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1

填表单位:乡村振兴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填表时间:2019年4月18日

序号

项  目

1

走访党员(152)户,党员人数(166)人次

2

走访贫困户(197)户,贫困人口(616)人次

3

走访群众(515)户,走访群众人数(1505)人

4

召开座谈会(63)次,参加人员(780)人次

5

开展理论及业务培训(31)场(不含现场教学),参训人数(250)人次

组织到省外及其它市(县)参观考察、交流学习(0)人次

组织到本市(县)其它行政村参观考察、交流学习(31)人次

6

撰写调研报告、专题报告(12)篇

向乡镇党委政府提意见建议(16)条

提出计划、规划(13)项

计划引进投资(550)万元,初步达成意向项目(0)个

7

办了(53)件实事、好事

启动或准备新建及改造村级公路(18)条,共计(12.96)公里

启动或准备建设桥梁(0)座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造危房(29)间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扩建农村饮水工程项目(0)个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扩建电站(0)座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造电路(0)公里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扩建天然气管网工程(0)个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扩建水利工程(0)个

启动或准备新修及改扩建水网线路(0)公里

启动或准备建设光纤及4G网络(5)公里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1461)人次

清理转运垃圾(1354.5)吨

8

上党课(17)次

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60)次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1)次

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4)人

9

派出单位领导深入派驻村调研(25)人次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douyacai”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及需求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及需求调研报告

山西省祁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发展位居前列,为了进一步促进祁县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由祁县农机中心分管机械化副主任为组长,办公室和推广站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针对全县猪、牛、羊、鸡养殖机械化现状,深入到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区、养殖公司进行了关于畜牧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情况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对全县畜牧机械化情况全面摸底,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祁县畜牧业养殖基本情况

祁县畜牧业发展位居前列,养牛产业尤为突出,是“三晋养牛第一县”,今年全县畜牧业经济运行平稳,据统计年报,今年全县生猪存栏8.68万头,出栏15.45万头;牛存栏5.95万头,出栏9.56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肉牛、奶牛存栏名列全市前列;羊存栏16.6万只,出栏15.4万只。蛋鸡存栏200万只,肉鸡存栏 99万只,出栏454万只,奶产量80735吨,禽蛋产量27978吨,肉类产量40564吨,畜产品综合产量149277吨。畜牧业生产整体平稳,稳中有增,猪饲养量比去年增长4.3%,羊饲养量比去年增长6.6%,鸡饲养量比去年增长10.8%,禽蛋产量增长21.6%。畜牧业总产值达35亿元。

到今年年底,我县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发展到65个,奶牛养殖龙头企业6个,生猪标准化育肥场发展到87个,饲养量在5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37个,1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22个,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321个。

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使祁县成为真正的“牛”县。随着养殖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与养殖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动了畜牧业技术集成化,劳动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发展成熟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模式。

二、畜牧养殖业规模及机械化现状

项目实施促进了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今年畜牧业把规模养殖发展作为作为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要求,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合理利用上级各类扶持资金735万元,扶持龙头企业投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充分利用非承包耕地、荒地等可以列入“五地一产”类型的土地发展规模养殖业,今年集中利用非承包耕地、荒地等可以列入“五地一产”类型的土地近800亩,新建成标准化猪场5个,增加仔猪生产能力2.5万头,育肥猪3.5万头。新建成肉鸡场2个,新增肉鸡出栏250万只。扩建3万只以上蛋鸡场五个,新增蛋鸡存栏20万只。新建200头以上肉牛标准养殖场五个,增加肉牛出栏1500头。新建出栏5000只肉羊标准化养殖场一个。出栏百万只的肉鸡场、出栏两万头的生猪养殖场是迄今为止我县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养殖企业。另外,今年内蒙优然牧业已与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北左村规划土地500亩,将于近期启动存栏达5000头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我县的畜牧业作为联结土地、林业、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中间环节,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亟待畜牧机械化提高,畜牧业分为鸡、牛、羊等全程机械化的作业环节集中在饲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挤奶等环节。畜牧业饲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部分环节依然靠人工完成,畜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生猪养殖,从饲料粉碎、搅拌、喂养、供水、出粪等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在粪便处理方面还存在机械化短板。牛羊养殖,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有小型粉碎机、搅拌机、铲车,牛喝水、清饲料收获机、清粪车、拌料机、撒料车基本实现机械化,粪便处理机械化有待提高。养鸡业使用的机械有负压风机、上料行机、利粪机、循环泵、铲车、纵横向传送带储粪设备、料塔、温控设备、环控设备、粪化处理机,缺少鸡蛋捡拾机械等。畜牧机械方面输送卧床设备、饲料清扫机、鲜奶运输车先进机械化设备需求量大,养鸡捡蛋环节需要机械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全程机械化水平比较低,部分环节依然靠人工完成;②机械设备与国内外先进机械设备差距较大;③冷藏储存运输设备经济性、适用性不足。

三、促进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农机与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机、畜牧等多部门多个技术领域,关系到畜牧业各个环节。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协调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依托项目组织涉农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参与项目实施,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3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背景情况:

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位于蕴藻浜沿线的沈杨村通过拆违、违法用地整治等方式,现已腾出较多原为非法使用的农用地。为巩固“五违四必”的成果,积极响应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切实调整村级经济的产业机构,沈杨村计划打造一块花卉苗木培育基地。

2、地理位置:

项目东侧紧邻建设中的祁连山路陆翔路蕴藻浜大桥连接顾陈路的下匝口,北至罗店、南至普陀均只有10分钟车程;东距沪太路5分钟车程。南至上海大学、大场祁连社区5分钟车程。北靠外环线,至顾村公园、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刘行社区5分钟车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仓储发达,生态环境优越。

3、项目总体规划:

在宝山区农委和顾村镇的大力支持下,获批建设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约55亩,建造花卉苗木种植用玻璃大棚约2万平方米。该花卉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开始破土动工,计划于2020年5月左右完成基础建设后进行招商引资,于2020年年末正式开放。花卉苗木基地二期预计在2020年底正式开工,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于2021年8月完工。花卉苗木基地的建设,不仅能通过花卉苗木种植增加周边农户就业机会,而且有效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推动本村地方经济发展。

二、目标定位:

依托沈杨村村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沈杨村花卉苗木品牌”,借助宝山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形势,全面实现沈杨村村庄景区化,旅游整体化、产业联动化的发展模式,完善饮食、住宿等配套服务。

1、发展定位:针对顾村公园功能不够完善的现状,沈杨村确定立足顾村公园辅助区和延伸区的定位,完善旅游“吃、喝、玩、购物”一体化需求,“ 商贸、文创、体育、教育”相融合发展。同时,针对交通便利优势,着力打造以花卉种植为主、观赏鱼养殖为辅的生态农业产业园。

2、总体思路:以“生态、人居、经济”三个效益统一为原则,通过“一体化”设计,以“一轴两带四圈”为抓手,优化人居环境;推进三产融合;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共享共赢机制;实现沈杨村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3、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三个支柱”产业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2万平方米)配套商贸基地(1.5万平方米)、沈杨村花卉苗木基地二期(2.27万平方米)配套水族世界观赏鱼基地(2.2万平方米)和沈杨村青少年农耕体验中心(20多万平方米)。预计一期花卉苗木基地及配套商贸市场年产值预期达到1.5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千万左右;预计二期花卉苗木基地及水族市场观赏鱼基地的年产值预期达到2亿左右,利润预期可达3500万左右。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构成

  经了解,一期建设配套有玻璃大棚、喷淋设施、恒温设备、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绿化等相关设施设备,总投资约3000万元,该笔资金全部由沈杨村自筹。二期计划继续投资800万元,建设玻璃温室、培养室并引进更多的花卉苗木品种。

四、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项目一期基本完成建设,以钢筋结构、玻璃大棚为主,内部各项设施配套齐全,主要进行培育观赏苗木、盆栽花卉与盆景制作、多肉植物生产、鲜花种植等,目前主体结构已建设完成。

为让整个项目正规化,同时便于管理,村委聘请第三方专业单位对整个基地进行招商引资,以及保障今后的运作,由沈杨村委负责统一监管,目前已有商户陆续进行洽谈,签约率达到35%,招商引资稳步进行中。

五、提出的建议:

1、提升市场品控质量:建议对上海的花卉苗木市场进行考察,引进些市民比较热衷的花卉苗木,同时可以适当引进部分稀有、高端的绿植,供花卉爱好者进行参观及购买。

2、对商户资质严格把控:建议引进具有相对实力的经销商,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同时对商户内部运营进行管理,根据行业相关要求,需杜绝大棚房内有人居住的现象。

3、加强宣传力度:建议招商单位能加大苗木基地的宣传力度,经周边走访了解,除了行业经销商,本区域乃至较远的市民对沈杨村新建的苗木基地还是比较陌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发动我镇宣传科联合区农委、区宣传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向大众广而告之。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4

为充分认识现阶段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面临的难点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十二五”期间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出对策建议,2011年初,自治区政协把“促进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列为当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去年9月,自治区政协农牧委分别向巴彦淖尔市、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政协和锡盟政协下发了联动调研通知和13项问卷调研提纲。6个盟市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各旗县市对农牧民收入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且按照问卷式调研提纲,撰写出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在盟市调研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常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政委主委董恒宇于12月初率领政协农牧委、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民盟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5人,深入到巴彦淖尔市4个旗县进行了进一步调研座谈并走访农牧户。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将提高农牧民收入落到实处,本刊记者专访了董恒宇副主席。

记者:提高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实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区,富民优先”目标核心所在。您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目标有没有难度?

董恒宇(以下简称董):“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强农强牧、惠农惠牧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积极培育和发展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形势喜人,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农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牧民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单位工资上升,国家和自治区对“三农三牧”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我区“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长12%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充分显示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的决心和意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十一五”时期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您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增长?农民和牧民收入的增长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董:“十一五”时期农牧民收入增速快于“十五”时期。在“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适时营造了非农非牧就业机遇,拓宽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惠农惠牧和支农支牧的政策性补贴力度,使农牧民政策性转移支付收入逐年增加,这是农牧民增收快于“十五”时期又一因素。例如,锡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90元增长到2010年的6153元,增长一倍之多,年均递增16.3%,高于“十五”时期的12.8百分点,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区和全国高3.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从全区看,“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3.1%,比“十五”时期高5.5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比牧民收入增速快。“十五”以来的10年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快于牧民人均纯收入,有的盟市农民增速更快。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在“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1%,而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2.4%。牧民收入增速滞缓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人口和牲畜数量超出了草原自然再生产的能力,致使部分草场退化,畜牧业经济效益逐年递减。其二,草原畜牧业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经营方式、生产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走势弱于种植业和农区畜牧业。其三,种植业和养猪有补贴,而2010年前畜牧业养牛养羊无补贴或补贴较少,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了牧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记者:“十一五”以来,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有哪些显著变化?

董: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单一,一产独大,这也导致农牧民收入形态单调,结构单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收入结构逐步有所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入形态货币化。随着农牧业生产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以实物收入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被以货币收入为主的市场经济所替代。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不断增长促使农牧民现金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2462.5元,2010年达到4575.1元,5年增加了2112.6元,年均增加422.5元;2010年现金纯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2.7%。

另一方面是收入来源多样化。作为传统农牧业区,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一直十分单一,收入渠道狭窄,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但近年来这一状况有所改观,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资、转移等非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我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转移支付政策的陆续出台,拓宽了增收渠道,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大头。2010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036.8元,占当年纯收入的18.8%,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1310.9元,同比增长26.4%,增幅比上年高出11个百分点,对农牧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4.6%,拉动纯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2010年转移性纯收入达到658.6元,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为11.9%,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11年我区农牧民转移性纯收入达775.6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各项补贴收入为448.6元,同比增长42.2%。同时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为66.4%,2011年下降为60%。

记者:影响和制约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5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自主旅游时代,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满足游客追求特色化、品质化的要求。根据自治区文旅厅及剧院的工作安排,2020年8月4日—5日,剧院党办主任董海珍、杂技团副团长吴群组成调研小组,先后考察了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内蒙古抗战纪念园2个4A级景区。通过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景区基本情况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突破传统休闲农庄的打造手法,围绕“农耕”文化,运用创意手法,着力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街、农耕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广场、绿色长廊、民俗活动互动区、农业大地景观、移民文化村、河套民俗文化村、黄河文化园、宇鑫温泉水世界、葵博园等农耕文化旅游景观等休闲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休闲与观光、浪漫与体验的深度结合。

存在的问题:一是景区、景点均属于公益性质,全部免收门票,无收入来源,景区运行靠财政支撑,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作为4A景区,餐饮、住宿、娱乐、体验等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吃、住、行、游、娱、购的产业链。三是景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维护费用逐年增加。四是景区没有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之地方财政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以保障。五、景区内缺少表演艺术的支撑,活力不足。

(二)内蒙古抗战纪念园

发展红色旅游,是旅游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党与人民群众思想沟通的纽带,更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五原县县委县政府在红色旅游项目规划过程中,关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多产融合发展,在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和景区开发运营等方面逐见成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内蒙古抗战纪念园是4A景区,五原县委县政府在以烈士陵园为中心,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在4A景区基础之上做出提升。结合展馆、牌楼、纪念碑、烈士名录墙、墓冢、展厅、骑马石雕、广场和地道等设施,打造军事文化体验、地道观光休闲运动、民俗、文化体验、农耕休闲体验等多个元素体验区。将总体定位为以乡村资源为本底,以抗战文化为特色,集红色研学、自然观光、民俗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红色参观游览与乡村风情旅游区。

存在的问题:一是运行经费不足。现园区每年运行费用需200万元,因设备老化运行费逐年递增,县财政困难,所以运转难度大。二是纪念馆内没有声光电设备,缺少展陈物品。抗战纪念馆在2017年建馆后,自建馆以来此项多媒体工程至今未做到全部设计和施工,展陈物品稀少、品种单一。三是内蒙古抗战纪念馆二楼与地道急需布展。由于资金紧缺,纪念馆二楼需装修并布展。四是烈士陵园区需维修。由于受地翘运动、盐碱渗透等影响,目前现状总体陈旧,急需进行维修改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调研组认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蒙古族文化为亮点,打造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构建满足可吃、可玩、可观、可乐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功能;二是针对观光休闲型大众游客,创新游憩方式,打造具备户外运动、民俗观光、康体健身、绿色休闲四项基本功能的体验区;三是以河套民俗文化村为核心,打造河套商业休闲带。

其次乡村旅游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解决的是客户的需求。曾有旅游专家讲过关于“后备箱”的故事:我看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好不好、生态农业做的成不成功,标准就是看游客的车的后备箱是不是装满了当地的土特产。用什么东西来装满他的后备箱呢?应季的农产品只能满足一时,别的时间怎么办呢?要满足游客旅游中“购”的需求,必须要有一些深加工的东西,把农产品变成礼品,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农村的传统手工业,如特色民俗产品、面人、竹筐、豆腐、榨油、酿造酱油等等,可以通过体验让游客参与制作,也可以做好卖给游客,既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乡村旅游本身所蕴含的生态诉求,生态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在农村进行建筑改造,既要保存乡土特色,又要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有相当多的市民愿意为更加舒适的休闲度假环境支付更多的费用。民宿、农家院在满足游客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硬件设施,需要景区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

农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6

一、实施思想引领导航行动

(一)用理想信念感召青年。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落实到团队活动和建设中,以“青春导航行动”为主题,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三观·三热爱”、“与信仰对话”、“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挖掘“身边好青年”,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用改革共识凝聚青年。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开展深化改革青年大讨论、“我看改革发展”网络互动、“我为改革发展献一计”等活动,通过主题宣讲、形式政策讲堂、媒体专题宣传、实践考察等途径,使广大青年准确领会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深入了解当前国情、市情、区情、乡情和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正确看待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引导广大青年真心拥护改革、积极宣传改革、大力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

(三)用网络新媒体吸引青年。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充分运用微博、QQ群开展活动,带动各级团组织建立微博,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吸引青少年互动参与。积极开展网络舆论引导,鼓励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推出微电影、微故事、微视频、MV等文化产品。继续推进分类引导青年工作。

二、实施青春先锋建功行动

(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年创新创效等工作,引导青年职工增强职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激发创造活力和创新潜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积极争先创优,宣传和表彰先进事迹、先进人物,激发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改革的热情。深入开展“三下乡”等工作,组织广大青年围绕制约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积极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加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巴山新居”中发挥作用。

(二)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全面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形成一批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建议提案,及时反映解决各类青少年群体利益问题。依托新媒体创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载体,持续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探索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扎实推进“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拓展青少年维权服务网络。

三、实施青年创业行动

(一)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城乡流动青年等青年群体,通过观念引导、技能培训、岗位见习、信息对接、小额贷款等措施,促进青年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开展“见习助就业、牵手毕业生”、“促进青年就业”等活动。加强实用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最大限度地为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二)营造青年创业就业氛围。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区相关创业就业政策,大力弘扬、传播创业文化,开展青年创业就业意识教育,举办青年创业就业大讲堂、青年创业典型报告会、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感悟等教育引导活动,努力形成引导青年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三)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团委整合资源的优势,加强团企合作,拓展一批青年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和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青年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和企业孵化等服务。

四、实施志愿服务阳光行动

(一)全面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以规范全乡志愿服务管理,形成志愿服务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为目标,健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指导、评价、表彰机制。加强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着力将志愿者组织建设成为吸纳、联络民间公益组织等志愿服务力量的枢纽型组织。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素质过硬的志愿者和志愿者管理人员。

(二)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公益信息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吸引行业协会商会、科技、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等社会组织参与,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文明劝导、保护母亲河、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等“青春微志愿、携手惠民生”系列活动,推动形成全民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三)深化共青团关爱行动。持续做好“关爱”、“圆梦”、“我要上大学”等传统公益项目。大力实施关爱留守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建设星级留守学生之家为载体,纵深推进“关爱”工作。采取基层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结对关爱方式,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开展志愿帮扶。大力开展“走进基层·情暖万家”活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青少年心中。

五、实施自身建设强基行动

(一)不断扩大团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提升各团组织的“桥头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强化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和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社区团建工作,在不断加强社区团员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在职、在校团员到社区报到”试点工作。继续推进“两新”团建工作。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探索政企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行业协会团建、网络团建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