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1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2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

(一)媒体融合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跨媒介内容制作能力。新媒体崛起后,传媒产品的内容制作、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信、微博、智能手机等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和竞争,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得不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力求形成共赢的局面。媒介融合使得新旧媒体的边界日趋模糊,传媒产品在生产、制作和传输方式等方面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在技能层面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录、编辑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创意与运营能力。(二)传媒扩张要求广播电视编导类。学生掌握新媒体技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和电视在视听效果、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互联网、移动新媒体中音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的群体。在新媒体的挑战和影响下,近年来,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的各级电台、电视台,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网站,以便于从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力求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台网一体的格局已然成为共识。台网一体化的结果之一是传统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虽然人员已经趋于饱和,很难再容纳数量众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但从这些传统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媒体单位或部门,以及大量出现的民营网络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等,却存在着大量的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人才缺口,只不过这些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强的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

二、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大潮,高校广播电视传媒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尤其在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方面,面临较多问题。(一)新媒体教学师资匮乏。近年来,高校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前两年开始,新进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传媒专业也不例外。不断引进高学历师资的举措,虽然使各校传媒专业整体师资的学历大有提升,在校内外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中都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关的要求,但是综观各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尽管理论知识较丰富,但是大都缺乏媒体实践经验,不少教师没有真正参与过广播和电视作品的采编、策划与制作等工作。另外,具有新媒体理论尤其是新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更加匮乏,着实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学生更深层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二)新媒体实验设备投入少。近年来,微博、微信、手机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形态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占据越来越多的传媒市场份额,而且发展迅速。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本来资金就比较紧张,又往往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摄像机、照相机、化妆间、演播室、灯光照明等比较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实验设施和设备上,新媒体实验室和实训设施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这种做法与媒介融合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要求是严重脱节的,按照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态势知之甚少,新媒体实践技能的缺乏,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学生新媒体素养有待强化。目前,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且出于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等现实问题,大多数实践训练都是在校内或课堂中开展,与广播和电视台真实的节目形态和制作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传媒类学生实践技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写、编、评等方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剧等传统传媒产品的新媒体营销、新媒体产品的创意与开发、融媒体内容的采集与传输等实践技能,才是学生更加重要也更为稀缺的技能。比如,在2017年全国及地方“两会”召开期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大量采用了融媒体新闻直播的方式。直播期间,从报道设备到“中央厨房”,再到互动创新,无不折射出媒体融合取得的可喜进展,同时也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和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认识到传媒业中这种重要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深刻改变,没有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故而学生新媒体方面的专业技能局限性非常明显,创新性严重不足。

三、新媒体视阈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策略

毋庸置疑,当前传媒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复杂,高校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实践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一)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学生的跨媒介技能。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再定位于单一的媒体技能培养,应高度关注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强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对于媒介发展和传媒产业新的思维方式、运营手段、新媒体营销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采集和制作等传统的技术性层面的实践技能。只有通过这种变革,才能让学生既在广播电视编导方面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备较扎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体运营的能力。(二)调整课程体系,增加新媒体的实践训练。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业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既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新媒体实践功底及敏锐的行业洞察力。鉴于此,新媒体视阈下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就需要不断与新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删减不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老旧课程,适当增设微视频编辑、网络新闻编辑等相关课程。此外,由于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且很多传统媒体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方兴未艾,因此,可以增设新媒体产品策划与创意、新媒体产品运营等课程,并增加相应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对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新媒体所需要的编导技能有深入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使用新媒体来进行娱乐。(三)重视师资培养,解决技能培养瓶颈问题。由于过度强调师资的学历层次,实践技能突出的优秀教师在各高校都非常有限。此外,有的教师没有能够跟上传媒格局的转变节奏,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遇到严重的瓶颈问题。针对此状况,笔者认为,传媒专业新进的主要从事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转而重视其实践技能。此外,各高校可鼓励年轻教师利用假期到商业网站、广播电视媒体自办网站等与新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单位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以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为例,该学院每年都会鼓励传媒专业的教师利用暑假前往各媒体机构实习锻炼,或者直接让新进的年轻教师前往网络媒体等新媒体机构实习至少半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媒体发展的最新状况,尤其是增强对于新媒体技术和运营的知识建构。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目前已经在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传媒专业取得较明显的成果,获学校认证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从3年前占专业骨干教师比例不足20%,提升到了现在的60%左右。这些“双师型”教师对于媒介融合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传媒需要的人才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因此,这些教师也会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向学生补充介绍新媒体知识,或者开设一些新媒体方面的实践环节。此外,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还开设了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产品创意与运营等与新媒体结合紧密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四)整合各种资源,为新媒体实训提供保障。实验室在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加大投入,引进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及新媒体实验室,满足学生数字化视频的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等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需要。除实验室外,相关院系还可联系学校宣传部等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和学院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加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认识,在掌握新媒体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实践技术,熟悉各种新媒体编导技术和软件的运用。同时,切身感受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编导之间的异同之处。此外,院系除保留原有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实习基地外,还应当积极与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新媒体传播公司等建立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对传媒融合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提升新媒体内容产品的采集和制作技能。(五)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新媒体运营技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进入更深的层次,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囿于传统的经验和技能。除适当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新媒体实验室建设等举措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多地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践去开拓学生在新媒体方面的视野,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成为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使用者,更要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和变革路径,认真分析新媒体中的音视频节目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采集、制作和编辑等层面的异同之处。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复合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何培养既具备广播电视编导技能又兼具较强新媒体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当前必须着力关注和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高校只有努力探索和研究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技能与新媒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作者:李微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茜.“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江苏高校同类院系中是办学历史最久、学科层次、专业设置、实验室及硬件设施的一所二级学院。学院成立于 1995 年 4 月,其前身为 1964年创立的南京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学院现设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新闻摄影系、网络与新媒体系五个系科,拥有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两个专业型硕士点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的新闻学博士点。另有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江苏省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及文艺团体培养各类编导、策划及节目主持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向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招收本科生 32 名,其中面向江苏省招收 24 名(文理不限),面向浙江、湖南两省各招收4名(均为文科3名,理科1名);学制4 。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有志于从事广播电视相关专业工作。

(四)专业考试

1.报考说明:我校将不再对报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考生组织校考,考生直接参加生源所在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或统考。

2.江苏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根据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选拔的需求,参照义务教育中学阶段课程标准,重点考查考生的影视作品分析及创作的基本能力、综合艺术感悟能力、审美能力,考核科目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满分 300 分)。

(1)报名时间:2015 年 12 月 14 日-17 日(截止时间为:2015 年 12 月 17日 17 时)。联考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按要求进行网上确认信息和网上缴费。网报系统实行考生个人确认,支持银联卡付款。考试费按每生 4 门考试科目共240 元收取。

(2)考试安排:

面试时间:2016 年 1 月 10 日左右起(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面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新传大楼)

笔试时间:2016 年 1 月 17 日 上午 9:00-11:30,影评创作2016 年 1 月 17 日 下午 14:30-16: 00,故事创作

笔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 1 号)

(3)考试内容

笔试科目:包括影评写作和故事创作,满分为 200 分。影评写作和故事创作各 100 分;

A.影评写作主要考查考生的影视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核方式为考生观看影视作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影评写作,字数不少于 1000 字,考试时间(含影片播放时间)共 2 小时 30 分钟。

B.故事创作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力、艺术思维和感悟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考核方式为考生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编写一个故事。字数不少于 800 字。故事创作考试时间共 1 小时 30 分钟。

面试科目:包括才艺展示和综合素养考察,满分为 100 分。其中,才艺展示 20 分,综合素养考察 80 分。

A.才艺展示考试目的为考查考生的自然条件、才艺水平和艺术修养。考试内容为在演唱、演奏、舞蹈、朗诵、小品五类中任选一项进行展示。考试现场仅提供钢琴,其他乐器须考生自备。考生如需伴奏音乐,请事先用标准 MP3 格式作为文件存储至普通 U 盘,考试现场提供播放器。考生不得将任何具有录、放音功能的电子产品带入考场。时间不超过 2 分钟。

B.综合素养考察考试目的为考查考生的性格爱好、特点特长;口头表达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考试形式为考生现场回答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相关的问题。时间不超过 4 分钟。

3.有关浙江省、湖南省考生需参加生源地所在省份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考试安排详见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考文化分(江苏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和专业分(江苏考生要求达到联考前 300 名)达到生源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且无色盲、色弱的进档考生,录取时将其高考文化总分与专业考试总分相加形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可能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咨询电话:(025) 83598525、85891023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 83720759、83598534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特色;实证研究;推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9-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北京广播学院于1958年开创,90年代以来作为一门传媒类新兴学科得到蓬勃发展,现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几十年来,各大院校在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立足专业发展现状和用人需要,进行了各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如同济大学李英春老师在《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中提出,“要搞好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课”①。福建师范大学宋解、吴瑞坤老师在《对电视编导方向课程教改的研究》中提出,“要在教学、实验上突出实践环节;在考核方法上总评成绩向实验倾斜,突出创作型人才的培养”②。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王禹泽老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要拓宽实践教学空间”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学科融合性很强的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培育更多社会认可的复合型人才,顺利接轨市场前沿。经过对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考察,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诸多与实践、就业脱节或滞后的问题。显然,作为新近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井冈山大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新途径势在必行。近几年,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上,积极尝试了一种“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课堂理论与实践操练嫁接,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通过对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统筹安排,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链条,以项目创作(即影视作品)为核心,让学生每学年完成不同的作品,同时,老师要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把关”,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创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以项目带动课程学习,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

通过课程项目的展开,让学生亲自体验从策划、拍摄到编辑成片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摄制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有关摄影构图、摄影角度、机位设置、布光以及画面编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项目教学法将改变以往专业教学设置上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解决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二)围绕项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任务的安排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优势进行选择,并且承担项目相应环节的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彼此之间要经常进行探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尊重他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不断地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方案。在项目的评估考核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外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平稳过渡。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课程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是要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势必要和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任务,以此来操练课堂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并亲自参与多个项目之中,和学生碰撞思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使整个课程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影视导演实训》实施项目教学为例做简要阐述。

(一)项目设置

学期初,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实践项目目标将设定为一部电视电影,并拟定项目实施的初步方案。接着,将项目任务进行细化并分工,安排剧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任务,完成时间表和各工种的工作联系表。随后,进入正式实施项目阶段,具体就是以小组合作方式执行项目前期设定的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定期完善和调整计划。具体项目实施过程如下:

一是前期筹备阶段:

1.组建创作班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工种,确定导演组、编剧组、摄像组、场记组、灯光组、剪辑组人员等。

2.创作剧本。主创人员创作剧本,并且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导演组讨论,核定剧本。经过一个多月齐心协力的创作,剧本《杜鹃山》完成,主题是反映动荡时局中人性中善的坚守,故事跨越了民国、和现代三个时代,反映了两段刻骨铭心却误会交织的情感故事,一段情感源于戏剧《杜鹃山》,另一段情感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杜鹃山的地方。

3.遴选演员。开拍之前,我们安排候选演员进行带妆试镜,按照不同年代进行分组搭配试戏,遴选合适的角色,确定不同时代的男女主角和各类角色。

4.撰写导演阐述。目的在于考验导演组的宏观把握能力。导演阐述内容涵盖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设置、风格样式等方面的阐释;包括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要求;对音乐、录音、剪辑、特技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5.选景。框定拍摄场景,摄像组去踩点,并且练习室内景和室外景的选取和搭建。

6.创作分镜头剧本。编剧组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写作,练习分镜头剧本写作中情节的强调和省略。

7.拟定拍摄计划。正式拍摄前进行演员演练走位,导演和摄像师确定拍摄方式和机位选择。

二是中期拍摄阶段:第一步,化妆组帮助演员进行定妆,道具组购买道具、服装,摄制组再次踩点选景,其他组配合完成拍摄准备工序。第二步,导演组召集各路人马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详细的场面调度设计,划分几类场景集中拍摄。拍摄镜头定期上传课程百度云盘并整理。拍摄阶段结束,进入后期编辑阶段,经过初剪、细剪、精剪,反复推敲、调整,同时处理好音乐、音响效果与编辑好的画面的合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涉及字幕、特技等诸多问题,相应的人员要全力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达到老师和导演提出的合理设想和要求。

(二)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项目评估,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项目完成成果即电视电影,并且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实践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克服遇到的难题;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哪些段落是自已亲自参与完成的,要求附上文案、图片或影像资料;通过此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哪些还有欠缺?另外,导演组整理一份剧组工作人员考勤表和小组各工种之间的互评表。综合这些方面的依据,老师根据视频作品和学生们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进行总体评价和课程考核。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又为实现零距离与用人单位接轨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和评估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项目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关联,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项目教学法的推行途径

毋庸置疑,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项目为依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影视创作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切实突破专业教学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困局。为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更好地推行项目教学法,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一)构建合理的专业培养体系,探索课程改革

在本专业教学上,把教学安排与项目实践结合,以课程开设辅助项目创作。教学负责人设定每学年的实验创作项目,项目的类型包括剧情片,纪录片,MTV以及电视节目等。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性课程,如影视作品鉴赏类课程,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剧本创作类课程,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剧本创作。开设完基础课程后,以后每学年课程设置与当年设定的实践项目相关。陆续开设视听语言课程、摄影技术、照明技术、后期剪辑等课程,并把项目创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项目创作带动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所有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二)引进专业实践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

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创作型教师人才库,才能更好地支撑项目教学法的运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项目实践指导能力,积极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评估计划;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设置的项目的实践,从创意策划、文案形成、拍摄录制、后期编辑全过程和学生参与创作项目,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外联能力,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三)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学期成绩考核挂钩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纯粹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乏味的理论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众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及完成项目过程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体现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课程考核挂钩,并且项目创作可以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每学年由专业老师组成评审小组,以学生在作品中参与的工作量和贡献为依据,对小组作品和学生个人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能使学习较为扎实地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个新事物,不仅更好地将本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发挥了出来,更为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项目教学法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改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电视编辑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核心工作。鉴于很多院校都开设有高职电视编导专业,本文拟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以期有助于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人才定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过去,广播电视专业培养的人才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工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重技能,轻理论,出来以后上手快,但缺乏广博的文化艺术基础,后劲不足;另一种是高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书生型”人才,属于学院派,重理论,轻实践是其显著特点,理论大于实践。这样两种类型的毕业生显然不符合当今人才市场的需求了。

具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部门和广告、音像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电视节目策划、编导、摄像、制作和新闻采访、动画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制订科学、动态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建构关系到专业的定位和人才类型的培养,也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以需定学,以用定学,突出学以致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围绕职业必备的技能构建三个层次的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尽快掌握电视节目采、摄、录、编等各个环节的技能。第一个层次是节目制作所必备的基础课程,如新闻写作、摄影基础、美术基础、音乐欣赏等。这些课程是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习专项技能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广播电视专项技术的课程,如电视摄像、电视制作技术、新闻采访、电视画面编辑、三维制作等;第三个层次是电视专题、电视策划、电视广告、电视文艺、动画制作、编导创作等综合性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制作节目的综合能力。三大核心课程体系,一层深入一层,环环相扣,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干框架,既满足了职业技能之“必需”,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编制实践性强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和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技术的范围、深度、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作出的明确规定。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该专业的中心组成部分,必须体现专业的特色,编制教学大纲应该充分体现实践性较强的原则。以电视编辑这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蒙太奇、画面编辑、声音编辑、节奏把握和结构安排,还应要求学生学会整个编辑机的使用,并能自己从选题、策划、摄像、采访、编辑、制作合成等全套编辑工作。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

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性很强,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当前各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有限的条件下,构建一种以校园电视台为实验基地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做到充分地利用设备资源,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

校园电视台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这为电视编导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校园电视台为实验基地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并承担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校园电视台被作为广播电视各专业的电视编导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分组承担校园电视台的不同栏目,人才培养计划与校园电视台的栏目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实验项目细化后溶于节目制作过程中,实验内容可根据栏目自行设计,由专业教师进行全面指导。

在设备配备方面,制作设备器材和计算机等必须尽可能地配置充足,一般包括:放映室、多媒体教室、线性编辑机房、非线性编辑机房、动画机房、音像资料室,有条件的还应建演播厅。

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又一重要举措。学生只有在一线实践,才能真正成熟起来。不仅能够积累专业经验,而且能够丰富社会经验,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

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广播电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教师带着课堂的问题,定期到广播电视工作岗位上去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学校执教;二是把有实践经验的广播电视工作者请到课堂上来,作为外聘教师,或者直接调到学校任教。这些同志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不少生动具体的实例,讲起课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针对性强,新鲜生动;三是制定措施,鼓励教师获取广播电视各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教材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所需的教材也应有其自身的特色:(1)实用性。理论教材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要求系统性和完整性;(2)层次性。理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但又不能偏深、偏难,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不仅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所必需的专业理论,还能获得非技术职业素质的形成和持续学习所需的基础理论;(3)综合性。把相关的教学单元综合成一册教材,使教材内容广泛,适用面广,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客观要求;(4)灵活多样性。教材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

总之,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学生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传统的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状况进行改革,才能为电视制作部门提供满足需求的合适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07-02

《电视编导基础》是一门广播电视应用学科专业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的概述和实践的总结。要想制作出合格的电视节目,不论是新闻节目,还是电视专题片,或是拍摄一条广告,都需要编导从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制作等进行指导、监督、参与,是需要创意、拍摄、剪辑等综合技能的,因此也就决定了本科课程的复杂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也就决定了在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应用型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也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本文将从《电视编导基础》课程现状、改革原因、改革方案等,对《电视编导基础》课程改革做探究。

一、《电视编导基础》课程现状

(一)实训内容简单,流于形式。在以往的《电视编导基础》课中,实训的安排比较流于形式,与学生实际不能很好接轨,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较低。课堂教学还是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实训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能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实训中很难做到自主探究,只是单纯地完成实训任务,缺乏自主性。

(三)教学评价方式有偏差。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还是以试卷评价为主,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很好地考察标准与体系。

二、《电视编导基础》课程改革原因

《电视编导基础》是影视编导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编导意识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不是要学生基本具备独立策划和制作一般性电视节目的能力,而是要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用型课程改革就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要“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应用型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到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指出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从国家教育发展形式来看,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

(二)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地方型院校发展、立足之本。地方型院校是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高校要立足就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就要适应市场对于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兼具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要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

(三)应用型课程改革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法宝。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兴趣不大,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足,但是通过授课也发现90后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对于实践型课程有很大的兴趣,应用型课程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同时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是有积极效果的,适应社会创新性人才的发展需求。

三、《电视编导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根据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需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之前的授课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电视编导基础》课程改革的时候,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改革原则。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要的课程标准。应用型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动手能力强,根据课程需要、社会需要制作出各类节目。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及授课计划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学生实际情况来修订教学大纲、制定实践环节,具体到《电视编导基础》这门课程时增加实训的比例,把实训内容分解到课堂小训练、实际拍摄制作中去,以市场化的需求、专业化的标准来制定、实施课程标准,努力从大方向上把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二)打破课本常规,按照应用型课程要求设置教学模块。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可操作度以及就业的需求,重点讲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意与编导、电视专题片的创意与编导、电视剧的创意与编导以及电视广告的创意与编导四个大板块。

这四大板块可操作性较强,是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经常会碰到的节目类型;要在这四大板块上着重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多学、多做。

(三)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设计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授课中,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之下,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改变授课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电视编导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之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化章节为项目,设置项目,依据章节内容设置不同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完成任务,从任务中掌握理论知识,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更进一步掌握理论。

在学期开始就划分小组,每组6-8人,每人在不同的任务情境、项目下需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摄影、剪辑、导演等),各小组从最初的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包装、制作,完整地制作出一期电视节目。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锻炼自己,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将每次的任务划入考核范围之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做好任务,以最后提交的作品为依据,进行考核、评比,优秀的作品也推荐参赛。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促使学生完成任务;另外一方面是激励,对于好的作品进行鼓励,并推荐参赛,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对调动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多种方式混合的评价机制。在以往对大学生的学期考核中,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占考核分数大部分的期末成绩基本上也是卷面考试,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应用型课程改革之下,评价机制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根据课程需要,设置小组讨论发言、个人发言、小组项目等环节,将这些都纳入到考核当中,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等进行考察。

《电视编导基础》应用型课程改革,是在遵循市场化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将项目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再提升与掌握,更是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积极推动作用。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孟群.电视节目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高丽静,李凡.实践教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