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文化论文范文1
然而,观其大旨,对于“茶文化”,官员的立意,似乎多以“继承与弘扬”了之;茶商们则摆弄古玩,想方设法要“挖掘”其“内涵”;专家学者们,致力“研究学习”,以一知半解臆构体系,而后登台评说,广收门徒;茶界文人,则以茶静心,超凡一下品味而文思逸飞,直至简直要入禅悟道,羽化成仙;芸芸大众不明不白地亦步亦趋。寄望有天轮到自己入室登堂。
所谓“茶文化”云云,活像江湖闹剧一场。虽则纷纷扬扬,蔚为大观,然欲寻其中之真诚有度者,真鲜乎哉。“茶文化”者,茶界之饕餮大餐耳。
“文化”二字,是高堂雅阁,玉食锦衣,茶也有幸,生而有之。而这还要归功于往圣古贤爱茶事茶之真心实意,为后人留下了丰赡多姿的古意盎然。然而姑且先不谈古人所阐发所营构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立心,什么形态,端看时下茶界所流行的这样的论调,却不免要替古人心寒: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技艺而结合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始于宋。中国茶文化糅合儒、释、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是指以茶作为媒介而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统称为茶文化。”
话是讲得不错的,政治上尤其永远正确、漂亮。然而这样的断语,已然举国常识,又何劳诸位到处宣扬说了又说?如果民众已经愚钝到连这样的认知都需要诸位去“辛勤工作”后再来告知,那我们的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又从何谈起?远的是什么样的“源”,长的又是什么样的“流”?
其实,现在使用的“文化”一词,是来自近代对于英文的翻译,为我们“缔造”了茶文化的古人们,恰恰并没有开口闭口“文化”云云。而西方人的民族性是偏向于外驰的,注重的是物理的实用性。他们是发现了一个新东西,就创造出一个名词以称之,在没有这个名词之前,就说明他们还没有这个东西。就像“电灯”、“轮船”这样的名词出现之前。他们还没有电灯、轮船一样。在发现了应该有“文化”这样一个东西以后,他们就从希腊文中化出“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因此,英文的“文化(Civilization)”,是纯然指向于物质而言的。如何发现、创造、编排摆弄甚或臆想物质。便是他们之所谓“文化”的大体意涵。
西方人面对自然的思维出发点。是使用工具的发现、占有,享受——而后有其“文化”、“文明”。在西方人的意识里,人和自然是对立的。故而要“以人为本”地“改造征服”。自然只是他们活跃的舞台,是上帝对于他们这些“子民”的钦赐厚赏,是静止不动的“物”而已,完全可以无畏无惧地攫取和享受之。而也因此之故,在西方的“发展史”上,就有前仆后继不断涌现的发现、发明、侵略和殖民。
然而西方人的这种向外的、追求实用的思维,其实在根上就是与东方精神背道而驰的。诸如中国传统之“谦卑敬天”、“道法自然”、“内观自省”等理念。对于西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据说像“道”与“禅”这类的词语,西方至今尚无恰当而得其意的翻译——因为这类“东西”,看起来除了有点“东方的神秘兮兮”以外,实在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东西方之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征。东方人的思维出发点是谦卑的,在大自然面前视己以小,认为生命本身是盲目的、机械的,故而要向内反省己身以修正,逐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在东方人的意识里,自然和人,是互动的、一体的,是生命得以回归的家。人并没有高于自然,但也不是自然的奴仆,而是平等参透的关系(平等参透既是一体)。因此,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的传统,都重视智慧、重视人的内在修为,亦即人格的完善——以不违背自然为宗旨。而把这个认知引申到人群,每个人都能有谦卑的自觉,更多地要求自己,就会为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拓展出无限的空间。是故,我国一直以来讲究的是“和”,是“礼”,是“让”,是“静”,是“道”,是“修”,等等诸如此类,全部都是个人反求己身,去了解自己而不是专看外界并与人争竞。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是全部采用西方的思维,所以看古人的那一套,都说是“压抑个性”、“束缚思想”。以及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等等。这实在是很大的一个误会。
时下,常见有老外到中国来,感叹中国发展之蓬勃。赞美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步在哪里?都是指道路、交通、建筑和生产之类的物质构建。而这些在中国古人的传统理念中,都称之为“象”,即现象,是表现在外面,人所共见的东西,只不过是“形而下”而已。估计若是古人看到我们现代的物质繁荣,反而会警告我们贪欲过剩,向自然索要过多。
因为人既然是万物之长,就“长”在有更高级的感知。若是拘囿于此类纷繁而盲然荒废一生,那所谓人生的意义又从何说起?
总之,中西方的思维,确然两套背道而驰的出发点。有了这个认识,就几乎可以看清中西方一切学问之大不同。诸如科学与玄学、西医和中医、物理和心学、基督教和儒释道,“文化传播”和“大道之行”。
而至于“茶文化”,谁都知道,这是我国韵传千年的传统。但是只有我们厘清了“文化”一词的内涵意义及其来龙去脉,才不至于糊里糊涂,也才好意思坐下来,好好谈论一下我们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源远”,什么样的一种“流长”。
我们至少应该谦卑的是,所谓“茶文化”,全然由古人们所缔造、所倡导,而古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学问内心,都与今人已自大不同。我们要“弘扬和继承”茶文化无可厚非,但至少应该放下身段,丢弃现代人的眼光,走进古人的世界,去体察、去体会,想想茶身上究竟有什么独具的品性而为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所称道宣说。
否则。泛泛而谈“茶文化”。大概开口既是糊涂!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一词,既然来自对英文的翻译。那么当初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来组合呢?其实这个来由却正彰显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观”。
典出《易经·贲卦》的彖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孝文化论文范文2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思考和认识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与成效。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有所转变,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定执行者和实践者,拓宽并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思考并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定位高、视野新、选点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当作重点抓好、抓实。
第二,把握方向、打造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要坚持建设先进的文化。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用优秀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作为校园文化主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二是依据并打造学校特色。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鲜明的区别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
第三,增加投入,优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要外显于形,内化于心。育人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看来,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学校的经费拨付是按照学生数进行拨付,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好一些。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就在资金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像长兴学校、亮兵中小学、福兴学校等必须给予资金支持,方能更好的把文化建设做好。
第四,人人参与,形成合力
孝文化论文范文3
1.1传承性
校园体育文化汲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效整合了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
1.2时代性
由于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直观地反映着时代特征,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化自身的形态。学校与时空环境紧密相连,小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依赖于学校和社会一同构建的背景。
1.3人文性
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切入点,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可知,体育文化一直都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蕴藏着一种文化目标和彰显着人文价值理念。
1.4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旨在通过对生态哲学内容的研究,使全校师生树立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观念和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满足道德标准的生产方式以及改造自然的方式。
2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2.1身体作用
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小学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于校园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2.2娱乐作用
体育游戏和竞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动特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展现体育能力,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3教育作用
21世纪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综合能力,人的全面素质主要包含思想品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除了能强健学生的体质外,还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敢于拼搏创造、不怕苦累的优良品质。
3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体育文化在强健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练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下降和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年来对大量学校学生的身体体质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身体体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缺少锻炼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校园体育文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领导均认为其在强健体质、促进个性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一致主张应大力倡导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而实际的落实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不得不偏重智育,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国家调拨的教育经费短缺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4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4.1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在开展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价值观念是发展的根本,应树立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观念,学习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统一发展学生的身体、精神、情感和智力。借助体育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多彩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实现体育价值。
4.2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新课改大纲、升学考试制度等,降低学生的课业量,改变重视智育忽略体育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应明确体育代表着一种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教学工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校园的宣传栏、校园网和广播站等关键位置,设立富含校园文化气息、典型的、具有体育象征意义的雕塑等,增加体育知识的普及度,大力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扩充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正确指导体育行为,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体育环境。
4.3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
在健康体育理念的作用下,体育的健身功能与娱乐性更加凸显。另外,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应将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中,丰富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培养独具魅力的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小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育人氛围。学校可以将时尚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校园中,虽然这些体育活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在体育课堂上开展,但是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依据每个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这不但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增强校园体育文化。
4.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因此,应构建并不断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使其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有效解决体育教师资源和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合理配置体育教师。将小学体育卫生经费划入财政拨款项目,保证专款专用,不得随意占用。另外,加快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在校园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将体育设施建设划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计划中。
5结语
孝文化论文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列车行进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破旧的房屋被重新搭盖,校园环境建设相对较好等。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未能得以有效落实。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只有学校教务工作有序开展就达到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以未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实。其次,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较低,能力有限,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有甚者,农村一些小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再次,农村小学生自发形成的堕落行为,受到农村地区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小学生被不良之风所潜移默化。然后,一些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建设工作缺乏一定的风格。最后,农村小学校周边文化的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势单力薄,难正不良之风。
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具体主要有:
1.在校本观念的基础上重构小学校园文化
学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其独有的校本观念,这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所遵循的重要思想。所以,农村小学校要想更好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校本观念为基础。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能量。学校校园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壤,为如同花朵般的学生提供成长所需供给,使学生可以充分汲取营养,在优秀文化氛围中更好塑造人格魅力。
2.小学校园文化注重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即便如此,我国一些农村小学校的教育中仍然被传统教育思想所占据,其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更加凸显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便失去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对小学生施以现代教育,才能使小学生遵循先进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凸显以人为本的主题,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打造学校品牌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现阶段,由于我国重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在安逸中难免缺乏忧患意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多数农村人忽视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加上国家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更加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未能重视打造品牌和提高文化品味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学校,要想有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必须注重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文化。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共筑校园灿烂文化
孝文化论文范文5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4.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取决于其创新动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境,作用日益突出。校企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培育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许多诸如交际、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正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校企文化的互动,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探寻校企文化融合点,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成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共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而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校企文化的这种共同性,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组建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教室和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人员文化交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文化共建;建设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交流活动,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让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也能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文艺晚会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相互交融,让两种文化一脉相承,散发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其次,学生们通过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加了解认识到企业要求、企业文化,明白作为准职业人应养成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孝文化论文范文6
一、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操
体验是学习的第一道关卡,我们的体验正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传统文化知识的间接平台与语言情境,还要通过富有成效、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开启学生文化学习的思维之门,指导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高他们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究的能力,让他们从内心贴近传统文化,从方法上学习传统文化,从情感上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底蕴,以此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在理解、品味语篇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而要让学生理解司马迁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史记》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史记》着手,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史记》作了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它有进一步了解,对它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意义产生敬畏感,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其作者的兴趣。同时,通过《史记》背景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是如何“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史记》这部优秀传统史书与文学著作的创作历程,提高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践行传统文化,提升创造能力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道出了语言学习的关键。小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红领巾”,他们天真可爱、想象充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渗透学习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早读、午读及课后时间,为学生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与评价方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与开放性,使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思维得到发展,使语文教学充满张力与活力。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江南春》和《春日偶得》这两首古诗后,笔者考虑到,“春”是我国古代诗人经常描绘的意境之一,学生学过的有关“春日”景象的诗句更是不在少数,一定对这个意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拓展环节,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学习任务———绘制手抄报。在这个探究任务中,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诗歌里的春天”的手抄报。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春”有关的古诗词,并设计手抄报版面,要将手抄报做出春天的味道和古诗的感觉。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在手抄报中加入创新元素,如利用泡沫胶将手抄报做出立体感,利用碎花布艺装饰手抄报,利用拉花等装饰品修饰手抄报等。经过笔者的点拨,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多小组的手抄报都做得别出心裁,很有古诗的味道。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诉求,也是时代的呼唤。尤其是在以汉语言文字及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更要不失时机地渗透传统文化,以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同时,我们还要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活水,用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潜能,彰显他们的语言个性,让语文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体验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渗透传统文化的丰富课堂中体验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作者:蔡一鸣单位:南通市唐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