坚持追求进步,体现在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和出版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一份坚守的心,做到顺境淡然、逆境泰然,在任何环境下对所有稿件都保持一份坚守,对任何发表的稿件在发表前都追求极致,不断完善。

1.3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编辑必须注重细节,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雕琢”自己的“作品”,孜孜不倦润色出最好的“作品”。对稿件的错漏之处不能有麻木不仁、粗心将就的投机态度。坚持做到在日常的编辑加工稿件中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编辑“三审三校”制度,确保责任编辑出版物文字质量校对差错率低于0.1‰,使得自己的“作品”远离“无错不成书”的悖论。

1.4 积极沟通,交流提高

编辑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与作者沟通、交流、斧正,各取所长。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首选,要端正态度。一些编辑,认为自己知道的多,面对作者时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优越感。一个高高在上的编辑,很难想象作者能与他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交流观点。其次,要换位思考。有些作者不愿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编辑要主动换位思考,是自己所提修改意见过于笼统作者无法理解,还是所提修改意见作者无法完成,或者作者认为没有必要修改,或者作者认为所提意见是错误的。最后,作者要注意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提升专业水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专业知识的编辑能给作者提出专业而深刻的修改意见,令作者心悦诚服,积极修改作品。

2.1 职业认同感低,工作进取心不强

长期以来,我国的编辑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在普通人群和专家的心目中,编辑的角色非常简单,似乎可有可无,“编辑无学”“剪刀加糨糊”“为人作嫁”等是对这一职业最常见的看法[1]。调研发现青年编辑对单位的归属感差,很容易跳槽[2]。编辑在职称评审中有很多限制因素,尤其评审副编审的条件相对较高,青年编辑往往缺乏课题项目,一些高校期刊编辑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在职称评审上限制更多。编辑所属部门一般人员较少,作为干部提拔的空间更加有限。青年编辑随着从事编辑职业时间的推移,发现其职称和薪资上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进取心降低,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2.2 自主学习能力弱,创新意识不足

编辑部一般从资金、人员等综合情况考虑,更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中年骨干编辑人员,对青年编辑人员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情况。青年编辑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普遍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思想,编辑工作习惯于生硬照搬老编辑工作方法,缺乏主动思考,编辑工作缺乏创新。部分青年编辑遇到困难绕道走,“丢铁棒担灯草”,揭示的是青年编辑专拣轻事做,不愿、不敢承担重要书稿的工作状态。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自主学习、勇于挑战、不断创新才能胜任编辑工作。

科技期刊编辑因所属期刊的不同,专业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导致主管部门重视学历水平,忽视编辑业务水平,尤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硕士以上学历占76.06%,专科学历罕见[3]。毋庸置疑,一些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高学历编辑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容易驾驭和把握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稿件,能轻松对稿件提出质性的建议或意见。但不能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历只是代表了专业学术水平高,不能代表编辑素养和业务能力[4]。一些高学历的青年编辑编辑素养不高,体现在编辑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规范掌握欠佳等方面[5]。毕竟稿件的内容、学术水平,以至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水平的限制外,主要取决于编辑的工匠精神。

3.1 树立正确的态度,加强责任心培养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体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青年编辑一般都是期刊编辑的新生力量,发挥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工匠精神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青年编辑成为真正的期刊人必须具有的品质。当代,社会各界人士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期刊对文章语言文字水平要求一降再降,对中文语法要求,一般编辑只要求 “说得通”。面对一些连“说得通”都达不到的作者,相当部分的青年编辑因为责任心不强,面对稿件的的错别字与语言逻辑差错,无动于衷,甚至视而不见已不罕见。加强青年编辑责任心培养,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刻不容缓。

3.2 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编辑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学习是编辑工作的第一需要。一方面,青年编辑要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自觉向字、词典学习,自觉向权威编辑类书籍、期刊学习,自觉向优秀编辑学习;另一方面,编辑要主动参加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编辑每年参加编辑出版类继续教育培训也是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的要求。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一般包含编辑学理论、编排规范实践以及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新出版模式等新知识和新热点等,不仅可以加强青年编辑与其他期刊编辑互相交流,而且可以扩大青年编辑的视野,拓展青年编辑知识储备,有效提升青年编辑业务水平。

3.3 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加强办刊专业领域交流

青年编辑参加办刊专业领域的交流,可以见到期刊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并帮助青年编辑迅速了解期刊专业领域的热点。此外,青年编辑可以主动向会务组推荐自己成为讲者,讲授期刊专业领域稿件编辑加工中发现的常见错误或者作者容易混淆的专业知识以及一些写作规范和技巧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专业人员规范撰写论文并在心仪期刊成功发表稿件服务,而且还展示了青年编辑的学术素养,宣传了编辑所在期刊,为青年编辑今后对参会名家成功约稿做了铺垫。

3.4 完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加强考核和激励措施

编辑工作管理机制是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评价,必须结合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现编辑的全面能力,包括德、能、勤、绩。完善的编辑工作管理机制可以客观、公平地评估青年编辑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对青年编辑人员工作过程、工作实效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使青年编辑始终处于高效率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编辑管理工作机制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才能切实保障青年编辑应有的利益,促使青年编辑自我价值的实现,保证编辑部人才的合理储备和发展。

4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4.1 职业倦怠

是个体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表现为一系列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青年人在机械重复的高负荷编辑工作中,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社会对编辑的期望值很高,作者发表的文章优秀一概归为作者而导致的低成就感;出版行业僵化的体制导致的分配不公与人际冲突。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7],青年编辑更为明显[8]。职业倦怠的最大危害则是降低了编辑工作效率、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职业倦怠要做好以下3点: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理解编辑工作的复杂繁琐,营造有利的编辑工作环境,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减轻职业压力,提高职业认同感;其次,青年编辑要调整工作预期,客观认识编辑工作的服务性,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职称、待遇和名利,同事间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最后,青年编辑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4.2 职业疾病

科技期刊编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科技期刊编辑亚健康发生率为81.5%,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差、疲劳、肩或腿麻木僵硬、活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9]。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质,容易造成很多方面的身体问题。比如,编辑长时间伏案工作,很容易导致颈肩腰背部病变,调研发现科技期刊编辑颈椎病的发生率达到了12.6%[10]。此外,长期的静坐工作方式,身体锻炼往往被编辑忽视,等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为时已晚,2016年6月,34岁的青年编辑在地铁站的猝死事件,就是血的教训。编辑工作压力很大,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加点赶稿件是工作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做好时间的管理,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具体计划,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另一方面,青年编辑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规律和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19(5):386-388.

[2]湖北省编辑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本课题组.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研究总报告[J].出版科学,2016,24(4):10-12.

[3]陈汉轮.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85-391.

[4]许尔兵.编辑队伍学历,价值,地位的认识误区[J].编辑之友,2000(1):38-40.

[5]n芳.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信息素养提升的SWOT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29(6):102-108.

[6]王斐然,高艳华.高校期刊编辑SCL-90各因子的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6,33(3):22-28.

[7]郑持军.出版社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措施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34-37.

[8]曾志红.试谈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4-156.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5

一、深思,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深度探索和深度认识的习惯,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如,在讲授“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后,按照以前旧的复习方法,教师一般会先让学生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公式复习一遍,接着让学生完成各种练习题以巩固相关知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题海式的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关于乘法计算知识的思维导图,对乘法计算的方法进行梳理,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尝试用各种不用的方法解决题目。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发挥、互相展示、互相点评,使学生既掌握计算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也让学生体会到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多次思考的工匠精神。

二、深剥,在内容上深造“工匠精神”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面对教学上的重难点,教师与其不停地说、不停地讲授,倒不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怀疑,去探究,去挖掘,让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知识之光。秉承深度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进行交流和学习。例如:通过设置“不用量角器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此时,有学生提出:“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就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如图1所示。

但是同时也有学生提出:“把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也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如图2所示。

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此时,教师不必急于直接解决这一问题,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有学生说道:“这样分是不正确的。因为要求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而图2的方法分出了不属于四边形内角的角度,因而用图2的方法求出的内角和并不是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位学生的一番话让其他学生恍然开悟,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学生经过深度思考后得到的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6

>>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浅论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探索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浅议金庸小说与大学生“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浅析辅导员的工匠精神 浅谈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深度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培养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浅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素质冰山模型理论视阈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技术哲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本质特性及其培育策略 浅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职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考 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弘扬工匠精神 勇攀质量高峰 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EB/OL].中国政府网,2016.http:///guowuyuan/2016-03/29/content_5059557.htm.

[4]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http:///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5] 庞溟.阅读的逻辑: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