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火灾多发的成因
(一)企业消防意识淡薄,忽视消防安全管理
有些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消防管理混乱,无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电线乱拉乱扯,违章操作,乱扔烟头等现象极为普遍。有的老板可以不惜重金对办公楼进行豪华装修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却对消防设施极为吝啬,舍不得资金投入到消防建设上,致使企业内消防器材匮乏,消防硬件上不去,而消防管理的混乱又使得灭火器材人为破坏和丢失现象严重。有的企业虽然也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消防责任人,但只是流于“形式”。员工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闻、不问、不落实,而责任人忙着抓“效益”,更无暇顾及消防制度的贯彻情况。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消防安全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发生火灾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
(二)规模小,管理乱
很多个体、民营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阶段,员工人数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之间,往往上面是厂房,下面是库房,甚至经营与住宿一体,生产和生活不分,这些企业大都分散在村镇或城乡结合部。在去年的“三合一”建筑专项治理中,发现绝大多数“三合一”建筑都是个体私营企业,在检查中发现多家企业一、二层既是车间又是仓库,三层为职工集体宿舍,用木板分隔,电线乱拉乱接、明火做饭等,安全系数几乎没有。由于企业规模小,大都没有专门的消防管理人员。许多个私企业在建筑厂房、库房、办公用房时,没有依法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甚至出现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现象,导致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消防水源缺少等“先天性”火灾隐患。
(三)消防安全制度不够完善
一些人员密集型企业没有按照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具体程序、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等予以明确和规范。有的虽然明确了但过于笼统空洞,可操作性不强。部分重点单位没有建立消防安全培训教育、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值班、消防器材设施建设和维护、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等基本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监督执行机制,制度成了摆设。在一些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生活区不分,只要需要,厂房内就会出现电焊、切割机的火星乱飞等违章操作现象,有的企业车间内货物乱堆乱放,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现象时有发生,用电用气随意性大,消防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201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最主要困难中排名前五项有人工成本上升(72.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6%),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94.2%企业人工成本上升
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完成的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有9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更高。2010年5月份以来,31个地区已经完成了新一轮薪资调整。浙江、广东、上海最低月标准工资相对最高,分别1310元/月、1300元/月、1280元/月;按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排序,天津和福建居首位,均为11.6元/小时。不仅如此,员工正常薪资也普遍上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于6月16日发表的《中小企业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报告》显示,全省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有87.5%的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
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将近30%的中小企业存在用工缺口。浙江调研报告中,温州调查的855家企业有74.5%表示用工较缺。调查显示,参与调研的中型企业中有38.1%难招到熟练工人;如此认为的小型企业经营者占49.6%。这比2008年的情况要更加严重。
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占76%
《调查报告》显示,47.3%的企业认为“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五大困难之一。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统一比例税率33%,相对偏高。德国企业所得税税率25%,澳大利亚28%(5年内降为21%),英国、日本和印度30%,美国平均税率为22.75%。与此同时,很多国家为扶持中小企业而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如日本、泰国和卢森堡对小企业销售额的税率分别为0.3%、1.5%和1%。而据媒体调查,中国东部某省2008年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分别为28.64%和32.79%,而大企业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为14.59%。中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2008年,纳入调查的中小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占总比重的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占总比重的76%。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13%
2003年~201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资金“紧张”。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或从民间渠道筹资,融资成本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达80%。工信部6月份的《2011年工业经济春季运行报告》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不断上升,其中,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尽管融资成本高,但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仍要大得多。《调查报告》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从银行贷款困难,仅6.1%认为不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银行因无法准确衡量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而选择对其贷款申请持谨慎态度。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征信业已经成为一个年销售28亿美元的行业,日均查询200万次,每年提供10亿份信用报告。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我国征信系统仅收录1520万户企业信息资料,企业征信系统日均查询量只14.5万次。中小企业更是尚未形成征信体系全覆盖。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小微企业;困境;扶持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俊峰(1977-),男,沈阳人,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研;王岩(1981-),女,辽宁葫芦岛人,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特别是在去年,中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恶化迹象,步履之难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小微型企业遭遇经营、融资的困难,不但阻碍到经济增长,而且威胁到就业之大计,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我国小微企业的复苏、发展具有着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小微企业的界定和特点
(一)小微企业概念界定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国际上一般以企业人数、资产总额来定义小微企业,但各国又因各自发展水平、角度不同而定义不一。根据2011年7月四部委联合下发的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比如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餐饮业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等。小微企业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政府明确重点,出台更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力度。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特点
小微企业基数庞大,如果仅从数量上考虑,小微企业占据了中小企业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我国各行业、产业链的销售端、商圈和各类专业市场都存在大量的小微企业。它们普遍生产规模较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种类较单一,只在特定区域有一定市场份额,并且带有鲜明的地域产业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在数量和发达程度上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企业雇员人数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自我补充流动资金的能力不足,生产稳定性差,持续经营能力弱,重置投资能力较低,维持简单再生产或积累足够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时往往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旦遭遇外部不可预知的风险,常面临资金链断裂而难以生存,生命周期较短。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有近30%的私营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60%在4-5年内消失。
二、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成因分析
(一)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我国乡镇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其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产品的普遍短缺;90年代中后期,出口带动开始成为经济主要重要推动力,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沿海地区造就了大量的加工出口企业及配套小微企业。步入21世纪后,小微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以及2011年欧债危机等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发展举步艰难,其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1)我国小微企业基本概况。小微企业与劳动者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涵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小微企业的密集程度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小微企业越发达的地区,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和财产收入就越高。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有1 023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尽管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带有明显的弱势的经济特征。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字】中小企业,ERP系统,应用情况,调研报告
ERP项目倍受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正在不断展开,成为不少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ERP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问题很多,又有着较大风险性,ERP项目应用效果不佳、成功率低等问题困挠着中小企业。为了解石家庄中小企业ERP系统实施应用的现状,以便于分析石家庄中小企业实施和应用ERP存在问题和失败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对石家庄市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ERP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方式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石家庄市中小企业ERP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分析石家庄中小企业实施和应用ERP存在的问题和失败的原因。因此调查对象是石家庄市及所辖县市中小企业。课题组利用学院举办石家庄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会机会,对2012年4月22日和2013年3月30日参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及方式。本课题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结合对招聘人员进行访谈方式完成调查数据和信息搜集工作。2012—2013年的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96.67%。问卷涉及私营、民营、制造业及商贸业等中小企业,样本覆盖面较大,可以多方位了解企业ERP应用情况。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ERP系统使用情况。在 58家中小企业中,已实施 ERP 的企业 54 家,未实施的 4家。企业采用的 ERP 模块中,有 23家实施“财务管理”模块,占 39.66%;有31家在“财务管理”模块的基础上实施了供应链的进销存管理模块,占 53.44%。(详见表 1)。
在“贵企业现用的财务管理系统品牌”中,35 家企业采用“用友”,占 60.34%;有 11家采用“金蝶 ERP”,占 18.97%;还有 12 家采用其他品牌,如速达、管家婆、金算盘等,占 20.69%。
在“企业在对ERP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型的过程中,更注重”中,有 32 家企业通过“访问相关的软件公司” 选择 ERP,占 55.17%;有 15 家通过“了解同行企业应用”选择 ERP,占 25.86%。此外,依次还有 11家通过其他方式选择 ERP,如“观看软件演示”、“ 访问软件典型用户”、“ 进行“数据测试”等。
(二)ERP使用效益。在企业应用 ERP 的效益中,有 29家企业认为 ERP 能够使存货的资金投入减少,管理费用降低,利润增加,占 50%;有 29 家企业认为ERP 能够使人员投入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占 50%;有18 家企业认为 ERP 能够使企业系统反应加快,质量提高,市场份额扩大,占 31.03%;有 12 家企业认为 ERP 能够开源节流,使企业利润显著提高,占 20.69%。
(三)ERP应用难题。在“企业使用ERP系统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中,有 19 家企业认为软件灵活度欠缺,占 32.76%。其次,有 15 家(25.86%)认为项目人员精力投入不够”和售后服务费用过高;均有 13 家(22.41%)认为“缺少精通IT技术和业务的人才”、“不愿意放弃手工习惯”及“数据管理过于复杂”;有 8 家(13.79%)认为“基础管理薄弱”、“沟通不力”;有4家(6.90%)认为“软件功能弱”、“软件实施人员水平低”,有 2 家(3.45%)认为“缺少企业决定层领导的支持”。此外,还有的企业认为“投入资金少”、“ERP 后期培训工作”是企业应用 ERP 碰到的最大难题。但也有企业认为,目前应用 ERP 较为满意,没有难题。
三、小结
(一)调研局限性。由于经费有限,课题组未能对石家庄市范围内的多数企业实施调查,样本容量较少,再加上我们所调查的数据涉及到了中小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给我们的调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基于此,我们隐去了调查对象的真实名称。同时可以肯定,我们所分析的数据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所得的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结论。通过上述分析,石家庄中小企业应用ERP时存在如下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求实施周期短,见效迅速。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有限,很多企业有了资金常常用在产品销售、增加新的产品、公关等方面,认为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会很快产生效益。不太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投入大量资金去购买高价格的ERP软件和服务,一旦将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也希望短时间内获得回报。2.更强的易用性。由于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类产品必须有更强的易用性,软件要易学易用。管理软件应该成为能够帮助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工具,简化其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化繁为简,简化运营”。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处于成长阶段,还要有很大的柔性,能灵活适应需求。3.对厂商的服务水平要求高。在实施服务方面,对要求服务商有强大的咨询服务能力,帮助企业从业务、管理、经营等不同层面进行企业管理诊断、业务流程重组等。同时,面向中小型企业ERP软件的服务必须是标准化的,只有标准化的服务才能缩短实施周期,保证基本实施服务的质量,从而提高应用的成功率。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5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成立于1919年,由美国成本会计师协会衍生而来,总部位于新泽西州,拥有全球265个分会的超过65000名会员,在管理会计、公司内部规划与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均参与到全球最前沿实践。此外,IMA还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IMA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应用在国外已日趋成熟,但在中国尚处于发展初期。面对这一巨大新兴市场,IMA商机何在?责任何在?
锦绣:IMA进入中国时,对这个新兴市场是如何评估的?
周微:在出任IMA中国首席代表之前,我在美国Prometric有限公司(普尔文)工作。普尔文是国际上最大的计算机化教育和考试认证服务的公司,除此之外,他们还帮助在这个平台上应试的企业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提供咨询服务,IMA就是普尔文的客户之一。
5年前,我们认为IMA进入中国的时机到了。我们为IMA做了3个针对中国市场的调研报告。很显然,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不断成熟,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已达到1400万。其中,很多人都想要成为CFO,而众多企业也非常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跳脱出那些枯燥数字,在分析数字的基础上提供自己的管理思路。
但是,中国关于管理会计师的认证体系比较少,市场处于半真空状态,而IMA知识体系的受众群体是最大的。所以,大概在2006年,我们开始征询IMA的意见,看他们是否愿意走向中国。
锦绣:通过什么渠道进入中国?
周微:管理会计师的人才市场,既涉及政府部门的管理,又不能缺少市场需求的角度。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帮助IMA在中国找到了恰当的合作伙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
普尔文在此前就与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有过合作,了解到外专局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负责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引进国外智力服务体系,规范引进国外智力中介组织等工作。如果外专局能够成为IMA的合作伙伴,在权威性、可靠性方面将形成强势互补。
磨合了将近两年时间,双方终于达成共识。2009年,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正式成为IMA的CMA中文版在华总。
锦绣:中国市场近几年对管理会计师人才的需求如何?
周微:此前国内参加CMA认证的会计师每年也就3人左右。IMA进入中国以来的3年中,已经发展了5000名左右的会员,未来会有更多新会员加入。
锦绣:是否可以说,因得益于与外专局的合作,IMA才会拥有那么多的央企会员?
周微:IMA是全球领先的国际管理会计师组织,卡特彼勒、可口可乐、IBM、ABB等都是我们的企业客户。IMA的会员结构很清晰:政府机关、央企、外企、中小型企业、学术机构。任何一个知识领域的产品对象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
而IMA要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本土化战略。与外专局合作之前,我们就已经将认证体系、考试试题、管理会计的报刊书籍报告翻译成中文,建立中文网站,成立中文推广队伍。
外专局是帮助IMA赢得央企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认可的那扇门。为提高央企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央企的国际化财会人才,国资委和国家外专局从2010年开始,把CMA认证作为国家人才重点培养项目,在国资委系统内进行推广。从参加考试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就能看出来,在2009年以前外企员工来参加培训的比例占到60%―70%,之后,这个比例反过来了。
锦绣:你们也曾说过,中国的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师有着庞大的需求,但目前来看,IMA会员多来自外企和央企,是否意味着中小企业的意识不到位?
周微:从全球范围看,IMA60%的会员来自于中小企业。但中国有所不同。在中国,一个新生事物要成为主流一定是经由政府主导,由央企、跨国公司带动起来一个潮流,然后让中小企业看到以后,才会关注和参与。事实上,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师的需求确实是最大的,因为规模小,他们反倒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中小企业联合会已经专门找到我们探讨合作的方式。
锦绣:从IMA在中国的会员比例来看,是否存在着地域差别?
周微:这与我们的渠道铺设有关,北京市场格外热。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也有很多会员。这些当然与企业经济体的分布有关系,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需求最大。
目前,中国区会员占到IMA全球数量的8%。因此,IMA认为中国是最具潜力、需要更多投入的地方,基于这个判断,IMA对中国市场的拓展资金和人力投入都在增加,2011年的资金投入是2010年的3倍。
锦绣:最近,中国赴西方上市公司发生一系列涉嫌欺诈行为,世界最大的几家审计公司在一个迅速增长的市场里扮演了微妙的角色,这促使人们重新评估管理会计师在公司中的地位。对此,IMA怎么看?又会怎么做?
周微:这其实是个很尴尬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今天,依靠个人信用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势必会冒很大风险。这也说明,用制度来约束个人行为、做好企业内部控制是多么重要。所以,中国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纷纷要求加强内控,对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也因此2011年被称为“内控年”。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模式;相关性分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24-02
机械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当今中国制造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术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未来30年是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市场调研方案设计
(一)市场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有3项:(1)掌握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初始岗位及1~8年后的岗位)变动情况与特点;(2)预测企业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包括岗位、工程技术能力等);(3)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探索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式。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选取的调研企业以本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东三省和近3年就业比例增多的大连、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业为主,包含大、中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部分中、小型私营先进制造企业,以及少量机械制造行业相关外资企业(调研企业分布见图1)。
调研的人员对象选取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方面,选择长期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大中型各类企业的专家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等进行专家咨询,主要调研我国机械类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另一方面,选择本校历届毕业生、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人、人事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调研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薪酬和岗位变迁情况。调研对象基本涵盖了本行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研方式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调查数据运用软件和图表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对近8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分析,发现如下规律:
1.高职学生毕业后前三年,基本从事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设备的操作、维护及检修工作(91.68%),经过3—5年企业综合锻炼,部分毕业生开始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改造及车间班组等基层部门的管理等工作(37.17%),且随毕业年限的增长从事技术岗位的人数逐年增加(见图2、3)。
2.绝大多数从事技术性岗位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综合素质较高,普遍学习认真刻苦,善于钻研,能熟练应用UG、CAD、CAE、CAPP等软件。
3.小型企业、私企中从事技术工作毕业生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的毕业生,这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专家咨询分析
1.未来我国机械行业的大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家型技术工人队伍:工程技术能力出众,作风严谨,吃苦耐劳,善于解决问题。
2.企业招聘员工中高职毕业生已占半壁江山,未来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3.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本科、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知识的全面性,广泛的适应性,很强的可塑性,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随着企业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对一线员工的自主性学习,开创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三)机械类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我们将调研的毕业生分为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再加上随机抽取的在校生对照组,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观察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我们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未受培训毕业生的对照组与在校生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由前测结果可以看到两组的方差差异不显著(Sig.=0.547),即方差为齐次,均值也不显著(Sig.=0.647),这表明未经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参见表1。
2.毕业生创新设计能力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由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毕业生的方差分析(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到两个组的方差差异显著(Sig.=0.01),即方差为非齐次,均值也显著(Sig.=0.041),这表明在经过创新设计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开始出现显著差异。
该检验验证了经历了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数比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高8.319分。
3.对照组创新能力培养测评配对检验
为了检验创新能力培养对高职学生的作用,我们还对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的毕业生进行了配对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可以知道,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Sig.=0.001),而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照组变化不显著(Sig.=0.478)。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具备较全面的创新能力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这种变化体现在这些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准确预测把握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这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加大力度,采取合理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上下大力气,不急功近利,不争一时之需,放眼学生就业5—8年后的发展,要有“前瞻性”,以先走一步来主动应对未来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1.建设高职数字化创新设计平台,打造创新设计体系
建设高职开放式数字化设计平台,增加三维数字化设计理论与软件使用技能的相关课程学习,对于高职层次技术教育具有显著意义,可将学生从烦琐的设计计算过程中解脱出来,集中有限时间到创新分析、调试调整等关键项目上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武器。
2.开展项目式教学方式
应考虑在不明显削弱传统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选择服务生产实践的科研项目,将其拆解成若干系统并与相关课程衔接融合,以课程项目的方式穿插实施,突出导师的导引与学生的实践,这种培养应贯穿于学生3年学习过程始终。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学生未来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社会的欢迎。同时探索高职教育四年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
3.以各级技能竞赛为引领,兴趣小组、学生专业协会组织等为依托,个性化发展为主线,开展个体化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几年时间企业培养,约37.1%高职学生会走上技术、设计、管理等技术性岗位,因此高职教育要突出个性化发展、个体化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以各种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4.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工程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才强。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来,从最基本的测绘、建模入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结语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可知,高技能型综合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职人才的培养能抓住此契机,建立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溪娟.上海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岗位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和分析[J].技术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