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1
为了更好地实现改革目标,学校老师也需要重新制订教学方案,以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规划,下面我们将对此展开探究。
一、加强知识预习,实施自由式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自主学习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可以先了解一些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熟悉写作背景,如,鲁迅先生最初是研究医学的,他希望通过治愈患者来为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出一份力,但是最后他明白了更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人内心的意志。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与藤野先生相识,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晚年时的鲁迅依然不忘藤野的教诲。经过这番了解,学生就可以在上课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二、推行小组研讨,实施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实行小组讨论制,以此来促进大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喂――出来》这篇课文时,文章结尾使人产生无数联想。此时,老师可以让大家分组探讨,联想以后的剧情是如何发展的,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三、理论实践结合,实施开放式学习
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学生
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还很少,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更直观准确地学习知识。由此看来,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程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对如何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通过课堂导入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初中时期是学习生物课程的启蒙时期,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展导入实验:发给每位学生一片馒头,让他们细细咀嚼,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回味之后,为什么会有甜的感觉?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进行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生物课程教学需要通过必要的实验来进行,实验能够更真实准确地展现给学生理论知识所阐述的内容。实验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验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食物与营养》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淀粉的性质和检验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马铃薯、红薯、玉米等等,然后各自滴上碘水,观察其结果。实验结果很明显,这几种食物都变成了蓝色。这样的实验令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同时更加喜欢学习生物课程了。
三、组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延伸探究活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实验周期很长,比如光合作用需要光、种子萌芽的过程等。这就需要学生们组织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比如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在不见光的地方。一周后发现,青菜变成了白菜,韭菜成了韭黄。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自信心,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活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延伸。
四、改进课本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优化,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并且操作简单,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做植物吸收的实验时,可以改进为:把一只新鲜的萝卜切成两半,分别在切面挖出能够储水的形状,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过一段时间之后分别观察萝卜的水位情况及软硬程度。这种改进节省了器材,增强了实验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意识。
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创新备受当今社会人们的关注,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变化,能够拥有创新思维很重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要培养学生亲自思考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同时教师要给予这样的学生鼓励和支持,以他们为榜样,让其他学生也参与进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3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关于改革中小学生评价机制、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评价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的科学性、过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健康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求与方法
1、“全面发展的学生”标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学生6个基础性发展目标,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初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执行《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小学生的评价标准执行《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市、县教育局分别编印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供各学校使用。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使用与成长记录档案的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主要内容有学生基本情况、学业考试或考查等级、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综合性评语等,学生人手一册,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生组建成长记录档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学生成长档案的记录与管理。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主要由班主任老师保管,定期整理、展示,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学校应将评价手册的使用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建设情况纳入对班主任和教师的考核。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与“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产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原则上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的方法按评价主体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评价小组评价三种,三种评价在综合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可因年级变化有所调整。学生自评最高不超过30%,互评由本班全体学生或学生代表参与,最高不超过30%,评价小组评价最高不超过70%。初中学生评价可借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完成。基础性发展目标等级分A、B、C、D四等,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学生各维度评价等级要依据各评价主体评价的结果综合生成。在学期末综合评价中,六个维度均合格且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达到良好以上的学生,即授予“全面发展的学生”称号,对在某一维度达到“优秀”标准的学生,可授予“**星”称号。
学期末或学期初,学校应对本学期或上学期“全面发展的学生”和“星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如召开学生大会或家长会、印制光荣册、在校园广播或校园网上展示等;同时将“全面发展的学生”名单上报县教育局普教股,县教育局将在教育信息网上进行展示表彰;初中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市教育局规定纳入高中学校录取依据,对连续三年获得“全面发展”称号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推荐到高中学校,由高中学校优先录取。
三、工作重点
各学校要根据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实际,制定完善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方案要体现可操作性、实效性、导向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让学生学习有目标,发展有方向;使教师评价有依据;学校引导有层次。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学校要切实转变德育观念,认真探究符合当代青少年实际的德育模式与方法。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做到德育活动序列化、生活化。继续推进感恩教育和“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其内涵。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中感受德育,在活动中体验德育,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德育。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和公民素养的培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落实课程方案结合起来。要把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着重抓好音、体、美、必修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学校课程的开设,在确保开全课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坚持依法治教,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各级主管部门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规定落到实处;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文化艺术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四、组织保障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工作,全面落实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成立由校长、德育处等部门负责人、教师和家长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负责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学校要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当前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分组实验;初中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53-02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中对物理课本上出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探索精神。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课程,对其有效方法探究也是很重要的。
1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强、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目前由于教学环境的特点,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就算是做实验也不会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在实验中往往是教师给学生的演示实验作为实验过程,学生实际参与实验操作较少,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感受不深。更有时候学生的实验是一种走过场,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很差。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的体验比较间接,更别谈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拓展了。有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的评价不及时或者不到位,长此以往,就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实验的兴趣也渐渐淡薄。
在物理实验课前,一些教师没有及时安排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不注意实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验过程中不明确实验目的,完全是一种盲目的实验状态。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不明确,各行其是,参与度不高,实验后的交流与评价也较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存在的疑问也没有及时在组内或者课堂中提出并且得到解决。甚至对于部分不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进行直接修改,不尊重实验客观事实。这都是当前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普遍现象。
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标准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则,人们才能根据这个规则进行学习、生活。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也是一样,小组实验教学更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分配,不能将学习好的全部放置于一个组,这样会使得其他小组没有学习的信心,心理上产生落差;应该保证每个小组既有学习好的优等生,也有学习稍微薄弱的后进生,兼顾理论知识扎实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合作,这样小组中才能人才均衡。每个小组都按照这种方式分配,才能确保小组人员的能力优势互补。同时,要注重分组时对于实验任务的分工,形成实验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合作、人人交流的局面。
3 分组实验学习在教学中的意义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现象找到本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深刻记忆相关的物理概念及规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分组实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习效率 现在初中课堂的许多物理实验都由教师直接操作,开始时学生由于好奇,还能够认真观察,但渐渐地都会失去兴趣。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距离教师比较远,既没有参与感,又不能观察到实验的细节,因此就不再看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实验现象在课本中就已经讲解得非常详细了,再看也不会出现新的事物。然而实验的吸引力就在于自己成功后的喜悦,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收获了成功的果实,使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实验所带来的惊喜与奥妙,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开展了分组实验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团队组合实验,认真归纳总结在实验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分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科技在发展,信息在全球化,因此需要开创新的领域。笔者看到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其大概意思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发现、寻找新事物的第一人。在分组教学的时候,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地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打破常规,发现新的问题。但是初中物理实验已经给定最终的结论,而且都是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有什么现象都已经知道了,使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思维中。分组实验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分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小组实验教学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实验,使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规划,探讨实验,发现科学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加强团队间的合作默契,为以后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奠定基础。
4 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分组实验有助于规范使用实验仪器 认识和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精密性。每一个实验仪器都有其使用限度,超过了使用范围,轻者实验失败,仪器毁坏,重者有的仪器会引起实验安全问题。因此,在初次接触实验仪器时,学生可能都不会使用实验仪器,这时候分组实验,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沟通,优秀的学生带薄弱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动手能力弱的学生。
如在学习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关系时,需要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水和酒精,对不同物质进行加热,让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但是,本实验中酒精是易燃物,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火灾、烫伤。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弱,不会使用和安装仪器,而小组内的优秀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通过交流,实验课上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器材的使用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甚至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探讨,比如: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为什么不能用手拿砝码,而应该用镊子夹取?学生间经过充分讨论后能形成共识,并且知道了正规规范的使用方法。
借助分组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会学习的人不如快乐学习的人,快乐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学生对于未知的、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有一种急切的求知欲。所以在做物理实验时,每位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观察,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示学生注意每一步实验的条件及现象变化。在小组实验中能有效实现学生查缺补漏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学习热传递这章节的时候,实验小组中的学生尽可以进行分工,有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铁架台、凡士林、火柴等),有学生负责观察实验现象,有学生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确保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体验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的乐趣,使优秀的学生和薄弱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愿意学习物理,这样在课堂中听课认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学习更容易。
对分组实验进行汇总交流,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结束后,对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学生在做实验时,常常由于种种内在外在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的标准值与测量值存在差距,要引导学生找到产生这种差距的准确原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实验中常用的多次测量法,测量密度这个物理量时,涉及的实验室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组实验可以进行多次测量,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比如在测量水的密度时,教师将班内学生以3人为一个小组,全班形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测量出水的密度,最后将各小组成员所有的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得出的平均数据就更准确。
另一方面,小组协作学习在交流汇总各组实验方案时还能集思广益,不断地使实验方案得到改进。比如在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在用液体水测量大气压强时,各组都发现实验室大气压能托起的水柱越来越高,直到研究到将1米长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时,试管中的水柱并没有下降。各组讨论时发现,继续加长试管,对于实验的操作来说非常不方便。在小组内和大组间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应根据实验原理p大气=p液=ρ液gh,
通过换用密度大的液体使液体的高度变小,使实验操作更方便。讨论交流并且每个小组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使小组间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这可以引导学生更深程度地了解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理解实验的根本原理,强化物理知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新的学科,尤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强自己的知识,进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分组实验是比较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鸿.浅谈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5):67-69.
[2]朱敏.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科技信息,2013(6):84-86.
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5
一、选准导学案为突破口
减负提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必须找寻突破口。而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样才能学得好、学得持久,学业压力才会真正减轻。通过导学案,能促进青年教师或相对落后的教师快速成长,保证教学质量高位均衡。总之,导学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可以带动各方面工作上水平。
我校导学案的实施始于2012年暑期,其主要程序是:
1.提出导学案的要求。我校出台了《丽岙华侨中学导学案编制方案》,对导学案的编制、使用、评价、修订等提出了全校统一的要求。
2.组织编写。从当时正在教学的内容开始,七年级全面展开。
3.组织评价。我们除了平时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外,在学期结束前组织由学生、专家和教研组同行等参加的调查问卷,对一学期的导学案进行整体评价。
4.提出整改意见,集中修订。针对学生、同行、专家等提出来的问题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对导学案的修订提出了既统一又个别化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寒假和暑假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中修订。
5.编印成册。经修订已基本成熟的学案首先印刷成册,发给学生使用。到目前为止,七八年级5门中考学科的学案全部进行了修订,并以电子稿的形式保存。
导学案对保证我校各学科高位均衡发展功不可没。近两年的期末检测中,我校同学科各班级之间的差距都明显缩小,同时导学案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构建“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所以侨乡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为学习主体的农村薄弱初中,侨乡留守儿童与外来务工子女占了约85%,学生流动性大、基础普遍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学习动机不明确,家庭管理方法滞后,学生在日益下降的成绩中,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我校于2008年开始,组织教师学习借鉴“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为主线、以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为主要特色的“121”课堂模式。其内涵表现为:
第一个“1”指的是自主学习10分钟。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学生把思路打开,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2”指的是展示释疑20分钟。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教师点拨四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指出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讲解要语言精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四是针对展示点评情况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第二个“1”指的是反馈检测10分钟。检测方式可以是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
三、实践成效
1.学生的发展。(1)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2)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教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3)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同时,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
初中优秀生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6-01
1 引言
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知识的传承、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都对实验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又尤其显得重要。实验教学具有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和功能,其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水平,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在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实验教学的功能仅仅定位在知识传承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教学片面地当作知识传承的工具和手段,使实验教学成为仅仅为知识学习服务的附属物。
目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由于起步时间较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可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从而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靠、高效施行提供制度保证。
2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分析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在紧抓探究性实验教学共性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密切结合这一过程当中的“初中生物课程”以及“初中学生”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初中生物课程与高中生物课程之间有两年的断层。经过两年的时间,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到了高中往往已经遗忘殆尽。然而,虽然具体的知识点容易忘记,但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养成,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优质的初中生物教学,应当能够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锻炼其生物学的科研素养,为高中生物乃至大学生物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定位的必然要求。另外一方面,初中生物课程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极小,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需要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中的“趣”、“疑”、“动”、“思”等四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把“趣”、“疑”、“动”、“思”的有序活动作为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原则。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上述四个关键环节,让学生自主质疑、自主实验、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实现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入内化。
4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科学的探究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一堂好的探究性实验课也应该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组织。对于高中学生,只需要做适当演示即可,但是对于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初中学生,应该更加注意引导,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仅仅依靠个别老师和学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每个初中学校实验教学体系“硬”条件和“软”条件的全面提高与优化。
“硬”条件指的是良好的生物实验硬件条件配置,其是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前提。新课程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但目前初中学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实验所必须的仪器和场所,原有的实验资源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这就需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要求的实验选题加强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及其场地的建设,使探究性实验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
“软”条件指的是教师素质的优化与提高,以及自由的实验环境。“软”条件时是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虽然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但是教师的积极、有效引导是学生自我探究的指南针,是学生正确航行的重要保障。各级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研活动,钻研探究理论,设计探究实验,并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水平。此外,还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自由发挥、自由组合、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实验,实现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拓展。就一定意义上说,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场所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