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设计规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站设计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站设计规范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1

本次活动将在在京口、润州和镇江新区各确定一个街道、一个乡镇劳动保障所,作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并将试点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成立组织,制定试点方案和统一、规范的星级劳动保障服务所建设标准。第二阶段是根据建设标准,督促、指导试点单位加强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做到统一硬件建设,统一网络建设,统一制度建设,统一招聘人员,统一经费标准,统一工作考核。第三阶段是组织检查评估,召开现场会,在全市全面推开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功能的全覆盖。

市劳动保障局制定了七项措施,全力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全市推进街道(乡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京口、润州、镇江新区三区劳动保障局局长为副组长。

2、召开会议,征求意见。一是召开由京口、润州和镇江新区劳动保障局分管局长、就业中心主任和试点街道(乡镇)分管领导、劳动保障所所长参加的座谈会,征求试点意见。二是召开局有关处室、单位会议,征求有关部门延伸劳动保障办事项目,并由各职能部门对延伸办事项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操作程序、考核标准、激励措施、资金来源和拨付方式等。三是召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下一步基层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3、制定标准,统一建设。一是制定统一规范的服务和建设标准,制订基层平台业务工作操作手册。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星级劳动保障服务所评估标准。二是强化硬件建设,督促试点单位在场地、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并争取市财政和有关处室、单位根据延伸下移项目给予一定经费补贴。三是在目前所有街道和部分社区实现就业信息系统联网的基础上,逐步将“金保工程”信息系统全面延伸到街道和所有社区。

4、增配人员,明确分工。根据目前街道(乡镇)、社区人员配备情况,结合劳动保障功能全覆盖要求,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配备4-5人,社区劳动保障配备3名工作人员,增配人员逐步招聘到位。街道增配人员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待遇工资参照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工资水平,社会保险缴纳标准参照公益性岗位,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安排。乡镇增配人员由各辖市、区自行招聘。增配人员为网格化管理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实行统一分工,主要从事社保扩面、劳动监察和维权等工作。

5、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加强对现有街道、社区平台工作人员和新增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知识培训;根据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功能全覆盖要求,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开展新增延伸项目业务知识培训。同时,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计算机操作培训。

6、星级评比,创建品牌。制定统一标准和考核细则,开展街道(乡镇)、社区星级劳动保障协理员评比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广大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2

【关键词】振动;分析;原因;措施

1. 前言

由于水电机组规模日益扩大,机组运行产生的激励荷载也较大,水电站厂房作为机组的支承结构,势必会受其影响而产生振动,特别是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的水力共振,这种共振不仅对自身机组稳定性产生影响,还使厂房产生整体或者局部的振动,并可对人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水电站厂房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机组振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抗机组振动,使厂房受到机组振动影响降到最低。

2.水电站厂房结构概况分析

水电站厂房是水电站中装设了水轮发电机、水轮机以及各类辅助设备的建筑物,又是运行人员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是各种型式水电站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物,水轮发电机以及水轮机的运行工作就是在水电站厂房中进行的。水电站厂房形式和布置等都不一样,按其结构设计和布置特点来看,其可分为坝内式、地下式、坝后厂房顶溢流式以及地面式等形式,坝内式通常设计于坝体空腔内,地下式大部分均设计于地下洞室内,坝后厂房顶溢流式位于溢流坝坝趾,地面式厂房中,从其位置布置特点来看又分为河床式厂房、岸边式厂房以及坝后式厂房,地下式厂房有时有些会露出地而,但大部分均设计于地下洞室中。虽然水电站厂房形式不一、规模大小也各不相同,然而从它生产以及输送电能的角度来看,水电站厂房枢纽建筑物又可分为四部分,即主厂房、副厂房、主变压器场和高压开关站。主厂房是水电站厂房枢纽的主要部分,发电机以及辅助设备均安装于主厂房内,主厂房在高度上又分为数层,最高层安装有发电机,最下层是蜗壳层,中间一层安装水轮机,人们习惯将最高层称为上部结构,中间和最底层称为下部结构即支承结构,水轮机组荷载直接作用于此结构中。副厂房通常是紧挨着主厂房的,它主要是为主厂房服务而设的,相关的电气设备、中央控制设备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就布设于副厂房中。

3.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研究

3.1振动评价标准

(1)对仪器设备造成影响的评价标准。《水电站厂房设计》提出水电站厂房下部结构机墩的振幅应在0.20mm范围内;《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基础顶面允许的振动在转速低于500r/min时,以振动线位移0.16mm为控制限制[2]。另外,《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还规定,当厂房安装有不大于10Hz的低频率器时,厂房设计最好远离机器的共振区。《隔振设计规范》提出允许振动位移4.8μm时,振动速度应为0.50mm/s。《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规定,允许机床竖向振动为,位移为10μm时,速度为1·0 mm/s。

(2)对人体保健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人体浸在振动环境中的情况对振动进行评价。《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标准》指出,振动频率、暴露时间以及振动作用方向都会影响人体的舒适度,使舒适度有所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指出,取振动主频率为10Hz、且暴露时间8h,人体的疲劳和工作能力在振动垂直向加速度0.4m/S2和水平加速度1.12m/s2时下降到极限;《水力发电厂机电技术设计规范》要求发电站厂房工作区域的标准噪音为,通信室和中控室最大65 dB-A,发电机层工作场所最大80 dB-A;《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规定相关场所噪音限制值是,机组段内外的中控室分别为60 dB-A和70 dB-A,主机间各层为80 dB-A。

(3)不同地域不同环境,水电站厂房等各方面设计也不一样,振动限值的提出要充分考虑到受振种类、振动频率等方面的因素,根据我国水电站厂房设计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值(表1所示)。

表1 水电站主厂房振动控制标准建议值

3.2水电站厂方结构振动原因分析

(1)水轮机组动荷载相对增大。大型水轮机由于流量大、容易受到干扰的原因,其压力相对于中小型机组要大得多。大型水轮机组用以承受压力动脉部件的面积越大,其产生的动荷载也随之变大。因此,当大型水轮机组的压力动脉幅值相同时,其动荷载也必然会变大。

(2)振动体固有频率降低,而共振可能性增大。水轮发电机组的转速属于十低转速旋转,其各种激发力的频率都比较低。大型水轮机组振动部件的固有频率也相对较低,易十被低频激振力激发时,则会产生共振,共振体可以是水体也可以使固体。如普遍存在于水电站发电过程中的引水管路水体共振情况,其可能会引起个别发电机组在停机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振动现象。

(3)振动体刚度相对降低。在保持静应力和几何相似相等的情况下,机组部件及厂房结构的刚度会随着其线性尺寸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可以定性的说,中小型机组的的支持部件及转轮叶片的刚度要比大型机组高。在相同的激振荷载下,大型机组的振动相对于中、小型机组大很多。此外,还应注意到,单纯以强度作为设计的目标、简单的几何放大,且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能是致使某些大型水力机组稳定性不好的根本原因。

4. 水电站厂房抗振设计研究

(1)振动传递途径的优化。水轮机组振动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传递的,一是通过风罩传到电机层楼板上,另一种是通过蜗壳顶板上的立柱往上方向传递。因此,想要厂房结构的振动有所降低,那么首先就要切断或延长水轮机组振动的传递途径 。由于厂房刚度、强度以及抗振的需要,大、中型水电站的风罩的设计要求是,不采用有利于垂直抗振的设弹性垫层简支的连接方式,而应使风罩整体连接发电机层楼板。电机层楼板下的立柱可以增强楼板的刚度,但在蜗壳顶板上一般要尽量避免布置,因此,对于立柱的设置问题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对于水电站厂房的构架柱,则应将力直接传到厂房一期混凝土上,同时不宜设计在尾水管的顶板上,最合适的方式是恰好落在尾水管的分流墩上。

(2)钢蜗壳混凝土浇筑方式的选择。为提高水轮机组的基础刚性,应采用“充水保压”蜗壳混凝浇筑方式进行浇筑,我国三峡水电站就是采用了这一方式。其原理是,钢蜗壳二期混凝土的建立采用了弹性垫层方案,蜗壳不能有效的嵌固蜗壳中可能存在的水压脉动,如果采用“充水保压”的浇筑方式,有利于钢蜗壳与其钢筋混凝土紧密接合而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混凝土有效嵌固座环和蜗壳,提高水轮发电机机组运行时的稳定性。

(3)厂房结构布置通常水电站厂房的上、下游边墙适宜采用实体墙结构进行建造,且应和发电机层的楼板固结,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应用于发电机层楼板的建造。对于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得出可能较容易发生较大振动的部位,应对其加大板厚,而后在其板内连续配筋。此外,在发电机层楼板上不应凿设过多的用于通风等的孔口,预防割裂发电机层楼板的整体性,如三峡水电站只设有2个孔口,其楼梯孔转移设在副厂房中,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发电机层楼板整体性增强,且厂房的上、下游边墙采用的是实体墙结构设计,使三峡最大动荷载超出平常其他中小型水电站一倍时,其振幅与中小型水电站相比却刚刚持平。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工厂、企业以及人民用电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使得水电站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促使了大型水轮发动机的普遍使用,这就势必给厂房造成更大的振动问题,为减少振动对人体、仪器设备以及厂房结构的影响,厂房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振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磊,刘德辉,李志红.智能诊断技术在水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2009,15(04):543-545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3

关键词: 变电所;供配电系统;一次设计;二次设计;变压器

中图分类号:T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051-02

1 变电所所址的选择

本矿井采用双回35kV电源供电,两回35kV电源分别引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矿井工业场地建设一座35/10kV变电所,变电所低压为0.4kV。变电所所址的选择应靠近负荷中心,便于进、出线且周围环境无明显污秽,结合矿井工业场地总布置情况,本变电所设于矿井工业广场的东南部。

2 变电所一次设计

2.1 计算负荷及短路计算 矿井35kV变电所10kV母线计算负荷:有功功率Pj=11638kW,无功功率Qj=7724kvar;无功补偿Qc=4380kvar,补偿后无功功率Qj=3344kvar,视在功率Sj=12123kVA,功率因数COS?准=0.96。

2.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经过计算,矿井变电所35kV母线短路容量为94.3MVA,短路电流1.47kA,短路电流冲击值3.75kA;10kV母线短路容量为50MVA,短路电流2.75kA,短路电流冲击值7.02kA。短路参数对电气设备选择无特殊要求。变电所35kV配电装置选用KYN61-40.5Z(开断电流25kA)型户内铠装移开式金属封闭关柜;10kV配电装置选用KYN28A-12Z型(开断电流20kA)户内中置开关柜;主要电气设备的技术参数经验算符合动热稳定的要求。10kV馈出电缆最小热稳定截面:按中速开断速度考虑,取0.2S短路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为Qth=I×Tth=7.022×0.2=9.86,电缆热稳定允许的最小电缆截面Smin=×103/C=22.9mm2,C取137(铜芯电缆)。变电所10kV馈出电缆按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最小热稳定截面为25mm2。

2.3 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 根据矿井负荷统计结果,35kV变电所主变压器设计选用SZ11-8000/35、8000kVA三台,电压比为35±3×2.5%/10.5kV、接线组别Y,d11。两台运行一台备用,主变正常负荷率74%,故障保证率100%。为满足节能要求,主变压器分列运行。变电所35kV电气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系统,设计选用KYN61-40.5Z型铠装移开式交流封闭开关柜,配真空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共设13个间隔(进线间隔2个、进线避雷器间隔2个、出线间隔3个、母联间隔2个、PT间隔2个、站用变2个);开关柜单列布置。变电所10kV电气主接线采用单母线分段系统,设计选用KYN28A-12Z型户内中置开关柜31台,配真空断路器弹簧操作机构;10kV出线建设15回;预留2回。主变进线采用架空进线,10kV出线采用电缆敷设,开关柜双列布置。变电所0.4kV系统计算负荷Pj=907kW、Qj=222kvar、Sj=945kVA;其中一、二级负荷Pj=332kW、Qj=80kvar、Sj=346kVA。设计选用SCB11-800/10、10/0.4kV、800kVA动力照明变压器2台,同时运行,负荷率59%,故障保证率84.6%;当一台变压器停运时另一台能保证供电范围内一、二级负荷用电。0.4kV采用单母线分段系统。变电所设两台35/0.4kV所用变,一用一备,设备自投。变电所正常工作照明电源由所用电380/220V系统供电。事故照明电源正常由交流电源供电,事故时由由直流屏供电,两电源回路可自动切换。主控室、高压配电室及主要通道进出口处均装设事故照明灯。

2.4 无功补偿 矿井用电负荷较大,特别是主、副井提升机采用可控硅直流传动系统,且矿井变频设备使用较多,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要求较高,为降低设备投资,本设计选用静态电容器组和动态补偿组合的方式。根据负荷统计结果,SVG链式逆变器设置1500kVar,电容器组为1200kvar,实现动态无功补偿和滤除谐波。

2.5 中性点接地方式 35kV中性点按不接地方式设计。矿井10kV电缆线路总长约12.5km,10kV配电网络的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计算值为12.68A,考虑变电所16%的附加值后,变电所10kV侧总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约为14.7A,设计10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0.4kV系统中性点接地。

2.6 防雷及接地 矿井所在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天,属于多雷区。变电所楼屋面采用现浇钢筋砼结构,将屋面砼内钢筋焊接成网装接地,防直击雷。线路进站段采用避雷针进行直击雷保护。根据《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的要求,变电站设计工频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变电站主接地网按不等间距方孔网布置,以水平接地体为主,垂直接地体为辅联合构成。变电所接地槽均置换为粘土,并添加专用降阻剂。变电站设计除砼路面外的场地均铺设砼预制块,增加地表接触电阻,进一步提高变电站允许接触电压差及跨步电压差,保障人身安全。

3 变电所二次设计

变电站按无人值班设计,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完成对变电站内所有设备的实时监视和控制,数据统一采集处理,资源共享。保护动作及装置报警等重要信号采用硬接点方式输入测控单元。结合变电站无人值班方式的特点和目前计算机监控系统在变电站的应用情况,确定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如下:①全站的断路器、隔离开关及电动操作的接地开关工作状态;②主变压器的分接头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及10kV无功补偿装置自动投切装置状态;③直流系统和UPS系统工作状态;④通信设备及通信电源告警信号;⑤站用变压器、直流系统、UPS系统的重要馈线开关状态。计算机监控系统具有与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的接口,软、硬件配置支持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以及通信规约的要求。

3.1 保护配置及自动装置 主变压器主保护设差动保护、本体重瓦斯、有载分接开关重瓦斯保护、非电量保护(跳闸)。后备保护设复压过流、过负荷保护、非电量保护(发信号)。35kV母联设母线充电保护、限时速断保护、过流保护。10kV馈出线设三段式电流保护。10kV小电流接地选线由专用的装置实现,同时拟将所有10kV零序电流信号接入故障录波装置,便于分析接地故障;母联分段设母线充电保护、限时速断保护、过流保护;10kV电容器回路设两段式电流保护、高电压、低电压、零序电压(开口三角形)及过负荷,保护均动作于电容器断路器;10kV动力变压器设两段式电流保护、温度及过负荷保护。

3.2 变电所的计量 系统计量设置于产权分界点,即在上级变电站35kV出线侧设置关口计费点,关口计费点电度表按主、副表配置,精度有功为0.2S级,无功为2.0级。

变电所10kV馈线电能计量按有功0.5S级、无功2.0级配置。 智能电能表测量具有有功、无功、电压、电流、频率、有功电量、无功电量和多费率电量、最大需量、分时区、时段、不同费率为基准的电量累计和存储,可通过串口向电能量远方终端传送分时电量数据;其具备失压记忆功能,以保持运行参数和电能量数据;具有就地维护、测试功能接口站有电度表均通过串口送入集中的电能量采集装置,并通过该装置转送给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3.3 变电站微机防误闭锁综合操作系统 变电所装设一独立微机防误闭锁综合系统,配置工控主机(应具备与微机监控、RTU等接口功能,实现数据共享,并可闭锁监控操作)、汉字显示器、开关闭锁控制器和电脑钥匙等。实现强制性五防闭锁、在线自动对位、仿真模拟预演、多任务并行操作。通过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讯管理单元通讯的方式,接收各类操作的操作顺序,并与装在一次设备上的编码锁配合,一起完成防误闭锁各项功能。

4 直流系统

本变电站装设一套智能型微机高频开关直流电源成套装置,负担断路器合闸、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及事故照明等直流负荷。直流系统电压采用220V,设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和双套冗余配置的(模块按N+1冗余配置)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装置。该装置能与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网络通讯,实现直流屏的无人职守。蓄电池的容量按能满足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全站事故2小时停电时的放电容量配置,设计选用100Ah铅酸免维护蓄电池。微机高频开关直流电源屏组安装于中央控制室。为了防止可能由于交流站用电系统突然事故发生,本工程设计选用一套5kVA的UPS不间断逆变电源装置,UPS微机不间断逆变电源屏装设在中央控制室内,为确保运行的可靠性,电源输入另外还设有交流旁路系统及直流直接供电系统。

5 系统通信及调度自动化

矿井变电所对外通信线路随矿井35kV变电所至上级变电站的35kV线路同时建设,设计假设采用35kV线路架设1条12芯OPGW光缆,本矿35kV变电所新设光通信设备和相应配套设施,光通信设备安装在所内主控室设备区。通讯电源由所用直流电源加DC/DC转换模块方式给通信设备供电,共设置3套30A 220V/48V模块。变电所备用通信为市话通信。本变电站远动信息通过远动通道分别上传至集控站和地调,远动信息包括变电站全部“四遥”(遥控、遥测、遥信、遥调)信息。本变电所采用微机监控系统,交流采样,远动功能由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远动工作站来完成。

6 节能及环境保护

所内主要污染源有电磁辐射、噪声等。变电所设备选用低场强电气设备;对电气设施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减少接触不良产生的火花放电;避免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场。变电所的噪声主要来源主变压器,变压器采用自冷低噪音设备满足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主变压器选择节能型铜芯低损耗电力变压器,变电站站用变压器选用S11型低损耗变压器;变电站照明灯具选用节能灯具。本变电所10kV侧配置了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提高了功率因数。结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电力监测监控系统设置的电能监控信息系统,建立计算机远程监控信息系统,实时监测企业的电能消耗等运行参数,对用电负荷进行节电目标管理,严格控制高峰期用电负荷,实现企业电能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

[2]矿山电力系统设计规范.

[3]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

[4]矿井设计规范.

[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6]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7]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8]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

[9]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3-2008).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4

关键词: 老挝 Nam Ngum5水电站 隧洞 浅埋深 设计

1 概述

Nam Ngum5水电站引水隧洞全长8736m,共设计5个施工支洞。其中3#洞下游至4#洞下游 T7+000~T8+320段隧洞埋深较浅,埋深约72~120m之间,其中强风化层下限至隧洞顶的稳定岩层厚度最小的地方不足40m。实际开挖后,该段地质条件比较差,基本为Ⅳ~Ⅴ围岩,岩性为砂质板岩,薄层状为主夹中厚层状,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弱风化。构造挤压严重,层间错动严重,糜棱岩化严重,岩体节理裂隙很发育,多展开夹泥,岩体较破碎~破碎,层间结合差,地下水活动中等,沿结构面有滴水或渗水,洞线与岩层走向夹角在71°~89°,地下水发育轻微。该段毛水头约为165m,根据规范公式计算了隧洞的埋深要求,计算公式见如下:

式中CRM──岩体最小覆盖厚度(不包含全、强风化),m;hS──洞内静水头(m),γW──水的重度,KN/m3;γR──岩石的重度,KN/m3;αγR──隧洞的倾角;F──经验系数1.3~1.5。通过计算后隧洞稳定岩层的厚度最小约93.26m,隧洞的埋深不能满足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地下埋管方案,埋管段开挖喷锚后洞径为5.2m,钢管内径为3.8m,回填混凝土厚度为0.8m。采用埋管方案时不计入围岩弹性抗力,综合考虑后取消了固结灌浆、排水隧洞,保留回填灌浆和接触灌浆,大量减少了工程量。本段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地震烈度为Ⅵ度,设计时不考虑地震工况。

2 取消固结灌浆和排水洞的讨论

在压力管道设计过程中,通常埋管在设计过程中都考虑围岩的弹性抗力,因此围岩需要承担部分外水压力,因而必须要对岩体进行固结灌浆加固,保证围岩在遭受水压力时候不被破坏,这样必须在钢管道上开孔进行固结灌浆。同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得进行固结灌浆后不一定能完全保证固结灌浆后的质量就能达到设计预想的围岩抗力。在计算过程中,埋管的计算往往又受抗外压的控制,造成管道的壁厚的被迫增加,同时需要增加排水洞等措施帮助抗外压。针对这个矛盾,笔者通过国内一些电站的实例后,加之本电站的地质条件差的特点,认为本电站的设计过程中,充分避开这个矛盾,即埋管设计设计过程中不考虑围岩弹性抗力,适当增加管道的壁厚。

根据地下埋管的计算,埋管往往受抗外压稳定验算的控制,通常为保证埋管的稳定,减少外水压力,在管道的上方设置排水隧洞,以达到减少外压保证管道稳定的目的。由于该电站实际开挖后该段地质条件基本为Ⅳ、Ⅴ类围岩,开挖排水隧洞的难度较大,围岩稳定差,开挖支护工作量较大。同时该段埋深约72~120m,外水压力也不算非常高,综合工期、投资等考虑后,在设计过程中取消了排水隧洞,在埋管上设计了加径环帮助抗外压的措施。通过取消了排水隧洞后为电站的发电节省了大量的工期。

通过减少了固结灌浆和排水洞两项措施,使得施工大为简化,为电站的建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通过经济分析后,这样做还能大量减少投资。故本电站隧洞浅埋深段针对这些有利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取消了固结灌浆和排水隧洞,在埋管设计过程中适当加大壁厚和增加加径环的措施来解决取消固结灌浆和排水隧洞。

3结构计算

3.1埋管壁厚计算

由于该段地质条件极差,围岩的弹性抗力较小,故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围岩的弹性抗力作用。故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钢管的壁厚:

式中t──为钢管的壁厚mm,p──为内水压力强度Mpa,σ──为钢管的许用应力Mpa;

式中:σR―钢管结构构件的抗力限值,N/mm2;σR按下式计算: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γ0=1.1 , ψ──设计状况系数 ψ=1.0 ,γd──结构系数,γd=1.3 , f──钢材强度设计值,钢材采用Q345C,取fs值为290Mpa;通过计算后钢管的计算厚度为15.4m,实际选用设计厚度为18mm。

3.2埋管抗外压稳定验算

1)光面管计算:

计算临界外压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钢管道的壁厚,t=18mm,D──钢管道的内径,D=3800mm ,σs ──钢材弹性模量315Mpa。通过计算后刚管道的外水压力为60m,计算后光面管的临界外压为0.28Mpa,相当于28m外水压力水头。对于埋管,钢管道的抗外压安全系数为1.8, 管道的抗外压远远达不到要求,故需要设计加径环。

2)带加径环管道抗外压稳定计算:

由上表成果可知,K均小于1.8,钢管道抗外压不稳定,需加加劲环,抗外压稳定验算按《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DL/T5141-中的米塞斯公式计算。

由于钢管道光面管的抗外压稳定不满足要求,抗外压稳定验算按《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DL/T5141-中的米塞斯公式计算,临界外压值 :

式中: ──钢管道的壁厚,t=18mm,r──钢管道的内径,D=1900mm ,υs ──钢材的泊松比为0.3,Es ──钢材弹性模量2.06×105N/mm2,l──加径环间距为2500mm; ――最小临界压力波数,由 估算,取相近的整数。通过计算后抗外压值满足规范要求。

4回填灌浆

由于该段的内水压力较大,混凝土衬砌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缝,裂缝开张后可能会引渗漏等。故针对本段要加强回填和固结灌浆处理。回填灌浆的主要在顶拱120°度范围内进行。回填灌浆孔排距为3.0m,回填灌浆孔深入围岩0.1m,,回填灌浆压力为0.3Mpa。

5结语

通过对Nam Ngum 5水电站隧洞浅埋深段进行分析和计算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1)高压引水隧洞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开浅埋深等不良地质地段,不可避免时,应优先采用钢衬作为设计方案。

2)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在设计埋管时,不考虑围岩弹性抗力,适当增加管道壁厚,减少埋管的的固结灌浆,可以大量减少建设内容,对电站建设总体上节省了大量投资。

3)浅埋深段埋管设计过程中,抗外压的建议计算至地面,适当增加壁厚和加径环帮助管道抗外压,同时取消排水洞等内容,对节省工程投资和工期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DL T 5017-2007 水利压力管道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DL5159-2004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5

关键词: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

中图分类号:TV732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等级及标准

1.1工程等级

拟建工程由重力式挡水坝、溢流坝、等组成,水电站总库容3846.58×104m3,装机容量24MW,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和《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该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工程等别为Ⅲ等,挡水坝、溢流坝、河床式电站厂房为3级建筑物。

1.2设计标准

1.2.1防洪设计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对于本工程选定方案挡水重力坝最大坝高为30.8m,上下游水头差为11.5m。按关于山区、丘陵区的水利枢纽工程的重力坝、溢流坝、河床式电站厂房洪水标准为:校核洪水标准采用500年一遇(P=0.2%),设计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P=2%);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的设计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P=3.3%);变电站、进厂交通等非挡水部分的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P=1%);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P=2%)。

对于比选方案面板堆石坝方案,按关于山区、丘陵区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堆石坝、溢洪道洪水标准为:校核洪水标准采用1000年一遇(P=0.1%),设计洪水标准采用50年一遇(P=2%);引水式电站厂房校核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P=1%);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P=2%);溢洪道消能防冲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与重力坝方案相同。

1.2.2抗震设计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

2挡水建筑物坝顶高程确定

按《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GB/T50662-2011)中有关规定,坝顶超高按常规设计。

2.1风速

风速采用项目区所在地区气象台测站1957年~1990年4月~11月实测风速进行统计,根据坝轴线走向,分别选取5个风向(WSW、W、WNW、NW、NNW)进行统计。

计算风速:正常运用情况下采用重现期为50年的年最大库面风速,非正常运用情况采用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坝前风速计算值采用如下:

正常情况:υ=15.94m/s(正常蓄水位和设计洪水位时);

非常情况:υ=9.35m/s (校核洪水位时)。

2.2风区长度及水域平均深度

库区水域虽狭长细窄,但库区水面宽度仍大于12倍波长,因此风区长度采用计算点至对岸的直线距离。

风区内水域平均水深Hm沿风向作出地形剖面图求得,计算水位与相应设计情况下静水位一致。

2.3计算公式

根据《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中的规定以及本次调洪成果对坝顶高程进行计算,坝顶高程为水库静水位与超高之和,即校核洪水位、设计洪水位和正常蓄水位情况下分别加相应的坝顶超高确定坝顶高程。坝顶与水位的高差由下式确定:

Δh=h1%+hz+hc

式中:Δh—— 防浪墙顶至正常蓄水位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m);

h1% —— 波高(m);

hz—— 波浪中心线至正常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m);

hc—— 坝体安全超高(m);

其中波浪高h的计算采用官厅水库公式:

式中:υ0 —— 计算工况下的相应风速 (m/s);

D —— 吹程 (m);

Lm—— 平均波长 (m)。

波浪中心线至水库静水位的高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H —— 挡水建筑物迎水面前的水深 (m)。

坝顶高程计算成果见表1。

坝顶高程计算成果表

表1单位:m

由计算结果知,坝顶高程由校核洪水位控制,计算坝顶高程为450.46 m。但考虑到溢流坝顶的工作桥净跨为10.0m,为保证桥体钢轨下的大梁(估算1.3m高)不影响泄洪,工作桥梁底须高于校核洪水位,由此确定坝顶高程为450.8m。

3 挡水坝设计

挡水建筑物坝型为混凝土重力坝,左岸挡水坝段桩号坝0+000 ~ 坝0+058.95m,右岸挡水坝段桩号为坝0+194.45 m ~坝0+ 212.7m,两岸挡水坝段总长为77.15m。

挡水坝坝顶高程为450.8m,坝顶不设防浪墙,坝顶宽度为6.0m,最大坝高为29.85m。坝顶路面以1%坡度向上游倾斜,以便排除坝顶集水,考虑到安全因素,坝顶上、下游侧设有栏杆。坝体上游面折坡点高程为440.8m,折坡点以上铅直,折坡点以下坝坡为1:0.2,下游折坡点高程为440.8m,折坡点以上铅直,折坡点以下坝坡为1:0.6。下游坝脚竖直高度2.0m。

坝底上游坝踵设1.5m深、1.75m底宽的梯形齿槽。坝体内设置帷幕灌浆和排水廊道,廊道为城门洞形,宽3m,高4m。廊道上游壁距上游坝面3m,底板混凝土最小厚度3m,底板高程随坝基面上升,升至高程442.57m从下游坝面拐出。

为及时排出坝体内的渗透水,在坝体内防渗面板下游每隔3.0m设置一根直径15cm的竖向排水管,渗透水通至廊道再排出坝体。坝体每隔20m左右设横缝,缝内设一道橡胶止水。

重力坝混凝土分3区:坝上游表面防渗抗裂Ⅰ区混凝土厚2.0m,强度等级C25,抗冻等级F300;坝内低热Ⅱ区混凝土及坝基础低热抗裂Ⅲ区混凝土(厚2.0m),强度等级C20。

4坝肩处理

由于右坝肩基岩岩面坡度较陡,为了满足该坝段沿坝轴线方向的稳定要求,坝肩基岩面开挖成台阶状以增强坝肩的纵向稳定性。

两坝肩坝顶高程以上进行开挖削坡处理,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土质边坡削坡的坡度为1:1.75~1:1.5,岩石为1:1~1:0.75。

5坝体抗滑稳定计算

坝体抗滑稳定计算主要核算坝基面滑动稳定,荷载组合分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两类,分别采用抗剪公式和抗剪断公式计算。荷载组合见表2。

挡水坝荷载组合

表2

抗滑稳定采用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式中: K—— 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W —— 作用于坝体上的全部荷载对滑动平面的法向分值;

∑P—— 作用于坝体上的全部荷载对滑动平面的切向分值;

f —— 坝体混凝土与坝基接触面的抗剪摩擦系数。

抗滑稳定采用抗剪断强度计算公式:

式中:K′ ——抗剪断强度计算公式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f’、C —— 滑动面抗剪断摩擦系数及抗剪断凝聚力;

A —— 基础面受压部分的计算面积;

ΣW ——作用于坝体上的全部荷载对滑动平面的法向分值;

ΣP ——作用于坝体上的全部荷载对滑动平面的切向分值。

计算断面选取最大坝高断面进行计算,抗滑稳定计算成果见表3。

挡水坝抗滑稳定计算成果表

表3

从表中计算结果数值可以看出,挡水坝抗滑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6 坝基应力计算

挡水坝坝基地基应力计算采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

式中:∑W —— 作用于单位宽度坝段上所有垂直力的代数和;

∑M —— 所有荷载(外力)对于坝基截面形心的力矩代数和;

B —— 坝底宽度。

计算结果见表4。

挡水坝坝基应力计算成果表

表4

弱风化安山岩地基允许承载力为3.8MPa,由表8.1.4计算结果得出,坝基地基承载力小于允许值,并且大于零,均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GB/T50662-2011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电站设计规范范文6

关键词:变电站接地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变电站接地设计关系到电网安全运行,有效、可靠的接地是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对确保人身、设备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要求市内变电站站址面积小型化,同时还要考虑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因素,这对变电站接地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在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过程中,对接地网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

1.1 为保证电网正常运行和故障时的人身及设备安全,电气设备及设施宜接地或接中性线;

1.2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应设置同一个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的要求;

1.3.接地装置应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接地体接地,并校验其热稳定;

1.4 当电站接地电阻难以满足运行要求时,可根据技术经济比较,采用有效的降阻措施;

1.5 接地设计应考虑土壤干燥或冻结等季节变化的影响,接地电阻在四季中均应符合设计值的要求。

2 接地体材料对比分析

接地网材料不仅影响着接地体的热稳定和截面大小,而且还会影响到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使用寿命、经济效益等,是接地网设计的重要部分。

在变电站接地网材料选择中,站址土壤腐蚀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接地体的使用场合,而且关系到接地网设计的合理性。除此之外,接地材料的性能特点、使用寿命、经济效益等也是选择接地网材料的重要因素,因此接地网材料的合理选择对变电站接地网是非常必要的。

2.1接地体材料对比分析

根据接地网材料特性及其使用场合,结合目前常用的三种接地体材料(传统钢、铜覆钢和铜排),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1)传统钢材料一般作为最常用的接地网材料,其适用于土壤腐蚀性弱,站址面积较大且易更换的变电站。钢材料接地网一次性投资小,便于生产、加工、安装。其缺点抗腐蚀性弱、导电性差、机械强度不高、使用寿命短等。尤其是在中等腐蚀以上的土壤中,其以大于0.065mm/年的速度被腐蚀,其一般寿命为10-15年,腐蚀严重区域需开挖检修或重新敷设。

(2)除传统钢材料外,铜覆钢是使用较多的材料。铜覆钢是指作为芯体的钢表面被铜连续包覆所形成的金属复合材料。其技术性能指标较传统钢更加可靠、稳定,其特点如下:

a)接地体截面相同时,铜覆钢热稳定性较好。同等热稳定校验条件下,钢接地体所需的截面积为铜材的2倍。

b)导电性能好:铜覆钢材料的导电率为20%-40% IACS,在疏导电流相当的情况下,铜覆钢的截面积理论上可比镀锌钢材减小。

c)抗腐蚀性强:实验表明铜是一种耐土壤腐蚀材料,仅在土壤中含有高量的有机硫化物和高酸性时,铜才产生点蚀。铜层达到一定厚度时使用寿命可达到60年。

d)机械强度高:传统镀锌钢导体在打入地下时,镀锌层易剥落。铜覆钢导体由于铜层厚度大,铜层结合度高,因此在与土壤的摩擦中不会影响其防腐性能。

e)电阻率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接地电阻。

其缺点:铜覆钢接地网一次性投资较大,工艺要求高,同时不宜适用于含有高量的有机硫化物和高酸性土壤中。

(3)相较以上两种接地材料,变电站接地网采用铜排相对较少,仅用于土壤腐蚀性极强的变电站。铜排具有耐腐蚀性强,导电性和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我国铜矿资源比较匮乏,铜价格比较昂贵,因此采用铜排作接地网,其一次性投资大,焊接工艺要求高,不适用于含有高量的有机硫化物和高酸性土壤中。

上述主要对三种材料性能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下从全寿命周期及经济效益角度,对上述三种材料进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变电站接地网的全寿命周期按60年考虑。在同等的一般碱性地区(pH>7.0,土壤电阻率>20Ω・m),对铜覆钢与热镀锌钢、铜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对比分析。其中热镀锌钢一次性寿命按照15年计算(根据文献统计,一般腐蚀性区域镀锌钢使用10~15年后,腐蚀严重需开挖检修或重新铺设,故技术经济分析选取15年计算)、铜覆钢和铜按60年计算,见下表。

全寿命周期对比表

比较项目 热镀锌钢接地材料 铜覆钢接地材料 铜接地材料

直接经济价格/元/t 7500 30000 60000

设计截面 1 0.52 0.29

一次性材料投资比值 1 2.13 2.64

全寿命比(个体/60) 0.25 1 1

全寿命投资比(材料费) 4 2.13 2.65

说明:

(a) 设计截面

A ,I 为短路电流,t为短路电流等效持续时间;按25%,700℃导电率计算,铜覆钢C=136,镀锌钢C=70,则铜覆钢设计截面积:镀锌钢设计截面积=70:136=0.52;

(b)按 GB50065 中铜的热稳定系数,C=245,镀锌钢 C=70,则铜设计截面积:镀锌钢设计截面积=70:245=0.29

(c)以镀锌钢为 1 进行对比计算,则铜覆钢的材料投资比为:

铜的材料投资比为:

(d)相同土壤条件下(未考虑腐蚀极强的区域),铜及铜覆钢设计寿命60年,热镀锌钢设计寿命15年。

(e)全寿命投资比=一次性材料投资比值/全寿命比。

由上表可知,使用铜覆钢全寿命周期的材料费,与镀锌钢相比可节省47%以上,相同的设计寿命下与铜相比可节省20%左右。与热镀锌比,使用铜覆钢接地网,不仅设计寿命提高、全寿命周期材料费降低,而且大幅减少了接地网开挖维修的次数和维修费用,隐形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性更大;与铜相比,使用铜覆钢不仅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好,而且节约了战略性铜材。 铜覆钢是变电站接地网理想的资源节约型材料。

2.2接地体截面计算

根据洛阳市区110千伏含嘉仓变电站短路电流计算结果,110kV含嘉仓变电站110kV母线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为10.04kA。根据《GB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中避雷线-杆塔系统,分流系数取值为0.6,短路持续时间为0.5秒,则计算入地短路电流为

传统钢接地体截面

当采用钢地网方案时,除了考虑热稳定校验的因素外,还应当考虑钢材的年平均腐蚀厚度 0.065mm/年。故当采用60mm× 6mm的扁钢作为接地引下线,水平接地体应当采用60mm×6mm的扁钢。

铜覆钢接地体截面

当采用镀铜地网时,应当采用40mm×4 mm的镀铜带作为接地引下线,水平接地体截面取截面积为160mm2的-40mm×4mm镀铜扁钢。

纯铜接地体截面

当采用纯铜地网时,应当采用30mm×4mm的纯铜排作为接地引下线,即水平接地体截面取截面积为70mm2的裸铜绞线。

根据上述三种材料和热稳定截面计算的对比分析和洛阳市区110千伏含嘉仓变站址腐蚀性程度,结合含嘉仓变电站为使用寿命60年的全户内变电站,接地网检修维护比较困难,故本工程采用水平接地体采用-40×4的铜覆扁钢,满足接地体截面的要求。

3 本工程接地方案分析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思路是在变电站区域设计网格状接地网,经过热稳定计算选择接地扁钢的截面,然后经过理论计算,计算出接地电阻值、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将计算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若其不满足允许值要求,则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接地电阻值和提高接触电势、跨步电压允许值。

3.1接地电阻计算

接地电阻值是变电站接地系统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鉴定接地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参数。

根据洛阳市区110千伏含嘉仓变电站站址规划图,合理布置变电站接地网(参考图纸B0157 1 C-D11),最终确定接地网东西长50m,南北宽30m。根据接地网布置情况和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对变电站接地电阻进行粗略估算:

根据《GB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规定,变电站接地电阻值应≤0.5Ω,因此变电站接地电阻计算值不满足规范要求。针对此问题,在变电站接地网面积50×30=1500m2不能增大基础上,必须采用相应措施降低接地电阻,使之满足规程规范要求。

3.2接地网设计方案

对于本站接地网接地电阻不满足规程要求,结合常用降阻措施,提出以下接地设计方案:方案一为采用降阻模块,实现全站接地电阻降低;方案二为垂直接地体采用Φ14铜覆圆钢,并在建筑物外侧打辅助接地深井方案。

1、降阻模块方案

降阻模块方案指在水平接地体交叉处设置降阻模块,通过降阻模块并联降低接地网整体电阻。

根据本站接地网最大布置面积,可采用最大降阻模块数量为77个。由此对全站进行接地电阻进行计算。

(1)水平网电阻计算:根据上述资料,水平接地体接地电阻计算如下:

单个接地模块接地电阻:R=k*ρ=34.22Ω (k=0.158)

并联后总接地电阻:Rn =R/(n*h)

Rn = 0.635

式中:

n模块数量n=77

h 数量调整系数h=0.7

并联工频接地电阻计算公式:

R =1/(1/R水平+1/Rn)

计算结果:R=0.518Ω

经计算,该方案仍然不满足接地电阻小于0.5Ω的要求。

2、打辅助接地深井方案

由地址勘察报告可知,站址地深5m处主要为黄土粉层,其土壤电阻率为,站址地深12.43-13.30m处主要为稳定地下水层,其壤电阻率约为。基于此资料,提出了降低接地电阻方案:普通垂直接地体采用Φ14铜覆圆钢,并在建筑物外侧打辅助接地深井方案,深井接地体采用15m长的Φ150热镀锌钢管。

本站接地网按照60年来设计,依全寿命周期和经济效益角度,深井接地体采用15m长的Φ150热镀锌钢管更为合理。

根据电气总平面布置和接地网布置情况,接地体主要布置在水平接地体交叉点,同时应考虑到深井接地体之间的间距,尽量减少接地体之间的互相屏蔽作用。

含嘉仓变电站接地网布置图

根据接地网布置图,对本站接地电阻进行计算:

(1)垂直接地电阻验算:根据DL/T 621-1997,长15m单根垂直接地体接地电阻计算公式如下:

说明:l为深井接地体长 15m,d为接地体直径0.15m。水平接地网对垂直接地体的平均屏蔽深度为1.5m-2m。保守计算,2.5m长垂直接地体降阻效果忽略不计。每个长15m的垂直接地体电阻为R单垂=2.54 Ω。

(2)本站垂直接地体降阻主要受深井接地体影响,而深井接地体间距不满足最小两倍接地体长度,故深井接地体并联电阻需考虑屏蔽影响,根据英国接地标准 BS7430:1991:

R垂并= R单垂(1+ρ15(1/2+1/3+…+1/n)/R单垂πD)/n=0.508Ω

n 为深井接地体根数7,D为垂直接地极间距20m。

(3)接地网接地电阻:因垂直接地极上部2m左右处于水平网的散流通道内,水平网与垂直地网并联时,应除以两者之间的屏蔽系数0.9,故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为:

由上式计算结果知,接地网在建筑物外侧设置7根15m长深井接地体,接地电阻计算值就可以满足规程小于0.5Ω的要求。

4 接触电势、跨步电压的计算

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是变电站接地系统的重要指标,对人身安全至关重要。一般在变电站接地电阻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必须确保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压的计算值均在允许值范围内,否则仍不满足工程要求,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满足计算值在允许值范围内。

根据《GB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中接触电势、跨步电压的允许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如下:

计算本工程的接触电势及跨步电压允许值

接触电势允许值

跨步电压允许值

4.1最大接触电势计算

根据方案二的接地网设计方案和《GB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中计算方法,对最大接触电势进行计算。

衰减系数

Df=

接地网的最大入地电流

IG= Df×I=1.05×4518=4738.5A

埋深系数

接地网网格数

式中: Lc――水平接地网导体的总长度(m) ; Lp――接地网的周边长度(m);

网孔电压影响校正加权系数为

网孔电压几何校正系数为

式中:

ρ――土壤电阻率(Ω∙m); km――网孔电压几何校正系数;

D――接地网平行导体间距;h――接地网埋深 0.8m;

d――接地网导体直径。Kh ――接地网埋深系数;

h0――参考深度,取 1m;

Kii――因内部导体对角网孔电压影响的校正加权系数。

接地网不规则校正系数为

有效埋设长度为

最大接触电势为

4.2跨步电压最大值计算

根据方案二的接地网设计方案和《GB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中计算方法,对最大跨步电压进行计算。

埋入地中的接地系统导体有效长度为

系数

最大跨步电压计算值为

经上述计算可知,最大接触电势不在允许值范围内,不满足工程需要。为此将接地网的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走道处铺设碎石、砾石(厚度为15~20cm,其土壤电阻率约2500Ω・m)、沥青路面或“帽檐式”均压带,采用硬化路面等措施后,接触电压允许值为847.1V,跨步电压允许值为2721V。可见在在采取措施后最大接触电势即可满足要求。

5 结论

本专题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和经济效益考虑,本工程接地网选用铜覆钢材料,水平接网按照等距网格布置,辅以角钢垂直接地极和深井接地体的混合接地网。水平接地网采用-40×4铜覆扁钢作为水平接地主网,以2.5m长Φ14铜覆圆钢作为垂直接地极,深井接地体采用15m长的Φ150热镀锌钢管,这样设计降低了本站接地电阻,使之满足规程规范的要求。

在上述降阻措施下,通过在地网的边缘经常有人出入的走道处铺设碎石、砾石、沥青路面或“帽檐式”均压带,并采用硬化路面等措施后,大幅度提高了接触电势、跨步电压的允许值,使之计算值均在允许值范围内。

在本工程设计中,不仅优化了接地网设计方案,而且从全寿命周期方面实现了全站接地最优,经济效益最佳,同时也考虑到本站扩建、运行维护简单方便的要求。因此本方案在本工程中是值得应用并推广的。

参考文献:

【1】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