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1
相关热搜: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
本文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向职业教育文化构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髙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对髙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较深人的认识,笔者认为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须指向职业教育文化的构建。
二、现状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6年设立,尽管已开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新局面,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好渠道,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局限,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校企合作呈现为学校积极投人为主、企业帮扶为辅的“一头热”现象,难以实现髙质量的可持续合作;第二,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大多校企合作没有形成紧密联系关系,学生的技术技能不强、对就业岗位满意度不髙,难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第三,学校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髙,企业技术技能导师的教学能力欠佳,仅是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工简单合作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髙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第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存在缺陷,难以获取髙质量的订单培养。
三、对策
1.出发点:加强师资建设,使专业建设大发展。本着专业建设大发展的出发点,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双师型”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实行校企相互聘用教师,实现学生理论和技能“双导师制”培养的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拓展学生的理论素质;校企合作合建实训项目,逐步实现校内实训、校外观摩、顶岗实习到上岗的过程。
2.立足点: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前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培养髙层次技能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仰望星空”因此,学校要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订单培养,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形成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企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使专业和岗位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髙校企教师教学能力,实现校企资源髙度整合。
3.着力点:提升培养层次,争取突破。髙职旅游管理班是结合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培养一流的服务人员,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充分利用髙层次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开展相应的专家讲座,包括学校专家讲座和企业髙管讲座两个部分。借助企业实力,结合学生实际,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4.突破点:项目教学开发,深化教学模式创新。学校要从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究,实行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二元化”结合,建立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元途径的培养模式。项目教学的开发在每个学程中占主导地位,学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真正地利用专业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企业的特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
5.闪光点:特色课程编制,完善课程体系。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图中,课程体系以“人门,’“人行”和“人职”的程序进行编排,编制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并按旅游服务基础课程、旅游通用能力课程、旅游职业素质课程的分类进行讲授。通过建立健全有层次、有步骤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6.中心点:抓好培养质量体系建设,获得社会支持。专业建设严把培养质量体系建设之关,实行校企双评、专家综合评审的考核方式,进行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有推广意义的成果,充分发掘专业发展各个层次的潜能。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重视由许多学者提出且很多学校正在践行的第三方评价(主要指社会评价)的影响,先取得社会赞同,然后再争取获得社会支持。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2
论文关键词:“2+1”;校企合作;模式;深化
一、“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产学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培育人的两个不同环境,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学生进入企业后,学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规定的各种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出人才的培养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不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增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创造了条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而对企业来说,则可以近距离地考察招聘的对象。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的,该模式吸取了其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弥补了学生只能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比较狭窄的问题。“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在“1”阶段,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可以说“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实习,其本质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这两个培育人的环境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使学生可以在经过培养之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由学校理论学习阶段过渡到企业培育阶段,是其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以及初步的操作实践,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识,而通过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实践等将会为学生以后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半年时间就可以了,剩余的半年时间主要用于实训以及实践性的课程,当然还有学生管理、教育引导、就业的心理调试、职业规划等内容。“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人才培养机制。它通过在“1”阶段实行工学交替提高实践,在“2”阶段实施按需订单培养,从而为职业院校拓宽办学思路,实行双方优势互补创造了空间和条件。“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由此具有开放性、柔性化的特点。学校利用企业的实习实训资源,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等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双方实现双赢。
二、目前“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利益协调困难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想顺利而且成功实施,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因此合作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一种利益的权衡和争夺的过程。在开展“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的目的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其自身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对职业院校的期望和要求。而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过程中,也是有利益追求的,企业是想通过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其实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目标既有一致性也有冲突,如何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冲突,使他们的利益更加的一致,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比如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信息不畅可能是影响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上是不同的,必须看到职业院校对学生信息掌握得比较好,而对企业方面的信息掌握得比较少,对于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具有什么样的标准,则信息掌握不充分。这就导致了有些企业每月只要支付给学生一定的补贴,无需再支付其他费用,从而实质上把实习生当作了廉价劳动力。有的企业主要让学生来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而并不是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还有些企业认为培训学生首先应该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不愿加以精心培养,不太愿意给实习生轮岗,有时没有专职的指导人员,即使有指导人员,对实习岗位“师傅”的指导工作也没有相关的考核,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配备的指导师傅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参与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敷衍了事,使实习生得不到有益指导等。
(二)合作动力不足
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动力不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问题。相比较于与职业院校合作,企业更关心的是产品的销售问题,利润实现多少的问题。因此同职业院校的合作可能是企业不能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是企业合作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原因。其次在学生进入到企业后,企业的指导老师动力也可能不足,原因是企业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往往把学生当做简单的劳动力来进行使用,而参与指导的老师由于没有及时合理的过程跟踪,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所以导致企业的指导老师认为出力不出力一个样,从而产生动力不足的现象,动力不足就容易产生学生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配备的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参与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最后是学生动力不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般只从事一些低级的工作,这可能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与目标,再加上企业指导老师在指导思想和管理上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实习工作没有了兴趣,于是就容易出现一些学生开小差,不好好干的现象。
(三)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职业院校三年的教学计划而设置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职业院校本身办学调整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考虑到市场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职业院校必须适时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计划进行调整。如果不调整,很显然“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四)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显然由于在“2”阶段与“1”阶段,学生要面临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就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有的职业院校管理的比较严格,到了企业却比较松散,导致学生一时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导致了前紧后松的现象发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在企业得到合理的利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而有的时候则会出现职业院校管理不是很严格,到了企业管理的非常严格,从而让学生认为“1”阶段的学习很难,并且认为支付的报酬与学生付出的劳动不对等。产生这些情况,都意味着学生不能及时地进行角色的转变,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好职业院校与企业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机会。从而使“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了为学习而学习,为实习而实习,没有内容也没有实践性的一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在“2”阶段与“1”阶段的管理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转贴于
(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师资力量是“2+1”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直接招聘过来的本科或者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实践技能上却十分欠缺。职业教育是对理论要求和实践技能两者兼重的教育。如果教师只有理论基础,而没有实践技能,显然是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的。同样,职业院校从企业引进的指导教师也有问题,他们则与招聘来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老师具有相反的特点,即实践能力很强,但理论知识不足。显然只会一条腿走路的人,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的,再加上职业院校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运用上又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导致师资力量成为了“2+1”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想让“2+1”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作用和实效,就必须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提高“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效率与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一)统一认识,推广“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能够满足社会、企业需要,并能充分实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开展,职业院校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进入到社会当中,来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检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确,从而让他们能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显然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职业院校乃至对于学生的家庭。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一种模式,我们应该不断地通过各种宣传,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来获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2+1”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来加强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从而为其实施与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现象,主要是由于“2”阶段与“1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的调试。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心理座谈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内容所在。通过聘请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融入到“1”的学习阶段当中去,职业院校应该注意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的不同,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教育学生保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岗位不理想、不适应岗位要求、中途离岗、违反纪律、不满薪酬等情况,校企应该加强协调合作,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通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教育工作,使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和意识的形成。
(三)深化专业改革,按市场与企业需求,对专业定期重新设置、调整和嫁接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求,进行内容和计划的调整。其中专业的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是必须进行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加大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力度,也要作好课程之间的统筹工作。要通过不断打破课程以及学科之间壁垒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上,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在重新设定专业之后,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展开教学工作。在理论学习阶段,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需要的结合,在实践技能操作阶段。要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以及行业和市场的需求,对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要及时地对那些市场不再需要的专业进行撤离和改革,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综合性人才。
(四)加强管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职业院校应该在教师的职称晋升、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制定一些激励制度或优惠政策,以保证师资队伍稳定;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和政策制定,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的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最后要聘任经验丰富的、有技术的兼职教师来校任教,职业院校可以从社会上或者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和技术一流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让他们能够及时的发挥他们的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推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顺利运行。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集群;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38-02
引言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能力,不但理论知识扎实,还应具有过硬的职业能力,这些人才就是所谓技术性、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存在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而职业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是应与实践并行的,而且人才的培养过程也距离工作环境非常遥远,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全方位人才的培养。正因如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才会出现。
一、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之前确定好的培养目标和国际统一的人才标准的规格,以相对其他途径比较稳定的教学的内容和经过多种研究确定的课程的构成体系,确定管理被培养的人才制度及其评估方式,以此为基础实施全方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项目集就是一些相互关联的项目的集合,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配套的一系列项目,项目集管理就是要把这些相互关联的项目之间的P系协调好,这样才能得到比把各项目分开管理更大的利益。
第一,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通过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加关注各个项目之间的横向关系。每个可以组成集群的项目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这些项目彼此之间没有等级顺序,不存在某一项目优先于其他项目的情况。经过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平等地看待这个项目集群中的每一个项目,更加符合项目集群以产生更大利益的原则。这些人才会更加着眼于项目集与其运营之间的关系。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关注怎样才能把每个项目产生的成果配套起来参与到整个项目集的日常运营中,且具有调整项目集中各项目之间的结构和制度的能力。
第二,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因为那样很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很难培养出适合时展潮流的人才。所以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讨论时,要对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项目集群人才培养就是顺应这种要求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元统一的教学模式观,它实现了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完整的理论支撑与指导,不仅有完美的局部,还有完整的整体方案,总体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个性突出,而且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参与这种培养模式的人才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使参与培训的人才参与项目集中的各个项目的工作,使其在不同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实现经验的累积,能够更好地明确一个项目集中不同项目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项目集中的工作过程将整个项目集视为一个整体,更好地协调工作过程中项目集会出现的问题。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具有项目集自身特色的具有体系的课程教育,在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显示出更多的优势。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派养模式体现了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各个相互之间有关系的项目形成的项目集为平台、教学做合一为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契合时展趋势。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全国各所高校面向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前提下,为了增强全体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的能力,提高本国学生在国内国际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应用型教学过程中,把来自学校的教育和来自项目集中企业的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职业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属于应用型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上的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不再满足于高校人才理论教育,进入企业后再进行职业能力培训的模式,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肩负起教导在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责任,实现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教学转变。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方针做好现有专业目录的修订,并且调整好专业设置,从修改教学计划方面着手,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导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垢进行调整。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为基础。要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人才的就业方向为导向,以我们国家的社会需求和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为最主要的支撑,依托整个行业的需求和要求办专业以及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方向。要意识到目前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学校跟企业共同建设为主题的,这个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删除掉那些在企业工作中不实用的课程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国内国际产业都实现了非常大的发展,发展方式也有了新的改革,其中产业集群随之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新形势,而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因此开始面临新型的产业集群经济的挑战。
第一,适应新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发展新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是决定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工作中的各种挑战的关键因素,在各种的招聘以及培养过程中,职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我们国家政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参与工作之后的能力水平,也能够提升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际市场竞争就业时的竞争力。因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因此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
第二,符合发展潮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内国际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去的一套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配套发展、系列发展越来越成为时展潮流,互相之间有关系的项目之间联合发展能够实现全部项目的利益最大化,符合不同人群的利益发展,因此这种发展模式越来越普遍。而与此相适应的是,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普遍。
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能力,使其在参加项目运行前就能了解到项目运行对人才的要求,并且对其所参与的一系列项目有一个总体的掌握,更快地参与到项目集的运行中并且推动项目集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三,重点要求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重点十分突出,在理论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素养。经过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比旧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更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这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理论培养为基础,着重加强实践能力的上层建筑建设。强调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加入实践的课程,使其培养的人才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在这种条件下进行项目工作的模拟,使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各项能力全面发展,实现质的蜕变。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能够使人才早期参与项目运营管理,能够使项目集的发展得到强大助力。
四、总结
项目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往的培B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工作过程这个重要的元素,模式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全国各所高校面向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前提下,为了增强全体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的能力,提高本国学生在国内国际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项目集群人才派养模式可以使人才把世界发展中的各种变化看作促进项目集利益实现更大化的机遇,这些人才可以根据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想办法改变其中的某个项目或者这个项目跟其他项目之间的关系,使整个项目集能够良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 高文玲.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J].商情,2016,(30).
[2] 何成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阳光学院;企业专班;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5-0023-02
从211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到首批获批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阳光学院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清晰,即培养具备知识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这种定位,近年来,阳光学院在不断探索各专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企业专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一、校企合作企业专班培养模式综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应用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中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被公认为是应用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尤以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为世人所称道。目前国内试水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较多,但涉入不深。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理念环境中,校企合作的程度有待深入。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所采用的产学合作模式较多,合作内容也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企业参与学校实验室建设、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器服务中心、师资队伍培训、项目实习制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体的操作方式也较为多样,主要有“学—工—学—工”模式、暑期实习模式、学期内穿插短期合作模式、暑期实习与临时合作相结合。但大部分院校,尤其是本科院校涉入不深,培养计划没有大的变化,校企合作程度有待深入,以形成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订单班多见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于特定企业特定岗位的实操技能,本科层次的企业专班较为少见。校企合作,共商培养计划,深入响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出现在各高职院校中。但高职院校由于学制较短,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训练单个岗位工作技能,对于基础理论和管理思维地训练相对薄弱。而本科院校企业专班相对少见。将企业专班概念导入到本科教育体系中去,将本科院校的“重基础”和企业专班的“重技能”很好地衔接,实现知识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是本论文结合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众多应用技术性大学关注的焦点。
二、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企业专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根据湘潭大学刘巨钦教授提出的理论,独立学院应该坚持精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定位。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较低,而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是具备较扎实的电子商务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结合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确定了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如下:第一层,基础训练层。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阳光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首先着眼的是改革培养方案,加强各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课时,针对各基础课程构建校内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对课程知识地理解和巩固。第二层,综合设计层。训练学生对各课程所强化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知识体系地分析应用能力。要使学生能够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知识架构,必须通过对知识应用地综合训练才能实现。针对这个部分的目标,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通过构建体系完善的独立的课程设计体系来实现,在课程体系中,大幅度融入企业专班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商务嘉年华的专项竞赛以及开展各种形式地电子商务讲座以强化学生在不同环节地能力训练。第三层,应用创新层。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和社会直接对接,直接面对实践环节中的各类专业问题,通过对问题地分析和解决,从而达到对知识地深入理解和升华,进而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地转化。针对这个部分的目标,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包括组织学生深入专班企业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建设实践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打通学生“基础训练”—“综合设计”—“应用创新”环节,让专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深入企业的实战业务,在专班对接企业实习,以对接企业的实践为题作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主题,从而实现应用创新的目标。以上三个层次是我们目前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思路中,基础训练层是基础,综合设计是桥梁,而应用创新是目标。在这个体系中,我们将企业的实训信息分层次地融入我们的培养模式。
三、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基于企业专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根据前文所提及的培养模式架构,阳光学院在多年地探索中对具体企业专班体系的内容和做法做了如下细化:1、校企合作,共商培养方案,共建企业专班本培养模式主要尝试校企合作,共建专班,培养在掌握扎实电商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具备企业实操技能的企业专班。具体思路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商专班专业培养方案,在原有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通过增设专班专业选修课的方式,针对每个企业专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确定出6门专班选修课程,纳入到专班的培养方案中。具体的,通过整合目前资源,本培养模式拟为电子商务专业设计两个企业专班,分别是“百度系专班”和“阿里巴巴•淘宝系专班”,分别代表目前主流的两大体系电子商务运作方式,选择与阳光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有深入合作的企业与之共建。在“百度系专班”的培养方案中,考虑增加如下6门课程:《搜索引擎原理与推广》、《SEM原理与方法》、《SEM原理与方法实训》、《SEO原理与方法》、《SEO原理与方法实训》和《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在“阿里巴巴•淘宝系专班”的培养方案中,增加如下6门选修课程:《B2B网络营销实务》、《第三方电商运营》、《商务型网站建设》、《小微企业网络推广》、《电子商务服务》、《电商精英串讲》。这些课程主要是在课程体系的“综合设计层”这个层面的。为了保证该层面课程的顺利导入,在本模式中,还设计了企业导师讲座制。2、企业导师讲座制为了更好的支持“综合设计层”的专班课程,本培养模式在“基础训练层”导入了“企业导师讲座制”。方式是不定期邀请企业导师为专班学生及其他学生开设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讲座。校企合作企业往往都汇集了大量的行业资源和行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及时捕捉到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实战经验,这些信息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而言是一笔巨大财富,也能够弥补校园理论教育的短板。3、实习支持本培养模式同时还设计了专班企业实习支持环节。现有的环境下,学生的实习时间相对分散,学生到企业刚刚上手就要结束实习,因此学生很难在正常就业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专班学生由于在培养计划内就接受了企业的实践技能训练,能够在实习一开始就正常开展企业业务。因此本培养模式下的实习支持思路是由专班企业在学生实习环节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实战实践技能,提升课内学习效果。4、各类电商大赛各类电商大赛同样是本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系活动“电子商务大赛”,在专班课程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团队和作品,经过企业导师和在校导师的联合指导,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进行电子商务大赛的参赛题目选题和进一步指导,进而参加比赛。优秀作品进一步参加各类更高级别的比赛,如电商三创赛,互联网+等比赛。这不但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多渠道的学生激励机制,也能孵化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课题,同时,也能结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四、总结
开放平台,增强校企合作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大势所趋,阳光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坚持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为培养掌握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知识应用型人才,不断开发开放性平台,推进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明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4):192-193.
[2]吴瑰,陶俊,韩永平.关于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战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20-22.
[3]王国玲.浅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3,(3):160-161.
[4]李逸平,邓柳莺,郑吕燕.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现[J].电子商务,2013,(1):81-89.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19-02
一、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范式,这种范式是由许多有联系的要素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义,2004年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举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了共识:应用型人才首先是指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他们有四个共同的特点:扎实的基本功、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了基本的营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市场调查研究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拓与运作能力等营销理论知识能力;又有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从事某个行业营销管理工作、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潮流的新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这种应用型体现在本科的本色和应用的特色中,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中“应用型”课程的比重。
高校应根据企业的不同需要分层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这类应用型人才可分为企划型、销售型和推销型三个层次。企划型人才主要进行调研、策划、管理等活动,培养时要侧重其统筹规划能力;推销型人才主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服务等实际操作活动,培养时要侧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销售型人才处于营销活动的一线环节,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比推销型人才更复杂,培养时侧重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等实际操作能力。这三类人才相辅相依,不可取代。
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学科式”到“分段式”再到“模块化”的发展历程。“学科式”模式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营销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营销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段式”是将学生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培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和应用能力培养阶段。“模块式”培养对于学生掌握复合型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专业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多数高校实施的是以“学科式”为基础的“模块化”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有部分高校采用“3.5+ 0.5”和“3+1”人才培养模式。“3.5+ 0.5”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用三年半的时间来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用毕业前的半年时间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前三年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实训等内容,第四年进入企业完成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训练,并根据实习中发现的企业营销问题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毕业论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的基本营销能力;其次可通过企业座谈、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再次通过学校的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强化所学理论知识;最后通过项目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大多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满堂灌输理论知识,而且授课班级为大班难以开展师生互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实践环节。学生都比较喜欢听任课老师讲授他们的实践经验,而学校缺的刚好就是这些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强营销技能的老师。
2.学生敬业精神和意志力不够。网络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学生心理浮躁、心态失衡,这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工作后没有应有的敬业精神,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基本的写作能力、策划能力不够,吃苦耐劳能力差、受不了苦。比如某校市场营销的同学十多个在北京的一家单位实习,但部分同学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安心从事一线工作,缺乏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的意识,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觉得工作太辛苦太累没有前途竟然私自离开实习单位,只有几个同学留了下来直到实习结束,给企业留下了很不好的影响。
3.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比如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这两门课程,市场营销学生要会写营销策划书、市场调查报告,但在写之前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预测等前期工作。统计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辅助工具,实践性特别强,学生必须掌握。但好多高校只开设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并没有开设统计学,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或者是编写培养计划时将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放在了统计学的前面,次序的安排很不合理、本末倒置,造成学生学习时难度加大。
4.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弱。学生的综合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人文素质不高,知识面较窄,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离企业的现实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外语,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另外学生很少有人取得和营销岗位有关的资格证书,比如营销师、物流师等,企业希望学生能有这些证书,但去考这些证书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没听过,只知道营销专业好找工作,各行各业都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78-0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院校也进行了相关专业的探索与实践[1-3]。结合我校校情和物理学专业特点,物理学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校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中等学校提供师资;由于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建立,挤压了我校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我校从2006年秋实行了“1+3”教育模式,全校所有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在新成立的“一年级工作部”接受一年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后,二年级再分流到相关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在一工部综合测评成绩在专业前20%的,有机会转一次专业,物理学专业属于净流出的专业,没有转入,造成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而且,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来讲,他们与物理课程“隔绝”一年后,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原来四年的物理学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课任务很重。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1+3”模式,必须加以改革并付诸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校“1+3”教育模式下,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与一工部教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一工部通识教育实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和专业方向有较好的认识,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理学专业每届都有近20%的学生转至其他专业,这样对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解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情况、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应情况,每年都对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完成调研报告;在学生毕业前夕即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多次召开了人才培养计划的研讨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研讨会,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通过研讨不断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的思路。先后对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石油院校、省内同类学校的物理学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国内外高校物理学的基本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态,结合我校和我院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以能力和创新为主线,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强调人才培养中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为了适应学校的“1+3”教育模式,针对物理学专业的课程特点,结合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纵向联系,课程整合。注重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纵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打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安排在连续两个学期授课:打通了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强化了课程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将选修课程分成了理论模块、应用型模块、师范类模块等几个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选学其中一个模块,这种做法拓宽了专业口径,也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2.紧跟发展,更新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融入物理学和相关科学最新成果,紧跟现代科技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在课程中物理学最新成果的介绍,如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后,都请相关教师为学生作关于获奖情况的学术报告。
3.横向关联,拓宽内容。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和光电子、材料、能源学科的关联。为学生的深造和就业提供宽口径的选择空间。
4.加强实践,突出技能。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本着基础理论教学坚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了各类竞赛、实践活动,加强了实践活动的辅导工作。争取了各方面对近代物理实验室的投入,更新了一批实验仪器,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开展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研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光学”、“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Mechanics(力学)”、校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学”与“电动力学”的课程网站;大多数专业课程有自制的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专业课教师均全部或部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同时考虑到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对重点的理论推导部分要求教师结合板书讲解。
(四)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
为加强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大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中的低谷期时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狠抓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及时将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反馈的意见告知任课教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教师对期末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稳定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途径和方法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克服了以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本着“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精品意识”的原则,为建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服务,有效地与一工部教学体系衔接,对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精品化、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抓好专业思想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学院对一工部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高年级学生言传身教,以理服人;加强教师和学生沟通。分阶段、分年级的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一年级:加强引导,稳定思想;二年级:学习方法的引导;三年级: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四年级:抓考研,促就业。通过以上教育活动,学生的专业思想初步稳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与实践
课程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本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各类学科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教学进程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四)突破物理学专业的局限,拓宽培养口径
将物理学与光电子、能源、材料等学科的结合和应用纳入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意识,培养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的全能型人才。加强实验室、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光学”、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还为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打厚基础、拓宽领域、提高能力、培养个性、增强适应性”的课程建设为原则,对课程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系统。加强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近几年物理学专业考研率、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批项目数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在全国“人教社”杯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上表现突出。同时,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二次就业率”也稳步提高。
四、结语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可行,还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点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研究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类高等学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拓宽物理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常愈,等.基于CDIO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2).
[2]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
[3]李卫东,等.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