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街区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1
一、城市环境发展
早先的城市环境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环境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
二、街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③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主要感观。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三、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塑造的设计要素
1.使用多功能性
商业街区的职能决定了其可供景观设计的面积非常有限,这就要利用空间立体化,提高使用率,强调复合型功能,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更多的活动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大背景下,也满足使用者休息、娱乐、交往、观光等目的。
2.尺度宜人性
商业街区由于自身性质和客观条件所限,是寸土寸金之地,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趋向立体化,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充分挖掘空间,尽可能以小型设施为主,满足功能需要,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让使用者对街区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商业区内街道尺度的设计是街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街道作为街区的开放空间具有各种机能,合理的街道尺度对街区非常重要。令人愉快、舒心的,人车分流的街道空间是街区的框架。街道不仅具有单一通行机能,对步行者来说也应是魅力十足的空间。其设计可拓宽人行道,增加与街道和地区的亲近感,使用更适合步行质感与尺度的铺装材料和行道树,配置艺术化的街道附属设施,使天然质感和自然气息浑然予街道之上。
3、文化创意性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只有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才能产生出具有世界冲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也应考虑开发的项目中如何保存该场所的历史与记忆。再现历史会勾起人们对那一场所的记忆,由此可想到我们将来应该留下什么,开发时不能把一切都抹掉,历史是不能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应是商务区建设的特色,环境优雅的剧院、会展中心、展厅等可举办各种展览、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这会提高商务街区的城市品味,丰富其城市内涵,也为其建设聚集更多的人气。
四、商业街区设计的建议
建设一个生动宜人的街区,首先要确定一个“用于指导整个规划方案构建与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认识和理念”,即概念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避免规划方案的无谓反复,并由此作为街区设计的总体原则。从形式上,不必刻意追求对称和比例,让街区构成流水般的、融合的连续动感空间,强调其时间上的连续性。从精神上,保留和运用传统的场所和尺度,延续城市的脉络,提高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空间结构与生活结构的一致。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形式的各种要素:点、线、面和方向。提倡“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混合使用”的城市传统。使城市产生亲切的表情和性格,传达宜人的感情和气氛。街道必须被组合,不能将居住区同娱乐区和商业区完全分开。
参考文献: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2
摘要:城市步行街区是市民共享的重要活动空间, 它给人们提供购物、交往的环境,可吸引四面八方来客,是一个城市财富的聚集之所,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代城市步街区设计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步行街区;设计
Abstract: urban walking street,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citizens sharing space, it provide to the people shopping,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an attract visitors from all directions, is a city of wealth that gathered, modern city spac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bloc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ague.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Walk blocks; design
随着步行街的建立,人们对步行街的关注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的向往。步行街区源于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Free Zone)概念,意思为都市里没有汽车行走的区域。在英文中也称为Pedst ri an Mal l,Pedest rian原意是“On Foot”,亦即走路的意思,Mall则是指一种宽敞而供步行的大道,合起来意思为供人步行而不受汽车干扰的街道。现今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存在着车辆拥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停车场少、交通违规等等问题。因此在人群集聚的城市商业中心地区禁行汽车,把街道还给行人漫步使用成为城市摆脱交通困境、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
1 步行街区的历史沿革
步行街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到了中世纪时期,城市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步行街的规划形态由艺术家进行设计,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如对称的几何形态、强烈的空间序列等。
工业革命后,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的“现代城市”理论,在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一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区。
受西欧的影响,北美自50年代也开始在市中心建设步行街,且各有特点,如美国1959年密执安州的凯拉孟佐城步行街,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商业中心区,其中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空桥步行系统是最佳范例,仅美国60~70年代,就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步行购物中心。此外加拿大多伦多市和蒙特利尔市也兴建了庞大的地下步行系统。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量建设新的步行街区,同时顺应时代的需要对许多历史悠久的商业步行街、老街区、里弄进行了承启性的改造,新建的如:成都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文殊坊步行街,重庆的解放碑、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武汉汉江路滨水步行街,南京新街口等。进行了改造的如:有700年历史的北京王府井,十里洋场的上海南京路,上海城隍庙,丽江古城的四方街,苏州清雅的观前街,成都传统蜀国风蕴的锦里、宽窄巷子休闲步行街,重庆磁器口等。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是大型的商业、娱乐、休闲综合步行街,现代而国际化;有的是亲切宜人的历史文脉步行街,体现着各个地域的风貌和人文,传承和延续着自己的传统和精神。
2 步行街区的功能作用
现在我们常说的步行街区最早源于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的“无车辆交通区”,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一场“步行者的革命”,倡导的是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对环境的更新,重新审定了历史悠久的步行街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巨大价值,提高了城市的对外形象。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旧城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步行、休憩、社会聚会等活动中,增进了相互的交流和认同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市民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此外,步行街通常是由传统商业街改建的,那些熟悉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最能激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引发对其的深切热爱。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减少交通噪音,使空气更清新自然。而街道上的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步行街建设使商业老街从原来单纯商业零售功能拓展为综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全方位经营服务。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效益: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以步行代替车行,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人活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避免人车冲突,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3 步行街区的空间形态
“最理想的街道必须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单元!一个人的印象越被限定在其内部,那生动的场面会越美妙:当个人的视线总是有可注视之处而不至于消失在无限里的时候,他的体验是舒适的。”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处于一个多层面、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变化。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又分为封闭、半封闭、转运和步道拓宽等几种形式。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即街区吸引点(节点)以及步行道路(路径),节点可理解为点的概念,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3.1 街道的长度
黑格曼和佩茨指出“有效地设置一个终点形象是街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舒尔茨也提出“在过去的城市里,斜角和弧线创造了‘终止印象’使眼前的景色充满活力。”因此,步行街的长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街道的连续不间断长度的上限大概是1500m(1mi.),超出此范围人们就会失去尺度感,同时会产生疲劳感。对于过长的街道,通常会加入一些节点,如以一定的构筑物进行收口或加入打断其连续性的广场或形成抑扬、明暗、宽窄变化的空间体系等,使步行街以段落式的形态延续下去,达到既连续不间断而又不单调乏味的形态效果。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3
(一)负责全区商业街区开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拟订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
(三)编制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的近期及中远期实施方案。
(四)拟订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管理相关政策。
(五)负责商业街区综合管理工作。
(六)负责全区商业街区、重大商业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并进行整体的宣传、推广。
(七)负责市小寨地区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八)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九)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内设3个事业科室:
(一)规划科
负责拟订商业街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使商业街区特色鲜明、健康有序地发展;拟订商业街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全区可开发改造资源调研摸底工作;负责全区特色街区开发改造的策划、规划、设计工作;拟订商业街区建设管理中各项政策,指导和推进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工作提出能够有效推动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工作进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负责小寨地区控制性规划的对外解释和指导工作,指导各部门、街道办事处、项目单位按照控规要求进行设计;负责商业街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协调工作,指导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深入辖区,推动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单位加快开发改造步伐,实现国有土地更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开设大型商业网点的单位或个人,在向市商贸管理部门提出听证申请前,提出初审意见;收集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二)建设科
组织指导整片区域开发改造的调研摸底及推进;负责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组织、包装、论证、宣传、推介;组织、实施所涉及的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的推介、洽谈并负责组织参加国内综合性洽谈会和投资项目推介会;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册和其他宣传资料;负责全区储备、前期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储备项目库;督促并指导街道办事处做好特色街区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进度推进、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特色街区开发改造过程中疑难问题的解答;做好与市商贸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收集小寨商圈内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系市、区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收集和整理重点项目资料,做好项目的动态管理及有关数据的统计;收集整理特色街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4
关键词:商业街区;座椅;隐性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52-01
一、商业街区座椅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大
当前,商业街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调查,大多比较繁荣的商业街区日人流量5万人次。而如此多的人共享的座椅却少之又少。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抱怨户外座椅的数量太少或间隔距离太远,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但是盲目增加座椅的设施的数量,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空间不足
在现阶段,城市家具设计的不够人性化是国内步行商业街区的一个通病,由于商业街区店铺林立,加上人群较多,使得街道家具占有的空间极为有限,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的时候,如涌的人潮让这个缺陷表现的尤为明显。人流量不断增长,现有的座椅也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
(三)设计不合理,利用率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城市家具设计还是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并且创新意识薄弱。当今西方国家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设计。相比之下,国内的花坛与人们总是保持着那种“敬而远之”的姿态。草地上面插着的牌子永远是“禁止入内”,而有些喷水池只有在节假日才可以“一显风姿”,并且尺度太大,人们只能远远了望。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隐性的定义
这里说的隐性不是把座椅藏起来。隐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空间不足,需求量大,不能盲目增加座椅的数量,使得拥挤的商业街区更拥挤,所以我们要在不影响整个空间的前提下,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休息需要,这时把座椅的隐性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在哥本哈根的城市调查中,发现有一种边界效应,大多数人更喜欢或站或坐于街道空间的边界,所以那里的建筑有很多壁龛、台阶、石凳与凹进之处,这些细节非常适合人的休息和驻足。这些凹凸的连接面给人直观的“港湾”似的心理暗示,给人的休息停留创造了条件。
三、座椅的改变
(一)造型上
隐性座椅要易于人识别,能使人在不远处能意识到座椅的存在,所以在造型上凸显出来。另外,舒适度也是隐性座椅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以节省空间,节省材料作为前提,而是要以人为基准,在能满足坐者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问题。室外椅、凳的坐面高度应在35~40cm,宽度不小于40cm,长度视设计容纳人数与空间环境的大小而定。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以100~110度最为舒适。在步行街节点处的面积较大的区域,以及与商业街区相连的广场内,适于设置供人长期停留的休息空间,这里的坐椅应设计为有一定私密性的、便于交流的样式;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桌子作组合设计。
(二)色彩上
隐性的座椅在色彩上要特别重视,如果色彩运用的好,即使不设置指示牌,没有夸张特别的造型,人们也会从色彩上就辨别出来。所以色彩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另外,商业街是热闹的还是静谧的,这也与色彩的运用相关。它与街道所烘托的热闹或精致的特点应相对应,比如热闹的步行街道座椅用鲜艳的色调和相对密集的数量突出欢乐气氛,而相对静谧的小巷则可能用淡雅的色彩突出其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功能上
商业街区是一种临时性的场所,人的流动性大,停留时间较短,街区座椅只是给人提供短暂性的休息区域,如果功能上较单一,既占用空间,又浪费材料,得不偿失。当前功能多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南京正洪街和上海南京路上,都采用了座椅、花坛的组合设计作为休息类街道家具的形式;还有把座椅做成雕塑形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将休息的功能融入到花坛、雕塑、水景、车障等的设计中去,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些多功能的次要休息设施。座椅设施的布局充分考虑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布置在公共空间区域或建筑的周边,空间中的花台、树下,会比随意布置的座椅更受欢迎。
四、总结
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我们考虑的不仅是造型的奇异或者大面积的占用空间,而是应该在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之间、自由空间与可利用空间之间,引入新的对话场景和体验,阻止现代设施的可见性的膨胀。隐性化设计并不只是针对座椅而言,其他的城市家具也需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为更多人服务。
参考文献:
[1]谢佩,盛起.城市街道座椅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理工大学,2008期.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5
关键词:湘西;商业街区;城市形态学;意象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78-04
1 前言
湘西苗疆地区地处湘西南边陲,沅水支流巫水上游,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家园,经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城镇建筑文化和浓郁民族风情。为湘西现代城镇、村寨建设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与创作来源,然而随着近年来小城镇的建设速度加快和规模的增大,当地的历史文脉保护受到市场经济的;中击,特别是在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中,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模式化开发掣肘了地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如何在商业街区规划设计中摆脱固有形式,体现民族特色是湘西苗疆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在国外城市风貌区的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城市形态学理论被广泛应用,这种通过对城市的物质肌理形式以及塑造其建筑类型的各种的社会经济起源和自然过程研究,寻找城市设计原则从而指导规划设计的实践操作的规划思路值得借鉴,具体来说,在湘西苗疆小城镇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中,应从湘西苗疆地区的文化背景着手,深入挖掘与商业街区建设与之相关文化的内涵,并对其建筑形式追根溯源,从而得到指导实践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 湘西苗疆地区小城镇文化背景概况
商业街区的特色营造离不开其文化内核,湘西苗疆地区的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汉文化、荆楚文化、侗族文化、瑶族文化等多文化融合是构成商业街区的独特风貌的关键。
2.1自然地理特色
湘西苗疆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地貌形态以山体丘陵为主,其群山起伏间溪河纵横、溶洞相连,地形的复杂性使得城镇多依山就势,临水而居。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充沛雨量,四季分明,为各种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苗疆各村前寨后,也喜植枫、椿、樟、梧树以及棕榈修竹,形成了城镇丰富的绿化景观,而商业街区特色的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这些自然地理特征的合理利用与改造。
2.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小城镇的商业街区规划中,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除了要考虑城市商业的服务共性外,还要特别研究该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关系到商业街区在操作层面上经营定位最关键的部分――业态的合理规划,业态配置比例上的不同直接导致街区功能定位的差异,从而影响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法。
湘西苗疆地区由于由于受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偏远及交通不便的双重因素,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全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湘西地区迎未来了极大的历史机遇。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都得以开展各项建设,特别是旅游业得以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但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仍比较有限,商业消费的主体大部分来自于外地游客,这决定了湘西苗疆的特色商业街区规划需立足于商旅互动的背景,在尊重本地文化传统的同时,根据游客消费群体的文化需要以及接受模式做适当的改良。
2.3民俗习惯
民俗习惯是区域内地域文化最为集中和最具特点的体现。历史上湘西地区战乱频繁,造就了苗族人重内在、重实际、重群体的特点,其民俗虽浸染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但由于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受中原正统文化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主要是苗族文化、湖湘文化、多神教文化和梅山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信仰较为复杂,信鬼成俗、多神信仰。俗称“三十六神,七十二鬼”,有椎牛、椎猪等隆重祭祀活动,苗族崇龙,有接龙活动,规模仅次椎牛、椎猪。苗族的图腾崇拜有龙神、枫木、鸟、盘抓等。
2.4规划指导思想
通过上述对湘西苗疆地区文化背景的研究,在其特色商业街区规划中,首先确定要在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这一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价值和空间环境特征,强调“城景”相融的原则。即结合当地的现状条件和地方文化特征,引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城市形象塑造为出发点,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在规划方法上综合考虑道路及道路两厢区域的功能和景观要求,对用地布局、景观设计、交通规划等进行综合研究。
3 湘西苗疆地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要素分析与规划实践
3.1湘西苗疆地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实例的选取
本次规划研究实例选取的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大道规划,项目基地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城儒林镇的北部,所在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是全国现有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历史悠久,近年来交通日臻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加强,投资环境十分优良,发展前景尤为看好。民族大道作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形象大道,也是承接南北新老两个城区的标志性大道,其建设目标,是打造一条以商贸旅游为主,同时集体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商业、金融、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街道,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休闲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33700m2,临街长度约900m,临民族大道两侧各24m,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商业街区,符合规划研究对象要求。
3.2湘西苗疆地区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实例要素分析
城步特色商业街区的规划在实质上来说即是对其意象营造,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意象的构成元素分为区域、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五大元素,从而在特色商业街区规划研究中,可从这五类元素分别对应的总体布局、交通组织、街道界面、节点空间以及标志性装饰小品五方面对商业街区意象营造进行分析。
3.2.1总体布局
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大道为东西走向,西端道路北向用地落差较大,其余地段较平坦,由西到东分别有南山大道、古田路、儒林大道、连峰路、人和路、白云大道与之相交。根据这一自然地形特征,用地以规划道路为轴线,安排商业、金融、居住、公园等地块。以方便人们生活、营造美好环境、促进商旅发展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建筑形象、空间联系、景观塑造等内容,着眼于文化内涵、空间结构和整体形态轮廓,结合等高线走向展开空间布局(图1)。
用地内的建筑布置主要采用行列式,部分采用自由式、院落组团式等形式,并结合地形
进行竖向设计,构成山水相映的城市空间形态。结合民族公园和民族大道发展两种功能,充分利用基地和周围环境条件,从域步历史及现有特色文化提取苗族文化的精华,按照苗族的历史发展及文化发生,以抽象的时空理念概述域步及苗族的发展过程。主线:锣鼓广场(聚众驱兽)――山顶图腾(原始信仰)――山水对歌(苗族生活)――表演广场(文化交流)――运动坪地(现代精神)以苗族民众的生活从古老走向现代为概念贯穿整个公园的景观主线,局部辅以趣味节点,让苗族传统文化融于绿色惬意休闲场所中,赋予了景观的多样化和深远意境(图2)。
3.2.2交通组织
规划因循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城市道路骨架,组织规划区内完善的车行、人行道路系统。以城市主干道为主要联系轴,城市支路为媒介连接各用地,将各功能区串连,加强它们之间的交通联系,并在主要公园绿地、景观节点、商业中心等考虑配置相应的停车场,充分满足旅客和居民停车的需求(图3)。
规划的交通体系分为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外部交通是景观联系城市的纽带,内部交通则主要起到沟通各建筑之间的作用。区域内重视公交系统的形成,共同形成安全,舒适的景观交通体系。公园片区中,弧形道路的连续相接构成内部交通骨架,强调了水线的自然伸张,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水面景观。紧密连接沿湖亲水步道和栈木道,形成良好的步行游览空间在步行系统上采用当地民居中的表演场地的鹅卵石铺法,图案划分着重于线与韵律的关系,便于与城市公共设施融为一体,并形成特殊的景观,具有强烈的识别性。铺地材料在整体图案的控制下,采用多样材料如石材(花岗石、板岩等)、广场砖、彩色水泥等,在节点处可以用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加以点缀,使石头铺就的美丽而又各不相同的图案极具民族特色。而停车场采用规则式铺装方式,运用植草砖,种植本地树种,在满足停车需要前提下实现最高的绿化率。
3.2.3街道界面
街道交通组织贯穿了景点,对人群具有导向性,但是单调的街道流通性空间缺乏美感,使人感觉索然无味,难以驻留,而街道界面的丰富与创造则会使街道空间成为城镇的室外客厅和景观走廊,使人流连忘返。
规划中街道界面的设计主导思想是充分体现乡土建筑的原生态性和表现力,沿街建筑采用有进有退、封闭与开敞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街道活力,丰富街道空间层次与文化内涵。建筑风格从当地民间建筑演绎而来,通过调研了当地丰富的民间建筑,提炼出其中的典型建筑元素,如屋顶形式、垂脊脊饰、卷草纹、封火墙等。对其类型化并进行有机创新,建筑造型体现绚丽多姿苗族文化绵长的“气韵”。借鉴传统的“风火山墙”的屋面为母体,采用重构手法,结合韵律性极强的叠檐洁化,充分调动“山墙”的神韵。建筑色彩以素雅的材料本色为基本特征,如青灰色的瓦,灰白色的青石,白色的涂料粉墙等,只是木门窗漆成黄色,整个建筑色彩淡雅、朴实、清幽。在屋脊上进行彩色描绘或塑造,形成一种朴实的浮雕装饰效果的民间工艺。封火墙墀头多以白色灰塑装饰,但都较为粗糙,其灰塑技艺粗犷、简练,题材多为花鸟和山水画,具体均模仿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图4)。
建筑界面构成的轮廓线作为城市景观潜在生命的体现,也是城市主要艺术形象的重笔。民族大道的规划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创造具有小城镇特色的高低错落、有主有从、丰富而有变化的街道界面。结合生态山体的背景,对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以形成起伏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对于现状建筑则在轮廓线上与新建筑作类似处理,与新建筑保持统一,街道整体轮廓线跌宕起伏,与域步县周围连绵的群山相呼应。
3.2.4节点空间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苗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空间,它是原住民长期以来在与自然气候环境、土地物产资源的斗争与妥协中相互适应而逐渐形成和规范下来并持续影响后来者的行为模式。在规划设计中这种行为模式产生的开敞空间成为突出表现地域特色的重点。
规划中民族大道的线型变化曲折而不单调,有利于创造街道的景观观赏点,规划利用地形及建筑围合关系形成不同而有序的节点景观效果,并在道路交汇处设置多种开敞空间,以供公共休闲游憩,其主要的景观轴的节点构成为:“南部入口广场”――“民族公园”――“综合商贸广场”。
入口,乃空间的起始或转换点,具有明确的界定性和导向性,以及外向开放性的特征。入口广场作为南面区域的中心,展示空间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为广大市民提供聚会、交往、娱乐的生活活动场所。在设计别强调场所感,形成空间的隔断划分内外区域,并与周边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建筑组群合围成,并结合十字路口处景观雕塑小品等,形成一种阴角与阳角结合的广场活动空间(图5)。
民族公园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的展示场所,也是市民及游客在对民族文化接受信息集中的地方。设计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再现城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与民族大道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公园主要设计布局了锣鼓广场、山顶图腾柱、跌水碑林、民俗文化表演广场、文化架廊、对歌台、对歌亭、民族运动场地、洗衣亲水坪等极具城步民族特色的节点要素。公园设计时既考虑了其使用功能的需要,还注重了对现有原生态树林和树种的保护和利用。
白云大道是县城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县城的过境车辆都要从此经过,因此它与民族大道的交汇处的标志性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对吸引大量游客前未观光旅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划在此建造以超市、金融、服务为主的商贸区,对带动商旅活动经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3.2.5标志性的装饰艺术小品
苗族装修艺术上因地而异,不拘一格,大多利用了当地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特长,就地取材,通过塑形、图案、色彩、陈设等装饰手段未体现其艺术美。风格简洁,重点集中在入口、退堂、门窗、拦板、吊柱、柱础、檐口及屋脊处。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装饰,本着使用节约的原则,装饰重点突出,艺术效果丰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
规划中用将这些民族工艺应用于各类标志性建筑与小品之中,比如在建筑上用窗花长短对比突出门窗隔扇,使之成为整个建筑中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之一,由简到繁,由粗到细;锣鼓广场上设置的重檐牌坊和苗族大鼓,入口处高差为十多米的高山跌水流下落入石碑林立的水潭,以及广场周围以湘西鼓为主的图文雕刻,(图6)无一不体现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民族工艺的精巧别致。
4 结语
根据上述湘西地区文化背景研究与规划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到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方法,结合意象元素的运用,在对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随着西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湘西小城镇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对小城镇的特色规划设计研究也急需拓展,愿今后能有更多先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充实到小城镇特色规划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6
本次鲜鱼口街区城市设计的研究是针对于鲜鱼口重点保护区和周边的部分区域,依据《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的地块划分,本次研究范围包括以重点保护区为核心的B6、B7、B8、B9、C5、C6地块,面积为24033m2(图1)。
本次城市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几点:
鲜鱼口街区城市设计的基础研究
1 把握鲜鱼口街区的基本特色
(1)鲜鱼口街区是千以商业,居住为主的功能混合地区,地区特点来自于丰富的功能混合,整个街区以步行为主,吃、喝、玩、购于一体,调动了各种消费形式,聚积着活力和人气(围2、图3)。
(2)鲜鱼口街区形成发展是以自由发展的曲线形态为主,受到明清时期规整式城市规划的影响较小(图4)。
(3)“多目的、多功能”的商居混合空间形态是鲜鱼口街区的文化特色。鲜鱼口街区现存的传统“商居混合”的建筑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形态分为三种,“上宅下店”的独立式,“前店后宅”的院落式和功能混合的天井式。
(4)建筑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建造时代从清到民国到近现代,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建筑和民国中西混合风格为主;大部分建筑属于小式做法,建筑的规格和建筑型制虽不统一却相互协调。
(5)鲜鱼口街区至今保存天兴居炒肝店(1930年)、兴华西浴池(1921年)、便宜坊烤鸭店(公元1416年)、天乐园(光绪初年),鸿庆楼等老字号店铺,延续着老字号“诚信经营”、“货真价实”的基本经营理念。并根据与大栅栏地区处于商业上竞争的特点,形成了街区内永争一流的竞争观念,正如兴华园浴池匾额“不是华清胜是华清、难比趵突敢比趵突”所述。
2 总结鲜鱼口街区的主要问题
(1)经营项目单一,特色不鲜明,规模偏小,人气不足、业态萎缩的商业(图5)。
(2)传统韵味丧失、空间形态单一混杂,空间层次和规模不清的街巷空间(图6)。
(3)年久失修、私搭乱建、人口压力造成的有“量”无“质”的建筑质量。
(4)增建改建等随意性改造形成的局部有“貌”、整体无“风”的建筑风貌。
3 SWOTT综合分析
(1)S(优势):鲜鱼口地区是老北京城南部最重要的传统商业街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
(2)W(劣势)现状中认定的保护建筑数量较少(图7)整体建筑质量和风貌较差,现状商业衰败导致消费人气严重不足,使得该地区现有的商业严重萎缩,
(3)O(机会):在现代人追忆历史的潮流中,鲜鱼口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机会,通过城市设计改造,保持古街风貌,恢复商业活力,鲜鱼口地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T(挑战):北京城新的商业格局已经形成,旧的传统商业格局已经被打破,重新激发老街的活力,成功重组大区域和小范围的商业格局,势必是一种挑战,传统商业受到现代商业的严重冲击。
鲜鱼口街区城市设计
1 确定鲜鱼口街区城市设计目标
通过鲜鱼口街区城市设计,强化街区五大特色,整治现状四大问题,营造出符合现代商业行为并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商业文化综合街区。
2 明晰鲜鱼口街区城市设计原则
鉴于鲜鱼口街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平民化商业街区氛围,为切实保护和延续街区的特色,并结合现代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和商业场所的规模需求,在保护,修缮和更新改造基础上营造出承载街区特色商业活动的空间环境场所。从以下五个原则对鲜鱼口街区进行城市设计。
(1)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现代人商业行为方式为内涵的基础,规划整个鲜鱼口街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建筑功能组成,构建将当代价值取向与街区传统文脉相叠合的行为场所。
(2)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和具有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建筑,以保护的传统建筑为实体和空间形态的控制关节点,引导整个街区形态的构建,营建符合历史特征的街区环境。
(3)合理利用的原则:利用保护的传统建筑和传统院落,以原有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合并,控制合理的业态规模和形态规模,以确保街区整体风貌的协调尺度和突出表达新旧建筑之间的关联。
(4)激发活力的原则:调整整个地区的商业业态结构。将传统商业、特色餐饮、文化休闲,戏曲娱乐和客栈体验等活动,根据街区内各地段的不同区位度进行配置,从商业集聚度和人流集聚度两个方面激发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5)环境优化的原则:整治现状形态和功能杂乱的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建立起整个街区的环境质量支撑保障体系,营造胡同内部的空间趣味。
(6)弹性操作的原则:基于商业环境的多样性特征和发展灵活性要求,在延续街区整体特色的目标框架下,引导和鼓励功能构成及环境形态的“有度”创新,制订弹性的设计方法和操作方式。
3 构建鲜鱼口街区的整体功能形态
(1)按适当规模合理划分地块大小
规模太小不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规模太大则不利于有机更新的进行和延续地块肌理的生成文脉。城市设计中调整合并街区地块规模,形成街区功能建构的基础。
地块合并原则如下:①以原有院落为基本单元,以重点历史建筑为基点 合并相邻接的面积过小的地块,优先合并与胡同走向相垂直的纵向地块,②以胡同和支胡同为边界确定分地块的划分规模,即地块合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跨越胡同或支胡同。②出于商业经营和防火疏散的要求,合并地块须至少具有两个方向的临街道、临胡同或临支胡同的人行出入口。
以上述三点为依据,将鲜鱼口街区划分为6大块12小块。
(2)按现状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
根据鲜鱼口街区西连前门大街、东临前门东侧路的区位条件,以及街区内保护与保留建筑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依托历史文脉进行街区功能的建构。街区土地分为餐饮,市井商业、传统休闲,保健休闲体验,戏曲娱乐五大功能区块,空间上的具体分布如:
B6地块,以“都一处”和“全聚德”两个老字号餐饮店铺为功能主体形成“京味饮食区”,展现出老北京饮食特色BS地块形成以老字号“黑猴”商业店铺为功能引领“京昧市井商街”,生产或经营与旅游相关的地域特色商品和纪念品;B7地块形成以兴华园浴池为功能主体的“休闲保健区”、形成文化传统浓厚的休闲保健集聚区域,B9地块形成以鸿庆楼老字号餐饮为功能主体的“京味餐饮区”,形成品种多样化的小吃餐饮功能集聚区域,C5地块形成“地方特色小吃区”,强化街区平民化的功能特征;C6地块以天乐园和关帝庙为功能主体,形成“戏曲娱乐文化区”。形成娱乐文化的综合业态模式。
4 保护街区整体的传统风貌格局
此次城市设计延续鲜鱼口地区典型市井商业风貌特征,继承地区传统城市肌理、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等。构建传统与现代时尚特色相结合的商业步行街区(图8)。
(1)梳理完善的街巷格局
本次城市设计梳理街区内现有的街巷,延续历史街区由街、巷、胡同的空间序列构成的道路层级及街巷格局。以鲜鱼口街作为主要商业街,横向连接布巷子、肉市街。肉市二巷,新潮胡同、北晓顺胡同及南晓顺胡同六条次级商业街,形成纵横交织的街巷格局。并在地块内开辟庆隆胡同,德丰西巷等胡同串联各个院落,构建人性化网络步行系统(图9)。
(2)营造宜人的街巷节点
街巷节点的设计以营造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为目的,街巷节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街巷胡同的交叉点:第二类是重要历史建筑节点,第三类是部分开放院落。
(3)强化基本的院落单元
鲜鱼口街区环境肌理的基础单元为典型的合院形态,本次城市设计通过整治私搭乱建和年久失修的建筑,明晰组成街区整体环境的基础单元形态(图10)。
(4)延续传统的街巷肌理
历史上鲜鱼口地区的基本形态机理就是街巷胡同的交通格局和院落组成单元格局,对街区形态机理的设计上也主要是从以上两方面展开。
(5)建立街区的门户形象
本次城市设计的门户形象突出对街区的环境性格特征和风貌特征的展现,与所处地点的空间尺度相协调。鲜鱼口街区形象门户分为两类,以鲜鱼口街为主导的东西两侧入口,加上天乐园广场构成主要门户形象,通向街区的各胡同口构成了次要门户形象(图11)。
(6)保持传统的街区风貌
街区风貌控制上强调以下三点 ①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图12),②街区建筑高度的控制,①在整体风貌协调的情况下注重各功能地块风貌的差异性。
5 明晰鲜鱼口街区的公共空间形态
(1)建立规模层级分明的公共空间
鲜鱼口街区原有的“鱼骨形”街道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街、巷、胡同和合院四个等级的街区公共空间,形成规模完善和层级关系清晰的街区公共空间体系。
(2)构建形态比例多变的公共空间
鲜鱼口主街和六条次级胡同作为主要街巷结构骨架,街道空间形态不宜狭窄,压抑,地块内支胡同作为平民化商业与老北京文化生活的体验空间以及次级交通系统 在空间序列上体现收放变化,避免平直,单一的胡同空间 广场与街道开放空间作为人们集散、驻留与休憩的场所,不宜给人封闭感。
(3)注重公共设施文化品位
依据老北京传统商业风貌特征以及鲜鱼口地区各空间层级的特定环境氛围性格。以满足并完善公共空间驻留与集散功能,提升街道景观品质为目标,在街区内适当设置城市家具小品和其他基础服务设施。统一设计。风格与街巷风格协调,引入古典元素符号,反映时代感。
6 控制街区的建筑单体风貌
(1)控制建筑单体要素 建筑单体设计的控制着重体现在布局型制,风格形式、比例尺度,材料与建构,色彩与装饰五项主要内容: ①布局型制:保护和整治建筑功能平面与外观造型相对完整的现状建筑,在保护区范围内以鲜鱼口街区典型的三种建筑样式传统商业建筑为参照来更新建筑单体的布局(图13)。
②风格形式,在北京传统商业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局部近代西洋式风格的商业建筑形态,延续街区内多样混合的建筑形式特色。
③比例尺度:侧重控制沿街面的建筑单体形态的开间、层高和部件尺寸,将整治和更新建筑的外观立面控制在民间商业建筑常规的比例尺度之下。
④材料与建构:在保护区范围内侧重传统材料的运用,保护区范围外侧重传统材料的局部运用;在更新和整治建筑上以钢筋混凝土框架替代传统木框架,在保护建筑上延续传统的木构方式。
⑤色彩与装饰:侧重材料本色等朴素的色彩在建筑单体形态塑造中的运用,侧重民间多样化装饰主题和多种材质装饰构件的选用(图14)。
(2)以嵌入式的设计方法延续传统建筑风貌
嵌入式的设计方法出发点是尊重历史和现状。把街区和地快作为整体来考虑,具体设计步骤 ①定点建筑设计,依据现状资料调研,参考历史文献考证确定文物建筑。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现状质量和风貌较好的三大建筑作为固定点来保护。①嵌入式建筑设计 在固定点之间采用嵌入式的建筑设计方法,具体协调因素主要指上述所提到的布局型制、风格形式、比例尺度,材料与建构,色彩与装饰五种设计要素(图15)。
7 引导鲜鱼口街区的细部装饰形态
鲜鱼口街区从整体环境一建筑单体一细部装饰的序列,是城市中街区尺度的完整实体造型系统。细部装饰形态是街区内部观赏的对象,本次城市设计注重在亲切的近人尺度上具有延续街区特色和凸显商业环境氛围的价值,细部装饰形态设计原则上分别注重以下几点:
①突出细部装饰形态塑造的主题,烘托平民化商业街区的环境氛围(图16),②明确各种细部装饰构件的位置,与商业建筑共同组成和谐的整体(图17)。③区分传统商业店面装饰的类型,构建形式丰富多样的商业街景观。④设置传统风格的商业招幌标志 连贯展现出商业店铺的性格特征。①控制户外广告尺寸和悬挂位置。以凸显商业建筑形象和装饰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