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关系;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李静文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大学教育;滑雪课教学;德育教育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能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待业族”“月光族”“啃老族”等青年群体,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大学生,大学教师在滑雪课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到长春市图书馆等地查找文献资料,用访谈法对为大学滑雪教学课中蕴含的德育教育进行研究。

二、德育教育在大学滑雪教学课中的重要作用

滑雪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滑雪教学课是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下开展的,这种环境对人体的体能耐力和意志品质都是一种极高的挑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排队等候缆车或者拖欠是令人非常难受的事情。然而,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大学生遵守秩序、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意识。许多学生因为恐高或者恐惧滑雪速度害怕学习滑雪。当学生发现能够很好地控制雪板、平稳地滑下雪坡,可以适应滑雪的速度时,畏惧心理就消失了。所以,滑雪可以克服大学生的性格弱点,挑战其心理极限,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大学滑雪教学课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1.滑雪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大学滑雪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表率。教师在滑雪课教学中,应同时重视滑雪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要安排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滑雪技能,还要关爱体贴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虽然滑雪教学场地面积比较大,滑雪装备沉重,教师在滑雪场内走动非常辛苦,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品德教育,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2.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品德教育思想。通过课堂常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集合动作迅速、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使学生养成乐于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道德风尚。教师应将“如果你连这点苦都吃不了,那么毕业后竞争激烈的社会恐怕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这类话语常挂在嘴边,不断激励学生挑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养成乐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滑雪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利用滑雪理论课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应利用滑雪理论课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理论课上讲解滑雪名人的英雄故事,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比如:讲述像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金牌得主韩晓鹏这样优秀滑雪运动员的奋斗故事,讲述他是如何在中国冬奥会历史上实现男子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在雪上项目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英雄事例等。这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的故事会激励大学生在困境中勇于拼搏,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利用滑雪教学比赛开展德育教育。滑雪教学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滑雪技术和战术水平,促进学生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相互包容的胸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滑雪教学比赛结束时,滑雪教师应及时给予优胜组表扬,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要告诫他们不可骄傲自满,养成谦虚谨慎的道德品质;对失败的组要告诉他们总结失败原因,勇敢面对失败的现实,使之从比赛中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白失败只是暂时的,通过刻苦努力,成功最终会来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大学滑雪教学课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滑雪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表率,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品德教育思想,利用滑雪理论课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利用滑雪教学比赛开展德育教育等。

2.建议。教师在滑雪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对学生进行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品德课 教学改革

思想品德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思想品德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所有高校共有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思想品德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必修课,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课程。明确了思想品德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改革就更显得迫切。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有的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难就业”的问题,自卑心理严重,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很多高职生有一种危机感,认识到大专文凭已经没有优越性,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单纯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品德课学不学无所谓。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产生轻视甚至排斥思想品德课的情绪。

教师方面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主持者、组织者和责任人。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存在一些脱钩的现象,教学手段单一、学习的内容局限在教材,学习方法仍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另外,部分教师本身上课照本宣科、教学缺乏吸引力、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不能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等等因素也都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原因。

教材方面 课本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德育课程重复,教学内容不够“新”,吸引力相对较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与专业关联不大,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不是生身立命之本;理论性太强,显得较为空洞,教师难得教好,学生难得好好学。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嫌疑,以为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为了考试。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投入相对较少,教学设备的配置滞后,导致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专业培训跟不上,导致科研素质较低,不能把理论和现实进行较好的结合,对课本的依赖性较强。没有科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措施

把握好教材 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都具有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做好资料准备,努力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应努力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要注意与院校、专业的特点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了有用才能真正学好。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手段 废止传统教学中的“填鸭”模式,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的多形式取而代之,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主要注意问题的解决。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迫大脑去思考,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考试评价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因此,单纯的一元化、唯分数化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思想品德课。应该变单一的“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还要贯彻于生活的全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这才是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所在。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校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德育

生态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义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担。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又提出了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即自然也是有道德存在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纳入可以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

1 学校德育的概念

本文认为,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对道德价值理解、道德品质素质体系建构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促进德育对象个体素质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1】

2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对德育体系的影响

学校德育体系涉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丰富,对德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得以重新建构。下面主要论述德育目标、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2.1 德育目标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确定德育目标,要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遵循受教育者对象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在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来重新确定德育的目标。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也要遵循这一总目标,为社会培养包含生态道德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

而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又是分层次的,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每个阶段的德育都有各自的内容和目的。高校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又可以把德育的目标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使德育目标最终、一步步得到实现。

德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而且确立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更加全面,也更容易理解接受。那么在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提高,更要确立其正确的自然观。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之中,高校要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中有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美景、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的洗礼。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目标具有新的内容:使大学生掌握有关生态和环境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志,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并且能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自身实践行为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人,最终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2.2 德育方法和途径体系的重新建构

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以我国的国情和各级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提出的。学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结合家庭与社会德育等等。而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时期,德育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创新。

德育的途径要对应德育的内容,且一个内容可以对应多个途径。对于生态科学知识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高校公共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各科教学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校园广播宣传等途径,并且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情感、信念、意志等,已达到内化的结果。而对于生态实践教育,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学校工作、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和社会德育相结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等途径来进行。

德育的途径要有重点,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重点在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摒弃过去的消费观念、有节约意识,最终将理论知识消化并内化,对此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了解。另外要与其他德育途径进行结合,重点有分工,对低年级学生适当地进行理论教育,而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在实践,最终实现分工协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作为生态道德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识别“绿色标志”意识的养成教育,它既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教养。【2】

除此之外,对于德育内容,要在大学生原有的生态科学知识基础上,强化他们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支撑生命的基本系统,以及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懂得,世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千丝万缕地联结在一起的,个人的幸福与整个地球的幸福密不可分的。【3】

总之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被纳入到高校德育之中,是顺应时展的结果,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路琳,康月磊. 论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中学校德育的走向[J].教育探索,2009,(1):106-108.

【2】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5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人才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的支持,如何拓展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变得愈发重要,学生专业竞赛应运而生,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为我国人才培养长远规划积累了珍贵经验。

关键词:高校;专业竞赛;创新能力;途径和方法

1 竞赛对高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方案,在当前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有优良的品德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成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以竞赛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竞赛有助于营造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本着以比赛促学习的思路,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选派代表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另一方面,举办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举行院内专业知识竞赛。从学院层面来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此类专业竞赛有利提升校知名度,通过大赛体现了学校在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朱平,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生自豪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科创氛围。

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2.2 竞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2.1 引导功能

倡导“以人为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效地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运作,形成合力,产生综合效应。在平时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到同学们对专业的真实想法;在工作中,与专业老师和学生干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专业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2.2.2 育人功能

辅导员工作是在大学培养大学生优良人格的主要途径之一,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以及良好人格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1)工作要能细心。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趋频繁,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碰撞更加激烈,很多学生受到影响,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和看法,辅导员要细细观察学生状态,平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这些现象,给予正确引导。

(2)工作要有爱心。老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作为一名辅导员,没有一颗爱心,那么工作就不会做好。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工作中要用一颗热爱的心对待所有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交流。

(3)工作要有责任心。当前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是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首先要对学校、社会负责,及时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维护好学校的利益和形象;还要对学生负责,全面了解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同时,辅导员还要对学生家长负责,做到让每位家长放心、安心;最重要的,辅导员还要对自己负责,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地认真学习和积极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工作水平,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去影响学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增强工作实效。

3 竞赛对培养人才的推动和长远影响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单纯的学习成绩已经远远不是衡量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尽全力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使学生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在各种素质中,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十分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在平时举办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习科创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参加比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为以一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和踏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与本专业学生相的各种比赛,尽可能对同学们做出一些关于比赛方面的帮助,例如关注同学们的参赛的动向,帮助同学寻求专业教师及学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学生参赛做好服务工作。最终通过学生参加比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

丰富多彩的实践技能拓展专业及专业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实现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融合。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也能清楚直观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从而提高专业兴趣,明确学习目的,牢固地树立起专业思想。其次,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主动查阅参考文献,开阔视野,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性思维,也带动各门功课的进步,形成良好的课外实践创造风气,促进学风建设。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下,通过专业竞赛活动的举办,将青年学生凝聚在一起,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高尚的品德,力求创新,不断探寻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在新的起点上将自己的学生工作推向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张济生.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37-40.

[3]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8,:27-28.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6

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 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并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其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模糊不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大致表现如下: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群体性的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往往会造成一些恶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一到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稳定的冲突等等。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又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能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情况。从环境因素上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而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失衡状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可经常组织一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更要关爱有加,耐心引导,以鼓励为主,使这部分学生慢慢地摆脱心理障碍,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他们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磨炼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的途径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要能做到正确地自我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同时,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情绪松懈。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要想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