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1

关键词:职业素质;师资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31-01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人才的学校。而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不仅包含对学生技能培养,还应包括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职业素质同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职业素质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而言,劳动者是否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职业素质一般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形象四部分。职业品德包括职业个性、职业品质、职业理想,即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情商、诚信品格、集体观念、大局意识等。职业知识即是专业知识,即踏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职业能力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即培养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形象即是文明意识的培养,包括仪表、礼仪、纪律、生活习惯、身体素质等。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顺利过渡。综合说来,从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功能定位中,可以得出教育一定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结论,而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是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1、实施有益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引导机制和育人方式

一方面,注意发挥育人过程的指点与共进功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育人过程当中。以教学育人团队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以课程教学、素质拓展、就业指导、行为规范等为内容,通过个体对接集体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局面。另一方面,注意发挥学习尖子的孕育与激励功能,建立各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合乎情理的积极措施,培养骨干学生。

2、建立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一般而言,合理的考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学校要制定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举办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调查及实习等活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加强人际沟通和合作,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专业素质的评定也有很多方法,既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善于发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引导作用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之源、育人之基。对高职学校而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师员工都应责无旁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教师是学生职业知识的传授师。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应以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学生科研团队,引导学生领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职业品德、职业形象的培养师。辅导员工作深入学生第一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师生互动的共进功能,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从旁观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出不足,积极发挥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行业兼职教师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师。他们是学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特色产品。通过与学生在认知实习、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中与学生接触,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化。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职业操守。要认真扮好学生职业素质的引路人角色。让学生看的见,做的到。

四、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学生励志,激发学生进取,促进学生提升的重要资源。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校园建设,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宣传、竞技、考核等活动,引导、激发、展示学生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2

在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中,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一方面是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内在的必然性要求;另一方面是教材内容安排、教师教学现状、学生自身认识等现实因素的客观性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必然性要求

研究性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三个要素:自主,探索,合作。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学习成果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基本要素现实的客观性要求

就教育介体而言,教材内容受限制。当前承担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课主要是《基础》课。《基础》课关于职业道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排上,不论是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及其详细阐述与基本要求。没有面向众多不同专业安排详细具体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就教育环体而言,人才培养方案不周密。通过查阅本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各个专业开设课程中,没有找到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性的课程。唯独会计与审计专业开设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专门介绍。由此造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就教育主体而言,《基础》课教师精力不足。各学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所带专业众多、且变动频繁,一位教师每学期基本同时要给十几个专业授课。教师本身对专业认识不是很深,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上的不方便、精力上的不允许、内容上的不钻研,因此造成对各专业具体的职业道德的不了解,自然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就教育客体而言,大一学生职业认识模糊。《基础》课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新生对专业发展和就业去向认识还很模糊,缺少本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自身的就业需求认知,缺乏具体的企业实习和岗位工作经验,因而不清楚职业道德对工作的意义,不能自觉主动了解和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二、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案

《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服务。因此,研究性学习理论视域下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研究方式、以职业道德素质为基本研究内容、以“专业—职业—就业—行业—企业—专业”为基本研究思路,坚持“立足当前、谋求长远,紧扣专业、问题引导,个人研究、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共享成果”为原则,实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四位一体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育人机制。

(一)选定主题———明确研究目标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职场打赢一战场战役———谋求职业岗位?如何在职场打赢一场持久战———谋求职业发展?如何成为职场真正的赢家———获得职业成就?金钱、关系、学历等等外在条件只能是帮一时之需。只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职场法宝。因此,将“增强职业素质,打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的主题与研究目标。通过自主研究,最终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准备、就业选择等方面提高“能见度”,增强竞争力。

(二)设置问题———确定研究内容

按照基本研究思路,学生学习必须立足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进而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发展,明确就业形势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再具体深入了解著名企业的招聘要求及对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与规范,最后回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由此,按照主题设置五个具体问题。第一,社会对每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二,本行业的发展前景、趋势及就业形势分析;第三,本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第四,本行业龙头企业、著名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规范与要求;第五,我校本专业与同类院校、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差异,以及我校的优势及不足。五个问题又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个别,层层剥笋,内容不断丰富、深化,同时又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三)组织实施———明确研究途径

首先,分配问题。根据问题分为五个研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每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和研究具体工作。要求各小组组长必须带领成员深入研讨问题,细化题目、分配任务、责任到人。每个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具体的原则,因此每个问题的研究途径为以下要点。第一个问题,立足社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即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以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职业道德素质。第二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注意两个方面,即行业趋势与就业形势;纵向具体研究五个内容,行业分类、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建议;研究学习重点是就业形势分析。第三个问题,立足行业,要求横向把握两个方面,即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素质要求;纵向具体研究四个内容,内涵、内容、要求及典型案例;研究学习重点是行业道德规范。第四个问题,立足企业,要求横向选择不同地域范围的著名企业、龙头企业;纵向包括企业简介、企业文化、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以及典型案例;重点是企业道德素质规范要求。第五个问题,立足专业,要求把握三个基本方面,即层次、范围与学校类别,层次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范围即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域,学校类别即专业性学校与综合性学校。纵向包括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基本教学项目与环节,以及比较后的优势、劣势与建议。其次,安排时间。职业道德素质专题实践教学用时四周,其中课内3学时,进行前期任务安排和后期成果交流总结,具体的研究探讨三周时间。教师每周进行跟踪检查、确保任务按期顺利完成。

(四)形成报告———完成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运用,不仅要实现学习形式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同时还要求实现学习内容的概括性与总结性。因此,要求每个小组最终形成两份研究学习的成果,一份主题报告和一份小组研究讨论记录。主题报告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理论概括与总结,是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理性分析、思考与解答。每个小组按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途径,对研究讨论的结果认真总结、有效整合,要求严格遵循思维规律和研究目标,注意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具体性,报告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与逻辑性,充分体现研究的成果。小组研究讨论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反映和体现,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又是各成员参与探讨的客观记录。一方面,直接为写作主题报告提供素材,没有完整详细的讨论记录,不会有充实严密的主题报告;另一方面为检查学生参与学习情况提供依据,没有认真积极地讨论,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五)分组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交流就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只有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分组交流又是全班范围内的大讨论、大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在要求。分组交流分三个环节开展。一是讲述,各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本组的研究成果,供其他小组学习。二是讨论,其他同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提问,由主讲同学及小组成员给予解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回答,进一步在全班范围内探讨,深化主题。三是点评,任课教师针对各小组的报告内容和同学的现场讨论,给予评价与总结,重点强调增强职业道德素质的相关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型学习理论视域下开展职业道德素质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必须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的需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

(一)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参与率高。

通过分小组、查资料、议内容、写报告、展成果、评结论等新形式,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的研究性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率达到99%以上,并且做到了广泛查阅资料,个人充分准备,小组深入讨论,按时完成任务。

(二)教学过程态度端正、主动性强。

学生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表现负责认真、积极主动,勇于钻研、善于思考、乐于交流,体现出大学生多样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思想认识,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的人格品质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教学内容丰富深刻,应用性强。

通过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掌握了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内容,55而且熟悉了今后所从事工作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和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认识明确、感想深刻,行为坚定、感情真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明显增强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3

关键词:法律 职业素质 培养 新模式 实践教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39-02

除自主创业外,一份理想的职业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求学的动力,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人生价值的体现。职业素质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生直面社会的竞争筹码,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投身社会实践之后不断的积累,设定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具备特定职业素质的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定位不准确,就难以培养适应、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仅就高职法律专业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概述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此可见,职业素质不是天赋特权,而是通过后天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养成、并通过不断积累而升华、完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包括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这是与高职法律专业培养方案一致的,高职法律专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法律职业辅助人员为主,包括司法行政人员、司法助理人员、法院文书工作者、律师助理及社区民事调解员、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者。这就要求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有处理法律纠纷、基本法律实践事务的能力。

二、 高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获得一些经验,但是绝大多数高职类院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与本科类院校相似,并没有突出高职特色,也没有将实践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既达不到本科教学的水平,又没有保持特色,社会服务功能并没有增强。综合考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1.高职法律专业存在传统法律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滞后、教学环境封闭等难题,阻碍教学发展;

2.高职类院校对此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不注重实际效果;

3.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华而不实是目前我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与当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职法律专业也不例外。

4.目前培养模式下,学生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进入社会,从事司法实践工作往往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新模式

(一)理论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把知识传授放在首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类素质教学实践中弊端日显,传授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等,种种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健全的个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受到极大的抑制,职业素质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目前高职教育有必要对“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合理地吸纳各种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主体学习模式中,教师教的内容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方法引导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教学方式从前台为主转化为幕后为主,帮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调节学习进程,引导评价学习效果,反思方法优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创新模式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能紧紧盯住课本,着眼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学习包括合同拟订、法律文书、基本法律事务办理流程、简单法律纠纷的解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学习资源,比如,电教室、资料库等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要从关注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从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到岗位需要的人才标准,再到面试技巧等,引导和教育学生在自身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实践技能培养体制,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法律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同,高职法律专业主要培养基层法律工作人员,解决基本的、琐碎的、日常的法律纠纷,因此,高职法律专业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建立健全实践技能培养体制,改变过去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公检法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协议,最后好带学生参加几次旁听;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不按照人才要求改变教学计划,企业自然也不录用不按其要求培养的学生,合作协议流于一纸空文。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认为高职法律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寻求切实可靠的合作方。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司法所是基层政法组织机构之一,它与公安派出所、法庭共同构成我国乡镇(街道)一级的政法体系,成为我国基层司法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所是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平台。然而,多年来,我国司法所人员素质低下,社会服务功能差,高职法律专业学生对其认识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学校与司法所建立合作协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法律职业素质要求,参与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提升我国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2.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推进社区法律服务。在当前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够,往往看重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工作,比如律师、公务员、白领。然而,法律纠纷的高发地仍然是基层,化解法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是基层组织,要充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基层实践工作中磨炼,而不是通过办几个大案要案就能实现。基层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都是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帮助基层民众化解民间纠纷、加强宣传工作、防止民转刑、劝解、帮助社区居民依法维权,建设法治社区、构筑基层法治力量。

3.学校内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培训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在于教师,学校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使一线教师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掌握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如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借鉴“教学工厂”理念营造学校与政法行业合二为一的真实工作环境,通过按工作角色模拟完整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政法高职校内学习与真实职业岗位标准一致性对接,形成了政法职业标准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新模式。

学校应紧密结合办学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条件,搭建学习平台,为高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机会和便利,满足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如配备电教设备,购置学习用具,组织“法律知识大讲堂”活动,定期举办法制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尤其是社区服务工作者、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来学校讲学。组织开展演讲、辩论、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提高学习兴趣,把“教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改革: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制

与培养模式配套的是,改进教学评价的标准,从重视知识(或者说分数)的单一评价标准,向重视知识能力的多元评价标准转化。打破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制度,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多数院校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我校的做法是: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德育25%+智育55%+文体10%+综合能力10%,德育方面的加减考评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行、遵纪守法等情况;智育即学习成绩依然占比最高,一般是由考试课成绩和考查课成绩综合而来;文体是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综合能力由于缺乏具体的考量,实践操作中一般是每生10分。这样的评价体系看似全面,实质仍然是分数主导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反映出来。

因此笔者的建议是: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折算课时,予以考量,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评价模式,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下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法律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段宏毅,高海霞.高职法律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

高职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肩负非常特殊的责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当代高职学生实现,所以当代高职学生的素质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未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除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其它素质,其中就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如果这些方面的素质跟不上,将来在社会中往往会吃亏上当。因此,在校期间我们就应注意培养高职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

我国出现的“苏丹红第一案”等,让我们认识到,在职业生活中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引导和约束,从而社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人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最美导游”文花枝和“最美学警”李博亚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高职学生是国家各行业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职业生活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基础。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鲁迅说过,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们在职业生活中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也同样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调节职能:从业人员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2.维护职能:本行业的信誉。

3.促进职能:本行的发展。

4.提高职能: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法律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都是对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们行为的调节与约束,但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对人们的自律,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则更多体现为社会对人们的他律,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二、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生活中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了解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对于高职学生求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的培育包括:树立职业的理想;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根本;自信是法宝;积极心态;行行出状元;点滴做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一)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职学生要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

职业道德认识是反映人们对各种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只有对职业道德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职业活动总的各种现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会积极影响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

3.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意志薄弱的人易受诱惑,经不起考验,容易丧失道德理想。

4.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习惯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特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对一个人的事业有关键作用,也可使每位从业者各司其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二)增强职业法律意识

1.要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一般法律

这些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2.要学习和了解具体的职业法律

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并此学习和掌握与自己未来之夜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将来顺利从业奠定基础。

3.抓住职业法律内容的重点

(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按规矩办,按要求办,按程序来。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点滴积累,认真对待一切,不马虎,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形成规律。比如,康德80年如一日,五点准时起床,十点睡觉,准时步行到学校,准时散步。给学生强调“生物钟”的好处。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习先进人物,进行自我反省,养成自律。

(四)良好职业法律素质的养成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体育 人才 优势 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76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上面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纵观整个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就等于待业,企业一方面在拒绝高职毕业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才难觅,可见,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企业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等等品质是高职学生在进入社会所必备的,高职教育课程中的体育学科作为学科之一,囊括了体育学、生理学、行为学等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高职院校的老师能够根据体育多面性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对即将踏上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高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石。高职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怀揣着专业的技能进入社会的时候,通常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欠缺,这些不是靠着平时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弥补的,更多的是靠着学生日渐地积累,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的效果。

优良的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在入职之前对自身各方面严格要求,其中除了学生的自我要求之外,高职教师作为学生未来的领航者也应责无旁贷,而体育教师更应该用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出贡献。但是,当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以下几大难题:1.大多数的高职体育教师授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能体力,或者让学生们学习如何强身健体,他们做到了在体育学科上的“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2.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当下,专业技能的配备非常有必要,但是,过度的关注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培养是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的教育思想上的弊病。3.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推卸,导致了即使有人意识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会相互埋怨,体育教师会将“育人”的责任交给其他学科教师。4.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意识不足,这不仅仅是体育老师的问题,这是整个高职院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以上几点问题的存在对于最佳学习时期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是阻碍他们发展的重要障碍,尽管他们具备了一身的才能,但是却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力求完美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这是不成功的教育。

二、如何利用体育教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师资团队自身素养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未来的领航者,起到了无法比拟的作用,学生擅长模范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语、意识、思想,如果教师在和学生接触的第一天就表现出了超高的职业素养,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高职体育教师要利用职业优势,向学生传达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全力配合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体育教师严格要求。高职体育教师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外界的了解会增长他们的见识,从而将这种见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体育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便捷,故体育老师在拓展眼界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熟练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从体育的基本课程中学到。安全第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急功近利的做法万万不可取,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想尽快地达到目的而过度学习,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在多媒体教学盛行的现在,高职体育教师也要学会运用高科技的手法来展示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尽管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相比较之前的教学模式已经初见成型,但是依旧没有针对高职学校的“职业化”属性制定出的一套独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只有将高职的“职”真正纳入到体育教学的概念当中去才能够真正做到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

1.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是单纯的以竞争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不是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学院可根据每位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目的性的对他们进行跟行业有关的体力体能培训,这样的训练方式会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前感受职场,从而达到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

2.教学方式的改变。针对近些年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套且不实用,不利于学生职业思维的开发。采用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方式,融入职业技巧,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当中去。教学方式的改变应遵循以下几点:(1)保持原有教学的竞技风格。(2)尝试融入职业元素、技巧。(3)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4)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1.尽管学生和教师在扮演各自的角色,但是单纯的教与学的方式太过死板,想要学生更加规范的履行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当职业定位发生改变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2.竞技和演绎。传统体育的竞技属性是万万不能丢弃的,加进了新的职业元素的体育教学可以用演出的方式呈现,例如,将有舞蹈专业技能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比赛、演出,学生们在参加演出的过程中能够抛却胆怯,自信心和凝聚力在逐渐形成。

(四)新课本的修订

高职院校使用的体育教材与本科专科使用的教材相同,由于高职体育学习的侧重点和本科专科的侧重点略有不同,“职业”化的风格会让他们对即将开启的体育课程产生的期待,所以,新的体育课本的修订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新教材中学习的目的依旧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其中穿插各项专业技能,学生们能够在运动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提前感受职业魅力。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转贴于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芳,宋连喜,姜有昌.农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2):45-47.

[2] 王颖.关于高职园林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