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特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认证背景下具有行业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造价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的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关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探讨 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光电学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三链对接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谈谈如何发挥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 艺术产业化背景下“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探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 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微电子专业教改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

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

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

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7]周文芳,闫军印,单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

(21).

[8]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

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10).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36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内容。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增长迅速。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面向电力行业培养人才的专业,面对新形势、新科技和新任务,准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行业所需的建设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

1 确定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用电量飞速增加,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关停能耗高的电厂,造成了电力紧张的局面,因此国家正投产建设大量的新电站来缓解用电紧张,这些新电站将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标准进行建设;传统的水电厂、火电厂通过技术改造,广泛应用现代化电气设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已成为电厂运转的基础和主导;还有许多电力企业伴随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扩张,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交流调速技术,电动机控制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以上这些现象,既充分表明培养大量电力行业技能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说明培养人才必须适应掌握新时期新技术新要求,具备新规格,才能真正适应将来工作岗位需要。作为教育产业化先头部队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责无旁贷。

(2)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具体文本,一般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介绍、课程体系、教学进程计划表、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实践教学条件等。它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p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它阐述了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技能,将来能从事什么岗位工作,也就是专业定位的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等内容,制订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会科学合理。

2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专业定位,另一个就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仍然说明的是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1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以前,维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运转需要大量值班人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靠人的观察记录调校来保持系统正常运转,因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大量的运行维护人员,但现在电力行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电力系统的运行发生了深刻变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维护系统运转的工作大部分靠机器自动完成,运行值班人员大幅缩减,电力系统的运转改变了以前对人的依赖而变为对设备的依赖。为适应这一变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迅速从以前的培养运行人员为主转变为培养检修维护人员为主,因此当前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培养熟悉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检修维护人员。

2.2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1)知识目标。1)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及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2)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技术的基本理论;3)掌握电气识图及绘图(CAD制图)知识;4)掌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及操作的基本知识; 5)掌握电力系统监控、远动等自动化方面的基本知识;6)掌握电气检修、安装、调试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1)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写作、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及英语技术资料的阅读能力;3)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4)具有识读和绘制电气线路图能力;5) 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及电子仪表按工艺要求进行线路安装、测量及试验的操作能力;6)具有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能力;7)具备发电厂、变电站、配电所电气运行值班能力;8)具有电力设备安装、调试和检修及电气事故分析处理能力。

(3)素质目标。1)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意识;胆大心细、作风严谨;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3)具有良好身体、心理素质和为振兴国家电力工业而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3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确定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电力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力生产及应用职业领域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发电厂、变电站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电气检修工、电气装配工、电气设计员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发电及供用电相关岗位从事电气安装、检修与维护、电气设计、电气设备生产技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实施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人才培养目标说明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行培养,这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好课程体系、教学进程计划等,通过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执教,创造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培养。以下主要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条件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1)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适当弱化关于电气运行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加设备方面的知识学习,增设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保证检修维护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师资力量。电力系统的检修维护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专任教师实践技能与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相比肯定有差距,因此从电力系统中聘任有丰富检修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3)实践教学条件。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来训练,建立校外电厂、电站实习基地,强化设备认知,了解电力系统运转;借助电力系统培训基地或是自建校内培训基地,自制教具,通过实物或仿真手段让学生进行接近真实场景的实地训练也是必然选择。当然,要想顺利实现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例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活动安排、质量保证体系等等方面,就不一一论述。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典型生产项目(任务),确定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机电产品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的独具特色的灵活多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与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为基础,依托合作企业,继续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此外,积极引进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改革,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本省工业企业。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真正的工学结合,本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专业已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变频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将上课地点从教室转到实验室、实训场所。实现“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校级特色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有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专业实验室,主要有:PLC实验室、金工实验室、公差实验室、电工电子电拖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机械CAD/CAM实验室、数控原理实验室等。学校实训中心配备有生产型数控机床34台(套),普通机械加工设备及电焊机等90余台(套),现有机械加工车间2个,钳工车间3个,焊工车间2个。实习中心2008年12月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同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007年开始建设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大部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专业在已有的实习、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建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的实训、培训、认证流程,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为社会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已与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公司等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其中一些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组织实施毕业生的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教学,采用“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占专兼职教师总人数的41.7%;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兼职教师总人数的62.5%;师资队伍中包含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本专业为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技能突出的中、高级职称兼职教师及能工巧匠,分期来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开发实训项目,同时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17-02

一、前言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主要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1]。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省属高校,在学校迎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价过程中,曾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不少学校与专业提出了校内与校外学制的“3+X模式”、“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三位一体模式”、“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等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2]。也有高校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3-4]。相对一些省属二类本科院校在基础相对较弱、底子较薄的情况下,如何走出自己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准备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角度,总结与分析近几年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加广东省各种实验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各种技能设计创新大赛的经验与效果,以期对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所启示。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1.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技能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该大赛的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从而推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针对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该竞赛项目内容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以2013竞赛题目为例:A题是单相AC――DC变换电路,B题是四旋翼自主飞行器。A题就与课堂教学的电路知识紧密相关,而B题又与现实中的无人机设计与控制相关。两个题目一个提高了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另一个培养了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的应用能力,两者从不同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期间学生在一个单独考场,环境相对封闭,可以查阅有关纸介或网络技术资料,队内学生可以集体商讨设计思想,确定设计方案,分工负责、团结协作,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竞赛期间不允许任何教师或其他人员进行任何形式的指导或引导;竞赛期间参赛队员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员讨论商量。学生自己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方案论证,硬件、软件设计,元器件选择,组装制作,调试测试,排除故障,做出样品到撰写设计报告的设计制作全过程。竞赛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极大的挑战性。多年来,从我校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他们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心仪的单位,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参赛学生普通反映动手能力得到很大增强,纷纷表示“精做一个竞赛项目超过粗做十个实验”。

2.以赛促教,加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建设。大学生参加各类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等实践性非常强的竞赛,有力地促进了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的教学内容都产生了显著变化。从教师教学方法来看:以前老师只是满足于课内的理论教学,对课外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理论联系实际不太关心;老师对科研工作关心多,投入大,而对实践工程能力的再培养与再学习不够。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至关重要。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工作上,我们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教师参加此项工作的热情,提高了老师工程应用方面的能力。我们在职称评定、指导学生补贴与奖励、优先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等各个方面均制定了详细的激励的细则,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大赛兴趣日益高涨,出现老师争带优秀学生参赛的情况。从教学内容来看: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较陈旧,方法较单一,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却偏少,与现代生产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实验项目更少。由于学校与院系缺乏资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实践技能大赛,则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契机。2013年我校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各个专业通过总结参加竞赛的经验后,纷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在教学计划中将电路类、单片机、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重新安排;将单一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科学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相结合;并对传统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将各类电子“电子设计”“通信设计”实践课程整合成独立的“电子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与“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参加“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相应的模拟实习内容与环节。由于竞赛的需要,也促使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如EDA、电子电路软件仿真、虚拟仪器技术等)引入实验教学中,从而丰富了实验内容和手段,提高了实验课的技术含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直接选择JAVA语言作为学生的学习课程。总之,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项目所涉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对参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师资管理要求。因此,竞赛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的建设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3.以赛促建,完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项建设。(1)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室共建,将基础与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专业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普惠性。将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室共建,组成实验中心,使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广东省还是在全国,都是首创。在提高实验中心效益的基础上,使学生受益面大大扩展。以此为契机,有利于构建起校内专用、院内专用、学科专用的分层一体化、台阶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体系,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依据这种分层一体化、台阶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演示实验先导、以必要的基础性实验为基础、以逐步提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重点、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途径,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自主研制、改进实验设备,促进实验中心硬件建设。中心老师自主研发与改进的“GPS原理综合实验仪”“立体式电桥电位差计实验仪”,已由厂家生产,目前被多所院校使用。“GPS原理综合实验仪”201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实验中心老师研制的“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特色鲜明,功能强大,其特点是加入了无线通信模块接口,大大扩展了该开发板的应用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无线技术的应用开发、评估、测试工作,可以完成“无线通信应用”等二十几种综合设计性实验,而且为学校节约资金近5万元,且运行已2年之久,效果良好。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在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大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4月被确认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12月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150万元资助,成绩喜人。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技能设计创新大赛是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如何巩固与深化建设效果、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加兴趣、如何激励指导老师参与热情都是摆在中心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工作:

1.提高管理层面对参赛的重视程度。在参加各种大赛时,发现有不少高校是校级领导或者是主管教学领导亲自抓。

2.保证参赛机制与组织工作常态化。我校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6个创新学分可以保证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但是如此面向全校学生的庞大工作量,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计算、归口管理应该常态化、规范化。

3.加大对获奖有关人员的奖励力度。这里不是光指钱财奖励,而是将大赛成绩与相关的各种评估相挂钩,如特色专业、合格专业、职称评定、教学团队等等。

4.加强指导老师的培训,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参赛成绩。

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大赛,取得一些效果与经验,并将进一步从各个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研究如何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探索出一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良性发展的管理运行综合体系。

参考文献: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随着世界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现代的电子制造企业对一线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对职业学校加强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与根本出发点。只有在大量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才能制订出适用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必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并对教学实施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调研工作安排与调研内容

(一)调查内容

1.企业调研:

(1)被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2)被调查企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能力素质要求;

(3)被调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2.毕业生调研: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被调查人对学校办学、师资、专业建设等的评价;

(3)被调查人的工作状况;

(4)被调查人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二)调研方式

走访调研、开座谈会。

(三)调研数据分析

1.电子技术人才需求的背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市场需要。从“十一五”时期电子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30%,预计今后五年内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也逐年增加。这些反映出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江苏“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光电显示、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巩固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水平。

江苏地区重点依托南京、苏州、无锡等国家级和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和信息产业集群,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到2015年,预计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0亿元,成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行业大发展,必将带来人才的旺盛需求。

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电子信息行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就用工而言,企业越来越讲求实际,这使得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职校毕业生成为争相招聘的对象。

2.江苏省电子技术人才需求大势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以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整个园区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约占17%,这些人员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及高层次的生产管理;而70%以上员工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员主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及生产一线的工作。

3.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1年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以技术岗位为主,占55%;其次是以技术管理为主的管理岗位和营销岗位,各占20.3%。这些岗位技术含量高,必须精通技术,一般工人无法胜任。

调查还表明,电子技术应用第一岗位群为:弱电工艺员、产品设计员、产品工艺员、产品检测和维修员、产品营销员、产品生产计调员以及院校实验员等。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电子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作;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编制、工艺实施、仪器设备检测、生产调度,电子电路的设计工作;电气电子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技术服务工作;电气电子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工作和实验工作等。

4.毕业生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在对各成员校共314名毕业生样本调查统计得出:

(1)本专业对口就业率为86%,本专业的就业趋势较为乐观,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较大;

(2)83%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实践类课程安排,学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需求较多。

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的专业技能

(四)调研结论

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02-01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在校学生4届共计493人,已毕业学生10届共计756人。近年来,该专业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为专业建设的原则,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把我专业建设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良好声誉、特色鲜明的专业。为把我专业建设成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作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一)重点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立足黑龙江省,面向全国,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通过3年建设,显著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实力要显著提升,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力争经过3年的发展,把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突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重点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1.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岗位职业能力,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师资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培养名师。建成一支以 “双师”为主导,学历、职称、知识、技能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3.多方面筹划专业建设经费,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

4.注重发展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建设高水平实验室。

5.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6.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备教学文件,健全制度,完善所有教学文件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并严格执行。

7.鼓励教师编写教材,积极申请科研立项等。

二、专业特色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根据学院“侧重人才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注重发挥与电子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形成具有结合电子产品制造业、网络信息服务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建设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方向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两个学科专业方向,培养拥有较高的知识理论素养、信息素养等基本素养和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与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社会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访问进修、培训、企业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措施全面提升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及专业素质,使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能力。提升现有专职教师学历,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有相应政策支持,使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比例达到70%以上;提升专职教师教学能力和职称资格,争取达到高级职称比例为20%,中级职称比例为80%;提高科研能力,引进硕士或副高以上专职教师2-3名,培养名师1名,力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教学体系建设

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我国电子生产企业的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成专业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手段,制定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大纲。

五、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在院内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配置基础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建SOPC、FPGA、传感器专业实验室,改建电子技术实验室,优化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专业发展需要,学有所用。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高层次、高技术的水平上建设基地,建立并加强与高水平的电子公司的联系,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可行性。成立以学生为主的电子产品科技创新小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在保证现有院外16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1-2家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开发新的校企合作项目,使接纳实践学生的人数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