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1

一、主要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每个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引导大家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校荣我荣”成为每个成员的最基本的道德觉悟。

注意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平时注意加强学习,工作中以身作则,遇事多和大家商量。

坚持科室学习制度:理论学习、业务学习,重点是将科室的工作与*区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让大家真切的感到,基层学校对教育科研的强劲需求,课程改革对每个教研员素质的日益增长的要求。让大家理解,只有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才能为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和*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营造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主要是正面引导,提升大家的思想境界,把兴奋点集中到工作上来,减少和规避内部的无谓纷争,实现大家共赢。

2、精心制定和实施科室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处室的工作性质,我在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时几上几下、几易其稿,处室每个成员又依据处室计划制定个人工作计划。在第二学期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在处室内部交流个人工作计划。既达到了使大家相互借鉴的目的,又便于使大家了解各个工作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促进共同进步,增进了解有利于相互配合。

教科室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处室。下设德育教研中心、心理教研中心、课改监控与评价、教育学会办公室、课题管理、课题规划办、教育信息等六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教委主要业务处室还经常直接布置各种工作。点多、线长和面广是教科室学会工作的特点。如何实现科室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是最好的破解困局的良方。

⑴德育和心理

成立了德育和心理教师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三个项目组:课题研究、咨询和管理。

每个项目组又分为两大主题:课题组分为德育课题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心理课题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组分为个别辅导和班组辅导;管理组分为师资培训和业务交流。

教研员牵头,基地校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主任为主要成员。本处室的郑杰、蔡建新、夏光月,倪永娟、师训处的时书明、孙明松是牵头人。学科工作室的所有的成员都做了明确的分工。都有比较具体的工作和任务。

成立德育心理工作室的目的,在于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深入有效地开展国家级、市级和区级课题研究,积极营造*区良好的育人氛围。

到目前为止,“十一五”德育和心理课题已经正式启动。

⑵课题管理

成功完成了“十五”课题结题工作和“十一五”开题工作。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如“周口店猿人遗址”,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只要开发利用好了,教师的课

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就会得到根本的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就可能成为现实。我们认为,高中课改也给我们教科室提供了机遇。因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当仁不让,积极作为。

⑷初中建设工程诊断评价工作

今年年初,我们将全区各初中校送交的报告,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成册送到了市教委相关部门和市科研部门以及区教委的相关领导手中。

考虑到良五中、房五中两个新建校的要求,我们在深入学校与干部教师座谈交流的基础上,请来了市里的专家帮助他们就学校的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现在,我们正通过各种渠道征求部分初中校的意见,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请专家进行一次全区范围的辅导。

⑸信息工作

*教育研究专刊已经出版一期。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将负担起每月一期的课改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第一期已经发到各高校。第二期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我们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刊物按时出版。

⑹校本研究工作

十五以来,特别是实验中学科研现场会以来,全区校本研究成蓬勃发展的态势。教科室有一项很重的任务,就是帮助学校设计校本研究的方案,对于一些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还有一个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的任务。对于基层学校的要求,我们都想方设法的给予满足。我和我的同事,每周都要跑若干所学校,我们的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⑺学会工作

教科室和学会合作办公以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原作者!后,学会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工作一点也没有放松要求,在很多方面还有进步。2006年底,会员总数上升到有学会以来的最好水平,即达到了1600多人,今年又增加了400人,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

目前,区教育学会代管了8个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课题。学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无论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开题,还是课题的中期管理,都做得有声有色。

区教育学会组织了中国教育报社、中央教科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征文活动,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

召开了学会联络员会议,组织大家学习*区教育学会章程,通报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明确学会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基层学会的学会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组织了丛书意向作者与丛书办专家交流座谈会,召开了*区丛书作者讲学活动,开展了八所学丛书基地校调研工作,完成了丛书征文评选工作。

在兄弟处室的配合下,完成了2006年年会论文评比工作。今年年会论文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普遍较高。共征集年会论文2600多篇,其中评出一等奖365篇,二等奖937篇,三等奖893篇。

3、成功策划和组织了几次全区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

全国德育工作现场会*分会场即电业中学、石楼中心校现场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二中市级“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现场会。

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活动。

*区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4、撰写了多个全区性的报告和方案:

《*区中小学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实验区实施方案》

《*区教师家长协会单程》

《*区教师家长协会实施方案》

5、组织参与了《初中建设工作工程诊断分析报告?*卷》的编辑工作。

6、协助北京教科院、市基教科、初教院完成了多次调查问卷的组织工作,包括网上调查和纸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7、和区教委一起,研究、检查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8、出席全国、市、区各种工作和学术会议,主持部分会议或作总结性发言。

二、几点体会和感受

1、用多把尺子和发展的眼光看,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

教科室的工作性质:教科室应该是这样一个处室:科研含量最高,专业性最强,人员素质最好。这个处室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一种先导作用。它所做的工作没有“立杆见影”成效,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果。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来说,科研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往长远说,是一种高度和一种境界,从效果上看,是一种积淀,一种厚积而薄发的力量。*二中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研的影响从十年前就有了,十年的酝酿才有了今日的成效。实验中学的成功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份喜悦,是多年积淀的成果。

我常常问自己,也用同样的话问我的同事:我们工作的效果在哪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工作的成效在一次次现场会上领导的褒扬之中,在基层学校一面面奖牌的光华中,在无数成才学生的灿烂的笑容之中,在一个个生动的活动现场、主题班会上家长和学生感动的泪花之中。

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皓首穷经,搞科研的人最知道。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报告》还有三天两头的各种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以及总也看不完的课题报告,各种论文…,眼看疼了,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白天完不成的晚上做,工作日做不完的休息日做。至少我来之后,还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加班和补助。虽然,有时候心里也不平静,也会发出诸如“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感慨,但仅仅是说说而已,过后工作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夏光月老师,已经是临近退休的人了,但她整日乐呵呵的,两脚忙得朝天也不喊累。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对学会的工作一往情深,工作又积极又主动。

王兆凤老师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但是,她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工作,课题研究,联系学校,下基层讲座,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开展各种教研活动,都积极主动,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李永清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个人做课、演讲比赛样样争先。一个人负责着三项课题,整天埋头在数据和文字当中。去年下半年,区教委牵头承担的“课改与管理制度创新”的课题结题任务压在了她的头上。她要面对是的是市里最严格的专家。报告一次次送上去,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修改。今年4月底终于获得通过。个中滋味,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

其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老蔡退了,郑杰整日的忙。小蔡、惠春等都很忙,小倪一有时间就回来帮忙。老顾、宝华都是热心人,都常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

2、搞科研的人要坐得住,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教科室是会就最多。原因是,教科室的工作头绪多。细分一下:德育研究、心理研究、课题管理、课改监控与评价、信息、教育学会。我们面对的上级业务部门有北京教科院、中央教科所、北京市课题规划办、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心理学会。中教科、小教科还经常直接派工作。我们参加的会议有学术讲座会,正是在一场场的学术报告中我们的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我们参加的会议有专业交流会,正是在一次次的专业交流中一线教师的研究意识得以萌发;我们参加的会议有行政决策会,正是在一次次的行政会上我们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如果说研究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开会就是科研帮助教师、服务学校、促进教委科学决策的最重要的工作形式。

学校给了我们一定的照顾,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开会。我也考虑过有些会的价值问题,但体制的东西我们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就会得到根本的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就可能成为现实。我们认为,高中课改也给我们教科室提供了机遇。因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当仁不让,积极作为。

⑷初中建设工程诊断评价工作

今年年初,我们将全区各初中校送交的报告,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成册送到了市教委相关部门和市科研部门以及区教委的相关领导手中。

考虑到良五中、房五中两个新建校的要求,我们在深入学校与干部教师座谈交流的基础上,请来了市里的专家帮助他们就学校的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现在,我们正通过各种渠道征求部分初中校的意见,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请专家进行一次全区范围的辅导。

⑸信息工作

*教育研究专刊已经出版一期。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将负担起每月一期的课改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第一期已经发到各高校。第二期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我们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刊物按时出版。

⑹校本研究工作

十五以来,特别是实验中学科研现场会以来,全区校本研究成蓬勃发展的态势。教科室有一项很重的任务,就是帮助学校设计校本研究的方案,对于一些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还有一个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的任务。对于基层学校的要求,我们都想方设法的给予满足。我和我的同事,每周都要跑若干所学校,我们的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⑺学会工作

教科室和学会合作办公以后,学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原作者!会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工作一点也没有放松要求,在很多方面还有进步。2006年底,会员总数上升到有学会以来的最好水平,即达到了1600多人,今年又增加了400人,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

目前,区教育学会代管了8个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课题。学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无论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开题,还是课题的中期管理,都做得有声有色。

区教育学会组织了中国教育报社、中央教科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征文活动,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

召开了学会联络员会议,组织大家学习*区教育学会章程,通报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明确学会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基层学会的学会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组织了丛书意向作者与丛书办专家交流座谈会,召开了*区丛书作者讲学活动,开展了八所学丛书基地校调研工作,完成了丛书征文评选工作。

在兄弟处室的配合下,完成了2006年年会论文评比工作。今年年会论文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普遍较高。共征集年会论文2600多篇,其中评出一等奖365篇,二等奖937篇,三等奖893篇。

3、成功策划和组织了几次全区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

全国德育工作现场会*分会场即电业中学、石楼中心校现场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二中市级“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现场会。

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活动。

*区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4、撰写了多个全区性的报告和方案:

《*区中小学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实验区实施方案》

《*区教师家长协会单程》

《*区教师家长协会实施方案》

5、组织参与了《初中建设工作工程诊断分析报告?*卷》的编辑工作。

6、协助北京教科院、市基教科、初教院完成了多次调查问卷的组织工作,包括网上调查和纸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7、和区教委一起,研究、检查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8、出席全国、市、区各种工作和学术会议,主持部分会议或作总结性发言。

二、几点体会和感受

1、用多把尺子和发展的眼光看,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

教科室的工作性质:教科室应该是这样一个处室:科研含量最高,专业性最强,人员素质最好。这个处室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一种先导作用。它所做的工作没有“立杆见影”成效,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果。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来说,科研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往长远说,是一种高度和一种境界,从效果上看,是一种积淀,一种厚积而薄发的力量。*二中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研的影响从十年前就有了,十年的酝酿才有了今日的成效。实验中学的成功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份喜悦,是多年积淀的成果。

我常常问自己,也用同样的话问我的同事:我们工作的效果在哪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工作的成效在一次次现场会上领导的褒扬之中,在基层学校一面面奖牌的光华中,在无数成才学生的灿烂的笑容之中,在一个个生动的活动现场、主题班会上家长和学生感动的泪花之中。

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皓首穷经,搞科研的人最知道。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报告》还有三天两头的各种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以及总也看不完的课题报告,各种论文…,眼看疼了,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白天完不成的晚上做,工作日做不完的休息日做。至少我来之后,还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加班和补助。虽然,有时候心里也不平静,也会发出诸如“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感慨,但仅仅是说说而已,过后工作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夏光月老师,已经是临近退休的人了,但她整日乐呵呵的,两脚忙得朝天也不喊累。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对学会的工作一往情深,工作又积极又主动。

王兆凤老师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但是,她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工作,课题研究,联系学校,下基层讲座,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开展各种教研活动,都积极主动,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李永清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个人做课、演讲比赛样样争先。一个人负责着三项课题,整天埋头在数据和文字当中。去年下半年,区教委牵头承担的“课改与管理制度创新”的课题结题任务压在了她的头上。她要面对是的是市里最严格的专家。报告一次次送上去,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修改。今年4月底终于获得通过。个中滋味,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

其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老蔡退了,郑杰整日的忙。小蔡、惠春等都很忙,小倪一有时间就回来帮忙。老顾、宝华都是热心人,都常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

2、搞科研的人要坐得住,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教科室是会就最多。原因是,教科室的工作头绪多。细分一下:德育研究、心理研究、课题管理、课改监控与评价、信息、教育学会。我们面对的上级业务部门有北京教科院、中央教科所、北京市课题规划办、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心理学会。中教科、小教科还经常直接派工作。我们参加的会议有学术讲座会,正是在一场场的学术报告中我们的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我们参加的会议有专业交流会,正是在一次次的专业交流中一线教师的研究意识得以萌发;我们参加的会议有行政决策会,正是在一次次的行政会上我们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如果说研究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开会就是科研帮助教师、服务学校、促进教委科学决策的最重要的工作形式。

学校给了我们一定的照顾,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开会。我也考虑过有些会的价值问题,但体制的东西我们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

全区“十一五”课题情况如下:单独承担的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规划课题3个,学会课题8个,参与的市级以上课题7个,另有一批07年的市级规划课题正在申报之中。区级立项课题208个。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或集中、或分片参加课题前期论证和开题、对已经开题的课题进行过程性管理。对我区“十五”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如初中我们重点抓了*二中,高中重点抓了实验中学,小学重点抓了良乡一、二、三小、窦店中心校等。重点推广了“自主探究、分层评价”、“中学生阅读障碍与矫治策略的研究”、“网络德育研究”、“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中化传统美德教育行动”、“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的研究”和*区心理课题的研究。目前,科室和基层学校的积极性都很高,全区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研究氛围。

⑶课改监控与评价工作

小学、初中的课改监控与评价进展顺利。其中,小学已经经过了6年一轮的实验,现在市里正要求我们认真总结,五月份拿出初步文本总结。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2

一、课题的基本要素

1.一个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构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寻求规范、优质、高效的教学行为,立足师生共同发展,追求有效教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两个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两个: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规范与有效。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是指教师在一定理念支撑下,在根据新课标重建的教学规范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反思教学行为、提炼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的“规范与有效”:不是对原有规范、制度的否定,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建设一套规范和标准,而是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是在对学校原有教学规范反思、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修正、完善,不只满足于对原有的教学规范观念的更新、完善,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教学规范的实践形态,用来有效指导教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经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加规范有效,使学生真正获得更大的进步或发展。

其基本过程是规范——改进——有效——规范,即重构规范,用规范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并在实践中提升规范,如此反复螺旋上升。

3.三个要件

阵地——课堂,人员——教师,武器——规范

4.四项内容   []

(1)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现状分析。

(2)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价值取向研究。

(3)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有效性研究。

(4)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施情况

(一)筑牢三道坎:宣传、学习、调查

1.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课题研究既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任务,又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实施。

当知道我校的课题《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并成为“江苏省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后,我校马上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大力宣传,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并把获此殊荣的喜讯刊登在《苏州教育日报》上。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课题,认识课题,走进课题,于2012年4月13日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活动。当天下午,长小迎来了出席本次活动的省、市、区各级领导和专家。通过课题开题论证,我校课题组进一步加深了对课题研究问题的认识,明晰了研究的思路,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专项学习,提升课题组人员的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课题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构建和教学行为改进方面的研究情况和最新成果,组织课题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同时,根据区教科室的要求,每月各学科组定期向区课题上传学习资料,在每月的教科研例会中交流学习。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选派课题组人员外出学习取经。

3.调查分析,了解我校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

在学校教师、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了解师生对于教学行为规范的看法和要求,分析反馈各类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效果,了解我校教学规范和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完成有关的调查分析报告。

此次课题前测,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在岗教师与部分学生。教师问卷:分学科调查了我校所有在岗教师,共发放教师问卷56份,被收回53份(一位教师病假,两位教师外出培训),有效问卷53份。学生问卷:一至六年级随机抽取11个班的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465份,收回460份,有效问卷460份。被调查师生素质层面较广,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本次调查以问卷形式,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内容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为主,对于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分学科小组和全体进行了数据处理和汇总分析。在课题前测调查中发现:课堂教学总是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地深思熟虑的占302%,能有效提问的教师只占到264%。有17.4%的学生是非常喜欢目前的课堂教学的,但也有近58.7%的学生兴趣一般,23.9%的学生不喜欢。由此可见,在我校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多备教材,少备学生;多备教学内容,少备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设计中“多知识的传授”,“少能力培养的措施”。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

(二)拨动两根弦:子课题和微型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各个学科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内容面广量大,须分层次研究。我们按课题方案设计,把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研究。

各学科的教科组长根据确定的子课题,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具体研究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各种课题的实施方案,并规范过程管理,我们要求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专门印制了关于课题研究工作的资料,带领大家学习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等,消除课题研究工作的神秘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课题组定期活动,每次定专题、定内容、定任务,明确每一阶段研究任务,并按区教科室要求做好每月资料上传区课题网工作。

全校教师围绕主课题、子课题,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我们的“草根式”微型课题研究坚持“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地认 真扎实开展。教科室组织校内教师围绕主课题积极申报微型课题,把科研活动草根化。在大多数人申报的基础上,学校择优选择了10个微型课题参加片内的交流活动。在片微型课题研讨活动中,我校教师能围绕课题执教。围绕微型课题研究,与会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辩课活动,并且一一围绕各自承担的微型课题,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三)协奏一首曲:规范谱曲五回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亟待重建好规范,以规范来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构规范曲曲折折,经历了纲领:引领指导——采集:全面覆盖——分析:寻找共性——审议:删繁就简——实践:回归学科,指导课堂这五回谱曲。

第一稿——纲领:引领指导。课题组人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师教学行为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对课前教学准备行为、课中教学实施行为、课后教学后续行为具体分化为各种行为,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一个总体纲领,并明确了编制思路,形成教学行为规范第1稿。

第二稿——采集:全面覆盖。教师从教的学科不同,思考的立场也会不同。而学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为尽可能地考虑学科及教师的个性特点,我们有意识地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重建不同学科的教师行为规范标准。

第三稿——分析:寻找共性。每个学科呈现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标准是丰富多彩的,考虑也是不周到的,涉及的面是单一的,但存在共性的内容。我们将这些共性的内容汇聚起来,学校总体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也就形成了。当然,这期间我们慎之又慎,既集中大家的智慧,又充分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

第四稿——审议:删繁就简。课题组人员根据各学科逐步调整形成的行为规范,进一步研讨,结合教学实际,删繁就简,又重构了学校总的行为规范和各学科的行为规范。

第五稿——实践:回归学科,指导课堂。各学科组教师回归学科,用规范来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学校总体规范有了,但具体到学科教学还必须回归到学科个性,依托学校总体规范制定分学科的规范标准是必须的步骤。学校目前分8个学科制定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如此循环往复地研究探讨、实践调整,老师们心中研究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重构了比较完善的学校总的行为规范和各学科的行为规范。

三、初步的研究成果(略)   []

1.增强了教师的认识,浓厚了学校的科研氛围。

2.提高了课题人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3.形成了一套理性层面的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及各学科教师教学行为评分标准。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3

“中国教育研究重要吗?”回顾、梳理“十一五”以来我市的教育科研隋况,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我市的教育研究正逐步实现着“由上而下”变成“由下而上”去发现真实的问题的转变,我们的教育研究越来越让教师感到,我们并非是在做一种浪费的工作。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我市近几年教科研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建科研价值观

教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教科研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教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是什么?教科研就仅仅是做课题、写论文吗?一直以来,不少领导和教师们对教科研就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由此,作为市级的教育研训部门,如何重建科研价值观,把教育科研工作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责任重大。

我们认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而教育生活一旦成为教师研究、探索、创新的资源,教师就会发现教育的趣味和快乐,就会领略教育的魅力和幸福。长此以往,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会成为教师的一种文化,一种生存状态和行为模式。

1.科学规划。为了保证我市教育科研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课题规划上,我们确立了“整体规划,分类要求,突出重点,紧扣全面”的原则,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题体系。

“十一五”开局以来,我市现有4项国家级课题,68项省级课题,常州市2007―2010年立项课题41项,金坛市立项课题222项,“减负增效”专项课题152项,其中,市研训中心成员领衔的各级各类课题就有25个,由于研训员身先士卒搞课题研究,全市上下形成了浓郁的研究氛围。

2.规范管理。所谓规范管理,是指课题研究要端正研究风气,提高科研人员研究素质,保证研究质量,要从规范做起。我们着重抓了课题来源管理、研究计划管理、研究过程管理、结题管理和推广管理等五个方面。

在结题管理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做法,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首先由课题主持人重点介绍研究过程、研究成效、研究困惑,接着查看过程性材料和专题网页,然后由专家组成员就课题的研究情况与课题组进行对话,主要涵盖评点、提问、指导三个层面的话题,最后起草鉴定意见。这样结题,有效地引领课题研究朝着规范有序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21世纪新课程与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子课题的会议结题,总课题组专家对金坛的作文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感到十分满意,《全国优秀作文选》主编姚卫伟先生在评点时说:我到过很多地方,还没有发现比金坛研究得好的学校,金坛的课题研究规范、有序、重过程、讲实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3.立足课堂。课题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不能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否则将成为无根之花、无源之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我们的课题研究只有更多地从课堂教学着手,才能达到改进实际教学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课题不能把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并贯穿始终。为了扭转此种局面,我们在全市倡导,课题研究必须与课堂教学亲密“接触”,要求课题组成员把课题研究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去(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课题除外)把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为此,我们在金城中心小学和华罗庚实验学校组织了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研训中心定期开展课改调研,行动研究方法日渐为大家接受、采纳,成为我市中小学研究方法的主流。通过研究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连在一起,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4.科研培训。学校教科室主任是学校校长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市研训中心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桥梁与纽带。校教科室主任的科研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科研成果的水平。因此我市加大了对科研骨干培训的力度,创设了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研讨的氛围。

2003年10月,我们在金城中心小学举办了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就怎样管理教科研工作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面对面指导。2007年3月又在河滨小学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科室主任培训,实验学校、华城小学、直溪小学、一中、河滨小学等5所学校作了大会交流,他们分别从校本培训、校本研究、课题管理、网页建设、教育沙龙等方面介绍了经验。研训中心副主任陈文作了《课题研究管理要走规范化之路》的报告。报告结合全市课题研究现状,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此外,我们还针对课题的申报和开题、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论素养的提高以及实践经验的提炼等,举办了课题组长培训班,使课题组长在思想认识、观念转变、方法掌握、实践指导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高。

5.科研扶贫。自2005年起,研训中心开始对部分教科研工作比较薄弱的学校进行“教科研扶贫”,定期给学校老师作教育科研知识讲座,帮助他们规划研究方向,进行选题论证,拟定研究方案,同时邀请他们观摩省市级优秀课题的结题。实行以来,一些薄弱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了明显起色。

二、积极打造科研文化

科研文化的形成与师资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会形成科研文化,有了科研文化又会进一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过程。有了这种科研文化,也就具有师资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当然,这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近年来,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我市本土特色的科研文化。

1.研训一体。‘研训一体”是指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进行有机整合。“研训一体”促进了新的研训文化的形成――研训员不再是教研和培训活动的管理者、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而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这种研训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化、主体的多元化,促成了“教研的主体是研训员和教师,教研的过程是研训员与教师、研训员与新课程共进共育的过程”的新型研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009年以来每学期,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所进行的单元教学培训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正是得益于这种新型研训文化氛围的形成。

2.科研沙龙。“教育沙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它具有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既经济实惠,又费时少、成效好,有利于广大教师的共同成长。2004年12月,研训中心下发 了关于开展“教育沙龙”活动的通知,将举办“教育沙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市推广,要求各校认真落实。2005年3月17日,研训中心在金城中心小学举行了全市中小学“教育沙龙”现场观摩及培训活动。其后各校相继开展了各类主题的“教育沙龙”活动。《金坛教育研究》开辟了专栏,选登“教育沙龙”实录和评点文章。自2005年,教育局研训中心开展了六届优秀‘教育沙龙”评比活动,有上百个教育沙龙获奖,此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沙龙的开展,《课堂中的自由与规范》等多个实录在《教育科学论坛》等杂志发表,金坛电视台还对教育沙龙的开展作了专题报道。

3.叙事研究。2006年,研训中心在全市推行“教育叙事研究”活动,确定了河滨小学等5所学校为首批试点学校,在教研网上开辟了“金坛教师博客”,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育叙事”征集评比活动,其优秀作品在《金坛教育研究》上发表。后来,《教师人生演绎的精彩教育故事》一书2007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将这本书作为教师培训用书之一。

目前“教育叙事”活动在各校蓬勃开展。江苏省教育厅将我们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同时我们还在苏浙沪教研工作研讨会上与兄弟市县进行了交流。

4.课题调研日。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避免学校的科研蜕化成一种“应景”工具,甚至是一种摆设,我们把“课题调研日”作为一种常规工作来抓。主要做法是调研以沙龙的形式展开。首先,调研学校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立项以来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其次,学校教科室主任汇报学校教科研工作全面开展情况。最后,市研训中心的调研员对各个课题实施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并提出合理化的实施建议。

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的课题研究开始出现去功利化的可喜局面。

三、丰硕的科研成果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4

槟城宣言:2003年的首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促成了促进科学教育的“槟城宣言”的诞生,以及未来科学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方向的文本建议。 “槟城宣言”旨在促进科学教育合作,有关实用性需求的思考和需求方式的讨论(关于学生校外活动、关于课程、关于考试等)。 “槟城宣言”使ICASE及其会员组织纷纷通过不同的项目在科学教育的普及性及相关性上有所建树,并对科学教育的本质及外在激励的重要性有所思考。

珀斯宣言:2007年的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了“珀斯宣言”,宣言关注当前科技教育现状,尤其关注其在学生中的普及度。宣言为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并由此导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教育的决策――11个问题(Science Educa- tion poucy-making:Eleverl emerging issuse)》一书的诞生。

《科学教育的决策――11个问题(Soience Education policy-making:Eleven emerging issues)》:出版于2008年,呼吁各国政府关注科技教育,并在如下11个方面对相关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建议:学校科学教育及其教育目的:科学教育的公平性;对科学产生兴趣;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让技术与科学相联系:科学与探究的本质;科学素质;科学学习的质量;科技教育中ICT(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科学教育申恰当和有效的评价;科学教育的启蒙;科学教师职业发展。

作为一个实验的初中生“校园科普活动”的初步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孙 欣

“校园科普活动”是在初中阶段采取“教学生做科普”的方式进行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理念和方法刊载在王绶院士撰写的《科学素质教育刍议》一文中,理念的要点包括:(1)以激励少年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个人自觉和集体风尚为直接目标;(2)以“教学生做科普”为追求这一目标的教育手段;(3)创造条件使教师得以用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全班学生“切身互动”引导他们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创造”、集体协作,特别注意要使每个学生从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4)为了这些,学校专设“校园科普活动”的必修课程(在目前的实验中,这门课规定在初中二年级的一个学年中平均每周占1节课时)。

这个实验的方法可以简要描述为全班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对一个选定的科普题材(简称“选题”)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体准备,做到能够在期末向全校师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创制的科普展板或进行科普报告。在一个学期十几周的时间里,每周用1~2课时进行“校园科普活动”。教师在第一周讲解科普选题。其余各周全部用于辅导学生的展板设计、制作、展示和讲解。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试点中学进行这项实验,迄今共四所学校进行了一年以上并总结了经验。各个学校共同采取上述理念和方法,各自选择选题,根据本校的情况和风格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辅导方法。

突破传统中学化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叶佩玉

学校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以教师权威性地传授书本知识和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为特色的传统的中国教育,在中学化学课堂上也有明显的反映。结果我们的学生往往善于解题、模仿熟记,习惯于接受,基础知识扎实,但是问题意识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差。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发展急需我们突破这种传统的中学化学教育模式。

(1)着力建设现代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教学容进行问题化的设计,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识地暴露教学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积极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灵感,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知识的意识,激励他们追根究底;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赋予学习活动更多的意义。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课题研究;专业发展;教学风格;教学主张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71-04

【作者简介】陈萍,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0)。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常常要问自己的专业角色。从教27年,回眸自己诸多的专业角色,可能正是在持续不断的专业责任担当中,我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我是草根的教学实践者。1987年,工作一个月即登上公开课讲台;200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国会议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并向全国推广;2005年,我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教学实践让我对学生、对课堂有了切身的体悟。

我是持续的学习者。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毕业后自学汉语言文学,在江苏省教育学院读教育管理本科,后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课程与教学论课程。2008年,我成为硕士生导师。不断的学习,使我形成了较为立体的知识结构。

我是国家课程建设者。从1995年我参与省教材编写起,目前已经主编、参编《思想品德》《语文》《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礼仪教程》等60多本教材,2014年我被教育部聘为教材审查会委员。教材编写让我始终与国内一流编写专家一起站在课改的前沿,在国家课程建设的专业队伍中接受熏陶。

我是一名课程推广者。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地区讲学百余场,2003年应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邀请为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授课,在中央电教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录制培训课程,现场直播。多次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做学术讲座。2012年被教育部聘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专家。在课程推广的过程中,我读百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使自己的认知不断系统化、理论化,也学习借鉴了各地课改的经验。

我是一名教学研究者。1988年参与省级课题研究,主持省重点课题三项,100多篇,独著、合著16部,从2011年起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成为正高级教师……

从教27年,我的发展路径多样,角色多元。有阳光也有风雪,有欢笑也有泪水。之所以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一路顺畅,我觉得关键还是一直以课题研究者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

跟着走:参与情景教学课题研究,逐步确立教学风格

1988年,因为在扬州市广陵区赛课中获奖并多次公开教学,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的领导把我班定为江苏省重点课题李吉林情景教学实验班。理论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让我1990年在扬州市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此后在省、全国赛课中获一等奖。

在语文课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感悟,展开想象。1990年,我在扬州市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研究课《秋天》,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争论。有人质疑:“课上教师总是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课堂就是要教师讲……”有人叫好:“启发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深夜,市教研员文老师笑着告诉我和方寿安校长:“小陈的课能让大家如此津津乐道,说明有创新价值。现在大家意见基本趋同,小陈善于启发,让学生自己读懂;激发思维,让学生想象。这是应该提倡的好课……”

1992年,“江苏省李吉林情境教学研讨会”在淮安召开,上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省教研室主任郑君威主持会议,敬爱的李吉林老师坐在郑主任左边,我坐在郑主任右边。我第一次写出了4000字的论文并在大会宣读。1994年,在南通情境教学研讨会上,我的实验班被评为“情境教学先进实验点”,那块奖牌是斯霞老师亲手授予我的,她给了我鼓励,还跟我们合影留念……

我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中。1990年,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带领全省德育研讨会专家听我上《交通规则要记牢》。学生现场采访交警,指出交通规则的不尽合理之处;观看交通事故录像,讨论自己应该如何遵守规则。这节课面向实际,情理交融,让人耳目一新。1995年,作为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作者,省教研室让我为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上课。我执教《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课时,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老师说:“我刚刚出国访问归来,陈萍老师的课中反映了代表国际最前沿的多元价值取向,这在全国都是超前的,至少在上海还没有人上出这样的课……”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多元价值取向”,也不能像现在用手机“百度”。我悄悄问身边的专家,他们都说没听说过。我虔诚地请教吴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多元价值取向,您能给我们讲讲吗?”吴老师做了生动的介绍。

吴慧珠老师用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点化了我!我自知当时的教学实践出于对学生的了解,出于对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关注理论的支撑。从此我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力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引教学行为。

2003年,我在广州全国德育成果颁奖会上执教自己编写的国标本教材《有多少人为了我》,很多听课教师和媒体评价“震撼人心,富有实效”“感人至深,教育无痕”,2006年,中央教科所邀请我和支玉恒老师一起赴山西支教。与小学语文界大师同行,一路同台,一路切磋。支玉恒老师听完我上的《掌声》一课,在我的书上写下“大气、端庄、优雅”三个词的评语。2010年,我在上海执教《月光启蒙》,上海市小学语文学会会长徐根荣评课时说:“陈老师的课立意高远,意境优美,不着痕迹,简约高效。”苏派名师《我的教学主张》将我作为语文名师代表,收录我的教学主张与课堂实录;《江苏教育》杂志请我作为苏派品德名师的代表,发表一组文章。我归纳自己追寻的教学风格:简约高效,情智共生,教育无痕。

学着走:主持三项省重点课题,系统提炼教学主张

1998年我到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担任语文、品德教研员兼扬州市语言文字工作。

2000年,国家课程改革有力推进。怎样带出一支锐意改革、素质高超的队伍?如何让新课程理念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正是课题研究让我不断汲取专业发展的驱力。我确立自己的教研思路:以新课程推进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凝聚人心,以课题提升品位,打造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申报什么课题?2000年,我开始到北师大研究生院进修课程与教学论,聆听了袁贵仁、董奇、刘兼、黄济、裴娣娜、张华、崔云等众多名家的报告,深切感受到国家课程改革最大的变革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于是申报了“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扬州市26所学校参与研究。4年研究,我们一丝不苟。我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40多篇论文,有的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刊载,课题组共发表126篇论文,我们出版专著《走向学生主体的品德教育论纲》。2004年12月22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在扬州召开全国会议,国家课程标准组组长鲁洁老师、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吴慧珠,人教版主编赵昕……国内一流专家云集,他们在论证报告中写道:“扬州的课题研究为促进德育课程研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全国推广学习……”接着,我又申报了《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公民教育实践研究》,并被列为省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课改必须改课,但是,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不但教师充满困惑,教研部门也缺乏研究。“十一五”我申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再次被列为省重点课题。4年研究,39所子课题单位的教师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对象,研制出500多张评价量表。很多乡镇、县教育局的领导开始拿着我们一线教师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来评价课堂了。这样的“标准”是自下而上的诉求,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扬州的课堂教学面貌也因此悄然发生了变革。我们出版了36万字的专著《走向主体发展的语文教学评价》,我辅导的30多位教师在省、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香港教育署专门组织了600人的专题报告会,请我去讲《口语交际――构建和谐的交际空间》。我申报的《简约语文的理论构想与实践策略》《走向主体发展的品德教育》两项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开始系统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2011年,《长三角教育》以我为封面人物,并用2万字进行了系统报道:陈萍,走向主体发展的教育追求。研究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研究教学评价,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对象,促进了教师主体发展。

领着走:主持全国重点课题,领跑教师专业成长

2008年,我的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列入教育部特级教师文库,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刊登书评,扬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给我颁发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我的办公室门前挂着“小学文科室”牌子,因为我一直承担语文、品德两门学科的教研工作,同时还要兼管语言文字工作以及扬州市中小学阅读工程项目。面对工作,我一直不敢懈怠。但毕竟头绪繁多,任务繁重。省教委有领导说:“陈萍在几个领域都很出色,是双料的特级教师!”也有人说:“陈萍应该更专业一点,放弃品德,专门从事大学科语文研究……”我开始犹豫。

2010年10月,我应邀去上海为全国教研员培训讲学,听说教育部课程中心曹志祥副主任在我的前面讲,我便悄悄坐在学员中虔诚倾听。他说:“中小学教师不要把学科看得那么狭隘,应当综合学习,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多多借鉴,教师的专业素养才更为全面,下午给你们讲课的陈萍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2014年3月,当我参加教育部语文教材审查工作一周后,组长雷石教授和佟乐泉研究员对我说:“陈老师,我们发现你对教材问题看得很准,视野很开阔,教材审查就需要这样的专家啊。”他们的鼓励让我倍觉温暖!

还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之道》这本书,让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云增找到我。他说:“我研究魏书生,研究李镇西,现在我专心研究陈萍,我摘录你的书中原创性的教育哲学有150多条。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当班主任时,不但班级带得出色,而且20多年扶持一个被判定为‘智力迟钝儿’学生,直至上大学,找工作……”他要我当他的接班人。我说:“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我会支持您,但不想担任什么职务。”

唐老师一年之中七下扬州找我商谈。2009年1月请我去江阴担任点评嘉宾,华耀国老师听完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们的团队太需要您这样的专家了!您一定要多指导我们……”2009年10月,唐老师又要我去西安主持点评孙云晓的报告。半小时点评完毕,76岁的唐云增老师突然拿着话筒走上主席台,他先对孙老师鞠躬,感谢他精彩的报告,接着面对观众问:“陈萍老师的点评怎么样?”会场上有人喊“太精彩了!”“非常专业!”唐老师问:“你们是否希望我们的班集体研究中心有陈老师来领导?”会场千名代表掌声雷动,有人高喊“需要!”有人喊“太好了!”唐老师在台上对我90度鞠躬,说:“陈萍老师,您听到了,请您当我们的负责人,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心愿,这是全国班主任代表的心声,您不要再推辞了……”我站在那里,泪流满面,我怎么再推辞?

从西安回来的火车上,我问唐老师:“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门是谁?”唐老师说:“以前跟着南京师范大学班华老师的班主任研究中心,现在班老师退休明确不再过问。”我知道以唐老师为首的浙江徐道忠、天津杨慧敏等老前辈们一直在认真研究,孜孜以求。我说:“唐老师,您的知遇之恩,我无以回报,我一定努力在您退休前让您和前辈们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的认可,让您的中心找到学术归属。”

当时,国家课题开始申报,我想:从“十五”的学生主体活动探究,到“十一五”走向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我“十二五”该研究什么?现在我的团队不仅有语文、品德教师,还有庞大的班主任队伍。我不能再停留在“术”的层面做研究,而要在“道”的层面做探索。于是我申报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研究”,并把“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列为重点子课题之一。课题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13个省包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85个子课题单位加盟,真正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课题研究网络。

我迅速组织设计调查问卷,在扬州市电教馆的协助下,通过网络开展调研。2011年在《人民教育》发表《学生主体活动不能“被”活动》,2012年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变革思维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诉求》,2013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课程执行力:教师专业能力的理性诉求》,2014年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组织召开全国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1月,课题组在扬州召开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中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江苏、上海、湖北3个子课题单位分别代表小学、初中、高中做了“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开题报告,代表们聆听中国教育学会刘堂江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的专题报告,观摩了扬州市班主任规划职业生涯促进专业发展的主题沙龙,国际化视野下班主任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展示,扬州市微型德育课堂,互动热烈。

2013年,课题组在广州增城以“班主任专业自觉与现代班集体建设”为主题,召开全国研讨会。清华大学赵昱昆教授以“积极心理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子课题,在大会宣读开题报告,并进行了课题论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做主题报告。我们的研究在全国反响强烈,得到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认同。

2013年12月,我和唐云增老师得到通知去北京汇报班主任工作。中国教育学会先后邀请我作为专家赴成都、深圳进行未来教育家项目论证,与陶西平、朱慕鞠等国内名家同台为未来教育家授课,并出席中国未来教育家联盟,做了题为《提炼教育思想――教师专业成熟必由之路》的主题演讲。工作过程中,我们的专业精神和全面的专业素养经受住了考验,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领导的高度认可。

2014年1月,我向中国教育学会提出成立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申请。4月12日,我得到通知去北京参加专家答辩。班主任工作国家重视,学生需要;班主任工作意义重大,博大精深。从报告的起草,到答辩的准备,我阅读了大量专业理论书籍,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调用自己所有的研究能力,几易其稿,全力以赴。

4月16日上午,在中国教育学会会议室,面对近20位专家,我侃侃而谈。我的梦想是: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一辈的班主任研究者们正名,为中国450万班主任找到自己的学术归属。我们终于以全票通过,获批成立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

从跟着李吉林老师蹒跚学步,到主持全国重点课题,是课题研究激活了我专业发展的动力。课题研究让我和课题研究伙伴总是锁定一个主攻方向,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问题,检索文献,设计方案,针对预设的研究序列开始目标明确的探索之旅;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专著,也让我不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理论化、系统化。

家校共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