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 职业学院大专生 就业心理 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大专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大专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1]现在是本科生满街跑的时代,那曾风光一度的“大学专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称为寒酸落魄的“弱势文凭”之一。与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时髦名词相比,外面虽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势文凭”的专科毕业生却遭遇寒冬之苦,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中,由于文凭的因素处于下风,与中专生同台竞争又略有不甘。有文献报道:大专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学生外,明显高于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苏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教育实习,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且结合调研结果,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就业辅导和人生职业规划辅导,希望有助于指导他们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多名毕业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并以访谈为辅。

三、调查结果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类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考虑到所在班级正面临就业,因此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样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经过对数据进行录入,采取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87%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

2.91%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学生表示有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想法;

4.83%的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5.95%的学生认为在更高学历面前会自卑;

6.78%的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学生表示不懂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8.78%的学生表示喜欢工作的流动性。

四、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大专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学历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没有生涯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迷茫,同时职业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要求较高,职业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就业心理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1.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从入学起,就建立新生职业规划档案袋,班主任老师、新生、职业规划老师应该加强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控手段,也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3]职业规划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校过程中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经,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五步骤图

2.职业院校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4]学历证书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3.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职业院校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5]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随时更新知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胜出。

五、调查总结

人作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暗示。因此,我们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不能凭几个案例或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档案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健康。职业院校大专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艰苦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业选择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和用人单位诚恳地进行沟通,切不可弄虚作假。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心态,自信地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自己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2]陈选华.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251-252.

[3]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谷松.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扬、泰”地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D].12.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2

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应对措施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这句话一点都不陌生,当前就业环境中人才供需不均衡、就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抱以审慎的态度,在就业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放弃直接就业,转投以其他方式缓解就业压力。但也有近三成的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抱以悲观的态度,并且人数随着年级的上升还在不断攀长:大三到大四比率提升了10.98%,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工作后,大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及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情形下,若无法成功就业将选择何种出路成了他们眼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其中,33.33%的学生选择先考研,避开就业危机,21.21%的学生则选择出国留学,在受调查的大四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选择直接就业,均表示希望等到经济形势转好之后再找工作,但是根据数据显示,有如此庞大的人群选择暂缓就业,几年之后他们也将会面临着一个高度饱和求职市场,这是我们在校学生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提高实践能力、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加就业渠道及提高自身求职技巧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困难,希望校方能针对就业求职等方面多多开展一些讲座报告形式的培训,使毕业生们能尽量避免因求职技巧的缺失而丧失工作机会的情况出现。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31.82%的毕业生认为应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放平心态,不应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大要点。

在就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问题上,有42.4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一方面,说明了在校大学生需要积极拓展自我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建议校方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开设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通识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有效拓展专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并没有从本身特长出发,思考自身定位,相反只是在盲目的寻找工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就业困难,值得大家深思。

总结广大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难问题的看法,首先,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未能成功就业是因为缺乏实际技巧和经验,这是影响他们成功就业的一大软肋,可见我们在校学生急需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熟练所学知识,这样带来的好处除了能让自己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筹码外,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另一方面,毕业生认为就业人数太多也是阻碍其就业的一大原因,这表明在这个“僧多粥少”的时代,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做到除了精通自我专业外,还要懂得发展自我的其他爱好,迎合社会需求,不可一业不专,也不可只专一业。

同学们对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部分同学建议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力加强。也有同学建议学校可以多举行招聘会,为广大同学通过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建议应多举办些以国家有关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有关的讲座,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鼓励同学们自主创业,走向国家偏远地区。综上不难得出,采取一些措施,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可以为同学们的就业提供帮助。

针对同学们对就业所采取的态度及所提意见,老师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当代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期望值不能过高;第二,要加强自己的就业稳定性;第三,不攀比、讲条件,切忌好高骛远,可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高手低。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加强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寻找机会。

综合调查问卷,与老师的座谈和对同学们进行走访的数据和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想法和应对就业问题时学生、学校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问题会选择被动的暂时性避开而不是主动地解决。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集中在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却没有降低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客观原因体现为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减少和日渐增长的等待就业人数的增加的矛盾。同时,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方面也有提高的空间。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个人方面,同学们要正确地对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回避目前的就业压力。广大同学们应调整好心态,不要对就业期望过高。同时,针对大

一、大二的学生,不仅仅应该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要在大学期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发挥特长的同时也不忘抓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校方面,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的同时,也不放松对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专业知识学的扎实,知识面也得以拓宽。学校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与就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帮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相关讯息。例如,一些同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的讲座,鼓励同学们更多的自主创业或走进偏远地区。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招聘会,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更好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3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中出现了就业不畅以及各类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层面上严重失衡的现象,本文在高等教育供应链基础上,依据企业供应链中的需求预测及快速反应模式,构造了高等教育供应链的协同互动系统,来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期使高等教育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市场需求;需求预测;高等教育供应链

1.引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地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03年扩招的首届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187.7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70%,专科生仅为40%[1]。这一数据在十年后的2013年大幅增长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3年与2014年分别被冠以“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与此同时,市场中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比率远低于毕业生的增加率。

为此,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入手,分析产生大学生就业时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互动模型,以期优化该系统结构的供给与需求。

2.高等教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国内首次提出高等教育供应链概念的是马永红、刘恋(2004)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文献《高等教育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初探》,论述了高等教育供应链有别于一般企业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并构建了初步的高等教育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2]。依据企业供应链结构中各节点,如供应商、采购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客户的一般构成,相应的高等教育供应链包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高等学校招生、在校教育培训、就业、接受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等节点。

3.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要的矛盾

从逐年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和小幅增加的新岗位数量可知,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但是大学生作为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储备,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过剩只是一种“过剩假象”。大学生之所以被认为供给过剩,是因为其在短期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主流观点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严重地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不少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的硬件和师资条件等[3]。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从2014年智联招聘网站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4]来看,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原因排列前三的为: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求职目标明确、专业就业前景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5%、21.7%和18.8%,三者累计占比63%;而未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原因排列首位的是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占比45.7%。可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是毕业生未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主要原因。

4.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要互动模型建构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本文试图采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及快速反应模式来建立高等教育供应链与市场的互动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上层的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在线互联网及高等教育供应链中的各节点。

在这个协同互动系统中,高等教育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将所在机构的就业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通过互联网向其他机构提供访问权,以使其能够读取数据,并参考这些数据信息做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如招生规模、各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及专业设置和调整等,以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

最上层共享数据库中的需求预测,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模块而设计的。在企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管理需要针对产品制造、货物运输进行长达数月的计划,并一直持续下去。已有不同的需求技术来预测需求,但当把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时,真正的需求来源只有一个,即产品的最终用户。对于高等教育供应链,教育培训、人力资本的最终输出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长达数年(目前我国本专科学制依据本专科类型大体分为3年、4年、5年)。这就要求在做需求预测时,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带来的滞后问题,协同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错误,并使供应链中的错误不会被放大,避免扭曲真正的需求。通过共享对市场行为的认识,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最上层共享数据库中的快速调整,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模式而设计的[5]。快速反应是指在企业供应链中,零售点上应用有快速反应功能的即时生产,使货物从生产商流动到零售商店的过程更为顺畅。对于高等教育供应链,培养人才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活动,不能做到像企业供应链中应用快速反应模式即时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人才,但是可以借鉴其快速反应的思路,即基于市场对劳动力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类别结构的需求,快速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比例及培养方案。

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以往各节点都是独立运作,较少合作,现在要求其协同运作,并将一些数据信息公开,一开始遇到阻碍在所难免,但随着先进实用的管理技术的逐步引入,并且有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相信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的协同运作也将逐步展开。(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 (11)

[2]马永红 刘恋 郑晓齐.高等教育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3)

[3]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4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新常态”,坚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讨论了如何将创业教育融入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创业内容的无缝对接,从而凸显学生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1概述

随着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大招生政策以来,高校录取人数持续快速增长,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2015年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迈入调整期的“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将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新常态”。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制度保障,可以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一个允许大胆尝试的包容性创新环境。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5月19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坚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就业空间”。本次会议强调,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快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越来越把毕业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引导才能让大学生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广[1-4]。物流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物流管理专业在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理论知识体系已日趋健全,但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却很单一。大多数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都是围绕课程来开设相应的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的具体执行,往往通过软件操作、企业参观,企业实践来实现。这些模式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企业实践这种方式,学生到企业后,由于不具有相应的上岗操作技能证,很多实践都只能靠参观、观摩完成[5-11],这就使实践流于形式。从教学实践看,要将创业教育融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围绕“课堂、学校、企业”三方展开。

2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1利用课堂强化创业意识

课堂教学是强化学生创业能力的第一步,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物流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探讨和研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2.2利用课堂培养学生构建企业的思维模式

在课堂上,物流专业课程的实施以项目化进行,让学生按照项目内容完成相应的任务,如《仓储与配送》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创办一个仓储租赁公司,然后让学生思考,该公司如何选址,如何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上,以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构建一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当然,让学生完成这样的项目不是让学生真的创办一个企业出来,而是要让学生的创业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锻炼[12]。

2.3邀请物流行业知名企业家来校授课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在课堂中,针对课程的内容,邀请在物流该领域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来给学生授课,或者邀请创业取得初步成果的本校毕业生来分享他们在该领域创业的成功经验,让学生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分享创业经验。

3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组织保障

3.1培养专业教师创业能力

物流专业的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要提供时间和学习场所来让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和锻炼。教师可通过深入一线物流企业工作,充分与企业流程接触,积累创业经验。同时学校要制定激励措施,引领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创办企业,为学生做好榜样。如我校物流专业除成立一实体公司外,还大量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假期锻炼,担任企业顾问。通过这些途径,使得专业教师获有丰富的创业和企业知识。

3.2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应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氛围,设立创业中心。创业中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并且邀请一批社会或行业认可的精英担任创新技术研发和创业经验的培训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并帮有可能创业成功的创业计划协助与风险投资等投资方接洽联络。专业应依托创业中心开办一些与专业和创业相关的专业协会,如物流专业可以开办:物流协会、报关协会、营销协会等。协会定期开展素质拓展型训练、社团交流活动、军事训练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除开展这些活动以外,协会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相关活动,如物流协会定期开展物流仓储、配送、运输、货代等方面的实地调研,并将调研成果收集整理形成报告。形成的调研报告为物流方面的创业提供数据依据。

3.3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物流专业依托创业中心校定期举办“物流设计创业大赛”,大赛围绕物流专业课程展开,如配送中心设计大赛、业务流程重组设计大赛、物流公司网点布局与选择战略规划等,使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得到充分锻炼,并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大赛选拔优秀团队,并给予胜出者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针对一些可行性较强的方案或项目,通过创业中心的认定,具有成功创业可能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如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缓解大学生创业的经济压力[13]。

4依托企业让学生创业

物流管理专业应主动与当地有影响力的快递公司联系,进行合作。快递行业是物流理论知识实体体现最多的物流形式,快递公司提供运营模式,组织物流专业有能力的学生创办“校园快递”,利用创办快递企业的“创业实战“模式,增强学生创业的有效性。让学生亲自实践创办公司的流程(如何申办企业、团队如何组建、公司的管理章程等),快递公司建立好后,学生按照企业提供的运营模式来运营,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竞聘上岗,让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发挥所长,这样不仅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更使学生在创业过程和工作过程中体会专业知识的有效性。

5结语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将创业教育融入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本文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主要目的是让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结合专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作者:王天霞 曾碧涛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五粮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3(26):52-56.

[2]柳峰,冷士良.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探讨实[J].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168-169.

[3]柳峰,徐冬梅,聂恒凯,等.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0(3):150-151.

[4]向月波,李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改革探析[J].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63-166.

[5]杨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1,7(4):116-117.

[6]谢如鹤,刘广海,王满四等.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水[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42-145.

[7]古天龙.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J].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1-4.

[8]包佃清.高职院校层级竞赛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47-149.

[9]田清华,张翠明.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职教论坛,2013(26):31-33.

[10]吴汪友.高职院校物流公共实训基地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69-71.

[11]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157-158.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就业 工科院校 文科 显性 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

教改项目:此文为西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032。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每到就业季,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感叹:“史上最难就业季”。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都忧心忡忡。专家学者也倾力研究,试图破解这一新世纪的难题。文章以笔者所在的西安工程大学为例,剖析文科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为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摸索一个和社会接轨、切实可行、教师和学生均受益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科大学生就业、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实践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现实作用,对陕西高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1.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以良好的身心素质为基础,以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载体而整合的一种综合能力。工科院校都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且已经形成优势明显的专业体系和平台。

除了社会需求弱、专业同质化等客观因素以外,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社会上缺乏显性核心竞争力,步入社会能力标准模糊,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学”和“用”上都缺乏抓手,即使就业,其适应能力差、职业能力提高缓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看,文科大学生就业面广、弹性大,其所学专业和岗位的匹配度要求不严格,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高。然而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短时间内难以界定和评估,即使对其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也往往局限于书面考试和短暂的面试交流,学生经常仓促准备,压力大而收效甚微。面对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形势,用人单位容易采取最简单化的招聘标准,985、211、专业排名、英语四六级等,容易忽略也无从考察文科生的核心能力。

2.工科院校对文科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机制和氛围较差,社会认可度低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大学的分类管理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生均培养资金的拨付明显提高;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在基本稳定后开始下滑,各工科类院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以招生难、就业难为理由,持续减少文科计划,甚至停止招生,文科专业的发展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短期虽然增加了学校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文化生态,对大学生的文化熏陶、全面成长和高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极为不利,也对大学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和使命的完成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文科专业设置亦有明显的弱点:专业特色不明显,和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设置有趋同性;专业设置历史短、底蕴薄、师资力量不足、生源质量较低;学校在对文科学生的培养机制上缺少探索和投入,没有形成文科生培养的浓厚氛围,只当作点缀和向综合性发展的招牌,导致文科学生在就业上无“一技之长”,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培养上无特色,培养规格不具体;平台建设弱化,实践能力锻炼不足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要求外,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仍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发展的方向,而联系实际探索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特色探索的有益尝试。

以“四个能力”为抓手,

提升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显性核心竞争力

1.试点典型专业,围绕四大目标进行能力培养

在西安工程大学这样一个以工为主,工、管、文、法、艺、教等多学科发展的院校,纯文史招生的专业有文学、法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广告等,还有大量文理兼招的管理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文科招生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针对目前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疲软、专业发展难以为继、发展定位不明确、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难以对接等现实问题,以西安工程大学文学、法学两大文科学科门类为典型,提出文科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即:围绕能说、会写、善沟通、有魅力四大目标,在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格综合魅力的提升等方面提出“下笔若有神,出口便成章,沟通无障碍,人格魅力强”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有明确的能力提高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2.师生联动,多途径、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四大显性核心能力

⑴围绕专业教学,建立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在专业培养计划上提出修改建议,将文科人才显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写进教学大纲,作为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在专业课程的配置上,形成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群并使其有接续性和关联性,如:法学专业的司法文书写作、司法演讲辩论、法律调解、司法礼仪等;文学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语言艺术与口才、沟通与礼仪等。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求教师明确对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认识,引导相关课程的教学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上结合加大书面写作、口头表达、组织协调、亲和力表现等能力要求。在典型专业的典型课程和环节开展,每个专业初设3―5门课程进行试点,对每门课的可教授、可考核内容,设定实施方案,可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备课讲课、演讲、辩论、自由讲等形式考核,项目组成员在自己课程中优先实施,密切相关课程先行实施,由点到面,积累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入学教育明确目标,课程学习提出要求,职业规划注重引导,就业指导重点关照,社团活动搭建桥梁,社会实践考核检验。形成师生联动,核心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培养机制。

⑵落实做细文科生实践教学环节,对接社会的需求。改变以往文科生课程实习单纯以小论文写作来完成的形式,实施多样化锻炼,以锻炼综合文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和个人魅力展示为核心。比如剧目演出,考查学生剧本撰写、编剧、导演以及角色分工、相互合作、艺术表演等能力;在模拟法庭环节,从诉状、答辩词、判决书撰写到法庭调查、辩论,从与当事人沟通到争取和解,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写、会说、善沟通、有魅力等显性核心能力;对学年论文的撰写开拓视野,理论和实践结合,在选题和形式上多样化,让学生不但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更要熟练掌握调研报告、项目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书、申请书、商请函等更多目前社会需求的应用文种;对每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时间、内容、形式和考核具体化、成果化;实现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加强实习和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管控,对实习实践的成果通过实习实践单位鉴定、学生答辩、教师评判、学生互判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为学生未来入职,更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⑶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全面锻炼学生,迎接社会挑战。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是其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其社会化转变的重要平台,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方位锻炼文科学生的核心能力,该项目提出充分利用学生各种“文化广场”平台的措施。首先,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指导、引导和参与作用,如:为法律协会、子衿文学社、礼仪社团、骊墨书画社等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教师带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服务社会;专业教师在指导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文学杂志、微信平台写序、投稿,提高学生社团在刊物编辑、、各类征文活动的质量,积累成果;围绕四种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演讲、辩论、面试、主持、朗诵等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提高获奖数量和层次。其次,学生管理队伍要有核心能力的示范作用,通过其示范文章、组织创意、编辑建议等,提升现有刊物的办刊质量,拓展学生发表文章的途径,通过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各种比赛实践经验和个人魅力,来指导、感染和带动校内外各项演讲、辩论、戏剧演出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模拟招聘和实际招聘,检验学生即时性的写作、自我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⑷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融合中检验其核心能力。每年的寒暑假和毕业实习,都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大好机会,项目组结合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周密筹划,围绕社会热点、教师课题、学生兴趣等制定社会实践计划,采取教师带队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形式,深入社会基层,观察现象、收集数据、支教帮扶、咨询服务、调查研究等,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有效服务于社会,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变成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在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中锻炼自己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培养其关爱、尊重之情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项目进行答辩筛选,形成经典案例,申报挑战杯、大创项目和优秀社会实践项目。

⑸总结典型的经验并在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完成此项目,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同时通过四大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其顺利就业、职业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他文科、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借鉴,达到普遍提高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改变用人单位对文科学生使用无抓手、素质高大空的偏见和担心。

总之,该项目关照社会需求,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学生能力提高、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培养的各个环节,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本项目在对个案的研究中以期找出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参考文献:

[1]蒋珍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的历史变迁――基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高教论坛》2013年第3期,第53页。

[2]李红梅、高娜:《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4期,第35页。

[3]《1999年、2009年、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毕业生;就业

一、前言

从1996到2006年十年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四倍,而就业率则降低了23.7个百分点,结果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2006年甚至已突破百万大关,2011年大学毕业生已超过660万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我国各级组织已经逐渐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竞赛,丰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生活,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广义上来说,科技创新竞赛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培养劳动者通用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显示: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比例比未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高出12%,前者比后者的平均年收入高17%;在毕业后所积累的个人资产也高出22%。可见,科技创新竞赛对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影响是较大的。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

1.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具体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本专业的就业途径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较大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整体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在就业时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此类现象不在少数,往往和这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对政策了解不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大学生活规划不合理有关系。在大学期间,应该明确各种就业岗位适合什么条件和什么性格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并在大学期间合理规划自己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快增长,主要表现为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陈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需求过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但是许多专业招生规模过大,造成人员需求过剩。再次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即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就可顺利毕业,不少高校学生仍然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即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课程考试合格就意味该课程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客观背离。

3.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太过狭隘

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单位还是集中在两类上,第一类是非市场化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和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还是偏向于这些非市场化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来说,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类则是市场化单位,包括有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在市场化单位工作的风险远远高于非市场化单位,在市场化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稳定性不强,而且压力较大。毕竟有冒险精神的人还是很少的,那么,大学生大多选择非市场化单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现象表明,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到处求职;另一方面,全国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招不到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择业过分选择非市场化单位,而非市场化单位本身就是稀缺岗位,这样就造成主客观脱节。

4.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大学扩招所引起的部分专业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硬件基础设施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教育管理行政化,形成高校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术氛围不浓、人浮于事的不良局面,身处其中的学子们耳濡目染,对学业形成错误认识,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动手实验能力的掌握,将就业的砝码放在家庭背景和找“关系”上,主观上促成现在的大学生理论功底不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从社会方面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科技创新竞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开展了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个省市也有很多级别的各类竞赛活动,比如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该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影响深远。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就业,即大学生就业与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提升就业质量,对于能够就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对就业能产生正面作用。本课题结合我校连续组织学生参加该赛事,研究科技创新竞赛对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分析。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科技创新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增强竞争意识。同学们将平时想到的一些“奇特”的观点想法,通过论文、发明、创业计划、调研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了解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思想上就会有新的火花迸出来,“新点子”也就会显现出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关注其他同学的“创意”从而促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激发灵感,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其次,有助于磨练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学生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提高了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促进知识体系的多方位拓展

学生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除了“创新的点子和思路”以及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其他专业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财务管理、风险评估、资产管理、营销推广、人力资源等领域,这就需要学生在撰写过程中不断地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查阅过程中增长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拓宽知识面。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赢的观念,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团队”两个字,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一个有口才的人和一些有耳朵的人”组成的。那么,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障就是沟通顺畅、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作品创作和比赛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善于利用资源的能力,树立了学生共赢的意识。

科技创新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对工科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效果显著,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结束语

科技创新竞赛是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综合素质能力的平台,培养创新精神和就业技能,并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在充满机会和选择的社会中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独特的创造性贡献的教育。目前的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来说,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能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就业热情。科技创新竞赛在实际中对毕业生的创业影响较大,大学学习课程中如果能结合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或许可以对大学生就业发生的有效促进。对就业方面而言,科技创新竞赛不仅影响大学生就业,而且就业的学生其起薪与科技创新竞赛的一些方面有着重要联系,特别是有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经历的学生起薪明显高于没有此项经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郑刚,何郁冰,陈劲,陶婷婷,蒋键.“中国制造”如何通过开放式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中集集团自主创新模式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8(04).

[2]毛志鹏.专利制度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3]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2(5).

[4]王章豹,唐书圣.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高校自主创新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5]安文,夏云,方丽梅.科研院所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9).

[6]颜红根,张龙华.关于高校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