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素质培养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1

摘 要 游泳是在水下进行的一种运动,对增强体质、提高各部位器官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游泳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学会游泳,掌握这种健身锻炼的方法,掌握保护自我和拯救溺水者的本领,使自己终身受益。

关键词 游泳 教学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一、游泳运动的健身价值

(一)改善心血管系统

经常游泳可以改善锻炼者的心血管系统。在游泳时,水的压力会使人的心房和心室的肌肉组织得到加强,加大心腔的容量,使心脏的活动节省化,对人的血压也有好处。

(二)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冷水可以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冷水的刺激能时皮肤血管收缩,以防热量扩散到体外。同时身体又加紧产生热量,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对皮肤血管的供血,这样长期的坚持锻炼能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另外,由于水波浪的作用,不断对人体表皮进行摩擦,从而使皮肤得到更好的放松和休息。

(三)增强抵抗力

游泳池的水温常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热快,耗能大。为尽快补充身体散发的热量,以供冷热平衡的需要,神经系统便快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抵御寒冷。经常参加冬泳的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改善,就不容易伤风感冒,还能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游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健身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坚持锻炼,提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游泳是属于全身剧烈运动的项目,在一个动作周期中会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使人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和提高能量供应水平,扩大身体能量的储存。大学生要有健康的体育观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教学出发,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健身习惯,鼓励他们个性发展。要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到游泳运动的真谛,才能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健身习惯。

(二)改善身体的机能

经常进行游泳锻炼,可以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身体器官的机能得到健康的改善和提高,促进身体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完成强度较大的脑力工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游泳锻炼,可有效消除疲劳,恢复健康机体。

(三)减肥和健美形体

游泳是保持身材最有效的有氧运动之一。运动时消耗的热量多,实验证明:人在标准游泳池中跑步2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相当于同样速度在陆地上的1小时,在14度的水中停留1分钟所消耗的热量高达100千卡,相当于在同温度空气中1小时所散发的热量。另外,水的阻力可增加人的运动强度,但这种强度,又有别于陆地上的器械训练,是很柔和的,训练的强度又很容易控制在有氧域之内,不会长出很生硬的肌肉块,可以使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长期坚持游泳训练对矫正不良身体姿态、重塑端庄形体有很好的效果。

三、游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游泳意识

体育教师通过游泳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将学生带入更专业的游泳运动中去。通过游泳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快乐、自信和成功,使学生从内心深入感受到游泳运动,也是人生活中的一种很有意义的运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游泳意识。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把强烈的热情,带入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中去,加强学生的游泳意识。

(二)游泳运动促进青年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系统教学方法的引导下,逐渐克服了怕水的心理。这种征服个体潜在消极心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自我解脱和救护能力的过程。从内心的认知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为中,大学生不仅体验到应对外在压力的心理适应过程,而且通过行为的实施不断实现着身心的协调,从而由内及外形成了具体道德倾向。如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他们遇到险情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质。

(三)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游泳具有健身、娱乐双重功能,可以带给人们愉悦心情,对于缓解不安、紧张心理有一定的效果,进而实现情绪控制,促进心理健康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学习,不妨去游泳一番,嬉水弄波,趣味倍增,能减轻工作、学习带来的忧虑、烦躁情绪,缓解全身肌肉紧绷状态,使其得到放松,实现心理健康。

(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学时期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实现自我完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游泳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身体语言是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游泳运动有着独特的动作定式。而且蕴含了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审美内涵。

四、小结

高校游泳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全面健身的基础上来实施,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目标,为社会创造更优秀的人才资源。要让学生在游泳练习中,体会到游泳运动的效果和乐趣,让学生离不开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加强健康,加强人的身体质量和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 左红卫.克服恐惧心理优化游泳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OO4(2):122-125.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职生 综合素质 道德品质 沟通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 执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13-01

职业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笔者通过对本校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采访发现,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如下能力:道德品质、沟通表达、心理承受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应变能力等。

对此我们对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执行能力四项维度进行的调查分析,结合2013年我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测评系统对于我院学生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我院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全省学生综合水平相差无几,但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这两方面普遍偏低,执行能力良好。在此,我们就怎样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以下思考。

1 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方面

1.1 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实训课的课时,尤其是专业实训课的课时。在历年对毕业生的实习报告分析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我们学生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技能,即动手能力差一些。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东西,学生才能有意识去学习、记忆,简单的书本知识,一方面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与实际工作脱节,实习工作都用不上。尤其作为高职类院校,我们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职业化倾向很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做好职业技能的培训,后者尤为重要。

此外,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注重涵盖全院各个专业,开设学生真正感兴趣,真正愿意听,老师愿意上的选修课。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搭建,也增加了老师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机会。

1.2 提倡情景化教学,增强师生的互动

课程进行时,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采取多样的授课方式,积极倡导情景化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展示时间,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力求让学生感兴趣、听得懂、会运用。课余时间学生围绕课程学习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1.3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与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悦的接纳自我,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人生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系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提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宿舍―班级―系部―学院,个人―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等渠道,使学生明确:有了心理困惑,怎么办,怎么看,找谁说,求助于谁。

2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几种能力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为同学们搭建施展才华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1)道德品质:企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但是,这一方针在现实中被执行偏了的情况也经常出现,主要表现为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就业教育,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轰轰烈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很多职业院校仍然是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基础课甚至专业理论课都被忽视了,这实际上是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就业教育而造成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不少学生在技能上虽然达到了中级工甚至高级工、技师的水平,但是他们的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却并不具备。因此,应坚持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对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今后的企业工作中转化为诚信、敬业、合作的精神。

(2)沟通表达能力:表达力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培养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沟通表达方面的锻炼,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同学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面向广大学生,不仅仅是学生干部,每个人都参加主题班会、个人风采展示等。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沟通表达能力。

(3)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主要反映在心态方面,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态问题是浮躁、不稳定;对待就业心态不正确;实际工作中爱面子、放不下身段做事等。鼓励学生在校多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征文、校园DV情景剧等。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娱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4)执行能力: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几项能力中可以发现,执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需要从统筹协调力、办会办事能力等方面体现。在校期间可以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执行力,如我们系的创业训练营、采购销售等。

此外,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职业目标,这有利于在学习、生活中合理的安排时间、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目标。因此,在校期间指导学生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有利于学生在逐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查缺补漏、完善不足,甚至发现错误及时更正、重新定制计划,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4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环节,而其突破口在于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及问题

1.创新意识不够强烈

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拓宽领域、活跃思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将来立足工作的基本素质。有的学生认为创新活动需要有新事物、新观点的产生,但当面对未知的环境却不愿意尝试创新活动。有学生出于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抱怀疑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创新的追求。还有比较多的大学生具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意愿,但很少和具有创新品质的人交流,因此缺乏创新经验和素材的积累。

2.创新能力不够优秀

大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综合知识不够宽广,不注重知识的整合迁移,很难达到融会贯通。多数大学生很少对知识追根溯源,对最新研究动态了解不够,缺乏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受,难以捕捉新事物和新问题;缺乏清楚的分辨、深入的剖析、综合的考虑,遇到疑难问题时难以开启新思路,找到新方法。无论是撰写论文还是交流表达,大学生在总结提炼、准确表达方面较为薄弱。

3.创新品质不够健全

大学生缺乏独立、批判的意识,往往盲从依赖于教师和书本,缺乏怀疑、批判和探索的精神,缺乏认识和实践的独立性。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毅力,在不利的环境中很容易灰心丧气、意志挫败,甚至选择放弃目标。有一部分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有较强的功利心,只是想获得荣誉成果,而不愿做长期的专注研究。

4.创新思维不够活跃

多数大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发散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表现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较为机械死板,缺乏深层次的钻研、探索和归纳,不注意学科间内在联系,不能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进行系统整合与提升,导致思维方式呈现单一直线型,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5.创新知识不够完善

大学生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知识,而对于公共选修的通识课程不重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小,也很少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造成了视野狭窄,限制了创新思路的打开。多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平时学习不注重总结,考前采用死记硬背,不能真正地领悟知识的精要,更不能将所学知识恰当地应用到实践中。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

1.改革课堂教学

(1)将创新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现行本科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且知识面较窄,缺乏前沿性。高校应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增加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为学生提供跨学科、交叉学科选修机会,培养基础宽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

设立创新教育课程,以竞赛或项目为载体,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并适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创新学分。创新素质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验操作课程,针对工科、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开设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为主,培养大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人文素质课程,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范围,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第三类是研究方法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

(2)构建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素质教学模式本质上是生成性模式和情景模式,教师要熟悉学科发展史,洞悉知识的过程性内涵,具备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灵活应变教学机智和生成性教学设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持知识的前沿性,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应用启发、探究、案例式教学方法,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开展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保持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机交互实时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尽量避免向学生预设结果,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和不同观点,学生也许会走一些弯路,但经过挫折和努力后,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显著增强。

(3)创新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选择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的内容,既要反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考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分阶段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注重学生平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使考试真正能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检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

(1)整合科技创新实验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综合素质提升为总体思路,以科研立项为基础,学科创新为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其设置学科专业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研讨室以及小型阅览室等活动室,通过各种创新实践教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优秀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各项活动和各种事务,在面临各种实际问题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是一个由多输入、输出要素组成的系统,其输入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设备和资金,输出要素则包括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可见大学生是重要的输入和输出要素,而学科基础扎实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则是创新平台的核心要素。建立激励和动态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同时设立严格的准入和淘汰制度,以提高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以项目课题为指引,建立开放、多元的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可发挥多学科优势互补和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

(2)建立整体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验教学是相互分离的。而在整体式实验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相互独立,也有相互联系,其以学科发展为方向、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中,综合实验设计是整体性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在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基础上的综合设计,是检验学生对专业创新观点理解和运用的重点教学环节。因此,高校要鼓励本科生积极开展综合实验设计,应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依据一条主线贯穿项目选题、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应用实践的全过程,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培养过程。

3.创新导师培养

(1)发挥导师的指引启发作用。推行导师制和班主任制相结合,选拨教学科研突出、创新能力强的资深教师担任导师,选拨年轻有为的博士、硕士担任班主任,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学术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将本科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中,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检索信息,掌握科研方法、实践操作、统计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并传授严谨的学术作风和科学精神。

导师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报书,参与科研项目立项答辩,师生间定期开展畅谈分享、主题班会,提高大学生研究报告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导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到单位见习实习,使学生提前对所学专业有了感性认识,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用,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2)建立双导师实习负责制度。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设立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共同指导学生,其中校内导师由任课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实习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担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课程学习、课题选题,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导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创新专题讲座,创设模拟情境,依托项目课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质疑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并学会从不同角度研究解决问题。

4.丰富第二课堂

(1)设计特色的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可充分发挥其潜能,对培养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广,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科学研究多采用“短、平、快”的方法,不愿意承担长期的、风险性较大的研究。高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应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挖掘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开展大学生科技艺术节、创业计划大赛、学术科技竞赛等多项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大学生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进行合作研究,接触不同的层次与方面的知识,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火花,引导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团队研究、相互切磋和勤奋工作完成科技成果。如参加机器人智能车大赛,锻炼大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敏捷,富有创造性地思考各种问题,感受到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创造的激情,从而不断坚定创新的信心,磨练创新的意志,养成科学创新的精神。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举办相应的学科竞赛。如举办“数学建模大赛”“电子科技大赛”“机能实验大赛”,有利于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精心设计和缜密研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此外,对外联系企业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竞赛活动,搭建起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平台,如举办“校园营销大赛”等竞赛,使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储备,并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2)加强大学生创新类社团的建设。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以社团为单位进行创新实践训练,为各社团配备实践创新成果丰硕的专业指导教师,使社团的创新实践变成一种隐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将创新类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目前,高校学生科技学术类社团偏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文体类社团较低。因此,高校应重点培育科技创新性社团,依托这类社团组织各种创新竞赛活动,不仅开阔大学生创新视野,启发创新思维,而且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学生社团可以创造机会广泛与企业、事业、政府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实践的机会。此外,高校可以与企业订立合作协议的方式合作共建社团,社团也可以通过承办项目或课题的方式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提高创新素质。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模式,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导师培养,丰富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相互配合,校内外、课内外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为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跃聪.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9,(4):72.

[2]刘巧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社团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

2011,(9):73-75.

[3]张晓艳.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华章,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4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多重手段,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途径之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的总称,是高校拓展第一课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载体,作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暑期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是将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领学生主动接触、了解社会,进而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三下乡”为代表,自1997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以来,各个高等院校陆续开展近二十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全国各地农村建设送来了前沿的、有活力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将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所学所为所用的实践能力,拓展了书本知识,提高了人文素养,塑造了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受过高等教育还未走进社会的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要责任,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往往更加重视个人利益,缺乏对集体的认同感,对社会的责任感。暑期社会实践是把整个社会当做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有机会全面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现状和现实,了解国家大事,倾听社会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反思自我,不断培养和加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培养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暑期社会实践还能激发大学生思考自身的价值,明确未来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其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拓展人文知识和人文方法。人文知识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载体,大学生一方面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才可以顺利的开展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又可以掌握大量书本以外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实证,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人文知识和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第一课堂教育仅仅传授书本知识,无法很好的重现特定的文化环境,因此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人文精神,因此,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感受并探索文化发源地,通过学习调研特定文化事物和文化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培养人文素养,掌握人文方法,这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和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质的良好环境,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个性品质是要经过长期的养成,生活中具有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等优良个性的学生,人际关系较为融洽,学业水平往往良好,社会活动较为丰富,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个性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学业的加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面前,大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激起思维的活跃,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开拓;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大学生往往展现出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深入,大学生在积极参加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质,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极大的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向纵向发展,不断完善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和个性品质。最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的思路,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民族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与创新不可分割,因此创新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课堂上的创新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贴合社会的实际情况,而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5

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是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能力教育是社会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教育重视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相对比较欠缺,致使现在大学生能力欠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一个话题。在大学阶段应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本文略谈了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大学生阶段应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学能力、知识运用及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同时缺乏自制力,感情脆弱,依赖心理强,好胜心强。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离开父母呵护的大学生活,以致少数学生自我放纵,自暴自弃,甚至出现精神异常、自杀等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十分必要。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首先要通过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学校应开设心理卫生健康保健课程或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门诊,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服务;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第三,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毅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军训、劳动、体育锻炼、社会服务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体能、耐心、毅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挫折教育、自理自制教育,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二、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终生自我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归纳和思维辨别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在学校所受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终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开始。因此,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与教师配合,充分发挥其“学”的主体作用。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再提问、讨论,教师只讲重点和难点。第三,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规律和基本技能。除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检索资料,建立资料库,统计分析资料和评鉴资料的能力。第四,建立灵活的考核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由学习。

三、创新能力

如果说自学是如何学习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创新则是一种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对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创新。进行创新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加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才能形成一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像,从而激发新的灵感,通过实践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方法,创造新产品、新成果的能力。要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积累知识。首先,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专业范围以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

2. 树立“动态发展”的知识观,具有质疑精神。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系统化、组织化的结果,受人类自身认知能力和客观环境的制约。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也是如此,有些是发展前沿的东西,有些则是过去的东西。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知识观”,敢于质疑,使其认识到科学是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在所学知识有些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其不足要靠后人的努力来完善、纠正。鼓励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和缺陷,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补充、完善。从而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打破对科学的神秘感。

3.让学生尽早参加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有调查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人的能力培养只有10%,而其余90%的能力都是在工作中获得的。所以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要让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参与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书写病历病程等活动。这样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能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学习,尽早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参与科研活动。这样能锻炼其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协调合作的能力,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生素质培养范文6

关键词:农科 大学生 经济学素质

高等农业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农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农业经济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站在大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高度来认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将文、理、工、农科等人为地分隔开来,各自封闭、自成体系。鉴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一部分农科大学不太重视人文社科教育,更不用说经济学教育。农科大学的专业分布以农科为主体,主要教授农业科学与作物生产科学领域的知识,对农科类学生缺少人文经济素质的培养。

农科大学的科技专业教育是教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经济学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利用好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农科大学生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有强烈兴趣。

第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科。市场经济环境要求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具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农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农业科技人”,必须掌握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本领。

第二,经济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

第三,做好农业自然科学工作应该具有相应的经济学技能。农业科技项目设计必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自然科学研究必须进行初步的财务预算,农业新产品开发必须注重成本收益分析,农业项目建设必须进行资金筹措和安排,所有这些都需要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作为未来的农业科技从业者,农科大学生有必要在大学阶段学习经济学知识。

第四,农业科技从业者需要基本的个人理财知识。除了农业科技行业本身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外,农业科技从业者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也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物价、利率、股票、基金、房产等知识,也关注个人财富的增值或缩水,迫切希望掌握家庭理财的投资渠道。农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也是生存的基本需求。

第五,农科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由于专业范围狭窄的原因,农科大学生更希望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理解自己身边世界的能力,从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获取更高的工资。因此,本科阶段了解经济学知识,可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是部分农科学生未来成才的选择之一。

二、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农科大学生不需要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其着眼点是对一些常识性、实用性、生活性的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则是宜广不宜精。

因此,我们建议,农科大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素养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经济学基本理论。农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动态,认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通过对微观的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通过对宏观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的学习来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依据,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利用经济学作出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第二,消费与理财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也需要了解个人和家庭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税收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汇率与利率、证券与股市、外汇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基本的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

第三,投资管理、会计统计、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农科大学生将来可能会从事一个项目、一个公司、一个团体的组织工作,必须具有基本的经营与管理常识。要看得懂简单的会计报表、会基本的财务预算,进行职业所要求的统计。掌握关于农产品市场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服务于“三农”,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第四,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作为新时期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农科大学生应该对家事、国事、经济事,事事关心。应该学习关于银行与货币政策,政府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金融危机等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常识,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社会民生。

第五,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曼昆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农科大学生应该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如就业、婚姻、购物、交际等社会行为,用经济学来看待生活,增进个人福利的提高。通过经济学,透彻地理解生活实践,提高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出正确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是对人们的选择博弈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研究。但不少人总觉得它太抽象、太难学,实际上经济学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其理论既可以用抽象的数学工具来表达,也可以用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说明。只是对农科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掌握“生活经济学”就行了,应该重视来源于实际经济生活的素材积累,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基于经济学原理来思考问题,以促进学生理解并准确把握个人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培养农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途径

农科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培养经济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中列入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并通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途径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经济学素质课程体系。将《经济学原理》列为通识教育课,设置一定的学分,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学体系与轮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常识性内容,供全校学生选修。此外开设《生活中的经济学》、《投资理财学》、《会计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系列课程,各课程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使课程体系凸现整体功能。各系列课程的选定应注意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专业性不能太强,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二是经济学素质课程的教学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研讨课”、“案例课”、“问题教学课”等,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团体学习是主要的课堂组织形式,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展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同时聆听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经济学思维,创造实践的过程。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等,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设立属于课题性质的研究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农业科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有机结合。跨学科课程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开设经济学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校内外著名学者或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济学讲座,联系现实介绍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学理论最新动态、前沿问题等,丰富学生的经济学知识面,鼓励同学们在学术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扩大视野,跟踪前沿,将新理论和新方法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解释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第四,开展社会实践。结合当前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如经济一体化、通货膨胀、房地产、股票、基金、经济泡沫等,开列选题,鼓励学生假期开展专题实践调查。学校可以组织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评比,对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第五,推荐经济学课外阅读。对于具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农科学生来说,教师可通过推荐阅读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相关著作,提升其经济学理论水平。

第六,注重潜在的、非课程教育形式的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成立各种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项目大赛、模拟炒股比赛等,提高学生经济学兴趣和理财素养。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浅论在理工科院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2009(2).

2、李小平.论大学生创造性的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3、杨江帆.当前农科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