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支一扶;本土化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中国的历史性任务。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入,政府“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有效的为基层建设吸引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年来,不断的有毕业生走进基层。但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提高此类人才的地方贡献?本文结合作者在东营市亲身参与“三支一扶”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三支一扶计划背景分析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06年颁布关于“三支一扶”的通知,鼓励毕业学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持医疗事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每年招募大约2万名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政府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就业手续。在服务期满后,参与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享受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多年的实践工作已经证明,开展“三支一扶”计划,能够通过人才输入促进农村发展从缩短城乡差距;更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多年来,也具体政策落实层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例如参与毕业生目的功利化,自身文化和能力多元化,而三支一扶在执行中重招募轻培训等问题,都影响着每一名毕业生在基层的作用发挥。
(一)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作用
结合作者,作为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参与者,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分析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贡献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首先,毕业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补充了基层工作中的信息化任务。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效率,但是基层的本地工作人员,往往因为年龄和工作习惯等原因,而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例如做表、报告、以及制作PPT。但是这几项工作确实基层社区在管理计划生育、党建、民政救助等日常工作中必须使用的。这时,高校毕业生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比如熟练的制作报表,编辑报告、通知、海报,制作PPT等,从而提高基层社区工作效率,减轻领导和同事的工作负担。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参与精神,能够活跃基层工作氛围。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向一张白纸一样,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愿意学习和参与。因此,基层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工作参与热情,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活跃办公室氛围。
第三,高校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处理上,更具能发挥工作优势。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分享。这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例如农村品信息的汇总,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以及发现先进农业技术等。与外界信息的高度接轨,有助于毕业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出更多贡献,例如提供新鲜的思路或其他地方的做法等。
以上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给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当然,身为毕业生,难免稚嫩和缺乏经验。这是需要毕业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时间的积累。
(二)影响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说,虽然“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仍然面临挑战。结合作者在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出以下影响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后的快速本土化问题。“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人,也因为一直在校园而不了解基层工作,更不了解农村工作。当毕业生不了解农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使不上劲,或者工作中感到落差,既影响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也妨碍了起才能的发挥。对此,毕业生本人和接收单位应该一起努力,让毕业生在到岗的半年内迅速本土化。
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跟踪工作应该落到实处。作为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效果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跟踪才有利于支持毕业生高质量的完成两年的服务期。因此,本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工作内容、国家政策认知以及工作和沟通技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摆脱学生气,建立职业素养。第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对“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例如每年度的评估,评估来自其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监督和鞭策,更多的是促进毕业生思考和改善工作。而评估记录,也可以作为“三支一扶”结束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的凭证之一。有了培训和评估体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与名誉以及就业优惠方面的奖励。
二、结论
“三支一扶”计划执行10年来,数十万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该计划通过引进人才,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积极贡献值得肯定。然而在具体工作层面,本文认为应该毕业生和接受单位应该共同促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并建立针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和评估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文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2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某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就业难度加大。其次,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许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相去较远。表现为企业招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一方面表现在供需行业和专业之间的不匹配。比如营销岗位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供需比约为3:1,而文职类岗位供给却明显小于需求,供需比约为1:5。从毕业生层次来看,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偏大,在80%以上,高职类毕业生则供不应求;从专业设置上看,文史、社科、师范、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偏多,与工科类不匹配。
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素质技能与岗位素质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比如毕业生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的缺乏和综合素质不高,导致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造成很多用人单位想用的人招不到。部分大学生择业观还存在偏差。由于对就业环境的担忧,毕业生求职意向更加趋于求稳,热衷于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选择意向较弱。而最需要人才的偏远地区的艰苦行业、基层就业岗位、中小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社团岗位无人问津。同时,由于缺少技能和勇气,多数学生也不敢尝试自主创业,从而加剧了就业困难。从政府就业工作自身看,也存在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就业服务还不能有效适应高校毕业生需求等问题,亟待改进和加强。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1.进一步挖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加大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扶持力度,加快制定出台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自主创业。
2.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好对接平台,会同各高校做好岗位征集、信息、职业指导及政策指导等工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3.搞好针对。在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实行“一对一”就业服务。
4.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要通过扩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规模,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让他们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5.大力开发服务基层项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岗位,用于援助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将享受城乡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范围。
6.落实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推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太原市创业扶持计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工商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融资服务、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3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相关项目由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2009年,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另行研究制定。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教育部门及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
1 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4年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247472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我省积极组织了各类招聘会,并鼓励和引导我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开展"五个一"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选聘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积极建立"双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补贴其求职费用,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宣传,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
2 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不合理
江西高等教育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追求大而全,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全省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多有重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师资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很好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水平不高、缺乏特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高校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竞争力。
(2)大学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误区
很多大学毕业生只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沿海发达地区去就业,而不愿到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就业。没有好的工作就在家待业,或者继续考研、考公务员等。同时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就业准备不足,价值判断盲目、就业理念滞后、独立能力欠缺,团队意识差、就业技能低、动手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只追求好工作好单位,而没有正确审视自己。
(3)生源结构与就业区域存在矛盾
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很多人都一窝蜂往北上广就业,全国很多毕业生都往这几个城市跑,造成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留在省会城市南昌就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但是竞争也激烈,去其它地级市、县、乡就业的甚少。
(4)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轨
当前高校扩招,毕业生不断创历史新高,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轨,高校太注重理论教育,没有以就业为导向,没有提高学生的技能,导致无法就业。
(5)企业追求高学历、有经验者
招聘企业过分注重高学历,盲目追求工作经验,甚至进行性别歧视,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6)毕业生自身原因
很多毕业生求职技巧较差,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与自身能力不符合,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脚踏实地,这山看着那山高,不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企业招聘来的大学生都缺乏经验,企业培养一段时间后,稍有经验他们就开始跳槽了,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7)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我省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社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3 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需要党委、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政府方面
(1)加快教育改革
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本科高校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让教学模式、教材、课堂、教师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加快校企合作,更好的为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实现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很多考生为了有大学读而同意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只是为了一张大学文凭。高校可以在大学前2年不分专业,后2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加大经费扶持力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援助,特别是对高校大型招聘会及困难毕业生求职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等。
(3)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创业培训等
政府要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多邀请企业参加,多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4)加强就业质量评估
政府要每年对全省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对就业质量高的高校要重点宣传并重奖,对就业质量差的高校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并适当减少其招生指标。
(二)社会方面
(1)全社会共同参与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全员参与、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培养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企业,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的对接。高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大学毕业生切实提供引导和帮助。
(2)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解决地区就业发展不平衡
政府要制定相关保障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对去西部和基层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补偿和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民企、基层单位就业,从而调整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企业招聘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对待男女要平等,不论出生,凭能力录取,给每个人平等工作机会。
(4)对高校办学进行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改革,对师资力量差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或院校进行整治,调整专业结构或者减少招生人数等相应措施,促使高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三)高校方面
(1)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软硬件建设,坚持理论够用,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学、教材、课堂及教师观念仅仅围绕市场,以便毕业生更好就业。
(2)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将社交知识、礼仪、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融入相关课程中,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实践实习结合起来。建立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有明确的指导内容和目标,形成很好的就业指导方式。
(3)转变指导方式,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高校应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指导课、就业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做好见习单位和实习基地建设,使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各方面素质,积累宝贵经验,为他们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
各高校要多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拥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评价自我,转变"精英"意识,拓宽就业领域,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加大自主创业。毕业生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就业者不一定要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可以去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不一定要去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去农村去基层就业,也可以自主创业。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态度,先获得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迅速提高自我,锻炼自我,积累工作经验,以便能够寻找到下一个更好的工作。
(2)培养和提升就业技能
大学毕业生拥有了好的就业技能,以便更容易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做好职业规划,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了解自我,对自己进行详细分析,挖掘出自己的长处,少走弯路,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及发展规划。同时大学生要提高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会适应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避免从众心理
大学毕业生要抛弃虚荣心,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其它毕业生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不要刻意追求高薪工作、有面子工作而错失其它良好就业机会。
(5)加大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好的项目进行创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马树刚.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 职业,2014(05).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特色化;就业;对策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部一个不发达的省份,全省也有许多的普通高专院校。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但贵州高校毕业生仍存在就业难,择业难等许多问题,如何实现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化便成为了一个迫在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近年来,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仍不乐观,毕业生就业难,择业难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贵州高校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
近年来,贵州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加大,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贵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贵州,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增多,但是需求量的增长远远大于社会职位的供给数量。在 2013年,贵州省将确保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万人;产业园区新增就业2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亿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的。由于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大量的中专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他新增劳动人口,因此,这50万的新增职位留给贵州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高。
2013年贵州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高于社会总需求数,今后,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增加,供过于求将是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难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结构性不匹配问题仍然存在
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难不仅体现在供需量上,还体现在结构性上,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学历就业供求结构性问题显著,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不匹配问题短时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地区上,对于贵州这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省份来说,尽管高校相对较少,但是由于国家年年扩招,毕业生总数也逐年增加,加上来自其他省份高校毕业生的竞争,贵州本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更低;行业上,电子、物流、建筑和新材料类等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旺盛,但其相关人才的培养速度却跟不上发展,造成这些行业供小于求的现象;专业上,艺术、文科类的高校毕业生的仍陷入就业的困境,由此造成不同专业趋同现象的不良影响将持续延伸;学历上,硕士和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毕业生人数在大幅度上升,造成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与这些高学历人才相比,其他本科、大专类人才的就业空间、就业率将到极大影响。
(三)较低的薪资回报
期望薪资是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晴雨表,也是高校毕业生从天之骄子到面对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消极反应。近几年,贵州高校毕业生的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与早些年相比也大为不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华英才网近日的2012年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期望薪酬较往年大幅提高。因此,期望薪酬与签约薪酬的不平衡,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又一原因。
(四)就业层次下移
从业人员的就业层次从过去的省会城市向县级城市、农村下移,从过去的企业总部向分公司调动,从企业的核心岗位向普通岗位移动。但是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显得相当激烈。
(五)费用倍增
制作个人简历、考证培训、通讯话费、吃住、上网等就业费用不断加大,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很多毕业生为了防止就业费用的不断支出,防止机会的流失,纷纷哄抢职位,因此更加加大了就业的竞争性。
(六)自主创业更加艰难
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一个很好选择,它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艰辛困难,不仅需要面临高昂的税收,遭到的城管、卫生、交通、居委会等罚款,还要参加各项类别的检查、评比,这些都是一大笔的费用支出,并且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贵州省的这些创业费用显得更加高昂。
二、实现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化措施
2013年贵州省必须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难的问题,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高质量的就业,这都需要进一步的采取措施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和政策力度,实现贵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化的发展。主要途径有:
一、把贵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放在工作之重心。鼓励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让每位毕业生在用人单位有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实习经历,创造更多适合贵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例如到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医药和矿产等特色产业中去实践。
二、实现毕业生多形式、多渠道就业。贵州本身就是西部不发达的省份,贵州区县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区县的发展,也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先应鼓励贵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等艰苦边远的地区就业;其次做好“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然后实现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最后做好毕业生预征入伍等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新渠道。
三、支持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式创业,在高校的专业话教学中开展创新化的课程加大创业型人才培养,落实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贵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创业的门槛低和西部地区优势将更有助于贵州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式创业。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其次要加强高校与人才市场和其他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最后要提升就业信息服务,开展丰富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要摸清少数民族困难毕业生的人数,对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提升少数民族困难毕业生就业率。
六、促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良性互动。学校应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培养毕业生的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优秀的毕业生为企业创造更大财富。
参考文献:
[1]李国建,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课题编号:JRSH2-2013-010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8日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2年至2013年9月大学生就业形势,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招聘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中小企业成招聘的主要力量。虽然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率并没有降低,截至6月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8%,和2012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率77%、2011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率73%相比,就业形势稳中有升,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各大校园招聘网站显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绝对主力,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声望、待遇、发展机会、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很难与大型企业相比,人才流失率较高。现实证明,中小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不大,虽然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把到中小企业就业当作自己最终“目的地”。
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5.5万人,6月底离校时尚未就业的还有22%。粗略统计,目前尚有近7.8万人没找到工作。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有72.7%的受访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的看法“不太乐观”,他们表示自己是通过多次面试后才找到合适岗位。
3、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就业观念也更趋近于现实与理性,但也存在不少毕业生盲目就业。经过课题组调查,受访高校毕业生中有27.27%的人对已落实的工作单位“满意”,而45.4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职位“一般”,甚至有18.18%的毕业生对已落实的工作单位的“非常不满意”;36.36%的受访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口程度“一般”,认为完全对口的还不到50%,这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待遇要求都有所降低,他们的就业观念也更趋近于现实与理性,甚至为了就业而就业。
二、当前制约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区域发展空间优势不足,大量优秀人才流失,省内就业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河北省一直是经济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北省的城市发展在空间上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脱节。面临北京在区域经济中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的压力,河北的优秀人才就会大量流失。
此外,由于河北省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和较低的城市工业化水平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在省内就业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平均月工资不足2千元。调查数据显示,约60%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因职业期待与自己的工作不相符,有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会频繁跳槽。
2、缺乏高知名度学校,高校专业设置社会化程度不高。高校知名度是影响其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然而河北省现有高校87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34所,高职院校53所,仅有一个知名度较高的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极其缺乏高知名度高校。
从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河北省的大部分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多学科发展,一味贪大求全,专业设置社会化程度不高,缺少切口小、培养目标明确、就业定位准确的专业,地方性的院校师资水平普遍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特点与竞争力,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3、就业信息宣传不畅通。据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河北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来源依次是报纸/杂志的招聘信息、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各类招聘网站信息、亲朋好友介绍和工作实习、校园招聘会、社会人才市场招聘,其中只有27%的毕业生通过学校来获得招聘信息,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社会人才市场招聘会获得招聘信息的毕业生也仅有9%和10%,而通过彩信/短信/WAP移动求职平台获得招聘信息的毕业生则为0%。
毕业生对河北省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了解度较高的依次为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三支一扶(45.45%),而对其他就业政策(应征入伍服兵役、毕业生到基层或中西部就业、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的了解度较低,甚至有的毕业生对以上政策都不了解。
4、高校毕业生期望值高、就业技能低,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要求过严。课题组调查发现,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时愿到大城市、大公司及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个人发展前景好、可兼顾亲友关系的地区及行业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但是,这部分大学生又缺乏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就业技能偏低,被单位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表示这些“90后”职场新人眼高手低、注重强调自我价值,缺乏清晰地职业规划,频繁跳槽,所以尽量拒绝“90后”新人入职。
5、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低。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然而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占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且成功率极低。由于自主创业风险大、成功低率,以及对资金、知识、社会资本的缺乏,制约了河北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机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
三、探索建立河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政府方面,构建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就业工作宣传机制、就业服务机制,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体系。第一,省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导检查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适时对各级单位落实国家、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财政、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系统设计政策,做好各政策项目衔接配套与政策效果评估;第二,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机制。省政府要加大对当前就业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第三,继续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职业供需信息、就业援助、创业帮扶等就业工作服务机制。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新闻、网络、甚至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免费向其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向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对愿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落实收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相关创业扶持政策。
(二)高校方面,要面向社会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第一,建立和完善招生、就业双向沟通信息的反馈渠道,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及时调整高校招生政策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良好互动;第二,建立与招生、就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要根据招生规模、就业流向科学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通过建立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见习基地等,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就业资本;第三,建立与招生、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就业、创业培训机制。高校要根据招生人数、培养方案,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区域不同等对大学生进行详细具体的全面创业培训。
(三)用人单位方面,要建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合格人才的培养总需要一个磨合、实践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讲,其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发挥也需要一个过程,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1~2年和是否出身名校以及高学历的严格要求,而应放在扎实的专业基础、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考量上;用人单位还应为大学毕业生多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良好的发展空间,解决好大学生的编制、工资、劳保、组织、户口等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大学生方面,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对于大学生来讲,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首先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雄厚竞争力;其次就是打破一步到位,终身就业的传统就业关,要摒弃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靠心理等不健康择业心态,树立“处处可立功,行行可建业”的科学就业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根据自身专业和优势自主创业,为实现自己的良好发展多做筹谋,科学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1]洪波.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深化高职素质教育[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