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的培养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篮球的培养目标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1

关键词: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a)-0035-02

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于高校整体的篮球水平、体育水平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我国高校篮球事业的发展,以及篮球竞技人才的选拔也有着重大影响意义。而创新是时展与教育发展的需要,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学校的重视。

1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举国进步。但就体育教育事业来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仍旧处于转型与发展的探索期,特别是高校篮球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仍旧处于过渡时期。具体说来,一方面,全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一致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篮球培养工作必须走一条更为适合的改革道路。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系统中高校仍旧具有培养竞技人才的巨大优势,也是为国家提供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就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对篮球人才的培养仍旧处于“少年队—青年队—职业队”的模式之中,这种体制作为举国体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发挥作用。而近几年来大学生篮球联赛即CUBA的出现冲破了这一体制,带来体制中新鲜的变化。CUBA能够促进我国高校整体篮球水平的发展,提高篮球比赛的公平性。但CUBA对运动员资格有特殊要求,自身定位较高,因此有时候不免否定了某些高校中后备篮球人才的参赛资格。此外,CUBA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建立我国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3个时间节点的后备篮球人才培养系统,导致不少高校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培养更高素质篮球人才的使命。因此我国当下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必须在以满足CUBA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篮球人才培养系统进行改革,建立普通高校的多种形式、多个层次,多种渠道的业余后备篮球人才教育系统。在此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结合我国体育系统举国体制协同进行创新,即当前体育教育事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法。

2进行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意义

2.1促进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校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观念也产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体育教育事业从业者普遍认为,高校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当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做到全面发展,其次的要求才是在篮球领域具有专门能力。这种教育要求只能在高校的合理安排中才能得到完整实施,只有体育系统与学校体育教育“协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学校体育教育能够确定明确的教育目的,具有文化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丰富体系,而体育举国体制能够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平稳的发展环境。两者结合对旧有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全面发展给予科学的专业支持,保证篮球后备人才在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其次,对于篮球后备人才的专业性培养,高校具有训练有素的教师及教练,他们以自身的专业型素养与知识技能保证篮球后备人才的基本篮球素养。而举国体制能够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定期检验、对高校培养工作给予帮助等方式上与高校体育教育协同起到作用,两者作用的同时促进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的改变,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果与效率。“协同创新”培养工作不仅是工作上的合作与相互作用,更是一种对旧有的单一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创新改革,是满足国家对后备篮球人才需求的,以人为本重视后备人才及其个人需要的重要模式。

2.2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

国家教委与国家体委早在1986年就曾经提出业余体育训练时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体育教学事业中应当重视的重要方面。体育系统与高校教育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后备篮球人才培养工作更是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通过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学校篮球运动能够更加深入发展,其培养工作也能够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如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提高高校中体育在德智体教育中的比重。此外,后备篮球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还能够促进高校业余竞技体育自我品牌的建立,提高该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参与兴趣,增强其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来说,协同创新型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拓宽竞技型篮球人才的输送渠道,极大地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促进国家整体篮球事业的深入发展。

3对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建议

3.1转变培养目标

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方向导引即教育目标的确立,有了目标才能为教育提供未来的合理发展道路。在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型培养模式指导下,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转变对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素质教育得到广泛认可与大力普及的今天,体育教育也应当以大学生自身为中心,以大学生综合能力为重要出发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对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竞技型业余篮球人才的全面而和谐的整体身心发展才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并且,高校应当在满足后备人才整体特性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尽可能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其次,高校篮球后备人才教学还应当做到统筹兼顾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不仅从学生的各方面入手,并且从提高教学水平的各方面如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升双管齐下入手,促进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3.2改革竞赛体制

“协同创新”模式下,需要各高校旧有的竞赛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上文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以自身体育文化为特定内涵,以育人为宗旨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以往的高校竞赛体制单纯要求篮球后备人才的专业能力,用“三级训练”的思维模式对篮球竞赛机制进行了思维定型模式,导致运动员只有少年体校——专业青年队——专业成年队的三段式概念。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都会出现文化素低下的情况。对高校中的业余篮球人才来说更是如此,大多数比赛对运动员的生物体能已经激发到了极限,而忽视了高校的文化氛围对运动员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国家体育系统与学校体育教学“协同创新”的模式下,应当改革篮球竞赛体制,让竞技运动、竞技比赛进入高校的同时重视运动员的智能潜力,在竞赛评价机制中加强对运动员综合素质及心理水平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利超,于文民,马潇曼“.寓教于乐”教学模式对高校篮球教学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187-188.

[2]张利超,马潇漫.讲解与示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72-73.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个性化

对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以人为对象,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个体,是拥有单独的个性的,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个性化体育教育的概述

所谓的个性化教育是指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测试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等,为其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个性化教育能积极的反应学生学习心态、能力、观念和技能等方面,让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效果。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就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一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一些教学专家说过学生一方面的成功,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成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挖掘学生体育素质,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最终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个体化体育教育的可行性

(1)个性化教育满足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活动中,经常会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衡量,这一方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延伸,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能让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个性化教育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面对大学生的多样化体育爱好,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顺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对应的个性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并让学生保持与外界的和谐,通过个性化的体育知识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还能在情感、思想、意志、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3.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确定个性化体育培养目标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其关键在于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它是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指引,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高校体育的个性化教育目标,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要保证学生的整体素养能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未来职业的运动素养。在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中,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学生课程主体的作用,体现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基础课、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课,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两个方面,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制定的整体教学计划,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学生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学习效果却是一样,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虽然具有篮球基本功的学生和没有篮球基础的学生在基础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具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学会篮球运球技术,而对于没有篮球技术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掌握篮球的基本要求、规则等,这样就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因体育课程安排形式、传授内容、学生自身素质和教师侧重点等不同,导致体育教育形式多多样化,并附有一定的个性化。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应坚持主体为学生,中心为学生对体育技能、体育知识需求等原则,尽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体育教学从之前的片状教学模式转变为点状教学模式,进而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教学收获,并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该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等,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感。

4.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李浩亮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邵丽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体育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4(23):141-142.

[2]万强,徐自升.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8):336-337.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3

[关键词]篮球;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和健康教育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体育课程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篮球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篮球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多过细,篮球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篮球“精品课程”更是受到了当前篮球课程教学资源的限制未能实现良性推广,因此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学篮球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教育部将体育课程确定为活动课程,因此我们可以将中学体育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活动课程。它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限、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等。篮球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中学篮球精品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加强技能。在提高学生篮球专业技能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组织竞赛、临场裁判等体育教育能力。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发展史,篮球基本规则和裁判法,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要求,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锻炼计划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高、中级学生掌握技战术水平明显提高、使初级学生掌握技战术水平比之现在考核标准显著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组织篮球比赛和管理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创新和创业精神、篮球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的就业需求,使得优秀毕业生。

三、中学篮球精品课程改革的设置、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的目标设定,规定学生必须完成既定学时的体育课。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基本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1)选项课:三个学期共计100学时,主要进行篮球基本技术和素质练习。

(2)课内选修:为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课内选修课程学习,共计36学时。主要进行篮球战术和篮球比赛的欣赏与篮球规则裁判法的学习。

2.选修课:为满足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3.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

(二)课程结构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目标规定,围绕大课程观的理念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出发,紧紧扣住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开设多类型、多教学模式的体育课,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设多类型的体育课,目前可开设的类型为:

1、篮球基础素质课

根据学生入学体育基本活动能力及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运动能力的基础教育,全面加强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2、篮球基本技术课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特殊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以及学校具备的师资、教学条件状况,有选择性的设置一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3、课内选修课

篮球课的课内选修课程开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为主要目的的项目运动水平。

4、保健课

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

5、课外体育活动及俱乐部锻炼课

面向广大学生的以健身和康乐为目标的锻炼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的,在满足其兴趣爱好的条件下,在专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健身锻炼,参加比赛和参与组织等,在学校设定的项目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的健身活动形式。

6、运动训练课

体育特长生组成的高水平运动队,其训练课为必修课程。通过训练课的学习所获取的成绩和通过参加各类比赛所取得的名次,是运动训练课程成绩评价的核心依据。

(三)课程内容

1、身体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的“健康”的指导思想,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内容的选编要形成科学的体系,要树立新观念,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旧的教材体系。

2、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我校师资场馆设施、器材等情况选编内容。各教学区由于场地情况各异,所教学生不同,所以在教材选编上更要讲求实效,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在同单元上课时的场地分配,各自选用不同场地的教材。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应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伯朝文.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6(7):18-22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4

高校体育俱乐部篮球选项课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1概念释义

1.1俱乐部与体育俱乐部。俱乐部是指在自愿、互助、互惠基础上组织形成的具有相应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或团体。体育俱乐部是指旨在开展特定的体育项目或活动的团体组织,具有一定的商业性目的。本文中的体育俱乐部则系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实施的。公共体育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原国家教委199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项目进行专门学习。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采用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因应了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需要。

1.2体育俱乐部选项课与篮球选项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每学期每个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项目来完成公共体育课的学习任务。从而,改变了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传统的由学校、任课老师单方安排的方式。因此,学校必须分类别地为学生提供若干体育项目课程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此,即为体育俱乐部的选项课。篮球,作为一个课程列入体育俱乐部,即成为一种体育俱乐部篮球选项课。

体育俱乐部选项课,与传统的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相比,教学内容更为专门化,教学时数较长,教学安排更为集中,便于提升学生专门的体育技能。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这种“专门化”的教学模式类似于专业体育院校(系)的专业教学(普修、选修、专选),只不过,两者学习者基础差异较大而已。同时,体育俱乐部选项课的开设,也可为学生后续体育选修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1.3体育俱乐部选项课的评价体系。所谓体育俱乐部选项课评价体系,是指包括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体育俱乐部选项课评价系统。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则是使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保持善始善终的关键,关系到该模式能否取得成功。

2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选项课程的开设现状

高校学生公共体育课是学生必修课目之一,普通高校开设的时间为2年,高职院校为1年。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俱乐部可供学生选择的选项课不尽相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新生开设了球类、格斗类、舞蹈类、保健类等体育选项课。学生在学校体育俱乐部网络选课平台中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运动基础、体质条件自行选课,学校体育俱乐部选项课设置情况详见表1。

篮球运动,是一项大众喜爱的集体项目,对于培养人的道德观、集体观、大局观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俱乐部制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中,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学期篮球选项课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25%左右。因此,选择篮球选项课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校篮球选项课的考核现状

的确,篮球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生普遍对篮球选项课的评价方式、标准不甚满意。笔者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40名篮球选项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满意率达到了55.4%(详见表2)。这说明,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俱乐部篮球选项课的评价体系进行反思与重构。

纵观高校篮球选项课的考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3.1考核内容的不科学性

当前的篮球课程考核还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考核和篮球技能评定两个方面,忽视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地区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先天差异,造成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缺乏学习兴趣,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3.2考核方法忽视“过程”重视“结果”

考核时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评价的主题单一,且对被评价者的主体倡导不够;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学生考核最终成绩往往决定课程考试时的表现和发挥。仅仅两次考试课就决定了一个学生一学期体育篮球选项课程的成绩。

3.3个体成绩量化评价突出

目前,高校篮球课程考核多以“量化”指标来评判学生成绩,教师普遍认为“量化”的东西比较客观、便于操作,过分注重“达标”,把准度、力量、速度等运动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尺度。然而,仅仅从单维的生物健康方面来评价学生成绩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3.4过分强调“统一性”的标准

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由于先天遗传、营养、生活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篮球运动的特点告诉我们,对于球场上不同位置的队员要求其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专长。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其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我们的考核内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与学习的主动性,造成了部分学生上课“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

4当今篮球课程评价体系发展的一般趋势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五大培养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这五大目标既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更是篮球课程评价体系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体育工作者就已将身体素质分为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素质(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的身体素质)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树立“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更应如此,这亦是篮球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必须树立的指导思想。

实施形成性评价是篮球课程评价体系发展的一般趋势。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实质上就是过程性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了解到通过教学,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终身体育理念等方面所获得的进步情况,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生认识自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当今篮球课程评价体系发展的一般趋势,也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篮球选项课评价体系构建应予把握的。

5构建高校篮球选项课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路

5.1全面贯彻“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

体育俱乐部篮球选项课考核是学生健康水平、运动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全面考核。新的评价体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参与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特长发展、健康状况及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体育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体育教育教学观念,高度重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培养力度,为“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推动机制。

5.2考核内容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根据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考核内容要提供多样的选择,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他在篮球比赛中所习惯的位置,提供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让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

在考核项目的设置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定多种考核科目供其选择。让学生在篮球选项课中享受其带来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传统的上篮、投篮等考试科目中增加2~3人之间的配合上篮和投篮的考核内容,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大局观。

加强对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组织能力和篮球比赛欣赏水平的考核。高校的学生,特别是部分专业的(如社区管理)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能力对于其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5.3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全程化、弹性化考核

高校篮球选项课的考核应该是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中间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加强对学生的过程体验的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过程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从而在其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篮球选项课的考核评价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改变过去那种期末1、2次课决定一个学期成绩的做法。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对篮球知识掌握和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要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合作精神等。通过调查,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参与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篮球运动也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对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在最后的评价中也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具体的考核方法包括:

5.3.1随堂考核。根据教学大纲和进度,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否进行考核,从而以一种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方式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例如,投篮教学内容完成后,学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随堂进行考核,基础好、动作要领掌握熟练的学生,可以选择随堂考核,或即兴考核。

5.3.2建立与分层教学相对应的成绩评定机制。按技术逻辑,将篮球水平分为A、B、C、D四个层次,并按学生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与此相对应,学生的成绩评定可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层次间和层次内的进步情况来进行,既看学生篮球技能的绝对水平,又要看其学习后技能得以提升的相对水平。

5.3.3建立目标激励机制。与分层教学相对应,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设定目标,对于进步明显,经过努力最终实现自我目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成绩奖励。

5.3.4建立课外活动参与奖励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对于参与或组织班级、系部和学校篮球比赛的同学,在最后的评价中酌情给予奖励。

5.3.5建立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心理学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只有被评价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时,才能主动地改正自己。在学生最后的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我评定、同学之间的相互评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根据上述思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体育俱乐部篮球选项课的评价标准(详见表3),以供参考。

当然,新的评价体系中考核内容和标准的增加和变更,教师工作量无形中得以增加;特别是对于学生课外活动情况的考核,更需进行信息收集与核对等大量深入而细致的工作;再加上分层教学和学生个人目标的设定,使传统意义上简捷的体育教学范式变得繁琐不已。因此,难免一部分教师会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

总之,高校篮球选项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反映的是评价目标、方法、内容和标准,而实质上要求的则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关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选项课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乃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之关键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甄玉.高职院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0,(5):60.

[2]郭有各.美国身体素质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9,(6):45.

[3]金力.普通高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45-47.

[4]陈永生.对大学体育课考核改革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1):139-141.

[5]高升.普通高效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90-92.

[6]沈钧毅.对现行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1,(6):48.

[7]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现状;体育教学;课程创新

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在培养的对象和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学上也应有所区别。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职校特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明确。

1.2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结合专业特点

目前各类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很多,教学内容主要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等体育项目,这些内容从小学到初中都有学习,没有根据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体育教学缺乏职业特色。

1.3体育理论课安排有待于加强

主要体现在,第一,体育理论课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理论课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没有针对各个专业进行细化,没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缺乏针对性。第二,体育理论课实用价值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对他们帮助很大的占13.5%,帮助一般的占74.2%,认为对他们帮助不大的占12.3%。这说明学生在体育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与学生的工作、生活脱节,不适应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实用价值不高。

1.4体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单调

目前,体育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教学与职业学校专业特点之间的联系不多,很少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缺少创新。

1.5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单一,体育考试学生达标率不高

从对学生体育考试达标情况进行调查来看,都能达标的学生只有17.8%,平均能达标的学生占79.1%,不能达标的占3.1%,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在个别项目上达不到标准。对学生而言如果他们觉得考试达标是很困难的事,学生对体育学习也会逐渐失去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而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多彩,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考核结果不够理想。

2.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改革与创新

2.1改革与创新应以体育课程设置为核心

①体育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中职院校的体育培养目标,应根据课程规定,制定与本校的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创建本校的特色,突出职业教育不同之处和创新点,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②体育课程设置需全面优化。根据中职院校的自身特色和职业素质发展的需求,全面设置优化体育课程。一年级设置公共基础必修体育课程,可设置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在每堂课中加入专项体育锻炼,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二年级设置选修课程和专项身体练习。可根据学生发展个性、不同运动兴趣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开设以学习专项运动技术或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体育实用技能的课程。③教法多样化与考核多元化。体育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式,因此要重视传授式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忽视教学效果,应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把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运用到课堂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成绩考核,要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2优化师资力量和强化教学设施

改革创新的关键是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体育教师应一方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和提升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素质培养,逐步优化师资队伍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中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方面,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体育教学硬件和软件受到严重的束缚。应适当的增加对体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促进教学设施和场地的改善,强化学校体育器材配备,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才会加快,学校体育功能才得以发挥。

2.3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师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特点积极发展学校体育文化,树立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技能与文化的自然渗透与融合。

3.结语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职院校学校体育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因此,要逐步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制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目标,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化、考核内容多元化;同时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设施场地器材,优化师资队伍,积极创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只有从“硬设施、软环境”等方面取得成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的培养,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67.

[2]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39.

[3]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5-16.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6

篮球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最喜欢学习的一项教学内容。篮球运动是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方法,由于篮球运动的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篮球教学能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能促进其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等各项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内脏器官的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的进行篮球教学:

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体育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内部要求相一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课程标准》颁布后,在体育与健康课当中,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已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唯一目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学习前后的提高程度等已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篮球教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服务。根据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篮球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五个学习领域的培养目标,在高中阶段应达到的水平目标主要包括:较为熟练的掌握篮球运动技能战术;在篮球比赛和运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够经常参加和组织篮球比赛,能够关注国内外的重要篮球赛事,如NBA等赛事。以《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教学目标可制定如下:①认知目标:95%学生了解篮球的锻炼价值以及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正确的动作要领。②技能目标:90%学生掌握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高中篮球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活动中所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层面上的教学内容,是经过课程设置具体化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是学生活动的全部。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一个“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教的一定是学生所学的,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的效果。以往篮球技术教学内容,注重篮球基本技术学习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内容大多是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动作方法,如,投篮、运球、传球、防守等,按照技术动作的难易度,由易到难,不断循环,最后过渡到篮球比赛。但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实际的比赛中很少用到课堂上所教的这些内容,篮球教学与运用是脱钩的。这是由于篮球技术动作中某些成分是固定的,而且有比较固定的动作结构特点(如投篮的手法),但在运用过程中动作组合是千变万化的。篮球技术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基础技术和实战技术两部分,从学习作为篮球技术基础的若干单个技术动作到根据实战需要所运用的多种技术组合,再到在实战中体会如何运用所学技术,到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特异技术。这条技术学习的主线可以通过单元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篮球项目的模块由一系列相对独立但相互联系的教学单元构成,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所有的单元,从而系统的学习篮球技术,如高一年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如下:①行进间双手传接球。②断球:横断球、纵断球。③组合动作:一对一攻防练习;两人传接球与投篮练习;三人传接球与投篮练习。④二攻一与一防二。⑤游戏和比赛:半场三人篮球赛;全场简化规则的教学比赛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然后和同学一起进行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篮球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实际的篮球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形成积极的教师期望,教学中要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一线教师对篮球教学的方法认可度比较高的是“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分组教学,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帮助,共同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动作技术”和“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体会某一动作”。还是以《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例,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这一教材在初中就已经介绍学习,运球、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先欣赏篮球比赛,接着通过篮球课件了解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知识。然后采取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讲解示范高运球与低运球动作技术,紧接着让学生展示,教师纠正错误。如运球时用手去打球,而不是用手腕、手指动作去拍按球。纠正方法:讲解并示范运球经肩(或肘)关节为轴,手腕随球的上下起付柔和地触球的正确动作要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先采用原地运球练习,体会动作;后进行行进间的运球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并掌握正确的运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