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连锁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人才培养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拔高,而是培养掌握必备知识结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确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性与职业性共融的主线,以素质培养全程化、能力培养对应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思想为指导,加以正确定位、认真设计、稳健落实。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高等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准

商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其人才的培养定位应以高等性为基准,但它绝不等同于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等性。199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划分为5A、5B两个类型,5A类是理论型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教育,“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按此归类,我国现阶段以文化知识延伸、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教育型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当属5A教育;以技能操作、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当属5B教育。因此,商科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是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压缩”,而是相对独立、互相补充的两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更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

(二)职业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根本

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相比,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技能更具有柔性而非刚性的特征,更强调工作实践的层级积累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同一职业属性的内部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活动范畴的限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和所需知识深广度的多寡。所以,即使同属商科类的职业教育,商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商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拔高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某一特定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需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即可;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人才的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两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中专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创造性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零售企业服务管理一线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服务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成功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准就是: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门店店长、大型综超各部门经理、总部各部主管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只有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笔者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促学生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重点突出对学生定向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与可迁移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的培养。职业素质又分三个层次,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为人的基本素质”(做人)、“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做职业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做有专业特长的职业人),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趋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所以又被称作“可迁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应以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的知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   (三)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而非知识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解决“怎么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相辅相成。因此,能力型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不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原有理论课程的深浅、实践课程的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从属于实践,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工作任务引领理论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即通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实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及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流程,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职员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

基于高等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其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以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型课程架构体系。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所属行业(主要针对零售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专业就业服务面向和岗位(群)要求,对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在这里的岗位分析对象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商科行业背景,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为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业态的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门店的理货员、收银员、超市及专卖店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

(二)设置逐渐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专业技术能力结构与要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实训、实习是体现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融于三个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功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在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力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理论课的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采取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交替进行、良性互动。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83-02

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所在,人才方案的构建和实施也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高校房地产经营和估价专业教育而言,人才培育方案对该专业的教育也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基于当前的成果探索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

一、当前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教育方案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按照“岗位―技能―课程”的顺序构成课程体系。一般来说,高校在制订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人才教育方案前,首先会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岗位需求,在确定房地产行业的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帮助明确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人才的培训方向,从而能够在重点方向上培养人才技能,从大方向上着手制定培训课程。

在遵循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前提条件下,高校管理者再对课程技能进行专业整合,提取出房地产行业的岗位核心技能,对其加以组合,进而转化为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分析出房地产估价岗位核心技术是房地产估价技术,相关技能为识图能力、工程量计量计价技能等,知道了这些,高校管理者就可以通过这些岗位和技能,在培养人才时进行有效的课程分配,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安排顺序进行调节和整合。在调整过程中,如果觉得一步到位过于复杂,可以稍作改变,采用分段形式进行。在设立课程时,将岗位核心技能设为核心课程,与之相关的技能可以归为主干课程,最后再辅之以相关的实训课程,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这个“琢”是需要时间的,培养人才也是如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通过企业工作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的模式,培养出高度适合的专业型人才。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更加妥善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方案内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授课顺序等得以落实。目前各大高校对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都是采用“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人才模式。“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人才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的特点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并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协议指出:学校要在第三学期成立企业冠名班,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培养学生,企业不仅会为校方定期提供优秀骨干进行授课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使人才培养变得有的放矢,还能够保证人才就业率,帮助学生减轻就业负担,因此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制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有目标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开放创新潜能。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获得行业证书,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获得相应的学分和证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就业岗位出发。高校制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追根究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应该从房地产行业需要的人才出发,也就是从就业岗位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制订,且要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跟踪,并进行及时更改和完善,按照实验要求来培养人才,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高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一)多元合作。多元合作主要是针对办学方法提出来的,是指学校通过和社会各界如企业、行业机构、其他院校、科研院所等展开合作,在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合作最主要的还是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与高校之间通过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书的方式进行。通过相关的协议,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进行某些课程的文件资料的开发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让企业在校园设立适当的分支机构,开展一定的对外业务,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多元合作的办学中,还需要注重与相关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高校学生毕业之后必定需要走向工作岗位,高校教育和职业需求之间能否较好地对接,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通过和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对接,并且通过实际的职业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

(二)项目承载。教学活动的进行需要有适当的载体,在当前高校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以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和对象,并且围绕项目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项目可以算得上是沟通教学内容和职业活动的桥梁,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创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项目,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问题。从当前各个高校的情况来看,在创建项目时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整体的教学项目的构建上要按照专业来进行,也就说在几个大型的需要在教学中完成的项目之下,应该包括专业的全部内容和职业活动的完整过程。其次,要将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和项目构建三者进行有机地融合。项目的构建不能脱离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而要通过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使得专业的主要课程能够成为整个项目的子项目。再次,任务体系是体现项目关键所在,但是在具体的任务安排特别是子项目中的任务安排时,要注意任务的灵活性,让任务在具体的完成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且不会影响整个项目任务的实现。最后,在整个项目中,教学任务的安排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这符合学生正常的认知规律,有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学练交融。及时进行实践练习是巩固已学到的知识的最佳的方法之一,因此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练交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想要把学练交融落到实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即时小练。即时小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教授了某一任务中的某个环节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该环节难易程度等特征安排学生进行即时的小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好每个环节、每个细小的知识点,才能够有坚实的基础,扎实的基础是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必要保证。

2.适时中练。适时中练是指根据教学进度,每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时对学生进行一个阶段的较为完整的训练。具体的训练频率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确定,例如教学任务比较简单易掌握时,就可以将几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合并起来进行训练。

3.集中大练。与适时中练相比,集中大练指的是在整个课程任务完成之后,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集中的、完整的训练。通过前面阶段性的即时小练和适时中练,实际上已经为集中大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集中大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的理解和掌握。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精英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55-02

一、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状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粤府〔2013〕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四重”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3〕25号)等文明确要求以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为实施载体,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此外,近年我国中等教育改革持续进行,如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已经大体相当,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近年也在迅速发展,办学体系逐渐健全,实现二者的衔接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基础。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中高职衔接,优化三二分段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探索中高职人才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仍然存在问题。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相同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岗位)技能作为重点。但很多高职院校受办学历史原因和师资瓶颈等制约,人才培养定位模棱两可,甚至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与中职学校出现“倒挂”现象。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却学不到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就业质量也未见明显提高,“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度不高。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尚未搭好,对那些读高职不是最终目标的学生来讲,也就没有太大吸引力。

(二)专业设置的融合度较低,使中高职衔接在专业内涵建设中脱节

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这决定着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上能否得以顺利实现。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之前隶属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两者在专业设置上各不相同且较为混乱,限制了中高职之间的顺利衔接。高职的专业目录对应中职教育的专业大类设置,才能保障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然而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仍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目录分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可见,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的时间、名称各不相同,且专业设置的口径宽窄不一,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专业数量远大于中职的专业数量,专业设置的融合度较低,使中高职衔接在专业内涵建设中脱节。

(三)高职招考政策不够完善,影响中职教育的继续深造

当前,在高职生源严重萎缩的大形势之下,高职自主招生的呼声日高,但从安徽省近两年的试点情况看,由于目前中高职教学内容不一致、要求不一样,而高职院校普遍还沿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考评办法,专业技能考核不受重视,致使招考试题中文化课的比例大、难度大,不能突出技能考核,未能体现职教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报考积极性。

(四)课程结构衔接错位,中高职协同育人机制缺乏政策支撑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中高职衔接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衔接。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按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但从现实操作层面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沟通欠缺,各自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尤其是单独招生,由于按照专业大类或相近专业来招,高职院校更缺乏与中职学校的联络,课程结构错位更加严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有学者对上海中高职衔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医学类等相关专业重复率高达70%,工科类专业重复率也达到45%~55%。课程结构衔接的错位,使得中高职衔接在内涵上无法得到深入发展。

三、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协同机制创新为核心,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西子动画有限公司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作为实施载体,进一步加强中职和高职的外部管理与内部培养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授课计划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串并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探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的精英人才培养新途径,由此推广至相近专业,形成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高职衔接精英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以顺德职院技术学院为例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1)探索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中高职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授课计划合理对接。通过组建中高职衔接精英班,探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标准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的精英人才培养新途径。(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我们探索“校校企”精英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协同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串并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中高职协同创新培养精英人才,所以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是重点,以促进学校整个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形成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制定,都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和完善,符合精英人才培养特点。(3)大幅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课堂教学出作品,校企合作出产品,技能竞赛出成果,市场就业出精英。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衡量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培养真正能满足企业职业技能要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做到课堂教学出作品,校企合作出产品,技能竞赛出成果,市场就业出精英。

2.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精英班单独设立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特点,适当精简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增加专业课课时,大幅增加实训学时。完善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第二步:创新教学模式,由3名左右的老师对精英班的专业课进行承包,实施包班搭课的教学方式,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和项目教学的一贯性、连续性。固定上课和技能训练地点(类似工作室),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作品质量为主要考核标准。学生完成课堂作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每个组完成的作品必须有自己的创意,而不是老师项目的重复。第三步:开展校企合作,引进5家左右的合作企业,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承接企业项目制作,完成企业产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构建中高职衔接精英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第四步:加强与中职学校的教学交流,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包括教学模式对接、工作室对接、合作企业对接等,保证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深入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第五步:建立中高职衔接精英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确定评价对象,制定组织管理制度和规范,形成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系列标准与规范。

3.预期成效。本课题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与高等职业院校中高职职业能力衔接的要求,有助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向其他专业和高职院校推广具有普适性,形成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助于广东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借鉴参考,对高职精英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性。预期项目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应用范围大、受益面宽。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而该课题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精英模式,协同多方资源,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琴,王云.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软性职业能力的培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臧传昊.分析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汽车类专业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a】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9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于汽车工业产品的需求量激增,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引发汽车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为了提升汽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技能素养,汽车类专业采取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依托校企优势资源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确保毕业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及社会认可度的提升。百色职业学院自2014年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来,校企双方勇于创新,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作用,促进校企合作互惠持续发展,逐步创新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背景

(一)汽车行业战略性目标转变。我国是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在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的刺激下,国内汽车类企业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改进技术,革新企业经营理念。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虽然拥有诸多优势资源,并在汽车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经验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公司成立较晚,更多情况下依托于五菱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制造产品的效率有待提高。因此,公司必须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发散思维能力,渗透汽车行业新型战略性目标,开阔学生专业学习视野,进而培养出创新型技能人才。

(二)企业岗位高技术人才欠缺。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类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性,纷纷重视新技术的引进以及研发应用。然而,由于大部分汽车企业研发团队专业水平薄弱,创新意识欠缺,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研发效果;企业技术管理者对于新技术掌握存在困难,致使技术推广与管理凸显漏洞,阻碍企业产品的开发制造;企业技术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且安于现状,新技术应用较为随意,进而制约产品预计效果的发挥。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大型汽车类企业,对于高技术人才需求量激增。而汽车类高技术人才在社会中呈现出供不应求现象,以及汽车类高技术人才在汽车企业间频繁流动,致使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面临部分岗位高技术人才缺失现状,因而公司可以借助与百色职业学院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公司培养“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高技能人才。

(三)原有模式制约性因素凸显。近年来,校企合作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的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有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校企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性不足;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较为保守,院校专业师资优化整合力度薄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投入的人财物力有限,针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缺少关注与指导。这导致培养出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其思维较为死板教条,临场应变能力欠缺,问题解决缺乏创新,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百色职业学院需要正视原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原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发挥校企优势寻找适宜的解决对策,制订行之有效的模式创新计划,校企互助实施完善计划,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构建。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关注模式构建准备工作。百色职业学院与五菱汽车公司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双方需要注重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视立足校企实际情况,全力挑选校企骨干精英力量,建立专门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广泛吸纳业界人士建议,深入实地走访调查,收集模式成功经验探索分析,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资料整理研究,充分依托现已形成的运行模式,汲取模式实践凸显的成熟理论经验,制订具体可行模式构建方案。

(二)把握人才培养个性差异。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校企双方需要相互密切配合,全面把握人才培养凸显的个性差异,正确分析掌握人才培养层次,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定位。百色职业学院意识到专业人才层次性培养的必要性,针对学生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设计促进个性专业人才培养的详尽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分层次培养目标;建设适合不同学情学生专业实践基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需要积极参与学生个性差异把握工作,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岗位,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重构专业整体教学体系。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相互配合,打破原有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重构新型专业整体教学体系。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开发,选择易于学生内化的专业特色精品课程,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聘用校企专业技术精英前往指导实践教学,突破守旧的大班模仿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注重指导教师的亲临指导,给予学生广阔的动手操作空间。同时,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时,企业配备充足实践设施,提供实训相关经验技术指导,遵照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流程安排训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的管理能力。

(四)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定严格的专业教师选聘准入标准,大力加强汽车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教师培养工作;挑选校企技术精英人才,组建专业技能答疑指导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实践与管理能力;重视高技能人才的适时引进,聘任知名资深专家担任专业教师,吸引企业技术精英执教指导;鼓励教师参与职业资格考试,重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组建,打造专业实力强劲的兼职教师团队;制定全面的专业教师激励制度,定期针对专业教师开展业务考核,设置相应的业务考核奖惩措施,促进专业教师业务提升热情,提高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成果

(一)革新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新式教学模式。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双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选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融入信息化教学理念,注重创新应用分段式教学理念,突破传统集中式实践教学限制,借助分段分散式实践教学形式,结合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开发开放式层次型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为清晰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逐步增强,引导学生明确知识汲取内化作用;涉及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资源采购布置,发挥校企精英人才的执教实效性,利用组间互动手段利导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同时,依据校企发展现实状况,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相互对应,不同阶段之间衔接紧密,从而呈现出层次性专业教学,并运用阶段专业理论知识指导阶段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对于已学专业知识的深度消化,使得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高效提升。

(二)推行校企联合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衔接。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双方联合办学,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互配合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案,一起致力于专业教学改革解析,一同开发打磨专业教学内容,彼此协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相互间通力配合,发挥彼此间资源优势,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实施,进而实现汽车类专业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校企联合办学,使得学生既完成了学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又实现了企业岗位的亲历实践,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环境,便于毕业生顺利就业,企业实现岗位技能人才补充。

(三)凸显订单培养优势,满足公司人才需求。百色职业学院构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注重以订单式教育为抓手,制定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出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特点,依照岗位需求特点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对于公司的基层岗位,注重焊接、涂装、装配类等操作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订立,针对公司工装开发以及设备维修等专业技术岗位,综合考量专业技术岗位从业要求,制定相关订单式培养目标,通过既定目标的定向引领作用,构建出工序流程及工艺、生产技术以及档案资料管理等最基本的模式。对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基层及专业岗位骨干与管理人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更为严格,因而培养出的各层次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技能更为具体全面,拥有的管理能力更为强健,可见,通过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公司不同岗位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o.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张晓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1(8)

[3]杨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3)

[4]贾广敏.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桂教职成(2015)];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3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督导队伍是贯彻执行督导制度的基础。以往督导队伍结构过于单一,基本上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但是,在全球范围军事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资历深的专家、教授,未必能够成为称职的督导专家。督导组专家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对军队院校的教育转型和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对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育理论应当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进行高屋建瓴的督导。受聘的督导组专家应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丰富的管理经验.具备与高等教育、军队改革与时俱进的活跃思想.对外军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军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当然.每一名专家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素质,同时由于院校内专业众多。因此督导专家的评聘应当照顾到各专业和各培养层次的需求,做到学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相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相结合。同时,督导组专家应避免与被督导的对象之间有利害关系,以免影响到督导结论的真实性。

二、督导专家需进行有效的理论培训、学习和交流

督导组专家仅仅依靠工作几十年来的经验来进行督导工作是不够的,现在外军发展迅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国际局势千变万化.仅仅依靠经验是跟不上形势的。特别是各院校的教育教学转型旨在创造未来或者为未来提前做准备,它没有终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对督导专家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不间断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对自己督导的板块在目前国内国际的状况有一个了解,对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对外军的转型建设有一定的认识,这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此外,督导专家在督导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某些困惑,带着困惑则无法进行督导,因此,针对这些困惑,督导专家可以同相关领导、部门,甚至其他院校的督导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另外,不同的督导专家可能会有各自偏好的授课特点或者教学理念,不同专家对同一位教员的教学评价可能会相差甚远,这需要督导组成员间进行沟通,给出恰当的评价;而对于督导过程中的经验成果.则更需要督导组专家间相互交流,提升督导水平。

三、教学督导的内涵需完善

督导组成员往往会把教学督导理解为听听课、打打分、填填表,实际上,这仅是教学督导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一般来说,在教育转型和精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学督导的内容包括督教、督管和督学三个方面。督教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督导,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听课,是考察上课教员对授课内容熟练程度,有没有讲错,有没有艺术性。有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考察,是最容易实施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教育转型,培养我军精英人才的背景下。这是不够的。因为课堂教学仅仅是“教”的一个环节,虽然“教”是耗时最长的环节,但是,其他环节同样重要。“教”的全过程还包括教务部门教学工作的运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学理念和设计等。特别是专业课程和部分军政训练科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理念尤为重要。因此在督教方面,督导专家除了监督引导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员和管理人员理清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督导专家需要对相关理论、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一般来说,各院校都有相应的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管理规范、教学信息管理规范及成绩管理制度等.但现有制度、规范和队伍建设能否适应转型建设。这些制度是否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能否得到严格真实的执行.都需要有效的监管和督促引导。因此,督导专家都可以参与进来,即“督管”,督促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确实形成培育精英人才的导向。此外,学员的学风如何、学习动机如何、有怎样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学员队或学员旅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军政训练的安排合理与否,是否符合转型建设的要求。等等,也需要进行督促和引导,形成良好的学风、积极向上的军人风貌。因此,可以纳入督导组的工作范畴,即“督学”。实际上,督导组中的老专家老教授老领导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奉献了几十年,都有较高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如果深入学员队,他们本身就是鲜明的旗帜和学习的榜样.能够无形中激励学员奋发进取。

四、督导目的需进一步明确

“督导”从字面上理解有两重含义:一是“督”.二是“导”,二者并重[4]。督导应是一体的.督是导的基础.“导”是督的目的,二者的终极目标是有效地提高被督导对象的教学管理能力,推动转型建设,实现精英教育,培育精英人才。“督”应当是开放的、善意的,给出督的结论,仅完成了督导的一个环节,在督导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尤为重要的“导”,而被督导者往往更需要的正是“导”。有效的“导”,是为了教管人员素质和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

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一、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本科化”模式

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根据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无序、教学过程与本科生差异不大、师资队伍素质较低、科研训练不足、培养管理水平较低等,这说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如果听任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的推行和泛滥,这将势必导致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极大贬值,其最终必将沦落为大众化的本科生教育,失去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将会导致我国原本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作为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会计专业研究生自身价值的降低,这在根本上将会影响我国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战略实施,削弱我国会计行业和会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加大改革力度,重塑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回归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为我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精英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走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大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寻求突破,找出形成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大认识误区,必须对这一问题标本兼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效。

(一)认识误区之一:研究生教育大众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必将会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带来很多深刻的影响,于是有人提出研究生教育也应该走大众化教育的观点。对此,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不应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领域,更不是普及的领域。社会永远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层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低学历层次向着注重高学历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教育永远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即使规模有所扩大,人数有所增加,但终究比例是有限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会对研究生教育产生过大的冲击。就连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也认为,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一定要破坏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组成部分,或者是一定要转变成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精英高等教育确实仍在发挥着大众高等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功用是教育和训练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以使它们适应高标准和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马丁・特罗,1999)。

因此,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虽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其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我们认为,其发展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精英人才的需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不会“化”掉精英教育,而且还会进一步凸显精英教育的价值。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高等院校必须要坚持精英教育的思想,时刻牢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充分认识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保障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精英人才的需求。

(二)认识误区之二:唯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向

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是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哪个导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并最终影响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时,一味迎合市场的需要,唯市场导向决定取舍,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导向是指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着重于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这种市场导向源于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工具论”教育价值观。它把市场需求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价值首先是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它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功利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表现在很多问题上,它都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对于“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市场导向重“术”而轻“学”,必然会造成布鲁贝克所说的学术的“格雷欣法则”,导致“术”盛行而“学”衰落。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与“术”应当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从长远来看,两者应当并重。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两者并重也未必最佳,比如对于会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来说,两者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导向是指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着重于对学术、理性和知识的追求,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从事会计学术研究的能力。这种学术导向源于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的“本体论”教育价值观。它强调教育不是为了社会的功利目标,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各个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近代大学发展至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以至后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得以强调。学术导向应当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的标准,它是研究生教育特性的标准,也是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

专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这就相当于“学”与“术”的区别。曾指出,学以学理、求真为旨趣,术以应用、求实为目标。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专业教育需要高深的学问,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而专业学位代表着一种学术水平,如果放弃创造性思维,专业教育就会蜕变成职业教育。因此,实施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研究性

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也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虽然从本质上讲,本科生教育也应该把把知识学习与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但本科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是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反观研究生教育,虽然也肩负着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的任务,但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一种以研究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教育方式,它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学习和接受已有的现成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应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特征。

研究既是发展科学的手段,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手段。所谓研究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学问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的手段。所谓学问的生产能力是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现与发明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胡建华,2002)。而具有较高的学问生产能力正是研究生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研究生教育正是科学研究进入大学的产物和标志。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祥地,19世纪初洪堡就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思想,把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以其高深的学问研究水平和对研究生发展独立的研究能力而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效仿的模版,美、法、日等国都先后引进了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美国在1876年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不但要使研究生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智力发展和所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这种认识后来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