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1
一、社会工作者多青睐青少年和儿童的服务活动,忽视其他服务
社会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关注显著高于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其他人群。从受助者的角度看,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有比较充足的业余时间,而社工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彼此很容易接触并熟悉起来,因而该群体非常乐于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则明显不同。妇女,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村改居”的妇女,大多忙于生计,许多人在周末也需要加班,基本没有闲暇时间,所以很难将她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而且在她们眼中,大多数社会工作者都是年轻人,人生阅历不够,工作经验不足,她们往往不会对社工服务予以认可,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想到向社工求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一些社会工作者尝试着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孩子把妈妈引入到活动中来。这样的做法一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妇女的角度来看,通过活动她们可以相互认识,在过程中如果相处得融洽,会把这种关系延续到生活中;从社工的角度看,如果能够通过活动和这些妇女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些人很可能成为以后开展服务活动的支持者。但是,这只是一个技巧,它的适用性很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妇女方面的社会工作,需要社工努力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能吸引和帮助她们的服务活动。以当时的实习经历为例:当时社区中挖掘一名会瑜伽的义工,然后招募18―50岁以下的妇女学习瑜伽,把时间定在周末,当时很受社区妇女们的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服务效果。
与妇女群体相比,老年人的业余时间很充足,他们的儿女都忙于工作,因此该群体的生活较为单调。社会工作者把他们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一些娱乐和学习型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也常常受到老年人的好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语言障碍”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由于社工本身的年龄、知识背景与社会来源所限,我们常常无法很好地掌握方言,而许多土生土长的老人都不会普通话,由此导致沟通不便甚至误解,这是许多在南方地区从业的社会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障碍。相关机构在服务点配置人员时,要全方面考虑,把会说客家话的社工配置到需要用到这些方言的岗位;还可以在一些本地居民较多的服务点进行定期语言培训;另外,采用政策和待遇优势吸引本地人从事社工行业工作。
二、社区活动和小组开展较多,个案工作易受冷落
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各有其独特的工作程序和技巧,从理论的角度看,它们没有等级差异。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社会工作者都偏向于社区和小组活动,而冷落个案工作方法。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机构分配给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和指标中,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部分占据较大部分;另一方面,各个工作方法的难易程度有区别。社区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到总结都相对简单,一次活动出现的意外状况较少,其形式基本是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很容易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小组工作也多围绕服务人群的兴趣培养和学习的主题,如青少年手工制作、亲子绘画、老年电脑学习班、羽毛球或兵乓球学习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少遇到困难。而个案工作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实务活动,个案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有些相似,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本专业精神为指导,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这对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实务中,从界定服务对象到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再到实质性的助人服务的开展,每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工作者投入很大的精力。另外一个有较强中国特色的是,很少有遇到困难或者问题的居民来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大家对于娱乐性的活动很积极,但是很少提出困难性的求助。很多社会工作者为了完成个案工作的指标,不得不找一些平时关系较好的居民来充数,其工作内容和总结也可能是自己编写和杜撰的,所做事情有很强的应付性。
三、实务活动监督不够
在活动开展之前,社会工作者都会有一个活动策划,这个策划包括活动目标、理论应用、具体程序、活动经费申请、活动问题预评估等项目,在活动结束之后也会有满意调查表、活动总结和新闻稿等档案要处理。但是这些程序式的事务在实践过程中常常被扭曲。一个活动一旦开展起来,往往很难按照活动策划的步骤实现,常常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状况。在撰写活动总结时,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进行例行的格式化阐述,多数时候不会把真实问题与处理方式写在活动总结中。更有甚者,满意调查表都是由社会工作者自己或者其同工来填写的。
社工从业者常常认为,将活动策划、总结、照片、满意度调查表、新闻稿等文件整理在一起,活动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人们不太在意以下问题:整个活动是怎么进行的,中间发生了什么问题,是否尊重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巧,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要新闻稿写得出彩,照片拍得好,就可以算是成功的活动案例,就有可能发表在报纸上。而机构更关注的是每个社会工作者举办了多少次活动,是否完成了指标,在社会上是否为机构产生了广告效应,等等,这种形式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和精神有所背离。
四、文牍和行政事务繁重
为配合开展服务活动,让工作更有规划性和反思性,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制订工作计划和撰写工作总结。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每个工作者除了必要的活动总结,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编写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月总结等一系列文件,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对此类文件又缺少严格的检查和惩罚措施,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太上心,常常敷衍了事,或是随手编写,或是复制之前的日志甚至是别人的日志,大多数文件都是在需要提交时临时抱佛脚来完成。这样的计划与总结对我们开展服务活动很难发挥实质性的帮助与引导,社工从业者与管理者都需要反思:是否需要更好的方式去替代或者改进此类事务?对于一种实践性的专业和职业,这种静态、冗杂、死板的工作方式如何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点采取驻派方式,社会工作者由机构派遣和管理,它们受机构和用人单位双重领导。因此,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们常常会被用人单位派出去做一些非专业行政性的事务,比如帮助用人单位打印、整理材料、写报告以及不少跑腿打杂的工作。这对社会工作者的正常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社工的专业形象大打折扣。
五、社会工作者的聘任与督导机制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公益性很强的职业,它对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有很高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经过教育和培训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有些人工作很积极热情、乐善好施,有些人则消极冷漠,甚至斤斤计较,经过专业的培养和工作锻炼后,前者常常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社会工作者,而后者就很难说了。然而由于本行业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吸引和留住社会人才,于是就对求职于社会工作者的人员来者不拒,缺乏严格的选拔与考察机制,使得社会工作者队伍良莠不齐,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和质量,进一步造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恶性循环。这是目前每个社会工作机构都面临的难题。
督导机制角色偏于行政化。深圳社工机构采用香港社工+本土督导的方式,着重培养本土督导的发展。在理念上,本土督导依照“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的层级关系。这种层级关系并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督导从事的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和领导工作,而是担当类似咨询师的作用,督导需要与被督导者开展彼此的良性互动,对后者在实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指导,帮助其成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督导并不能认清和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功能,把自己定位在领导者的角色和地位,认为下级社工和人员要无条件服从自己的意见和工作,这与督导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同时,督导或督导助理的督导专业性水平也让人质疑。这类岗位的选拔需要一定的实务工作年限,由于本领域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每个机构符合条件的人并不多,这就降低了岗位的竞争性。我们曾经遇到一位督导助理:她本是刚从校园毕业不到一年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某社区做了一年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后,由于其他人员来来回回换了一遍,她竟成为了本社区内资格最老的人员,不得已才被推选到社区督导助理的职位。实际上,她自己的实务能力颇为有限,更不知道如何督导别人,于是苦不堪言。这个案例并不是个案,很多督导或督导助理只是在机构多呆了一些时间,比其他工作者从事一线实务的时间长一些,其专业水平不一定比别人高,那么其督导的作用就让人产生质疑了。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2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占形考总分的20%)
社会工作行政工作任务的十项工作?
答:1.社区发展工作
2.家庭及儿童工作
3.康复工作
4.安老工作
5.矫正工作
6.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工作
7.长期病患者工作
8.辅导工作
9.帮助工作
10其他对象工作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占形考总分的20%)
请利用业余时间参观或访问当地的一家社会服务机构,列出该机构的使命,并针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进行详细了解,梳理清楚该社会服务机构目标制定的流程单。要求如下:
1.该社会服务机构的使命;
2.该社会服务机构的目标制定流程。
答:1、社会工作行政的相关内容包括有人员日常管理、员工激励、制订服务计划、财务管理、评估服务成效、协调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与沟通、资源分配及整合、人员督导及培训、
机构组织管理、
日常经费预算的控制、
机构发展策划等。
2、目前所在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行政的详细分析,机构由企业家、高校专家联合创办,以“秉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理念,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为社区居民、
新公民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多元化社会服务,
以改善服务对
象处境,提高其生活品质”为使命,以建立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俱佳的人才队伍和社工机构为为服务目标,
主要是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社工开展公共服务与社会公益类服务。
3、机构为非营利民办企业,机构组织架构体现出、总干事为最高统筹者,由两位副总分别负责行政及专业,下设行政人事部、督导服务部、计划发展部、财务部四个执行部门,
督导服务部下设立区域负责
(初级督导)
作为各区总负责人,由区域负责人统筹监管各小团队工作执行及专业提升。
机构非常重视人才培训(管理能力
+专业能力),一方面强调工作条件的改善,让我们作为员工能积极地完成工作,
另一方面又强调对工作严格要求、
赏罚分明,
使员工们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而且机构有制定激励机构,
激励方式包括有让员工有机会参与机构的重要决策、
了解员工的不同优势合理安排分配工作任务、
结合项目的年度计划目标为前提让员工做出最大的努力、
协助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
--- 建立与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 向荣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 取得不少成果。 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 —— 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 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 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 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 ;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 。 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 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 ,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 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 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 , (阮、麦,1996) ,(吴温淑芳,1996) ;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 (陈、苏,1994) 。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 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 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 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 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 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 “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 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 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 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 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 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 1998) , 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 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 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 《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 《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3.贾秀总 《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 (《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 《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 (《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 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7.史铁尔 《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8.林孟秋 《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 《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 (《社联导刊》)1996 第十期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实务;社会工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4-01
一、以实务为导向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理念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教育不仅需要传递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塑造专业价值、培育专业理念,以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功底、技能技巧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工作者来协调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最终目的。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践为取向的专业,重视专业的经验性,强调专业的实务性,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专业性,以实务为导向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工作是社会动荡的“减震器”,社会转型引发的离婚率升高、人口老龄化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贫富悬殊等问题的出现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切实地将“助人自助”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心理疏导,展开社会服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教育以实务为导向,加强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2、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发展的要求。社会工作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专业教育,其价值理念和文化理论都具有西方特色,在实际运用中会与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原则发生冲突,还会存在无法适用中国现状、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情况。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针对中国本土问题探索适合中国文化情境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准则。这要求社会工作教育要以实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根据实际情境来理解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最终成长成为既能适应和理解中国环境又能切实帮助到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者。
3、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实习和实践,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把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运用到现实情境中,也才能将其转换成为应对现实问题、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的教育必须以实务为导向,加强对实习教育的重视,加大实训教育的力度,增强实践环节的效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自我了解、改变和悦纳,顺应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二、以实务为导向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实践和启示
上海市H高校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要求社会工作的实习生要达到包括课程实习和机构实习在内的累计800小时的专业实习时间。上海市H高校社会工作系专业实习的前期安排经过了实习动员、实习机构展示、实习意愿选择、实习开幕大会、实习机构协商确认、实习计划书撰写环节,之后学校根据每位专业实习生实习机构的选择安排适当的督导,实习生与机构协商实习时间开始专业实习。在专业实习期间,专业实习生除完成实习机构安排的任务外,还要完成实习日志的撰写,并就实习情况与督导汇报、就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督导沟通交流。上海市H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实习基地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包括民办小学、儿童医院、活力社区、市慈善会等,涵盖了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领域,尽可能满足社会工作学生的实习需求。
上海市H高校的实践说明以实务为导向开展社会工作教育,需要重视与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开拓多方面的实习渠道,形成实习教学的校内外结合体系。建立和维持合作关系和实习体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院系主动寻找相关部门以寻求合作。社会工作院系首先要在政府机构、社区、民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中需找合适的合作对象,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他们的服务需求,师生主动上门联系,从而建立合作关系。
2、院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和实习项目。上海市H高校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社团――拾星者社团,开展“大哥哥大姐姐”服务计划项目等实习项目,根据本院学生的特点,结合地区优势, 自主开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习选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师生的能力和社会网络。教师在自己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建立了一定的专业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可以为建立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提供便利。有些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工作师事务所,也成为学生实习岗位的一个来源。学生方面,一些本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应的社会服务部门或者NGO里工作,他们是促成所在机构和母校合作的桥梁。而一些高校所在地的本地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交人际网络,这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大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在寻找实习机会的过程中他们也可以自己主动寻找、自我推荐,这些自行开发的实习机会还具有长期合作的可能。
4、社会服务部门和机构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很多社会服务部门和机构,尤其是社区,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和琐碎,在举办特定活动时还会出现人手缺乏的情况。一些部门还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机制和体能老化等现象,所以他们很欢迎在校大学生去实习,补充新鲜的知识和血液。另一些非政府组织,具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而缺乏人力资源,也很乐意和高校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
合作关系建立之后也要注意能够长期维持,这需要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度,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教师也可为合作机构提供专业培训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采取制度化的措施,如签订合作协议等,使合作关系常态化。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使命。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如何针对国情和社会问题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以实务为导向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建立起高校与社会服务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习机会,加大实习教育的力度,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之路。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5
一、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的设置
1.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的隶属关系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隶属关系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隶属关系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隶属于精神康复医院或医疗机构,由医院或机构统一管理,有利于在其它专业科室协助下开展工作。不足之处是,在处理医疗纠纷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受隶属关系的制约,公平原则容易受到影响。第二种隶属关系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隶属于当地民政主管部门或其它社会机构,协助精神精神康复医院或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工作。这种隶属关系有利于开展专业服务,但在与精神康复医院或医疗机构其它部门配合时容易出现问题。
2.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的基本要求
在精神康复医院或医疗机构中设立社会工作部门,需要遵循以下六点基本准则和规范:一、为了保证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工作效果,应当为其提供合理的预算、工作场所及软硬件设备;二、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应当具有医学或精神医学与社会工作的双重知识并取得一定的学位,取得社会工作资格及相应的工作经验;三、由社会工作权威管理部门或者专业督导人员制定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手册,规范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目标、宗旨、方向和具体实施流程;四、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部门功能应该包括个案咨询、小组活动、社交康乐活动、精神健康教育、精神健康调查研究、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习指导与督导、社区精神健康宣传教育等内容;五、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必须具有专业的活动策划、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总结,为精神科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六、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应该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成长计划,为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提供岗前训练、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保障[2]。
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和职责
1.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可根据精神健康医疗机构的精神障碍患者数量、机构规模等实际情况确定,同时需要考虑在病房内开展的活动规模情况:经常开展个案服务的病房需要增加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开展小组或团体活动的病房内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比例可适当缩小。有条件的医院或机构每百张床位应当配备2-3名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也可根据具体病房数量采取每个病房配备1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比例设置。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要求应达到以下标准:专职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学士学位,取得社会工作资格;社会工作应届毕业生一般担任精神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的职位,入职前应当接受一定课时的精神卫生专业培训及精神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3]。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的岗位设置还包括少数辅助人员,通过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协助专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
2.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的职责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关注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协助患者解决因疾病引起的情绪、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调节患者因精神障碍引起的不良情绪,增进患者对治疗环境的适应。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要尊重病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其背后表达的个人需要和精力,然后在恰当的情况下加以沟通、交往,慢慢引导其从混乱的内心世界重回现实。同时帮助患者解决因疾病、治疗、医疗团队、病友关系等因素引起的情绪困扰;解决患者因精神障碍产生的能力下降、社会交往障碍、社会融入能力差等问题。二是招募处于病情稳定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小组活动、社交康乐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精神障碍患者获得行为的改变、身体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三是服务精神卫生医疗过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对影响疾病的社会、家庭、心理等因素的了解,为精神科医师提供相关资料,作为有效诊断的参考。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帮助精神障碍患者了解医疗机构的专业特色、治疗项目,加深患者和家属对精神康复医疗的理解,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后续服务。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帮助患者与家属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寻求并获取必需的社会资源,为病人推荐、安排出院后的康复机构或进一步深入治疗的方向。五是组织指导医院或机构内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志愿者和兼职社会工作者开展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帮助和援助工作[4]。
我国精神康复医院或医疗机构在设置社会工作部门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的基本职能和基本要求,采取适合自己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设置模式。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部门可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进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规范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职责。
参考文献:
[1]廖荣利.医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1999:289-290
[2]戴羽等.医务社会工作机构与岗位设置研究[A].中国医院管理,2009,20(2):20
[3]区月华、陈丽云.医务社会工作[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6:17-22.转引自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2):10
[4]郭永松,吴水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2):1
作者简介:
社会工作督导计划范文6
Abstract:The community drug 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drug form, this article take the Jiangsu province 's first community service organizations ―― Suzhou self service agenc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community of social workers in perspective,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they appear in the work of confusion and difficulties, and put forward some thinking, with a view to China's future community business bett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关键词:社区戒毒 禁毒社会工作者
Keywords: Community anti-drug social workers
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指出,把乡镇(街道、社区)政府作为基层开展禁毒、戒毒工作的主体,并确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戒毒几种戒毒形式,而社区戒毒将成为戒毒的主阵地。针对这一形式,苏州市于2008年7月,注册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社区戒毒服务机构――苏州市自强服务总社。提出“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政府组织领导,禁毒部门监管,相关部门指导,禁毒社工提供服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禁毒工作格局。
一、社会工作实务关照下的禁毒社工
社区戒毒从人本关怀的角度,以社会工作中的“认知――行为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支撑,用优势视角发掘吸毒者自身的潜能,从家庭社会系统中发掘联系资源,帮助吸毒者从根本上也就是心理上戒毒,增强吸毒者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社工助人自助的目标。而社区戒毒的主要行动者就是我们的禁毒社会工作者,根据以上的介绍,禁毒社工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戒毒社工”是指具有一定禁毒和社会工作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在一定时期内,对工作对象提供生活关心、戒毒康复帮助、就业指导、法律咨询服务和行为督促的非政府机关专业化人员。
二、社区戒毒中社会工作者的困境
社区戒毒是根植于自愿戒毒基础上带有监督的半强制性质的戒毒方式,此种方式将戒毒主体置于一种更加宽松的场域之内,免受场域外因素干扰和客观舆论压力的影响。社区,既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或是半开放的发展空间,他们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不断的恢复生理和心理上的常态。笔者深入苏州自强服务社进行研究实习,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社区禁毒社工队伍存在如下困境:
1.戒毒社工队伍不理想。
第一,戒毒社工队伍缺乏专业性。苏州市自强服务总社(以下简称为服务总社)属于社会团体法人组织,在苏州各乡镇、街道设立分社,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部分戒毒职能工作。机构理想的人员配置为持有社会工作者证书,具有一定专业经验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但实际的人员配置与理想状况相去甚远,第二,戒毒社工队伍缺乏经验性。
2.戒毒社会工作者处境尴尬。
戒毒社工属性和处境非常尴尬,既像民工又像勤杂工。苏州自强服务舍名义上是一个社会团体,由政府购买服务,但在实际关系上服务社是隶属于苏州公安局缉毒大队的,总社在苏州的各个街道办设立戒毒分站,在这样的一种机制体系下,社工直属于服务总社,戒毒大队有权支配社工,街道一些繁杂的事物也会找到社工,禁毒社工的系列化工作,在政策上的表达很模糊。
3.戒毒社工也需要人文关怀。
由于禁毒工作的特殊性,禁毒社工普遍的面对着“职业倦怠”和“情绪耗尽”的问题。在工作中进而产生服务意识下降,信念滑坡,制度执行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所以怎么解决禁毒社工的“职业倦怠”问题也是我们所应该重视。
4.戒毒社工工作过程不甚严谨。
社区戒毒主要依靠戒毒社工对于吸毒案主的帮助而展开,社区戒毒工作者的准则是要“掌握案主的基本概况,制定个性化戒毒计划;为戒毒者提供生活上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突出矛盾;对戒毒者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定期尿检。”可社工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体现专业化,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这种认识的存在使案主对社工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而如何建立与案主的专业关系,对禁毒社工来讲不是一个谈话技巧问题,而是需要帮助案主实现一些愿望,如协助案主解决低保问题、就业问题、孩子入学问题等等,而如果专业关系一旦建立失败,接下来专业工作更是难以开展。由于缺乏一套成熟的理论指导,社工只能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感化吸毒人员。
三、社区戒毒中社会工作者困境突围
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难,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1.加大禁毒社工的宣传,提高禁毒社工待遇。
2.聘请专业督导,总结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完善禁毒社工内部督导制度。
3.明确社区禁毒社工管理机制,定位好社区社工工作职责。
4.引导禁毒社工学会缓解压力,摆脱情绪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通过聘请督导,定期组织禁毒社工开展一系列小组兴趣活动,同时,教授社工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开展心理疏导。社工自身多多的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地评估自己,正确定位,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2010.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2】范志海 吕伟,2005. 上海禁毒社会工作经验及其反思.《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