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麻疹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儿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个月~12岁。多数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40.7 ℃之间,发热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热程5~11天;均有较典型的皮疹,出疹顺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症状,67例患儿中,并发腹泻54例,支气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经应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均治愈。
护理:①心理护理。②隔离护理:按呼吸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隔离至疹后10天。麻疹传染性极强,要隔离麻疹患儿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③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保持安静,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患儿有畏光症状时,房间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防止抓伤。观察出疹时间、顺序、皮肤色泽皮疹出齐时间,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转归。内衣应柔软,透气性好,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勿捂汗。⑤高热护理:发热是麻疹的主要症状,麻疹患儿体温可高达40.0℃以上,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高温应采取降温措施,但不宜过分降温,体温骤降则影响皮疹透发,故应监测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向家属解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物理降温宜用温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对皮疹的刺激。药物降温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类。⑥饮食护理:患儿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饮食应予易消化,富有营养,多水分的流质、半流质为主,注意补充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因麻疹时维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果汁,随体温降低,病情好转,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中医辨证论治[2]:①顺证治疗:初热期贵在透疹,以辛凉透发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内陷,可用宣毒发表汤;见形期重在清热解毒,并佐透发,忌用大辛大热,以防助邪化火,伤其阴液,治以清解透表汤;疹没期,益气养阴,忌用大苦大寒,以防伤其肾气,可用沙参麦冬汤,若患儿四肢厥冷,可用温水擦浴。②逆证治疗:邪毒闭肺,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热毒攻喉,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可用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可用羚角钩藤汤合清营汤,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药。③其他疗法:对麻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苏叶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预防: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应按时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儿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并隔离观察21天。
讨 论
麻疹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无合并症者需对症治疗,故合理的护理对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本组病人病发夏季,特别注重高热护理,把握体温与出疹的辨证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2
传染病不但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随时威胁着周围人的身体健康,家庭隔离与消毒千万不可忽视。
家庭隔离是将病人安置在尽量避免与家中成员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环境中,无条件者可建立以床周围为单位的小面积隔离区,隔离的措施概括为四个分开,即:分开吃、分开住、分开用、分开洗。具体措施要弄清楚所患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隔离。
如果患的是消化道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等,隔离应以分开吃、分开用、分开洗为重点,病人不要和家里其他人合餐。吃剩下的食物不要给其他人吃。不能给小孩喂饭、喂奶,更不能让病人做饭,病人的洗漱用具、被褥、碗筷、水杯、脸盆、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与其他人分开,单独使用保管洗刷消毒和放置,不是护理病人之必须。健康人尽量不要去接触病人或病人用过的东西。为了及时消毒可在病人床旁准备一盒0.5%的过氧乙酸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接触病人之后将双手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如无过氧乙酸,市场销售的84消毒液也可以,或用肥皂水反复彻底冲洗双手多遍。
家里其他人在病人患病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最少要做到饭前便后多洗手,对病人的餐具每天洗刷后最好进行煮沸消毒,其他用品能煮沸的也可以进行消毒,煮沸时间为30分钟,对不能煮的物品,如被褥、衣服书报等,能浸泡的可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不能浸泡的可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并注意翻晒。病人的大小便、痰、呕吐物、脓血等排泄物要用漂白粉或石灰消毒或掩埋(漂白粉与排泄物之比为1∶4,或用20%-30%漂白粉乳剂)病人接触过的家具表面,门把手,床头、地面、农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喷洒或擦洗,房屋门窗要保持通风。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3
在布莱尔发表声明之前,有关他的19个月的幼子是否接种过麻腮风疫苗之风波在英国闹得沸沸扬扬。保守党议员朱莉・柯克布赖德当面质问布莱尔说:“我们是政客,我们告诉公众做什么。我认为,公众有权知道我们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与他们应用同一标准。”英国议会下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伊恩・吉布森也强调说:“布莱尔应当向公众说明,他的幼子利奥是否接种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因为公众在复杂的科学问题上是向‘领导看齐的’。”
引起争议的具体原因是,布莱尔夫人娘家的一名幼童患上了孤独症,一些医生和家长认为是注射了麻腮风三联疫苗造成的。据此,公众怀疑布莱尔怕自己的孩子出危险,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开始,布莱尔夫妇对此质问一直保持沉默,这更引起了人们对麻腮风三联疫苗安全性的担忧。于是,怀疑的目光,不客气的质问,加之媒体凑热闹,使布莱尔终于沉不住气了,不得不站出来,火气十足地发表了上述声明。
麻腮风疫苗防病功不可没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婴幼儿中流行。正常婴幼儿接触病人后,绝大多数会被感染而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喷嚏、流涕、咳嗽、声嘶、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眼睑浮肿,也可有呕吐、腹泻的症状。轻型麻疹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少而色淡,并发症少。病情严重的麻疹,患者发热高达40摄氏度以上,早期出现大量紫蓝色融合性皮疹,呼吸、脉搏增快,发绀,常有谵妄、抽搐、昏迷的症状。疱疹性麻疹,其皮疹呈疱疹性,内含澄清液,周围有红晕,甚至呈融合性疱疹,患者发热高,症状重。麻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卧床休息,注意护理,保持室内清洁、温暖、通风,鼓励多饮水,吃易消化食物,保持眼、鼻、口的清洁。再就是根据其发热及并发症给予消炎、止咳、解热的药物。流行期间,托儿机构暂不接收患儿入托。易感儿应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该病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腮腺肿大往往先由一侧开始,1~4日后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疼痛明显。其预防治疗的措施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和对症治疗。饮食以流质为宜,应避免饮用酸性饮料,保证液体摄入量。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麻疹合并喉炎;气管切开;呼吸道管理;隔离;氧疗
[中图分类号] R473[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45-0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发喉炎率为1%~4%,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致死[1]。我院传染科1998年4月~2007年6月共收治麻疹患者863例,并发喉炎行气管切开者27例,现将27例患者行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7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34岁,最小9个月,平均18.5岁。气管切开后平均住院天数30d,27例均痊愈出院,治疗成功率达100%。
2呼吸道管理体会
2.1正确的
为了减轻气管套管下端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应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伸展。
2.2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的变化以及胸腹部起伏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寻找原因予以排除。
2.3套管的管理
2.3.1 气管套管要固定牢固。套管系带松紧度要适宜,太紧压迫颈部血管,太松套管容易脱出,其松紧以恰能插入一指为度[2]。
2.3.2内套管于手术后的前3d每6小时取出清洗并消毒1次,痰多时,1h清洗消毒1次,因为前3d患者喉头分泌物较多,勤取出清洗以免粘稠的痰液阻塞内套管,以后则每12小时取出清洗消毒1次即可,并注意内套管离外套管的时间不要过长,以防外套管阻塞。
2.3.3内套管外口以0.45%无菌盐水纱布覆盖,既可起到防止外界尘埃进入气管作用,又可减少呼吸道水分大量丢失的作用。
2.3.4拔管前要做好拔管试验,对配有套管外囊的,可先将气囊放气,试堵内套管管口,逐步由堵1/3、1/2至全管。堵管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病人不能耐受应及时去除栓子。一般全堵管24~48h后病人活动、睡眠均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2]。
2.4呼吸道的湿化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湿化、加温作用丧失,加之气管通过套管与外界相通导致出入水量负平衡,使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结痂,绒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产生呼吸道阻塞。而湿化充分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可靠活跃的绒毛运动和积极的呼吸道吸引来保证有效呼吸道分泌物引流[3]。因此,湿化疗法是气管切开患者治疗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2.4.1湿化的方法(1)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是利用气流或超声波声能转化为动力将湿化液撞击成微粒悬浮于气流中进入呼吸道,用以治疗呼吸道炎症,稀释痰液,促进排痰。但是,较长时间的雾化可使患者血气分压下降[4]。为了避免麻疹合并心衰,合并肺炎患者及血气分压低的患者雾化后缺氧,在雾化吸入前我们先给予高流量的氧气吸入,再给予短时间、小雾量、间歇雾化吸入。每2小时雾化吸入10min,效果满意。(2)气管滴药。选用剪去针头的无菌硅胶头皮针管固定于气管内套管的侧壁,插入深度为6~8cm,小儿插入深度酌减,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管缓慢间歇滴入气管。每20分钟滴注2mL,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呛咳。
2.4.2选择适合的湿化剂以往的护理方法是将药物加入生理盐水中进行湿化。但据有关文献报道,无菌蒸馏水和0.45%的盐水湿化效果优于等渗盐水。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快,盐分流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而0.45%的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再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我院常用0.45%的盐水内加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或布地奈德加特布他林作雾化吸入,患者易于接受,疗效较好。无菌蒸馏属于低渗液体,刺激性强,多用于吸痰前的气管滴注,使之诱发咳嗽,促进排痰,减少气道阻力。
2.4.3湿化液的温度与量 湿化液温度应保持在33℃左右,气管切开患者每日由呼吸道丢失水分约180~200mL,湿化量应高于正常需要量,以200~220mL为宜。
2.5保证有效痰液引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如果不注意痰液引流就会阻塞呼吸道,有效的痰液引流应先通过气管滴药或雾化吸入将药物吸入支气管肺内,起到溶解、稀释干燥痰液及消炎的作用,使粘痰变稀易出吸出,常用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注意药物吸入与拍背相结合,拍背能使药物与粘痰充分接触后发挥药效。
2.5.2如果患者无力咳嗽或昏迷患者咳嗽反射消失,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排痰,我们给予吸痰。吸痰时,要注意先吸净痰液,再翻身,翻身后叩击背部,使痰液引流。
2.6做好消毒隔离,防止医源性呼吸道感染
2.6.1此类患者行呼吸道隔离,病室内应空气流通,室温保持在18~20℃适当避光,并保证每日用紫外线照射60min,减少细菌繁殖,减少感染机会,紫外线照射时注意保护患者的眼睛及皮肤。
2.6.2吸痰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用具专用,吸痰管每日更换,严防交叉感染。
2.6.3减少咽喉部分泌物漏入气管。由于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上呼吸道内存有大量细菌。因此患者极易发生口腔炎及口腔溃疡,如果发生口腔溃疡,先用利多卡因涂患处镇痛,再用3%双氧水清洗溃疡面,并将覆盖在溃疡面的假膜全部拭净,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清洗完毕将思密达粉覆盖于患处。涂药时先用消毒干棉球塞住腮腺管口和颌下腺管口处,隔断唾液,延长药物在溃疡留存时间,使药物充分吸收,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再取出棉球。涂药30min内嘱患者家属勿让患者进水进食。30min后如果饮水进食宜温凉,采用这种方法做口腔溃疡患者的护理,患者的溃疡面恢复较快。从而也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因为思密达具有刺激黏膜蛋白的分泌并与黏膜蛋白结合保护黏膜,增强黏膜的屏障作用,防止多种化学物质和各种病原菌及毒素对黏膜的损伤,促进损伤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5]。内套管要严格消毒,更换内套管前必须充分吸引出其周围分泌物,以免含菌渗出物漏入下呼吸道诱发肺炎。
2.7作好健康教育
2.7.1指导进食低钠、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多食绿叶蔬菜和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6],禁食辛辣及高热食物。保持床单整洁,皮肤清洁、干燥。经常变换,防止压疮、防止口腔细菌感染,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使患者尽快恢复呼吸功能,预防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深吸气,做腹式呼吸,成人则鼓励其咳嗽,小儿则刺激其咳嗽。
2.7.2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近期勿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使气管得到充分修复。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86.
[2] 周秀华,张静. 急危重症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
[3] 史继学,李树捷,秦秀香. 急诊护理学[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199.
[4] 赵勇. 呼吸系统疾病几个易被忽视的护理问题[J]. 护士进修杂志,1995,22(10):30.
[5] 徐峰,余文华. 思密达与维生素E治疗小儿口腔溃疡[J]. 医药导报,2002,21(3):167.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 血浆置换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41-02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是将病人的血液引出,通过血浆置换器将血浆和细胞成分分离,弃去血浆,将细胞成分和等量的血浆替代品输回体内,以清除体内致病因子(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与蛋白相结合的毒物等)来治疗一般疗法无效的多种疾病。本科自2004年1月将血浆置换用于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至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20~65岁。药物性肝炎4例,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12例,重症肌无力22例,血小板减少症3例,多发性骨髓瘤8例,冷球蛋白血症2例。
1.2方法
采用百特BM-25透析机或单泵治疗,P2S型血浆置换器,遵医嘱置换液为新鲜血浆及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4%白蛋白2 000~3 000 ml,血流量80~100 ml/min;置换速度1 000 ml/h,根据病人PRA检验结果及病情,间隔时间1~2 d,连续3~5次,本组每次PE治疗时间2.0~3.5 h,每次置换出血浆2 000~3 000 ml。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血浆置换治疗的相关知识、目的、治疗方法、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处理措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陌生心理。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仔细查看病人的病情及外周血管情况,判断穿刺难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者可以选择静脉置管。
2.1.2 一般护理 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有无血浆过敏史。②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快、体温高者暂不宜行血浆置换术。③完善术前各项检查。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上机前,检查各管路、血浆分离器连接是否紧密,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尽量排尽管路和血浆分离器内空气。
2.2术中护理
2.2.1 卧位取平卧位,注意保暖。预防管路阻塞、曲折、脱落。
2.2.2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每30~60分钟测血压、心率1次。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应加快置换液输入,同时减慢血浆滤出速度。本组5例因置换速度过快,病人出现头昏、脉快、出汗、恶心、低血压,经减慢血浆滤出速度、延长PE时间,病人症状缓解,血压渐趋正常,顺利完成PE。
2.2.3密切观察机器运行情况 血流量控制在80~100 ml/min,每小时约滤出液1 000 ml,血浆滤出液与置换速度保持平衡, 血浆置换时,置换液输入不宜过多过快。机器动静脉压,跨膜压(TMP)勿超过13.3 kPa,以防置换器破膜及置换速度过快。本组在PE过程中有2例置换液呈淡红色,出现置换器破膜,立即停止置换,给予回血,同时更换血浆置换器,继续进行PE,病人无不良反应。
2.2.4防止低温或凝血PE中病人因输入大量置换液体,如液体未加温输入后易致畏寒、寒颤或体温不升,故所备液体需经37℃水浴箱加温后输入。由于血流速度较慢,血液黏度高易凝固而堵塞置换器,故肝素用量应稍大,一般常规首剂20 mg,0.5 h追加8 mg,结束前30 min停止,必要时予鱼精蛋白中和。
2.2.5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①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等。本组中3例出现恶心、心慌,2例出现皮肤瘙痒,经肌肉注射非那根后症状缓解。②低血压:表现为头昏、心慌、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减慢血流速度,必要时用升压药。③电解质紊乱:低血钙表现为患者口周发麻、出现肌肉痉挛、手足抽搐;低钾、钠,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处理是补充相应的电解质。④其他:如出血,治疗中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滤出血浆的颜色,判断是否溶血。
2.3术后护理
2.3.1穿刺部位处理拔针后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垫1~2块纱布压迫穿刺部位20 min,轻重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动和皮肤穿刺点无渗血为度。如有渗血再重复压迫,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用沙袋压迫。同时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情况。返回病房后继续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
2.3.2留置管护理留置管用肝素封管,观察插管是否通畅。保持插管处皮肤干燥、清洁。每日更换敷料1次,尽可能不用透气性差的一次性贴膜;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定时通风换气。本治疗组无留置管感染。
2.3.3 交接班血浆置换术结束后,写好交接班记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床头交班,继续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3结果
本组53例,27例临床治愈出院,24例病情明显好转,2例死亡。
4小结
血浆置换术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已被相关专家承认和肯定。在治疗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加强术前、中、后护理,是血浆置换术得以顺利进行和成功的保证。总之,血浆置换术在临床上已逐渐推广,我们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提高了治疗疾病的成功率,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静,陈敦全,杨耀明.人工肝支持系统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03,33(3):13.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其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就循证护理理念对中医护理实践的发展作用与同行进行探讨。()
1.循证护理促进中医整体护理发展,加快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循证护理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评估施行护理。例:口腔溃疡,中医认为主要为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会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肠实热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胸烦闷等症状。在口腔局部采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或涂西瓜霜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全面调理,中医的整体护理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2]。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当前,中医护理工作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辨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辨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
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循证护理一是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不仅凭经验及直觉决定护理行为。护士主动了解病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针对临床实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辨证,并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准确施护,做到护理工作有据可依,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二是重视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病人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以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论证,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3.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循证护理的开展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能够应用现有的最好的护理实证来制定出改善病人的状况以及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面的健康需求。根据1992年AHCPR对临床实证的分类,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二类实证:通过至少一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3]。中医护理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大量的养身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理论、技术和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护士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脾阳不振证型脘腹痛病情轻者,用花椒20g,吴茱萸15g,研末水调敷脐,12h换药1次;便秘者(急下)用大黄粉6g水调敷脐[4],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人的症状,且方法简单,疗效独特,安全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值得我们临床加以研究,整理并提高。
随着EBN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5]。
参考文献
[1] 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 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3] 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