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1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体”泛指体育系统,侧重运动训练;“教”泛指学校教育系统,侧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简而言之,“体教结合”就是两大部门相关优势条件的有机整合共同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在学校体育,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办好优秀运动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育训练坚持首先是一个学生,然后再是一个运动员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学生投入运动训练首先是从兴趣出发,体育苗子的发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那么运动员选材的局限性、体育竞赛工作的不公平竞争性及损害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等问题也会很容易得到解决。
2、实质性推进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工程,开发运动员信息化管理平台
2.1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工程的整体推进
教育局与体育局达成共识,由体育局提供训练经费,教育局解决体校学生的入学事项,使运动员在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就近学校上学,真正做到体教结合,文化与体育双赢。
以体校为龙头,辅助基层学校进行业余训练。体校有针对性地选择几所训练工作相对扎实的学校进行资金和技术扶持,从而提高基层单位训练的积极性。
对基层单位进行业务培训,了解国内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宜兴市体校充分利用每年二次的全市中心教研组会议,向全市体育教师传达最新的政策、法规和竞训趋势。
2.2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
我市与北京中体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发运动员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运动员注册管理、运动员竞赛管理、运动员成绩管理、运动员训练跟踪。目前已完成宜兴市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并已投入使用,圆满完成了2010年的全市运动员注册工作。
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新闻公告管理、教练员注册、运动员注册、运动员注册审查、手机短信群发、日志管理等。由各学校自行对本校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管理,维护本校教练员、运动员的信息
运动员注册管理主要包括运动员个人信息、相片、家长联系方式、教练员及测试成绩等。
教练员注册管理主要包括教练员个人信息、相片、主要项目、裁判项目及等级等。
保证运动员注册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注册管理的关键。而目前验证运动员年龄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有效办法就是读取二代身份证上的信息。本系统采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读取二代身份证芯片里的信息,然后与各单位填写的信息进行核对,如果身份证号码、姓名等填写一致,系统自动保存身份证芯片中的相片,并标识为身份证审核通过,这时各单位无法再修改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
为了保证各单位上传的运动员相片的真实性,系统可以在审核运动员二代身份证后进行上传相片和二代身份证相片的人工核对。
3、维护体育竞赛秩序,合理利用信息平台为运动员参赛资格正名
宜兴市通过使用运动员信息化管理平台,经过实践检验有力地维护了体育竞赛秩序,发挥了为参赛运动员正名的实质性作用。概括起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了运动员参赛资格的公正性。要求基层学校对每年的适龄队员进行注册登记,我们充分利用二代身份证的信息进行电子比对,从而达到参赛队员年龄的真实性。
第二、公平性。每年进行网上二次注册及审查,延误注册时间就自动弃权。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选好运动人才进行注册,而不是过去那种到赛前随便选几名学生就可以参赛了。审查采用二代身份证电子验证及学籍管理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杜绝了以往比赛中出现的以大充小、租借运动员等不公平现象。通过本年度的注册管理工作,各基层学校训练时间因注册时间的要求大大地提前了,训练积极性提高了。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2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成熟,各个高等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信息网络虽然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方便,但网络安全问题却逐渐突出。因此,培养网络安全人才至关重要,基于目前情况,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十分缺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上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我国高等院校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对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没有统一模式,各个高校都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时都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的,造成专业水平层次高低不同,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等,这样的毕业生走出社会,难以胜任单位给予安排的工作,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2.学科体系尚处于初步阶段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时展需求,都创设了信息安全专业。然而,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许多相关学科紧密联系。那么,由于对这方面人才培养还处于初步阶段,经验尚不成熟,在培养网络安全人才时,不能正确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目标不够明确。在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着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文凭、忽视素质的情况,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少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无法单独处理实际中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
3.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对网络安全重视度不高
很多高等院校学生对网络安全意识普遍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导致学生存在无所谓态度,存在着较多的网络安全隐患。
4.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缺乏先进设备及仪器
由于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的课程都刚刚设立,相关的教学设备和模拟设备还比较缺乏,对学生的教学仅仅依赖于理论授课,没办法开展课程体系中要求动手实践的实验,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大大降低。
5.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教师队伍
网络新兴以来,才经历了几十年实践,网络安全这一问题更是最近几年才根据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尤其是我国,在网络安全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迟,网络安全人才严重缺乏。许多高校的网络安全教学老师都是经过后期学习才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知识不强,对网络安全技术不精通,也无法教授给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学生操作能力不强,无法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高等院校应以招生改革为着手点,对院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多借鉴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但也不可按部就班,而应参照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出一套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新型模式。
1.改变教育观念,加强重视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
网络安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其他相关的学科,高校首先应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对网络安全专业的重视。在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才能让他们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院校应增加教学设备,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大力招收相关的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2.建立科学、规范的知识体系
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因此,应对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统一的指导,统一安排教学大纲,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借鉴他人的先进教育模式,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娴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独立处理网络安全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3.开设法律课程
要提高专业人才的网络安全意识,首先要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网络安全法,但网络法制问题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新领域,正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立法及理论还不十分成熟。作为网络安全专业人才,有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
4.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单位之间的合作
要培养优秀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加强和政府部门、单位之间的合作,搭建高校和单位的互动平台,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同时应让他们多参加交流活动,多学习别人的专业技术,扩大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设置专项资金,更新试验设备。充分调动各项资源,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奠定基础。
5.改革课程教材
以往的课程结构不够规范和合理,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不但要加强他们的理论基础,更要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去除一些过于陈旧以及重复的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改变教育观念,让课程设计更加灵活、更加超前;其次,建立具有完整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体系,摆脱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创新,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安全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也对这方面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校要根据《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新型模式,为培养这方面人才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文保,李忱.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07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3
事业单位发展保护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所承担的是行政系统中相对基础的工作,为政府落实政策和执行政策提供了保障。但是在工作出现了人才培养机制、选聘机制和晋升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当前状况下,须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落实规范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选聘体系不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人才选聘,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人才的选聘以学历为基础。为了选聘高素质人才,事业单位把选聘条件固定在“211、985毕业生”上,不重视工作实绩的人才。而这些重点名校的学生在知识理论上很强,但不能保证实际操作能力;招聘不公平。有些单位在招聘时表面上是公开招聘或紧缺人才引进,但是有对关系户设置有招聘条件。人才选聘体系的不完善,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损失。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第一,人才培养不公平。一线工作人员与单位领导没有接触机会,导致一线工作人员不能公平得到培养的机会。第二,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事业单位仅仅关注工作人员的工作,未重视建立完善工作人员培养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事业单位发展中更关注人才的奖励,未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出现人员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惩罚的力度比较弱,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中未建立健全的人才奖励机制,就不能提升单位的整治工作。
人才晋升机制不完善。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规定比例1:3:6已阻碍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岗位设置比例1:3:6即高级岗位能占10%,中级岗位只占30%,初级占60%。岗位设置比例中,高级岗位所占比例极少,在单位大力培养高级人才的同时,却由于岗位名额限制,具备中职人才由于聘不到中职岗位,就不能再去考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这样很多人才被压制在最低级,培养不出来更多高职人才资格人员,很多有能力的人由于取不到高级资格证书也没有得到更好重视。而有高级资格证书的人员由于聘不到岗位,享受不了高职薪酬就辞职进民营企业或自谋职业,导致人才流失。第二,在人才流失的同时人社部门又出台几十万元高薪聘请省内外高级人才的政策,忽视培养和聘用自己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自己培养的高级人才不用付高薪也能为本单位、本个地区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没有广阔的晋升空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没有机会提干和进入公务员队伍任职,几乎没有晋升为领导领导的机会。
完善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措施
完善人才选聘体系。第一,树立正确的人才选聘理念。把责任心、实际能力、就业心态、品行等作为选聘人员的标准,要轻学历重实绩,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以符合岗位需要为选聘原则,保证真正的人才流入单位,防止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第二,做好单位内部监督工作。在选聘的时候对人员进行严格把关,以加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坚决抵制走关系进单位的现象。第三,做好工作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群众、媒体等监督作用,在选聘中发生违法乱纪现象要严格处理。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第一,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岗位人员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清晰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工作人员的培养须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不同岗位的人员要求提升综合素质,严格审核人才,把人才的培养做到更好,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应该转变传统的激励机制。在明确具体的人员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人员的的综合素质实行奖励机制;明确事业单位的类别,依据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对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考核时以要求为标准;落实奖励机制的执行。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反馈,做到赏罚分明,表现好的实行奖励。违反规定的,严肃处理,加强处罚力度,杜绝此事件发生。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4
1确定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确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首先,确定“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必须花大力气转变教师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教育思想、观念。现在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理论学术型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坚持学术取向,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自贬家门。实际上,理论学术型、应用型不是层次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应用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创造性的应用。笔者讲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应用型人才,而是除了培养“师” (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字号人物之外,也培养“家”字号人物(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我们培养的本科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既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潜力,更要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通过这样反复的研讨、宣传和导向,绝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得到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才得以与时俱进的准确定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地方高校再根据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地区的实际,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提出了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 “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学习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2.1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的校园理论导向教学
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基础知识的校园理论导向教学。其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素质的导向教学。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学导向:一是“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扎实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三是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文化、市场和语言等知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增强人才适应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基础技能两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两个必要基础。综合应用能力是人才总体能力的主要体现,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综合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能力,即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自学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二是交流、协作与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这是进入21世纪和现代信息社会,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三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 “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校园理论教学导向。
2.2紧扣企业现场实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实践)技术系列、专业实验(实践)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实践),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实践)或次技能点实验(实践),设为选做实验(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地方高校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3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化,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
所谓“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化,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实质是全面素质拓展。 “全方位”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素质、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紧密配合培养人才。 “全过程”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把专业指导贯串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培养人才全过程。 “全人化”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以人为本”,注重文明修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就是党政工团一起动手,全体师生密切协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狭窄于技术”的工匠,而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因此,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图1 “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地方高校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总之,“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化,全员参与”的“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地方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2.4突出创新性应用型的“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突出创新性应用型的“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们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础并不扎实,科研素养与水平也还远远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虽然工科院校的本科生教育重在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但是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的差异性与独特化,使其具备各个高校大众教育的模式下,进一步完善学生们研究能力的塑造,其实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与组织对不同人才需求的结果。基于此,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方式、大纲设置、教学进度上等各个方面进行适度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首先,寻求与相关企业组织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实验环境与操作技能提升的平台,为综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塑造提供好的基础。其次,如何诱导学生们有充裕的时间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上升到创新与研究的层面。最后,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多方协调与质量提高的评价方案与机制的健全。总之,“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学习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改进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撑力度,优化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有助于学生们一般学习发展模式,强调自主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有助于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5
关键词:张载;教育思想;艺术人才培养
张载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及“关学”思想的创始人,不仅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建立及宋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张载,一生致力于重教兴学、孜孜著述,通过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尊德性”与“道学问”的道德教育思想
张载继承发展了孔孟的仁智统一原则,并逐渐演变为“尊德性”与“道学问”德智统一的德育原则。张载认为,人的不断完善体现在“自明诚”与“自诚明”相结合的修养过程中。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学者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净化心灵、平静情绪,通过心灵的领悟来穷尽对知识的追求。张载还强调,“道学问”即“自明诚”———“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以推达于天性也”[1]330。告诫所有学者要从客观知识、真理入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内在修养,提升道德水平,最终实现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张载认为“道学问”与“尊德性”、“自明诚”与“自诚明”相互促进,道德修养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又依赖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两者脱节,只重视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缺失,即使聪慧过人也与豺狼禽兽无异。张载的德智统一观,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之学,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使人“成德为圣”,即教育就是使人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对教育伦理价值的终极揭示,符合教育观念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观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法的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影响。大多数艺术院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学校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专业课成绩,道德教育常常被视为第二课堂甚至是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纳入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忽视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价值取向、道德意志的深远影响。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有才无德,要么缺才缺德,只会是技法熟练的“匠人”而非“大师”,德育教育的缺失致使高校艺术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按照张载的德育教育观,在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价值,让教育价值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真。因此,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处理好“德”与“智”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教育价值观。
二、学“为人”、“贤人”、“圣人”的教育目的论
张载根据“变化气质”、“善反本性”的思想,提出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学“为人”、“贤人”、“圣人”。学“为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张载提出,人应当通过教育学习,改变不善的气质之性,回归人的本然之性,使人成其为“人”。学者必须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有“仁人”之心,懂得爱人,善待别人。“贤人”、“君子”是教育的第二个层次,他认为“贤人”应该具有“成身成性”之功,要培养人具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的品格。“学必如圣人”是教育目的论的最高层次,即尽善尽美、无物无我、既知天道、又尽善性的完美境界。这一目标并非抽象化、理想化,而是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言行一致、利济民生、道济天下的现实中的“圣人”。在张载看来,“圣人”通过自身学习已经克服了“气质之性”中的恶,实现纯粹的自然本性中的善,“知天”就是充分发挥天的德性,懂得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因此,“圣人”能将天地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所有的德行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他一再强调能够“乐己行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曾经将人的修养格局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提出的“天地境界”与张载的“天人合一”具有一致性。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因为所处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即道学家所谓的气象。一个人所处境界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心理状态即怀抱、胸襟或胸怀。”[2]因此,境界的提升就是胸怀或胸襟的扩大。按照张载的教育目的论,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尽善尽美的“圣人”,即真正的艺术大师。而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只有在懂得做人道理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学者、君子、圣人的状态。因此,要将“修养成性”的格局观贯穿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始终,提升艺术生的道德修养,树立“穷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人生境界,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宽阔胸襟、境界非凡,拥有深厚人生感和艺术感的艺术巨人。
三、“尚礼”、“重实”、“致用”的教育实践论
张载首先强调学礼的重要性,将礼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礼的学习熏陶,使学生持礼成性,守礼进德,最终达到成“圣人”的教育目的。他强调,学者要想有所成,必须践行“克己从礼”的自我教育,最终实现“不为外物所役”、“无物我之私”的高度自觉的精神境界。张载认为接下来学《易》,它记载了天地变化、万物运行的天道,反映了人事通变、天下治乱的人道,揭示了自然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他重视自然知识的掌握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重实”、“致用”,善于理论思维的学者。张载认为还要学习《论》、《孟》、《诗》、《书》、《大学》、《中庸》等书,他认为这些书皆出圣门,一样都不可少读。这些经典古籍在实现培养“圣人”的目标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张载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以重实、致用为宗旨,重视自然科学,突出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意义。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重实致用的思想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在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要“穷理知性”,将知识彻底掌握消化,还要躬行实践,将自己的思想、灵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学生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学科,要教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要不断加强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总之,张载的人才教育体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意见及主张,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其教养结合、政教统一的教育观,多层次的教育目的论,敢于探索求新的为学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亦有借鉴、继承价值。因此,我们应秉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其中有益的思想为当下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61-02
一、目前高职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化有难度。目前高职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构建“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当地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不同区域特征,难以实现体系化。一方面,人才培养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不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难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因各地政府政策、企业发展需求、学校运行体制等不同,人才培养力度各不相同,难以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质量监督体系等。
2.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易制度化。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建立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却面临制度上的矛盾。目前,在国内,学校在教师制度上的认可,过分偏向于科研学术能力,客观上形成“不问能力贡献,但求科研论文”的制度“误导”。对于教师再培训尤其是下企业再培训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与待遇保障。许多教师为了年终评级与评职称的需要,就更倾向于去实现量化的教学课时评定要求,对于一线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相应忽略和淡化了。
3.取得职业资格证不代表双师。在职业教育师资教育方面,一些专业课教师缺少重要的企业经历和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环节,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等情况,作为“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只是有两个资格证而已,甚至出现所持有的资格证与所教专业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与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多大区别,加上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行业技能等级证)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资格证书与实践技能的等值性值得怀疑。
4.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难点。依据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国内示范校的显示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深度显然还不够,主要是该合作多数停留在浅层次,如企业仅提供设备、工位,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训考核等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还有待于开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缺乏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学校和企业的运作体制不同,造成管理困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深度合作,可持续难。
二、香港项目属于内涵建设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港资背景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香港优势,扩大本校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探索香港职业教育对本校的借鉴作用,以香港职业教育为引导,带动本校职业教育的改革。通过香港项目的开展,实现了多种资源的互通。
1.联合了四川省有关党政机构。香港项目实现了川港两地学生的沟通,增进了彼此的了解,省内职能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了大力支持,通过香港项目,增强了党政机构对我校的了解,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做了必要的准备。
2.联合了四川省诸多高等学校。通过香港项目的开展,我校与川内数十家高校开展了合作,校与校之间的交流频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为我校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
3.联合了四川的成都诸多企业。香港项目的开展,推动了川港学生的交流,增进了川港两地高校的互通,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香港项目的开展也吸收了四川众多企业的参与,企业为来川的香港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香港项目的串联,我校与各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了解香港课程开发过程,实现“成效为本“的教育方式,树立“全人教育”理念
1.课程的设置与定位。香港教育局主导设立基于自愿原则的资历架构,通过整理,梳理教育不同方向的相关资历,将其分为七个等级,第一级到第四级为职业资历部分,与资历架构配套的还有香港教育局为不同行业制定的《能力标准说明》,从而保障不同等级的教育质量,确保相应资历有较强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在制定具体的《能力标准说明》时,有行业雇主、雇员及相关行业专业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七级资历架构提供该专业的能力标准草案,在各个级别的能力标准均要有对应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条件。草案确定以后,有各培训学校及机构依据该标准去设置课程,并通过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的素质保证,才能成为资历架构下认可的课程。
2.课程的实施与考核。能力标准说明明确说明了该行业及为来所需的能力标准,以香港资讯科技为例,总共包含了293个能力单元,并将之分布在4个主要职能范围中,该能力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元素和表现元素两个结合起来,侧重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及思维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成效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什么出发,重点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与软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有行业专家构成的课程审核委员会对课程目标、教师资历、素质保障机制等进行审核,保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给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优化。在考核方面,量化考核数据,针对可评测的学习成果展开,对于考核用的试卷需要由相关行业专家进行审核,确保考核方式的公平有效。
3.强化“全人教育”,提升师生整体素养。通过香港项目,对香港职业教育的“全人教育”有了真实的正面的接触:都很重视“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环节,全人教育的理念包含多元化学习、国际交流计划、舍堂教育等,在香港各院校的整体环境布局上均可以看到全人教育的影子,通过全人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提升学生的软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内地高校的学生工作以思想教育为主,香港教育的学生工作以活动为主,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养成素养。
四、以香港目为契机,以现代学徒制、现代课程改革为方向,进行现在职业教育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新型的培养人才的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可以颠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授课方式,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及学生技能水平;工作过程教学方式,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培养其应对工作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采行过程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伴随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看得见,考核机制有效果;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需求从企业来,最后回到企业,效果明显。现在课程改课,主要在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题,以教室为主要场所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目前流行的在线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变革,增加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学生零散的时间,45分钟的课程,分解以后学生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改变目前教学中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以“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核心,了解学生想学什么,企业想要什么,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也正在经历一个瓶颈期,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提升学生品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找到一条符合自有条件的正确路线,在“香港项目”的大平台上,提升课程改革的效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动力。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川港两地职业教育的实情,应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审核,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香港课程开发体系为借鉴,逐步对专业课程进行梳理,优化课程结构,确定能力标准,改革考核方式,从学生出发,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方面制定有计划的活动,将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开创内地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向瑜.如何办好我院高职计算机专业[J].科教文汇,2012,(05):86.
[2]蔡晓东.基于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12):43.