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的分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诊断的分类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1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2

【关键词】 抑郁症;护理安全;分级管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均为我院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84例抑郁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单项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1例,女11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1岁;农村96例,城市85人。

1.2 方法 在正常护理级别的同时,按照自制“护理安全分级管理”工作程序,患者入院后分三级管理即特级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特级管理:适用于患者院外自杀未遂或入院后有自杀行为等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对自杀行为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一级管理:抑郁自杀行为抢救后,患者仍有自杀企图,安全护理要24 h不离开患者,并针对自杀行为进行矫正及个体心理护理;二级管理:患者自杀观念消失,但抑郁情绪仍然存在,无信心及兴趣,重点实施恢复期康复教育,患者要在护士视线下活动,当班护士帮助患者分析自杀行为的危害及生命的价值,鼓励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及勇气,参与集体心理治疗等活动。

2 实施

护士长负责组织,2名受训护师执行实施安全分级管理工作流程,每天护士长要检查、了解护理安全工作完成情况,征求家属意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医生治疗方案,随时调整患者护理安全级别,总结医疗及护理效果。

3 结果

对抑郁症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护理安全分级管理后,杜绝了抑郁自杀未遂患者住院后再出现自杀现象,有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患者及家属对住院的满意度由同期的84.4%提高到96.2%,基础护理及专业护理的合格率由92.1%提高到98.6%,医护人员满意度由86.3%提升到95.6%。

4 讨论

4.1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全国自杀人数不断上升,在自杀人群中,有一部分与精神疾病有密切关系,其中,抑郁症占所有精神疾病的4%~10.5%之多,且有不断上升趋势。为此,对抑郁自杀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护理安全分级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安全分级管理能有效杜绝和防止抑郁症患者住院后出现自杀等意外事故,提高护理质量[1]。

4.2 护理安全分级管理的实施,强化了护理安全工作,减少了护理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提升医护人员满意度,和谐医患关系。

参 考 文 献

[1] 临床心理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3

【Keywords】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care Mood disorders Rehabilitation effects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47-02

心理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并伴有相应认知、行为改变和生理紊乱,严重者可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分类标准,临床上常见的情感障碍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以及双向情感障碍等几种类型[1]。本组疾病人病程呈发作性特点,有反复发作倾向,病情较长,常影响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功能,严重的可导致自杀。有文献报道,家庭教育和家庭干预是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2]。社区-家庭干预对精神病复发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康复护理是促进心理障碍患者早日康复、延缓社会退缩、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对首发心理障碍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社区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辖区内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已痊愈出院的100例心理障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痊愈出院辖区外的100例心理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心理障碍诊断标准。②经住院治疗达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③患者能理解指令性语言,并能遵照执行。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35.8±4.6)岁,病程(6.3±2.4)年,对照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36.5±3.7)岁,病程(6.1±2.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及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社区护理组 患者痊愈出院后,由社区护士为其进行建档登记,并开始实施以下程序。

1.2.1.1 运用护理程序从事社区康复护理,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访视,电话联系、交谈、健康咨询及定期座谈会来掌握第一手资料,接着进行社区评估,如环境设施隐患,心理压力,社会应对能力与周围交谈能力,药物管理,症状自我监控知识,再进行分析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适时对患者进行实施,并提供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社区护士教会家属及患者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制定作息时间表,训练料理个人卫生、饮食、衣着,个人物品管理,日常家务料理,日用品的采购,帮助患者增强自理能力,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效果及时评价,对评价效果不理想方面重新评估,不断修订、充实调整计划内容。

1.2.1.2 利用家庭支持系统进行家庭干预。社区护士通过与家属的接触交流,找出家庭因素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根据患者要求给予自己喜爱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学习健身操、太极拳、厨艺操作等。学习结束后,给予正性评价以树立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向患者家属宣传精神病知识、用药原则,家庭应有态度和做法,调整家庭交流方式,避免引起矛盾激化,并指导家属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相应处置事项,并及时制定、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1.2.1.3 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社区护士应鼓励病人遇到困惑时多向朋友或家人倾诉,鼓励病人主动接受亲戚、朋友、咨询机构的帮助,增加与亲友及外界人群的接触量,增加与各种团体的联系,并寻求社会团体的支持。并且社区护士通过走访患者单位、同事、朋友及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社区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岐视、患者工作、工资及时进行干预,每6个月统计对照一次,观察期为2年。

1.2.2 传统随访组 每3个月作1次家访,不作特殊指导,每6个月统计对照一次,观察期为2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组复发率比较社区护理组低于传统随访组(P<0.05及P<0.01),说明通过社区康复护理影响患者及其家庭和社区环境,能减少心理障碍患者复发,本研究还显示通过社区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社区心理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交性退缩和社交窘迫行为明显降低,使社会功能残疾程度减轻。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4

关键词:护理查房;整体护理;护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99-02

近些年来,随着医院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护理查房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新时期,改革护理查房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成为护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科学护理程序作为基本框架,把解决护理问题作为最终目的来进行的医院护理查房工作。.我院多科室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完善整体护理查房工作,收到了了良好的效果。

1查房方法和质量评价

1.1护理查房方法: 首先由科室的责任护士将病房的疑难和危重患者做为查房的对象并进行分类。在护士长主持下,责任护士要重点做好准备工作,每星期三夜班的护士,都要运用一定的护理程序,对所有分管的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已经搜集到的患者有关的资料,从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地阅读医师对疑难患者的病程记录、危重患者讨论的记录及所有住院患者每项检查的阳性体征等,不断的修订并完善护理之间计划的内容,要对护理计划工作来进行综合的评估,尤其要把那些危重疑难的护理诊断进行提交并讨论。这就要求护士长在查房之前,必须查阅相关病情的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查找出本科护理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来制订相应的查房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并对全科的患者开展满意度的测评工作,及时地进行意见反馈。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服用氯氮平;便秘;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一代非典型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开发和推出,使精神疾病的治疗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氯氮平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价格便宜,疗效可靠,但它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便秘是氯氮平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这是因为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导致肠蠕动减少的缘故[1]。其次与患者的年龄、活动度、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2]。便秘不光会有躯体上的不适,还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不配合治疗、拒绝服药,加重精神症状,给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带来明显的影响,因此对117例因服用氯氮平致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7例服用氯氮平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3],排除有器质性疾病、酒中毒、药物依赖、孕期及哺乳期,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7~65岁,均服用氯氮平后出现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伴有或不伴有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减少2~3d或更长时间1次等临床症状,针对此现象实施相应护理措施,使患者便秘症状得以缓解和预防便秘现象发生。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 在患者服药前即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讲解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等,强调服药的必要性。

1.2.2生活护理 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安排在餐后,每天在固定时间督促患者排便,即使排不出便也要坚持下去,以养成定时排便的生活习惯。对于老年患者,在生活上多给予帮助及关心,每日扶持患者在病房走动,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含维生素高的饮食,多素少荤,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协助料理日常生活。

1.2.3饮食护理 改善饮食结构,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摄取量,给予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包括粗粮,如玉米面、豆类以及芹菜、白菜、香蕉、苹果。多食水果、多饮水,督促患者150ml/d以上,另外,增加植物油的摄入量以起到肠道的作用。

1.2.4加强运动 注意精神和心理调节。告诉患者适当的运动可增加胃肠和肌张力。每日定时组织患者进行室外活动,如散步、打球、做操、跳绳、下棋、打牌、唱歌等娱乐活动和健身锻炼,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保持心情愉快,增强体质。

1.2.5便秘的处理:发生便秘时帮助患者分析原因,指导患者在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给予番泻叶、大黄、甘露醇冲服或甘油栓、开塞露、肥皂水灌肠。做好心理护理,告诉患者随着机体对药物的适应,便秘会逐渐减轻,以消除患者的紧张、顾虑,使患者情绪稳定,安心养病,服从治疗,保证疗效。

3 结论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自知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多卧床,活动少,生活懒散,起居饮食无规律,因此,在患者服用氯氮平进行有关知识的健康宣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药物治疗时,督促患者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工娱疗活动及合理的膳食,进行排便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健康心态,让患者懂得健康的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才有利健康长寿,预防和减少便秘的发生,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沈鱼,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71-676.

护理诊断的分类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47-01

缺血性脑中风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脑动脉血流量减少或中断,从而造成患者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以致引起脑部缺血区域相对应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据流行病调查学显示[1]我国现有7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有450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情况。鉴于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所以我们对此类患者实施了综合性护理措施,以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3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并且均为首次发病或过去有脑卒中但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同时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62.15±7.50)岁,病程为(19.54±5.18)天。

1.2 综合性护理方法

在吸氧、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基础上,除了一般护理外加强心理护理、皮肤护理、二便护理以及根据患者情况辨证施护等。

1.3 研究方法

对3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同时参考目前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要求,设计《缺血性中风患者综合性护理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套表,包括患者姓名、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方法等,对其各项内容详细记录,并对数据作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1.4 护理效果评估标准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内容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而对于并发症护理,诸如皮肤护理以及二便和坠积性肺炎等护理标准参考《护理学基础》[3]。

2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缺血性中风护理效果评估见表1。

3.2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症候评分结果见表2。

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

3.3 缺血性中风患者并发症护理结果见表3。

表3

注:缺血性中风患者并发症以便秘情况最为严重,占40.00%。

4 分析

通过本次护理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实施综合性护理后总有效率达到86.67%,②实施护理后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明显好转(P

总之,缺血性中风具有病情重、致残率高等特征,而通过实施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能降低致残率,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欣,王建筑.复发性脑梗死93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1,2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