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人才的培养

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 PLC技术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0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PLC作为现代化下的先进自动控制装置,其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PLC技术的不断应用,为了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人们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从而对PLC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中职学校中,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PLC技术性人才,相关教师对此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已逐渐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来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下面主要就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一、PLC技术的相关概念

PLC,又称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该技术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来进行内部的存储作业,其主要执行的指令有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同时其还需要通过数字及模拟输入、输出控制来进行机械的生产过程。由此可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PLC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因此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当前,在日常生活中,PLC已逐渐在多个自动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交通运输领域、冶金化工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等范围内都具有PLC极为广泛的应用。其中,在中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关PLC安装和调试的基本概念,且还需根据实际生产的要求设计相关方案。总体上来看的话,社会对PLC技术人才的要求已逐渐升高,而为了更好地M足社会市场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人们应加强对PLC教学的重视。

在中职教学中,对于机电类和电气类的学生来说,PLC课程是其中的主干科目,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例如,该课程中既对PLC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进行了一定的概述,又主要讲解了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PLC实物认识其结构、型号、规格及性能等要求,并应重点理解PLC的使用。当前,在中职学校,其已重点加强了对PLC人才培养的定位。作为一名优秀的PLC技术性人才,其首先需具备以下的能力。其一,PLC技术人才应熟练掌握国家标准中关于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等规定。其二,PLC技术人才应全面理解装配图、接线图等。其三,PLC技术人才应熟练掌握PLC的操作方法,并能解决其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掌握PLC的技术性开发研究,以为相关作业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PLC技术人才的有效对策

通过分析了当前社会对PLC技术人才的需求,人们已逐渐了解到培养PLC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相关教师应加强对PLC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通过采取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来增强PLC课程的教学效果,旨在进一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对于此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PLC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学习具有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而正是这份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PLC教学实践中,如若学生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对于综合性较强的PLC课程来说,学生大都很难产生积极的热情。在此情况下,则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设置,灵活地采用兴趣教学法,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对PLC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开展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首先对相关内容进行精心的规划与设置,如通过对国内外PLC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了解,进而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例进行讲授,如具体分析当前PLC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期间为了加深学生对PLC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PLC技术的应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将PLC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紧密地联系,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将教学实践融入于课程学习中

为了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进行PLC课程的教学时应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如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性作用。对于PLC课程来说,其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地课程,如若学生只是进行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很难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定位也需进行一定的转化,学生应从传统式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实践、创新思考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中,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空间已不再局限于黑板、教室,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学生展开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借助多媒体、网络化等技术,使学生的课堂扩充为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等,如此的教学形式更利于PLC课程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实习车间进行PLC课程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相关知识的内涵,如此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水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效果。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式的学习,其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加强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2

一、国际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素

从国际这个宽广的范围看待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其浪潮的掀起者就是开放贸易。它使市场经济竞争得更加激烈残酷。市场此时需要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加入,帮助相关企业解决经济危机的困局。另外,在21世纪这个全新的时代,我国的高新技术以及第三产业都在迅猛发展,因此需要专业知识过关、实践能力强以及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加入。

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必经之路,也是适应各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因此大家会更多的依据国际标准对高职教育设立的目标以及成果进行审核。这种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加规范明确了。所以说,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逐渐向国际化靠拢。

二、实施跨境教育,加强国际化教育交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教育市场对外的诱惑力日益加大,很多外国教育机构积极的涌入到中国的教育市场,与我国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树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综合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跨境申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项目。跨境教育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学历教育以及晋职教育,也包含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相关的项目内容等等。当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前,应该对合作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高质量、诚信度高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相互学习、优势借鉴、互利双赢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将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差异的教育观念融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实现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工作。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经验的探讨,例如对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学专业以外的技术探究。另外通过实施跨境教育这个平台,为我国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基地,开阔我国高职院校师生的视野范围,使他们的国际意识层次提升,提供锻炼的基地与实操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进而加速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程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前景,我国尽最大努力为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打造了一个综合型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涵盖两块模板,即国际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实施开放办学体制,例如实行海外开放办学等。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扩展本院校与社会的关联,逐渐向国际延伸。在国际性技术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对学生施以严格的管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对学生进行严加培训,才能使国际型技术人才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利用社会监督这个渠道,对其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制度,使院校更有优势去培养国际型技术人才。

从微观的管理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先进超前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虚心学习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将国际上先进的技能引领进教学课堂,供学生学习,为学生所用,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培养的内容。此外,一个国际化课堂的大环境里必然存在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会给管理者带来困扰。所以说,只有管理者具备开放的国际化思想,他们就有能力保护好中外文化的多元性,使每个学生在国际化的大家庭中和谐相处、快乐成长。

四、加快课程国际化,辅佐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和在已有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国际方面内容这两种途径实现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的国际化。前者方案的实施管理者需要结合国际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重大的事件进行开展课程教学;后者的方案中管理者可以采纳国外的教材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参考内容。

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3

>>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生物工程专业工理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紧密型校企合作的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企合作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基于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高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策略探究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233”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6-69.

[5]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6]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88-91.

[7]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61-64.

[8]张丽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78-83.

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90―03

一 引言

软件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通常是指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一些非核心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的,如图1所示。目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球软件服务收入为7480亿美元,其中外包业务约占1/6。我国软件产业的收入在2007年已达到5834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达到1443.6亿元,同比增长29.9%,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为顺应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软件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既懂软件技术,也有一定行业背景知识的人才。对于我国外包企业来说,所需的外包人才按照需求不同是有所区别的,最合理的外包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具体来说,底层,也就是技术性人才,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是编写代码、技术文档,以及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中间层是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同时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顶层,即高层次人才,是既懂得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信息化人才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呈现出金字塔结构,高层次人才占8.5%,中间型人才占35%,技术型人才占56.5%,见下图2所示,可见技术型人才占有比例最大,同时需求也是最大。

二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软件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当前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导致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缺订单,缺人才。软件人才严重短缺和整体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外包企业对软件外包人才都有技术、经验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需求,但我国现有的几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具体包括:

1 正规院校学历教育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企业选择这样的学生需要经过相对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

2 培训机构培训模式,虽然有的机构重视通用技能培训,但由于软件外包项目因行业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专业性要求,所以学生在专业知识,如金融、物流等方面会有所欠缺。

3 企业通过内部进行培训,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在团队模式下培养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但这样的培训模式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成本。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企业要求,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软件人才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局面: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同时缺乏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和耐心,能够一丝不苟地执行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并能适应国外的开发模式(包括一定的语言能力)的低层次软件人才。虽然与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人,但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很少,而符合国际软件外包行业要求的人才则更是寥寥无几。用人企业招聘进的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培训才能令他们真正可以投入工作。这种情况是因为学历教育与新技术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严重脱节,尤其在国际软件外包这个领域上则更加突出。

三 高职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大量出现的,它必须超前、主动的去适应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要围绕地方(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同时,软件与软件外包行业因其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决定了该行业必然是智力型、应用型人才高度集聚。由于软件与软件外包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它对人才的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有其行业自身的特征:从能力上分,需要具备复合型人才的三种能力:一是熟练使用或开发软件及信息网络的技能:二是一门以上外语交流能力;三是项目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作为激烈竞争的职业教育市场的参与者,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高职软件专业的学生要在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进行软件生产流程再造,如软件外包大量工作可通过分工细化和生产标准化为高职学生提供适用岗位;二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实用人才。这就提供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相关专业在低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可根据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有的放矢,培养企业急需的软件外包人才。基于高职院校的软件外包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重要保障,不仅拓宽了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供大量合格的软件外包人才,增强我国软件外包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问题。

四 高职外包人才培养新模式

现阶段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几方面的矛盾:一是企业分工不细,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高职学生难以适应;二是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三是学校教师知软件而不知软件生产,学生所学知识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些矛盾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就业时感觉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差甚远,而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胜任工作,岗位匹配性差,缺失相当多的关键能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传统的软件专业培养

方式进行改革,完全靠学校的环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要按照产学结合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加强合作。学校只有融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效率意识和用人机制等,创新办学理念,健全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实力,提升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定位。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层次不齐,逻辑思维相对薄弱,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高职教育既然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一线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我们就要从需求出发,从课程做起,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针对工作而学习。因此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有利于创新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发展的路子。但校企合作的复杂之处是如何根据企业的灵活多变需求,弹性解决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以及如何快速收集外包项目真实案例,编制教程、组织教学以及配套实训等棘手工作。研究目标是校企结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软件企业的长处,研究一种在高职院校培养外包软件人才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认为主要的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校企合作建设绍兴市外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的全面合作,在学院建立研发基地,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实际软件外包项目,同时学院在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立多个学生实习基地,计算机系毕业学生将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政府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支持。共建外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和相关配套教材,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将直接以实际开发的外包项目作为实习训练项目,完成实训后,将具备相当于在专业IT公司工作超过半年的员工之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可直接上岗,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2 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主要目标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企业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后续进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邀请IT企业管理精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职业发展规范建议,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为IT企业输送更适合直接上岗的毕业生。

3 校企合作开展软件外包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及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开展软件外包方向订单培养班。目前,已有多家软件企业上门讨论合作的可能性。为此,计算机系专门召开相关的研讨会,邀请多个企业的专家,就如何开展该方向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初步确定了教学方案,并已开始实施。同时从07级起,将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让企业尽早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使学生能更好地达到软件外包人才的要求。

4 从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政策体系。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和措施扶持和支持校企合作,要求企业、行业有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并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本地区的校企合作发展给予协调和指导,体现社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软件外包企业的认可度,全力调动企业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改革高职院校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外包技术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性的目标,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来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并由此探索软件外包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打造完整、顺畅的教育价值链,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软件外包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 结束语

本文从高职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依托软件外包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建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开展外包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软件外包的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瓶颈;而且作为高职教育机构,我们可以抓住软件外包所带来的机遇,赢得更大发展的先机。学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企业要树立支持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立足“双赢”,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梅.软件外包人才亟须大力培养[R].经济日报,2006―7―22(5).

[2]李可学.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5).

[3]赖利君.面对软件外包高职院校的机遇与对策[J]l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马荣飞.为软件外包产业培养实用人才[J]职教论坛,2007,(5).

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6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被很多发达国家称为“无烟”重工业。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包括动漫在内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我国动漫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并向国家大力倡导的动画“原创”作品的创意策划和生产制作大国的目标大步迈进。这带来了动漫人才的巨大缺口。人才的缺乏,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原创动漫作品的开发,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结合计算机动画、图形学、网络技术、动漫编导和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等多种学科,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动漫人才,实现高水平动漫制作和高质量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才能在未来的动漫产业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早2003年就敏锐觉察到了国家的大文化产业未来在动漫技术人才方面的需求,秉承“Computer+X”的一贯人才培养理念,在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院士的大力关心和直接支持下,向国家教育部申请试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立了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并在2004年开始了第一届学生的招生,使得浙江大学成为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之一。其专业定位是:培养“技术为主导,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中高级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还需要接受数字媒体开发所需的软件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并依托教学实践环节,掌握面向网络环境的、新型交互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形成较强的交互式、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

尽管浙江大学在动漫技术的基础研发方面具有全国领先的地位,拥有全国唯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计算机美术设计、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信号处理、数字通讯、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但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办过程中,在技术与艺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依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虽然我们按一定比例分别设置了技术与艺术类的课程,实现了课程“数量”上的复合,但在如何实现专业主干课程在技术和艺术内容的本质上的复合和交叉?如何把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与作品案例相结合?如何加强与数字媒体内容创意的结合?如何加强数字媒体技术教学与动漫作品创作的实践过程的融合?我们着眼于国家动漫产业的人才需求,遵循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学理念,对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分别提出了基于教学团队的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跟踪国际前沿的专业图书室建设等工作,并以数媒作品创作与开发为中心,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的培养。

2基于教学团队的专业主干课程建设

浙江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新开设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该专业主干课程明显涉及多学科交叉,而且不少主干课程都是第一次开课,在课程内容和目标上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采用教学团队的方法进行授课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为此,我们选择了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尤其是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象分析与艺术化处理”、“数字媒体资源管理”、“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视音频信号处理”、“数字摄影”等。每门课程委托两名以上教师负责,实行团队式集体备课和教学,组织撰写课程的详细内容大纲,确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详细的教学日历,并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讨论,统一形成每节课的详细课件(ppt),课程实践项目(projects),以及各类作业和课程考试、考查的方式。上述所有课程建设内容全部上网,建立专门的教学课程网站,初步形成数字媒体专业特色的电子化学习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三年来的教学结果和学生反馈表明,这个教学改革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初步认可,通过多名教师的不同专业知识配合教学,能够满足数字媒体的学科交叉性教学要求。

3跟踪国际前沿的专业图书室和教材建设

在教材资源和教学参考书建设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涉及技术与艺术等两大领域,而且,动漫产业发展变化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教材参考体系。目前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更新周期比较长,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数字媒体系通过图书馆的帮助,从国外购买了100多本体现国际最新技术发展的数字媒体外文原版图书,作为教学参考书,并在紫金港校区安排了专门的专业图书室,供全系的老师与学生查阅

与此同时,开展了国内外先进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工作,以科研来带动教学。在课程内容建设基础上,与国内的著名出版社合作,组织在一线的科研骨干教师,一方面消化吸收国外的教材,进行外文原版教材的翻译和编译工作;另一方面,着手为数字媒体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组织撰写相应的教材,本着“成熟一本,出版一本”原则,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出版10本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程系列教材。

4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毕业资格确认机制,有效促进技术与艺术技能的融合

为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与时俱进地服务于我国的影视动漫等产业,要求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的每位学生在毕业答辩前至少必须提交一件体现技术与艺术交叉的媒体类创意设计作品,作品的内容包括:a) 动画短片作品;b) 游戏类作品;c) 交互式玩具;d) 互动媒体艺术装置;e) 实现某种特效的动漫软件(Maya或3D Max等)插件;f)与数字化艺术相关的创作软件系统与工具;g)数字影视的特效片段。

这样就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从而使得本学业的学生从他们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必须不断地用眼睛去“发现美”(审美能力),用双手去“挖掘美”(美学技能),用大脑去“创造美”(创意能力),通过持续不断地领悟和提高,就可以水到渠成地交出一份完美的媒体创意作品,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中高级复合型动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