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分析报告

病理分析报告范文1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203-02中图分类号:R 720.597 文献标识码:Bお

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病因复杂,病死率高,部分患儿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明确病因,有效控制惊厥发作,有利于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01年1月~2007年9月收治的76例新生儿惊厥的病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新生儿786例中新生儿惊厥76例(9.67%),男53例,女23例;足月儿58例,早产儿18例;胎龄≤36周10例(13.2%),37~41周60例(78.9%),≥42周6例(7.89%);出生体重<2500 g 39例(51.3%),2500~4000 g 36 例(47.4%),>4000 g 1例(1.32%);入院日龄:≤3天49例(64.5%),4~7天10例(13.2%),8~14天15例(19.8%),15~28天2例(2.63%)。县医院出生31例(40.8%),乡、镇、妇幼保健所出生37例(48.7%),家中出生8例(10.5%);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21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有出生窒息史22例。有围产高危因素68例,占89.47%,其中有异常分娩史38例(50.0%),因胎位不正、宫内窘迫,前置胎盘等因素做剖宫产17例,胎头吸引器助产9例,早破水3例,旧法接生8例,急产1例。脐带异常23例(30.3%),脐带脱垂3例,脐带绕颈18例,脐带短小2例。羊水胎粪污染15例(19.7%),Ⅲ度9例,Ⅱ度6例。

2.惊厥原因 惊厥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钙血症及一些相关疾病。76例惊厥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5例(46.1%);颅内出血(ICH)18例(23.7%);低钙血症8例(10.5%);化脓性脑膜炎5例(6.58%);败血症4例(5.26%);肺炎3例(3.95%);低血糖1例(1.32%);捂热综合征1例(1.32%);不明原因1例(1.3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多发生在生后3天内,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多在生后7天出现惊厥。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惊厥的分类法[1],惊厥发作类型有:微小型41例(53.9%),强直型8例(10.5%),多灶性阵挛型10例(13.2%),局限性阵挛型12例(15.8%),全身性肌阵挛型5例(6.58%)。头颅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76例中行头颅CT检查63例(82.9%),发现有异常表现38例,以脑实质低密度改变(23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材允夷诔鲅(12例)多见。血清生化检测,包括血清钙、钠、血糖等,低血钙38例,波动于1.28~1.95 mmol/L;低血糖1例,血糖值仅1.7 mmol/L;低血钠28例,波动于126~129 mmol/L;12例感染者中9例检查了脑脊液,其中6例脑脊液细胞数增加,波动于(78~330)×106/L,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脊液生化异常。

3.治疗与转归 根据原发病进行治疗,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HIE采取综合供氧,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血压、供给足够能量和应用苯巴比妥控制惊厥,首剂20~30 mg/kg,止惊后给维持量5 mg/kg,如效果不好可给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肠或是应用安定。低血糖者应给25%葡萄糖2~4 ml/kg,按1 ml/min速度静脉注入,然后用10%葡萄糖5~6 ml/(kg・h)继续注入。低钙血症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2 ml/kg,以5%~10%葡萄糖稀释一倍后缓慢静脉注入。低镁惊厥者以25%的硫酸镁0.2~0.4 ml/(kg・d)静脉注入。感染性疾病应用合理的抗生素,同时辅以止惊治疗。结果:痊愈44例(57.9%),好转15例(19.7%);病死9例(11.8%),死于脑衰(持续昏迷,持续高热、中枢性高钠等),呼衰、心衰、低血压等;各种原因放弃8例(10.5%)。

讨论

1.新生儿惊厥发生的病因分析 在国内报道中新生惊厥的发生率范围较大。其原因可能与近几年来重度窒息儿和极不成熟儿在生后早期预防性应用鲁米那有关。有报道鲁米那能降低脑代谢率,降低细胞内外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损伤,使惊厥的发生相应减少;此外,新生儿入院后常被注意检查血钙,从而给予及时补钙治疗,避免了部分患儿惊厥的发生。

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很多,有时可同时存在几种因素,如HIE可伴有低血糖和(或)低血钙。近年由于头颅CT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由围产期窒息引起的HIE和ICH的诊断率。因此,本组HIE占首位,其次是ICH,多在3天内发病,与文献报道相符[2]。出生3天内新生儿惊厥的发生与母妊娠史、分娩史及胎龄、出生体重密切相关,病因诊断必须详细了解围产期情况,结合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检查,CT扫描是诊断脑损伤的可靠指标。HIE为本组新生儿惊厥的首位原因,其次为ICH,两者均有严重的窒息缺氧史。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有较高的发生率,-般报道为活产新生儿中的1.5%~10%;并且在中度至重度的产时窒息中,60%~80%可留有程度不等的神经系统损害[3]。新生儿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产生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包括脑水肿、组织坏死及颅内出血三部分[1]。ICH一直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一种严重疾病,重者不仅可引起不同程度颅脑损害,如脑积水、皮质软化、癫痫和智能障碍等,也是引起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4]。由此强调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建立高危新生儿监护的重要性。

2.新生儿惊厥的生化特点 本组8例惊厥患儿中同时伴有低血钙,其机理可能为因窒息缺氧,大量氧自由基生成,细胞膜的钙泵和钠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胞浆内Ca2+浓度异常升高,血钙降低,因此,临床上有围产期窒息史而导致颅内病变惊厥者,有并发低血钙的可能。临床除应重视诊疗主要病因外,也应及时纠正代谢紊乱。对生后早期发生惊厥者,有必要测定血钙,但因其低血钙的性质与代谢性低血钙有所不同,因而补钙或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尚待进一步探讨。 新生儿惊厥与日龄有明显的关系。本组HIE和ICH几乎均在生后3天内发病,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组,而低钙惊厥和感染性惊厥多在生后1周后发病。因此,分析惊厥与日龄关系,有助于判断病因。

在低钙惊厥病例中,除1例在出生第6天发病外,其余7病例均在15天后发生,其中4例系人工喂养儿,可能因牛奶中钙磷比例不当,影响了钙的吸收,以及新生儿肾功能还不成熟,使磷的排出缓慢,致血磷增高、血钙降低。因此,仍需强调对人工喂养儿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3。

本组20例HIE和(或)ICH病因都伴有低血钠,窒息后脑缺氧,上视神经核和脑垂体受刺激后引起ADH分泌过多,产生水潴留,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是低血钠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低钙惊厥和感染性惊厥发生在出生后7天,有学者提出,新生儿惊厥3天内主要原因是颅脑产伤和围生期缺氧,7天后多与感染和代谢紊乱有关[5],本组资料与文献报道相符。因此,对新生儿进行血生化和脑脊液生化及脑脊液检查发现,惊厥原因占患儿总数的23.7%(18/76),提示这些常规检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期发生惊厥者主要与围产期窒息有关,故一旦发生惊厥,必须紧急查找病因,立即处理,颅内高压力争在48 h使颅压下降。加强孕期保健,产前检查,及时诊治孕母并发症,正确处理难产,恰当选择分娩方式,尽量避免使用产钳及负压吸引术助产,适当放宽剖宫产适应证,以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出生1周后发病者宜多考虑感染和低血钙。

3.新生儿惊厥与脑电生理特征 本组76例惊厥类型以微小型最多见(53.9%);与婴儿及儿童有很大不同,这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各种病理因素刺激而发生异常放电,大脑皮层受损处高度抑制状态,皮层下中枢异常放电或脑干释放的现象有关。新生儿期惊厥假性发作也有一定的比例,国内外有学者通过视频脑电图观察大脑异常放电和惊厥动作时,发现有2/3新生儿惊厥不伴有痫性放电[6]。新生儿脑电图呈动态发展过程,且与脑的成熟度密切相关,由未成熟波形成其背景活动,迅速不断地出现成熟波形变化。同时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分层及神经元的胞膜、胞质分化不全,树突、突触、髓鞘的形成亦不完善,神经元与神经胶质之间的正常联系尚未建立,因此,无论在皮层各部位之间电活的传导,还是在一个半球内或两个半球之间的同步化都不完善,皮层的局限性异常电活力不易向邻近部位传导,更不易扩散到大脑两个半球,引起同步放电,故全身强直抽搐少见。提示,在临床上应注意仔细观察新生儿口角、面部抽动,眼球转动,非刺激吸吮咀嚼动作,肢体反复踏车样运动,反复呼吸暂停等,这些现象易造成漏诊。一旦确定为惊厥,应立即采取抗惊厥措施,并迅速进行病因诊断,针对病因的治疗比抗惊厥更重要。

在抗惊厥临床应用研究方面,选择性头部降温治疗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体温维持在34.5℃~35.6℃,对心、肾、肝、凝血及代谢功能无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更广泛的应用亚低温治疗HIE多中心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围生期脑损伤的治疗是长期的综合的序贯治疗,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对其最终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2]蒋 莉,蔡方成,李 欣,等.惊厥持续状态大鼠脑内神经元死亡的年龄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2,49(9):545.

[3]朱建幸,何振娟.新生儿疾病诊治技术热点的理念更新(下)[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0):670-672.

病理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莱姆病;颅神经损伤;脑炎

1 病例报告

1.1 患者xxx,男,44岁,既往健康,因发现蜱叮咬1周后,出现发热伴周身不适3 d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2℃,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右腰部可见0.5 cm×0.5 cm圆形丘疹,表面坏死,外缘呈鲜红色,颈部略有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腹水征阴性。入院后,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符合“莱姆病”的诊断标准,给予“青霉素”480万U 2次/d静点以抗螺旋体治疗,因莱姆病一期可出现颈部轻度强直,给予“甘露醇”20%-250 ml 1次/12 h静脉点滴,1 d后患者发热消失,颈部抵抗消失,于第二天晨5时许患者突觉右眼视物模糊,双影,查体见右侧瞳孔散大,直径约4.0 cm,对光反射消失,右眼睑不能上抬,右眼上视、下视、内收均受限,头部CT:正常。清神经科会诊后,基本排除脑血管病变,眼科会诊后未发现眼部病变,均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颅神经损伤,继续给予“青霉素”480万U 2次/d静脉点滴、“多西环素”0.1 g 2次/d口服以抗螺旋体治疗,并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10 d后渐减量,及七叶皂苷钠“20 mg 1次/d静脉点滴、“甲钴胺”口服等营养神经药物以促进颅神经回复,经治疗7 d后患者右眼睑下垂有所好转,瞳孔缩小至3.5 cm,但仍有视物发白及右眼上视、下视及内收功能障碍,治疗6周后,仍无明显好转,出院后6个月随访,眼睑下垂及眼球远动障碍仍无明显好转。

1.2 患者xxx,男,60岁,既往健康,发现蜱叮咬7 d,发热、周身不适6 d、皮疹5 d,出现神志恍惚3 d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0℃,神志恍惚,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压之褪色,以躯干为著,左侧颈部被蜱叮咬处皮肤红肿,中央有坏死,周围有红晕,直径约10 cm,有触痛,球结膜水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无项强,双肺呼吸音略粗,心率:110次/min,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及相关科室会诊后,排除神经系统原发病变,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早期脑实质变化,神经系统改变。心率快,莱姆病第二期可出现心血管改变,腰穿查脑脊液呈无菌性改变。患者入院后第2天出现便血,约500 ml,并有呕吐,为胃内容物,带少量淡红色血液,有呃逆及四肢震颤。呕血考虑为莱姆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所致。

2 讨论

莱姆病于1975年在美国东北部Connecticut州Lyme镇发生此病流行后,于1980年以此镇名命名此病,于198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首次发现莱姆病疑似病例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此病例报告,我省林区广泛,为主要发病地区。莱姆病为伯氏疏螺旋体经蜱叮咬后,经血液蔓延至各器官或其他部位皮肤,常见的有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肝脾等,对皮肤、神经、关节和房室结有特殊的亲和力,当病原体游走至皮肤表面则引起慢性游走性红斑,除菌体附着可直接损伤人体各器官细胞外,螺旋体并能诱发产生交叉反应抗体,并能激活与动脉内膜有关的大血管闭塞(如神经组织、心脏和关节的大血管)发生有关的特异性T和B淋巴细胞,引起脑膜炎、脑炎及心脏受损,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当血清IgM和含有IgM的冷球蛋白升高预示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心脏及关节受累,神经系统病变主要为进行性脑脊髓炎和表现为轴索性脱髓鞘病变。此病通常有三期经过,早期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有明显的发热、头痛、疲劳、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等,颅神经损伤及脑炎常在发病后2~4周出现,以上两例病例,均在发病3~4 d内迅速出现颅神经损伤的改变及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甚至以颅神经损伤及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在临床工作中极易误诊。

此两病共同特点:①近期均有明确的蜱叮咬史;②常为体力劳动者,有春季在草木繁盛地区活动史;③均有特征性的发热、周身皮疹、游走性红斑;④身体素质好,无明显基础性疾病;⑤经详细检查,基本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原发病者。

病理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儿童 卫生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了2009年1月1日到9月23日勃利县16个医疗单位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患者,共计868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软件和SPSS12.0系统软件,对勃利县2009年1月1至2009年9月23日的手足口病个案信息中的发病时间、现住址、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9月23日全县16个医疗单位及外地医疗单位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了疫情,共报告868例,发病率为255.08/10万,重症22例,死亡3例,重症死亡率为13.64%,男性502例,占57.83%;女性366例,占42.17%,男女性别比例为1:0.73。

2.2时间分布 2009年1月8日出现首例患者,1月8日到4月23日之间没有新病例出现,4月23日到6月15日期间是散在发病,6月16日到7月26日期间是持续高发阶段,7月27日到9月23日是相对回落阶段。

2.3地区分布 2009月1月1日至2009年.9月23日勃利县11个乡镇手足口病发病前5位的是勃利镇251例、长兴乡119例、双河镇112例、大四站镇102例、永恒乡76例,共计660例,占76.04%,其他乡镇合计208例,占23.96%。前5个乡镇重症17例,占77.27%,后6个乡镇重症5例,占22.73%。

2.4 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年龄段为0-7岁,共777例,男463例,女314例,占89.52%,7岁以上为91例,男39例,女52例,占10.48%,重症22例,均为7岁以下,男16例,女6例,占发病数的2.53%,死亡3例,均为3岁以下,男2例,女1例,死亡率为3.46%。

3 讨论

发病人数前5位乡镇是勃利镇、长兴乡、双河镇、大四站镇、永恒乡,男发病502例,女发病366例,死亡3例,死亡年龄段主要在0-3岁之间,主要发病年龄段是0-7岁,从时间分布来看发病主要集中在6-8月份,其中7月份为发病高峰,并且9月份有疫情反弹迹象。从以上结果分析看前5个乡镇人口总数多,病例相对多,年龄越小发病率高,可能与免疫力低有关,今年勃利县7月份手足口病发病数高,可能与今年雨季多有关。

通过本次调查提示:从人员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患儿集中在托幼机构,此类地点人员集中,免疫力低,交叉感染率高,易于发病。从人员家庭卫生状况分析,大多患儿生活在农村,卫生条件差,家长大多对儿童护理不到位,发病后的不及时治疗,延误治疗时机,,其中3例治疗无效死亡。从医疗水平角度讲,县级医疗单位诊断及治疗水平有限,造成部分患儿得不到有效治疗,发展为重症。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最主要方法是学校及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发现手足口病立即隔离治疗,同时排查其他人员并加强消毒。注意个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及时治理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医院应提高诊疗水平,以减少重症病例发生。

参 考 文 献

病理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3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54-01真菌感染是临床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主要是在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随着临床医学上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导致患者自身的抵抗力逐步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系统性真菌感染。下面,笔者就我院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6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就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6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情况。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69.3岁。所有患者肺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1.2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对患者的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一共有552例,在呼吸内科的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上述69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2例使用氟康唑治疗,29例使用伊曲康唑治疗,死亡15例,死亡率为22.9%,。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文提到的资料中主要是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

3讨论

3.1感染的易患因素

3.1.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内科患者一旦出现低蛋白血症情况时,医生会让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从理论上来说,广谱抗生素是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其能够抵抗大部分的细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降低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

3.1.2患者自身身体素质: 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是感染的易患因素之一。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更多的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自身患者的身体素质较低,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3.2临床特征: 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的症状,也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等特征。

一般临床上遇到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的普遍症状时,我们就需要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或者是胸部CT检查,以确诊是否被感染。

3.3预防和治疗措施

3.3.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在对患者易患因素的分析之下进行论述。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老年患者广谱抗生素使用较为频繁。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正确的抗生素,一定注意控制抗生素使用的数量。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的情况。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功能,这样对于提高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从饮食上加强锻炼,患者要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以提高自身身体的免疫力。另外,养成正确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呼吸内科病房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有作用。

3.3.2治疗措施: 就目前的临床治疗来看,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真菌感染进行治疗。就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是,比如,临床医学上比较常用的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这类药品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副作用很大,对患者身体损害程度较重。本文提到的69例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69例患者采取较高的抗菌活性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呼吸内科病房预防和控制肺部真菌感染工作极为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肺部真菌感染工作,针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以降低肺部真菌感染情况的发生。参考文献

[1]史金英、张丽娟;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年04期

病理分析报告范文5

乙型肝炎病是慢性传染病,其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必然会出现患者的重复就诊(包括年内重复就诊、不同年份重复就诊等)。目前传染病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对慢性传染病的报告均无明确规定。因此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存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现状,不利于正确评价全市乙型肝炎流行趋势和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的真实现状,规范乙型肝炎的报告和管理,根据《2006 年吉林省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专题调

查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开展了我市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专题调查工作,现报告如下。

1调查情况

1.1调查目标调查总目标是全面了解我市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的现状,为探索乙型肝炎病例最佳报告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估计医疗机构不同疾病分类乙型肝炎病例网络报告率;②估计医疗机构乙型肝炎病例重复报告率等;③估计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1.2调查范围根据方案要求,依据我市2005年各县区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高、中、低3个层次,选取龙山区、东丰县和西安区3个县区,以被选县区内2006年乙型肝炎报告病例数最多的3家县或县以上医疗机构以及3家乡镇级医疗机构作为被抽查单位(不足的以实际数计)。

1.3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乙型肝炎病例登记及病例诊断符合、乙型肝炎确诊病例急慢性判定、不同类别乙型肝炎病例网络报告情况、乙型肝炎病例重复报告情况、乙型肝炎病例报告模式建议等。调查方式包括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

1.3.1乙型肝炎病例登记及病例诊断符合抽查2006年1~9月若干个工作日传染病相关科室(内、儿、传染科等)门诊、住院资料,连续抄录其中的乙型肝炎病例个案。每家医疗机构抄录病例个案100例(不足100例的以实际数计),其中住院病例30例(不足30例的以实际数计)。

在医院检验科核实这些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谷丙转氨酶(ALT),并进行结果判定。①若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且ALT≥40,判定为确诊病例;②若乙型肝炎标记物阳性且ALT

1.3.2乙型肝炎确诊病例急慢性判定选择一个县区开展乙型肝炎确诊病例急慢性的判定,有明确急慢性判定结果的病例数不少于确诊病例的20%。

对所有诊断符合的乙型肝炎确诊病例中的现住址为本县区的病例,通过现场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发病及就诊情况,填写表格,根据问卷结果来判定该病例是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型肝炎:①若自就诊日起乙型肝炎病程(本次就诊时间-患者首次发病时间的间隔)超过半年者,判定为慢性乙型肝炎;②若自就诊日起乙型肝炎病程不超过半年者,判定为急性乙型肝炎。

1.3.3不同类别乙型肝炎病例网络报告情况通过与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比对,核实不同类别乙型肝炎病例的报告情况,包括确诊病例(临床+实验室)、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以及确诊病例中的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未分类乙型肝炎等。

1.3.4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知识知晓及实际工作情况在每家医院选取1名从事乙型肝炎等传染病诊治的临床医生,对其进行问卷访谈填写附表,了解其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同时询问临床医生诊断乙型肝炎方法,对乙型肝炎进行病例分类及临床急慢性的判定以及填报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卡的情况。

2调查结果

我们在所选的9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在传染病相关科室(内、儿、传染科)门诊、住院资料连续抄录乙型肝炎病历394例。在诊断符合判定中,确诊254例,占抄录总数的64.47%;病原携带者94例,占抄录总数的23.86%;疑似病例8例,占抄录总数的2.03%;无法判断38例,占抄录总数的9.64%。诊断符合17例,通过抄录的住址,采取现场调查及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核实,共核实到5例,其余均未查到,诊断符合率为29.41%。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述病例均以实验室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另外,在抽检的医疗单位,对从事传染病诊治的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诊断分类描述不清,对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掌握不充分,对相关报告知识掌握不全,对乙型肝炎病例急慢性一般不做判定,另外未分型的肝炎病例占一定的比例,约占5%左右。

3讨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乙型肝炎病例在医疗机构报告非常复杂,首先不同单位、不同临床医生对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不同,对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相关知识掌握不全;其次,临床医生报告与实验室脱节,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其次,出于公众恐慌心理,就诊时常以假名、假地址示人,有的患者在一家医院就诊后又到其他医院就诊,造成乙型肝炎病例重复报告。

病理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00―02

腹腔镜治疗泌尿外科疾病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失血少和恢复快的优点,但是由于经验及熟练程度等各方面原因,产生了一些并发症。我院自2008年5月~2013年5月,施行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118例,现总结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年5月~2013年5月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118例,其中男68例,女50例,年龄14~75岁,平均49.5岁,其中肾上腺切除术l5例 (皮质醇增多症9例,嗜铬细胞瘤6例,肿瘤直径2~6cm,平均3.5cm),肾上腺肿瘤剜除术9例(醛固酮症5例,无功能肾上腺瘤4例,肿瘤直径3~4cm,平均3.5cm),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3例次(左侧l1例,右侧6例,双侧2例,多囊肾2例,囊肿直径6~13cm,平均7cm),肾蒂淋巴管结扎术3例、单纯性肾切除22例(肾萎缩8例,肾积水14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T1~T3期肾癌,肿瘤直径2.5~6cm,平均4.3cm,1例腔静脉癌栓),肾部分切除术10例(T1~T2期肾癌,肿瘤直径2.0~3.5cm,平均2.5cm),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8例(肾盂癌3例,肾结核3例,输尿管癌2例),肾盂成形术5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2例(输尿管中上段结石,1.2~1.4cm×0.8~1.0cm) 。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后监测CO2、气腹前后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动脉血气分析PH、PaO2、HCO3-、SBE等指标。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腹腔入路,采用健卧位,折刀位抬高腰桥。套管穿刺点位于腋后线肋缘下、腋前线肋缘下2cm和腋中线髂脊上2cm。 腋后线肋缘下切口1~1.5cm,止血钳钝性分离腰背筋膜,置气囊于腹膜后间隙,注气为400~600ml,压迫3~5min,建立腹膜后空间。清理腹膜反折前脂肪,以腰大肌为标志分离并扩大腹膜后间隙。

2 结果

2.1 术中并发症

118例患者有8例出现不同情况,占6.78%。其中:后腹腔间隙出血2例,及时找到出血点电凝及钳夹钛夹后止血;腹膜损伤3例,无重要脏器损伤发生;改开放手术3例,2例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1例因气腹不满意影响操作,1例肾癌并腔静脉癌栓腔因静脉出血中转开放手术;肾上腺切除术1例,因腹膜后脂肪较多,渗血较多,视野不清)。

2.2 术后并发症

118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如下情况,占5.09%。其中切口皮下气肿4例;尿漏2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无继发出血、肠粘连梗阻、肠瘘、切口疝、胸膜损伤、气体栓塞、腹腔感染及切口愈合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3.1 术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本组术中动态监测二氧化碳分压,利用麻醉机加强换气,保持气腹压低于14mmHg,故无CO2潴留、酸中毒发生。建立腹膜后间隙时气囊注气量为400~600ml,压迫3~5min,避免气囊中途破裂,可防止后腹腔间隙出血。术中镜下辨清结构,镜下直视下穿刺置入腋前线套管,避开腹膜反折,严禁盲目操作,以免误伤腹膜及腹腔脏器。气腹在腹腔镜及腹腔后镜手术中是完成手术的第一步,气腹不满意多数由穿刺处漏气和腹膜损伤所致。穿刺时切口宁小勿大,如切口过大松弛有漏气,将套管根部皮肤全层缝扎1~2针,对改善漏气有很大帮助。腹膜损伤是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这种并发症也是腹膜后入路手术方式的特有的并发症,其多见于穿刺套管穿过腹膜反折,或分离肾前间隙时损伤,腹膜损伤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但影响操作空间和视野。本组患者有3例患者发生腹膜损伤,如果腹腔内进气过多,可缝合腹膜损伤处,或采用腹腔穿刺置管排出腹腔内CO2,从而扩大腹膜后腔操作空间。1例根治性肾切除术,因腹膜破裂气腹不满意严重影响操,中转开放手术。1例根治性肾切除术,腔静脉癌栓取出后腔静脉出血,因腹腔镜血管阻断器械准备不充分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出血应避免慌张,在器械压迫止血的同时清理积血找出出血点,稳步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造成更多失血,切忌在积血中盲目操作,造成更大的损伤。当考虑镜下止血不可完成时,中转开放手术当当机立断不可犹豫。1例肾上腺切除术改开放手术,患者为皮质醇增多症,血管脆性大,易渗血,造成视野解剖层次不清。

由于腹腔镜手术器械多且复杂,需培养专门的医生、器械护士及巡回护士,保证良好熟练的配合,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3.2 术后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切口皮下气肿发生多由于切口漏气所致,术后1周内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在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完善镜下缝合技术和留置双J管是防治漏尿关键。多囊肾去顶减压术中对盂旁囊肿烧灼应防止损伤肾盂,以免尿外渗。术后保持腹膜后引流通畅,避免腹膜后积液。对肾和肾上腺手术病人术后如有咳嗽、呃逆应及时对症处理,避免过早活动,防止发生继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发现,早期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技术不熟练经验少,操作难度大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严密的术后观察和细致的术后管理可以降低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以及康复快等优点,但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腹腔镜手术空间狭小、二维视野干扰,进而增加了患者手术的风险。并且造成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也与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手术操作的正确规范性等有关,因此在手术中按照循序渐近的原则,注意手术操作的正确性和细致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腹腔镜和腹膜后镜手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熟练的配合,初学者易出现并发症,严格控制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随着操作熟练及经验积累会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羽;丘少鹏;陈凌武;陈炜;陈俊星;李晓飞;戴宇平;梁月有;邓春华;吴荣佩;孙祥宙;罗俊航;王道虎;郑伏甫;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59例并发症分析[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03)

[2] 贺秀莲;35例肾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临床报告[J];亚太传统医药;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