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1

1矿山地质背景

1.1地层岩性

举例煤矿区位于太行山中南段的泽州盆地北端,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矿区南部出露大面积下石盒子组地层,上石盒子组地层在井田内零星出露,矿区中部、北部大部分区域被黄土覆盖。矿区处于太行山复背斜与沁水复向斜之间,位于华北板块山西板内造山带沁水板拗太行块隆西侧、晋获褶断带西北侧。

1.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处于沁水盆地中段东部,属高平—晋城盆地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存在碳酸盐岩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碎屑岩类裂隙、松散岩类孔隙3个含水岩组。

2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该煤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井保有资源量约6000×104t以上,生产规模约为90×104t/a,矿区面积近700hm2。部分地区煤层已进入残采期,但在矿井改扩建期间,企业利用煤矿现有生产系统准备开采该区残存煤资源。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该煤业有限公司为再整合改建矿山,目前处于整合后基建期。通过近年调查与监测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但矿山开采潜在地裂缝、塌陷影响区范围内存在耕地、有林地、其它林地、草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该区煤层已大面积采空,地表也曾发育裂缝、塌陷,煤层开采已对其上覆地层造成较大破坏,该煤层之上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统下石盒子组、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亦可能遭到破坏,如隔水层破坏,储水结构发生变化,同事部分地区浅水井已出现明显水位下降。现状条件下,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影响程度较严重。

4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认为:煤矿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影响目标为旱地、有林地、其它林地等,造成的危害主要为耕地减产和林木损毁,若保安煤柱留设不当将对区内居民及工业场地建筑造成较严重影响,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煤层采空后,可能将在矿区南部沟谷边坡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威胁对象主要为沟谷中园地、耕地、林地等。矿山新建工业场地占用土地面积约13hm2,其中占用旱地约10hm2,占用其它草地约两公顷。矸石堆放占用土地面积约3hm2,土地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矿山开采将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潜在地质灾害,其中重度地质灾害区约占矿区面积的70%,对土地资源影响程度为严重。通过对各开采煤层垮落带、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分析,矿区内各煤层大面积采空后,会对可采煤层上覆含水层造成较大破坏,甚至影响到第四系孔隙水。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结合矿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矿山开采方案的确定性,总体工作部署分为近期(近5年)和中远期(5年后至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包括:(1)地灾防治,如土地塌陷和裂缝填埋、崩塌、滑坡治理等;(2)含水层修护;(3)地貌景观修复,植被绿化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任务与目标:(1)矿山开采时为区内村庄、工业场地等留设保安煤柱;(2)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及时填埋,恢复土地功能;(3)恢复采矿地表变形损毁的地表植被,改善及恢复中转场地、煤矸石堆放场地形地貌景观;(4)解决受影响村庄的人畜饮水问题;(5)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析与建议

综上分析,该煤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在全国范围居中,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特征,因此对周围社会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较大。现状调查及预测分析发现,矿山开采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另外会对含水层造成较严重影响。因此结合矿山地质、交通、经济及社会等条件,应从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地貌景观保持三个层面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从而保障当地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持续进行。

作者:温静 王昊 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龙达煤业有限公司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题[R].太原: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14.

[2]辛鹏.陕西省麟游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3]辛鹏.陕西宝鸡市渭河北岸大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危险性评估[J].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

[4]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晋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调查报告[R].太原: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2013.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工程地质分区 工程地质评价 定远县

1 前言

定远县地处安徽省中部,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地理座标为东经117°12′2″~118°5′22″北纬32°12′6″~32°42′22″,全县总面积2891km2。境内分池河、窑河两大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2条。随着国家对基建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需要提高对定远县工程地质条件的整体认识,使勘察工作具有针对性,本文根据定远县地形地貌、自然地质条件、水系河谷特点等情况,对定远县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希望对定远县土地的总体利用规划有所裨益。

2 资料来源和分区依据

2.1 资料来源

本文根据定远县近五年来90多份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经过分析、筛选,选择近800个钻孔资料,并参阅相关区域地质报告[1],进行归纳整理而成。

2.2 分区依据

2.2.1地形地貌。定远县大部处于江淮波状平原区,东南局部处于沿江丘陵平原区的江北丘陵平原亚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部为起伏不平的山区,中部为广大的波状平原区,南部为河谷平原。

2.2.2地质构造。郯庐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定远池河~肥东西山驿断层和内部断裂藕塘~巢湖市清水涧断层自北向南斜贯县区东部。郯庐断裂带北侧属华北地层,南侧属华南地层区。

2.2.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定远县北部发育有岩溶较发育的碳酸盐岩,属崩塌、滑坡低易发区,池河中下游受非法采砂活动影响存在崩岸现象,广大的波状平原地带,表层膨胀土发育,存在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

2.3工程地质分区

综合上述因素,定远县可划为Ⅰ类高山区、Ⅱ类中低丘陵区、Ⅲ类波状平原区、Ⅳ类河谷平原区。Ⅰ类高山区可再分为北部高山亚区(Ⅰ1)和东部高山亚区(Ⅰ2);Ⅳ类河谷平原区可再分为窑河平原亚区(Ⅳ1)和池河平原亚区(Ⅳ2)。各区具体分布见图1。

图1 定远县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图

3 各区工程地质特征

3.1北部高山亚区(Ⅰ1)

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在县城东南的泉坞山也有零星分布,总面积约193.2km2,占县国土面积约6.4%。组成物质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坚硬的薄~中厚层状碳酸盐类夹碎屑岩岩组,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或两者的互层夹层,地基承载力高,但岩溶较发育,可能产生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

在发育有河流的地段,两岸表层还发育有6~9m厚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粘土,多呈棕黄~棕红色,硬可~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及灰白色高岭土,底部含较多砂砾,构成河流两岸的河漫滩或一级阶地,承载力标准值180~220kPa,压缩模量5.0~6.0MPa,饱快粘聚力30~40kPa、内摩擦角10~14度。

3.2东部高山亚区(Ⅰ2)

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总面积约204.1km2,占县国土面积约6.8%。组成物质主要为扬子地层区燕山早期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以及中元古界蓟县系变石英角斑质凝灰熔岩和变石英角斑质凝灰岩。上述岩石抗风化能力弱,地表多为全~强风化。区内主要地质构造以北东向的断层为主,对于大开大挖的工程还可能产生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3.3中低丘陵区(Ⅱ)

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高山亚区南侧和池河主干的左右岸,多呈零星散布,总面积约165.4km2,占县国土面积约5.5%。表层组成物质主要为白垩系棕褐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砂岩夹砾岩,具有遇水软化失水开裂现象,强度较低。

在部分小山丘之间的河流两岸表层尚有以下三层堆积物:①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以粉质粘土为主,厚1.5~8.0m,灰黄或灰色,可塑~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主要构成河流两岸河漫滩,承载力标准值110~130kPa,压缩模量4.5~5.5MPa,饱快粘聚力20~30kPa、内摩擦角10~14度;②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物,以粉质粘土为主,棕黄色,硬可~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层厚4.0~15.0m,具弱膨胀潜势,易引起建筑物地基的膨胀变形,承载力标准值180~220kPa,压缩模量6.0~8.0MPa,饱快粘聚力30~45kPa、内摩擦角10~15度,构成河流的一级和二级阶地;③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物,以粉土为主,灰黄色,可塑,局部夹薄层细砂,层厚1.0~5.0m,承载力标准值150~180kPa,压缩模量6.0~7.0MPa,饱快粘聚力10~20kPa、内摩擦角18~23度。

3.4波状平原区(Ⅲ)

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581.2km2,占县国土面积约52.8%。受池河和窑河两岸支流切割影响,波状平原区呈岗冲相间地形,微地貌为岗坡地、岗冲地,构成池河和窑河的二级阶地。表层组成物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积、冲洪积物,厚度一般大于20m,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夹少量灰白色次生粘土,棕黄~灰黄色,硬可~硬塑,具有弱膨胀潜势,易引起建筑物的基础变形。承载力标准值180~240kPa,压缩模量6.5~8.0MPa,饱快粘聚力40~60kPa、内摩擦角13~15度。

3.5窑河平原亚区(Ⅳ1)

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合徐高速公路以西,总面积约219.3km2,占县国土面积7.3%。表层组成物质可分为两层:①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以粉质粘土为主,层厚0.5~3.0m,局部缺失,灰黄~灰色,可塑,承载力标准值110~130kPa,压缩模量4.5~5.0MPa,饱快粘聚力20~25kPa、内摩擦角10~12度,构成窑河河漫滩或一级阶地;②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物,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底部含少量砂砾,含铁锰质结核,灰黄~棕黄色,层厚10~20m,构成窑河二级阶地。承载力标准值200~240kPa,压缩模量7.0MPa,饱快粘聚力40~50kPa、内摩擦角12~15度。

3.6池河平原亚区(Ⅳ2)

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池河左右岸,总面积约634.8km2,占县国土面积21.2%。表层组成物质可分为两层:①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以粉质粘土为主,层厚1.0~5.0m,灰黄~灰色,可塑,承载力标准值110~130kPa,压缩模量4.5~5.0MPa,饱快粘聚力20~25kPa、内摩擦角10~12度,构成池河河漫滩;②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物,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棕黄色,承载力标准值180~240kPa,压缩模量6.0~7.5MPa,饱快粘聚力35~55kPa、内摩擦角15~20度,层厚5~15m,构成池河一级和二级阶地。池河河槽内多含有可供建设工程所用的优质中粗砂,经多年采砂,池河两岸多形成崩岸现象,建议对采砂由无序开采转为有序开采,对已发生崩岸部位采取块石护坡处理。

4 结束语

(1)本文所收集的资料大多来自相对集中城镇,资料的分布相对不均,部分分区界线控制点较少,局部分界线尚需进一步验证。

(2)池河平原亚区的资料大多集中在分区界线附近,其中心的资料较少,地层地质结构情况尚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